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058306阅读:362来源:国知局
耳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声学技术领域,更为具体地,涉及一种耳机。
【背景技术】
[0002]随着高品质智能手机、Pad等便携式电子产品的广泛应用,人们对可与其配合应用的耳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要求其体形小巧的同时,还要求其具备能够逼真再现各种音效的高保真音质性能。此外,无论上述何种电子产品,为了让使用者在不干扰旁人的状况下聆听电子产品所提供的声音信号,耳机已经成为各电子产品的必要配件,此外耳机也提供了聆听者较佳的声音传输,使聆听者能清楚的听到及了解声音内容。
[0003]现有的耳机按照佩戴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入耳式、贴耳式以及半入耳式,其主要包括耳机前壳、耳机后壳及收容在耳机前壳和后壳内的扬声器单体(喇叭),由于不同的耳机使用者对耳机频响的喜好不同,而且对于不同的使用环境,也需要将耳机调节到不同的频响以适应人们的需要,因此,亟需一种耳机能够根据个人需求自行调节耳机的频率响应,以适用不同的使用人群及使用环境。
【实用新型内容】
[0004]鉴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耳机,以解决目前同款耳机不能满足用户对耳机中低频需求不同的问题。
[000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耳机,包括耳机外壳以及收容在耳机外壳内的扬声器单体,扬声器单体将耳机外壳形成的腔体分为隔耳机前声腔和耳机后声腔;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调音机构;其中,在扬声器单体后声腔上设置有后声腔出声孔,扬声器单体后声腔通过后声腔出声孔与耳机后声腔连通;调音机构设置在后声腔出声孔与耳机外壳之间,调音机构用于调整扬声器单体的后声腔出声孔的大小。
[0006]此外,优选的结构是,耳机外壳包括耳机前壳以及与耳机前壳适配连接的耳机后壳;耳机前壳与扬声器单体之间形成耳机前声腔,耳机后壳与扬声器单体之间形成耳机后声腔。
[0007]此外,优选的结构是,扬声器单体包括单体外壳以及收容在单体外壳内的振动系统和磁路系统;磁路系统包括导磁轭、位于导磁轭中心位置的磁铁、位于磁铁远离导磁轭一侧的华司;振动系统包括振膜、固定在振膜一侧的音圈、位于振膜中心位置的补强部。
[0008]此外,优选的结构是,在导磁轭、磁铁和华司上分别设置有位置相互对应的通孔,扬声器单体后声腔通过各通孔与耳机后声腔连通。
[0009]此外,优选的结构是,调音机构包括调音单元、调节旋钮和连杆;调音单元设置在导磁轭的通孔内,调节旋钮与调音单元适配连接,连杆固定在耳机外壳与调节旋钮之间。
[0010]此外,优选的结构是,在连杆的一端设置有凹槽/凸起,在调节旋钮设置有与凹槽/凸起相对应的凸起/凹槽,凸起卡在凹槽内;连杆用于旋转调节旋钮,并调节调节旋钮与调音单元之间的相对位置。
[0011]此外,优选的结构是,调音单元为设置有弧形调音孔的圆盘,调节旋钮为可绕调音单元中心旋转的半圆盘;调节旋钮在调音单元上旋转以调节覆盖弧形调音孔的程度。
[0012]此外,优选的结构是,在弧形调音孔上贴设有与弧形调音孔的弧度相一致的调音网。
[0013]此外,优选的结构是,还包括入耳胶套;入耳胶套套设在耳机前壳的主声音输出管上。
[0014]此外,优选的结构是,还包括耳机线;耳机线的一端与扬声器单体连接,另一端设置有耳机插头。
[0015]从上面的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的耳机,通过旋转耳机外壳上的连杆控制扬声器单体后声腔与耳机后声腔之间的连通孔的大小,能够调整扬声器单体后声腔出声孔的透气量,进而实现对耳机音质可调的目的,结构简单,适用人群广。
【附图说明】
[0016]通过参考以下结合附图的说明及权利要求书的内容,并且随着对本实用新型的更全面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目的及结果将更加明白及易于理解。在附图中:
[0017]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耳机原理图;
[0018]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耳机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耳机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0]图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耳机局部结构示意图;
[0021]图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调音机构分解示意图。
[0022]图6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耳机频率响应曲线图。
[0023]其中的附图标记包括:扬声器单体1’、耳机外壳2’、调音网3’、调音孔4’、调音机构5’、耳机后声腔6’、扬声器单体后声腔7’、耳机前声腔8’、扬声器单体1、振膜11、华司12、音圈13、磁铁14、导磁轭15、耳机后壳21、耳机前壳22、调音机构5、连杆51、旋转头511、凹槽512、调节旋钮52、凸起521、调音网53、调音单元54、调音孔541、耳机后声腔6、入耳胶套7、耳机前声腔8。
[0024]在所有附图中相同的标号指示相似或相应的特征或功能。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为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耳机结构,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0026]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耳机原理。
[0027]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耳机,包括耳机外壳2’、收容在耳机外壳2’内的扬声器单体1’(发声单元)以及调音机构5’,扬声器单体1’将耳机外壳2’形成的空腔分隔为耳机前声腔8’和耳机后声腔6’;其中,在扬声器单体1’上设置有后声腔出声孔(即调音孔4’),扬声器单体后声腔7’与耳机后声腔6’之间通过后调音孔4’连通,在调音孔4’上贴设有对应的调音网3’;调音机构5’设置在调音孔4’和耳机外壳2’之间,用于调节后声腔出声孔透气量的大小,进而起到调节耳机频率响应的目的。其中,仅在对上述原理描述的过程中,调音孔4’和扬声器单体1’的后声腔出声孔为同一结构。
[0028]以下将以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调音机构及其在耳机内的固定方式进行详细的描述。
[0029]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耳机机构;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耳机剖面结构。
[0030]如图2和图3共同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耳机包括耳机前壳22、与耳机前壳22适配连接的耳机后壳21、收容在耳机前壳22和耳机后壳21内的扬声器单体1、调音机构5 ;其中,扬声器单体1与耳机前壳22之间形成的腔体为耳机前声腔8,扬声器单体1与耳机后壳21之间形成的腔体为耳机后声腔6,耳机后声腔6与扬声器单体后声腔之间通过扬声器单体1的后声腔出声孔连通,调音机构5设置在后声腔出声孔与耳机外壳(包括耳机前壳22和耳机后壳21)之间,用于调整扬声器单体的后声腔出声孔的大小。
[0031]具体地,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扬声器单体1包括单体外壳、收容在单体外壳内的振动系统和磁路系统;磁路系统包括用于固定磁铁14并修正磁力线的导磁轭15、设置在导磁轭15中心位置的磁铁14、位于磁铁14远离导磁轭15 —侧的华司12 ;其中,磁铁14和华司12与导磁轭15的侧壁之间形成磁间隙,音圈13悬设在磁间隙中。导磁轭15固定在单体外壳上,振动系统、磁铁14、和华司12均收容在导磁轭15和单体外壳形成的腔体中,华司12、磁铁14和导磁轭15从上至下依次固定连接。
[0032]振动系统包括振膜11、固定在振膜11 一侧的音圈13、位于振膜11中心位置的补强部。其中,振膜11包括与单体外壳固定连接的固定部(位于振膜的最外围)、与固定部一体设置的凹/凸结构的折环部以及设置在折环部内部的平面部(位于振膜的最内部),补强部设置在振膜11的平面部,主要用于调节扬声器的声学性能,为降低振动系统的总体质量,通常在振膜平面部对应补强部的位置设置去料,补强部则覆盖在该取料位置。
[0033]振膜11将单体外壳形成的空间分隔为扬声器单体前声腔和扬声器单体后声腔,为使扬声器单体后声腔与耳机后声腔6连通,本实用新型中在扬声器单体的导磁轭15、磁铁14和华司12的中心位置分别设置对应的通孔,各通孔位置一致,共同构成贯穿整个磁路系统的孔,扬声器单体后声腔则通过各通孔与耳机后声腔6连通,用于控制扬声器单体后声腔和耳机后声腔6连通孔大小的调音机构5 (包括旋转头511)设置在扬声器单体1的导磁轭15与耳机外壳之间。
[0034]其中,扬声器单体后声腔和耳机后声腔之间的连通孔即为扬声器单体的后声腔出声孔;在后声腔出声孔上设置调音机构时,连通孔为调音机构覆盖后剩余的部分后声腔出声孔,换言之,在通过调音机构调节扬声器单体的后声腔出声孔大小时,扬声器单体后声腔和耳机后声腔之间的连通孔为未被调音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