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快送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130097阅读:31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城市快送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效的交通方式和交通设计,具体涉及一种适合于靠右行的城市交通、社区交通或公共场所交通的城市快送线,对于靠左行的交通方式同理可得。
背景技术
在全球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经济在国家经济中的比例越来越重,城市经济的发展又离不开城市交通的发展,城市交通问题成为世人关注的大问题。城市交通的发展速度、发展水平已经成为制约城市经济发展的瓶颈。特别是在中国,人口密集,人均城市土地如北京市区近郊区合计人均占有道路面积为2.71米2,与国外相差数倍。虽然各大城市都已经或正准备建设地铁网,但是即使地铁真正建成也只能解决城市交通中的大动脉问题,更多的支脉毛细管却无法解决。所以需要一种比轻轨公交车更优越、更高效、更经济合理的城市交通模式来和地铁配成搭档。
现有的自动人行道主要由驱动设备、轨道、覆盖在链条上的踏片或合成板、扶手装置、安全系统等组成。常见的为短程直行的,结构比较简单。因为惯性的作用,乘客在跨上自动人行道一刻,从静止到前进将产生一个拉力,使身体后倾,以至于发生安全事故,或产生不安全感。所以自动人行道一般控制行速在0.5米/秒~0.75米/秒之间,保证乘客在上下自动人行道一刻的安全和无危险感。但是要将自动人行道应用于城市交通,速度必须提高,才能保证效率和乘客在运用它的时候无焦急感。
自动人行道应用于城市交通,存在乘客中途上下,换向及自身之间需要丁字交通枢纽、十字交通枢纽、转弯等问题,并且由于距离长、材料力学性能制约,自动人行道的接头空隙也成为需要解决的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调整自动人行道的速度、控制自动人行道驱动段间的速差在人体适应的范围内,实现乘客中途上下、换向、及快送线自身能够进行丁字连接、十字连接、转弯,消除接头危险,解决了乘客的安全问题的城市快送线。
本发明所述的城市快送线,包括主送线,在主送线的弯道或右转的地方设置转弯区,不同方向的主送线间及路口枢纽点设置变道区,主送线的出入口、变道及换向的地方设置同速区或超宽区,主送线的入口设置提速入口区,主送线的出口设置减速出口区。
本发明的城市快送线通过以下方案调整自动人行道的速度(1)主送线由长度不等、数量不限、宽度不等的快送线驱动段连接而成,所述快送线驱动段是指由独立的驱动系统形成自我循环的自动人行道。构成主送线的每一段快送线驱动段的速度是可调的,同一条主送线的不同地方速度不相等时,当驱动段间的速差超过了人体适应的范围时,采用分段提速和分段减速的方法,调整主送线的高速段和低速段之间连接处的一段或多段驱动段的速度,分段逐级减速,主送线从高速过渡到低速,分段逐级提速,主送线从低速过渡到高速,控制速差在人体能适应的范围。
(2)城市快送线的提速入口区设置分级提速段、减速出口区设置分级减速段,提速入口区和减速出口区由多段不同运行速度的快送线驱动段组成,提速入口区自地面起前一段比后一段的运行速度快,直至到达主送线,减速出口区自主送线出口起前一段比后一段的运行速度慢,直至地面。
本发明的城市快送线通过以下方案实现乘客中途上下、换向。
(1)设置同速区,所述同速区与主送线平行相靠,运行速度与主送线相等或相近,运行方向相同。提速入口区的高速段和减速出口区的高速段连接同速区。进入城市快送线时,从地面到提速入口区,通过提速入口区到达同速区,从同速区横向移动到主送线上;离开城市快送线时,从主送线横向转移到同速区,由同速区经过减速出口区到达地面。因为同速区与主送线平行相靠,运行速度与主送线相等或相近,运行方向相同,乘客可以安全的在主送线和同速区之间移动。行人下线、上线、变道都可以通过同速区横向转移后进行。
(2)设置超宽区,所述超宽区为主送线上单独驱动的一段比主送线其他驱动段宽的快送线驱动段,超宽区的两端与主送线连接,运行速度与主送线相等或相近,运行方向相同。主送线入口的超宽区比主送线宽的部分连接提速入口区的高速段,主送线出口的超宽区比主送线宽的部分连接减速出口区的高速段,主送线路口枢纽点的超宽区比主送线宽的部分连接变道区的端部。超宽区运行方向与提速入口区、减速出口区、变道区的端部的运行方向相同。进城市快送线时,从地面到提速入口区,通过提速入口区到达主送线的超宽区,从而到主送线上;离开城市快送线时,首先进入主送线的超宽区,由超宽区经过减速出口区到达地面。乘客上、下主送线或转换不同的主送线可以通过超宽区无障碍横向转移后进行。
(3)城市快送线在路口枢纽点上设置变道区。所述变道区横跨马路,两端开口处的运行方向与主送线的运行方向相同,开口处与同速区或超宽区相连,乘客可以通过变道区进行换向、改道、左拐弯等。变道区可以由弧形的驱动段制成也可以由弧形的驱动段和直线的驱动段复合而成。乘客需要变道时,从主送线横向转移到同速区或超宽区,然后进入变道区,转换到其他的主送线上。
本发明的城市快送线,通过以下方式解决丁字交通枢纽、十字交通枢纽问题。
本发明所述的城市快送线,通过超宽区或同速区,变道区的综合作用通过平面立交的方法建立了循环圈对城市快送线进行了十字连接,丁字连接,形成了独立的相互贯通的城市交通网。
解决十字交通枢纽的方法如下(1)在十字路口处的四条主送线,其中交通流量大的方向的两条主送线直行贯通,另一方向的两条主送线在路口处断开,四个断点设置转弯区,通过无障碍右转的方式与贯通的两条主送线连接。在贯通的两条主送线间设立两个变道区形成近似椭圆形循环圈,实现左转弯、直行均能自由分送。
(2)四条主送线在十字路口处均能直行贯通,其中一个方向的两条主送线埋地或高架,错开交点。路口设置转弯区,通过无障碍右转的方式连接贯通的主送线。任意选择一个方向的两条主送线间设立两个变道区形成近似椭圆形循环圈,实现左转弯、直行均能自由分送。
(3)四条主送线在十字路口处均断开不能直行,设置转弯区,通过无障碍右转弯的方法连接两个方向的主送线。每个方向的两条主送线间均设立两个变道区,形成花瓣形循环圈,实现左转弯、直行均能自由分送。
解决丁字交通枢纽的方法是将“丁”字尾方向的主送线在路口处的断点与“丁”字横向的临近的主送线间设置转弯区,通过无障碍右转的方法连接“丁”字横向的主送线和“丁”字尾方向的主送线。“丁”字横向的两条主送线间设立两个变道区形成了近似椭圆形循环圈。达到了左拐,直行均能自由分送的目的。
本发明采用平面立交的方法,建立循环圈贯通各个方向来解决快送线的十字,丁字路口交通枢纽问题。根据交通枢纽的现场情况,同样可以把循环圈设计成带圆角的方形,带圆角的长方形。也可以对于4道以上的路口设计成梅花形和更多的形状。
本发明的城市快送线通过下列措施来解决接头区空隙、过渡问题(1)在城市快送线的主线上设一条或多条扶手,扶手的接头错开驱动段的接头区,并且在不同高度设置,可以保证各种个体差异的乘客均能安全经过接头区。
(2)可以利用惯性滑过或迈过两段快送线驱动段的接头区,根据两段快送线驱动段的驱动轮之间的空隙特点,接头区安装近似倒三角形的支撑构造体,支撑构造体的上端面与快送线驱动段相平,支撑构造体的上端面的两端设置梳齿板与前后快送线驱动段相连,以便行人顺利过渡,支撑构造体的上端面设置错落的滚轴,滚轴长短不一,各个滚轴端部之间接缝错开,可以保证行人经过接头区时更容易保证平衡;并且滚轴外圆周或其它部位设有防止与自动人行道运行方向不一致的类似齿槽的防倒转结构,滚轴的下方安装防倒转装置,与滚轴上的防倒转结构相配合,以避免出现行人因紧张或偶然因素用力踩踏时滑倒。
(3)两段快送线驱动段的接头区利用惯性作用通过滚轴、梳齿板等速度会降低或乘客会感到不安全。在两段快送线驱动段驱动轮之间的接头区,安装一段单独驱动的接头驱动段,接头驱动段的驱动轮比主要驱动段的驱动轮小很多,使接头驱动段的两端与前后的快送线驱动段之间距离为尽可能短的距离,一般控制在一个脚码的距离内,在此空间安装梳齿板,距离非常短的惯性滑行,乘客几乎不会察觉和感到不安全。因此乘客从前一段快送线驱动段,通过梳齿板滑行到接头驱动段上,再通过接头驱动段的另一端的梳齿板滑行到下一快送线驱动段上。接头区的接头驱动段的速度位于前后两端快送线驱动段的速度之间或选前后段速度中的一个。这样既利用惯性又通过驱动复合的方式,实现两段快送线驱动段的连接。
本发明的城市快送线,在运行方向不同的主送线之间、主送线弯道的位置、右拐弯处和其他需要转弯的位置设置弧形转弯区。在主送线的弯道或无直行的路口右转时,转弯区的两端开口处分别连接两侧的主送线;在既能直行又能右转的路口时,转弯区的两端开口处分别连接主送线的同速区或超宽区。转弯区的两端开口处与主送线或同速区或超宽区运行方向相同。
本发明通过以下方式解决转弯区和变道区的弧形驱动段的制作问题。
①弧形驱动段单独驱动;②转弯造成的内外侧差速通过驱动轮的大小来调整;③所述弧形为正弧形,即正圆形其中的一段弧形;④覆盖的踏片或合成板为锥形;⑤因转弯运行造成的离心力,在外弧设置约束轮;⑥在调试中,因需绷紧合成板产生的向内弧方向的滑力设置内弧约束轮。
本发明城市快送线的转弯区主要包括合成板、驱动轮、压紧轮、支撑杆、内弧约束轮、外弧约束轮。
其中合成板是冷轧钢皮外敷橡胶皮或其它合成材料制作而成的集链条与踏片作用于一体的快送线专用材料;驱动轮外形为锥形,可以设置在转弯区两头端部,也可以设置在转弯区的中部;压紧轮为常规装置,同样加工成锥形;支撑轮外形为锥形,用于支撑合成板,保证合成板在运行过程中应有的钢度及合理的变形范围;内弧约束轮安装在内弧轨道上,保证合成板在压紧轮作用下不至于向内弧滑动;外弧约束轮安装在外弧轨道上,约束合成板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离心力导致合成板向外弧滑动。
本发明所述的城市快送线,可应用于城市交通、社区交通或其它公共场所的交通,可以埋地也可以架空。主送线上可以增开无数的出入点,几乎实现门到门的输送。其能够把整个城市、社区交通线形成网络式输送,,无需重复,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不会发生大的人身伤害,解决交通堵塞问题;使用电能驱动,节能环保;运力大,一条10公里的城市快送线的运力约为3-9万人次/小时;城市快送线可以设计成室内或室外的,室内的城市快送线可以设置空调,给乘客舒适的环境;城市快送线的速度能够达到20公里/小时,速度快,效率高。


图1是本发明的城市快送线站台区分级提速、分级减速及同速区的平面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的城市快送线站台区分级提速、分级减速及主送线的超宽区的平面示意图;图3是本发明的架空的城市快送线站台区示意图;图4是本发明的埋于地下的城市快送线站台区示意图;图5是本发明的城市快送线的十字路口平面立交方法(1)示意图;图6是本发明的城市快送线的十字路口平面立交方法(2)示意图;图7是本发明的城市快送线的十字路口平面立交方法(3)示意图;图8是本发明的城市快送线的丁字路口平面立交示意图;图9是本发明的城市快送线的接头区的平面示意图;图10是本发明的城市快送线的接头区的纵向剖面图;图11是本发明的城市快送线的包含接头区驱动段的接头区平面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的城市快送线的包含接头区驱动段的接头区纵向剖面图;图13是本发明的城市快送线的扶手的示意图;图14是本发明的城市快送线的弯道、中途变道的平面示意图;图15是本发明的城市快送线的弧形驱动段的平面示意图;图16是本发明的城市快送线的弧形驱动段的纵向剖面图;图17是本发明的城市快送线的弧形驱动段的端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I-提速入口区,1、2、3、4-提速入口区的提速段,II-减速出口区,10、11、12、13-减速出口区的减速段,5-同速区,6-接头区,7-转弯区(在路口分别标记为7-1、7-2、7-3、7-4),8-主送线(路口处分别标记为8-11、8-12、8-21、8-22、8-31、8-32、8-41、8-42,路口内直行段标记为8-1、8-2、8-3、8-4),9-超宽区(路口分别标记为9-1、9-2、9-3、9-4、9-5、9-6、9-7、9-8),14-接头区驱动段,18-变道区(在路口分别标记为18-1、18-2、18-3、18-4),21-合成板,22-驱动轮,23-压紧轮,24-支撑轮,26-内弧约束轮,27-外弧约束轮,28-防倒转装置,29-支撑构造体,30-滚轴,31-梳齿板,32-扶手,33-交接缝,34-主送线驱动轮,35-接头驱动段驱动轮。
具体实施例方式
实施例1图1所示,本发明的城市快送线的站台区,主要包括,提速入口区分为提速段1、提速段2、提速段3,减速出口区包括减速段12、减速段11、减速段10,接头区6、同速区5,主送线8等,主送线8有多段快送线驱动段组成,其中包括A、B、C、D、E五段驱动段,所述的分段提速区的提速段3末端连接同速区5,减速出口区的减速段12的起始端连接同速区5,所述同速区5与主送线8平行相靠,运行速度与主送线8相等或相近,运行方向相同。
行人欲进入主送线8,首先经过提速段1,提速段1的速度设定为0.7米/秒;过接头区6到达提速段2,提速区2的速度设定为1.4米/秒;过第二个接头区6到达提速段3,提速段3的速度设定为2.1米/秒;经过第三个接头区6到达同速区5,同速区5的速度为2.8米/秒。到达同速区5后,横向转移至主送线8上,主送线8的速度为2.8米/秒,行人在横向转移时并不会感到困难。
已经在主送线8上的行人要下线,可以从主送线8右开口横向转移到同速区5,经过接头区6,到达减速段12,减速段12的速度设定为2.1米/秒;然后依次经过二个接头区6分别到达减速段11速度为1.4米/秒、减速段10速度为0.7米/秒,最后安全的到达地面。
实施例2图2所示,本发明的城市快送线的站台区,主要包括,提速入口区分为提速段1、提速段2、提速段3,减速出口区包括减速段12、减速段11、减速段10,接头区6,超宽区9,主送线8等,所述超宽区9为主送线8上单独驱动的一段比主送线8宽的自动人行道,超宽区9的两端与主送线8连接,运行速度与主送线8相等,运行方向相同。主送线8入口的超宽区9比主送线8宽的部分连接分段提速区的提速段3,主送线8出口的超宽区9比主送线8宽的部分连接分段减速区的减速段12,超宽区9运行方向与提速入口区、减速出口区以及主送线8相同。
行人经过提速段1,提速段1的速度设定为0.7米/秒;过接头区6到达提速段2,提速区2的速度设定为1.4米/秒;过第二个接头区6到达提速段3,提速区3的速度设定为2.1米/秒;经过第三个接头区6到达超宽区9,超宽区9的速度为2.8米/秒。到达超宽区9后,横向转移后,即到达主送线8上,主送线8的速度为2.8米/秒,行人通过超宽区9直接到达主送线8上,行人在提速入口区和主送线之间横向转移无障碍。
已经在主送线8上的行人要下线,可以从主送线8的超宽区9经过接头区6,到达减速段12,减速段12的速度设定为2.1米/秒;然后依次经过二个接头区6分别到达减速段1 1速度为1.4米/秒、减速段10速度为0.7米/秒,最后安全的到达地面。
实施例3图3所示,本发明的架空的城市快送线的站台构造,图4所示,本发明的埋于地下的城市快送线的站台构造,其原理与实施例1或实施例2相同。
实施例4同一条主送线8的不同地方速度不相等时,当驱动段间的速差超过了人体适应的范围时,采用分级提速和分级减速的方法,调整主送线的高速段和低速段之间连接处的一段或多段驱动段的速度,分段逐级减速,主送线从高速过渡到低速,分段逐级提速,主送线从低速过渡到高速。
如图1所示的站台区,主送线8的五段驱动段A、B、C、D、E,其中驱动段C与同速区5平行相靠,速度2.8米/秒,低于主送线8的主要行驶速度4.2米/秒,驱动段A的速度为主送线8的主要行驶速度4.2米/秒,调整驱动段B的速度为3.5米/秒,控制主送线8的驱动段之间的速差为0.7米/秒,在人体适应的范围内,通过驱动段A、B,实现分级减速到达驱动段C。驱动段E的速度为主送线8的主要行驶速度4.2米/秒,调整驱动段D的速度为3.5米/秒,控制主送线8的驱动段之间的速差为0.7米/秒,在人体适应的范围内,通过驱动段D、E,实现分级提速到达主送线8的主线上。
如图14所示为转弯区7和变道区18不在主送线8交通枢纽的示意图,其中主送线驱动段F段与同速区5平行相靠,速度为3.5米/秒,变道区18的速度为2.8米/秒,主送线驱动段G段的速度为4.2米/秒,H段的速度为3.5米/秒,K段的速度为4.2米/秒,转弯区7的速度为2.8米/秒。
乘客在主送线8驱动段G段上,速度4.2米/秒,到达F段,速度3.5米/秒,速差在0.7米/秒并不会感到困难。在F段上可以横向转移到同速区5上通过变道区18为2.8米/秒,同速区5和变道区18的速差也在0.7米/秒。经过变道区18后到达另一主送线的同速区5为3.5米/秒,从同速区5横向转移到主送线驱动段H段,速度3.5米/秒,进一步提速到达主送线8驱动段K段,速度4.2米/秒上。
乘客在主送线G段上,速度为4.2米/秒,到达F段,速度为3.5米/秒,速差在0.7米/秒并不会感到困难,乘客在F段上可以继续经过转弯区7,速度为2.8米/秒,速差也在0.7米/秒内,其他方向同理。
主送线可以根据功能需要如转弯区、出入口、故障维修等调整主送线的高速段和低速段之间连接处的一段或多段驱动段的速度,分段逐级减速,主送线从高速过渡到低速,分段逐级提速,主送线从低速过渡到高速。控制速差在人体能适应的范围。
实施例5本发明的城市快送线的十字型路口或丁字形路口,可以架空,也可以埋地,主要包括主送线8,转弯区7,变道区18,同速区5或超宽区9等,行人可以直行,可以通过转弯区7右转弯,可以通过变道区18变道调头,从任何一个方向转换至另一个方向前进而不需要下线。
图7所示,城市快送线十字路口无直行时,八条主送线,分别标记为8-11、8-12、8-21、8-22、8-31、8-32、8-41、8-42,构成十字路口,四个右转弯区,分别标记为7-1、7-2、7-3、7-4,四个变道区分别标记为18-1、18-2、18-3、18-4,八个超宽区,分别标记为9-1、9-2、9-3、9-4、9-5、9-6、9-7、9-8,超宽区9-2、9-4、9-6、9-8分别连接一个提速入口区I,超宽区9-1、9-3、9-5、9-7分别连接一个减速入口区II,通过各个提速入口区I,乘客可以进入到主送线8-11、8-31、8-21、8-41上,位于主送线8-12、8-22、8-32、8-42的乘客通过分别的减速出口区II,可以离开相应的主送线。
变道区18-1、18-2、18-3、18-4为一段单独驱动的正弧形驱动段,横跨两条主送线,并与两端的主送线上的超宽区相连,转弯区也为一段单独驱动的正弧形驱动段,并与两端的主送线相连。
位于主送线8-11上的乘客通过转弯区7-1可实现右转弯,到达主送线8-22上。其它同理。
位于主送线8-11上的乘客欲通过路口到8-12上直行,乘客需经过转弯区7-1后进入到主送线8-22上,然后通过8-22的超宽区9-3进入到变道区18-3上,通过变道区18-3、超宽区9-4进入到主送线8-41上,然后通过转弯区7-2进入到主送线8-12上直行。其它同理。
位于主送线8-11上的乘客欲左转弯到主送线8-42上,同上首先到达主送线8-12上,然后通过超宽区9-5进入变道区18-2,通过变道区18-2到达同速区9-6上,再通过转弯区7-3到达同速区9-7上,横向转移到达主送线8-42上,实现左转弯。其它同理。
图6所示的既能直行又能转弯的十字路口,与图7不同的是,主送线8-11与8-12之间、8-21与8-22之间、8-31与8-32之间、8-41与8-42之间能直行通过,路口直行的驱动段分别标记为8-1、8-2、8-3、8-4,分别在主送线8-11与8-31之间和主送线8-12与8-31之间,设变道区18-1、18-2,所述的四个转弯区7-1、7-2、7-3、7-4都分别与两端的主送线的超宽区相连,路口中直行的驱动段8-1、8-2、8-3、8-4形成的“井”部分,8-1和8-3架空,8-2与8-4铺设在路面上,错开交点,这样避免路口的主送线的交叉,形成平面立交连接,以便行人能够直行通过十字路口。
乘客右转弯同图7所述的原理。
乘客左转弯,则比图7所述原理简单,位于主送线8-11上的乘客,通过驱动段8-1直行到超宽区9-5,然后进入变道区18-2,通过变道区18-2到达主送线8-31的超宽区9-6上,然后再进入转弯区7-3,进入到主送线8-41的超宽区9-7上,最后横向转移到主送线8-42上,实现左转弯。其它同理。
图5所示的十字路口平面立交连接,图8所示的丁字路口平面立交连接原理同上所述。
实施例6图13所示,分别设三条和四条扶手32,其中高位扶手和低位扶手分别安装在城市快送线顶部和中部,并且扶手的接头区错开快送线驱动段的接头区,并且在不同高度设置,可以保证各种个体差异的行人均能安全经过接头区。
图9、10所示,本发明的城市快送线可以利用惯性滑过或迈过两段快送线驱动段的驱动轮34之间的接头区,在接头区安装一个近似倒三角形的支撑构造体29,支撑构造体29的上端面与快送线驱动段相平,支撑构造体29的上端面的两端设置梳齿板31,与前后快送线驱动段相连,以便行人顺利过渡,倒三角形装置的上端面设置的滚轴30,滚轴30长短不一,各个滚轴30端部之间交接缝33错开,可以保证行人经过接头区时更容易保证平衡;并且滚轴30外圆周设有类似齿槽的防倒转结构,滚轴30的下方安装防倒转装置28,与滚轴30上的防反转结构相配合,以避免出现行人因紧张或偶然因素用力踩踏时滑倒。
实施例7如图11、12所示,快送线驱动段的接头区通过滚轴、梳齿板等速度会降低或乘客会感到不安全,在两段快送线驱动段的驱动轮34之间的接头区,安装一段单独驱动的接头驱动段14,接头驱动段14的驱动轮35比两侧的快送线驱动段的驱动轮34小很多,使接头驱动段14的两端与前后的快送线驱动段之间距离为尽可能短的距离,一般控制在一个脚码的距离内,在此空间安装梳齿板31,距离非常短的惯性滑行,乘客几乎不会察觉和感到不安全。因此乘客从前一段快送线驱动段,通过梳齿板31滑行到接头驱动段14上,再通过接头驱动段14的另一端的梳齿板31滑行到下一快送线驱动段上。接头驱动段14的速度位于前后两端快送线驱动段的速度之间或选前后段速度中的一个。
实施例8图5、6、7、8、14所示,本发明城市快送线,在主送线的十字路口、丁字路口或主送线弯道等需要转弯或变道的位置设置转弯区7或变道区18,转弯区7和变道区18都包含单独驱动的正弧形驱动段。
图15、16、17所示,正弧形驱动段主要包括合成板21、驱动轮22、压紧轮23、支撑轮24、内弧约束轮26、外弧约束轮27。驱动轮外22形为锥形,设置在正弧形驱动段两头端部,转弯造成的内外侧差速通过驱动轮22的大小来调整;合成板21是冷轧钢皮外敷橡胶皮或其它合成材料制作而成的集链条与踏片作用于一体的快送线专用材料,加工成锥形;压紧轮23同样加工成锥形;支撑轮24外形为锥形,用于支撑合成板,保证合成板在运行过程中应有的钢度及合理的变形范围;因转弯运行造成的离心力,在转弯区的外弧设置约束轮27,约束合成板21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离心力导致向外弧滑动;在调试中,因需绷紧合成板产生的向内弧方向的滑力在转弯区内弧设置内弧约束轮26,保证合成板21在压紧轮23作用下不至于向内弧滑动。
权利要求
1.城市快送线,其特征在于,包含主送线(8),主送线的弯道或右转的地方设置转弯区(7),不同方向的主送线间及路口枢纽点设置变道区(18),主送线的出入口、变道及换向的地方设置同速区(5)或超宽区(9),其中,(1)所述主送线(8)主要由长度不等、数量不限、宽度不等的快送线驱动段连接而成,所述快送线驱动段是指由独立的驱动系统形成自我循环的自动人行道,快送线驱动段的速度可调;(2)所述转弯区(7)、变道区(18)包含单独驱动的弧形平面弯曲快送线驱动段;(3)所述同速区(5)单独驱动,与主送线(8)平行相靠,运行速度与主送线(8)相等或相近,运行方向相同;(4)所述超宽区(9)为主送线上单独驱动的一段比主送线其他驱动段宽的快送线驱动段,运行速度与主送线(8)相等或相近,运行方向相同;(5)城市快送线的入口设置提速入口区、出口设置减速出口区,提速入口区和减速出口区由多段不同运行速度的快送线驱动段组成,提速入口区自地面起前一段比后一段的运行速度快,直至到达主送线(8),减速出口区自主送线(8)出口起前一段比后一段的运行速度慢,直至地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快送线,其特征在于,同一条主送线(8)的不同地方速度不相等时,当驱动段间的速差超过了人体适应的范围时,采用分级提速和分级减速的方法,调整主送线的高速段和低速段之间连接处的一段或多段驱动段的速度,分段逐级减速,主送线(8)从高速过渡到低速,分段逐级提速,主送线(8)从低速过渡到高速。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快送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道区(18)横跨两条主送线(8),变道区(18)的两端开口处分别与两条主送线的同速区(5)或超宽区(9)相连,且变道区(18)的两端开口处和与之相连的同速区(5)或超宽区(9)运行方向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快送线,其特征在于,在主送线的弯道或无直行的路口右转处时,转弯区(7)的两端开口处分别连接两侧的主送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快送线,其特征在于,在既能直行又能右转的路口时,转弯区(7)的两端开口处分别连接主送线的同速区或超宽区,且转弯区(7)的两端开口处和与之相连的主送线或同速区或超宽区运行方向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快送线,其特征在于,在十字路口处的四条主送线,其中交通流量大的方向的两条主送线直行贯通,另一方向的两条主送线在路口处断开,设置转弯区,通过无障碍右转的方式与贯通的两条主送线连接,在贯通的两条主送线间设立两个变道区形成近似椭圆形循环圈。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快送线,其特征在于,四条主送线在十字路口处均能直行贯通,其中一个方向的两条主送线埋地或高架,错开交点。设置转弯区,通过无障碍右转的方式连接贯通的主送线,任意选择一个方向的两条主送线间设立两个变道区形成近似椭圆形循环圈。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快送线,其特征在于,四条主送线在十字路口处均断开不能直行,设置转弯区,通过无障碍右转弯的方法连接两个方向的主送线,每个方向的两条主送线间均设立两个变道区,形成花瓣形循环圈。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快送线,其特征在于,丁字交通枢纽处,将“丁”字尾方向的主送线在路口处的断点与“丁”字横向的临近的主送线间设置转弯区,通过无障碍右转的方法连接“丁”字横向的主送线和“丁”字尾方向的主送线,“丁”字横向的两条主送线间设立两个变道区形成了近似椭圆形循环圈。
10.根据权利要求6或7或8或9所述的城市快送线,其特征在于,对于四道以上的交通枢纽处,设置转弯区和变道区,构成循环圈。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快送线,其特征在于在快送线上设一条或多条扶手(32),扶手的接头错开驱动段的接头区。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快送线,其特征在于两段快送线驱动段的驱动轮(34)之间的接头区(6),根据两段快送线驱动段的驱动轮(34)之间的空隙特点,安装近似倒三角形的支撑构造体(29),支撑构造体(29)的上端面与快送线驱动段相平,支撑构造体(29)的上端面的两端设置梳齿板(31),与前后的快送线驱动段相连,支撑构造体(29)的上端面设置滚轴(30)。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城市快送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滚轴(30)长短不一,各个滚轴(30)端部之间交接缝(33)错开。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城市快送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构造体(29)的上端面的滚轴(30)外圆周上设有类似齿槽的防倒转结构,支撑构造体(29)的下方安装防倒转装置(28),与支撑构造体(29)上端面滚轴(30)外圆周上的防倒转结构相配合。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快送线,其特征在于两段快送线驱动段的驱动轮(34)之间的接头区(6),安装一段单独驱动的接头驱动段(14),接头驱动段(14)的驱动轮(35)比快送线驱动段的驱动轮(34)小,接头驱动段(14)的两端与前后的快送线驱动段之间空间安装梳齿板(31)。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快送线,其特征在于,弧形平面弯曲自动人行道驱动段,所述弧形为正弧形,即正圆形其中的一段弧形,其驱动轮(22)为锥形,安装在驱动段的两头端部或中部,合成板(21)、压紧轮(23)、支撑轮(24)都设计为锥形,在内弧轨道上安装内弧约束轮(26),在外弧轨道上安装外弧约束轮(27)。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快送线,其特征在于适合应用于城市交通、社区交通或公共场所交通。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城市快送线,主送线由长度不等、数量不限、宽度不等的快送线驱动段连接而成,在主送线的弯道或右转的地方设置转弯区,不同方向的主送线间及路口枢纽点设置变道区,主送线的出入口、变道及换向的地方设置同速区或超宽区,主送线的入口设置提速入口区,主送线的出口设置减速出口区,并且解决了接头和弯道问题,可应用于城市交通、社区交通或公共场所交通,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不会发生大的人身伤害,解决交通堵塞问题,节能环保,运力大,速度快,效率高,舒适、经济便捷。
文档编号B66B21/12GK101020556SQ20061010368
公开日2007年8月22日 申请日期2006年7月28日 优先权日2006年2月16日
发明者张静中 申请人:张静中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