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曳引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187819阅读:30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同步曳引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曳引机,尤其是一种同步曳引机。
背景技术
现有的曳引机使用时通常是让钢丝绳绕过曳引轮,并让钢丝绳的两端分别和吊笼(此处所述吊笼包括电梯轿厢)、对重固定连接,并且通过单独的曳引轮曳引吊笼等起吊物,即钢丝绳在曳引轮上的包角最多为曳引轮的半个π(约等于90度),利用曳引轮和钢丝绳之间的摩擦力,带动与钢丝绳一端固定连接的对重和与钢丝绳另一端固定连接的吊笼一上一下相对运动,达到让吊笼运载物品及人员的目的。当吊笼内装载的物品及人员总重量过大,即超过钢丝绳一端固定连接的对重的重量时,钢丝绳与曳引轮之间的摩擦系数相应降低(摩擦力不足),即会出现曳引轮曳引打滑,让传动效率大大降低,当打滑现象加重时甚至会引起吊笼坠落从而造成安全事故。因此,现有的曳引机存在缺陷,需要进行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在现有的曳引机的结构上进行改进,提供一种传动效率高、曳引能力强、消除安全隐患的同步曳引机。
本实用新型的同步曳引机包括机架、曳引轮、钢丝绳和引导轮,所述曳引轮和引导轮均设置在机架上,其特征是所述曳引轮包括第一曳引轮和第二曳引轮,所述钢丝绳的两端分别为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一曳引轮的轮轴和第二曳引轮的轮轴相互平行设置,所述第一曳引轮的轮轴和第二曳引轮的轮轴上均固定设置有齿轮,所述第一曳引轮的轮轴上的齿轮的轮齿和第二曳引轮的轮轴上的齿轮的轮齿相互啮合,所述第一曳引轮和第二曳引轮之间具有间隙,所述钢丝绳以其第一连接端为始端,先绕过第一曳引轮,穿过第一曳引轮和第二曳引轮之间的间隙,再依次绕过第二曳引轮和引导轮,到达钢丝绳的末端,即第二连接端。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曳引轮的轮轴和第二曳引轮的轮轴上均固定设置有齿轮,即是指上述齿轮可以直接固定在轮轴上,也可以间接固定在轮轴上,还可以是直接让第一曳引轮和第二曳引轮的外缘具有轮齿。通过设置相互啮合的轮齿,上述第一曳引轮和第二曳引轮即可实现同步反向转动。
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一曳引轮和第二曳引轮既可以同时充当驱动轮也可以由其中之一曳引轮充当从动轮,即上述第一曳引轮和第二曳引轮既可以同时都具有动力输出轴,也可以由其中之一单独具有动力输出轴。既可以由上述第一曳引轮与第二曳引轮同时驱动钢丝绳,且钢丝绳通过第一曳引轮和第二曳引轮的圆周速度一致而达到同步;也可以让上述第一曳引轮或第二曳引轮充当从动轮,并由通过轮齿相啮合传动的另一曳引轮带动其同步转动。当上述第一曳引轮与第二曳引轮同时驱动钢丝绳时,本实用新型的同步曳引机即可以实现大动力传动,相应减轻了单一曳引轮驱动部件的负担,不用再专门制作单一大动力曳引轮,在生产时可以更加广泛的选择驱动部件,利于加快生产速度,降低生产成本;并且使用上述第一曳引轮与第二曳引轮同时驱动钢丝绳时,即使任意一个曳引轮发生故障,另一个曳引轮也会继续工作,从而保障了曳引工作的连续性。当上述第一曳引轮或第二曳引轮充当从动轮时,有利于实现两个曳引轮的同步,使得曳引工作时,更加的平稳、顺利,并且在安装、调试阶段更加快捷。
特别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钢丝绳的绕过方式,即所述钢丝绳以其第一连接端为始端,先绕过第一曳引轮,穿过第一曳引轮和第二曳引轮之间的间隙,再依次绕过第二曳引轮和引导轮,到达钢丝绳的末端,即第二连接端,这样可以使钢丝绳在上述第一曳引轮和第二曳引轮上的包角总量达到2~3π(即360度~540度),从而让钢丝绳分别和上述第一曳引轮、第二曳引轮之间的摩擦系数成倍提高,相应摩擦力也成倍加大,可观的是,总摩擦系数达到了现有产品无法比拟的程度,不仅可以提高上述曳引轮的曳引能力,还能有效地防止钢丝绳在曳引轮上发生的打滑现象,从而提高了产品性能和工作效率并消除了安全隐患。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引导轮可以以自身垂直轴线转动任意角度(0度~360度)后设置在机架上,即是指在俯视正投影视角观察本实用新型的曳引机时,所述引导轮轮轴延长线与第一曳引轮轮轴的延长线和第二曳引轮轮轴的延长线之间可以存在夹角,也即是说所述引导轮轮轴延长线与第一曳引轮轮轴的延长线和第二曳引轮轮轴的延长线可以异面设置。通过这样设置,本曳引机可以在安装或制作时更为灵活多变,适应性更好,有利于加快施工进程、减小制作难度。
本实用新型中的引导轮可以设置在机架上位于最低设置的曳引轮的上方多个位置,通过调整引导轮的设置位置,可以方便的改动钢丝绳与上述第一曳引轮和第二曳引轮上的包角总量,并且还可以方便的调节工作状态时钢丝绳两端分别固定连接的吊笼和对重的相对位置,使本实用新型的同步曳引机基本不受安装条件的限制,样式灵活多变且适用范围更广。
当使用本实用新型的同步曳引机时,可以先正向导通并开启充当驱动轮的曳引轮让其正向转动,并让其带动与其通过轮齿相互啮合而传动的另一曳引轮同步反向转动,此时,所述钢丝绳便会在上述第一曳引轮和第二曳引轮曳引时产生的摩擦力作用下,先绕过第一曳引轮,穿过第一曳引轮和第二曳引轮之间的间隙,再依次绕过第二曳引轮和引导轮,向钢丝绳的末端,即第二连接端方向移动。当需要钢丝绳反向移动时,可以先反向导通并开启充当驱动轮的曳引轮让其反向转动,并让其带动另一曳引轮相对于充当驱动轮的曳引轮同步反向转动,此时,所述钢丝绳便会在两个曳引轮对其产生的摩擦力作用下,依次反向绕过引导轮和第二曳引轮并穿过第一曳引轮和第二曳引轮之间的间隙、绕过第一曳引轮,向钢丝绳的第一连接端,即始端的方向移动。如此循环往复,直至关闭上述充当驱动轮的曳引轮让其停止转动。
与前述现有同类产品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同步曳引机传动效率要高于现有产品,适用范围更广,可有效地防止钢丝绳在曳引轮上发生的打滑现象,从而提高了产品性能和工作效率并消除了安全隐患。
本实用新型的内容结合以下实施例作更进一步的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内容不仅限于实施例中所涉及的内容。


图1是实施例中同步曳引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同步曳引机去掉钢丝绳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A——A剖视图。
图4是图3的B部放大图。
图5是图2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同步曳引机包括机架1、曳引轮、钢丝绳2和引导轮3,所述曳引轮和引导轮3均设置在机架1上,其特征是所述曳引轮包括第一曳引轮4和第二曳引轮5,所述钢丝绳2的两端分别为第一连接端6和第二连接端7,所述第一曳引轮4的轮轴8和第二曳引轮5的轮轴9相互平行设置,所述第一曳引轮的轮轴8和第二曳引轮的轮轴9上均固定设置有齿轮,所述第一曳引轮的轮轴8上的齿轮10的轮齿和第二曳引轮的轮轴9上的齿轮11的轮齿相互啮合,所述第一曳引轮4和第二曳引轮5之间具有间隙12,所述钢丝绳2以其第一连接端6为始端,先绕过第一曳引轮4,穿过第一曳引轮4和第二曳引轮5之间的间隙12,再依次绕过第二曳引轮5和引导轮3,到达钢丝绳2的末端,即第二连接端7。
本实施例中第一曳引轮4为驱动轮,第二曳引轮5为从动轮。
使用本装置时,以上述两个连接端之一与吊物,如吊笼13相连接,以上述两个连接端之另一与对重14相连接,先正向导通并开启充当驱动轮的第一曳引轮4让其正向转动,并让其带动与其通过齿轮10、11的轮齿相互啮合而传动的第二曳引轮5同步反向转动,此时,所述钢丝绳2便会在上述第一曳引轮4和第二曳引轮5曳引时产生的摩擦力作用下,先绕过第一曳引轮4,穿过第一曳引轮4和第二曳引轮5之间的间隙12,再依次绕过第二曳引轮5和引导轮3,向钢丝绳2的末端,即第二连接端7方向移动。当需要钢丝绳2反向移动时,可以先反向导通并开启充当驱动轮的第一曳引轮4让其反向转动,并让其带动第二曳引轮5相对于第一曳引轮4同步反向转动,此时,所述钢丝绳2便会在两个曳引轮对其产生的摩擦力作用下,依次反向绕过引导轮3和第二曳引轮5并穿过第一曳引轮4和第二曳引轮5之间的间隙12、绕过第一曳引轮4,向钢丝绳2的第一连接端6,即始端的方向移动。如此循环往复,拉动与上述两个连接端分别连接的吊笼13和对重14一上一下相对运动,直至关闭上述充当驱动轮的第一曳引轮4让其停止转动。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曳引机在俯视正投影视角时,所述引导轮轮轴延长线15与第一曳引轮轮轴的延长线16和第二曳引轮轮轴的延长线17之间分别具有夹角e、f。
权利要求1.一种同步曳引机,包括机架、曳引轮、钢丝绳和引导轮,所述曳引轮和引导轮均设置在机架上,其特征是所述曳引轮包括第一曳引轮和第二曳引轮,所述钢丝绳的两端分别为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一曳引轮的轮轴和第二曳引轮的轮轴相互平行设置,所述第一曳引轮的轮轴和第二曳引轮的轮轴上均固定设置有齿轮,所述第一曳引轮的轮轴上的齿轮的轮齿和第二曳引轮的轮轴上的齿轮的轮齿相互啮合,所述第一曳引轮和第二曳引轮之间具有间隙,所述钢丝绳以其第一连接端为始端,先绕过第一曳引轮,穿过第一曳引轮和第二曳引轮之间的间隙,再依次绕过第二曳引轮和引导轮,到达钢丝绳的末端,即第二连接端。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曳引机,尤其是一种同步曳引机。该同步曳引机包括机架、曳引轮、钢丝绳和引导轮,所述曳引轮和引导轮均设置在机架上,其特征是所述曳引轮包括第一曳引轮和第二曳引轮,所述钢丝绳的两端分别为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一曳引轮的轮轴和第二曳引轮的轮轴相互平行设置,所述第一曳引轮的轮轴和第二曳引轮的轮轴上均固定设置有齿轮,所述第一曳引轮的轮轴上的齿轮的轮齿和第二曳引轮的轮轴上的齿轮的轮齿相互啮合,所述第一曳引轮和第二曳引轮之间具有间隙,所述钢丝绳以其第一连接端为始端,先绕过第一曳引轮,穿过第一曳引轮和第二曳引轮之间的间隙,再依次绕过第二曳引轮和引导轮,到达钢丝绳的末端,即第二连接端。
文档编号B66B11/04GK2883299SQ20062003370
公开日2007年3月28日 申请日期2006年4月4日 优先权日2006年4月4日
发明者龚普 申请人:龚普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