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像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992391发布日期:2021-07-23 21:04阅读:55来源:国知局
摄像模组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光学元件技术领域,更具体的,涉及一种摄像模组。



背景技术:

便携式电子产品上经常设置有摄像模组以实现摄像功能。一方面,市场上通常需求便携式电子产品的摄像功能越来越强大并越来越完善,而这通常导致摄像模组的结构被设计的越来越复杂且尺寸会变大。另一方面,市场上通常需求便携式电子产品的尺寸更小,而这会使得便携式电子产品的各个组件的安装空间受到限制。

便携式电子产品有时会在某一特定方向具有较严格的限制,例如手机的厚度较薄,这使得手机中的组件在厚度方向上受到的限制较重。例如摄像模组在手机的厚度方向上的尺寸就受到限制。可变光圈组件在摄像模组中形成可变光圈。可以通过调整可变光圈组件形成的可变光圈的大小来调整摄像模组获取的光束的进光量的大小。

但是可变光圈组件的体积普遍较大,使得具有可变光圈功能的摄像模组的体积较大且沿光轴方向的长度较长,进而不利于摄像模组的小型化。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摄像模组,该摄像模组,包括:透镜组;以及可变光圈组件,可变光圈组件包括:运动机构,运动机构设置于透镜组的物侧方向,运动机构具有可变光圈孔,可变光圈孔的孔径随运动机构的运动状态而变化;以及电致动器,电致动器设置于可变光圈孔的径向外侧,并在可变光圈孔的外侧形成安装腔,电致动器用于驱动运动机构;其中,安装腔中设置透镜组的至少一部分。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运动机构包括至少一个光圈叶片,至少一个光圈叶片能够移动并环绕出随移动而变化的可变光圈孔。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电致动器具有:第一固定端;以及第一运动端,第一运动端相对第一固定端受驱动地移动,且第一运动端与光圈叶片连接以驱动光圈叶片移动。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电致动器包括第一线圈和第一磁铁,第一线圈和第一磁铁相对设置;第一固定端设置在第一线圈和第一磁铁二者中的一者中,第一运动端设置在另一者中。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电致动器包括形状记忆合金线,形状记忆合金线具有第一固定端和第一运动端。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透镜组的光轴与可变光圈孔的几何中心轴重叠。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还包括:感光芯片,设置于透镜组的像侧方向;滤光片,设置于透镜组与感光芯片之间。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还包括用于驱动透镜组的第二防抖驱动器。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二防抖驱动器是音圈马达或压电马达。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电致动器还用于驱动透镜组。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摄像模组还包括:反光组件,设置于可变光圈组件的物侧方向,反光组件用于将垂直于透镜组的光轴入射的光线反射为沿透镜组的光轴出射的光线。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可变光圈组件在入射的光线方向上的高度小于或等于反光组件在入射的光线方向上的高度的1.2倍。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可变光圈组件具有在入射的光线方向上的高度n,和垂直于入射的光线方向上并且位于透镜组的光轴的垂面内的长度m,运动机构满足0.75≤n/m≤1。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电致动器设置于可变光圈组件的长度m所在方向上的两侧。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反光组件包括:载体,载体包括安装面;反射元件,设置于载体的安装面,反射元件用于将入射的光线反射九十度射出;以及第一防抖驱动器,用于驱动载体。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反射元件是棱镜或平面镜。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运动机构的沿透镜组的光轴方向的厚度a满足:1.5mm≤a≤3.5mm;透镜组的物侧端与反射元件的用于射出光线的出光面之间的距离b满足:2mm≤b≤4mm。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反射元件的用于射出光线的出光面的高度h满足h≤11mm;可变光圈孔的孔径h满足3.5mm≤h≤8.5mm。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防抖驱动器包括:第二线圈和第二磁铁,第二线圈和第二磁铁二者中的一者与载体固定连接;第三线圈和第三磁铁,第三线圈和第三磁铁二者中的一者与载体固定连接;第二线圈和第二磁铁的相对运动方向与第三线圈和第三磁铁的相对运动方向不平行。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还包括第一线路板,第一线路板与电致动器数据连接;第二线路板,第二线路板与第一防抖驱动器数据连接;感光芯片,感光芯片设置于透镜组的像侧方向;第三线路板,第三线路板与感光芯片数据连接;延伸线路板,延伸线路板与第一线路板、第二线路板以及第三线路板分别数据连接;连接器,连接器包括两个端口,两个端口中的一个端口与第三线路板数据连接。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延伸线路板与第三线路板通过第一软板数据连接,连接器与第三线路板通过第二软板数据连接;延伸线路板中设置有处理芯片。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摄像模组,电致动器设置于可变光圈孔的径向外侧。使得可变光圈孔对应位置在轴向上的厚度比较薄。当运动机构与透镜组装配时,可变光圈孔与透镜组之间的距离较近,进而使得摄像模组在透镜组的轴向方向上具有较短的尺寸。

当摄像模组还设置有反光组件时形成了潜望式的摄像模组,可变光圈孔与透镜组之间的距离较近,有利于缩小反光组件与透镜之间的距离,进而有利于缩小反光组件在径向入射的光线方向上的高度尺寸。有利于缩小潜望式的摄像模组在入射光线方向上的厚度。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可变光圈组件示意性结构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可变光圈组件的大光圈状态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可变光圈组件的小光圈状态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电致动器与光圈叶片示意性结构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种可变光圈组件示意性结构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摄像模组示意性结构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调光组件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8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摄像模组的尺寸关系示意图;

图9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种摄像模组的俯视图;

图10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镜头组件示意性结构图;

图11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镜头组件沿光轴方向的示意图;

图12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感光芯片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13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种摄像模组示意性结构图;

图14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种摄像模组示意性结构图;

图15示出了图13中第一软板和第二软板的展开图;

图16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种摄像模组示意性结构图;

图17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种摄像模组示意性结构图;

图18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种摄像模组示意性结构图;以及

图19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种摄像模组示意性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申请,将参考附图对本申请的各个方面做出更详细的说明。应理解,这些详细说明只是对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描述,而非以任何方式限制本申请的范围。在说明书全文中,相同的附图标号指代相同的元件。表述“和/或”包括相关联的所列项目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何和全部组合。

应注意,在本说明书中,第一、第二、第三等的表述仅用于将一个特征与另一个特征区分开来,而不表示对特征的任何限制。因此,在不背离本申请的教导的情况下,下文中讨论的第一线路板也可被称作第二线路板。反之亦然。

在附图中,为了便于说明,已稍微调整了部件的厚度、尺寸和形状。附图仅为示例而并非严格按比例绘制。例如,可变光圈组件的厚度和透镜组的长度等尺寸并非按照实际生产中的比例。如在本文中使用的,用语“大致”、“大约”以及类似的用语用作表近似的用语,而不用作表程度的用语,并且旨在说明将由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认识到的、测量值或计算值中的固有偏差。

还应理解的是,用语“包括”、“包括有”、“具有”、“包含”和/或“包含有”,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时表示存在所陈述的特征、元件和/或部件,但不排除存在或附加有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元件、部件和/或它们的组合。此外,当诸如“...中的至少一个”的表述出现在所列特征的列表之后时,修饰整个所列特征,而不是修饰列表中的单独元件。此外,当描述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时,使用“可”表示“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并且,用语“示例性的”旨在指代示例或举例说明。

除非另外限定,否则本文中使用的所有措辞(包括工程术语和科技术语)均具有与本申请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的通常理解相同的含义。还应理解的是,除非本申请中有明确的说明,否则在常用词典中定义的词语应被解释为具有与它们在相关技术的上下文中的含义一致的含义,而不应以理想化或过于形式化的意义解释。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另外,除非明确限定或与上下文相矛盾,否则本申请所记载的方法中包含的具体步骤不必限于所记载的顺序,而可以任意顺序执行或并行地执行。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参考图1至图7。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摄像模组,其包括可变光圈组件1和镜头组件3。可变光圈组件1设置于镜头组件3的物侧方向。

参考图1至图4。可变光圈组件1,包括:至少一个光圈叶片12和电致动器13。示例性地,可变光圈组件1可包括第一外壳11,用于包裹光圈叶片12和电致动器13。第一外壳11可具有框形结构,可为方形或圆形等。

这些光圈叶片12能够通过移动或者转动并环绕出可变光圈孔1201。随着光圈叶片12的移动,这些光圈叶片12所环绕出的可变光圈孔1201的外形和面积可变。示例性地,当只有一个光圈叶片12时,该光圈叶片12包括一个长圆孔且长圆孔两端的直径不同,通过移动光圈叶片12以使长圆孔的不同位置被使用为可变光圈孔1201。示例性地,可变光圈组件1还包括固定挡板,固定挡板上可以开设有孔。光圈叶片12环绕出可变光圈孔1201的一部分,并与固定挡板上的孔配合以环绕出可变光圈孔1201。可变光圈孔1201通常具有一中心轴线,可变光圈孔1201的横截面可为圆形,当然也可不是圆形,例如由四段弧线连接而成。

可变光圈组件1的光圈叶片12可以受电致动器13的驱动进行连续变化,也就是说,可变光圈孔1201的孔径可以实现从大到小或由小到大的连续性变化,可变光圈孔1201的孔径数值是连续可变的数值,进而为摄像模组提供多组光圈数值。

可变光圈孔1201也可以实现两段式或多段式变化,即该可变光圈组件1可以实现两种或多种可变光圈孔径的变化,可变光圈孔1201的孔径的大小并不一定是连续变化的。

电致动器13设置于可变光圈孔1201的径向外侧。具体地,参考图1和图4可将电致动器13设置于光圈叶片12在径向上的外侧。参考图1,光圈叶片12设置于第一外壳11内,且位于第一外壳11内部空间的前部1101。光圈叶片12可以贴靠第一外壳11的前端,也可与该前端间隔一段距离。光线可穿过可变光圈孔1201并穿过第一外壳11。电致动器13位于第一外壳11内部空间的外周部1102,其该内部空间的外周部1102的径向内侧环绕有该内部空间的安装腔1103。安装腔1103在轴向上的投影覆盖可变光圈孔1201,或者说,安装腔1103的直径比可变光圈孔1201的最大状态时的直径大且大致同轴。示例性地,安装腔1103的直径也可以比可变光圈孔1201小,但二者至少有一部分重叠的区域以通过光线。第一外壳11内部空间的安装腔1103可用于安装镜头组件3的至少一部分。具体地,可安装透镜组31的至少一部分。

示例性地,参考图2,第一外壳11可具有一长方形端面,该长方形端面具有图示水平方向的长度m和竖直方向的高度n。该高度n和该长度m的比值在0.75至1之间。在本发明的其他示例中,外壳11还可以具有类长方形端面,例如,圆角长方形端面等。示例性地,第一外壳11也可以看作是运动机构的一部分,例如在第一外壳11上设置限制光圈叶片12的滑轨。第一外壳11的尺寸即是运动机构的尺寸。参考图4,电致动器13用于驱动这些光圈叶片12的移动。光圈叶片12相互之间可设置滑轨以限定移动轨迹,也可以是在第一外壳11上设置限制光圈叶片12的滑轨。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电致动器13通过连接装置与光圈叶片12连接并驱动光圈叶片12。可以是一个电致动器13驱动全部光圈叶片12,也可以是多个电致动器13配合驱动全部光圈叶片12。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可变光圈组件1,可变光圈孔1201对应位置在轴向上的厚度比较薄。当可变光圈组件1与外部设备装配时,外部组件的至少一部分可设置于第一外壳11内部空间的安装腔1103中。外部组件与可变光圈孔1201的距离较近,进而可减小组装后的装置在轴向上的尺寸。使组装后的装置小型化。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可变光圈组件1的电致动器13具有:第一固定端和第一运动端。第一固定端可以固定于第一外壳11,也可以设置固定机构以与外部组件固定连接。第一运动端相对第一固定端受驱动地移动,且第一运动端与光圈叶片12连接以驱动光圈叶片12移动。具体地移动方式可以是平移、转动。通过第一运动端相对第一固定端的移动,可以驱动光圈叶片12移动,继而使得光圈叶片12环绕成的可变光圈孔1201变化,例如由大光圈状态变为小光圈状态。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电致动器13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线圈131和第一磁铁132。参考图4,第一外壳11在图示的左侧内壁上和图示的右侧内壁上分别设置有第一磁铁132。左侧的第一磁铁132对应设置有第一线圈131,当该线圈131通电时可驱动左侧的光圈叶片12移动。右侧的第一磁铁132对应设置有第一线圈131,对应的第一线圈131通电后可驱动右侧的光圈叶片12移动。可以理解的,本实施例的电致动器13的第一固定端设置于第一磁铁132,第一运动端设置于第一线圈131。根据光圈叶片12的实际移动轨迹,第一运动端与光圈叶片12的连接方式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滑动连接。

示例性地,也可以将第一线圈131设置于第一外壳11,通过使用第一线圈131驱动第一磁铁132,而使第一磁铁132带动光圈叶片12移动。即第一固定端设置于第一线圈131,第一运动端设置于第一磁铁132。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电致动器13包括形状记忆合金线,形状记忆合金线的两端分别为第一固定端和第一运动端。由于形状记忆合金线的长短可受控制的变化,因此通过调整形状记忆合金线的长短伸缩可以控制器两端的相对位置,即驱动第一运动端与第一固定端之间相对移动。示例性地,电致动器13至少包括两个形状记忆合金线,每根形状记忆合金线驱动一个光圈叶片12移动。形状记忆合金线占用空间较小,有利于可变光圈组件1的小型化。并且形状记忆合金线设置在光圈叶片12的外周是较方便的,可以使可变光圈组件1中,可变光圈孔1201对应的部分在轴向上具有更小的尺寸。

参考图5,电致动器13设置在第一外壳11内部空间的外周部1102,具体地,电致动器13设置于光圈叶片12的外周处的左右两侧。这样图示中光圈叶片12的外周的上下两侧尺寸较薄,空出了更多的安装空间。而电致动器13之间的空间依旧作为安装镜头组件3的安装腔1103。由于电致动器13设置于光圈叶片12的外周处的左右两侧,这会增加安装腔1103的容纳空间,可以容纳具有更大孔径的镜头组件,提升摄像模组的拍照质量。

光圈叶片12的外周的上下两侧尺寸较薄可以缩小摄像模组的厚度。

在本申请中,这些光圈叶片12形成具有可变光圈孔1201的运动机构。示例性地,可变光圈孔1201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中由光圈叶片12构成的可变光圈孔1201,也可以实施为液晶调光装置形成的可变光圈孔1201或由电致变形片构成的可变光圈孔1201等,也就是说,由电致动器13进行驱动以改变进光量的组件均可被实施为具有可变光圈孔1201的运动机构。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摄像模组,由于镜头组件3的至少一部分安装在可变光圈组件1的电致动器13的径向内侧,使得该摄像模组在光轴方向的尺寸较薄,适于安装到安装空间紧凑的设备中。

镜头组件3包括:透镜组31以及感光芯片33。感光芯片33设置于透镜组31的像侧方向,用于接收透镜组31处照射来的成像光线并成像。

可变光圈组件1设置于镜头组件3的物侧,且至少包裹了镜头组件3的一部分。具体地,透镜组31的至少一部分在垂直于光轴的方向上位于电致动器13的径向内侧,并在平行于光轴的方向上与电致动器13重叠以更贴近可变光圈孔1201。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透镜组31的光轴与可变光圈孔1201的几何中心轴重叠。光圈叶片12的移动通常是对称地,因此可变光圈孔1201在大光圈状态或小光圈状态之间变化时,其几何中心的位置通常保持不变。通过设置透镜组31的光轴与可变光圈孔1201的几何中心轴大致重叠使得可变光圈孔1201外周的变化,可以比较均匀地调节镜头组件3的各个视场的进光量。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镜头组件3还包括设置于透镜组31与感光芯片33之间的滤光片32。通过设置滤光片32,可以将成像光线中的一部分光线去除,使得剩余的光线在感光芯片33处形成较好的图像。示例性地,滤光片32通过支座35固定。

参考图6和图7,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摄像模组可以是潜望式的摄像模组,包括:镜头组件3、可变光圈组件1和反光组件2。其中,可变光圈组件1设置于镜头组件3的物侧方向,反光组件2设置于可变光圈组件1的物侧方向。

反光组件2设置于可变光圈组件1的物侧方向,并用于将垂直于透镜组31的光轴入射的光线反射为沿透镜组31的光轴出射的光线。

通过反射组件2的反射,使得成像光线的光路整体上与入射时是垂直的。图6中,潜望式的摄像模组在水平方向上具有较长的尺寸,而在竖直方向上具有较短的尺寸。当该潜望式的摄像模组组装到手机中时,其竖直方向设置在手机的厚度方向上,可以使手机具有较薄的尺寸。且其长度方向上也占用了手机内部较少的安装空间。

本申请提供的潜望式的摄像模组,既可以实现大光圈加长焦的拍摄模式,以达到人像拍摄时背景虚化的效果,使人像更加突出;也可以实现小光圈加长焦的拍摄模式,实现多倍远景拍摄。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反光组件2包括:载体21、反射元件22和第一防抖驱动器。载体21包括安装面211,安装面211用于设置反射元件22。具体地,可以是反射元件22的边缘与安装面211粘接,或者载体21设置有固定反射元件22的卡合结构。反射元件22用于将入射的光线反射九十度射出。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反射元件22是棱镜或平面镜。示例性地,反射元件22的具体实施方式并不受到限制,可以以合适的反射或折射方式使入射光线偏折90°。第一防抖驱动器可设置在载体21的安装面211的背面。第一防抖驱动器用于驱动载体21,继而驱动载体21和反射元件22转动,以消除潜望式摄像模组抖动时反射元件22相对透镜组31光轴的偏差。

示例性地,反光组件2还包括第二外壳23。第二外壳23包裹载体21及反射元件22,且第二外壳23通过弹片、转轴、滚珠等结构与载体21连接。第二外壳23还设置有用于通过入射光线的第一开口201和用于通过反射后的光线的第二开口202。示例性地,第一外壳11和第二外壳23固定连接。设置有第二外壳23可以使潜望式的摄像模组作为一个整体易于组装至手机等设备中,但是也可以将第一防抖驱动器等元件直接与外部组件组装,组装时需保证潜望式的摄像模组的各元件的位置关系和运动关系。第二外壳23的内壁面与载体21以及与反射元件22之间具有间隔,可以避免防抖过程中的摩擦、碰撞。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防抖驱动器包括两对线圈和磁铁,具体地,第二线圈261和第二磁铁262配置为一对并设置于载体21上的背对第一开口201处;第三线圈263和第三磁铁264配置为一对并设置于载体21上的背对第二开口202处。参考图7,第二线圈261和第三线圈263与载体21固定连接,第二磁铁262和第三磁铁264与第二外壳23固定连接。示例性地,可以是第二磁铁262和第三磁铁264与载体21固定连接。

第二线圈261和第二磁铁262的相对运动方向与第三线圈263和第三磁铁264的相对运动方向位于光线的反射平面内,且第二线圈261和第二磁铁262的相对运动方向与第三线圈263和第三磁铁264的相对运动方向不平行。例如,第二线圈261和第二磁铁262的移动方向可沿竖直方向即大致平行于入射光线的方向,第三线圈263和第三磁铁264的移动方向可沿水平方向即大致平行于反射后的光线。

参考图8,反射元件22为棱镜,反射元件22在竖直方向的高度为h(具体地,棱镜的出光面高度为h;若反射元件为反射镜,则可以根据光路虚构出一个出光面)。本申请提供的潜望式摄像模组中的透镜组31的进光面与反射元件22的出光面之间的距离为b,运动机构的沿透镜组31的光轴方向的厚度为a。透镜组31具有视场角范围(在空间中可为一圆锥体),该视场角范围在光轴的垂面内具有一可视范围(可为一圆形面)。示例性地,该视场角范围与反射元件22的出光面形成相交圆,该相交圆具有直径r。该相交圆即反射元件22的出光面处的可视范围,该可视范围距离透镜组31越远,即反射元件22距离透镜组31越远,r越大;该可视范围距离透镜组越近,即反射元件22距离透镜组31越近,r越小。此外,可变光圈组件1的可变光圈孔1201的孔径具有直径h,孔径h的最大直径是hmax。

本申请中,相交圆的直径r不大于反射元件22的高度h,这样可以确保透镜组31的可视范围内都有光线经过,确保透镜组31成像的完整性和成像质量的提升;若r>h,则透镜组31的可视范围内会有一部分区域没有光线经过,这会造成成像缺陷,这通常是本申请不希望发生的情形。

本发明中,可变光圈孔1201的孔径h的最大直径hmax等于或者略大于可视范围直径r,当h逐渐变小,h是可以略小于r的。

由于透镜组31的视场角通常是根据设计确定好的,因此当a越小时,可变光圈孔1201的最大直径hmax就可以做到更小这样,可变光圈组件1的整体高度就可以变小,有利于缩小潜望式的摄像模组在入射光线方向上的整体厚度。

由于a≤b,且b的数值主要受到a的数值的影响,所以当a较小时,b也较小,使得可变光圈组件1具有足够小的厚度。而透镜组31与反射元件22的距离越近,r越小,并且r≤h,这样反射元件22的高度h也可以做到更小,使得反射元件22具有足够小的高度,这可以缩小潜望式的摄像模组的高度。

本申请提供的潜望式的摄像模组中,可变光圈组件1中的电致动器13位于可变光圈孔1201的径向外侧,具体地,位于透镜组31的外侧。相比于现有的技术方案,本申请的可变光圈组件1的a尺寸中去掉了电致动器13的厚度,使得透镜组31的进光面更靠近可变光圈孔1201的出光端面。也使得a尺寸和b尺寸较小,继而使h尺寸和h尺寸较小。该潜望式的摄像模组在入射光线的方向上具有较薄的厚度,可以较好的安装于手机等厚度较薄的设备中。

在入射光线的方向,可变光圈组件1的高度n不超过反光组件2的高度的1.2倍。进一步地,可变光圈组件1的高度小于或等于反光组件2的高度,使得潜望式的摄像模组在入射光线的方向上具有较薄的厚度。

本申请中,运动机构的厚度a的范围可为:1.5~3.5mm;透镜组31与反射元件22的距离b的范围可为2~4mm;反射元件22的出光面的高度h的范围可为≤11mm;可变光圈孔1201的直径h的范围可为:3.5~8.5mm。

参考图6、图7和图9,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镜头组件3与可变光圈组件1之间包括第一胶水层14以固定连接,反光组件2与可变光圈组件1之间包括第二胶水层24以固定连接。胶水粘接的方式比较易于操作,且质量轻。

示例性地,镜头组件3具有第三外壳34。第三外壳34与第一外壳11二者之间可具有焊接后的焊接层。焊接的方式比较牢固。或者,二者之间设置有卡合机构固定连接。卡合的连接方式便于镜头组件3和可变光圈组件1之间的拆卸。

参考图5和图9,图9为潜望式的摄像模组沿入射光线方向的视图。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电致动器13设置于入射的光线所在的反射面的两侧。这使得可变光圈组件1在沿入射光线的方向上具有较薄的厚度。进而使得潜望式的摄像模组在入射光线方向上占用更少的安装空间。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镜头组件3还包括用于驱动透镜组31的第二防抖驱动器37。当镜头组件3和可变光圈组件1需要分别组装,然后二者在组装到一起时,透镜组31通过第二防抖驱动器37与第三外壳34连接。第二防抖驱动器的第二固定端与第三外壳34固定连接,其第二运动端与透镜组31连接。通过第二运动端相对第二固定端的移动可驱动透镜组31沿着垂直于光轴的方向移动进行防抖。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二防抖驱动器37是音圈马达或压电马达。参考图10,第二防抖驱动器37包括第四线圈371和第四磁铁372。可选地,第四线圈371与第三外壳34固定连接,第四磁铁372与透镜组31固定连接;或者第四线圈371与透镜组31固定连接,第四磁铁372与第三外壳34固定连接。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镜头组件3还包括用于驱动透镜组31的对焦驱动器。透镜组31通过对焦驱动器与第三外壳34连接。对焦驱动器的第三固定端与第三外壳34固定连接,其第三运动端与透镜组31连接。通过第三运动端相对第三固定端的移动可驱动透镜组31沿着光轴方向移动进行对焦。

参考图10至图14,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镜头组件3包括第三线路板36和第四线路板38,第三线路板36与感光芯片33数据连接,第四电路板38与对焦驱动器和/或第二防抖驱动器37数据连接。具体地,第三线路板36设置于感光芯片33的物侧,第四线路板38设置于镜头组件3的下部,也就是在入射光线方向上背对入被摄物体的一侧。

可变光圈组件1包括第一线路板15,第一线路板15与电致动器13数据连接。具体地,第一线路板15位于可变光圈组件1的下部。

反光组件2包括第二线路板25,第二线路板25与第一防抖驱动器数据连接。具体地,第二线路板25位于反光组件2的下部。

参考图13至15,潜望式的摄像模组还包括延伸线路板44和连接器41,延伸线路板44与第一线路板15、第二线路板25、第三线路板36以及第四线路板38分别数据连接,连接器41包括两个端口,两个端口中的一个端口与第三线路板36数据连接。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延伸线路板44与第三线路板36通过第一软板43数据连接,连接器41与第三线路板36通过第二软板42数据连接。软板具有较好的弯折性能,可以更好地布置各线路板之间的连接线路。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延伸线路板44中设置有处理芯片45。

本申请提供的潜望式摄像模组可通过连接器41与外部设备的主板数据连接,同时通过连接器41得到电能以及与外部设备进行通信,进而通过第一线路板15驱动电致动器13以实现光圈叶片12的移动,通过第二线路板25驱动第一防抖驱动器以实现载体21和反射元件22防抖,通过第四线路板38驱动第二防抖驱动器37或者对焦驱动器以实现透镜组31的防抖或调焦,通过第三线路板36实现感光芯片33的成像。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线路板15的引脚、第二线路板25的引脚以及第四线路板38的引脚与延伸线路板44焊接。参考图13和图14,焊接的方式适于组装,可变光圈组件1、镜头组件3和反光组件2组装成一体后,第一线路板15、第二线路板25、第四线路板38都位于下部,三者的引脚可位于同一侧,这样便于延伸线路板44一次就与三者焊接。本申请中,引脚与线路板的连接方式也可以采用点锡球或导电胶粘接的方式结合于一起,实现电性的导通,但本申请不限于此。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滤光片32通过支座35与第三外壳34固定。示例性地,滤光片32通过支座35与第三线路板36固定连接。第三线路板36、感光芯片33、支座35及滤光片32四者固定连接,可以便于组装。

参考图16和图17。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电致动器13还用于驱动透镜组31。通过使用电致动器13同时驱动光圈叶片12和透镜组31,减少了潜望式的摄像模组的元件,进而减小了潜望式的摄像模组的体积。示例性地,镜头组件3整体安装于第一外壳11内。

进一步的,可变光圈组件1包括第一线路板15,第一线路板15与电致动器13数据连接;反光组件2包括第二线路板25,第二线路板25与第一防抖驱动器数据连接;镜头组件3包括第三线路板36,第三线路板36与感光芯片33数据连接。潜望式摄像模组还包括延伸线路板44和连接器41,延伸线路板44与第一线路板15、第二线路板25以及第三线路板36分别数据连接,连接器41包括两个端口,两个端口中的一个端口与第三线路板36数据连接。

参考图17,示例性地,电致动器13设置在光圈叶片12的外侧,在光圈叶片12的物侧和像侧,电致动器13都环绕出了安装空间。电致动器13在可变光圈孔1201的外侧形成了安装腔1301,只是安装腔1301分成了两部分。安装腔1301位于可变光圈孔1201的轴外侧,可在径向上覆盖可变光圈孔1201。透镜组31可分为前透镜组21b和后透镜组31a。前透镜组31b设置于光圈叶片12的物侧方向,使得前透镜组31b的进光面与反光组件2距离较近。后透镜组31a设置于光圈叶片12的像侧方向,且至少一部分位于电致动器13的径向内侧。示例性地,镜头组件3整体安装于第一外壳11内。电致动器13驱动光圈叶片12的同时可驱动前透镜组31b和后透镜组31a。

本申请实施例中,前述的反光组件2可以组装到其他需要偏折光线的装置中。本实施例提供的反光组件2,可以控制反光组件2的反射元件22进行转动以实现自动防抖从而提升成像质量,而且转动的结构比较简单,可以实现反光组件2的小型化。

参考图18和图19,本申请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潜望式摄像模组。包括前述的反光组件2和镜头组件3。反光组件2设置于镜头组件3的物侧方向。示例性地,还包括光圈组件,例如设置于反光组件2和镜头组件3之间的可变光圈组件1,或者固定光圈。

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方式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技术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