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壳与可调整脚座的组合及电子装置与可调整脚座的组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131065阅读:15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机壳与可调整脚座的组合及电子装置与可调整脚座的组合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调整脚座,特别是涉及机壳与可调整脚座的组合及电子装置与可调整脚座的组合。
背景技术
参阅图l,公知的机壳与可调整脚座的组合l,包含一机壳ll以及一可调整脚座12。机壳11内以热熔方式将二块磁铁111分别固定于其内侧,可调整脚座12相对于机壳11旋转,且嵌设有二块分别对应于磁铁111的铁件121。当可调整脚座12旋转至靠抵于机壳11后,藉由磁铁111与铁件121的相互吸引的方式达成可调整脚座12与机壳11间的固定。如此,可调整脚座12可以二个不同的角度与机壳11固定。
但是,公知的磁铁lll是以热熔方式固定于机壳ll,因而质量管控不易以致产品良率无法提升。
此外,可调整脚座12需分解成三个板件122、 123、 124以嵌设铁件121,而后再以超声波熔合的方式将板件122、 123、 124彼此固定。由于三个板件121、 122、 123需要三套模具,因而造成模具成本提高,而可调整脚座12需要多道工序才能组装完成,也造成加工复杂、耗时且产能降低,再者,超声波熔合的方式亦使质量管控不易而造成不良率提高。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即在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加工成本低且制造良率高的机壳与可调整脚座的组合。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即在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加工成本低且制造良率高的电子装置与可调整脚座的组合。
于是,本实用新型提供机壳与可调整脚座的组合,包含一机壳与一可调整脚座。该机壳包括一机壳本体、 一第一卡合部与一第二卡合部。该机壳本体具有一背板,该第一、第二卡合部相间隔设置于该机壳本体的背板。该可调整脚座包括以背面夹一角度的方式相连接的一第一板体与一第二板体,以及一位于该第一板体与该第二板体连接处的枢接部。该可调整脚座藉该枢接部枢设于该机壳本体背板并且能在一第一使用状态及一第二使用状态之间切换。在该第一使用状态时,该第一板体邻近该机壳本体背板并且卡合于该第一卡
6合部,该第二板体远离该机壳本体背板。在该第二使用状态时,该第二板体邻近该机壳本 体背板并且卡合于该第二卡合部,该第一板体远离该机壳本体背板。
较佳地,该第一板体具有一第一板缘,在该第一使用状态时,该第一板缘卡设于该第 一卡合部,该第二板体具有一第二板缘,在该第二使用状态时,该第二板缘卡设于该第二 卡合部。
较佳地,该第一卡合部具有一连接于该机壳本体背板的第一连接段、 一连接于该第一 连接段且与该机壳本体背板相间隔的第一延伸段,以及一从该第一延伸段的自由端向远离 该第一连接段且向接近该机壳本体背板方向延伸的第一卡合段,该第一卡合段末端与该机 壳本体背板相间隔,在该第一使用状态时,该第一板缘卡设于该第一卡合段末端与该机壳 本体背板之间,该第二卡合部具有一连接于该机壳本体背板的第二连接段、 一连接于该第 二连接段且与该机壳本体背板相间隔的第二延伸段,以及一从该第二延伸段的自由端向远 离该第二连接段且向接近该机壳本体背板方向延伸的第二卡合段,该第二卡合段末端与该 机壳本体背板相间隔,在该第二使用状态时,该第二板缘卡设于该第二卡合段末端与该机 壳本体背板之间。
较佳地,该第一板缘呈斜面状,在该第一使用状态时,该第一板缘与该第一卡合段间 有一夹角,该第二板缘呈斜面状,在该第二使用状态时,该第二板缘与该第二卡合段间有 一夹角。
较佳地,该第一板缘于邻近与该第一卡合段抵接处形成有一圆角,该第一卡合段于邻 近与该第一板缘抵接处形成有一圆角,该第二板缘于邻近与该第二卡合段抵接处形成有一 圆角,该第二卡合段于邻近与该第二板缘抵接处形成有一圆角。
较佳地,该第一延伸段的宽度从与该第一连接段连接处往与该第一卡合段连接处的方 向为渐縮,该第二延伸段的宽度从与该第二连接段连接处往与该第二卡合段连接处的方向 为渐縮。
较佳地,该第一卡合部还包括二第一侧挡块,该二第一侧挡块分别位于该第一延伸段 与该第一卡合段的二相反外侧,且各第一侧挡块连接于该第一连接段与该机壳本体背板 间,该第二卡合部还包括二第二侧挡块,该二第二侧挡块分别位于该第二延伸段与该第二 卡合段的二相反外侧,且各第二侧挡块连接于该第二连接段与该机壳本体背板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该可调整脚座大致呈板状,该第一板缘与该第二板缘 分别为该可调整脚座的两相反外侧缘,该第一板缘位于该第一板体的外侧缘且与该第一板 体及该第二板体连接处相间隔,在该第一使用状态时,该第一卡合部较该第一板缘远离该 第一板体与该第二板体连接处,该第二板缘位于该第二板体的外侧缘且与该第一板体及该 第二板体连接处相间隔,在该第二使用状态时,该第二卡合部较该第二板缘远离该第一板体与该第二板体连接处,该第一延伸段与该第二延伸段彼此接近地延伸。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该第一板体与该第二板体均大致呈U形并且分别具有一内侧缘,该第一板体与该第二板体U形的开口相向地连接而配合界定出一开孔,该第一板缘位于该第一板体的内侧缘且与该第一板体及该第二板体连接处相间隔,在该第一使用状态时,该第一卡合部较该第一板缘接近该第一板体与该第二板体连接处,该第二板缘位于该第二板体的内侧缘且与该第一板体及该第二板体连接处相间隔,在该第二使用状态时,该第二卡合部较该第二板缘接近该第一板体与该第二板体连接处,该第一延伸段与该第二延伸段彼此远离地延伸。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电子装置与可调整脚座的组合,其中,电子装置包含前述的机壳及一电子组件模块,由于该机壳与该可调整脚座的连接关系已于前说明,于此不再重复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功效藉由该机壳与该可调整脚座皆为单件一体成形的设计,且该可调整脚座在该第一使用状态时,该第一板体是直接卡合于该机壳的第一卡合部,以及在该第二使用状态时,该第二板体是直接卡合于该机壳的第二卡合部,达到结构简单、加工成本低且制造良率高的目的。


图1是一剖面示意图,说明公知的机壳与可调整脚座的组合;
图2是一立体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电子装置与可调整脚座的组合的第一较佳实施例,其中,该可调整脚座在一第一使用状态;
图3是一立体图,说明该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可调整脚座在一第二使用状态;
图4是一立体分解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壳与可调整脚座的组合的第一较佳实施例;
图5是该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说明一可调整脚座位于一第一使用状态;
图6是该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说明该可调整脚座位于一第二使用状态;
图7是一剖视图,说明该可调整脚座与一机壳的枢接关系;
图8是图4的局部放大图,说明一第一卡合部;
图9是一剖视图,说明该可调整脚座的第一板缘与该第一卡合部的卡合关系;图IO是一立体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机壳与可调整脚座的组合的第二较佳实施例,其中,该可调整脚座位于一第一使用状态;
图11是该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说明该可调整脚座位于一第二使用状态;
图12是一剖视图,说明该可调整脚座与一机壳的枢接关系;以及
图13是一剖视图,说明该可调整脚座的第一板缘与一第一卡合部的卡合关系。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20 电子装置 234 第二侧挡块
2 机壳 235 圆角21机壳本体3可调整脚座
211背板31第一板体
212枢接孔311第一板缘
22第一卡合部312圆角
221第一连接段32第二板体
222第一延伸段321第二板缘
223第一卡合段322圆角
224第一侧挡块33连接处
225圆角34枢接部
23第二卡合部35开孔
231第二连接段36内缘
232第二延伸段4平面
233第二卡合段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实用新型的前述及其他技术内容、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附图的二个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地呈现。
在本实用新型被详细描述之前,要注意的是,在以下的说明内容中,类似的组件是以相同的编号来表示。
参阅图2与图3,本实用新型的电子装置与可调整脚座的组合的第一较佳实施例包含一电子装置20及一可调整脚座3。电子装置20包含一机壳2及一位于机壳2内的电子组件模块(图未示),可调整脚座3设置于电子装置20的机壳2,电子装置20在本实施例中为电话机,但并不以此为限,可调整脚座3与机壳2的连结关系容后说明。
可调整脚座3能在一第一使用状态(如图2)及一第二使用状态(如图3)之间切换,以调整电子装置20相对于平面4的倾斜角度。事实上,在本实施例中,可调整脚座3即设置在电话机背部而能将电话机支撑在一较趋于平躺但仍呈倾斜的第一使用状态以及一较趋于站立但仍呈倾斜的第二使用状态。在第一使用状态时,电子装置20相对于所放置的平面4的夹角较小,在第二使用状态时,电子装置20相对于所放置的平面4的夹角较大。如此,使用者可以视使用上的需要藉由调整可调整脚座3的状态以调整电子装置20相对于平面4的倾斜角度。
以下说明可调整脚座3与机壳2的连结关系
参阅图4,机壳2包括一机壳本体21、 一第一卡合部22与一第二卡合部23。机壳本体21具有一背板211且背板211上形成有二枢接孔212。第一、第二卡合部22、 23相间
9隔设置于机壳本体21的背板211。
参阅图8与图9,第一卡合部22具有一连接于机壳本体背板211的第一连接段221、 一连接于第一连接段221且与机壳本体背板211相间隔的第一延伸段222,以及一从第一 延伸段222的自由端向远离第一连接段221且向接近机壳本体背板211方向延伸的第一卡 合段223,且第一卡合段223末端与机壳本体背板211相间隔。
要说明的是,第一延伸段222的宽度从与第一连接段221连接处往与第一卡合段223 连接处的方向为渐縮,也就是说,第一延伸段222邻近第一连接段221处的宽度较宽,可 提供较佳的支撑强度。而第一卡合段223藉由第一延伸段222连接于第一连接段221,可 以使第一卡合段223有较佳的弹性而易于卡合。
此外,为了使第一延伸段222与第一卡合段223不容易因碰撞而断裂,第一卡合部22 还包括二第一侧挡块224, 二第一侧挡块224分别位于第一延伸段222与第一卡合段223 的二相反外侧,且各第一侧挡块224连接于第一连接段221与机壳本体背板211间。
同样地,第二卡合部23具有一连接于机壳本体背板211的第二连接段231、 一连接于 第二连接段231且与机壳本体背板211相间隔的第二延伸段232、 一从第二延伸段232的 自由端向远离第二连接段231且向接近机壳本体背板211方向延伸的第二卡合段233,以 及二第二侧挡块234。
其中,第二卡合段233末端与机壳本体背板211相间隔,且第二延伸段232的宽度从 与第二连接段231连接处往与第二卡合段233连接处的方向为渐縮。二第二侧挡块234分 别位于第二延伸段232与第二卡合段233的二相反外侧,且各第二侧挡块234连接于第二 连接段231与机壳本体背板211间。
由于第二卡合部23各部分的功能与第一卡合部22各部分的功能相同,于此不再重复 说明。
参阅图4、图5与图6,可调整脚座3包括以背面夹一角度的方式相连接的一第一板 体31与一第二板体32,以及二位于第一板体31与第二板体32连接处33的枢接部34。 其中,第一板体31具有一第一板缘311,第二板体32具有一第二板缘321。在本实施例 中,枢接部34为连接至连接处33正面的枢轴。
参阅图7,可调整脚座3藉枢接部34枢设于机壳本体背板211的枢接孔212并且能在 第一使用状态(图5)及第二使用状态(图6)之间切换。
参阅图5、图6与图9,当可调整脚座3在第一使用状态时,第一板体31的第一板缘 311邻近机壳本体背板211并且卡合于第一卡合部22的第一卡合段223末端与机壳本体背板211之间,且第二板体32远离机壳本体背板211。
当可调整脚座3在第二使用状态时,第二板体32的第二板缘321邻近机壳本体背板211并且卡合于第二卡合部23的第二卡合段233末端与机壳本体背板211之间,且第一板体31远离机壳本体背板211。
值得一提的是,第一板缘311呈斜面状,在第一使用状态时,第一板缘311与第一卡合段223间有一夹角,此外,第一板缘311于邻近与第一卡合段223抵接处形成有一圆角312,且第一卡合段223于邻近与第一板缘311抵接处形成有一圆角225。同样地,第二板缘321呈斜面状,在第二使用状态时,第二板缘321与第二卡合段233间有一夹角。而第二板缘321于邻近与第二卡合段233抵接处形成有一圆角322,且第二卡合段233于邻近与第二板缘321抵接处形成有一圆角235。
藉由前述圆角312、 225、 322、 235的设计,使第一板缘311卡入或退出第一卡合段223时更为平顺,且使第二板缘321卡入或退出第二卡合段233时更为平顺,如此使用者可藉由轻拨可调整脚座3就可以使其与机壳本体背板211脱离并且迸行角度调整。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板体31与第二板体32均大致呈U形并且分别具有一内侧缘,第一板体31与第二板体32 U形的开口相向地连接而配合界定出一开孔35。第一板缘311位于第一板体31的内侧缘且与连接处33相间隔,且第二板缘321位于第二板体32的内侧缘且与连接处33相间隔。第一板缘311、第二板缘321与二两端分别连接第一、第二板缘311、 321的内缘36相配合界定出开孔35。开孔35的目的在于使连接于机壳本体背板211的连接线(图未示)不会受到调整可调整脚座3所影响。
而第一卡合部22的第一延伸段222与第二卡合部23的第二延伸段232是彼此远离地延伸。所以在第一使用状态时,第一卡合部22较第一板缘311接近连接处33,即第一卡合部22位于第一板体31的内侧缘的内侧;而在第二使用状态时,第二卡合部23较第二板缘321接近连接处33,即第二卡合部23位于第二板体32的内侧缘的内侧。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机壳2、可调整脚座3皆为单件一体成形的设计,所以结构相对简单,此外,由于机壳2、可调整脚座3都不需额外加工组装,所以加工成本低且制造良率高。
参阅图10、图11、图12与图13,为本实用新型的机壳与可调整脚座的组合的第二较佳实施例,本实施例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主要差异在于第一板缘311、第二板缘321、第一卡合部22与第二卡合部23的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可调整脚座3大致呈板状且中央没有设置开孔,第一板缘311与第二板缘321分别为可调整脚座3的两相反外侧缘,所以第一板缘311位于第一板体31的外侧缘且与连接处33相间隔,且第二板缘321位于第二板体32的外侧缘且与连接处33相间隔。此外,第一卡合部22的第一延伸段222与第二卡合部23的第二延伸段232是彼此接近地延伸。所以在第一使用状态时,第一卡合部22较第一板缘311远离连接处33,即第一卡合部22位于第一板体31的外侧缘的外侧;而在第二使用状态时,第二卡合部23较第二板缘321远离连接处33,即第二卡合部23位于第二板体32的外侧缘的外侧。
当可调整脚座3在第一使用状态时(如图IO),第一板体31的第一板缘311邻近机壳本体背板211并且卡合于第一卡合部22的第一卡合段223末端与机壳本体背板211之间,且第二板体32远离机壳本体背板211。
当可调整脚座3在第二使用状态时(如图ll),第二板体32的第二板缘321邻近机壳本体背板211并且卡合于第二卡合部23的第二卡合段233末端与机壳本体背板211之间,且第一板体31远离机壳本体背板211。
同样地,在第二较佳实施例中,由于机壳2、可调整脚座3皆为单件一体成形的设计,所以结构相对简单,此外,由于机壳2、可调整脚座3都不需额外加工组装,所以加工成本低且制造良率高。
综上所述,藉由机壳2、可调整脚座3皆为单件一体成形的设计,且可调整脚座3在第一使用状态时,第一板体31是直接卡合于机壳2的第一卡合部22,以及在第二使用状态时,第二板体32是直接卡合于机壳2的第二卡合部23,达成结构简单、加工成本低且制造良率高的特点,所以确实能达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惟以上所述的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应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即凡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范围及实用新型说明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同变化与修饰,皆仍属本实用新型专利涵盖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机壳与可调整脚座的组合,所述组合包括一机壳;以及一可调整脚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包括一机壳本体、一第一卡合部与一第二卡合部,所述机壳本体具有一背板,所述第一、第二卡合部相间隔设置于所述机壳本体的背板;所述可调整脚座包括以背面夹一角度的方式相连接的一第一板体与一第二板体,以及一位于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第二板体连接处的枢接部,所述可调整脚座藉所述枢接部枢设于所述机壳本体背板并且能在一第一使用状态及一第二使用状态之间切换,在所述第一使用状态时,所述第一板体邻近所述机壳本体背板并且卡合于所述第一卡合部,所述第二板体远离所述机壳本体背板,在所述第二使用状态时,所述第二板体邻近所述机壳本体背板并且卡合于所述第二卡合部,所述第一板体远离所述机壳本体背板。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壳与可调整脚座的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体具 有一第一板缘,在所述第一使用状态时,所述第一板缘卡设于所述第一卡合部,所述第二 板体具有一第二板缘,在所述第二使用状态时,所述第二板缘卡设于所述第二卡合部。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壳与可调整脚座的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合部 具有一连接于所述机壳本体背板的第一连接段、 一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段且与所述机壳本 体背板相间隔的第一延伸段,以及一从所述第一延伸段的自由端向远离所述第一连接段且 向接近所述机壳本体背板方向延伸的第一卡合段,所述第一卡合段末端与所述机壳本体背 板相间隔,在所述第一使用状态时,所述第一板缘卡设于所述第一卡合段末端与所述机壳 本体背板之间,所述第二卡合部具有一连接于所述机壳本体背板的第二连接段、 一连接于 所述第二连接段且与所述机壳本体背板相间隔的第二延伸段,以及一从所述第二延伸段的 自由端向远离所述第二连接段且向接近所述机壳本体背板方向延伸的第二卡合段,所述第 二卡合段末端与所述机壳本体背板相间隔,在所述第二使用状态时,所述第二板缘卡设于 所述第二卡合段末端与所述机壳本体背板之间。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壳与可调整脚座的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缘呈 斜面状,在所述第一使用状态时,所述第一板缘与所述第一卡合段间有一夹角,所述第二 板缘呈斜面状,在所述第二使用状态时,所述第二板缘与所述第二卡合段间有一夹角。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机壳与可调整脚座的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缘在 邻近与所述第一卡合段抵接处形成有一圆角,所述第一卡合段在邻近与所述第一板缘抵接 处形成有一圆角,所述第二板缘在邻近与所述第二卡合段抵接处形成有一圆角,所述第二 卡合段在邻近与所述第二板缘抵接处形成有一圆角。
6.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壳与可调整脚座的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延伸段 的宽度从与所述第一连接段连接处往与所述第一卡合段连接处的方向为渐縮,所述第二延 伸段的宽度从与所述第二连接段连接处往与所述第二卡合段连接处的方向为渐縮。
7.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壳与可调整脚座的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合部 还包括二第一侧挡块,所述二第一侧挡块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延伸段与所述第一卡合段的二 相反外侧,且各第一侧挡块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段与所述机壳本体背板间,所述第二卡合 部还包括二第二侧挡块,所述二第二侧挡块分别位于所述第二延伸段与所述第二卡合段的 二相反外侧,且各第二侧挡块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段与所述机壳本体背板间。
8. 根据权利要求3至7之任一项所述的机壳与可调整脚座的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 可调整脚座大致呈板状,所述第一板缘与所述第二板缘分别为所述可调整脚座的两相反外 侧缘,所述第一板缘位于所述第一板体的外侧缘且与所述第一板体及所述第二板体连接处 相间隔,在所述第一使用状态时,所述第一卡合部较所述第一板缘远离所述第一板体与所 述第二板体连接处,所述第二板缘位于所述第二板体的外侧缘且与所述第一板体及所述第 二板体连接处相间隔,在所述第二使用状态时,所述第二卡合部较所述第二板缘远离所述 第一板体与所述第二板体连接处,所述第一延伸段与所述第二延伸段彼此接近地延伸。
9. 根据权利要求3至7之任一项所述的机壳与可调整脚座的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 第一板体与所述第二板体均大致呈U形并且分别具有一内侧缘,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第二 板体U形的开口相向地连接而配合界定出一开孔,所述第一板缘位于所述第一板体的内侧 缘且与所述第一板体及所述第二板体连接处相间隔,在所述第一使用状态时,所述第一卡 合部较所述第一板缘接近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第二板体连接处,所述第二板缘位于所述第 二板体的内侧缘且与所述第一板体及所述第二板体连接处相间隔,在所述第二使用状态 时,所述第二卡合部较所述第二板缘接近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第二板体连接处,所述第一 延伸段与所述第二延伸段彼此远离地延伸。
10. —种电子装置与可调整脚座的组合,所述组合包括 一电子装置,包括一机壳及一电子组件模块;以及 一可调整脚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包括一机壳本体、 一第一卡合部与一第二卡合部,所述机壳本体具有一背板, 所述第一、第二卡合部相间隔设置于所述机壳本体的背板;所述可调整脚座包括以背面夹一角度的方式相连接的一第一板体与一第二板体,以及 一位于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第二板体连接处的枢接部,所述可调整脚座藉所述枢接部枢设 于所述机壳本体背板并且能在一第一使用状态及一第二使用状态之间切换,在所述第一使 用状态时,所述第一板体邻近所述机壳本体背板并且卡合于所述第一卡合部,所述第二板 体远离所述机壳本体背板,在所述第二使用状态时,所述第二板体邻近所述机壳本体背板 并且卡合于所述第二卡合部,所述第一板体远离所述机壳本体背板。
11.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子装置与可调整脚座的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体具有一第一板缘,在所述第一使用状态时,所述第一板缘卡设于所述第一卡合部,所述第二板体具有一第二板缘,在所述第二使用状态时,所述第二板缘卡设于所述第二卡合部。
12. 根据权利要求ll所述的电子装置与可调整脚座的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合部具有一连接于所述机壳本体背板的第一连接段、 一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段且与所述机壳本体背板相间隔的第一延伸段,以及一从所述第一延伸段的自由端向远离所述第一连接段且向接近所述机壳本体背板方向延伸的第一卡合段,所述第一卡合段末端与所述机壳本体背板相间隔,在所述第一使用状态时,所述第一板缘卡设于所述第一卡合段末端与所述机壳本体背板之间,所述第二卡合部具有一连接于所述机壳本体背板的第二连接段、 一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段且与所述机壳本体背板相间隔的第二延伸段,以及一从所述第二延伸段的自由端向远离所述第二连接段且向接近所述机壳本体背板方向延伸的第二卡合段,所述第二卡合段末端与所述机壳本体背板相间隔,在所述第二使用状态时,所述第二板缘卡设于所述第二卡合段末端与所述机壳本体背板之间。
13.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子装置与可调整脚座的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缘呈斜面状,在所述第一使用状态时,所述第一板缘与所述第一卡合段间有一夹角,所述第二板缘呈斜面状,在所述第二使用状态时,所述第二板缘与所述第二卡合段间有一夹角。
14.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子装置与可调整脚座的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缘于邻近与所述第一卡合段抵接处形成有一圆角,所述第一卡合段于邻近与所述第一板缘抵接处形成有一圆角,所述第二板缘于邻近与所述第二卡合段抵接处形成有一圆角,所述第二卡合段于邻近与所述第二板缘抵接处形成有一圆角。
15.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子装置与可调整脚座的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延伸段的宽度从与所述第一连接段连接处往与所述第一卡合段连接处的方向为渐縮,所述第二延伸段的宽度从与所述第二连接段连接处往与所述第二卡合段连接处的方向为渐縮。
16.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子装置与可调整脚座的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合部还包括二第一侧挡块,所述二第一侧挡块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延伸段与所述第一卡合段的二相反外侧,且各第一侧挡块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段与所述机壳本体背板间,所述第二卡合部还包括二第二侧挡块,所述二第二侧挡块分别位于所述第二延伸段与所述第二卡合段的二相反外侧,且各第二侧挡块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段与所述机壳本体背板间。
17. 根据权利要求12至16之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装置与可调整脚座的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调整脚座大致呈板状,所述第一板缘与所述第二板缘分别为所述可调整脚座的二相反外侧缘,所述第一板缘位于所述第一板体的外侧缘且与所述第一板体及所述第二板体连接处相间隔,在所述第一使用状态时,所述第一卡合部较所述第一板缘远离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第二板体连接处,所述第二板缘位于所述第二板体的外侧缘且与所述第一板体及所述第二板体连接处相间隔,在所述第二使用状态时,所述第二卡合部较所述第二板缘远离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第二板体连接处,所述第一延伸段与所述第二延伸段彼此接近地延伸。
18.根据权利要求12至16之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装置与可调整脚座的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第二板体均大致呈U形并且分别具有一内侧缘,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第二板体U形的开口相向地连接而配合界定出一开孔,所述第一板缘位于所述第一板体的内侧缘且与所述第一板体及所述第二板体连接处相间隔,在所述第一使用状态时,所述第一卡合部较所述第一板缘接近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第二板体连接处,所述第二板缘位于所述第二板体的内侧缘且与所述第一板体及所述第二板体连接处相间隔,在所述第二使用状态时,所述第二卡合部较所述第二板缘接近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第二板体连接处,所述第一延伸段与所述第二延伸段彼此远离地延伸。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机壳与可调整脚座的组合及电子装置与可调整脚座的组合。具体地,机壳与可调整脚座的组合,包含机壳与可调整脚座。机壳包括机壳本体、第一、第二卡合部。机壳本体具有背板,第一、第二卡合部相间隔设置于背板。可调整脚座包括以背面夹一角度的方式相连接的第一、第二板体,以及位于第一、第二板体连接处的枢接部。可调整脚座藉枢接部枢设于背板并且能在第一、第二使用状态之间切换。在第一使用状态时,第一板体邻近背板并且卡合于第一卡合部,第二板体远离背板。在第二使用状态时,第二板体邻近背板并且卡合于第二卡合部,第一板体远离背板。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加工成本低且制造良率高。
文档编号H05K5/02GK201409266SQ20092015389
公开日2010年2月17日 申请日期2009年5月8日 优先权日2009年5月8日
发明者林正弦, 林永丰, 陈美惠 申请人:纬创资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