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插箱以及插箱的散热方法

文档序号:8200720阅读:32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插箱以及插箱的散热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插箱以及插箱的散热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插箱内插入的单板越来越多,这样可以集成更多的功能,但 随着插箱内插入单板的数量越来越多,如何有效地解决插箱内单板的散热问题成为业界急 需解决的问题。 请参阅图l,为现有技术中插箱的立体结构示意图。该插箱100包括前插框80和 后插框90,该前插框80内竖直插设有单板82,该后插框90内横插有单板92,该前插框80 内的单板82和后插框90内的单板92通过背板85连接。该插箱100还包括风扇框70和 通风框50,该风扇框70位于该前插框80和后插框90的上方,该通风框50位于该前插框 80和该后插框90的下方。该风扇框70内设有两个风扇,即风扇72和风扇74,其中,该风 扇72位于该前插框80的单板82的上方,该风扇74位于该后插框90单板92的上方。其 中,在该单板82插入该前插框80这一侧,于该通风框50开设有进风口 52。其中,在该后插 框90内单板92的一侧与该插箱100的一侧壁形成进风风道71,在后插框90内单板92与 该插箱100的另一侧壁形成出风风道72。 续请参阅图1 ,该插箱100内的单板(包括前插框80内的单板82和后插框90内 的单板92)需要散热时,在风扇框70中设置的风扇72和风扇74的作用下,该插箱100的 外界空气经通风框50的进风口 52进入插箱IOO,其中,一部分空气在风扇72的作用下,流 经前插框80槽位内的单板82,然后经风扇72、风扇74从该风扇框70流出;同时,另一部份 空气在风扇74的作用下,流经进风风道71,然后流经后插框90槽位内的单板92,最后流经 出风风道72,经风扇74,空气从该风扇框70流出。 在现有技术中,一部分空气在风扇72的作用下,流经前插框80槽位内的单板82, 然后经风扇72、风扇74从该风扇框50流出,前插框80的气流受后插框90风扇74的影响, 阻力增大,容易产生较大的噪声。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插箱以及插箱的散热方法,用于解决前插框风扇和后插框 风扇相互影响,增加阻力,产生较大噪声的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插箱,包括前插框和后插框,该前插框竖插有单板,该后 插框横插有单板,该后插框单板的两侧与该插箱的侧壁形成第三进风风道和第三出风风
道,该前插框的单板通过背板与后插框的单板连接,其中,该前插框单板的一端形成有第一 进风风道,在该插箱前壁,与该第一进风风道相对开设有进风口 ,该进风口与该第一进风风 道相通;该后插框单板的一端形成有第一出风风道,该第一进风风道和该第一出风风道通 过导流板隔开,在该插箱的后壁,与该第一出风风道相对开设有第一出风口 ,该第一出风口 与该第一出风风道相通;该后插框单板的另一端形成有第二出风风道,在该插箱的后壁,与该第二出风风道相对开设有第二出风口,该第二出风口与该第二出风风道相通,其中,在 该前插框单板的另一端设有前插框风扇,在该第一出风风道或该第一出风口设有后插框风 扇。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 一种插箱的散热方法,其中,在前插框风扇的作用下,插箱外 的空气经插箱前壁的进风口流入,流经前插框单板一端的与该进风口相对的第一进风风 道、前插框单板槽位和后插框单板另一端的第二出风风道,通过插箱后壁的与该第二出风 风道相对的第二出风口排出;在后插框风扇的作用下,插箱外的空气经插箱前壁的进风口 流入,流经前插框单板一端的与该进风口相对的第一进风风道,然后,流经后插框单板一侧 与插箱侧壁形成的的第三进风风道、后插框单板槽位和后插框单板另一侧与该插箱侧壁形 成的的第三出风风道,通过后插框单板一端的第一出风风道和插箱前壁的与该第一出风风 道相对的第一出风口排出。 由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该插箱散热时,前插框单板的空气流和后插框单板的空 气流互不影响,前插框风扇和后插框风扇互不影响,从而减小了阻力,降低了噪声。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
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 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 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中插箱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一种插箱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后插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后插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插箱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 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 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 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种插箱的立体结构示意图。该插箱200具有六个 壁,即前壁41、后壁42、侧壁43、侧壁44,顶壁和底壁。 该插箱200包括前插框10和后插框20,该前插框10竖插有单板12,该后插框20 横插有单板22,该后插框单板22的两侧与该插箱的侧壁形成第三进风风道45和第三出风 风道47,该前插框10的单板12通过背板30与后插框20的单板22连接,其中,该前插框 单板12的一端形成有第一进风风道46,在该插箱前壁41,与该第一进风风道46相对开设 有进风口 342,该进风口 342与该第一进风风道46相通;该后插框单板22的一端形成有第 一出风风道49,该第一进风风道46和该第一出风风道49通过导流板346隔开,在该插箱 的后壁42,与该第一出风风道49相对开设有第一出风口 344,该第一出风口 344与该第一出风风道49相通;该后插框单板22的另一端形成有第二出风风道48,在该插箱的后壁42, 与该第二出风风道48相对开设有第二出风口 324,该第二出风口 324与该第二出风风道48 相通,其中,在该前插框单板12的另一端设有前插框风扇321 ,在该第一出风风道49或该第 一出风口 344设有后插框风扇341。 由上可以看出,该插箱200内的单板12和单板22工作时,前插框风扇321和后插 框风扇341同时工作。续请参阅图2,其中—争表示前插框10中气流的方向,-表示后插 框20中气流的方向。在前插框风扇321的作用下,插箱200外的部分空气经进风口 342流 入,然后流经第一进风风道46、前插框10内单板12槽位,最后经过第二出风风道48和第 二出风口 324流出,这样可以将前插框10单板12产生的热量排出;在后插框风扇341的作 用下,插箱200外的另一部分空气经进风口 342流入,然后流经第一进风风道46、第三进风 风道45、单板22槽位的一侧到单板22的另一侧、经过第三出风风道47、第一出风风道49, 经第一出风口 344流出,这样可以将后插框20单板22产生的热量排出。可以看出,前插框 10和后插框20内单板的散热互不影响,降低了阻力,从而减少了噪声。
续请参阅图2,其中,该前插框单板12的一端为前插框单板12的下方,这样,该前 插框单板12的另一端为前插框单板12的上方。 同理,该后插框单板22的一端为后插框单板12的下方,该后插框单板22的另一 端为后插框单板22的上方。 下面以该前插框单板12的一端为前插框单板12的下方,后插框单板22的一端为 后插框单板12的下方为例进行阐述 该插箱200包括前插框10和后插框20,该前插框10竖插有单板12,该后插框20 横插有单板22,该前插框10的单板12通过背板30与后插框20的单板22连接。该后插框 20单板22的一侧与该插箱的侧壁43形成有第三进风风道45,该后插框20单板22的另一 侧与该插箱的侧壁44形成有第三出风风道47。其中,该前插框10单板12的下方形成有第 一进风风道46,该插箱200的前壁41下部分开设有进风口 342,该进风口 342与该第一进 风风道46相通;该后插框20单板22的下方形成有第一出风风道49,并且,该插箱200的 后壁下部分开设有第一出风口 344,该第一出风风道49与该第一出风口 344相通;该后插 框20单板22的上方形成有第二出风风道48,该插箱200的后壁上部分开设有第二出风口 324,该第二出风风道48与该第二出风口 324相通。其中,在该前插框10单板12的上方设 有前插框风扇321,在该第一出风风道49或该第一出风口 344设有后插框风扇341。该第 一进风风道46和该第一出风风道49通过导流板346隔开。 其中,该进风口 342与该第一进风风道46相对;第一出风风道49与第一出风口 344相对;该第二出风风道48与该第二出风口 324相对。 其中,该前插框风扇321位于该前插框10的单板12的正上方,这样可以更有利于 前插框风扇321将流经单板12槽位的空气排出插箱200。 其中,该后插框风扇341设于该第三出风风道47,并位于该第一出风口 344处。
其中,续请参阅图2,该前插框10单板12的下方形成有第一进风风道46,该后插 框20的下方形成有第一出风风道49,可以为 在该前插框10和后插框20的下方与插箱200的底壁间设有第二风扇框34,该第 二风扇框34通过导流板346隔开,从而,在该前插框10单板12的下方形成第一进风风道46,在该后插框20的下方形成第一出风风道49。 更进一步,该后插框风扇341可以设于该第一出风风道49中,也可以设于该第一 出风口 344,本发明实施例并不局限于此。 其中,续请参阅图2,该后插框20的上方形成有第二出风风道48,在该前插框10 单板12的上方设有前插框风扇321,可以为 在该前插框10和后插框20的上方与插箱200的顶壁间设有第一风扇框32,在该 第一风扇框32中,并于该前插框10上方设有前插框风扇321 ;在该第一风扇框32与插箱 200的顶壁间,并于该后插框20的上方形成有第二出风风道48。 可以理解的是,对于实施例中提到的该前插框10单板12的下方形成有第一进风 风道46,也可以为该前插框10单板12的下方与插箱200的底壁间隔一定距离,从而可以 形成有第一进风风道46;同理,该后插框20的下方形成有第一出风风道49,也可以为该 后插框20的下方与插箱200的底壁间隔一定距离,从而可以形成第一出风风道49。
请参阅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后插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该后插框20单板22的上 方可以单独设一风扇框346,该后插框20单板22的下方也可以单独设一风扇框348,同理, 在该前插框10单板12的下方也可以单独设一风扇框,在该前插框10单板12的上方也可 以单独设一风扇框,该风扇框346和该前插框10上方的风扇框组合形成为第一风扇框32, 该风扇框348和该前插框10下方的风扇框组合形成为第二风扇框34。
更进一步,续请参阅图2,在该后插框20单板22的一侧设有均流片221 ,用于平衡 单板22各个槽位的压差,使得单板22各个槽位的散热能力均匀。这样,在后插框风扇341 的作用下,该插箱200外的空气流经第三进风风道45,通过均流片221进入单板22的区域, 从而可以使插箱200外的空气经第三进风风道45进入单板22区域内的空气流均匀,更好 的满足了后插框20单板22的散热要求。 其中,该均流片221可以成一角度设置,具体的,该均流片61与该后插框20中单 板22可以成20。
-60° 。优选的,该均流片61与该后插框20中单板22成30。。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实施例中提到的插箱200的前壁41、后壁42、侧壁43、侧壁 44、顶壁和底壁是参照图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并不局限于此。 同理,对于实施例中提到的第一出风风道49、第一出风口 344、第二出风风道48、 第二出风口 324、第三进风风道45和第三出风风道47均是参照图2进行的阐述,其中提到 的"第一"和"第二"并不暗示顺序或次序,本发明实施例并不局限于此。
该前插框10单板12的下方、该前插框10单板12的上方以及该后插框20单板22 的上方、该后插框20单板22的下方均是参照图2进行的阐述。 请参阅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插箱200的后插框20的立体结构示意图。该实施 例与上述实施例的区别在于 后插框20中单板22两侧的第三进风风道45和第三出风风道47与图2中阐述的 第三进风风道45和第三出风风道47相反,即单板22的一侧与该插箱200的侧壁43形成第 三出风风道47,单板22的另一侧与该插箱200的侧壁44形成第三进风风道。该插箱200 的后壁下部分开设有第一出风口 344,该后插框风扇341设于该第三出风风道47,并于该第 一出风口 344处。 请参阅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插箱200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其中,该前插框单板12的一端为前插框单板12的上方,这样,该前插框单板12的另一端为前插框单板12的下 方。 同理,该后插框单板22的一端为后插框单板12的上方,该后插框单板22的另一 端为后插框单板22的下方。 下面以前插框单板12的一端为前插框单板12的上方,后插框单板22的一端为后 插框单板12的上方为例进行阐述 该插箱200具有六个壁,即前壁41、后壁42、侧壁43、侧壁44,顶壁和底壁。
该插箱200包括前插框10和后插框20,该前插框10竖插有单板12,该后插框20 横插有单板22,该前插框10的单板12通过背板30与后插框20的单板22连接。该后插框 20单板22的一侧与该插箱的侧壁43形成有第三进风风道45,该后插框20单板22的另一 侧与该插箱的侧壁44形成有第三出风风道47。其中,该前插框10单板12的上方形成有第 一进风风道46,该插箱200的前壁41上部分开设有进风口 342,该进风口 342与该第一进 风风道46相通;该后插框20单板22的下方形成有第一出风风道49,并且,该插箱200的 后壁上部分开设有第一出风口 344,该第一出风风道49与该第一出风口 344相通;该后插 框20单板22的下方形成有第二出风风道48,该插箱200的后壁下部分开设有第二出风口 324,该第二出风风道48与该第二出风口 324相通。其中,在该前插框10单板12的下方设 有前插框风扇321,在该第一出风风道49或该第一出风口 344设有后插框风扇341。该第 一进风风道46和该第一出风风道49通过导流板346隔开。 其中,该进风口 342与该第一进风风道46相对;第一出风风道49与第一出风口 344相对;该第二出风风道48与该第二出风口 324相对。 由上可以看出,该插箱200内的单板12和单板22工作时,前插框风扇321和后插 框风扇341同时工作。续请参阅图5,其中—表示前插框10中气流的方向,=>表示后插 框20中气流的方向。在前插框风扇321的作用下,插箱200外的部分空气经进风口 342流 入,然后流经第一进风风道46、前插框10内单板12槽位,最后经过第二出风风道48和第 二出风口 324流出,这样可以将前插框10单板12产生的热量排出;在后插框风扇341的作 用下,插箱200外的另一部分空气经进风口 342流入,然后流经第一进风风道46、第三进风 风道45、单板22槽位的一侧到单板22的另一侧、经过第三出风风道47、第一出风风道49, 经第一出风口 344流出,这样可以将后插框20单板22产生的热量排出。可以看出,前插框 10和后插框20内单板的散热互不影响,降低了阻力,从而减少了噪声。
其中,由图5和图2可以比较出,这两个实施例的区别在于 图2中的前插框风扇321位于该前插框10单板12的上方,该进风口 342位于该 插箱200的前壁41下部分,第一进风风道46位于该前插框10的下方,该第二出风风道48 位于该后插框20单板22的上方,该第二出风口 324位于该插箱200的后壁上部分,该后插 框风扇341位于该后插框20单板22的下方; 图5中的前插框风扇321位于该前插框10单板12的下方,该进风口 342位于该 插箱200的前壁41上部分,第一进风风道46位于该前插框10的上方,该第二出风风道48 位于该后插框20单板22的下方,该第二出风口 324位于该插箱200的后壁下部分,该后插 框风扇341位于该后插框20单板22的上方。其中,该前插框风扇321位于该前插框10的单板12的正下方,这样可以更有利于前插框风扇321将流经单板12槽位的空气排出插箱200。 其中,该后插框风扇341设于该第三出风风道47,并位于该第一出风口 344处。
更进一步,续请参阅图5,在该后插框20单板22的一侧设有均流片221 ,用于平衡 单板22各个槽位的压差,使得单板22各个槽位的散热能力均匀。这样,在后插框风扇341 的作用下,该插箱200外的空气流经第三进风风道45,通过均流片221进入单板22的区域, 从而可以使插箱200外的空气经第三进风风道45进入单板22区域内的空气流均匀,更好 的满足了后插框20单板22的散热要求。 请参阅图2和图5中插箱的气流方向,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插箱的散热方 法。 —种插箱的散热方法,其中,在前插框风扇321的作用下,插箱外的空气经插箱前 壁的进风口 342流入,流经前插框单板12—端的与该进风口 342相对的第一进风风道46、 前插框单板槽位和后插框单板另一端的第二出风风道48,通过插箱后壁的与该第二出风风 道48相对的第二出风口 324排出;在后插框风扇341的作用下,插箱外的空气经插箱前壁 的进风口 342流入,流经前插框单板12 —端的与该进风口 342相对的第一进风风道46,然 后,流经后插框单板22 —侧与插箱侧壁形成的的第三进风风道45、后插框单板槽位、后插 框单板另一侧与该插箱侧壁形成的的第三出风风道47,通过后插框单板一端的第一出风风 道49和插箱前壁的与该第一出风风道49相对的第一出风口 344排出。
由上可以看出,前插框单板12的空气流从插箱后壁的与该第二出风风道48相对 的第二出风口 324排出;后插框单板22的空气流从插箱前壁的与该第一出风风道49相对 的第一出风口 344排出,前插框单板12的空气流和后插框单板22的空气流互不影响,阻力 减小,降低了噪声。 其中,该流经后插框单板一侧与插箱侧壁的第三进风风道45,后插框单板槽位, 为 流经后插框单板一侧与插箱侧壁的第三进风风道45,通过该后插框单板一侧的均 流片221流经该后插框单板槽位。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中的插箱的散热方法插箱的结构可以为图2或图5中 的结构,当然,该插箱的散热方法中插箱的结构也可以为其它结构,本发明实施例并不局限 于此。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几个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申请文件公开的可以 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或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
9
权利要求
一种插箱,包括前插框和后插框,所述前插框竖插有单板,所述后插框横插有单板,所述后插框单板的两侧与所述插箱的侧壁形成第三进风风道和第三出风风道,所述前插框的单板通过背板与后插框的单板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插框单板的一端形成有第一进风风道,在所述插箱前壁,与所述第一进风风道相对开设有进风口,所述进风口与所述第一进风风道相通;所述后插框单板的一端形成有第一出风风道,所述第一进风风道和所述第一出风风道通过导流板隔开,在所述插箱的后壁,与所述第一出风风道相对开设有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一出风口与所述第一出风风道相通;所述后插框单板的另一端形成有第二出风风道,在所述插箱的后壁,与所述第二出风风道相对开设有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二出风口与所述第二出风风道相通,其中,在所述前插框单板的另一端设有前插框风扇,在所述第一出风风道或所述第一出风口设有后插框风扇。
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插箱,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出风口设有后插框风扇,为所 述后插框风扇设于所述第一出风风道,并位于所述第一出风口 。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插框单板的一端形成有第一进风风 道,所述后插框单板的一端形成有第一出风风道,为在所述前插框单板和所述后插框单板的下方与所述插箱的底壁间设有第二风扇框,所 述第二风扇框通过所述导流板隔开,从而,在所述前插框单板的下方形成所述第一进风风 道,在所述后插框单板的下方形成所述第一出风风道。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插框单板的一端形成有第一进风风 道,所述后插框单板的一端形成有第一出风风道,为在所述前插框单板和所述后插框单板的上方与所述插箱的顶壁间设有第二风扇框,所 述第二风扇框通过所述导流板隔开,从而,在所述前插框单板的上方形成所述第一进风风 道,在所述后插框单板的上方形成所述第一出风风道。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插框单板的另一端形成有第二出风 风道,在所述前插框单板的另一端设有前插框风扇,为在所述前插框单板和后插框单板的上方与所述插箱的顶壁间设有第一风扇框,在所述 第一风扇框中,并于所述前插框上方设有所述前插框风扇;在所述第一风扇框与所述插箱 的顶壁间,并于所述后插框的上方形成有所述第二出风风道。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插框单板的另一端形成有第二出风 风道,在所述前插框单板的另一端设有前插框风扇,为在所述前插框单板和后插框单板的下方与所述插箱的底壁间设有第一风扇框,在所述 第一风扇框中,并于所述前插框下方设有所述前插框风扇;在所述第一风扇框与所述插箱 的底壁间,并于所述后插框的下方形成有所述第二出风风道。
7.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箱,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后插框单板的一侧设有均流片。
8. —种插箱的散热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前插框风扇的作用下,插箱外的空气经插箱前 壁的进风口流入,流经前插框单板一端的与所述进风口相对的第一进风风道、前插框单板 槽位和后插框单板另一端的第二出风风道,通过插箱后壁的与所述第二出风风道相对的第 二出风口排出;在后插框风扇的作用下,插箱外的空气经插箱前壁的进风口流入,流经前插 框单板一端的与所述进风口相对的第一进风风道,然后,流经后插框单板一侧与插箱侧壁 形成的的第三进风风道、后插框单板槽位和后插框单板另一侧与所述插箱侧壁形成的的第三出风风道,通过后插框单板一端的第一出风风道和插箱前壁的与所述第一出风风道相对 的第一出风口排出。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插箱散热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流经后插框单板一侧与插箱侧壁的第三进风风道,后插框单板槽位,为流经后插框单板一侧与插箱侧壁的第三进风风道,通过所述后插框单板一侧的均流片 流经所述后插框单板槽位。
全文摘要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插箱以及插箱的散热方法。插箱包括前插框和后插框,前插框竖插单板,后插框横插单板,后插框单板两侧与插箱侧壁形成第三进风风道和第三出风风道,前插框单板通过背板与后插框单板连接,前插框单板一端形成第一进风风道,在插箱前壁开设进风口,进风口与第一进风风道相通;后插框单板一端形成第一出风风道,第一进风风道和第一出风风道通过导流板隔开,在插箱后壁开设第一出风口,第一出风口与第一出风风道相通;后插框单板另一端形成第二出风风道,在插箱后壁,与第二出风风道相对开设第二出风口,第二出风口与第二出风风道相通,在前插框单板另一端设有前插框风扇,在第一出风风道或第一出风口设有后插框风扇。
文档编号H05K7/20GK101790291SQ20091010529
公开日2010年7月28日 申请日期2009年1月23日 优先权日2009年1月23日
发明者和永超, 郑惠凤 申请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