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携式终端的滑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148315阅读:18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便携式终端的滑动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 新型涉及一种滑动结构,尤其涉及便携式终端的滑动结构。
背景技术
便携式终端是一种便于携带的电子设备。这种便携式终端根据外观可以分为直板 式、折叠式、滑盖式等类型。其中,滑盖式终端包括设有键盘的主体、设有显示屏的滑动体以及设置在主体与 滑动体之间的滑动结构,滑动体根据滑动结构而相对于主体进行滑动移动,以此打开/闭 合便携式终端。图1为现有的滑盖式终端的滑动结构10的后视图,图2为现有的滑动结构10的 俯视图。如图1所示,滑动结构10包括止动件2、设置在滑盖式终端的滑动体的滑动板4、 固定在滑盖式终端的主体的固定板5、设置在滑动板4与固定板5之间的铰链致动器7。其 中,铰链致动器7用于提供打开/闭合滑盖式终端时所需的驱动力。为了能够使这种致动 器运动,如图2所示,需要将滑动板4和固定板5分离一定距离L。即,为了保证这种致动器运动流畅,必须要设置致动器运动所需的空间。这使得便 携式终端的厚度加厚,据此制造紧凑型的滑盖式终端受到很大的限制。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厚度 较薄的便携式终端的滑动结构。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终端的滑动结构包括固定板,所述固定 板两端分别向内侧弯曲而形成引导部;位于所述固定板上方的引导板,该引导板两端分别 形成导轨,所述导轨分别与所述引导部可滑动地结合;位于所述引导板上方的滑动板,该滑 动板与所述引导板结合,所述滑动板两侧的分别与所述导轨面对的部分突出而形成容置凸 出部,该容置凸出部的下部空间成为用于容纳与所述导轨结合的所述引导部的容置空间, 且该容置凸出部外侧壁的一部分被切开而形成插入孔;止动件,该止动件包括通过所述插 入孔插入到所述容置空间内的止动凸起,该止动件结合在所述滑动板上;其中,所述引导部 形成有结合槽,所述止动凸起与该结合槽弹性结合。所述止动件还包括固定在所述容置凸出部的上表面的固定片、从所述固定片的一 侧沿着所述容置凸出部外侧壁向下延伸的支撑部,该支撑部与所述止动凸起一端形成一 体。所述容置凸出部的外侧各设置侧支撑板,该侧支撑板与所述滑动板形成一体。所述容置凸出部形成有两个所述插入孔,所述插入孔处均设有所述止动件。所述弓I导部与所述容置凸出部下表面线接触或点接触。所述引导部的与所述容置凸出部下表面接触的面形成凸起。[0014]所述引导部外部注塑成型聚甲醛树脂层,所述侧支撑板为聚碳酸酯板。所述滑动板、所述引导板、所述固定板及所述止动件由不锈钢制成。并且,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提供一种便携式终端,该便携式终端包括主体、相对于 所述主体滑动的滑动体、设在所述主体与所述滑动体之间的滑动结构。所述滑动结构包括 固定板,该固定板固定在所述主体上,所述固定板两端分别向内侧弯曲而形成引导部;引导 板,该引导板两端分别形成导轨,所述导轨分别与所述引导部可 滑动地结合;滑动板,该滑 动板设置在所述滑动体的底面并与所述引导板结合,所述滑动板两侧的分别与所述导轨面 对的部分突出而形成容置凸出部,该容置凸出部的下部空间 成为用于容纳与所述导轨结合 的所述引导部的容置空间,且该容置凸出部外侧壁一部分被截取而形成插入孔;止动件,该 止动件包括固定在所述容置凸出部的上表面的固定片、从所述固定片的一侧沿着所述容置 凸出部外侧壁向下延伸的支撑部、一端与所述支撑部形成一体的止动凸起,该止动凸起的 凸起部分通过所述插入孔插入到所述容置空间内;其中,所述引导部形成有结合槽,所述止 动凸起与该结合槽弹性结合。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终端的滑动结构由于能够省略致动器,因此无需 设置致动器运动所需的空间,据此能够减小滑动结构的厚度,从而能够制造厚度更薄的便 携式终端。并且,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终端的滑动结构不需要设置致动器,因此能够节省制 造成本。

图1为现有的便携式终端的滑动结构的后视图;图2为现有的便携式终端的滑动结构的俯视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终端的打开状态下的正视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终端的滑动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终端的滑动结构的正视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终端的滑动结构的后视图;图7为图5中A-A线的剖视图。主要符号说明2、20为止动件,3、30为滑动板,40为引导板,5、50为固定板,60为 侧支撑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终端的滑动结构。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便携式终端的打开状态下的正视图,图4为本实用新 型所提供的便携式终端的滑动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终端包括主体500、相对于主体500滑动的滑动 体300。并且,主体500和滑动体300之间设置滑动结构100,以使滑动体300相对于主体 500进行滑动。如图4所示,滑动结构100包括固定在主体500的固定板50、设置在滑动体300的 底面的滑动板30、设置在固定板50与滑动板30之间并与滑动板30面结合的引导板40。[0031]固定板50两端分别向内侧弯曲而形成引导部51。引导部51的朝向外侧的面上形成有结合槽52,用以与后述的止动件20的止动凸起22结合而限制滑动板31的滑动。并 且,引导部51上表面可以形成有凸起53,以在滑动板30滑动时,用以减少引导部51与滑动 板30下表面之间的摩擦力,使滑动板30顺畅滑动。并且,引导部51外部注塑成型聚甲醛 树脂(POM)层。引导板40两端分别向下弯曲后向外侧延伸而形成导轨41,导轨41与引导部51可 滑动地结合。并且,滑动板30的两侧分别突出而形成容置凸出部31。即,滑动板30与引导板40 面结合时,滑动板30两侧的与引导板40两端的导轨41面对的部分突出而形成容置凸出部 31。该容置凸出部31的下部空间成为用于容纳与导轨41结合的引导部51的容置空间。在此,虽然可以省略容置凸出部31,但是如果省略容置凸出部31,则为了容纳引 导部51,需要增加导轨41的高度,S卩,需要增加与引导部51结合的导轨41的结合面与引导 板40之间的间距,这样的结构会增加引导板40与固定板50之间的间距,使得滑动结构整 体变厚。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滑动结构100的滑动板30两侧优选地形成容置凸出部31,在 容置凸出部31的下部空间容纳引导部51。并且,引导部51容纳在所述容置空间内时,通过所述凸起53与所述容置凸出部31 下表面线接触。虽然附图中示出的凸起53以沿着滑动板30滑动的方向形成的长形凸起, 但是引导部51上也可以形成与容置凸出部31的下表面点接触的多个凸起。容置凸出部31外侧壁被贯通而形成插入孔32,该插入孔32是后述的止动凸起22 的凸起部分插入到所述容置空间内的通道,以使止动凸起22的凸起部分能够与引导部51 的结合槽52弹性结合。该插入孔32在所述容置凸出部的上下部各形成一个,但是根据需 要可以变更插入孔32的位置,也可以增减插入孔32的数量。并且,引导板40的中央形成突出的凸出部42和被切开的第二贯通口。而滑动板 30中央被截取形成第一贯通口,该第一贯通口与凸出部42结合,并且第一贯通口还结合有 用于保护电性连接主体500和滑动体300的柔性印刷电路板(未图示)的保护板33。该保 护板33与第一贯通口和第二贯通口结合,并且被第一贯通口边缘所支撑,而且与引导板40 的凸出部42的下表面之间具有间距,以使柔性印刷电路板通过并与主体500连接。并且, 固定板50中央也相应地向下凹陷而形成凹陷部54,以使所述固定板50与通过第一贯通口 和第二贯通口插入的保护板33之间保持一定间距。并且如图4所示,滑动结构100还包括止动件20。该止动件20包括固定在容置凸 出部31上表面的固定片21、从固定片21的一侧沿着所述容置凸出部31外侧壁向下延伸的 支撑部23、一端与支撑部23形成一体并且其凸起部分通过插入孔32插入到容置空间的止 动凸起22。止动凸起22的一端与支撑部23形成一体,另一端与容置凸出部31外侧壁接触, 且凸起部分插入到容置空间。即,止动凸起22的一端通过支撑部23被固定片21固定,而 另一端与容置凸出部31外侧壁接触并可以活动。并且,通过插入孔32插入到容置空间内 的止动凸起22的凸起部分与引导部51的结合槽52弹性结合。在此,可以省略固定片21,而使用其他的能够固定止动凸起22—端的固定结构。滑动板30、引导板40、固定板50及止动件20均可以由不锈钢制成。并且,滑动板30与引导板40可以通过焊接而结合。另外,所述容置凸出部的外侧各设置由聚碳酸酯(PC)制成的侧支撑板60,该侧支 撑板与所述滑动板形成一体。据此,当止动凸起22弹性变形时,与容置凸出部31外侧壁接 触的止动凸起22的一端便于移动。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便携式终端的滑动结构的正视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 所提供的便携式终端的滑动结构的后视图。图7为图5中A-A线的剖视图。如图5所述,容置凸出部31的上、下部各形成有一个插入孔32,据此止动件20也 相应地设有两对,即上部的一对止动件和下部的一对止动件。但是,根据需要可以变更插入 孔32和止动件20的位置,也可以增减插入孔32和止动件20的数量。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终端的滑动结构100的滑动过程。在便携式终端闭合的状态下,如图6及图7所示,固定板50的引导部51位于引导 板40的导轨41的上部,并且引导部51的结合槽52分别与上部的一对止动件20的止动凸 起22结合。据此,固定板50能够限制滑动板30滑动,从而滑动体300固定在主体500上。当用户为了使用便携式终端而向上推滑动体300时,根据用户的推动力,上部的 一对止动件20的止动凸起22弹性变形而分别从引导部51的结合槽52脱离,并且被引导 部51推出容置空间。此时,如果用户继续向上推动滑动体300,则滑动体300根据用户的推 动力自由地向上滑动。在滑动过程中,当下部的一对止动件20的止动凸起22到达引导部51处时,下部 的一对止动件20的止动凸起22弹性变形而分别被引导部51推出容置空间。此时,如果用 户继续向上推动滑动体300,则下部的止动件20的止动凸起22到达引导部51的结合槽52 处,弹性回复再次进入到容置空间,并与结合槽52结合。据此,固定板50能够再次限制滑 动板30滑动,从而滑动体300固定在主体500上。此时,便携式终端处于完全打开的状态。并且,当用户为了闭合便携式终端而向下推滑动体300时,下部的一对止动件20 的止动凸起22分别脱离引导部51的结合槽52,而滑动体300根据用户的推动力可以自由 滑动。在滑动过程中,上部的一对止动件20的止动凸起22到达引导部51处时,弹性变形 而分别被引导部51推出容置空间。此时,如果继续向下推动滑动体300,则上部的一对止动 件20的止动凸起22到达引导部51的结合槽52处,弹性回复再次进入到容置空间,并与结 合槽52结合。据此,便携式终端回到完全闭合的状态。本说明书记载的实施例和附图中示出的结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本实 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范围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各种变形和修改。
权利要求一种便携式终端的滑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结构包括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两端分别向内侧弯曲而形成引导部;位于所述固定板上方的引导板,该引导板两端分别形成导轨,所述导轨分别与所述引导部可滑动地结合;位于所述引导板上方的滑动板,该滑动板与所述引导板结合,所述滑动板两侧的分别与所述导轨面对的部分突出而形成容置凸出部,该容置凸出部的下部空间成为用于容纳与所述导轨结合的所述引导部的容置空间,且该容置凸出部外侧壁的一部分被切开而形成插入孔;止动件,该止动件包括通过所述插入孔插入到所述容置空间内的止动凸起,该止动件结合在所述滑动板上;其中,所述引导部形成有结合槽,所述止动凸起与该结合槽弹性结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终端的滑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止动件还包括固定在 所述容置凸出部的上表面的固定片、从所述固定片的一侧沿着所述容置凸出部外侧壁向下 延伸的支撑部,该支撑部与所述止动凸起一端形成一体。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便携式终端的滑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凸出部的外 侧各设置侧支撑板,该侧支撑板与所述滑动板形成一体。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便携式终端的滑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凸出部形成有两 个所述插入孔,所述插入孔处均设有所述止动件。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便携式终端的滑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部与所述容置凸 出部下表面线接触或点接触。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便携式终端的滑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部的与所述容置 凸出部下表面接触的面形成凸起。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便携式终端的滑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部外部注塑成型 聚甲醛树脂层,所述侧支撑板为聚碳酸酯板。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便携式终端的滑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板、所述引导板、 所述固定板及所述止动件由不锈钢制成。
9.一种便携式终端,包括主体、相对于所述主体滑动的滑动体、设在所述主体与所述滑 动体之间的滑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结构包括固定板,该固定板固定在所述主体上,所述固定板两端分别向内侧弯曲而形成引导部;引导板,该引导板两端分别形成导轨,所述导轨分别与所述引导部可滑动地结合;滑动板,该滑动板设置在所述滑动体的底面并与所述引导板结合,所述滑动板两侧的 分别与所述导轨面对的部分突出而形成容置凸出部,该容置凸出部的下部空间成为用于容 纳与所述导轨结合的所述引导部的容置空间,且该容置凸出部外侧壁一部分被截取而形成 插入孔;止动件,该止动件包括固定在所述容置凸出部的上表面的固定片、从所述固定片的一 侧沿着所述容置凸出部外侧壁向下延伸的支撑部、一端与所述支撑部形成一体的止动凸 起,该止动凸起的凸起部分通过所述插入孔插入到所述容置空间内;其中,所述引导部形成有结合槽,所述止动凸起与该结合槽弹性结合。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便携式终端的滑动结构,该滑动结构包括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两端分别向内侧弯曲而形成引导部;引导板,该引导板两端分别形成导轨,所述导轨分别与所述引导部可滑动地结合;滑动板,该滑动板与所述引导板面结合,所述滑动板两侧的分别与所述导轨面对的部分突出而形成容置凸出部,该容置凸出部的下部空间成为用于容纳与所述导轨结合的所述引导部的容置空间,且该容置凸出部外侧壁的一部分被截取而形成插入孔;止动件,该止动件包括通过所述插入孔插入到所述容置空间内的止动凸起;其中,所述引导部形成有结合槽,所述止动凸起与该结合槽弹性结合。这种滑动结构由于不需要设置致动器,因此能够减小便携式终端的厚度。
文档编号H05K5/02GK201709052SQ20102019421
公开日2011年1月12日 申请日期2010年5月11日 优先权日2010年5月11日
发明者朴帝玟, 黄成俊 申请人: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