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应加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138619阅读:35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感应加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感应加热装置,更详细地说,涉及一种适合在对非磁性材料和磁 性材料制成的薄板状的被加热物(以下,将“薄板状的被加热物”称为“薄板状被加热物”) 加热时使用的感应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在对磁性材料的薄板状被加热物进行感应加热时,作为加热线圈,使用 具有所谓的隧道型线圈的感应加热装置来进行加热。但是,在对非磁性材料的薄板状被加热物进行感应加热时,如果使用具有这样的 隧道型线圈的感应加热装置来进行加热,分别在薄板状被加热物的表面和背面产生的感应 电流相抵,不能够进行加热。因此,在对非磁性材料的薄板状被加热物进行感应加热时,使用具有所谓的横向 型线圈的感应加热装置来进行加热。这里,作为具有上述横向型线圈的感应加热装置的一例,已知有通过将薄板状被 加热物搬送到成形为规定形状的加热线圈的上方或者下方,从而对该薄板状被加热物进行 加热的方法。但是,当将加热线圈固定地成形为规定形状时,在加热线圈所成形的形状的宽度 方向的长度Li,与被搬送经过加热线圈的上方或者下方加热的薄板状被加热物的宽度Wl 相同或者略大的情况下,产生感应电流集中在该薄板状被加热物的边缘部、该边缘部被过 度加热的问题(参照图1)。作为解决该问题的方法,例如,提出了作为专利文献1的日本特开昭63-317630号 公报、作为专利文献2的日本特开2007-122924号公报、或者作为专利文献3的日本特开平 8-37084号公报所公开的技术等。S卩,在该日本特开昭63-317630号公报所公开的横向型感应加热装置中,使薄板 状被加热物穿过将加热线圈缠绕于凸部的铁氧体磁芯对向配置而形成的空间内,来对该薄 板状被加热物进行加热,通过在穿过所形成的空间内的薄板的两端附近设置大致二字形状 的铁氧体磁芯,从而使集中在穿过空间内的薄板状被加热物的边缘部的二次电流分散,防 止薄板状被加热物的边缘部被过度加热。并且,在日本特开2007-122924号公报所公开的横向型感应加热装置中,使薄板 状被加热物穿过加热线圈缠绕于凸部的铁氧体磁芯的上方,来对该薄板状被加热物进行加 热,通过在薄板状被加热物与铁氧体磁芯之间设置利用一次线圈(即,缠绕于铁氧体磁芯 的加热线圈)产生的一次磁通量的泄漏磁通量而产生二次磁通量的二次线圈,从而缓和金 属板的两端部的温度上升和两端部内侧部分的温度下降。此外,在日本特开平8-37084号公报所公开的感应加热装置中,将配置在各个磁 通量导向件上的两个大致J字形状的导体组合而形成中央部空间的加热线圈组对向配置, 使薄板状被加热物穿过加热线圈组所形成的空间,来对该薄板状被加热物进行加热,通过在两个大致J字形状的导体所组合的部分上形成突片(tab),从而不会对薄板状被加热物 的端部过度加热。 但是,在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技术中,感应加热装置中的感应加 热部 分大体上全部由磁性材料构成,并且在专利文献3所公开的技术中,在规定长度的磁通量 导向件上对向配置加热线圈组,因此装置整体的重量变得非常大,会产生在设置和输送时 等的高成本的问题。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昭63-317630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7-122924号公报专利文献3 日本特开平8-3708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鉴于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装置 整体重量的增加、并且不会对被加热物的边缘部过度加热的感应加热装置。(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感应加热装置通过将高频电流供应给加热线圈对被 加热物进行感应加热,包括第1加热线圈,被供应有高频电流;以及第2加热线圈,被供应 有高频电流;所述第1加热线圈具有大致V字形状部位,所述第2加热线圈具有大致M字形 状部位,所述第1加热线圈与所述第2加热线圈大致平行配置,使得所述第1加热线圈的所 述大致V字形状部位与所述第2加热线圈的所述大致M字形状部位非电连接地交叉,形成 大致四方形形状的空间,所述第1加热线圈与所述第2加热线圈中的至少一个在大致平行 方向上移动自如。并且,在上述本发明中,在所述第1加热线圈与所述第2加热线圈非电连接地交叉 所形成的所述大致四方形形状的空间的外侧,所述第1加热线圈与所述第2加热线圈非电 连接地交叉,形成大致三角形形状的空间,在所述大致四方形形状的空间与所述大致三角 形形状的空间中,由高频电流所产生的磁通量的方向相反。并且,在上述本发明中,所述第1加热线圈与所述第2加热线圈,在一侧的端部移 动自如地接触,所述第1加热线圈与所述第2加热线圈,在另一侧的端部连接于高频电流的 供应电线。 并且,在上述本发明中,所述第1加热线圈的大致V字形状部位的弯曲部具有由曲 线构成的圆弧状形状,所述第2加热线圈的大致M字形状部位的弯曲部具有由曲线构成的 圆弧状形状。并且,在上述本发明中,位于所述第1加热线圈中大致V字形状部位中央的弯曲 部,在所述第1加热线圈中位于与所述被加热物最近的位置,位于所述第2加热线圈中大致 M字形状部位中央的弯曲部,在所述第2加热线圈中位于与所述被加热物最近的位置。并且,本发明的感应加热装置通过将高频电流供应给加热线圈对被加热物进行感 应加热,其中,设置2组上述本发明的感应加热装置中的所述第1加热线圈和所述第2加热 线圈组成的组,以所述2组中各组生成的磁场方向相反的方式供应高频电流。并且,在上述本发明中,所述第1加热线圈与所述第2加热线圈配置在所述被加热物的一侧。并且,在上述本发明中,以与所述被加热物夹着配置在所述被加热物的一侧的所 述第1加热线圈与所述第2加热线圈的方式配置板状磁性材料。并且,在上述本发明中,所述第1加热线圈与所述第2加热线圈分别配置在所述被 加热物的一侧和另一侧的两侧。并且,在上述本发明中,以与所述被加热物夹着配置在所述被加热物的一侧的所 述第1加热线圈与所述第2加热线圈的方式配置第1板状磁性材料,并且,以与所述被加热 物夹着配置在所述被加热物的另一侧的所述第1加热线圈与所述第2加热线圈的方式配置 第2板状磁性材料。并且,在上述本发明中,所述第1加热线圈配置在所述被加热物的一侧,所述第2 加热线圈配置在所述被加热物的另一侧。并且,在上述本发明中,以与所述被加热物夹着配置在所述被加热物的一侧的所述第1加热线圈或者配置在所述被加热物的另一侧的所述第2加热线圈中的任一个的方 式,配置板状磁性材料。并且,在上述本发明中,以与所述被加热物夹着配置在所述被加热物的一侧的所 述第1加热线圈的方式配置第1板状磁性材料,并且,以与所述被加热物夹着配置在所述被 加热物的另一侧的所述第2加热线圈的方式配置第2板状磁性材料。并且,在上述本发明中,相对于所述被加热物,以夹着所述第1加热线圈或者所述 第2加热线圈中的任一个的方式配置板状磁性材料。并且,在上述本发明中,相对于所述被加热物,以夹着所述第1加热线圈的方式配 置第1板状磁性材料,同时,以夹着所述第2加热线圈的方式配置第2板状磁性材料。(发明的效果)本发明由于如上所述构成,因此能够实现抑制装置整体重量的增加、并且不会对 被加热物的边缘部过度加热的良好效果。


图1是现有的具有横向型线圈的感应加热装置的一例的说明图。图2(a)、(b)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一例的感应加热装置的概略构成说明图,图 2(a)是上面概略构成说明图,图2(b)是沿图2(a)的A箭头观看的侧面概略构成说明图。图3是图2(a)、(b)中示出的本发明实施方式的一例的感应加热装置的动作说明 图。图4是图2(a)、(b)中示出的本发明实施方式的一例的感应加热装置的动作说明 图。图5示出了本发明的感应加热装置的另一实施方式,是相应于图2 (b)的侧面概略 构成说明图。图6(a)是图2(a)中示出的本发明实施方式的一例的感应加热装置的说明图,图 6(b)示出了本发明的感应加热装置的另一实施方式,是相应于图2(a)的上面概略构成说 明图。图7示出了本发明的感应加热装置的另一实施方式,是相应于图2(a)的上面概略构成说明图。图8(a)、(b)是本发明的感应加热装置的另一实施方式的概略构成说明图,图 8(a)是上面概略构成说明图,图8(b)是沿图8(a)的B箭头观看的侧面概略构成说明图。图9(a)、(b)是本发明的感应加热装置的另一实施方式的概略构成说明图,图 9(a)是上面概略构成说明图,图9(b)是沿图9(a)的C箭头观看的侧面概略构成说明图。图10是本发明的感应加热装置的另一实施方式的概略构成说明图,图10(a)是上 面概略构成说明图,图10(b)是沿图10(a)的D箭头观看的侧面概略构成说明图。图11是本发明的感应加热装置的另一实施方式的概略构成说明图。 图12是本发明的感应加热装置的另一实施方式的概略构成说明图。符号说明10感应加热装置12高频电源14馈电线16导向件16a 端部18加热线圈18a滑动部18aa 端部18b滑动部18ba 端部18c弯曲部20加热线圈20a导向部20aa 端部20b直线部20ba 端部20c弯曲部22馈电线24薄板状被加热物24a边缘部24b边缘部26搬送路径36薄板状被加热物36a边缘部36b边缘部38薄板状被加热物38a边缘部38b边缘部40加热线圈
41加热线圈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本发明的感应加热装置的实施方式的一例进行详细 说明。这里,图2(a)、(b)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一例的感应加热装置的概略构成说明图, 图2(a)是上面概略构成说明图,图2(b)是沿图2(a)的A箭头观看的侧面概略构成说明图。该图2(a)、(b)中示出的感应加热装置10包括高频电源12 ;导向件16,在一侧 的端部16a经由馈电线14与高频电源12连接;加热线圈18,具有在一侧的端部侧形成在 导向件16上滑动的滑动部18a、同时在另一侧的端部侧形成滑动部18b的大致V字形状部 位;加热线圈20,具有在一侧的端部侧形成对形成在加热线圈18的另一侧的端部侧的滑动 部18b进行导向的导向部20a、同时在形成于另一侧的端部侧的直线部20b经由馈电线22 与高频电源12连接的大致M字形状部位。并且,导向件16、加热线圈18、以及加热线圈20优选由例如铜形成,并且用相同的 材料构成。更详细地说,上述加热线圈18以及加热线圈20,在搬送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搬 送路径26的上方侧被如下配设加热线圈18的大致V字形状部位与加热线圈20的大致M 字形状部位非电连接地交叉,形成大致四方形形状,加热线圈18、加热线圈20、搬送路径26 分别大致平行放置。并且,加热线圈18配设在加热线圈20的上方侧,从滑动部18a的端部ISaa以及 滑动部18b的端部ISba向搬送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搬送方向的前方侧,形成向搬送路径 26的中心轴0延伸的弯曲部18c,位于搬送路径26的中心轴0上的尖部与滑动部18a、18b 位于同一平面上,加热线圈18整体形成大致V字形状。另一方面,加热线圈20从导向部20a的端部20aa以及配设在导向件16附近的直 线部20b的端部20ba,向搬送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搬送方向的后方侧,形成向搬送路径26 的中心轴0延伸的弯曲部20c,位于搬送路径26的中心轴0上的尖部与导向部20a以及直 线部20b位于同一平面上,加热线圈20整体形成大致M字形状。并且,导向件16以及设置于加热线圈20的导向部20a具有规定的长度,当加热线 圈18移动时,具有能够对设置于加热线圈18的滑动部18a、18b进行导向的长度。在以上构成中,一边参照图3以及图4中示出的动作说明图,一边对使用感应加热 装置10来加热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方法进行说明。S卩,为了使用感应加热装置10来加热薄板状被加热物24,首先通过未示出的移动 装置使加热线圈18移动到搬送方向的前方侧或者后方侧,并且对加热线圈18和加热线圈 20交叉的点P和点Q的位置进行调整,使得分别位于被搬送经过加热线圈18以及加热线圈 20的下方侧的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边缘部24a、24b的附近(参照图3)。并且,当点P和点Q位于边缘部24a、24b的附近时,优选的是点P与边缘部24a在 图1中图面的垂直方向上相对,点Q与边缘部24b在图1中图面的垂直方向上相对。具体来说,在感应加热装置10中,在对宽度比薄板状被加热物24小的板状被加热 物36加热的情况下,使加热线圈18向箭头B方向移动,对加热线圈18与加热线圈20交叉的点P和点Q的位置进行调整,使得分别与板状被加热物36的边缘部36a、36b相对(参照 图4中的虚线部)。并且,在感应加热装置10中,在对宽度比薄板状被加热物24大的板状被加热物38 加热的情况下,使加热线圈18向箭头C方向移动,对加热线圈18与加热线圈20交叉的点 P和点Q的位置进行调整,使得分别与板状被加热物38的边缘部38a、38b相对(参照图4 中的点划线部)。之后,当从高频电源12经由馈电线14向导向件16供应高频电流时,如图3中的 箭头所示,被供应的高频电流从馈电线14通过导向件16,从导向件16供应给设置了被导向 件16导向的滑动部18a的加热线圈18,并且,从加热线圈18中的滑动部18b通过设置了导 向滑动部18b的导向部20a的加热线圈20,从加热线圈20的直线部20b经由馈电线22返 回高频电源12,从而在加热线圈18以及加热线圈20中产生高频电流的流动。通过该加热线圈18以及加热线圈20中高频电流的流动,在加热线圈18的大致V 字形状部位与加热线圈20的大致M字形状部位所形成的大致四方形形状空间Sl中,产生 从图3中图面的表面向里面的磁通量,由于产生的磁通量通过薄板状被加热物24,从而在 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表面中感应形成涡电流,对薄板状被加热物24进行加热。
这里,通常,如上述现有技术中的说明,即使加热线圈的宽度与板状被加热物的宽 度相同,被搬送经过该加热线圈上方侧或者下方侧的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边缘部也会被 过度加热。因此,在感应加热装置10中,通过将加热线圈18以及加热线圈20组合,不仅形成 大致四方形形状的空间Si,还在加热线圈18与加热线圈20非电连接地交叉所形成的大致 四方形形状的空间Sl的外侧的下方侧没有搬送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区域形成大致三角形 形状的空间S2、S3。在该大致三角形形状的空间S2、S3中,通过高频电流的流动,从图3中图面的里面 向表面产生磁通量,与在空间Sl中产生的磁通量相比,产生反方向的磁通量。因此,在被搬送经过空间Sl的下方侧的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边缘部24a、24b的 附近,产生与通过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磁通量反方向的磁通量,该反方向的磁通量的一部 分通过边缘部24a、24b,由于在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边缘部24a、24b感应形成与感应形成 在薄板状被加热物24上的涡电流反方向的涡电流,因此能够抑制边缘部24a、24b被过度加 热。如上所述,在感应加热装置10中,通过将大致V字形状的加热线圈18可滑动地配 设于大致M字形状的加热线圈20,因此能够对应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宽度来调整加热线圈 18以及加热线圈20所形成的空间Sl的大小,此外,由于邻接空间Sl形成产生与空间Sl产 生的磁通量反方向的磁通量的空间S2、S3,因此,在通过空间Sl产生的磁通量而被过度加 热的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边缘部24a、24b上,感应形成反方向的涡电流,从而不会过度加 热边缘部24a、24b。因此,在感应加热装置10中,无论是磁性材料或者非磁性材料,都能够对各种宽 度的板状被加热物进行均勻加热。此外,由于在感应加热装置10中没有使用磁性材料,因此与感应加热部分大部分 使用磁性材料的现有技术的感应加热装置相比较,减轻了装置整体的重量。
因此,能够抑制感应加热装置在设置和输送时的成本。接着,在以下的(1)至(10)中示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通过未示出的移动装置使加热线圈18移动,并且调 整成为加热线圈18与加热线圈20的交点的点P和点Q,使得位于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边 缘部24a、24b的附近,但是本发明并不仅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操作人员手动移动加热线 圈18的位置,来调整成为加热线圈18与加热线圈20的交点的点P和点Q的位置。(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在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上方侧设置加热线圈18以及 加热线圈20,但是本发明并不仅限于此,也可以在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下方侧设置加热线 圈18以及加热线圈20。此外,如图5所示,也可以在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上方侧和下方侧的两侧设置加 热线圈18以及加热线圈20。(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是在加热线圈20的上方侧配置加热线圈18,但是也 可以在加热线圈20的下方侧配置加热线圈18。(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在加热线圈20上设置滑动部,同时在加热线圈18上 设置导向部,但是也可以是加热线圈20被加热线圈18和导向件16导向而移动。(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6(a)所示,虽然将加热线圈18以及加热线圈20在 规定位置折弯,并且在该折弯位置设置尖部,但是本发明并不仅限于此。例如,如图6(b)所 示,也可以在加热线圈18以及加热线圈20的折弯位置通过曲线形成圆弧状部,而不设置尖 部。(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在被搬送的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上方侧仅设置1组 加热线圈18以及加热线圈20,但是本发明并不仅限于此,如图7所示,除了加热线圈18以 及加热线圈20以外,也可以在被搬送的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上方侧设置分别相当于加热 线圈18以及加热线圈20的加热线圈40以及加热线圈41,设置多个加热线圈组。此时,由于加热线圈18与加热线圈40形成为一体,并且高频电源12与加热线圈 20以及加热线圈41连接,因此不用设置导向件16。并且,在加热线圈18、20、40、41中流动的高频电流如图7所示地流动,因此在加热 线圈18和加热线圈20所形成的空间Sl中产生从图7中图面的表面向里面的磁通量,在空 间S2、S3中产生从图7中图面的里面向表面的磁通量,在加热线圈40与加热线圈41所形 成的空间S4中产生从图7中图面的里面向表面的磁通量,在空间S5、S6中产生从图7中图 面的表面向里面的磁通量。这样,通过设置多个加热线圈组,能够更有效地对薄板状被加热物24进行加热。(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将加热线圈18以及加热线圈20都设置在被搬送的薄 板状被加热物24的上方侧,但是本发明并不仅限于此。例如,如图8所示,当配置加热线圈 18和加热线圈20时,也可以将加热线圈18设置在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上方侧,同时将加 热线圈20设置在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下方侧,可以将加热线圈18和加热线圈20分别设 置在被搬送的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不同侧。(8)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加热线圈18形成为位于搬送路径26的中心轴0上的尖部与各滑动部位于同一平面上,并且加热线圈20形成为位于搬送路径26的中心轴0上 的尖部与导向部20a以及直线部20b位于同一平面上,但是本发明并不仅限于此,如图9所示,加热线圈18也可以形成为位于搬送路径26的中心轴O上的尖部位于各滑动部的下方 侧,并且加热线圈20也可以形成为位于搬送路径26的中心轴O上的尖部位于导向部20a 以及直线部20b的下方侧。S卩,加热线圈18形成为位于大致V字形状部位中央的尖部位于与薄板状被加热物 24最近的位置,加热线圈20形成为位于大致M字形状部位中央的尖部位于与薄板状被加热 物24最近的位置。(9)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没有使用磁性材料来构成感应加热装置10,但是为 了有效地进行加热,也可以使用磁性材料。S卩,如图10所示,也可以在位于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上方侧的加热线圈18以及 加热线圈20的上方侧配置板状的磁性材料。因此,在加热线圈18的大致V字形状部位与 加热线圈20的大致M字形状部位所形成的大致四方形形状的空间Sl中产生的磁通量,能 够利用磁性材料集中,能够提高加热效率。在本申请发明人进行的实验中,能够提高约15% 的加热效率。
并且,如上述其他实施方式的(2)所记载,在将加热线圈18以及加热线圈20设置 在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下方侧的情况下,可以在位于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下方侧的加热 线圈18以及加热线圈20的下方侧配置板状的磁性材料。此外,在将加热线圈18以及加热线圈20设置在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上方侧和下 方侧的两侧的情况下,可以在位于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上方侧的加热线圈18以及加热线 圈20的上方侧设置板状的磁性材料,同时,在位于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下方侧的加热线圈 18以及加热线圈20的下方侧设置板状的磁性材料。S卩,板状的磁性材料以与薄板状被加热物24夹着加热线圈18以及加热线圈20的
方式配置。此外,如上述实施方式的(7)所记载,在将加热线圈18配置在薄板状被加热物24 的上方侧并且将加热线圈20配置在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下方侧的情况下,可以在加热线 圈18的上方侧配置板状的磁性材料,也可以在加热线圈20的下方侧配置板状的磁性材料, 或者也可以加热线圈18的上方侧配置板状的磁性材料的同时在加热线圈20的下方侧配置 板状的磁性材料。并且,在将加热线圈20配置在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上方侧并且将加热线圈18配 置在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下方侧的情况下,可以在加热线圈20的上方侧配置板状的磁性 材料,也可以在加热线圈18的下方侧配置板状的磁性材料,或者也可以在加热线圈20的上 方侧配置板状的磁性材料的同时在加热线圈18的下方侧配置板状的磁性材料。并且,这样的板状的磁性材料在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宽度方向上分开,能够调整 各自宽度方向的位置。此外,如上述其他实施方式的(6)所记载,在如图7所示设置2组加热线圈组的情 况下,如图11和图12所示,可以配置板状的磁性材料,能够更有效地对薄板状被加热物24 进行加热。S卩,在图11中,配置从加热线圈18的尖部延伸到位于加热线圈41的后方侧的尖 部的板状的磁性材料,在图12中,配置从加热线圈18与加热线圈20交叉的点P和点Q连 接的直线,延伸到加热线圈40与加热线圈41交叉的点P’和点Q’连接的直线的板状的磁性材料。当像这样设置2组加热线圈组时,与加热线圈组为1组的情况相同,在加热线圈组 位于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上方侧的情况下,在加热线圈的上方侧配置板状的磁性材料,在 加热线圈组位于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下方侧的情况下,在加热线圈的下方侧配置板状的 磁性材料。此外,在加热线圈组位于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上方侧以及下方侧的情况下,可以 在位于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上方侧的加热线圈组的上方侧配置板状的磁性材料,同时在 位于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下方侧的加热线圈组的下方侧配置板状的磁性材料。S卩,板状的磁性材料以与薄板状被加热物24夹着加热线圈组的方式配置。并且,在加热线圈组设置在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上方侧以及下方侧的同时,如图 11或图12所示在位于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上方侧的加热线圈组的上方侧配置板状的磁性 材料,并且如图11或图12所示,在位于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下方侧的加热线圈组的下方 侧配置板状的磁性材料的情况下,通过位于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上方侧以及下方侧的磁 性材料,形成磁通量的流动,能够更有效地对薄板状被加热物24进行加热。并且,如上述其他实施方式的(6)和(7)组合的情况,在加热线圈18和加热线圈 40配置在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上方侧,并且加热线圈20和加热线圈41配置在薄板状被加 热物24的下方侧的情况下,可以在加热线圈18和加热线圈40的上方侧配置板状的磁性材 料,也可以在加热线圈20和加热线圈41的下方侧配置板状的磁性材料,或者也可以在加热 线圈18和加热线圈40的上方侧配置板状的磁性材料的同时在加热线圈20和加热线圈41 的下方侧配置板状的磁性材料。此外,在加热线圈20和加热线圈41配置在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上方侧,并且加 热线圈18和加热线圈40配置在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下方侧的情况下,可以在加热线圈20 和加热线圈41的上方侧配置板状的磁性材料,也可以在加热线圈18和加热线圈40的下方 侧配置板状的磁性材料,或者也可以加热线圈20和加热线圈41的上方侧配置板状的磁性 材料的同时在加热线圈18和加热线圈40的下方侧配置板状的磁性材料。并且,这样的板状的磁性材料在薄板状被加热物24的宽度方向上分开,能够调整 各自宽度方向的位置。这样,通过使用板状的磁性材料,不会过度地加热边缘部,能够更有效地对薄板状 被加热物24进行加热。并且,由于一部分使用了板状的磁性材料,因此与图2和图7中记载的感应加热装 置相比,装置整体的重量变大,但是与感应加热部分的构成大体上由磁性材料构成的现有 技术的感应加热装置相比,能够充分地减轻装置整体的重量。(10)上述实施方式以及上述(1)至(9)中示出的实施方式,也可以适当地进行组
口 O产业上的可利用性本发明适合在对板状的被加热物、特别是薄板状的被加热物进行加热时使用。
权利要求
一种感应加热装置,通过将高频电流供应给加热线圈对被加热物进行感应加热,所述感应加热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第1加热线圈,被供应有高频电流;以及第2加热线圈,被供应有高频电流;所述第1加热线圈具有大致V字形状部位,所述第2加热线圈具有大致M字形状部位,所述第1加热线圈与所述第2加热线圈大致平行配置,使得所述第1加热线圈的所述大致V字形状部位与所述第2加热线圈的所述大致M字形状部位非电连接地交叉,形成大致四方形形状的空间,所述第1加热线圈与所述第2加热线圈中的至少一个在大致平行方向上移动自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应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1加热线圈与所述第2加热线圈非电连接地交叉所形成的所述大致四方形形 状的空间的外侧,所述第1加热线圈与所述第2加热线圈非电连接地交叉,形成大致三角形 形状的空间,在所述大致四方形形状的空间与所述大致三角形形状的空间中,由高频电流所产生的 磁通量的方向相反。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感应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加热线圈与所述第2加热线圈,在一侧的端部移动自如地接触,所述第1加热线圈与所述第2加热线圈,在另一侧的端部连接于高频电流的供应电线。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感应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加热线圈的大致V字形状部位的弯曲部具有由曲线构成的圆弧状形状, 所述第2加热线圈的大致M字形状部位的弯曲部具有由曲线构成的圆弧状形状。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感应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第1加热线圈中大致V字形状部位中央的弯曲部,在所述第1加热线圈中位 于与所述被加热物最近的位置,位于所述第2加热线圈中大致M字形状部位中央的弯曲部,在所述第2加热线圈中位 于与所述被加热物最近的位置。
6.一种感应加热装置,通过将高频电流供应给加热线圈对被加热物进行感应加热,所 述感应加热装置的特征在于,设置2组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中任一项所述的感应加热装置中的所述第1加热线 圈和所述第2加热线圈组成的组,以所述2组中各组生成的磁场方向相反的方式供应高频电流。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感应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加热线圈与所述第2加热线圈配置在所述被加热物的一侧。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感应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加热线圈与所述第2加热线圈配置在所述被加热物的一侧。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感应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以与所述被加热物夹着配置在所述被加热物的一侧的所述第1加热线圈与所述第2加 热线圈的方式配置板状磁性材料。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感应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以与所述被加热物夹着配置在所述被加热物的一侧的所述第1加热线圈与所述第2加 热线圈的方式配置板状磁性材料。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感应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加热线圈与所述第2加热线圈分别配置在所述被加热物的一侧和另一侧的两侧。
12.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感应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加热线圈与所述第2加热线圈分别配置在所述被加热物的一侧和另一侧的两侧。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感应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以与所述被加热物夹着配置在所述被加热物的一侧的所述第1加热线圈与所述第2加 热线圈的方式配置第1板状磁性材料,并且,以与所述被加热物夹着配置在所述被加热物的另一侧的所述第1加热线圈与所 述第2加热线圈的方式配置第2板状磁性材料。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感应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以与所述被加热物夹着配置在所述被加热物的一侧的所述第1加热线圈与所述第2加 热线圈的方式配置第1板状磁性材料,并且,以与所述被加热物夹着配置在所述被加热物的另一侧的所述第1加热线圈与所 述第2加热线圈的方式配置第2板状磁性材料。
1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感应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加热线圈配置在所述被加热物的一侧,所述第2加热线圈配置在所述被加热物的另一侧。
16.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感应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加热线圈配置在所述被加热物的一侧, 所述第2加热线圈配置在所述被加热物的另一侧。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感应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以与所述被加热物夹着配置在所述被加热物的一侧的所述第1加热线圈或者配置在 所述被加热物的另一侧的所述第2加热线圈中的任一个的方式,配置板状磁性材料。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感应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以与所述被加热物夹着配置在所述被加热物的一侧的所述第1加热线圈或者配置在 所述被加热物的另一侧的所述第2加热线圈中的任一个的方式,配置板状磁性材料。
19.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感应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以与所述被加热物夹着配置在所述被加热物的一侧的所述第1加热线圈的方式配置 第1板状磁性材料,并且,以与所述被加热物夹着配置在所述被加热物的另一侧的所述第2加热线圈的方 式配置第2板状磁性材料。
20.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感应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以与所述被加热物夹着配置在所述被加热物的一侧的所述第1加热线圈的方式配置 第1板状磁性材料,并且,以与所述被加热物夹着配置在所述被加热物的另一侧的所述第2加热线圈的方式配置第2板状磁性材料。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感应加热装置,其能够抑制装置整体重量的增加,并且不会对被加热物的边缘过度加热。本发明的感应加热装置通过将高频电流供应给加热线圈对被加热物进行感应加热,包括第1加热线圈,被供应有高频电流;以及第2加热线圈,被供应有高频电流;所述第1加热线圈具有大致V字形状部位,所述第2加热线圈具有大致M字形状部位,所述第1加热线圈与所述第2加热线圈大致平行配置,使得所述第1加热线圈的所述大致V字形状部位与所述第2加热线圈的所述大致M字形状部位非电连接地交叉,形成大致四方形形状的空间,所述第1加热线圈与所述第2加热线圈中的至少一个在大致平行方向上移动自如。
文档编号H05B6/02GK101841944SQ20101013565
公开日2010年9月22日 申请日期2010年3月15日 优先权日2009年3月17日
发明者寺川诚一, 石间勉, 铃木聪史 申请人:岛田理化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