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增加段差转折处的结构强度的散热板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061562阅读:28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用于增加段差转折处的结构强度的散热板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散热板结构,尤指一种用于增加段差转折处的结构强度的散热板结构。
背景技术
现今的各种电子设备中采用了许多在操作时会发热的电子元件,尤其在日渐要求高速运算的情况下,这些电子元件不可避免的会产生比已往的电子装置更多的热。以中央处理器而例,随着中央处理器处理速度与效能的提升,使得目前中央处理器的产热量增加, 而较高的工作频率,也使得工作时的瓦数相对地提升,其所产生的高温会使得中央处理器的寿命降低,尤其当过多的热量未能有效排除时,容易造成系统的不稳定。现有为了能够增加电子元件的散热效能,一种平板式散热结构因应而生。现有的平板式散热结构是一个由铜材所构成的密闭中空壳体,其中密闭中空壳体内被抽成真空并填入工作流体,且密闭中空壳体的内壁附有毛细组织。因为平板式散热结构内部处于真空状况下,所以工作流体只要由发热源吸收外来的热即会急速汽化,而此热经由散热器排除后,被汽化的工作流体即可冷凝至液体状态,然后再经由毛细组织将其导回发热源,以反复进行此吸热-放热的循环。然而,由于平板式散热结构属于平板状结构,故无法应用于不共面的多个发热元件。因此,如何凭借结构的设计与方法的改良,以使得平板式散热结构不仅可应用于不共面的多个发热元件且具有足够的结构强度,已成为该项事业人士所欲解决的重要课题。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于提供一种散热板结构,其可用于增加段差转折处的结构强度。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增加台阶转折处的结构强度的散热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板状壳体单元,其包括一板状壳体及一设置于该板状壳体的内表面上的毛细结构,其中该板状壳体具有一密闭容置腔室,且该板状壳体区分成至少一个第一区段、至少一个第二区段、及至少一连接于上述至少一个第一区段与上述至少一个第二区段之间以形成该台阶转折处的第三区段;一工作流体,其容置于该板状壳体的密闭容置腔室内;一个第一支撑单元,其包括多个容置于上述至少一个第一区段内的第一硬式支撑元件;一个第二支撑单元,其包括多个容置于上述至少一个第二区段内的第二硬式支撑元件;以及一弹性支撑单元,其包括至少一容置于上述至少一个第三区段内的弹性支撑元件。[0012]该板状壳体包括一个上盖体及一个与该上盖体相互组合装配的下盖体。每一个第一硬式支撑元件、每一个第二硬式支撑元件、以及上述至少一弹性支撑元件都设置于该上盖体与该下盖体之间。上述至少一个第一区段的下表面与上述至少一个第二区段的下表面相互平行,上述至少一个第一区段的下表面高于或低于上述至少一个第二区段的下表面,且上述至少一个第三区段的下表面从上述至少一个第一区段的下表面倾斜至上述至少一个第二区段的下表面。上述至少一个第一区段的下表面接触至少一个具有一个第一特定高度的第一元件,上述至少一个第二区段的下表面接触至少一个具有一个第二特定高度的第二元件,且上述至少一个第一元件的第一特定高度与上述至少一个第二元件的第二特定高度不同。每一个第一硬式支撑元件与每一个第二硬式支撑元件都为支撑柱体,且上述至少一弹性支撑元件为一折叠式散热鳍片。上述至少一弹性支撑元件的两末端分别顶抵该第一支撑单元与该第二支撑单元, 以使得上述至少一弹性支撑元件被定位于该第一支撑单元与该第二支撑单元之间。上述至少一弹性支撑元件的两末端分别具有至少一个第一顶抵槽及至少一个第二顶抵槽,且上述至少一个第一顶抵槽及上述至少一个第二顶抵槽分别顶抵上述多个第一硬式支撑元件中的至少一个与上述多个第二硬式支撑元件中的至少一个。上述至少一弹性支撑元件的两末端分别被该第一支撑单元与该第二支撑单元所固定,以使得上述至少一弹性支撑元件被定位于该第一支撑单元与该第二支撑单元之间。上述至少一弹性支撑元件的两末端分别具有至少一个第一穿孔及至少一个第二穿孔,且上述多个第一硬式支撑元件中的至少一个与上述多个第二硬式支撑元件中的至少一个分别穿过上述至少一个第一穿孔及上述至少一个第二穿孔。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增加台阶转折处的结构强度的散热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板状壳体单元,其包括一个板状壳体及一个设置于该板状壳体的内表面上的毛细结构,其中该板状壳体具有一密闭容置腔室,且该板状壳体区分成至少一个第一区段、至少一个第二区段、及至少一连接于上述至少一个第一区段与上述至少一个第二区段之间以形成该台阶转折处的第三区段;一工作流体,其容置于该板状壳体的密闭容置腔室内;以及一弹性支撑单元,其包括至少一只有容置于上述至少一个第三区段内的弹性支撑元件。上述至少一个第一区段的下表面与上述至少一个第二区段的下表面实质上相互平行,上述至少一个第一区段的下表面高于或低于上述至少一个第二区段的下表面,且上述至少一个第三区段的下表面从上述至少一个第一区段的下表面倾斜至上述至少一个第二区段的下表面。上述至少一个第一区段的下表面接触至少一个具有一个第一特定高度的第一元件,上述至少一个第二区段的下表面接触至少一个具有一个第二特定高度的第二元件,且上述至少一个第一元件的第一特定高度与上述至少一个第二元件的第二特定高度相异。进一步包括一个第一支撑单元及一个第二支撑单元,其中该第一支撑单元包括多个容置于上述至少一个第一区段内的第一硬式支撑元件,且该第二支撑单元包括多个容置于上述至少一个第二区段内的第二硬式支撑元件。该板状壳体包括一个上盖体及一个与该上盖体相互组合装配的下盖体,且每一个第一硬式支撑元件、每一个第二硬式支撑元件、及上述至少一弹性支撑元件都设置于该上盖体与该下盖体之间。每一个第一硬式支撑元件与每一个第二硬式支撑元件都为支撑柱体,且上述至少一弹性支撑元件为一折叠式散热鳍片。上述至少一弹性支撑元件的两末端分别顶抵该第一支撑单元与该第二支撑单元, 以使得上述至少一弹性支撑元件被定位于该第一支撑单元与该第二支撑单元之间。上述至少一弹性支撑元件的两末端分别具有至少一个第一顶抵槽及至少一个第二顶抵槽,且上述至少一个第一顶抵槽及上述至少一个第二顶抵槽分别顶抵上述多个第一硬式支撑元件中的至少一个与上述多个第二硬式支撑元件中的至少一个。上述至少一弹性支撑元件的两末端分别被该第一支撑单元与该第二支撑单元所固定,以使得上述至少一弹性支撑元件被定位于该第一支撑单元与该第二支撑单元之间。上述至少一弹性支撑元件的两末端分别具有至少一个第一穿孔及至少一个第二穿孔,且上述多个第一硬式支撑元件中的至少一个与上述多个第二硬式支撑元件中的至少一个分别穿过上述至少一个第一穿孔及上述至少一个第二穿孔。与现有技术相比较,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散热板结构,其可通过“至少一容置于上述至少一个第三区段内的弹性支撑元件”的设计,以使得本实用新型散热板结构的段差转折处具有较佳的结构强度,而且本实用新型另外可经由“段差转折处”的设计,以使得本实用新型散热板结构可以得到最有效率的空间配置,也即本实用新型散热板结构的使用空间可以得到最佳化的配置(最省空间的配置)。

图IA为本实用新型用于增加段差转折处的结构强度的散热板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图IB为本实用新型用于增加段差转折处的结构强度的散热板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图IA的1B-1B剖面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用于增加段差转折处的结构强度的散热板结构的第二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图3A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弹性支撑单元的立体示意图;图;3B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弹性支撑单元的侧视示意图;图4A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弹性支撑单元的立体示意图;图4B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弹性支撑单元的侧视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板状壳体单元1 ;板状壳体10 ;密闭容置腔室100 ;上盖体101 ;下盖体102 ;第一区段IOA ;下表面100A ;第二区段IOB ;下表面100B ;第三区段IOC ;下表面 100C ;毛细结构11 ;第一支撑单元3 ;第一硬式支撑元件30 ;第二支撑单元4 ;第二硬式支撑元件40 ;弹性支撑单元5 ;末端50A ;末端50B ;弹性支撑元件50 ;第一顶抵槽501 ;第二顶抵槽502 ;第一穿孔503 ;第二穿孔504 ;第一元件Zl ;第一特定高度Hl ;第二元件Z2 ;第二特定高度H2 ;电路板P。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请参阅图IA及图IB所示,图IA为立体示意图,图IB为剖面示意图。由上述图中可知,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增加段差转折处的结构强度的散热板结构,其包括一板状壳体单元1、一工作流体(图未示)、一个第一支撑单元3、一个第二支撑单元 4、及一弹性支撑单元5。首先,板状壳体单元1包括一板状壳体10及一设置于板状壳体10的内表面上的毛细结构11,其中板状壳体10具有一处于真空状态的密闭容置腔室100,且工作流体(图未示)被容置于板状壳体10的密闭容置腔室100内。举例来说,板状壳体10可由具有高导热性质的任何金属材料所制成。板状壳体10可包括一个上盖体101及一个与上盖体101 相互组合装配的下盖体102,且上盖体101与下盖体102可通过扩散焊接的方式紧密结合在一起。然而,本实用新型板状壳体10所使用的材质与制作方式并不以上述所举的例子为限。再者,板状壳体10可区分成至少一个第一区段10A、至少一个第二区段10B、及至少一连接于第一区段IOA与第二区段IOB之间以形成段差转折处(需要形成段差外观的转折处)的第三区段10C。举例来说,第一区段IOA的下表面100A与第二区段IOB的下表面 100B实质上相互平行(当然也可以不相互平行),第一区段IOA的下表面100A可以高于 (当然也可以是低于)第二区段IOB的下表面100B,且第三区段IOC的下表面100C可从第一区段IOA的下表面100A倾斜至第二区段IOB的下表面100B。由于第一区段IOA的下表面100A与第二区段IOB的下表面100B为非共平面,所以板状壳体10可以自然呈现一种具有段差的外观结构。此外,第一区段IOA的下表面100A可接触至少一个具有一个第一特定高度Hl且设置于电路板P上的第一元件Z1,且第二区段IOB的下表面100B可接触至少一个具有一个第二特定高度H2且设置于电路板P上的第二元件Z2。因此,即使是第一元件Zl的第一特定高度Hl (相对于电路板P的上表面而言)与第二元件Z2的第二特定高度H2 (相对于电路板P的上表面而言)彼此相异的情况下,通过上述形成段差转折处的第三区段IOC的设计,不但使得本实用新型的散热板结构可应用于多个非共面的发热元件(例如上述的第一元件Zl与第二元件Z2),而且使得本实用新型的散热板结构可以得到最有效率的空间配置,也即本实用新型散热板结构的使用空间可以得到最佳化的配置(最省空间的配置)。举例来说,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元件Zl与第二元件Z2可以有多种不同的组合,比如说,(1)第一元件Zl可为发热元件,第二元件Z2可为散热元件;( 第一元件Zl可为散热元件,第二元件Z2可为发热元件;(3)第一元件Zl可为发热元件,且省略第二元件Z2的使用;(4)第二元件Z2可为发热元件,且省略第一元件Zl的使用...等。然而,本实用新型所使用的第一元件Zl与第二元件Z2并不以上述所举的例子为限。另外,第一支撑单元3包括多个容置于第一区段IOA内的第一硬式支撑元件30,且第二支撑单元4包括多个容置于第二区段IOB内的第二硬式支撑元件40。再者,弹性支撑单元5包括至少一容置于第三区段IOC内的弹性支撑元件50,且弹性支撑元件50的两末端 (50A.50B)可分别定位于第一支撑单元3与第二支撑单元4之间。举例来说,每一个第一硬式支撑元件30、每一个第二硬式支撑元件40、及弹性支撑元件50都可设置于上盖体101与下盖体102之间。每一个第一硬式支撑元件30与每一个第二硬式支撑元件40都可为支撑柱体,且弹性支撑元件50可为一折叠式散热鳍片(folderfin),例如折叠成类似连续锯齿状的散热鳍片,然而本实用新型弹性支撑元件50的折叠样式并不以上述所举的例子为限。此外,由于本实用新型的散热板结构可通过“上述至少一容置于第三区段IOC内的弹性支撑元件50”的设计,所以本实用新型在制作散热板结构的段差转折处(第三区段 10C)时,此段差转折处依然可以保有较佳的结构强度,而不会有部分区域产生凹陷或坍塌的情况。〔第二实施例〕请参阅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增加段差转折处的结构强度的散热板结构,其包括一板状壳体单元1、一工作流体(图未示)、一个第一支撑单元3、 一个第二支撑单元4、及一弹性支撑单元5。由图2与图IB的比较可知,第二实施例的弹性支撑元件50可为一折叠成类似连续波浪状的折叠式散热鳍片。然而,本实用新型弹性支撑元件50的折叠样式并不以上述所举的例子为限例如。举例来说,弹性支撑元件50也可为一折叠成类似连续方型波状的折叠式散热鳍片。〔第三实施例〕请参阅图3A与图;3B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增加段差转折处的结构强度的散热板结构,其包括一板状壳体单元1、一工作流体(图未示)、一个第一支撑单元3、一个第二支撑单元4、及一弹性支撑单元5。由图3A(或图3B)与图IB的比较可知,在第三实施例中,弹性支撑元件50的两末端(50A、50B)可分别顶抵第一支撑单元3与第二支撑单元4,以使得弹性支撑元件50可被定位于第一支撑单元3与第二支撑单元4之间。举例来说,弹性支撑元件50的两末端(50A、50B)可分别具有至少一个第一顶抵槽501 及至少一个第二顶抵槽502,且第一顶抵槽501及第二顶抵槽502可分别顶抵上述多个第一硬式支撑元件30中的至少一个与上述多个第二硬式支撑元件40中的至少一个,以确保弹性支撑元件50可以更稳固地定位于第一支撑单元3与第二支撑单元4之间。〔第四实施例〕请参阅图4A及图4B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增加段差转折处的结构强度的散热板结构,其包括一板状壳体单元1、一工作流体(图未示)、一个第一支撑单元3、一个第二支撑单元4、及一弹性支撑单元5。由图4A(或图4B)与图IB的比较可知,在第四实施例中,弹性支撑元件50的两末端(50A、50B)可分别被第一支撑单元3与第二支撑单元4所固定,以使得弹性支撑元件50被定位于第一支撑单元3与第二支撑单元4 之间。举例来说,弹性支撑元件50的两末端(50A、50B)可分别具有至少一个第一穿孔503 及至少一个第二穿孔504,且上述多个第一硬式支撑元件30中的至少一个与上述多个第二硬式支撑元件40中的至少一个可分别穿过第一穿孔503及第二穿孔504,以确保弹性支撑元件50可以更稳固地定位于第一支撑单元3与第二支撑单元4之间。〔实施例的可能功效〕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散热板结构,其可通过“至少一容置于上述至少一个第三区段内的弹性支撑元件”的设计,以使得本实用新型散热板结构的段差转折处具有较佳的结构强度,而且本实用新型另外可经由“段差转折处”的设计,以使得本实用新型散热板结构可以得到最有效率的空间配置,也即本实用新型散热板结构的使用空间可以得到最佳化的配置(最省空间的配置)。 以上说明对本实用新型而言只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在不脱离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作出许多修改、变化或等效,但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用于增加段差转折处的结构强度的散热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板状壳体单元,其包括一板状壳体及一设置于该板状壳体的内表面上的毛细结构, 其中该板状壳体具有一密闭容置腔室,且该板状壳体区分成至少一个第一区段、至少一个第二区段、及至少一连接于上述至少一个第一区段与上述至少一个第二区段之间以形成该段差转折处的第三区段;一工作流体,其容置于该板状壳体的密闭容置腔室内;一个第一支撑单元,其包括多个容置于上述至少一个第一区段内的第一硬式支撑元件;一个第二支撑单元,其包括多个容置于上述至少一个第二区段内的第二硬式支撑元件;以及一弹性支撑单元,其包括至少一容置于上述至少一个第三区段内的弹性支撑元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增加段差转折处的结构强度的散热板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板状壳体包括一个上盖体及一个与该上盖体相互组合装配的下盖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增加段差转折处的结构强度的散热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一个第一硬式支撑元件、每一个第二硬式支撑元件、以及上述至少一弹性支撑元件都设置于该上盖体与该下盖体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增加段差转折处的结构强度的散热板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至少一个第一区段的下表面与上述至少一个第二区段的下表面相互平行,上述至少一个第一区段的下表面高于或低于上述至少一个第二区段的下表面,且上述至少一个第三区段的下表面从上述至少一个第一区段的下表面倾斜至上述至少一个第二区段的下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增加段差转折处的结构强度的散热板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至少一个第一区段的下表面接触至少一个具有一个第一特定高度的第一元件,上述至少一个第二区段的下表面接触至少一个具有一个第二特定高度的第二元件,且上述至少一个第一元件的第一特定高度与上述至少一个第二元件的第二特定高度不同。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增加段差转折处的结构强度的散热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一个第一硬式支撑元件与每一个第二硬式支撑元件都为支撑柱体,且上述至少一弹性支撑元件为一折叠式散热鳍片。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增加段差转折处的结构强度的散热板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至少一弹性支撑元件的两末端分别顶抵该第一支撑单元与该第二支撑单元,以使得上述至少一弹性支撑元件被定位于该第一支撑单元与该第二支撑单元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增加段差转折处的结构强度的散热板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至少一弹性支撑元件的两末端分别具有至少一个第一顶抵槽及至少一个第二顶抵槽,且上述至少一个第一顶抵槽及上述至少一个第二顶抵槽分别顶抵上述多个第一硬式支撑元件中的至少一个与上述多个第二硬式支撑元件中的至少一个。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增加段差转折处的结构强度的散热板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至少一弹性支撑元件的两末端分别被该第一支撑单元与该第二支撑单元所固定, 以使得上述至少一弹性支撑元件被定位于该第一支撑单元与该第二支撑单元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于增加段差转折处的结构强度的散热板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至少一弹性支撑元件的两末端分别具有至少一个第一穿孔及至少一个第二穿孔, 且上述多个第一硬式支撑元件中的至少一个与上述多个第二硬式支撑元件中的至少一个分别穿过上述至少一个第一穿孔及上述至少一个第二穿孔。
11.一种用于增加段差转折处的结构强度的散热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板状壳体单元,其包括一个板状壳体及一个设置于该板状壳体的内表面上的毛细结构,其中该板状壳体具有一密闭容置腔室,且该板状壳体区分成至少一个第一区段、至少一个第二区段、及至少一连接于上述至少一个第一区段与上述至少一个第二区段之间以形成该段差转折处的第三区段;一工作流体,其容置于该板状壳体的密闭容置腔室内;以及一弹性支撑单元,其包括至少一只有容置于上述至少一个第三区段内的弹性支撑元件。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用于增加段差转折处的结构强度的散热板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至少一个第一区段的下表面与上述至少一个第二区段的下表面实质上相互平行, 上述至少一个第一区段的下表面高于或低于上述至少一个第二区段的下表面,且上述至少一个第三区段的下表面从上述至少一个第一区段的下表面倾斜至上述至少一个第二区段的下表面。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用于增加段差转折处的结构强度的散热板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至少一个第一区段的下表面接触至少一个具有一个第一特定高度的第一元件,上述至少一个第二区段的下表面接触至少一个具有一个第二特定高度的第二元件,且上述至少一个第一元件的第一特定高度与上述至少一个第二元件的第二特定高度相异。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用于增加段差转折处的结构强度的散热板结构,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一个第一支撑单元及一个第二支撑单元,其中该第一支撑单元包括多个容置于上述至少一个第一区段内的第一硬式支撑元件,且该第二支撑单元包括多个容置于上述至少一个第二区段内的第二硬式支撑元件。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用于增加段差转折处的结构强度的散热板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板状壳体包括一个上盖体及一个与该上盖体相互组合装配的下盖体,且每一个第一硬式支撑元件、每一个第二硬式支撑元件、及上述至少一弹性支撑元件都设置于该上盖体与该下盖体之间。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用于增加段差转折处的结构强度的散热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一个第一硬式支撑元件与每一个第二硬式支撑元件都为支撑柱体,且上述至少一弹性支撑元件为一折叠式散热鳍片。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用于增加段差转折处的结构强度的散热板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至少一弹性支撑元件的两末端分别顶抵该第一支撑单元与该第二支撑单元,以使得上述至少一弹性支撑元件被定位于该第一支撑单元与该第二支撑单元之间。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用于增加段差转折处的结构强度的散热板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至少一弹性支撑元件的两末端分别具有至少一个第一顶抵槽及至少一个第二顶抵槽,且上述至少一个第一顶抵槽及上述至少一个第二顶抵槽分别顶抵上述多个第一硬式支撑元件中的至少一个与上述多个第二硬式支撑元件中的至少一个。
19.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用于增加段差转折处的结构强度的散热板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至少一弹性支撑元件的两末端分别被该第一支撑单元与该第二支撑单元所固定, 以使得上述至少一弹性支撑元件被定位于该第一支撑单元与该第二支撑单元之间。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用于增加段差转折处的结构强度的散热板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至少一弹性支撑元件的两末端分别具有至少一个第一穿孔及至少一个第二穿孔, 且上述多个第一硬式支撑元件中的至少一个与上述多个第二硬式支撑元件中的至少一个分别穿过上述至少一个第一穿孔及上述至少一个第二穿孔。
专利摘要一种用于增加段差转折处的结构强度的散热板结构,其包括板状壳体单元、工作流体、第一支撑单元、第二支撑单元、及弹性支撑单元。板状壳体单元包括一板状壳体及一设置于板状壳体的内表面上的毛细结构。板状壳体具有一密闭容置腔室,且板状壳体区分成至少一个第一区段、至少一个第二区段、及至少一连接于第一区段与第二区段之间以形成段差转折处的第三区段。工作流体容置于板状壳体的密闭容置腔室内。第一支撑单元包括多个容置于第一区段内的第一硬式支撑元件。第二支撑单元包括多个容置于第二区段内的第二硬式支撑元件。弹性支撑单元包括至少一容置于第三区段内的弹性支撑元件。
文档编号H05K7/20GK202143337SQ201120243360
公开日2012年2月8日 申请日期2011年7月11日 优先权日2011年7月11日
发明者刘垒垒, 林俊宏, 陈漳胤 申请人:讯凯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