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移动图像处理装置的制造方法_3

文档序号:10107368阅读:来源:国知局
为大于等于lmm〇
[0130]本模式下,可以根据拍摄信号中的加密指令判断是否需要对图像数据进行加密,对拍摄好的图像数据进行加密后方可进行传输,加密方式只需对应的解密方式能完整解密出正确的信息即可,本实用新型不做限制。
[0131]3D视频模式:
[0132]本实用新型移动图像处理装置1为双目摄像头,结构为仿人眼的构造,具体表现为水平分布且二者之间有若干距离,即拍摄的图片有一定的左右视野差距,与人眼成像构造相同。
[0133]数据接口模块306监听信号,控制器3接收到运行在移动图像处理装置1上的第三方应用程序发送的3D拍摄模式指令,切换成3D视频模式,模式管理模块301同时启动第一摄像头4和第二摄像头4,两摄像头4内的滤光片切换器根据模式管理模块301的切换指令各自控制切换至红外截止滤光片正常工作,当所拍摄物体的光反射进镜头时,图像传感器C⑶或CMOS接收到可见光的光线并将其转化成图形电信号,经图形处理模块302处理后传输至显示屏5进行简单预览并数据接口模块306发送至对应的应用程序,也即两摄像头4全部切换到可见光模式下。
[0134]将两个摄像头4拍摄的图像同步传输到图像处理模块302进行处理,当前为左右3D视频拍摄模式,图像处理模块302不对图像作处理,直接把图像数据同步发送到输出模块;用户可以利用拍摄的图像数据进行后续的加工处理,如用户使用外部装置通过传输模块2接收到图像数据后,把左边的摄像头4拍摄的图像显示在屏幕左边,把右边摄像头4拍摄的图像显示在屏幕右边,通过左右3D眼镜,左眼可以看见左边摄像头4拍摄的图像,同时右眼可以看见右边摄像头4拍摄的图像,由于两个摄像头4拍摄的图片分别作用于人眼成像并实现3D视觉效果。
[0135]上述两个摄像头4进行拍摄时,模式管理模块31检测当前环境光是否需要开启可见光补光,补光模块304根据检测结果进行可见光补光,使摄像头4有较好的宽动态,拍摄到比较清晰的图像。
[0136]本模式下的对焦模块303切换摄像头4对焦范围为大于等于1cm。
[0137]本模式下,可以根据拍摄信号中的加密指令判断是否需要对3D视频图像数据进行加密,对拍摄好的图像数据进行加密后方可进行传输,加密方式只需对应的解密方式能完整解密出正确的信息即可,本实用新型不做限制。
[0138]3D建模模式:
[0139]数据接口模块306监听信号,控制器3接收到运行在移动图像处理装置1上的第三方应用程序发送的3D建模模式指令,切换成3D视频模式,模式管理模块301同时启动第一摄像头4和第二摄像头4,两摄像头4内的滤光片切换器根据模式管理模块301的切换指令控制各自切换至红外截止滤光片正常工作。即两个摄像头4切换至可见光模式,摄入模块中的两个摄像头4当前均为接收可见光的摄像头。
[0140]图像处理模块302将图像数据传输到数据接口模块306进行交互,用户可以利用拍摄的图像数据进行后续的加工处理。
[0141]本实用新型为双目摄像头,具体表现为摄像头水平分布且二者之间有若干距离,即存在主视点焦距和次视点焦距,具备立体照相机的必须条件,而立体照相机的三维建模方式为公知方式,本实用新型不再阐述其中的具体成像原理。可见光摄像头进行拍摄时,模式管理模块301检测当前环境光是否需要开启可见光补光,补光模块304根据检测结果进行可见光补光,使摄像头4有较好的宽动态,拍摄到比较清晰的图像。
[0142]本模式下的对焦模块303切换摄像头4对焦范围为大于等于1cm。
[0143]本模式下,可以根据拍摄信号中的加密指令判断是否需要对3D建模图像数据进行加密,对拍摄好的图像数据进行加密后方可进行传输,加密方式只需对应的解密方式能完整解密出正确的信息即可,本实用新型不做限制。
[0144]单目人脸识别图像采集模式:
[0145]数据接口模块306监听信号,控制器3接收到运行在移动图像处理装置1上的第三方应用程序发送的单目人脸识别图像采集模式指令,切换成单目人脸识别图像采集模式,模式管理模块301启动第一摄像头4,并把第二摄像头4置于非工作状态,第一摄像头4内的滤光片切换器根据模式管理模块301的切换指令控制切换至红外吸收滤光片正常工作,即接收可见光模式的摄像头。
[0146]本模式下,人脸图像信息处理方法是采用上述的移动图像处理装置1,按照以下步骤进行人脸识别:
[0147]S41:启动第一摄像头4,并把第二摄像头4置于非工作状态;
[0148]S42:控制器3切换第一摄像头4至可见光拍摄模式;
[0149]S43:抓取近第一摄像头4的可见光图像数据,并输出非加密的可见光图像数据至显示屏5给用户预览;
[0150]S44:判断可见光图像是否存在活体人脸,图像处理模块302检测到步骤S43可见光图像中存在人脸,保持可见光图像并运行步骤S45,否则运行步骤S43 ;
[0151]S45:判断近红外人脸图像和/或可见光人脸图像是否符合生物图像识别拍摄要求,主要由图像处理模块302判断图片人脸大小、图片质量、人脸关于XYZ轴的角度是否符合标准,如果是运行步骤S46,否则进行步骤S43 ;
[0152]S46:模式管理模块301控制第一摄像头4内的滤光片切换器切换至近红外窄带滤光片正常工作,即接收近红外光模式的摄像头;
[0153]S 47:模式管理模块301检测当前环境光是否需要开启近红外补光,
[0154]补光模块304根据检测结果进行近红外补光;
[0155]S48:抓取近第一摄像头4的近红外光图像数据,图像处理模块302检测近红外图像中是否存在人脸,则认为是活体人脸,保持近红外图像并运行步骤S49,否则认为非活体人脸(如人脸照片),运行步骤S42 ;
[0156]S49:图像处理模块302利用人脸识别算法判断步骤S44的可见光图像和
[0157]步骤S48的近红外图像的相似度,如果该相似度超过设定阈值,则认为是同一个人,则执行步骤S50,否则认为不是同一个人的非法用户,执行步骤S42 ;
[0158]S50:判断模式指令中是否包含加密请求,如果包含,则控制器3把步骤S44保存的可见光人脸图像数据和/或步骤S48保存的近红外人脸图像数据传送到加密模块305进行加密,运行步骤S51,否则运行步骤S52 ;
[0159]S51:控制器3把加密后的可见光生物图像数据和/或近红外生物图像数据通过数据接口模块306进行输出;
[0160]S52:控制器3把未加密的可见光生物图像数据和/或近红外生物图像数据通过数据接口模块306进行输出。
[0161]步骤S47中第一摄像头4的人脸检测使用近红外波长为700~1100nm,优选为850nm的光谱。
[0162]双目人脸识别图像采集模式:
[0163]数据接口模块306监听信号,控制器3接收到运行在移动图像处理装置1上的第三方应用程序发送的人脸识别图像采集模式指令,切换成双目活体人脸识别图像采集模式,模式管理模块301同时启动第一摄像头4和第二摄像头4,第二摄像头4内的滤光片切换器根据模式管理模块301的切换指令控制切换至红外截止滤光片正常工作,即接收可见光模式的摄像头;与此同时,第一摄像头4内的滤光片切换器根据模式管理模块301的切换指令控制切换至近红外窄带滤光片正常工作,即接收近红外光模式的摄像头。
[0164]如图6,本模式下,人脸图像信息处理方法是采用上述的移动图像处理装置1,按照以下步骤进行人脸识别:
[0165](51)启动两个摄像头4,两个摄像头同步输出图像数据;
[0166](52)控制器3切换第一摄像头4至近红外拍摄模式,同时切换第二摄像头4至可见光拍摄t吴式;
[0167](53)抓取近第一摄像头4的近红外图像数据,同时抓取第二摄像头4的可见光图像数据,并输出非加密的近红外图像数据和可见光图像数据至显示屏5给用户预览;
[0168](54)判断近红外图像是否存在活体人脸,利用近红外结合补光的方法,图像处理模块302检测到步骤(53)近红外图像中存在人脸,则认为是活体人脸,运行步骤(55),否则认为非活体人脸(如人脸照片),运行步骤(53);
[0169](55)判断近红外人脸图像和/或可见光人脸图像是否符合生物图像识别拍摄要求,主要由图像处理模块302判断图片人脸大小、图片质量、人脸关于XYZ轴的角度是否符合标准,如果是运行步骤(56 ),否则进行步骤(53 );
[0170](56)判断模式指令中是否包含加密请求,如果包含,则控制器3把拍摄好的可见光人脸图像数据和/或近红外人脸图像数据传送到加密模块305进行加密,
[0171]运行步骤(57),否则运行步骤(58);
[0172](57)控制器3把加密后的可见光生物图像数据和/或近红外生物图像数据通过数据接口模块306输出至显示屏5或对应的第三方应用程序;
[0173](58)控制器3把未加密的可见光生物图像数据和/或近红外生物图像数据通过数据接口模块306输出至显示屏5或对应的第三方应用程序。
[0174]步骤(52)中第一摄像头4的人脸检测使用近红外波长为700~1100nm,优选为850nm的光谱。
[0175]由于可见光人脸检测容易受到照片、雕塑等的假冒物体影响,使用近红外光源拍摄成像则避免了这种假冒的情况,所以近红外图像人脸检测的技术优势比可见光人脸检测更大,并且由于不受环境光影响,拍摄的图像质量更加高,人脸特征点也更加清晰准确,具有更高的可用性,提高活体人脸检测的准确度,这是一般普通的网络摄像头所不具备的功會泛。
[0176]此外,图像处理模块302还将摄像头4所拍摄的符合人脸拍摄需求的图像进行传输前的准备,如根据拍摄信号中的加密指令判断是否需要对图像数据进行加密,对拍摄好的图像数据进行加密后方可进行传输,加密方式只需对应的解密方式能完整解密出正确的信息即可,本实用新型不做限制。
[0177]最后,利用传输模块2,将未加密或加密后的人脸图像数据进行数据传输,发送到移动图像处理装置1外,用户可以利用拍摄的图像数据进行后续的加工处理。
[0178]本模式下的对焦模块303切换摄像头对焦范围为10?100cm。
[0179]活体人脸识别图像采集模式下,采用本实用新型的生物图像信息采集装置的方法也可以应用于活体虹膜识别图像采集、活体指静脉识别图像采集、活体掌静脉识别图像采集及活体耳朵识别图像采集中。
[0180]活体虹膜识别图像采集:使用的近红外光谱的波长优选为850nm,摄像头拍摄对焦范围为1-20厘米;
[0181]活体指静脉识别图像采集:使用的近红外光谱的波长优选为850nm,摄像头拍摄对焦范围为1-20厘米;
[0182]活体掌静脉识别图像采集:使用的近红外光谱的波长优选为850nm,摄像头拍摄对焦范围为5-30厘米。
[0183]活体耳朵识别图像采集:使用的近红外光谱的波长优选为850nm,摄像头拍摄对焦范围为1-50厘米。
[0184]低照度环境双目人脸识别图像采集模式:
[0185]数据接口模块306监听信号,控制器3接收到运行在移动图像处理装置1上的第三方应用程序发送的低照度环境双目人脸识别图像采集模式指令,切换成低照度环境双目人脸识别图像采集模式,模式管理模块301同时启动第一摄像头4和第二摄像头4,第二摄像头4内的滤光片切换器根据模式管理模块301的切换指令控制切换至全光谱透镜正常工作,即接收红外光模式的摄像头;与此同时,第一摄像头4内的滤光片切换器根据模式管理模块301的切换指令控制切换至近红外窄带滤光片正常工作,即接收近红外光模式的摄像头。
[0186]本模式下,人脸图像信息处理方法是采用上述的移动图像处理装置1,如图7,按照以下步骤进行人脸识别:
[0187](61)启动两个摄像头4,两个摄像头冋步输出图像数据;
[0188](62)控制器3切换第一摄像头4至近红外拍摄模式,同时切换第二摄像头4至红外光拍摄模式;
[0189](63)抓取近第一摄像头4的近红外图像数据,同时抓取第二摄像头4的红外光图像数据,并输出非加密的近红外图像数据和红外光图像数据至显示屏5给用户预览;
[0190](64)判断近红外图像是否存在活体人脸,利用近红外结合补光的方法,图像处理模块302检测到步骤(63)近红外图像中存在人脸,则认为是活体人脸
当前第3页1 2 3 4 5 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