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装置及其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124136阅读:16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热交换装置及其模块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热交换模块及热交换装置,尤其涉及一种传递热 能的热交换模块及热交换装置。
背景技术
热交换器是一种能够将某一空间的热能传递到另 一空间的装置。热传 递过程一般分为三种方式,即传导、对流和辐射, 一般热交换器的热传递 经常是三种方式同时存在,但根据不同场合,往往是以其中一种方式为主 导,在工业中使用的热交换器的传热主要是通过传导方式或导热管将热能 从热散热片区域传递到冷散热片区域,既有对流传热又有传导传热,此即 为热交换器传热的基本理论。
现有的 一种热交换模块包括安装于机拒上方的热交换器,并于机拒内 外各安装有风扇及散热片,以将热量传导至外部,但此种方式占据了机拒 不少的空间,使用上亦不方便。
另 一种热交换方式是在机拒内外可再增设两台风扇,以产生两股气流, 并且将风扇置于上散热器及下散热器的一端,而往另一端吹送气流。但是, 因空气阻力特性的关系,经由风扇所产生的气流到上散热器及下散热器后 端时,因风压减少而使得导热效能减小,而且这种热交换方式亦占据机拒 的空间,同时还增加了制作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热交换装置及其模块,其能将 风扇设置于热交换装置的开口内而不占据散热片以外的空间,且能维持较 佳的导热效能。
为实现所述目的,依据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热交换模块包括一热交 换装置及一壳体,壳体具有一孔洞,其中热交换装置被设置于孔洞中。热
交换装置包括 一散热单元,其具有至少一开口; 一隔板,其将散热单元 分隔为一第一散热单元及一第二散热单元;至少一导热管,其被设置于散 热单元中并穿透隔板;及至少一风扇,其被设置并连接于所述开口中。
导热管可将蓄积于第一散热单元的热能传递至第二散热单元,或将蓄 积于第二散热单元的热能传递至第 一散热单元。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热交换模块及热交换装置通过在热交 换装置的开口中设置风扇,当壳体内的风扇运转时,在壳体的内部借助于 风扇吸进壳体内部的热空气,经过第二散热单元吸收壳体内的热量并通过 导热管将热量传到壳体外,壳体外的第一散热单元可迅速吸收热管的高温, 再利用外部风扇运转吸入外界冷空气使第一散热单元的热量平均导出。与 现有技术相较,本实用新型能够将风扇设置于热交换装置的开口内而不占 据壳体内部及外部的额外空间。另外,当风扇运转时,壳体外部的风扇能 均匀地将热能从第一散热单元往四周导出,而在壳体内部的风扇能均匀地 将壳体内的热量平均散发在第 一散热单元的散热片上,热量能迅速导出, 进而达到壳体降温的效果。


图1A为一种现有的热交换器的示意图; 图1B为另一种现有的热交换器的侧视图2A为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的热交换模块的示意图,图中示出了 风扇运转于第一种情况;
图2B为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的热交换模块的示意图,图中示出了 风扇运转于第二种情况;
图3A为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的热交换装置的立体图3B为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的热交换装置的侧视图4为本实用新型另 一实施例的热交换模块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2热交换模块11热交换器
111上散热片112下散热片
114、 214风扇12才几才巨
121孑L洞21热交换装置
210散热单元211第一散热单元
212第二散热单元213开口
213a第一开口213b第二开口
214a第一风扇214b第二风扇
215马达216驱动电3各
217轴心218顶盖
219支撑杆22壳体
A、 C热空气流B、 D冷空气流
A0、 CO气流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相关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的热交换模块,其 中相同的元件将以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
图1A示出了一种现有的热交换模块12,其包括安装于机拒12上方的 热交换器11,并于机拒内外各安装有风扇及散热片以将热传导至外,如上 所述,此种方式占据机拒不少空间,使用上亦不方便。图1B示出了另一种 热交换方式,在机拒12内外再增设有两台风扇114,以产生气流AO及气流 B0,并将风扇114置于上散热器111及下散热器112的一端而往另一端吹 送气流。在这种方式中,因空气阻力特性的影响,经由风扇114所产生的 气流到了上散热器lll及下散热器112后端,因风压减少而使得导热效能减 小,而且其亦存在占据机拒12空间和增加制作成本的缺陷。
请参照第2A、 2B及图3A,这些附图分别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 施例的热交换模块和热交换装置。热交换模块2包括热交换装置21及壳体 22,壳体22例如可以是机拒,当然不限于才几拒,壳体22上方具有孔洞121, 其中热交换装置21被设置于孔洞121中。热交换装置21包括散热单元 210,其具有至少一开口213;隔板21U,以将散热单元210分隔为第一散 热单元211及第二散热单元212,并将壳体内外完全隔离;至少一导热管 1112,其被设置于散热单元210的通孔中并穿过隔板2111;及至少一风扇 214,其被设置于开口 213中。散热单元210例如可以是散热器(heat sink ), 其由多个金属鳍片(fm)组成,开口 213包括第一开口 213a及第二开口 213b; 风扇214包括第一风扇214a及第二风扇214b。第一风扇214a被设置于第 一开口 213a内,而第一开口 213a被设置于第一散热单元211中,第一散热 单元211位于壳体22外部。第二风扇214b被设置于第二开口 213b内,第 二开口 213b被设置于第二散热单元212中,第二散热单元212位于壳体22 内部,其中隔板2111平行于第一散热单元211及第二散热单元212。
在第一种情况下,请参考图2A。当壳体22内部的第二风扇214b运转 时,借由第二风扇214b吸进壳体22内部的热空气流(以虚线A表示)至 第二散热单元212内,导热管1112将位于第二散热单元212的热能传递至 第一散热单元211,经过导热管1112的冷却降温作用,并借由导热管1112 迅速将热量传至隔4反2111外面的散热单元210,隔板2111连结于壳体22。 另外,可借由第二风扇214b将冷空气流(以虚线B表示)均匀地吹往第二 散热单元212四周。当第 一风扇214a处于运转状态时,可利用第 一风扇214a 将壳体22外部的冷空气吸入,将第二散热单元212与导热管1112所产生的 热能平均地导往第一散热单元211四周。
在第二情况下,请参考图2B。当壳体22内部的第二风扇214b运转时, 借由第二风扇214b将热空气流(以虚线C表示)经由第二散热单元212四 周吸入冷却降温之后,冷空气流(以虚线D表示)经由第二风扇214b吹出, 另外再借由导热管1112迅速将热量传至隔板2111外面的第一散热单元 211。当第一风扇214a处于运转状态时,可利用第一风扇214a将壳体22 外部的冷空气从第一散热单元211四周均匀吸入,将第二散热单元212与 导热管1112所产生的热能均匀地导往第一散热单元211中间。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第一风扇214a及第二风扇214b可分别单独或同时 设置于第一开口 213a和/或第二开口 213b内,而第一风扇214a及第二风扇 214b也可分别单独或同时运转。此外,第一风扇214a及第二风扇214b可 分别为轴流式风扇或离心式风扇。
请参照图3B,其为热交换装置21的侧视图,由图中可得知热交换装置 21还包括设置于第一风扇214a内的驱动电路板216及马达215,第一和第 二风扇共享轴心217,用以驱动第一风扇214a及第二风扇214b。
请参照图4,热交换模块2还可包括顶盖218用以防水,顶盖218经由 至少一支撑杆219被设置于壳体22上,其余内部元件与图2A至3B相同, 故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热交换模块及热交换装置借由在热交换装置 的开口中设置风扇,当壳体内的风扇运转时,在壳体的内部借由风扇吸进 壳体内部的热空气,经过第二散热单元吸收壳体内的热量并通过导热管将 热量传到壳体外,壳体外的第一散热单元可迅速吸收热管的高温,再利用 外部风扇运转吸入外界冷空气将第一散热单元的热量均匀导出。与现有技 术相较,本实用新型能够将风扇设置于热交换装置的开口内而不占据壳体 内部及外部额外的空间。另外,当风扇运转时,在壳体外部的风扇能均匀 地将热能从第 一散热单元往四周导出,而在壳体内部的风扇能均匀地将壳 体内的热量匀均散发在第一散热单元的散热片上,热量能迅速传出,达到 壳体降温的效果。此外,亦可保持壳体内部的恒温,用作精确的同步温度 控制,以防止壳体内设备温度过高,再者,本实用新型的热交换机可应用 于通讯用机拒、加工机或工作母机等。
以上所述仅为举例性的,而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任何未超出本 实用新型的构思与范围的等同变换或变型均应落入所附权利要求请求保护 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散热单元,其具有至少一开口;一隔板,其将所述散热单元分隔为一第一散热单元及一第二散热单元;至少一导热管,其被设置于所述散热单元中并穿过所述隔板;及至少一风扇,其被设置于所述开口中。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单元为散热器。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管将蓄积 于所述第一散热单元的热能传递至所述第二散热单元,或所述导热管将蓄 积于所述第二散热单元的热能传递至所述第一散热单元。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包括一被 设置于所述第一散热单元中的第一开口 ,及一被设置于所述第二散热单元 中的第二开口。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风扇包 括一被设置于所述第一开口中的第一风扇和一被设置于所述第二开口中的 第二风扇。
6. 如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马达 及一驱动电路板用以驱动所述风扇。
7.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扇及第 二风扇共用一轴心。
8.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扇及第 二风扇可分别单独或同时设置于所述第一开口和/或所述第二开口内。
9.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单元 及第二散热单元分别由至少一散热器或由至少一金属鳍片组成。
10.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平行于 所述第一散热单元及第二散热单元。
11.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单元具有 至少一通孔,用以设置所述导热管。
12. —种热交换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壳体,其具有一孔洞;及一热交换装置,其包括一散热单元,其具有至少一开口;一隔板,其被设置于所述孔洞中并将所述壳体内外完全隔离; 至少一导热管,其被设置于所述散热单元中并穿过所述隔板; 至少一风扇,其被设置于所述开口中。
13. 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热交换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单元包 括由所述隔板分隔的一第一散热单元和一第二散热单元。
14. 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热交换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管将蓄 积于所述第一散热单元的热能传递至所述第二散热单元,或所述导热管将 蓄积于所述第二散热单元的热能传递至所述第一散热单元。
15. 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热交换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包括一设置于所述第一散热单元中的第一开口,及一设置于所述第二散热单元中 的第二开口。
16. 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热交换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风扇 包括一设置于所述第一开口中的第一风扇,及一设置于所述第二开口中第 二风扇。
17. 如权利要求12或16所述的热交换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用以驱动所述风扇的驱动电路板及马达。
18. 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热交换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扇及 第二风扇共用一轴心。
19. 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热交换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扇及 第二风扇可分别单独或同时设置于所述第一开口和/或所述第二开口内。
20. 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热交换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单 元和所述第二散热单元由多个散热片或金属鳍片组成。
21. 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热交换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顶盖, 其被设置于所述壳体上。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热交换模块和热交换装置。热交换模块包括热交换装置及壳体,壳体具有一孔洞,热交换装置被设置于孔洞中。热交换装置包括具有至少一开口的散热单元;被设置于孔洞中的隔板,该隔板将壳体内外完全隔离;设置于散热单元中并穿过隔板的至少一导热管;及设置于所述开口中的至少一风扇。由于将风扇设置于开口中,不占据壳体内部及外部的额外空间。另外,风扇运转时,壳体外部的风扇能均匀地将热能从第一散热单元往四周导出,而壳体内部的风扇能均匀地将壳体内的热量平均散发在第一散热单元的散热片上,因此,热量能迅速导出,从而达到使壳体降温的效果。
文档编号H05K7/20GK201187953SQ20082000221
公开日2009年1月28日 申请日期2008年1月4日 优先权日2008年1月4日
发明者陈李龙, 黄建雄 申请人: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