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空心圆筒的吊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151353阅读:122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适用于空心圆筒的吊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中吊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空心圆筒的吊具。
背景技术
在调运空心圆筒状物体如铸轧辊套、套筒、铝卷等,并且需要在垂直于空心圆筒的横截面方向吊运时,普通吊具如钩型、C型等吊具无法进行作业。因为,钩型吊具需要被吊物上有一个可以穿过钩子的受力点,而空心圆筒状物体表面光滑、形状规则,也无通孔之类的结构;C型吊具则需要卡住被吊物的上下平面,而空心圆筒状物体上下平面的面积比较小,会造成夹持不稳;或者将C型吊具的下齿插入被吊物的空心圆筒中,则需将被吊物横向放置,易损伤被吊物表面;并且C型吊具的上下齿间距离一定,对于厚度超过上下齿间距离的空心圆筒,C型吊具无法吊运。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方便吊运空心圆筒状物体的吊具,特别适合只能垂直吊运的空心圆筒,不仅结构简单,而且对空心圆筒的外表面无损伤。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适用于空心圆筒的吊具,包括吊杆、至少一组活动板和销,所述活动板通过所述销与所述吊杆活动连接,所述活动板在垂直于所述吊杆的方向上的最大长度不小于所述空心圆筒的内径半径,所述一组活动板平均分布在所述吊杆上。优选地,该吊具还包括绞盘,所述绞盘安装在所述吊杆,所述绞盘高于所述活动板;所述绞盘上盘绕的绳子另一端与所述活动板外侧连接,所述外侧为靠近所述空心圆筒内径一侧。优选地,该吊具还包括底板,所述底板半径小于所述空心圆筒的内径半径,与最接近所述底板的所述活动板平放时的底面相接触。优选地,该吊具还包括夹板,所述夹板相邻两条边分别与所述吊杆、所述底板接触,所述活动板通过所述销与所述夹板活动连接。优选地,以所述空心圆筒的内径半径为分界线,所述活动板处于所述分界线以内的上表面高于所述分界线以外的上表面,所述分界线以外的上表面与所述空心圆筒的底面接触。优选地,所述一组活动板为两块或者三块。优选地,所述活动板与空心圆筒内径的接触面上设置防滑部件。优选地,所述活动板外侧宽度大于内侧宽度,所述外侧为靠近所述空心圆筒内径一侧,所述内侧为靠近所述吊杆内径一侧。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适合垂直吊运将本吊具的吊杆和收紧在吊杆两旁的活动板从空心圆筒的中空部位放入,在活动板到达空心圆筒的内壁下部或者底部之下时,活动板展开,卡住空心圆筒的内壁或者托住空心圆筒的底部;从而可通过吊杆顶端施力在垂直方向吊运空心圆筒,并且不对空心圆筒外壁造成损伤;2、结构简单实用只需吊杆以及与吊杆活动连接的、长度不小于空心圆筒的内径半径的活动板,则可从空心圆筒内部撑住该空心圆筒,从而实现吊运。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吊具结构剖面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吊具结构底面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吊具结构剖面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吊具结构剖面示意图;1、吊杆;2、活动板;3、空心圆筒;4、销;5、绞盘;6、绳子;7、底板;8、夹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采用吊杆以及与吊杆活动连接的、长度不小于空心圆筒的内径半径的活动板,从空心圆筒内部撑住该空心圆筒实现吊运。以下为具体实施例。实施例一、参见图1和图2。一种适用于空心圆筒的吊具,包括吊杆1、至少一组活动板2和销4,活动板2通过销4与吊杆1活动连接,活动板2在垂直于吊杆1的方向上的最大长度不小于空心圆筒3的内径半径,一组活动板2平均分布在吊杆1上。活动板2通过销4与吊杆1活动连接,则可使得活动板2以销4为轴转动实现收拢和展开的状态,方便从空心圆筒上部插入到下部。活动板2在垂直于吊杆1的方向上的最大长度不小于空心圆筒3的内径半径,即活动板2可与空心圆筒3的内径接触到,能通过活动板2与空心圆筒3的内径的接触点产生竖向的摩擦力,将活动板2和空心圆筒3卡紧,从而可在垂直方向上吊运。一组活动板2可为两块或者三块,平均分布在吊杆1上也就是说各块活动板2之间的夹角相等,以保证压力均衡。吊杆2上可存在多组活动板2,多组活动板2可安装在同一水平面或者不同水平面上。多组活动板2使得活动板2与空心圆筒3内径的接触面积增大,摩擦力增大,吊运则更加稳当。为加大活动板2与空心圆筒3的内径之间的摩擦力,可在活动板2与空心圆筒3内径的接触面上设置防滑部件,例如毛毡等表面粗糙的扁平物质或镀层,或者设置凹凸相扣的部件,或者设置吊杆1旋转某个角度后活动板2卡入空心圆筒3内壁上的某处凹槽等都不影响本实施例的实现。另外,可将活动板2设置为外侧宽度大于内侧宽度的形状,外侧为靠近空心圆筒3内径一侧,内侧为靠近吊杆1内径一侧;从仰视角度来看,展开的活动板2为尖角朝向吊杆1的三角形或者楔形。实施例二、参见图2和图3。如实施例一,该吊具还可以包括绞盘5,绞盘5安装在吊杆1上高于活动板2的位置;绞盘5上盘绕的绳子6另一端与活动板2外侧连接,外侧为靠近空心圆筒3内径一侧。该绞盘5转紧时,绳子6盘绕到绞盘5上,则带动活动板2向上翘起,收拢到吊杆1周围;绞盘5转松时,绳子6从绞盘5上落下,活动板2随之下落展开,卡住空心圆筒3内径。如此,可根据需要方便地收放活动板2。相应地,存在多组活动板2时,在同一水平面上的多组活动板2可对应不同的绞盘5,各绞盘5的大小稍有差别以避免绳子6缠绕在一起。不同水平面上的多组活动板2可对应同一个绞盘5,同时展开或同时收拢,统一控制;不同水平面上的多组活动板2也可对应不同的绞盘5,灵活控制。实施例三、参见图3和图4。如实施例一或二,该吊具还可以还包括底板7,底板7半径小于空心圆筒3的内径半径,与最接近底板7的活动板2平放时的底面相接触。如此可为活动板2提供一个从下往上的支撑力,在空心圆筒3重量较大时吊运更为稳妥。还可以包括夹板8,夹板8相邻两条边分别与吊杆1、底板7接触,活动板2通过销4与夹板8活动连接。即在吊杆1下端与底板7连接点外侧,增加夹板,活动板2通过销4、夹板8连接到吊杆1上;实际上,可视之为把活动板分为了固定和活动的两个部分,不仅连接更牢固,还可使得活动板2的转动更为灵活,不受角度、形状的限制。实施例四、参见图3和图4。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可以空心圆筒3的内径半径为分界线,活动板2处于分界线以内的上表面高于分界线以外的上表面,分界线以外的上表面与空心圆筒3的底面接触。也就是说,最低的活动板2的上表面为一个有台阶的平面,台阶较高的地方处于空心圆筒3的内壁之内,台阶较低的地方处于空心圆筒3的内壁之外;此种形状可在空心圆筒3的下端形成与空心圆筒3内壁嵌合的结构,阻止空心圆筒3在垂直吊运过程中发生左右摇晃。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适用于空心圆筒的吊具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
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可知,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权利要求1.一种适用于空心圆筒的吊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吊杆、至少一组活动板和销,所述活动板通过所述销与所述吊杆活动连接,所述活动板在垂直于所述吊杆的方向上的最大长度不小于所述空心圆筒的内径半径,所述一组活动板平均分布在所述吊杆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空心圆筒的吊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绞盘,所述绞盘安装在所述吊杆,所述绞盘高于所述活动板;所述绞盘上盘绕的绳子另一端与所述活动板外侧连接,所述外侧为靠近所述空心圆筒内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空心圆筒的吊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底板,所述底板半径小于所述空心圆筒的内径半径,与最接近所述底板的所述活动板平放时的底面相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适用于空心圆筒的吊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夹板,所述夹板相邻两条边分别与所述吊杆、所述底板接触,所述活动板通过所述销与所述夹板活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一种适用于空心圆筒的吊具,其特征在于,以所述空心圆筒的内径半径为分界线,所述活动板处于所述分界线以内的上表面高于所述分界线以外的上表面,所述分界线以外的上表面与所述空心圆筒的底面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一种适用于空心圆筒的吊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组活动板为两块或者三块。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一种适用于空心圆筒的吊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板与空心圆筒内径的接触面上设置防滑部件。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一种适用于空心圆筒的吊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板外侧宽度大于内侧宽度,所述外侧为靠近所述空心圆筒内径一侧,所述内侧为靠近所述吊杆内径一侧。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适用于空心圆筒的吊具,包括吊杆、至少一组活动板和销,所述活动板通过所述销与所述吊杆活动连接,所述活动板在垂直于所述吊杆的方向上的最大长度不小于所述空心圆筒的内径半径,所述一组活动板平均分布在所述吊杆上。本吊具可在活动板到达空心圆筒的内壁下部或者底部之下时,活动板展开,卡住空心圆筒的内壁或者托住空心圆筒的底部;从而可通过吊杆顶端施力在垂直方向吊运空心圆筒,并且不对空心圆筒外壁造成损伤。
文档编号B66C1/16GK202296827SQ20112037666
公开日2012年7月4日 申请日期2011年9月30日 优先权日2011年9月30日
发明者刘柯, 唐新文, 李培毅 申请人:湖南晟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