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033047阅读:12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梯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引导轿厢升降的轿厢导轨设置在井道内的电梯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在日本专利特开平9-165163号公报中公开的现有电梯装置中,在轿厢和井道壁之间的空间内配置有轿厢导轨。并且,在井道内轿厢导轨后方的空间内配置有对重。而且,在井道内轿厢导轨前方的空间内配置有曳引机。
然而,在现有电梯装置中,必须在轿厢和井道壁之间确保用于配置轿厢导轨的空间,从而导致井道空间变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提出的,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梯装置,其能够进一步缩小井道空间。
本发明的电梯装置包括轿厢,其具有壁部,并在井道内升降;轿厢导轨,其设置在井道内,并用于引导轿厢的升降;以及轿厢导靴,其安装在轿厢上,并用于与轿厢导轨卡合,在垂直投影面内,在壁部设置有凹部,而且轿厢导靴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凹部内。
另外,本发明的电梯装置包括驱动装置,其具有驱动绳轮;第1和第2主绳索,其卷绕在驱动绳轮上;轿厢,其具有与第1主绳索连接的第1绳索连接部,以及与第2主绳索连接的第2绳索连接部,所述轿厢通过驱动装置的驱动力而在井道内升降;以及第1和第2轿厢导轨,其设置在井道内,并用于引导轿厢的升降,在轿厢宽度方向上的第1和第2轿厢导轨的背面之间的尺寸小于等于在轿厢宽度方向上的第1和第2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在上述井道内升降的对重,上述凹部还包括第3凹部和第4凹部的至少任一方,上述第3凹部设置在上述背面与上述第1侧面之间的角部,上述第4凹部设置在上述前面与上述第2侧面之间的角部,在垂直投影面内,上述对重配置在上述第3和第4凹部的至少任一方内。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凹部还包括第3凹部,其设置在上述背面与上述第1侧面之间的角部;以及第4凹部,其设置在上述前面与上述第2侧面之间的角部,在上述轿厢的下部设置有第1和第2轿厢吊轮,在上述第1和第2轿厢吊轮上卷绕有用于悬吊上述轿厢的主绳索;上述第1和第2轿厢吊轮配置成使它们的一部分在垂直投影面内位于上述第3和第4凹部内。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凹部沿着上述轿厢的升降方向连续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轿厢导靴的横截面的80%以上收容在上述凹部内。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壁部包括前面,其设置有轿厢出入口;背面,其与上述前面对置;第1侧面;以及第2侧面,其与上述第1侧面对置;上述凹部包括第1凹部,其设置于上述第1侧面;以及第2凹部,其设置于上述第2侧面。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轿厢导轨包括第1轿厢导轨,其面向上述第1凹部;以及第2轿厢导轨,其面向上述第2凹部,在上述轿厢的第1侧面侧设置有与用于悬吊上述轿厢的第1主绳索连接的第1绳索连接部;


图17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7的电梯装置的俯视图;图18是表示图17中的电梯装置的侧视图;图19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8的电梯装置的俯视图;图20是表示图19中的电梯装置的侧视图;图2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9的电梯装置的俯视图;图22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0的电梯装置的俯视图;图23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1的电梯装置的俯视图;图24是表示图23中的电梯装置的侧视图;图25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2的电梯装置的俯视图;图26是表示图25中的电梯装置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电梯装置(无机房电梯)的俯视图,图2是将图1中的主要部分放大进行表示的俯视图,图3是表示图1中的电梯装置的侧视图。
在图中,在井道1内设置有第1和第2轿厢导轨2a、2b,以及第1和第2对重导轨3a、3b。导轨2a、2b、3a、3b分别具有T字形的横截面。轿厢4由轿厢导轨2a、2b引导而在井道1内升降。对重5由对重导轨3a、3b引导而在井道1内升降。
轿厢4具有轿厢架(未作图示),以及由轿厢架支承的轿厢室6。轿厢室6具有底板部、壁部以及天花板部。轿厢室6的壁部具有设置有轿厢出入口(未作图示)的前面6a;与前面对置的背面6b;第1侧面6c;以及与第1侧面对置的第2侧面6d。
在垂直投影面内,在第1侧面6c设置有第1凹部7a,在第2侧面6d设置有第2凹部7b。第1和第2凹部7a、7b沿着轿厢4的升降方向(上下方向)连续设置。即,第1和第2凹部7a、7b形成为槽状。
通过设置第1和第2凹部7a、7b,在轿厢室6内形成有若干突起。然而,这些突起并不足以影响乘客定员。
在第1凹部7a内配置有与第1轿厢导轨2a卡合的第1轿厢导靴20a的至少一部分。在第2凹部7b内配置有与第2轿厢导轨2b卡合的第2轿厢导靴20b的至少一部分。在该示例中,轿厢导靴20a、20b整体收容在凹部7a、7b内。
这样,轿厢导靴20a、20b之间的尺寸小于第1和第2侧面6c、6d的除凹部7a、7b以外的部分之间的尺寸。
轿厢导靴20a、20b的种类不作特别限定,例如可使用滑动导靴、滚动导靴或者磁导靴等。理想的是,轿厢导靴20a、20b配置成其横截面的80%以上收容在凹部7a、7b内。
并且,在垂直投影面内,轿厢导轨2a、2b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凹部7a、7b内。轿厢导轨2a、2b面向凹部7a、7b配置。
第1和第2凹部7a、7b在轿厢室6的纵深方向上设置于相同位置。轿厢导轨2a、2b相互对置。即,在垂直投影面内,轿厢导轨2a、2b的中心线相互平行,并位于同一直线上。
对重5配置在轿厢4的后方,并且当其与轿厢4位于相同高度时与背面6b对置。
在轿厢4的下部设置有第1和第2绳索连接部8a、8b。第1和第2绳索连接部8a、8b在垂直投影面内从第1侧面6c和第2侧面6d稍微突出。并且,第1和第2绳索连接部8a、8b在垂直投影面内配置在相对于轿厢4的重心对称或大致对称的位置。
而且,在轿厢4的纵深方向上,第1绳索连接部8a配置在第1轿厢导轨2a的前方。在轿厢4的纵深方向上,第2绳索连接部8b配置在第2轿厢导轨2b的后方。
在井道1内的上部设置有支承架9(图3)。支承架9由轿厢导轨2a、2b以及对重导轨3a、3b的至少一部分支承。并且,支承架9也可以由设置在建筑物上的支承部来支承。
在支承架9上支承有驱动装置(曳引机)10,该驱动装置10用于产生使轿厢4和对重5升降的驱动力。驱动装置10具有包括电动机和制动器的驱动装置主体11,以及通过驱动装置主体11旋转的驱动绳轮12。
在该示例中,驱动绳轮12配置在驱动装置主体11上。并且,驱动绳轮12由驱动装置主体11的电动机直接驱动,而不通过减速机构。
并且,驱动装置10水平(包括大致水平)配置,以便使驱动绳轮12的旋转轴垂直(包括大致垂直)延伸。并且,作为驱动装置10,可使用轴向尺寸小于与轴向垂直的方向的外径尺寸的薄形曳引机。
而且,在垂直投影面内,驱动装置10整体或大致整体与轿厢4重叠。即,驱动装置10配置在轿厢4的正上方。
在驱动绳轮12上卷绕有将轿厢4和对重5悬吊在井道1内的主绳索组13。主绳索组13包括多根(图中仅表示1根)第1主绳索14,以及多根(图中仅表示1根)第2主绳索15。
轿厢4和对重5由主绳索组13以1∶1绕绳方式悬吊。
第1主绳索14具有与第1绳索连接部8a连接的第1端部14a,以及与对重5的上部连接的第2端部14b。第2主绳索15具有与第2绳索连接部8b连接的第3端部15a,以及与对重5的上部连接的第4端部15b。
在支承架9上安装有第1滑轮16,其用于将第1主绳索14导向第1绳索连接部8a;第2滑轮17,其用于将第2主绳索15导向第2绳索连接部8b;第3滑轮18,其用于将第1和第2主绳索14、15导向对重5;以及转向滑轮19,其用于将从驱动绳轮12伸出的第1主绳索14导向第1滑轮16。
第1滑轮16配置在第1绳索连接部8a的正上方。第2滑轮17配置在第2绳索连接部8b的正上方。
第1至第3滑轮16至18配置成使它们的旋转轴水平。转向滑轮19配置成使其旋转轴垂直(包括大致垂直)。
驱动装置10和滑轮16至19安装在公共的支承架9上,并成为一个单元。
另外,若进行如下设定轿厢悬吊的间距(第1端部14a与第3端部15a之间的在轿厢4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为F0,轿厢导轨背面之间的间距(轿厢导轨2a、2b的背面之间的在轿厢4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为G1,以及导靴之间的间距(轿厢导靴20a、20b之间的在轿厢4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为E1,则满足F0≥G1>E1。
在轿厢4的下部安装有紧急停止装置22,该紧急停止装置22用于在发生过速度等电梯异常时使轿厢4紧急停止。紧急停止装置22可以是通过机械操作力的传递而进行动作的机械式装置,也可以是具有接收电动作信号并进行动作的致动器的电气式装置。
图4是表示图3中的紧急停止装置22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图4中的紧急停止装置22的俯视图。紧急停止装置22包括固定件23,其固定在轿厢4侧;固定侧制动件24,其固定在固定件23的内侧;以及可动侧制动件(楔部件)25,其可以滑动地设置在固定件23的内侧。
固定侧制动件24固定在固定件23上,并与轿厢导轨2a、2b的侧面对置。在固定件23上沿着其与可动侧制动件25的接合面设置有锥状的滑动导向面23a。
在紧急停止装置22动作时,可动侧制动件25沿着滑动导向面23a相对于轿厢4向上方移动。这样,可动侧制动件25楔入滑动导向面23a和轿厢导轨2a、2b的侧面之间,轿厢导轨2a、2b被夹持在固定侧制动件24和可动侧制动件25之间,使得轿厢4紧急停止。
在垂直投影面内,紧急停止装置22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凹部7a、7b内。在该示例中,紧急停止装置22的与轿厢导轨2a、2b卡合的卡合部整体收容在凹部7a、7b内。
在这种电梯装置中,由于轿厢导靴20a、20b和轿厢导轨2a、2b配置在设于轿厢室6的凹部7a、7b内,因而可缩小电梯装置在轿厢4的宽度方向上的设置空间,可进一步缩小井道空间。
而且,由于F0≥G1,因而可更有效地缩小井道空间。同样,由于F0>E1,因而可更加有效地缩小井道空间。
特别是,如果井道1的横截面积通过设置凹部7a、7b而减小的部分大于轿厢室6的横截面积通过设置凹部7a、7b而减小的部分,则可更有效地缩小井道空间。
并且,由于紧急停止装置22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凹部7a、7b内,因而可防止紧急停止装置22从轿厢4突出,从而可减小电梯装置在轿厢4的宽度方向上的设置空间,可进一步缩小井道空间。
另外,在实施方式1中,轿厢导轨2a、2b在轿厢4的深度方向上配置于相同位置,轿厢导轨也可以在轿厢4的纵深方向上彼此错开配置。
实施方式2接下来,图6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电梯装置(无机房电梯)的俯视图,图7是将图6中的主要部分放大进行表示的俯视图,图8是表示图6中的电梯装置的侧视图。
在图中,在轿厢室6的前面6a和第1侧面6c之间的角部设置有第1凹部21a。在轿厢室6的背面6b和第2侧面6d之间的角部设置有第2凹部21b。在轿厢室6的背面6b和第1侧面6c之间的角部设置有第3凹部21c。在轿厢室6的前面6a和第2侧面6d之间的角部设置有第4凹部21d。
在垂直投影面内,凹部21a至21d是对长方形的轿厢室6的四角进行倒角而形成的。即,凹部21a至21d可以称为倒角部、角切口部、或者截面切口部。第1凹部21a和第2凹部21b相互平行或大致平行。第3凹部21c的底面(倒角面)和第4凹部21d的底面相互平行或大致平行。
凹部21a至21d沿着轿厢4的升降方向(上下方向)连续设置。
在第1凹部21a内配置有用于与第1轿厢导轨2a卡合的第1轿厢导靴20a的至少一部分。在第2凹部21b内配置有用于与第2轿厢导轨2b卡合的第2轿厢导靴20b的至少一部分。在该示例中,轿厢导靴20a、20b整体收容在凹部21a、21b内。
即,如图7所示,在垂直投影面内,第1轿厢导靴20a实质上配置在这样的区域的内侧,即由前面6a的延长直线、第1侧面6c的延长直线、以及第1凹部21a的底面所包围的三角形区域的内侧(第1凹部21a内)。并且,在垂直投影面内,第2轿厢导靴20b实质上配置在这样的区域的内侧,即由背面6b的延长直线、第2侧面6d的延长直线、以及第2凹部21b的底面所包围的三角形区域的内侧(第2凹部21b内)。
理想的是,轿厢导靴20a、20b配置成其横截面的80%以上收容在凹部21a、21b内。
并且,在垂直投影面内,轿厢导轨2a、2b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凹部21a、21b内。轿厢导轨2a、2b相互对置,并且与第1和第2凹部21a、21b的底面对置。即,在垂直投影面内,轿厢导轨2a、2b的中心线相互平行,并位于同一直线(轿厢室6的对角线)上。
如图9所示,在垂直投影面内,紧急停止装置22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凹部21a、21b内。在该示例中,紧急停止装置22的与轿厢导轨2a、2b卡合的卡合部整体收容在凹部21a、21b内。
其他结构与实施方式1大致相同。
在这种电梯装置中,由于轿厢导靴20a、20b和轿厢导轨2a、2b配置在设于轿厢室6的凹部21a、21b内,因而可缩小电梯装置在轿厢4的宽度方向上的设置空间,可进一步缩小井道空间。
并且,由于轿厢导靴20a、20b和轿厢导轨2a、2b配置在轿厢4的对角位置,因而可扩大轿厢导轨2a、2b之间的间隔,可抑制运行中的轿厢4以垂直轴为中心摆动,可使轿厢4稳定升降。因此,作为轿厢导靴20a、20b可使用比较便宜的滑动导靴等,从而可降低成本。
而且,由于凹部21a至21d设置在轿厢室6的四角处,因而即使轿厢4和对重5在窄小的井道1内交错,空气也能够通过凹部21a至21d导出,可抑制交错时的冲击声或振动的发生。
而且,由于紧急停止装置22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凹部21a、21b内,因而可防止紧急停止装置22从轿厢4突出,可缩小电梯装置在轿厢4的宽度方向上的设置空间,可进一步缩小井道空间。
实施方式3接下来,图10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电梯装置的俯视图。在图中,在垂直投影面内,第1和第2绳索连接部8a、8b配置在第4和第3凹部21d、21c内。因此,第1和第2滑轮16、17配置在第4和第3凹部21d、21c的上方。这样,驱动装置10和转向滑轮19的布置也与实施方式2不同。其它结构与实施方式2大致相同。
并且,尽管在实施方式1、2中作了省略,然而轿厢4设置有用于开闭轿厢出入口的一对轿厢门26(双扇中分式)。轿厢导轨2a、轿厢导靴20a、以及第1绳索连接部8a等构件配置成在门打开时不与轿厢门26产生干涉。
在这种电梯装置中,由于绳索连接部8a、8b配置在凹部21d、21c内,因而可进一步缩小电梯装置在轿厢4的宽度方向上的设置空间,从而可进一步缩小井道空间。
实施方式4然后,图1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电梯装置的俯视图,图12是表示图11中的电梯装置的门打开状态的俯视图。在图中,在轿厢4上安装有用于开闭轿厢出入口的轿厢门装置27。轿厢门装置27具有一对高速轿厢门28和一对低速轿厢门29(四扇中分式)。其他结构与实施方式3大致相同。
在这种电梯装置中,由于构成为在门打开状态下2扇轿厢门28、29重叠,因而可缩小轿厢门28、29在门打开状态下的收纳空间。因此,不会增大位于轿厢室6的前面6a侧的凹部21a、21d,可容易地避免收容在凹部21a、21d内的构件与轿厢门装置27的干涉,可抑制轿厢室6底板面积的减少。
另外,在实施方式4中,使用单侧为2扇的轿厢门,然而也可以使用是单侧为3扇或3扇以上的轿厢门。
并且,也可以使用例如百叶式门(bellows door)那样可折叠的轿厢门,从而可缩小在门打开状态下的收纳空间。
实施方式5接下来,图13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5的电梯装置的俯视图。在图中,在门打开状态时收纳轿厢门26和层站门(未作图示)的门袋(doorpocket)部和层站壁之间的空间内,设置有控制盘30a、30b。在控制盘30a、30b内收容有用于控制电梯装置的运转的控制部件。
如图13的双点划线所示,在维修检查时,控制盘30a、30b可通过门套(three side frame)拉到层站出入口处。
在这种电梯装置中,能够容易地防止轿厢门26与控制盘30a、30b干涉。这样,可使用单侧为1扇的轿厢门26,从而可抑制成本增加。
另外,在实施方式5中使用了2个控制盘30a、30b,然而也可以合并为1个。
并且,在图13中,在设置有控制盘30a、30b的空间内,也能收容除控制盘30a、30b以外的部件。
实施方式6接下来,图14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6的电梯装置的俯视图,图15是将图14中的主要部分放大进行表示的俯视图,图16是表示图14中的电梯装置的侧视图。
在图中,第1和第2绳索连接部8a、8b在垂直投影面内配置在第1和第2凹部21a、21b内。因此,第1和第2滑轮16、17配置在第1和第2凹部21a、21b的上方。这样,驱动装置10和转向滑轮19的布置也与实施方式2不同。
并且,在垂直投影面内,第3凹部21c内配置有横截面为大致三角形的对重31。在垂直投影面内,对重31实质上配置在这样的区域的内侧,即由背面6b的延长直线、第1侧面6c的延长直线、以及第3凹部21c的底面(倒角面)所包围的三角形区域的内侧(第3凹部21c内)。
在与第1侧面6c对置的井道壁上固定有横截面为H形的对重导轨32,所述对重导轨32用于引导对重31的升降。如图15所示,在对重31上安装有用于与对重导轨32卡合的横截面为C字形的对重导靴33。
通过对重导靴33与对重导轨32的卡合,来限制对重31在轿厢4的水平方向上的移动。
在这种电梯装置中,由于在垂直投影面内对重31配置在第3凹部21c内,因而可缩小电梯装置的在轿厢4的宽度方向和纵深方向上的设置空间,从而可进一步缩小井道空间。
另外,对重的横截面形状不仅限于三角形。
并且,在实施方式6中将对重31配置在第3凹部21c内,然而也可以将对重31配置在第4凹部21d内。
而且,可以把2个对重分开配置在第3和第4凹部内。
实施方式7接下来,图17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7的电梯装置的俯视图,图18是表示图17中的电梯装置的侧视图。在图中,在井道1内的下部(底坑)设置有下部反绳轮34(图18)。在下部反绳轮34上卷绕有主绳索组13。
在实施方式7中不使用对重。第3滑轮18配置在第3凹部21c的上方。从第3滑轮18朝向下方的主绳索组13在第3凹部21c内通过,然后利用下部反绳轮34朝上方翻转。然后,主绳索组13的端部(即第1主绳索14的第2端部14b和第2主绳索15的第4端部15b)与轿厢4的下部连接。
其他结构与实施方式3或4大致相同。
这样,通过省略对重,可缩小电梯装置在轿厢4的宽度方向和纵深方向上的设置空间,从而可进一步缩小井道空间。
实施方式8然后,图19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8的电梯装置的俯视图,图20是表示图19中的电梯装置的侧视图。
在图中,在轿厢4的下部设置有第1和第2轿厢吊轮35a、35b。第1轿厢吊轮35a配置成其一部分在垂直投影面内位于第4凹部21d内。第2轿厢吊轮35b配置成其一部分在垂直投影面内位于第3凹部21c内。
在对重5的上部设置有对重吊轮36。在轿厢吊轮35a、35b和对重吊轮36上卷绕有包括多根主绳索的主绳索组13。
在井道1内的上部设置有轿厢侧反绳轮37,其用于将来自驱动绳轮12的主绳索组13导向轿厢吊轮35b;以及对重侧反绳轮38,其用于将来自驱动绳轮12的主绳索组13导向对重吊轮36。反绳轮37、38的旋转轴为水平。
主绳索组13的第1端部(轿厢侧端部)和第2端部(对重侧端部)与支承架9连接。并且,主绳索组13从第1端部侧开始顺次卷绕在轿厢吊轮35a、35b、轿厢侧反绳轮37、驱动绳轮12、对重侧反绳轮38以及对重吊轮36上。即,在实施方式8中,轿厢4和对重5由主绳索组13以2∶1绕绳方式悬吊在井道1内。
并且,主绳索组13的一部分在第3凹部21c和第4凹部21d内通过。其他结构与实施方式3或4大致相同。
这样,在2∶1绕绳方式的电梯装置中,由于轿厢导靴20a、20b和轿厢导轨2a、2b配置在设于轿厢室6的凹部21a、21b内,因而可缩小电梯装置在轿厢4的宽度方向上的设置空间,从而可进一步缩小井道空间。
并且,由于轿厢吊轮35a、35b的一部分在垂直投影面内配置在凹部21d、21c内,并且主绳索组13在凹部21d、21c内通过,因而这样也可以缩小电梯装置在轿厢4的宽度方向上的设置空间,从而可进一步缩小井道空间。
实施方式9然后,图2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9的电梯装置的俯视图。在图中,对重5配置在轿厢4的侧方,并且该对重5在与轿厢4位于相同高度时与第1侧面6c对置。
在这种布置的电梯装置中,由于轿厢导靴20a、20b和轿厢导轨2a、2b配置在设于轿厢室6的凹部21a、21b内,因而可缩小电梯装置在轿厢4的宽度方向上的设置空间,从而可进一步缩小井道空间。
并且,由于绳索连接部8a、8b配置在凹部21d、21c内,因而可进一步缩小电梯装置在轿厢4的宽度方向上的设置空间,从而可进一步缩小井道空间。
实施方式10接下来,图22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0的电梯装置的俯视图。在图中,在井道1内的上部设置有第1驱动装置41和第2驱动装置44。第1驱动装置41具有包括电动机和制动器的第1驱动装置主体42,以及通过第1驱动装置主体42旋转的第1驱动绳轮43。第2驱动装置44具有包括电动机和制动器的第2驱动装置主体45,以及通过第2驱动装置主体45旋转的第2驱动绳轮46。
在该示例中,驱动绳轮43、46配置在驱动装置主体42、45上。并且,驱动装置41、44水平(包括大致水平)配置,以便使驱动绳轮43、46的旋转轴垂直(包括大致垂直)延伸。而且,作为驱动装置41、44,可使用轴向尺寸小于驱动绳轮43、46的径向尺寸或驱动装置主体42、45的径向尺寸的薄形曳引机。
而且,在垂直投影面内,驱动装置41、44整体或大致整体与轿厢4重叠。即,驱动装置41、44配置在轿厢4的正上方。更具体地说,在垂直投影面内,驱动装置41、44配置在轿厢4的对角位置。
在第1驱动绳轮43上卷绕有用于将轿厢4和对重5悬吊在井道1内的多根(图中仅示出1根)第1主绳索14。在第2驱动绳轮46上卷绕有用于将轿厢4和对重5悬吊在井道1内的多根(图中仅示出1根)第2主绳索15。
轿厢4和对重5由主绳索14、15以1∶1绕绳方式悬吊。
在井道1内的上部设置有第1轿厢侧反绳轮47,其用于将第1主绳索14导向第1绳索连接部8a;第1对重侧反绳轮48,其用于将第1主绳索14导向对重5;转向滑轮49,其用于将来自第1驱动绳轮43的第1主绳索14导向第1对重侧反绳轮48;第2轿厢侧反绳轮50,其用于将第2主绳索15导向第2绳索连接部8b;以及第2对重侧反绳轮51,其用于将第2主绳索15导向对重5。
第1轿厢侧反绳轮47、第1对重侧反绳轮48、第2轿厢侧反绳轮50以及第2对重侧反绳轮51配置成使它们的旋转轴水平。转向滑轮49配置成使其旋转轴垂直或大致垂直。
第1主绳索14在第1驱动绳轮43和第1轿厢侧反绳轮47之间的部分、第1主绳索14在转向滑轮49和第1对重侧反绳轮48之间的部分、第2主绳索15在第2驱动绳轮46和第2轿厢侧反绳轮50之间的部分、以及第2主绳索15在第2驱动绳轮46和第2对重侧反绳轮51之间的部分,相互平行,并与轿厢4的纵深方向平行。
第1主绳索14的第2端部(对重侧端部)和第2主绳索15的第4端部(对重侧端部)与对重5的上部连接,并且在对重5的宽度方向上彼此隔开间隔。
在这种电梯装置中,由于轿厢4和对重5通过第1和第2驱动装置41、43的驱动力来升降,因而可确保大的乘客定员。
这样,即使在使用2个驱动装置41、43的情况下,由于轿厢导靴20a、20b和轿厢导轨2a、2b配置在设于轿厢室6的凹部21a、21b内,因而也可以缩小电梯装置在轿厢4的宽度方向上的设置空间,从而可进一步缩小井道空间。
并且,由于绳索连接部8a、8b配置在凹部21d、21c内,因而可进一步缩小电梯装置在轿厢4的宽度方向上的设置空间,从而可进一步缩小井道空间。
实施方式11接下来,图23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1的电梯装置的俯视图,图24是表示图23中的电梯装置的侧视图。
在图中,在轿厢4的下部设置有卷绕有第1主绳索14的一对第1轿厢吊轮52a、52b,以及卷绕有第2主绳索15的一对第2轿厢吊轮53a、53b。
第1轿厢吊轮52a和第2轿厢吊轮53a配置成它们的一部分在垂直投影面内位于第4凹部21d内。第1轿厢吊轮52b和第2轿厢吊轮53b配置成它们的一部分在垂直投影面内位于第3凹部21c内。
第1主绳索14在第1轿厢吊轮52a、52b之间的部分,与第2主绳索15在第2轿厢吊轮53a、53b之间的部分相互平行。
第1主绳索14的第1端部14a和第2主绳索15的第3端部15a与支承架9连接。
第1主绳索14从第1端部14a侧开始顺次卷绕在第1轿厢吊轮52b、第1轿厢吊轮52a、第1轿厢侧反绳轮47、第1驱动绳轮43、转向滑轮49以及第1对重侧反绳轮48上。
第2主绳索15从第3端部15a侧开始顺次卷绕在第2轿厢吊轮53b、第2轿厢吊轮53a、第2轿厢侧反绳轮50、第2驱动绳轮46以及第2对重侧反绳轮51上。
轿厢4由主绳索14、15以2∶1绕绳方式悬吊在井道1内。对重5由主绳索14、15以1∶1绕绳方式悬吊在井道1内。
其他结构与实施方式10相同。
这样,即使在绕绳比在轿厢4侧和对重5侧不同的电梯装置中,由于轿厢导靴20a、20b和轿厢导轨2a、2b配置在设于轿厢室6内的凹部21a、21b内,因而可缩小电梯装置在轿厢4的宽度方向上的设置空间,从而可进一步缩小井道空间。
并且,由于轿厢吊轮52a、52b、53a、53b的一部分在垂直投影面内配置在凹部21d、21c内,并且主绳索14、15在凹部21d、21c内通过,因而可缩小电梯装置在轿厢4的宽度方向上的设置空间,从而可进一步缩小井道空间。
实施方式12接下来,图25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2的电梯装置的俯视图,图26是表示图25中的电梯装置的侧视图。
在图中,在井道1内设置有第1轿厢(下轿厢)61,以及在第1轿厢61的上方升降的第2轿厢(上轿厢)62。第1和第2轿厢61、62分别具有在实施方式2至11中所示的轿厢室6。
在第1轿厢61的下部设置有一对第1轿厢吊轮63a、63b。在第2轿厢62的下部设置有一对第2轿厢吊轮64a、64b。
在井道1内设置有一对第1对重导轨65a、65b以及一对第2对重导轨66a、66b。第1对重导轨65a、65b和第2对重导轨66a、66b配置成它们的中心线在垂直投影面内重叠在与轿厢4的宽度方向平行的直线上。
在井道1内设置有第1对重67,其由第1对重导轨65a、65b引导来进行升降;以及第2对重68,其由第2对重导轨66a、66b引导来进行升降。第1和第2对重67、68配置在轿厢4的后方,并且当第1和第2对重67、68与轿厢4位于相同高度时与背面6b对置。
在第1对重67的上部设置有第1对重吊轮69。在第2对重68的上部设置有第2对重吊轮70。
第1轿厢61和第1对重67由第1主绳索14以2∶1绕绳方式悬吊在井道1内。第2轿厢62和第2对重68由第2主绳索15以2∶1绕绳方式悬吊在井道1内。
第1主绳索14的两端部和第2主绳索15的两端部与支承架9连接。
第1主绳索14从第1端部14a侧开始顺次卷绕在第1轿厢吊轮63b、第1轿厢吊轮63a、第1轿厢侧反绳轮47、第1驱动绳轮43、转向滑轮49、第1对重侧反绳轮48以及第1对重吊轮69上。
第2主绳索15从第3端部15a侧开始顺次卷绕在第2轿厢吊轮64b、第2轿厢吊轮64a、第2轿厢侧反绳轮50、第2驱动绳轮46、第2对重侧反绳轮51以及第2对重吊轮70上。
第1轿厢61和第1对重67通过第1驱动装置41的驱动力来升降。第2轿厢62和第2对重68通过第2驱动装置44的驱动力来升降。
轿厢吊轮63a、63b、64a、64b配置成它们的一部分在垂直投影面内位于凹部21d、21c内。并且,主绳索14、15在第3和第4凹部21c、21d内通过。第1主绳索14在第1轿厢吊轮63a、63b之间的部分,与第2主绳索15在第2轿厢吊轮64a、64b之间的部分在垂直投影面内相互平行。
第1主绳索14在第1驱动绳轮43和第1轿厢侧反绳轮47之间的部分、第1主绳索14在转向滑轮49和第1对重侧反绳轮48之间的部分、第2主绳索15在第2驱动绳轮46和第2轿厢侧反绳轮50之间的部分、以及第2主绳索15在第2驱动绳轮46和第2对重侧反绳轮51之间的部分,相互平行,并且与轿厢4的纵深方向平行。
这样,在这种1个井道1内配置有多个轿厢61、62的电梯装置,即所谓的单井道多轿厢方式的电梯装置中,由于轿厢导靴20a、20b和轿厢导轨2a、2b配置在设于轿厢室6的凹部21a、21b内,因而可缩小电梯装置在轿厢4的宽度方向上的设置空间,从而可进一步缩小井道空间。
并且,由于轿厢吊轮63a、63b、64a、64b的一部分在垂直投影面内配置在凹部21d、21c内,并且主绳索14、15在凹部21d、21c内通过,因而可缩小电梯装置在轿厢4的宽度方向上的设置空间,从而可进一步缩小井道空间。
另外,在上述示例中,示出了1∶1绕绳方式和2∶1绕绳方式的电梯装置,然而绕绳方式并不限于此。
并且,在上述示例中,示出了驱动装置配置在井道内的无机房电梯装置,然而本发明也能应用于驱动装置和控制盘设置在机房内的电梯装置。
而且,本发明由于可缩小井道空间,因而对于驱动装置和控制盘不设置在轿厢与井道壁之间的电梯装置特别有效。
而且,在上述示例中,将驱动装置配置成使驱动绳轮的旋转轴垂直或大致垂直,然而驱动装置的配置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配置成使驱动绳轮的旋转轴水平。
另外,在上述示例中,将驱动装置配置成使驱动绳轮位于驱动装置主体的上部,然而相反地,也可以把驱动装置配置成使驱动绳轮位于驱动装置主体的下部。
而且,在上述示例中,驱动装置配置在井道的上部,然而驱动装置的位置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配置在井道内的下部。另外,本发明也能应用于驱动装置安装在轿厢的上部或下部的自行式电梯装置。
而且,作为主绳索,例如可使用具有圆形横截面的绳索、或者带状绳索等。
并且,作为主绳索,例如可使用钢制绳索、或者使用将由高摩擦树脂材料构成的外层包覆体设置在外周部的树脂包覆绳索等。通过使用树脂包覆绳索,能够以小的包角确保大的牵引力。并且,由于树脂包覆绳索与纯粹的钢制绳索相比可提高柔性,因而可减小驱动绳轮的直径。
而且,可以通过将配置在井道1内的上部的构件(驱动装置、反绳轮、转向滑轮等)安装在公共的支承架上来实现单元化。
而且,在上述示例中,把所有轿厢导靴全部配置在凹部内,但也可以仅把一侧的轿厢导靴配置在凹部内。
权利要求
1.一种电梯装置,具有轿厢,其具有壁部,并在井道内升降;轿厢导轨,其设置在上述井道内,并用于引导上述轿厢的升降;以及轿厢导靴,其安装在上述轿厢上,并用于与上述轿厢导轨卡合,在垂直投影面内,在上述壁部设置有凹部,而且上述轿厢导靴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上述凹部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壁部具有前面,其设置有轿厢出入口;背面,其与上述前面对置;第1侧面;以及第2侧面,其与上述第1侧面对置,上述凹部包括第1凹部,其设置在上述前面与上述第1侧面之间的角部;以及第2凹部,其设置在上述背面与上述第2侧面之间的角部,上述轿厢导靴包括第1轿厢导靴,其设置在上述第1凹部内;以及第2轿厢导靴,其设置在上述第2凹部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垂直投影面内,上述第1轿厢导靴实质上配置在这样的区域的内侧,即由上述前面的延长直线、上述第1侧面的延长直线、以及上述第1凹部的底面所包围的区域的内侧;在垂直投影面内,上述第2轿厢导靴实质上配置在这样的区域的内侧,即由上述背面的延长直线、上述第2侧面的延长直线、以及上述第2凹部的底面所包围的区域的内侧。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凹部还包括第3凹部,其设置在上述背面与上述第1侧面之间的角部;以及第4凹部,其设置在上述前面与上述第2侧面之间的角部,在上述轿厢上设置有与用于悬吊上述轿厢的主绳索连接的第1和第2绳索连接部,在垂直投影面内,上述第1和第2绳索连接部设置在上述第3和第4凹部内。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在上述井道内升降的对重,上述凹部还包括第3凹部和第4凹部的至少任一方,上述第3凹部设置在上述背面与上述第1侧面之间的角部,上述第4凹部设置在上述前面与上述第2侧面之间的角部,在垂直投影面内,上述对重配置在上述第3和第4凹部的至少任一方内。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凹部还包括第3凹部,其设置在上述背面与上述第1侧面之间的角部;以及第4凹部,其设置在上述前面与上述第2侧面之间的角部,在上述轿厢的下部设置有第1和第2轿厢吊轮,在上述第1和第2轿厢吊轮上卷绕有用于悬吊上述轿厢的主绳索;上述第1和第2轿厢吊轮配置成使它们的一部分在垂直投影面内位于上述第3和第4凹部内。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凹部沿着上述轿厢的升降方向连续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轿厢导靴的横截面的80%以上收容在上述凹部内。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壁部包括前面,其设置有轿厢出入口;背面,其与上述前面对置;第1侧面;以及第2侧面,其与上述第1侧面对置;上述凹部包括第1凹部,其设置于上述第1侧面;以及第2凹部,其设置于上述第2侧面。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轿厢导轨包括第1轿厢导轨,其面向上述第1凹部;以及第2轿厢导轨,其面向上述第2凹部,在上述轿厢的第1侧面侧设置有与用于悬吊上述轿厢的第1主绳索连接的第1绳索连接部;在上述轿厢的第2侧面侧设置有与用于悬吊上述轿厢的第2主绳索连接的第2绳索连接部;上述第1和第2轿厢导轨的导轨背面之间的间距设定成小于等于由上述第1和第2主绳索确定的轿厢悬吊间距。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垂直投影面内,上述轿厢导轨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上述凹部内。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凹部是设置在上述轿厢的角部的倒角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轿厢导轨包括第1和第2轿厢导轨,在垂直投影面内,上述第1和第2轿厢导轨的中心线相互平行。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轿厢导轨包括第1和第2轿厢导轨,在垂直投影面内,上述第1和第2轿厢导轨的中心线位于同一直线上。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轿厢上设置有与用于悬吊上述轿厢的主绳索连接的绳索连接部;在垂直投影面内,上述绳索连接部配置在与上述轿厢导靴共用的上述凹部内。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驱动装置,其设置在上述井道的上部并具有驱动绳轮,在上述驱动绳轮上卷绕有用于悬吊上述轿厢的主绳索,上述驱动装置通过上述主绳索使上述轿厢升降;上述驱动装置配置成使上述驱动绳轮的旋转轴垂直或大致垂直。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轿厢设置有用于开闭轿厢出入口的轿厢门装置,上述轿厢门装置具有多个轿厢门,在门打开状态下,上述多个轿厢门相互重叠。
18.一种电梯装置,包括驱动装置,其具有驱动绳轮;第1和第2主绳索,其卷绕在上述驱动绳轮上;轿厢,其具有与上述第1主绳索连接的第1绳索连接部,以及与上述第2主绳索连接的第2绳索连接部,所述轿厢通过上述驱动装置的驱动力而在井道内升降;以及第1和第2轿厢导轨,其设置在上述井道内,并用于引导上述轿厢的升降,在上述轿厢的宽度方向上的上述第1和第2轿厢导轨的导轨背面之间的间距设定成小于等于在上述轿厢的宽度方向上的由上述第1和第2主绳索确定的轿厢悬吊间距。
19.一种电梯装置,具有轿厢,其在井道内升降;一对轿厢导轨,其设置在上述井道内,并用于引导上述轿厢的升降;以及多个轿厢导靴,其安装在上述轿厢上,并用于与上述轿厢导轨卡合,在位于上述轿厢的对角位置的角部形成有相互对置的倒角部,上述轿厢导轨设置成与上述倒角部对置;上述轿厢导靴配置于上述倒角部。
20.一种电梯装置,具有轿厢,其具有壁部,并在井道内升降;轿厢导轨,其设置在上述井道内,并用于引导上述轿厢的升降;以及紧急停止装置,其安装在上述轿厢上,用于通过与上述轿厢导轨卡合来使上述轿厢紧急停止,在垂直投影面内,在上述壁部设置有凹部,而且上述紧急停止装置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上述凹部内。
全文摘要
在电梯装置中,引导轿厢升降的轿厢导轨设置在井道内。在轿厢上安装有用于与轿厢导轨卡合的轿厢导靴。在垂直投影面内,在轿厢的壁部设置有凹部,而且轿厢导靴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凹部内。
文档编号B66B7/02GK1812926SQ20048001839
公开日2006年8月2日 申请日期2004年4月28日 优先权日2004年4月28日
发明者桥口直树 申请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