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风扇之扇叶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205994阅读:48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散热风扇之扇叶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散热风扇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通过于扇叶表面上设置导风凹 槽来改善其工作性能的散热风扇。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散热风扇被广泛应用于解决各种电子设备或元件的散热问题,诸如个 人电脑内的中央处理器CPU、显卡及电源等。风扇结构基本系由定子和转子所组成,其中的 转子上设置有扇叶,其通过电磁作用推动转子旋转,利用转子上的扇叶打压扇叶间空气推 送出风流,该风流可将电子组件所产生的热能吹出,达到散热降温的功效。其中的扇叶为散热风扇形成散热风的关键部件,因此通过改进扇叶之结构来提升 散热风扇之散热效能,一直是业内人士不断研究的课题。兹有传统之光滑表面的扇叶结构, 其存在的不足主要在于光滑表面无法有效拘束流体前送,造成流体在叶面上辐向滑移损 失,并于扇叶之延伸尾端形成蜂鸣,产生较大噪音,而且,使得扇叶前后之流体压差小,无法 长程送出,尤其对扇叶转速不同时,其流体辐向滑移量不同,不能有效控制流体之流动。而 后,出现有于叶片上凸设出导流片之改进的扇叶结构,虽然此种改进之扇叶结构在某种程 度上可起到改善散热风扇之噪音和推送效率的功效,但其仍存在有所不足,尤其是其所增 加导流片后,势必会增加风扇的重量和体积,如此,不但会影响风扇之平衡性,而且会带来 材料成本上的增加。

实用新型内容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散热风 扇之扇叶结构,其通过于扇叶表面上设置导风凹槽来改善其工作性能,不但具有较低的工 作噪音、较大的送风量,而且其没有材料成本上的增加,因此更具市场竞争力。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一种散热风扇的扇叶结构,包括轮毂及呈放射状分布于轮毂周围的若干个扇叶, 所述各扇叶表面上设置有以轮毂转轴为圆心的弧形导风凹槽。优选的,所述扇叶具有一个迎风面和一个与该迎风面相对的背风面,所述导风凹 槽设置于迎风面上,背风面上正对该导风凹槽的位置随之凸起。优选的,所述扇叶具有一个前边缘和一个后边缘,该导风凹槽自该前边缘向后边 缘延伸。优选的,所述导风凹槽自前边缘向后延伸至扇叶的中段。优选的,所述扇叶具有一个迎风面和一个与该迎风面相对的背风面,所述迎风面 和背风面上均设置有导风凹槽。优选的,所述迎风面上的导风凹槽与背风面上的导风凹槽间距交错分布。优选的,所述扇叶具有一个前边缘和一个后边缘,该导风凹槽自该前边缘一直向 后延伸至后边缘,贯穿整个扇叶表面。[0013]优选的,所述扇叶中每个扇叶表面上均设置有多个导风凹槽,这些导风凹槽分别 间距分布于以轮毂之转轴为中心之不同直径的圆环上。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其有益效果在于,主要系通过于扇叶表面上设 置导风凹槽结构,利用该导风凹槽以控制扇叶间空气的流向,尤其避免流体在叶面上辐向 的滑移损失,使更多的空气被直接向前推送。如此,一方面可起到增大风量的作用。另一方 面其减小了流至扇叶之延伸尾端的风流量,亦可有效减小空气于扇叶尾部形成的蜂鸣,起 到降低噪音的作用。再者,由于此种导风凹槽结构不需要于扇叶上增加多余材料,并且仍具 有较佳的结构厚度,因此不会产生材料成本上的增加,同时亦保持有优良的结构强度。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和功效,
以下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 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图l是本实用新型之第一种实施例的立体示图;[oo17] 图2是图l的俯视图;[oo18] 图3是图l中单个扇叶局部截面放大示图;[oo19] 图4是图l中单个扇叶局部的另一截面放大示图;[0020] 图5是本实用新型之第二种实施例的立体示图;[0021] 图6是图5的俯视图;[0022] 图7是图5的仰视图;[0023] 图8是图5中单个扇叶局部截面示图;[0024] 附图标识说明[0025] lo、轮轂20、扇叶[0026] 2l、迎风面22、背风面[0027] 23、前边缘 24、后边缘[0028] 25、导风凹槽[0029] 26l、第一导风凹槽262、第二导风凹槽[0030] 30l、第一圆环302、第二圆环[0031] 40l、第一圆环402、第二圆环[0032] 403、第三圆环404、第四圆环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请参照图1至图4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第一种实施例的具体结 构,包括轮毂10及呈放射状分布于轮毂10周围的若干个扇叶20,每个扇叶20具有一个迎 风面21和一个与该迎风面21相对的背风面22,以及具有一个前边缘23和一个后边缘24。 于每个扇叶20的迎风面21上均设置有两处导风凹槽25,背风面22上正对该导风凹槽25 的位置随之凸起。这些导风凹槽25分别间距分布于以轮毂10之转轴为中心之不同直径的 第一圆环301和第二圆环302上,并导风凹槽25为以轮毂10之转轴为圆心的弧形结构。该 导风凹槽25自该前边缘23朝向向后边缘24延伸,并正好延伸至扇叶20的中段。当然,前述实施例中的导风凹槽25的数量、宽度、深度和长度不局限于图中所示之结构,其还可依实际需要而设计得更多、更少、更宽、更窄、更深、更浅、更短或更长,不以 为限。接着,请参照图5至图8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第二种实施例的具体结 构,本实施例与前述第一种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导风凹槽自身结构和其设置位置的不 同。在本实施例中,导风凹槽261、262系直接于扇叶表面上移去较小深度之材料形成的缺 槽,而对应之导风凹槽261、262的背面上并无凸起。以及,最好于扇叶20的迎风面21和背风面22上分别设置有导风凹槽261、262, 并且迎风面21上的导风凹槽261与背风面22上的导风凹槽262间距交错分布,每个导风 凹槽261、262自该扇叶20之前边缘23 —直向后延伸至后边缘24,贯穿整个扇叶表面。其 中,如图8,扇叶背风面22上设置有四处第一导风凹槽261,它们间距分布于以轮毂10之转 轴为中心之不同直径的第一圆环401、第二圆环402、第三圆环403和第四圆环404上。该 第一圆环401、第二圆环402、第三圆环403和第四圆环404之间最好系等距排列。而,扇叶 迎风面21上同样设置有四处第二导风凹槽262,该第二导风凹槽262位于前述两圆环之间 交错的位置上。当然,前述第二种实施例中的导风凹槽261、262的数量、宽度和深度不局限于图 中所示之结构,其还可依实际需要而设计得更多、更少、更宽、更窄、更深或更浅,不以为限。最后,本实用新型的设计重点在于,主要系通过于扇叶表面上设置导风凹槽结构, 利用该导风凹槽以控制扇叶间空气的流向,尤其避免流体在叶面上辐向的滑移损失,使更 多的空气被直接向前推送。如此,一方面可起到增大风量的作用。另一方面其减小了流至扇 叶之延伸尾端的风流量,亦可有效减小空气于扇叶尾部形成的蜂鸣,起到降低噪音的作用。 再者,由于此种导风凹槽结构不需要于扇叶上增加多余材料,并且仍具有较佳的结构厚度, 因此不会产生材料成本上的增加,同时亦保持有优良的结构强度。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作 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 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一种散热风扇之扇叶结构,包括轮毂及呈放射状分布于轮毂周围的若干个扇叶,其特征在于所述各扇叶表面上设置有以轮毂转轴为圆心的弧形导风凹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风扇之扇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扇叶具有一个迎风 面和一个与该迎风面相对的背风面,所述导风凹槽设置于迎风面上,背风面上正对该导风 凹槽的位置随之凸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风扇之扇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扇叶具有一个前边 缘和一个后边缘,该导风凹槽自该前边缘向后边缘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风扇之扇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凹槽自前边缘 向后延伸至扇叶的中段。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风扇之扇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扇叶具有一个迎风 面和一个与该迎风面相对的背风面,所述迎风面和背风面上均设置有导风凹槽。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散热风扇之扇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迎风面上的导风凹 槽与背风面上的导风凹槽间距交错分布。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散热风扇之扇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扇叶具有一个前边 缘和一个后边缘,该导风凹槽自该前边缘一直向后延伸至后边缘,贯穿整个扇叶表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风扇之扇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扇叶中每个扇叶表 面上均设置有多个导风凹槽,这些导风凹槽分别间距分布于以轮毂之转轴为中心之不同直 径的圆环上。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散热风扇的扇叶结构,包括轮毂及呈放射状分布于轮毂周围的若干个扇叶,各扇叶表面上设置有以轮毂转轴为圆心的弧形导风凹槽。本实用新型主要系利用该导风凹槽以控制扇叶间空气的流向,尤其避免流体在叶面上辐向的滑移损失,使更多的空气被直接向前推送。如此,一方面可起到增大风量的作用。另一方面其减小了流至扇叶之延伸尾端的风流量,亦可有效减小空气于扇叶尾部形成的蜂鸣,起到降低噪音的作用。再者,由于此种导风凹槽结构不需要于扇叶上增加多余材料,并且仍具有较佳的结构厚度,因此不会产生材料成本上的增加,同时亦保持有优良的结构强度。
文档编号H05K7/20GK201560981SQ200920060520
公开日2010年8月25日 申请日期2009年7月15日 优先权日2009年7月15日
发明者向柳春 申请人:鑫贺精密电子(东莞)有限公司;邱国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