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移动升降平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151170阅读:17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移动升降平台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升降平台机械制造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尤其涉及一种移动升降平台。
背景技术
目前,在日常生活以及生产过程中,在需要往高层搬运货物等过程中,各种升降平台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升降平台分为固定升降平台和移动升降平台,其中,移动升降平台因其使用的灵活性应用的最为广泛。请参考图1,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一种移动升降平台的结构示意图。现有技术中的移动升降平台包括底座10、升降装置、液压缸12以及支撑平台15。 支撑平台15设置于升降装置的上端。现有技术中的移动升降平台为实现其移动性,在底座10的下端设置有滚轮;其升降装置为连杆结构,例如,图1所示的移动平台中,升降装置包括第一连杆11、第二连杆13 以及第三连杆14 ;第一连杆11的上端与第二连杆13的下端铰接,第三连杆14的下端与第二连杆13的上端铰接。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升降装置在液压缸12的驱动下,其第一连杆11与第二连杆13 之间的夹角变大;同时,第二连杆13与第三连杆14之间的夹角变大,从而将升降装置的垂直方向的高度增大,将用于承载物品的支撑平台15向上顶起,以实现往高层搬运的目的。但是,现有技术中的移动升降平台的升降装置依靠的是相互铰接的连杆结构,由液压缸驱动,在承重过程中,升降装置的升降高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易出现偏载现象;若升降高度过高,其连杆结构会产生晃动等不稳定现象,其结构稳定性较差,存在安全隐患; 另外,现有技术中,移动升降平台的升降装置的连杆结构,导致其无法承受较大的重量。因此,如何提供一种移动升降平台,以提高其在升高时的安全性,且增加其承重能力,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一个技术难题。

实用新型内容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移动升降平台,该移动升降平台升高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且具有较高的承重能力。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移动升降平台,包括底板、第一升降架与第二升降架以及卷扬机;所述底板底端设置有行走装置;所述第一升降架以及所述第二升降架均具有焊接而成的立方体框架结构,所述第二升降架与所述第一升降架内侧可滑动配合;所述第一升降架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升降架顶端设置有装载平台;[0017]所述卷扬机与所述底板以及第一升降架固定连接;所述底板设置有第一下滑轮,所述第一升降架上端设置有与第一下滑轮相对应的第一上滑轮,所述第二升降架下端设置有与所述第一上滑轮相对应的第二下滑轮;所述卷扬机与所述第一下滑轮、第一上滑轮以及第二下滑轮之间设置有钢丝绳。优选地,所述第一升降架侧面的边框具有加强杆,所述加强杆与所述第一升降架侧面的边框配合处还设置有加强筋板。优选地,所述第一升降架与所述第二升降架之间还设置有至少一个中间升降架, 与所述第一升降架相邻的所述中间升降架的底端设置有与所述第一上滑轮相对应的下滑轮,与所述第二升降架相邻的所述中间升降架的顶端设置有与所述第二下滑轮相对应的上滑轮。优选地,所述中间升降架具体包括第一中间升降架和第二中间升降架;所述第一中间升降架的底端设置有与所述第一上滑轮相对应的第三下滑轮,顶端设置有第三上滑轮;所述第二中间升降架的底端设置有与所述第三上滑轮相对应的第四下滑轮,顶端设置有与所述第二下滑轮相对应的第四上滑轮。优选地,所述行走装置具体为万向轮。优选地,所述底板的四个端角下端分别设置有支撑脚,所述支撑脚铰接在所述底板上。优选地,所述第一升降架框架内侧设置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第一滑槽,所述第一中间升降架的框架外侧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滑槽配合的第三滑块;所述第一中间升降架的框架内侧设置有第三滑槽,所述第二中间升降架的框架外侧设置有与所述第三滑槽相配合的第四滑块;所述第二中间升降架的框架内侧设置有第四滑槽,所述第二升降架的框架外侧设置有与所述第四滑槽相配合的第二滑块。优选地,所述第一升降架的上端设置有与所述第一中间升降架的竖直框架相配合的第一定位块,所述第一定位块设置有第一定位槽孔,所述第一中间升降架的竖直边框设置有与所述定位槽孔相对应的槽孔。优选地,所述卷扬机设置有自锁紧装置。优选地,所述自锁紧装置具体为设置在卷扬机一端的自锁紧齿槽以及卡块。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移动升降平台,包括底板、第一升降架与第二升降架以及卷扬机;所述底板底端设置有行走装置;所述第一升降架以及所述第二升降架均具有焊接而成的立方体框架结构,所述第二升降架与所述第一升降架内侧可滑动配合;所述第一升降架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升降架顶端设置有装载平台;所述卷扬机与所述底板以及第一升降架固定连接;所述底板设置有第一下滑轮,所述第一升降架上端设置有与第一下滑轮相对应的第一上滑轮,所述第二升降架下端设置有与所述第一上滑轮相对应的第二下滑轮;所述卷扬机与所述第一下滑轮、第一上滑轮以及第二下滑轮之间设置有钢丝绳。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移动升降平台,其升降装置依靠的是具有焊接而成的立方体框架结构的第一升降架以及第二升降架,具体通过卷扬机拉动环绕于其底板设置的第一下滑
5轮、第一升降架上端设置的与第一下滑轮相对应的第一上滑轮、第二升降架下端设置的与第一上滑轮相对应的第二下滑轮的钢丝绳将第二升降架从第一升降架内部伸出,从而实现驱动,其底板的下端设置有行走装置,能够实现其可移动性;而第二升降架与第一升降架之间的滑动配合保证了第二升降架从第一升降架内侧伸出时的稳定性。因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移动升降平台,其升降装置具有焊接而成的立方体框架结构,其机械强度以及稳定性大大高于背景技术中提到的“相互铰接的连杆结构”。所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移动升降平台,其升高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而且其承重能力远远大于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到的移动升降平台。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一种移动升降平台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移动升降平台的底板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移动升降平台整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移动升降平台中第一升降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移动升降平台中第一中间升降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移动升降平台中第二升降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移动升降平台中卷扬机及其钢丝绳的工作原理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移动升降平台中卷扬机的一种自锁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移动升降平台中卷扬机驱动的钢丝绳的环绕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在下文论述中,请参考图2至图8,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移动升降平台的底板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移动升降平台整体结构示意图;图4 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移动升降平台中第一升降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移动升降平台中第一中间升降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移动升降平台中第二升降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移动升降平台中卷扬机及其钢丝绳的工作原理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移动升降平台中卷扬机的一种自锁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移动升降平台中卷扬机驱动的钢丝绳的环绕原理图。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移动升降平台,包括底板020、第一升降架030与第二升降架050以及卷扬机024。底板020的底端设置有行走装置,以实现该移动升降平台的可移动性。第一升降架030以及第二升降架050均具有焊接而成的立方体框架结构,第二升降架050与所述第一升降架030内侧可滑动配合。第一升降架030与第二升降架050的焊接而成的立方体框架结构,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增强了移动升降平台的承重能力;同时,第一升降架030与第二升降架050之间的滑动配合关系能够有效地防止第二升降架050升高后产生晃动,提高了移动升降平台的稳定性;第一升降架030与底板020固定连接;第二升降架050顶端设置有装载平台060 ;第一升降架030与第二升降架050的焊接而成的立方体框架结构,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增强了移动升降平台的承重能力;同时,第一升降架030与第二升降架050之间的滑动配合关系能够有效地保证第二升降架升高后的不能够产生晃动,提高了移动升降平台升高时的稳定性。同时,卷扬机OM与底板020以及第一升降架030固定连接,优选地,卷扬机024 与第一升降架030之间还设置有角钢拉杆025,以增强卷扬机OM与第一升降架030之间固定连接的稳定性;为配合卷扬机OM驱动的钢丝绳0243驱动移动升降平台时的稳定性,底板020设置有第一下滑轮031,第一升降架030上端设置有与第一下滑轮031相对应的第一上滑轮032,第二升降架050下端设置有与第一上滑轮032相对应的第二下滑轮051 ;而钢丝绳0243环绕于第一下滑轮031、第一上滑轮032以及第二下滑轮051之间。其中,卷扬机OM是该移动升降平台的驱动装置,其上环绕着钢丝绳0243,卷扬机 024与各个滑轮之间的环绕方式如图9所示,而且,为了使卷扬机OM驱动的钢丝绳0243能够顺利的与相应滑轮配合,还可以在地板020上设置有导引轮022 ;卷扬机OM的驱动力在一般情况下远大于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到的液压油缸等,从而能够为移动升降平台提供更加大的驱动力,为增加移动升降平台的承重能力提供了动力基础。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移动升降平台,其升降装置依靠的是具有焊接而成的立方体框架结构的第一升降架030以及第二升降架050,具体通过卷扬机OM拉动环绕于其底板020 设置的第一下滑轮031、第一升降架030上端设置的与第一下滑轮031相对应的第一上滑轮 032、第二升降架050下端设置的与第一上滑轮032相对应的第二下滑轮051的钢丝绳0243 将第二升降架050从第一升降架030内部伸出,从而实现驱动,其底板020的下端设置有行走装置,能够实现其可移动性;而第二升降架050与第一升降架030之间的滑动配合保证了第二升降架050从第一升降架030内侧伸出时的稳定性。因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移动升降平台,其升降装置具有焊接而成的立方体框架结构,其机械强度以及稳定性大大高于背景技术中提到的“相互铰接的连杆结构”。所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移动升降平台,其升高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而且其承重能力远远大于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到的移动升降平台。进一步地,为了进一步地增强第一升降架030的机械强度,还可以在第一升降架 030侧面的边框设置有加强杆035,加强杆035与第一升降架030侧面的边框配合处还设置有加强筋板033。优选地,加强杆035与第一升降架030侧面的边框之间形成三角形结构, 以最大限度地增强第一升降架030的机械强度。[0057]当然,第二升降架050的结构也可以如第一升降架030,这里不再赘述。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为了增加移动升降平台的升降高度,在所述第一升降架030与所述第二升降架050之间还设置有至少一个中间升降架,与第一升降架030相邻的中间升降架的底端设置有与第一上滑轮032相对应的下滑轮,与第二升降架050相邻的中间升降架的顶端设置有与第二下滑轮051相对应的上滑轮。优选地,中间升降架具体包括第一中间升降架040和第二中间升降架070 ;第一中间升降架040的底端设置有与第一上滑轮032相对应的第三下滑轮041,顶端设置有第三上滑轮042 ;第二中间升降架070的底端设置有与第三上滑轮042相对应的第四下滑轮071, 顶端设置有与第二下滑轮051相对应的第四上滑轮072。上述技术方案中的卷扬机024,钢丝绳0243以及各个滑轮之间的配合关系以及升降原理如图7所示。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提到的底板020下端设置的行走装置,可以为滚轮,也可为万向轮021等,只要能够保证移动升降平台能够实现其可移动的目的即可,在移动升降平台的使用过程中,为了更加方便对移动升降台的位置进行小范围的调整,行走装置优选为万向轮021。同时,为了防止移动升降平台在使用过程中发生底部打滑现象,在底板020的四个端角下端还分别设置有支撑脚023,支撑脚023铰接在底板020上。在移动升降平台进行移动时,支撑脚023旋转一定角度脱离地面,不会影响移动升降平台的移动;当移动升降平台升高时,支撑脚023的外端向下旋转,分别在四个方向对移动升降平台的底板与地面之间进行支撑定位,保证其在升高过程中不会出现底部打滑的现象。进一步地,上述技术方案中提到,第二升降架050与第一升降架030之间是相互滑动的配合关系,同理,第一中间升降架040与第二中间升降架070之间、第一中间升降架 040与第一升降架030之间以及第二中间升降架070与第二升降架050之间均是相互滑动的配合关系;为增强各个升降之间相互滑动时的稳定性,如图4、图5和图6所示,第一升降架030的框架内侧设置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第一滑槽036,第一中间升降架040的框架外侧设置有与第一滑槽036配合的第三滑块047 ;第一中间升降架040的框架内侧设置有第三滑槽046,第二中间升降架070的框架外侧设置有与第三滑槽046相配合的第四滑块;第二中间升降架070的框架内侧设置有第四滑槽,第二升降架050的框架外侧设置有与第四滑槽相配合的第二滑块057。移动升降平台在的升高部分,其升高高度需根据实际需要来确定,而且,其第一中间升降架040、第二中间升降架070以及第二升降架050升高后需要维持在这一高度,以便于操作者在这一高度进行相应的操作。为保证第一中间升降架040、第二中间升降架070以及第二升降架050升高后的稳定性,下面以第一升降架030与第一中间升降架040之间的配合为例来进行描述。在第一升降架030的上端设置有与第一中间升降架040的竖直框架相配合的第一定位块034,所述第一定位块034设置有第一定位槽孔,第一中间升降架040的竖直边框设置有与第一定位槽孔相对应的槽孔。优选地,第一中间升降架040的竖直边框设置的槽孔为多个,当第一中间升降架 040上升到一定高度时,该高度已经满足了实际需要,第一中间升降架040需要维持在这一
8高度,此时,第一中间升降架040的竖直边框上设置的槽孔与第一定位槽孔之间插入定位销轴,以实现第一中间升降架040与第一升降架030之间的定位,第一中间升降架040就可以稳定地维持在此位置。当然,第一中间升降架040的上端也设置有与第二中间升降架070的竖直边框相配合的第三定位块044,第三定位块044设置有第三定位槽孔,第二中间升降架070的竖直边框设置有与第三定位槽孔相对应的槽孔;第二中间升降架070的上端设置有与第二升降架050的竖直边框相配合的第二定位块074,第二定位块074设置有第二定位槽孔,第二升降架050的竖直边框设置有与第二定位槽孔相对应的槽孔。其工作原理与第一中间升降架 040与第一定位块034之间的原理相同,这里不再赘述。为了进一步提高移动升降平台的升降台升高后维持在特定高度的稳定性,卷扬机 024还设置有自锁紧装置。优选地,卷扬机OM设置的自锁紧装置具体为设置在卷扬机OM —端的自锁紧齿槽0241以及卡块0242。当卷扬机OM通过钢丝绳0243将相应的升降架驱动到指定高度后,卡快与自锁紧齿槽0241配合,防止卷扬机OM进行倒转,从而保证了钢丝绳0243处于拉紧状态,为处于升高状态的升降架提供升高拉力,减小了此升降架与相应的定位块之间的竖直方向的作用力,所以,卷扬机OM与此定位块一起作用,实现升高的升降架升高后维持在特定高度的稳定性。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移动升降平台,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020)、第一升降架(030)与第二升降架 (050)以及卷扬机(024);所述底板(020)底端设置有行走装置;所述第一升降架(030)以及所述第二升降架(050)均具有焊接而成的立方体框架结构,所述第二升降架(050)与所述第一升降架(030)内侧可滑动配合;所述第一升降架(030)与所述底板(020)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升降架(050)顶端设置有装载平台(060);所述卷扬机(024)与所述底板(020)以及第一升降架(030)固定连接;所述底板(020)设置有第一下滑轮(031),所述第一升降架(030)上端设置有与第一下滑轮(031)相对应的第一上滑轮(032),所述第二升降架(050)下端设置有与所述第一上滑轮(03 相对应的第二下滑轮(051);所述卷扬机(024)与所述第一下滑轮(031)、第一上滑轮(032)以及第二下滑轮(051)之间设置有钢丝绳(0M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升降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升降架(030)侧面的边框具有加强杆(035),所述加强杆(03 与所述第一升降架(030)侧面的边框配合处还设置有加强筋板(03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升降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升降架(030)与所述第二升降架(050)之间还设置有至少一个中间升降架,与所述第一升降架(030)相邻的所述中间升降架的底端设置有与所述第一上滑轮(03 相对应的下滑轮,与所述第二升降架 (050)相邻的所述中间升降架的顶端设置有与所述第二下滑轮(051)相对应的上滑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移动升价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升降架具体包括第一中间升降架(040)和第二中间升降架(070);所述第一中间升降架(040)的底端设置有与所述第一上滑轮(03 相对应的第三下滑轮(041),顶端设置有第三上滑轮(042);所述第二中间升降架(070)的底端设置有与所述第三上滑轮(04 相对应的第四下滑轮(071),顶端设置有与所述第二下滑轮(051)相对应的第四上滑轮(072)。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移动升降台,其特征在于所述行走装置具体为万向轮 (02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移动升降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020)的四个端角下端分别设置有支撑脚(023),所述支撑脚(02 铰接在所述底板(020)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移动升降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升降架(030)框架内侧设置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第一滑槽(036),所述第一中间升降架(040)的框架外侧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滑槽(036)配合的第三滑块(047);所述第一中间升降架(040)的框架内侧设置有第三滑槽(046),所述第二中间升降架 (070)的框架外侧设置有与所述第三滑槽(046)相配合的第四滑块;所述第二中间升降架(070)的框架内侧设置有第四滑槽,所述第二升降架(050)的框架外侧设置有与所述第四滑槽相配合的第二滑块(057)。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移动升降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升降架(030)的上端设置有与所述第一中间升降架(040)的竖直框架相配合的第一定位块(034),所述第一定位块(034)设置有第一定位槽孔,所述第一中间升降架(040)的竖直边框设置有与所述定位槽孔相对应的槽孔。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移动升降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卷扬机(024)设置有自锁紧装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移动升降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自锁紧装置具体为设置在卷扬机(024) —端的自锁紧齿槽(OMl)以及卡块(0M2)。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移动升降平台,包括底板、第一升降架与第二升降架以及卷扬机;底板底端设置有行走装置;第一升降架以及第二升降架均具有焊接而成的立方体框架结构,第二升降架与第一升降架内侧可滑动配合。该移动升降平台中,卷扬机通过驱动绕于第一升降架以及第二升降架设置的相应的滑轮的钢丝绳实现对第二升降架的驱动,卷扬机为移动升降平台提供较大的驱动力,而且,第一升降架与第二升降架具有的焊接而成的立方体框架结构的机械强度以及稳定性大大高于现有技术中使用的相互铰接的连杆结构。所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移动升降平台,其升高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而且其承重能力远远大于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到的移动升降平台。
文档编号B66F7/00GK202226608SQ20112036989
公开日2012年5月23日 申请日期2011年9月29日 优先权日2011年9月29日
发明者付尚阵, 孟祥山, 孟邈, 朱晓英, 董栋 申请人:孟邈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