海上风电场通信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59607发布日期:2018-09-05 00:29阅读:15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海上风电场通信系统。



背景技术:

作为一种清洁能源,海上风能资源丰富,是未来清洁能源的开发重点。目前用于开发海上风能的方式主要是通过海上风电场将风能转化为电能。但由于海上气候环境恶劣,且一般海上风电场中各机组分布广阔,使得对海上风电场的运行管理工作存在较大困难。

利用通信系统进行通信是海上风电场运行管理的主要手段。目前,传统的用于管理海上风电场的通信系统,主要是通过在海上风电场范围内组建的通信专网。但是,传统的在海上风电场范围内组建通信专网的成本较高,且通信专网无法长距离传输通信信号,难以满足海上风电场的运行管理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的在海上风电场范围内组建通信专网的成本较高,且通信专网无法长距离传输通信信号,难以满足海上风电场的运行管理需求的缺陷,提供一种海上风电场通信系统。

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海上风电场通信系统,包括控制平台、陆上基站、海上基站和多个通信终端;其中,所述海上基站设置在海上升压站;

控制平台依次通过陆上基站和海上基站分别连接通信终端;

通信终端用于采集通信数据;

控制平台用于控制各通信终端间的通信数据交互,以及通信终端与控制平台间的通信数据交互。

在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控制平台包括调度服务器,通信数据为对讲数据;

调度服务器依次通过陆上基站和海上基站分别连接通信终端,用于控制各通信终端间的对讲数据交互,以及通信终端与控制平台间的对讲数据交互。

在一可选实施方式中,还包括地图服务器;

地图服务器连接控制平台,用于获取并向控制平台发送电子地图,以及电子地图上相应位置的实地影像。

在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控制平台包括短信网关服务器;通信数据为短信数据。

短信网关服务器依次通过陆上基站和海上基站分别连接通信终端,用于控制各通信终端间的短信数据交互,以及通信终端与控制平台间的短信数据交互。

在一可选实施方式中,通信终端设置有用于控制所述通信终端向所述控制平台发送求助信息的求助热键。

在一可选实施方式中,还包括可视化显示装置;

可视化显示装置连接控制平台,用于以相应的显示方式显示通信数据中的可视化数据;其中,可视化数据包括电子地图、实地影像、短信数据、定位数据和摄像数据。

在一可选实施方式中,还包括远程控制平台;

远程控制平台连接控制平台,用于远程控制各通信终端间的对讲数据交互,以及通信终端与控制平台间的对讲数据交互。

在一可选实施方式中,还包括远程对讲控制平台;

远程对讲控制平台连接控制平台,用于远程控制各通信终端间的对讲数据交互,以及通信终端与控制平台间的对讲数据交互。

在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海上基站为射频信源基站。

在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海上基站的电源端连接海上升压站的电源系统。

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海上风电场通信系统,通过依次通过陆上基站和海上基站分别连接各通信终端的控制平台,控制各通信终端间的通信数据交互和通信终端与控制平台间的通信数据交互,以低成本实现对各通信终端的远距离通信控制,满足海上风电场在运维管理中的通信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一的海上风电场通信系统模块连接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二的海上风电场通信系统模块连接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三的海上风电场通信系统模块连接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四的海上风电场通信系统模块连接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五的海上风电场通信系统模块连接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六的海上风电场通信系统模块连接示意图;

图7为一具体应用例的海上风电场通信系统连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以及技术效果,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讲解说明。同时声明,以下所描述的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实施例一

图1为实施例一的海上风电场通信系统模块连接示意图,如图1所示,包括控制平台101、陆上基站102、设置在海上升压站的海上基站103和多个通信终端104;

控制平台101依次通过陆上基站102和海上基站103分别连接通信终端104;

控制平台101至通信终端104中的各级连接可为有线连接,也可为无线连接。一般地,海上基站103与通信终端104间的连接优选为无线连接,以适应海上风电场的应用环境。

其中,通信终端104用于采集通信数据,可包括计算机、电话、智能手机或对讲机等通信终端设备。在一可选实施方式中,以智能手机为通信终端104,以满足通信终端104中多种通信数据的拓展。对应地,以射频信源基站为海上基站102,以保证通信终端104与海上基站102间的通信稳定。

控制平台101用于控制各通信终端104间的通信数据交互,以及通信终端104与控制平台101间的通信数据交互。

其中,控制平台101为具备通信管理功能的设备,如通信服务器设备。在一可选实施方式中,在通信服务器设备中构建客户端系统,便于用户通过通信服务器设备管理各通信终端104间的通信数据交互。其中,客户端系统包括客户端和数据库,总体框架可采用j2ee三层体系,使用javascript实现客户端,数据库采用大型数据库oracle,系统基于b/s架构,用户端的计算机设备只需支持ie浏览器就可使用客户端。基于此,提供一种结构稳定,可靠性高的客户端系统。

实施例一所提供的海上风电场通信系统,通过依次通过陆上基站102和海上基站103分别连接各通信终端104的控制平台104,控制各通信终端104间的通信数据交互和通信终端104与控制平台101间的通信数据交互,以低成本实现对各通信终端104的远距离通信控制,满足海上风电场在运维管理中的通信要求。

实施例二

图2为实施例二的海上风电场通信系统模块连接示意图,如图2所示,控制平台101包括调度服务器201,通信数据为对讲数据;

调度服务器201依次通过陆上基站102和海上基站103分别连接通信终端104,用于控制各通信终端104间的对讲数据交互,以及通信终端104与控制平台101间的对讲数据交互。

其中,控制各通信终端104间的对讲数据交互,包括:调度服务器201可将对应的若干个通信终端104设置到一个对讲通信群组中,比如按一个海上工作工段组,用户可以根据需要通过调度服务器201组建临时对讲通信群组,对讲通信群组中的通信终端104间可实现对讲通信;其中,用户也可通过连接调度服务器104的通信终端104,实现对讲通过群组的组建以及群组中包含的通信终端104的选定。控制通信终端104与控制平台101间的对讲数据交互,包括:用户可通过调度服务器201,在控制平台101侧对通信终端104的呼叫,实现控制平台101与通信终端104的对讲通信。

在一可选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调度服务器201与陆上基站102间通过交换机相连接,即将服务器挂载在交换机上,便于控制平台101进行服务器拓展。

实施例二所提供的调度服务器201,通过控制各通信终端104间的对讲数据交互,以及通信终端104与控制平台101间的对讲数据交互,使于各通信终端104实现实时集群对讲通信,便于海上风电场上的通信沟通调度,同时有效地节省通信成本。

实施例三

图3为实施例三的海上风电场通信系统模块连接示意图,如图3所示,还包括地图服务器301;

地图服务器301连接控制平台101,用于获取并向控制平台101发送电子地图,以及电子地图上相应位置的实地影像。

控制平台101接收电子点图和实地影响,可实现实地影像与电子地图的切换,以便于用户直观了解海上风电场的情况。

其中,地图服务器301可通过连接控制平台101的交换机,以连接控制平台101。

在一可选实施方式中,通信数据包括通信终端104采集的定位数据。通过获取到的电子地图,使用户可通过控制平台101更直观了解通信终端104的位置信息,并根据电子地图上相应位置的实地影像,可实现提供了实地影像与电子地图的对照切换,在定位通信终端104位置的同时,了解通信终端104周边的海况和天气。

实施例四

图4为实施例四的海上风电场通信系统模块连接示意图,如图4所示,控制平台101包括短信网关服务器401;通信数据为短信数据。

短信网关服务器401依次通过陆上基站102和海上基站103分别连接通信终端104,用于控制各通信终端104间的短信数据交互,以及通信终端104与控制平台101间的短信数据交互。

其中,用户可通过短信网关服务器401向特定一个或多个通信终端104发送短信数据,或根据接收到的通信终端104的通信数据向第三方目标通信终端发送短信数据,实现在海上风电场范围内的全方位通信调度。

在一可选实施方式中,短信网关服务器401可根据调度服务器201组建的对讲通信群组,将短信定向发送至对讲通信群组内的通信终端104,使控制平台101向通信终端104的通信更具针对性。

实施例五

图5为实施例五的海上风电场通信系统模块连接示意图,如图5所示,还包括可视化显示装置501;

可视化显示装置501连接控制平台101,用于以相应的显示方式显示通信数据中的可视化数据;其中,可视化数据包括电子地图、实地影像、短信数据、定位数据和摄像数据。

其中,可视化显示装置501接收到可视化数据后,根据预先设置的显示方式,对可视化数据进行处理,并以预设的显示方式进行显示。在一可选实施方式中,可视化显示装置501可同时显示多种类型的可视化数据。以显示电子地图、定位数据和通信终端的设备信息为例,电子地图可以2d平面地图或3d立体电子地图进行显示,定位数据可以标记的形式叠加显示在电子地图上,而通信终端的设备信息可以标签信息的显示信息,叠加显示在标记的显示位置。在另一可选实施方式中,可视化显示装置501可切换显示不停类型的可视化数据。其中,可视化显示装置501包括地图引擎,在可视化显示装置501显示电子地图时,用户可通过地图引擎进行放大、缩小、拖动和测距等电子地图操作。

其中,控制平台104在获取到通信终端104的定位数据后,可根据通信终端104的定位数据,生成通信终端104的运动轨迹,并将运动轨迹通过可视化装置501进行显示,以便于用户了解持有所述通信终端104的工作人员的海上工作路线和工作时间。同时,控制平台101可根据通信终端104的运动轨迹,生成通信终端104持有人员的外勤考勤报表,以便于用户直观了解海上风电场的工作执行情况。

在一可选实施方式中,通信终端104设置有求助热键,在海上风电场发生突发事件时,用户可通过按下在通信终端104的求助热键,使通信终端104发生求助信息至控制平台101。控制平台101通过可视化显示装置501显示求助信息,并在电子地图中标记显示发出求助的通信终端104的第一位置。调度服务器201可将第一位置周边预设范围内的通信终端104组建为对讲通信群组,以便于突发事件的调度处理,提高工作效率。其中,用户也可根据第一位置的通信终端104的标签信息,了解第一位置的通信终端104的设备信息和持有人员信息等,进行对讲通信群组的组建。

在一可选实施方式中,通信数据包括通信终端104采集的摄像数据,摄像数据包括影像和图片。其中,可视化显示装置501在显示摄像数据时,可切换显示影像或图片。其中,通信终端104在采集到摄像数据后,可同时将摄像的时间、通信终端的定位数据和摄像数据发送至控制平台101,并通过可视化显示装置501进行显示,以便于用于直观了解海上风电场的现场情况。

在一可选实施方式中,通信数据还包括工单任务数据。可选地,控制平台101可在可视化显示装置501显示的电子地图中标注工单任务数据对应的指定位置,并向通信终端104发送工单任务数据;控制平台101可通过控制平台101跟踪工单任务的执行状态信息和执行位置信息,并根据执行状态建立临时群组发起对讲呼叫。在完成工单任务后,可通过通信终端104反馈执行状态信息和执行位置信息,控制平台101可判断该工单任务是否在指定位置完成。

通过可视化显示装置501,将通信数据中的可视化数据进行显示,使用户可直观了解到控制平台101与通信终端104间的通信数据交互情况,便于用户进行通信数据交互的控制。

实施例六

图6为实施例六的海上风电场通信系统模块连接示意图,如图6所示,还包括远程控制平台601;

远程控制平台601连接控制平台101,用于远程控制各通信终端104间的通信数据交互,以及通信终端104与控制平台101间的通信数据交互。

其中,远程控制平台601可通过有线连接或无线连接的方式连接控制平台101。其中,有线连接包括光纤连接等线缆连接,无线连接包括互联网连接等间接连接方式。一般地,远程控制平台601设置在海上风电场管理集团中心,以实现中心对控制平台101的远程控制。

在一可选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还包括远程对讲控制平台602;

远程对讲控制平台602连接控制平台602,用于远程控制各通信终端104间的对讲数据交互,以及通信终端104与控制平台101间的对讲数据交互。

其中,远程对讲控制平台602可通过有线连接或无线连接的方式连接控制平台101。其中,有线连接包括光纤连接等线缆连接,无线连接包括互联网连接等间接连接方式。通过远程对讲控制平台602,便于用户远程有针对性地管理对讲数据交互。

在一可选实施方式中,远程控制平台601和远程对讲控制平台602可连接至控制平台101的交换机,远程控制平台601和远程对讲控制平台602通过交换机选择对应的服务器进行通信数据管理或对讲通信数据管理。如图7所示,图7为一具体应用例的海上风电场通信系统连接示意图,如图所示,远程控制平台601和远程对讲控制平台602通过互联网连接至交换机,控制平台101中各服务器均挂载至交换机,以实现远程数据交互管理。

基于图7的一具体应用例的海上风电场通信系统,通信终端104选用智能手机,智能手机通过4g网络接入海上基站103,通过gps采集定位数据;海上基站103为射频信源基站,在射频信源基站内新增1个dcdu配电盒和1台lte-bbu主控板,并安装于海上升压站内,载波配置为s1/1/1,并新增1个mu光端主机,3台rus无线设备,安装于海上升压站内。海上基站的电源端连接海上升压站的电源系统,使射频信源基站的新增无线设备可利用海上升压站的电源系统取电。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