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192010阅读:49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从顶板的下方加热在该顶板之上收容有被烹调物的金属锅等被加热物的感应加热烹调器。
背景技术
利用加热线圈感应加热金属制锅等被加热物的加热烹调器的安全、清洁、高效率这样的优异的特征被消费者所认知,近年来逐渐普及扩大。那样的感应加热烹调器根据设置方式被大致分为放置型和内装(装入)型,该放置型感应加热烹调器被安置于水槽等的上表面而被使用;该内装(装入)型感应加热烹调器被安装于位于水槽等厨房用具中的设置空间,但是无论哪一种类型,上表面的大致整体均被由耐热玻璃板等形成的顶板(也称为盖板)覆盖,且在其下方配置有一个或多个感应加热源。作为该感应加热源,使用呈同心状且在大致同一平面上配置的直径不同的多个加热线圈、和向各加热线圈供给高频电力的高频产生电力电路(也称为变换电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根据这样的结构,因为能够分别单独地进行对不同直径的多个加热线圈的高频电力的输出控制,所以能够形成各种加热类型。作为另一感应加热烹调器,有以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S卩,在中央安置圆形的加热线圈,并与该中央加热线圈的两侧相邻地配置多个侧部加热线圈,以各自的高频产生电力电路驱动中央加热线圈和侧部加热线圈,在该感应加热烹调器中,通过考虑在多个侧部加热线圈和中央加热线圈中流动的高频电流的方向,能够抵销在侧部加热线圈与中央加热线圈之间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应对同时加热大的平面区域的用途等(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作为再一感应加热烹调器,也提出有以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即,为了提供一种在加热具有比一个加热线圈的外径尺寸大的底面尺寸的大型的锅时,加热分布不产生偏差,不损害烹调性能地进行加热的感应加热烹调器,该感应加热烹调器包括第I加热线圈;多个加热线圈组,配置于第I加热线圈的附近,加热线圈的最小外径比第I加热线圈的最小外径短且具有与第I加热线圈不同的圆心;以及控制部,控制驱动上述第I加热线圈的第I变换电路和驱动上述多个加热线圈组的第2变换电路的输出(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作为再一感应加热烹调器,有以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S卩,该感应加热烹调器具有:多个圆环状的加热线圈,配置于顶板的下方的大致同一平面,具有不同的圆心;变换电路,向上述多个加热线圈供给感应加热电力;控制部,控制上述变换电路的输出;以及操作部,向上述控制部指示加热的开始/停止、热功率设定等,上述控制部根据上述操作部的指示进行控制,使得向多个上述加热线圈中的、半数以上且未满全部的上述加热线圈供给感应加热电力,不向剩余的加热线圈供给感应加热电力,从而使上述被加热物内的上述被烹调物产生对流(例如参照专利文献4)。此外同样地出于使被烹调物产生对流的目的,还有以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S卩,该感应加热烹调器包括多个圆环状的加热线圈,该多个圆环状的加热线圈配置于顶板的下方的大致同一平面,具有不同的圆心,在该感应加热烹调器中,将向该多个加热线圈中的、半数以上且未满全部的上述加热线圈供给感应加热电力的量控制为比剩余的加热线圈的感应加热电力多(例如参照专利文献5)。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2978069号公报(第I页、第2页、图1)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3725249号公报(第I页、第2页、图3)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0 - 73384号公报(第2页、第7页、图3)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10 - 165656号公报(第I页、第2页、图1、图2)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10 - 146882号公报(第I页、第2页、图1、图2)

发明内容
可是,以往,利用多个圆形线圈、圆形线圈(中央线圈)和(非圆形的)侧部线圈同时加热如金属锅等那样的一个被加热物的底面整体,从锅的一侧面产生朝向与其相向的另一侧面那样的对流路径长的对流还不是充分的。此外,感应加热烹调器存在如下的课题,即,假设即使是家庭用,也要迅速地烧开热水、将炖菜维持在高温或规定温度状态(也称为保温)、或将平底锅迅速加热到规定温度,而且尽可能地使其整体的温度均匀化,且在使锅的外周缘部的温度、所谓锅表面温度上升到希望的程度之后,投入烹调的食材等,使用者所希望的烹调菜单有多种,使用者无法简单地或自动地选择适合于这些烹调菜单的加热线圈的驱动类型。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而提出的,其主要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采用了能够促进位于被加热物之中的水、炖菜汁等液体产生对流的控制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第I技术方案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具有:顶板,载置供被烹调物放入的锅等被加热物;圆环状的主加热线圈,配置在上述顶板的下方;扁平形状的第I副加热线圈和第2副加热线圈,在上述主加热线圈的两侧接近地配置,具有比主加热线圈的半径小的横向宽度尺寸;变换电路,分别向上述主加热线圈和第I副加热线圈、第2副加热线圈供给感应加热电力;控制部,控制上述变换电路的输出;以及操作部,对上述控制部指示加热的开始、热功率设定等,上述控制部设置不向上述第I副加热线圈供给感应加热电力的期间,在该期间中,从上述变换电路向上述第2副加热线圈供给感应加热电力,之后,设置停止向上述第2副加热线圈供给感应加热电力的期间,在该期间中,从上述变换电路向上述第I副加热线圈供给感应加热电力,上述控制部重复多次相对于第I副加热线圈、第2副加热线圈的上述通电切换动作。由此,能够促进位于被加热物之中的水、炖菜汁等液体产生对流。第2技术方案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具有:顶板,载置供被烹调物放入的锅等被加热物;圆环状的主加热线圈,配置在上述顶板的下方;扁平形状的4个以上的副加热线圈,在上述主加热线圈的两侧接近地配置,具有比主加热线圈的半径小的横向宽度尺寸;变换电路,分别向上述主加热线圈和所有的副加热线圈供给感应加热电力;控制部,控制上述变换电路的输出;以及操作部,对上述控制部指示加热的开始、热功率设定等,将上述副加热线圈分为由半数以上且未满全数的相邻的副加热线圈构成的第I组、和由剩余的副加热线圈构成的第2组,上述控制部设置不向上述第I组副加热线圈供给感应加热电力的期间,在该期间中,从上述变换电路向上述第2组副加热线圈供给感应加热电力,之后,设置停止向上述第2组副加热线圈供给感应加热电力的期间,在该期间中,从上述变换电路向上述第I组副加热线圈供给感应加热电力,上述控制部重复多次相对于第I组副加热线圈、第2组副加热线圈的上述通电切换动作。由此,能够促进位于被加热物之中的水、炖菜汁等液体产生对流。第3技术方案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具有:顶板,载置供被烹调物放入的锅等被加热物;圆环状的主加热线圈,配置在上述顶板的下方;扁平形状的第I副加热线圈和第2副加热线圈,在上述主加热线圈的两侧分别接近地配置,具有比主加热线圈的半径小的横向宽度尺寸;变换电路,分别向上述主加热线圈和第I副加热线圈、第2副加热线圈供给感应加热电力;控制部,控制上述变换电路的输出;以及操作部,对上述控制部指示加热的开始、热功率设定等,上述控制部从上述变换电路向上述第2副加热线圈供给比向上述第I副加热线圈供给的感应加热电力大的电力,之后,减小向上述第2副加热线圈供给的感应加热电力,将比该电力大的电力从上述变换电路对上述第I副加热线圈供给,上述控制部重复多次相对于第I副加热线圈、第2副加热线圈的上述通电切换动作。由此,能够促进位于被加热物之中的水、炖菜汁等液体产生对流。第4技术方案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具有:顶板,载置供被烹调物放入的锅等被加热物;圆环状的主加热线圈,配置在上述顶板的下方;扁平形状的4个以上的副加热线圈,在上述主加热线圈的两侧接近地配置,具有比主加热线圈的半径小的横向宽度尺寸;变换电路,分别向上述主加热线圈和所有的副加热线圈供给感应加热电力;控制部,控制上述变换电路的输出;以及操作部,对上述控制部指示加热的开始、热功率设定等,将上述副加热线圈分为由半数以上且未满全数的相邻的副加热线圈构成的第I组、和由剩余的副加热线圈构成的第2组,上述控制部从上述变换电路向上述第2组副加热线圈供给比向上述第I组副加热线圈供给的感应加热电力总和大的电力总和,之后,减小向上述第2组副加热线圈供给的感应加热电力总和,将比该电力总和大的电力总和从上述变换电路对上述第I组副加热线圈供给,上述控制部重复多次相对于第I组副加热线圈、第2组副加热线圈的上述通电切换动作。由此,能够促进位于被加热物之中的水、炖菜汁等液体产生对流。第5技术方案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具有:锅等被加热物,供被烹调物放入;顶板,载置上述被加热物;圆环状的主加热线圈,配置在上述顶板的下方;扁平形状的第I副加热线圈和第2副加热线圈,在上述主加热线圈的两侧分别接近地配置,具有比主加热线圈的半径小的横向宽度;变换电路,分别向上述主加热线圈和第I副加热线圈、第2副加热线圈供给感应加热电力;控制部,控制上述变换电路的输出;以及操作部,对上述控制部指示加热的开始、热功率设定等,上述控制部相对于上述第I副加热线圈,从上述变换电路以第2热功率供给感应加热电力,与此同时,相对于第2副加热线圈,从上述变换电路以比第2热功率小的第I热功率供给感应加热电力,在烹调加热中,在第I副加热线圈与第2副加热线圈之间交替地变更以上述第2热功率加热驱动的副加热线圈。由此,能够促进位于被加热物之中的水、炖菜汁等液体产生对流。第6技术方案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具有:锅等被加热物,供被烹调物放入;顶板,载置上述被加热物;圆环状的主加热线圈,配置在上述顶板的下方;扁平形状的4个以上的副加热线圈,在上述主加热线圈的两侧接近地配置,具有比主加热线圈的半径小的横向宽度;变换电路,分别向上述主加热线圈和所有的副加热线圈供给感应加热电力;控制部,控制上述变换电路的输出;以及操作部,对上述控制部指示加热的开始、热功率设定等,将上述副加热线圈分为由半数以上且未满全数的相邻的副加热线圈构成的第I组、和由剩余的副加热线圈构成的第2组,上述控制部相对于上述第I组副加热线圈,从上述变换电路以第2热功率总和供给感应加热电力,与此同时,相对于第2组副加热线圈,从上述变换电路以比第2热功率总和小的第I热功率总和供给感应加热电力,在烹调加热中,变更以上述第2热功率总和加热驱动的第I组副加热线圈。由此,能够促进位于被加热物之中的水、炖菜汁等液体产生对流。第7技术方案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具有:锅等被加热物,供被烹调物放入;顶板,载置上述被加热物;圆环状的主加热线圈,配置在上述顶板的下方;扁平形状的第I副加热线圈和第2副加热线圈,在上述主加热线圈的两侧分别接近地配置,具有比主加热线圈的半径小的横向宽度;变换电路,分别向上述主加热线圈和第I副加热线圈、第2副加热线圈供给感应加热电力;控制部,控制上述变换电路的输出;以及操作部,对上述控制部指示加热的开始、热功率设定等,上述控制部在以第I热功率向上述主加热线圈供给感应加热电力的期间中,从上述变换电路向上述第I副加热线圈以比上述第I热功率大的第2热功率供给感应加热电力,之后停止向上述第I副加热线圈的感应加热电力供给,并从上述变换电路向上述第2副加热线圈以比上述第I热功率大的第3热功率供给感应加热电力,上述控制部重复多次相对于第I副加热线圈、第2副加热线圈的上述通电切换动作。由此,能够促进位于被加热物之中的水、炖菜汁等液体产生对流。第8技术方案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具有:锅等被加热物,供被烹调物放入;顶板,载置上述被加热物;圆环状的主加热线圈,配置在上述顶板的下方;扁平形状的4个以上的副加热线圈,在上述主加热线圈的两侧接近地配置,具有比主加热线圈的半径小的横向宽度;变换电路,分别向上述主加热线圈和所有的副加热线圈供给感应加热电力;控制部,控制上述变换电路的输出;以及操作部,对上述控制部指示加热的开始、热功率设定等,将上述副加热线圈分为由半数以上且未满全数的相邻的副加热线圈构成的第I组、和由剩余的副加热线圈构成的第2组,上述控制部在以第I热功率向上述主加热线圈供给感应加热电力的期间中,相对于上述第I组副加热线圈,从上述变换电路以比上述第I热功率大的第2热功率总和供给感应加热电力,之后停止向上述第I副加热线圈的感应加热电力供给,并相对于上述第2组副加热线圈,从上述变换电路以比上述第I热功率大的第3热功率总和供给感应加热电力,上述控制部重复多次相对于第I组副加热线圈、第2组副加热线圈的上述通电切换动作。由此,能够促进位于被加热物之中的水、炖菜汁等液体产生对流。第9技术方案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具有:锅等被加热物,供被烹调物放入;顶板,载置上述被加热物;圆环状的主加热线圈,配置在上述顶板的下方;扁平形状的第I副加热线圈和第2副加热线圈,在上述主加热线圈的两侧分别接近地配置,具有比主加热线圈的半径小的横向宽度;变换电路,分别向上述主加热线圈和第I副加热线圈、第2副加热线圈供给感应加热电力;控制部,控制上述变换电路的输出;以及操作部,对上述控制部指示加热的开始、热功率设定等,上述控制部以第I热功率间歇地驱动上述主加热线圈,且在中止该主加热线圈的驱动的期间中,从上述变换电路向上述第I副加热线圈以比主加热线圈的加热驱动时的第I热功率大的第2热功率供给感应加热电力,之后停止向上述第I副加热线圈的感应加热电力供给,并从上述变换电路向上述第2副加热线圈以比上述第I热功率大的第3热功率供给感应加热电力,上述控制部在进行了相对于第I副加热线圈、第2副加热线圈的上述通电切换动作之后,以第I热功率驱动上述主加热线圈,在该驱动时,停止第I副加热线圈、第2副加热线圈的驱动。由此,能够促进位于被加热物之中的水、炖菜汁等液体产生对流。第10技术方案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具有:锅等被加热物,供被烹调物放入;顶板,载置上述被加热物;圆环状的主加热线圈,配置在上述顶板的下方;扁平形状的4个以上的副加热线圈,在上述主加热线圈的两侧接近地配置,具有比主加热线圈的半径小的横向宽度;变换电路,分别向上述主加热线圈和所有的副加热线圈供给感应加热电力;控制部,控制上述变换电路的输出;以及操作部,对上述控制部指示加热的开始、热功率设定等,将上述副加热线圈分为由半数以上且未满全数的相邻的副加热线圈构成的第I组、和由剩余的副加热线圈构成的第2组,上述控制部以第I热功率间歇地驱动上述主加热线圈,且在中止该主加热线圈的驱动的期间中,相对于上述第I组副加热线圈,从上述变换电路以比主加热线圈的第I热功率大的第2热功率总和供给感应加热电力,之后停止向上述第I组副加热线圈的感应加热电力供给,并相对于上述第2组副加热线圈,从上述变换电路以比上述第I热功率大的第3热功率总和供给感应加热电力,上述控制部在进行了相对于第I组副加热线圈、第2组副加热线圈的上述通电切换动作之后,以第I热功率驱动上述主加热线圈,在该驱动时,停止第I组副加热线圈、第2组副加热线圈的驱动。由此,能够促进位于被加热物之中的水、炖菜汁等液体产生对流。第11技术方案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具有:顶板,载置供被烹调物放入的锅等被加热物;圆环状的主加热线圈,配置在上述顶板的下方;扁平形状的第I副加热线圈和第2副加热线圈,在上述主加热线圈的两侧接近地配置,具有比主加热线圈的半径小的横向宽度;变换电路,分别向上述主加热线圈和多个副加热线圈供给感应加热电力;控制部,控制上述变换电路的输出;以及操作部,对上述控制部指示加热的开始、热功率设定等,在上述操作部具有重视加热速度的烹调菜单的第I选择部、和重视加热的均匀性的烹调菜单的第2选择部,上述控制部进行切换,在上述第I选择部被选择的情况下,使主加热线圈和第I副加热线圈、第2副加热线圈的相邻区域中的高频电流的方向相同,在第2选择部被选择的情况下,使该高频电流的方向相反。由此,使用者能够选择与烹调目的相匹配的控制动作。第12技术方案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具有:顶板,载置供被烹调物放入的锅等被加热物;圆环状的主加热线圈,配置在上述顶板的下方;扁平形状的第I副加热线圈和第2副加热线圈,在上述主加热线圈的两侧接近地配置,具有比主加热线圈的半径小的横向宽度;变换电路,分别向上述主加热线圈和多个副加热线圈供给感应加热电力;控制部,控制上述变换电路的输出;操作部,对上述控制部指示加热的开始、热功率设定等;以及显示部,显示对上述控制部指示的加热条件,在上述操作部具有使加热速度优先的烹调菜单的第I选择部、使加热的均匀性优先的烹调菜单的第2选择部、和使加热速度和保温功能优先的烹调菜单的第3选择部,上述控制部在上述第I选择部被选择的情况下,以主加热线圈和第I副加热线圈、第2副加热线圈的相邻区域中的线圈电流的方向成为相同的方式加热驱动,在第2选择部被选择的情况下,进行切换,以使该线圈电流的方向成为相反,在第3选择部被选择的情况下,以主加热线圈和第I副加热线圈、第2副加热线圈的相邻区域中的高频电流的方向成为相同的方式加热驱动,之后使该高频电流的方向相反地进行加热驱动。由此,使用者能够选择与烹调目的相匹配的控制动作。第13技术方案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具有:顶板,载置供被烹调物放入的锅等被加热物;圆环状的主加热线圈,配置在上述顶板的下方;扁平形状的第I副加热线圈和第2副加热线圈,在上述主加热线圈的两侧接近地配置,具有比主加热线圈的半径小的横向宽度;变换电路,分别向上述主加热线圈和多个副加热线圈供给感应加热电力;控制部,控制上述变换电路的输出;操作部,对上述控制部指示加热的开始、热功率设定等;显示部,显示对上述控制部指示的加热条件;以及对流促进控制选择部,供使用者能够选择促进被烹调物的对流的控制方式,上述控制部在上述选择部被选择操作的情况下,控制主加热线圈和第I副加热线圈、第2副加热线圈的相邻区域中的高频电流的方向,且使相对于上述多个副加热线圈的动作条件变化地进行加热驱动。由此,使用者能够选择与烹调目的相匹配的控制动作。根据本发明,因为能够利用主加热线圈和设于其侧方的至少I个副加热线圈执行被加热物的加热动作,而且根据烹调菜单的内容,切换主加热线圈与副加热线圈之间的磁通的干涉和加强作用的状态,所以能够促进被烹调物整体的加热时的对流并期待温度的均匀化。此外,根据本发明,设有重视加热速度的烹调菜单的第I选择部和重视加热的均匀性的烹调菜单的第2选择部,在第I选择部被选择的情况下,使主加热线圈和第I副加热线圈、第2副加热线圈的相邻区域中的线圈电流的方向相同,在第2选择部被选择的情况下,进行切换,使得该线圈电流的方向相反,能够效率高或有效地进行感应加热烹调。通过以上说明,能够提供一种主加热线圈单体的加热时自不必说,即使在组合了主加热线圈和副加热线圈双方的加热时,也能够与使用者希望的烹调菜单相对应的、使用方便的感应加热烹调器。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的内装型感应加热烹调器整体的基本结构的框图。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的内装型感应加热烹调器中的感应加热线圈的俯视图。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的内装型感应加热烹调器中的感应加热线圈的加热动作说明图1。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的内装型感应加热烹调器中的感应加热线圈的通电说明图1。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的内装型感应加热烹调器整体的基本加热动作的控制步骤说明图。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的内装型感应加热烹调器中的感应加热线圈的变形例的俯视图。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的内装型感应加热烹调器中的感应加热线圈的通电说明图2。图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的内装型感应加热烹调器中的感应加热线圈的通电说明图3。图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的内装型感应加热烹调器中的感应加热线圈的加热动作说明图2。图10是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内装型感应加热烹调器整体局部分解地表示的立体图。图11是表示卸下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内装型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盖板部的状态下的本体部整体的立体图。图1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内装型感应加热烹调器的本体部整体的俯视图。图13是卸下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内装型感应加热烹调器的上下间隔板等主要的构成构件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4是图10的Dl — Dl纵剖视图。图15是图10的D2 — D2纵剖视图。图16是切断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内装型感应加热烹调器的构件外壳和冷却管道的一部分的主要部立体图。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内装型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加热线圈的整体配置的俯视图。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内装型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左侧的感应加热源的俯视图。图1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内装型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左侧的感应加热源的主加热线圈的布线说明图。图2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内装型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左侧的感应加热源的主加热线圈及其周边部分的放大俯视图。图2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内装型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左侧的感应加热源的主加热线圈用线圈支承体的俯视图。图2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内装型感应加热烹调器的控制电路整体图。图23是成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内装型感应加热烹调器的控制电路主要部的全桥方式电路图。图24是成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内装型感应加热烹调器的控制电路主要部的全桥方式电路的简略图。图25是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内装型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左侧感应加热源上方载置大径锅并加热动作的情况下的纵剖视图。图2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内装型感应加热烹调器的本体的中央前方部的纵剖视图。图2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内装型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综合显示部件的俯视图。图28是表示仅使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内装型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左IH加热源的情况下的综合显示部件的显示画面例的俯视图。图29是表示仅使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内装型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左IH加热源的情况下的综合显示部件的显示画面例的俯视图。图30是表示由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内装型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左IH加热源进行着高速烹调加热的情况下的综合显示部件的显示画面例的俯视图。
图3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内装型感应加热烹调器整体的基本加热动作的控制步骤说明图。图3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内装型感应加热烹调器的控制动作的流程图1。图3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内装型感应加热烹调器的控制动作的流程图2。图3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内装型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热功率变更的情况下的控制动作的流程图3。图35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内装型感应加热烹调器中,热功率为3KW和1.5KW的情况下的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l 4的热功率值(加热电力)的值的图。图36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内装型感应加热烹调器中,热功率为500W的情况下的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l 4的热功率值(加热电力)的值的图。图37是表示仅使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内装型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左IH加热源,加热着大径锅的情况下的综合显示部件的显示画面例的俯视图。图38是仅使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内装型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左IH加热源,力口热着通常直径的锅的情况下的纵剖视图。图39是表示仅使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内装型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左IH加热源,加热着大径锅的情况下的综合显示部件的显示画面例的俯视图。图40是表示仅使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内装型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左IH加热源,加热着大径锅的情况下的综合显示部件的显示画面例的俯视图。图41是表示仅使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内装型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左IH加热源,加热着另外的长圆形大型锅的情况下的综合显示部件的显示画面例的俯视图。图42是表示仅使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内装型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左IH加热源,加热着通常直径的锅的情况下的综合显示部件的显示画面例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方式I图1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图,表示内装(装入)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例子。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的内装型感应加热烹调器整体的基本结构的框图。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的内装型感应加热烹调器中的感应加热线圈的俯视图。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的内装型感应加热烹调器中的感应加热线圈的加热动作说明图1。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的内装型感应加热烹调器中的感应加热线圈的通电说明图1。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的内装型感应加热烹调器整体的基本加热动作的控制步骤说明图。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的内装型感应加热烹调器中的感应加热线圈的变形例的俯视图。
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的内装型感应加热烹调器中的感应加热线圈的通电说明图2。图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的内装型感应加热烹调器中的感应加热线圈的通电说明图3。图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的内装型感应加热烹调器中的感应加热线圈的加热动作说明图2。另外,在各图中对相同的部分或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对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所用的用语分别定义。所谓加热部件D的“动作条件”,是指用于加热的电气的、物理的条件,是通电时间、通电量(热功率)、加热温度、通电类型(连续通电、断续通电等)等的总称。即称为加热部件D的通电条件。所谓“显示”,是指利用文字、符号、图示、色彩、有无发光、发光亮度等的变化,在视觉上通知使用者烹调器的动作条件、烹调所参考的关联信息(包含提醒异常使用的目的、通知异常运转状态的产生的目的关联信息。以下,仅称为“烹调关联信息”)的动作。但是,所谓后述的“大范围发光部”、“个别发光部”发光、点亮显示的情况下和“第I显示”、“第2显示”这样的情况下的“显示”,仅是指通过发光、点亮而发出规定的颜色的光,像光的颜色、亮度、连续点亮和闪烁状态那样改变了点亮形态和视觉效果的情况有时将显示表现为“变更”或“切换”等。此外,“发光”和“点亮”是相同的意思,但是因为大多情况下将发光二极管等发光元件本身发光的情况称为发光,将灯发光的情况称为点亮,所以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这样地一并记载。另外,在电气的或物理的发光或点亮中,在使用者无法以目视确认的程度的弱的光仅到达使用者的情况下,因为使用者无法确认“发光”或“点亮”的结果,所以只要没有特别明确记载,不符合“发光”或“点亮”这样的用语。例如后述的顶板一般不是无色透明而在表面进行涂装等前其原材料本身具有浅的颜色,所以可见光线的透过率不是100%,因此例如若发光二极管的光弱,则会引起从顶板之上无法视觉识别该光的情况。作为显示部的“显示部件”,只要没有特别写明,就包含液晶(IXD)、各种发光元件(作为半导体发光元件的一个例子有LED (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LD (LaserDiode)这2种)、有机电场发光(Electro Luminescence:EL)元件等。因此,显示部件包含液晶画面、EL画面等显示画面。但是,后述的“大范围发光部”和“个别发光部”的显示部件也可以是单纯的灯、LED等发光部件。所谓“报知”,是指利用显示或电气的声音(指电气做成或合成的声音),以使使用者识别控制部件的动作条件、烹调关联信息为目的的通知的动作。所谓“报知部件”,只要没有特别写明,就包含利用蜂音器、扬声器等可听到声音的报知部件、利用文字、符号、图示、动画或可见光的报知部件。所谓“协同加热”,是指通过对成为感应加热源的2个以上的加热线圈分别供给电力,感应加热同一被加热物的动作。在本发明中,在后述的实施方式2和3中,表示协同加热的例子。以下,一边参照图1 图9,一边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实施方式I。图1和图2是概略地图示本发明的感应加热烹调器I的感应加热线圈整体的俯视图。在图1和图2中,本发明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包括I个矩形的本体部A (未图示)。该本体部A包括:盖板部B(未图示),构成本体部A的上表面,除了周围的一部分之外,整个上表面的表面由顶板覆盖;壳体部C (未图示),构成本体部A的上表面以外的周围(外部轮廓);加热部件D (后述的主加热线圈MC等),利用电能等加热锅、食品等;操作部件E,由使用者操作;控制部件F,接受来自操作部件的信号,控制加热部件;以及显示部件G,显示加热部件的动作条件。此外,还具有以下的烹调器,虽然在实施方式I中未使用,但是包括作为加热部件D的一部分,被称为格栅库(格栅加热室)或烘烤器的电加热部件。在图1中,El是设于本体部A的上表面前方部的操作部件E中的第I选择部,该第I选择部El由使用静电容量变化来检测有无输入的接触式的键、具有机械式电触点的按压式键等进行输入操作,相同地E2是第2选择部,E3相同地是第3选择部,使用者能够通过操作这些选择部而选择后述的各种烹调菜单。有关各选择部El E3的功能的特征在后详述。在图1和图2中,MC是感应加热源(以下称为“IH加热源”)的主加热线圈,接近地配置于载置被加热物N的顶板(未图示)的下方。图中,用虚线的圆所表示的是锅等被加热物N的外形。此外,该主加热线圈通过将30根左右的0.1mm 0.3mm左右的细线呈螺旋状捆绑成线束,并一边加捻一边卷绕I根或多根该线束(以下称为集合线),以中心点Xi作为基点而外形形状成为圆形的方式,最终成形为圆盘形。主加热线圈MC的直径(最大外径尺寸)是大致180mm 200mm左右,半径Rl是90 100mm。在该实施方式I中,例如具备最大消耗电力(最大热功率)为1.5KW的能力。SCl SC4是4个长圆形副加热线圈,以上述主加热线圈MC的中心点Xl作为基点在前后、左右且等间隔地分别对称地配置,从中心点Xi呈放射状地观察的情况下的横截尺寸,即“厚度”(也称为“横向宽度尺寸”)WA是上述主加热线圈MC的半径Rl的50% 30%左右的大小,在图1、图2的例子中使用WA被设定为40mm的副加热线圈。此外,长径MW是上述Rl的2倍左右,即是与主加热线圈MC的直径(最大外径尺寸)相同,180mm 200mm左右。另外,所谓主加热线圈MC的“侧方”,特别是在与其他的说明没有矛盾的情况下,若以图2来说,右侧、左侧,当然是包含上侧和下侧(近前侧),所谓“两侧”当然是指左右两方,也指前后和倾斜方向。4个副加热线圈SCl SC4在上述主加热线圈MC的外周面,保持规定的空间(从几mm到Icm左右的大小)的空间271地配置。副加热线圈SCl SC4互相大致等间隔(相互之间保持空间273)。该副加热线圈SCl SC4也通过一边加捻一边卷绕I根或多根集合线,将集合线沿规定的方向卷绕使得外形形状成为长圆形、椭圆形,之后为了保持形状而利用拘束件局部地拘束,或整体由耐热性树脂等固化而形成。4个副加热线圈SCl SC4平面的形状相同,纵、横、高度(厚度)尺寸也是全部相同的尺寸。因而,将I个副加热线圈制造4个,将其配置在4个部位。这些4个副加热线圈SCl SC4如图2所示,在从中心点Xl起的半径Rl的主线圈MC的周围,其切线方向正好与各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长度方向的中心线一致。换句话说,与长轴方向一致。副加热线圈SCl SC4各自的集合线一边弯曲成长圆形一边延伸,电气性地构成一条闭合电路。此外,主加热线圈MC的垂直方向尺寸(也称为高度尺寸、厚度)和各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垂直方向尺寸相同,而且主加热线圈MC和各副加热线圈SCl SC4被水平地设置、固定,以使它们的上表面和上述顶板的下表面的相向间隔成为相同尺寸。在图2中,DW表示金属制的锅等被加热物N的外径尺寸。在该图2的例子中,根据上述那样的主加热线圈MC的直径和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厚度WA,被加热物N的外形尺寸DW是220mm 240mm左右。图1是内置于感应加热烹调器I的电源装置的电路框图。本发明的电源装置大致包括:换流器(例如也称为二极管桥电路或整流桥电路),将三相交流电源变换为直流电流;平滑用电容器,连接于换流器的输出端;主变换电路(电源电路部)MIV,用于与该平滑用电容器并联连接的主加热线圈MC ;以及副变换电路(电源电路部)SIV1 SIV4,同样地用于与平滑用电容器并联连接的各副加热线圈SCl SC4。主变换电路MC和副变换电路SIVl SIV4将来自上述换流器的直流电流变换为高频电流,分别向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l SC4 (互相)独立地供给高频电流。一般而言,因为感应加热线圈的阻抗取决于被载置在感应加热线圈的上方的被加热物N的有无和大小(面积)而变化,所以随着该变化,流过上述主变换电路MIV和副变换电路SIVl SIV4的电流量也变化。在本发明的电源装置中,具有用于检测流过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各自的电流量的电流检测部(检测部件)280。该电流检测部是后述的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的一种。根据本发明,通过使用电流检测部280检测流过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电流量,推断被加热物N是否被载置在各线圈的上方,或被加热物N的底部面积是否比规定值大,并向控制部(以下称为“通电控制电路”)200传达该推断结果,所以能够高精度地检测出被加热物N的载置状态。另外,作为检测被加热物N的载置状态的部件,使用了检测流过主变换电路MIV和副变换电路SIVl SIV4的电流量的电流检测部280,但是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使用机械式传感器、光学传感器等其他的任意的传感器来检测被加热物N的载置状态。本发明的电源装置的通电控制电路200如图所示,连接于电流检测部280,根据被加热物N的载置状态,对主变换电路MIV和副变换电路SIVl SIV4给予控制信号。S卩,通电控制电路200接受与由电流检测部280检测到的流过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电流量相关的信号(显示被加热物N的载置状态的数据),在判断为未载置被加热物N或被加热物N的直径比规定值(例如Φ 120mm)小的情况下,有选择性地控制主变换电路MIV和副变换电路SIVl SIV4,使得向这些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高频电流的供给禁止或(在已经开始供给的情况下将该供给)停止。根据本发明,通电控制电路200通过向主变换电路MIV和副变换电路SIVl SIV4供给与被加热物N的载置状态相应的控制信号,能够互相独立地控制向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供电。此外,通过不驱动位于中央的主加热线圈MC(设为断开状态),且驱动所有的副加热线圈SCl SC4 (设为接通状态),也能够实现只预热平底锅等的锅表面(锅的侧面)这样的烹调方法。接着说明具体的动作,但是在此之前说明能够由构成在本发明中所说的控制部件F的核心的通电控制电路200执行的主要的烹调菜单。高速加热模式(是以加热速度优先的烹调菜单,由第I选择部El选择)能够通过手动设定施加于被加热物N的热功率。使用者从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的合计热功率为1201 3.0鼎的范围内以下的9个等级之中选定I个等级。120W、300W、500W、750W、1.0KffU.5KW、2.0KW、2.5KW、3.0KW。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热功率比(以下称为“主副热功率比”)由通电控制电路200自动地决定,使得不超过使用者所选定了的上述合计热功率的限度,且成为在规定热功率比的范围内,使用者无法任意地设定。例如主副热功率比是(大热功率时)2:3 (小热功率时)1:1。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l SC4被同时驱动,在该情况下,两者相邻的区域中的高频电流的方向被控制成一致。油炸模式(自动)(是要求加热速度和保温功能的烹调菜单,由第3选择部E3选择)将放入了油炸油的被加热物N (天麸罗锅等)加热到规定的温度(第I工序),之后通电控制电路200自动地调节热功率(第2工序),以使被加热物N的温度维持在规定范围。第I工序:迅速地加热到规定的温度(例如180°C)。主加热线圈热功率是2.5KW第2工序:在这里油炸被实施,投入天麸罗的食材等。最大运转30分钟。在该工序中,由热功率设定部进行的(任意的)热功率设定被禁止。经过30分钟后,加热动作自动结束(也可指示延长)。主副热功率比在第I工序、第2工序中都在规定范围内被自动地决定,使用者无法任意地设定主加热线圈和副加热线圈的热功率比。例如主副热功率比是(大热功率时)2:3 自动地变化到(小热功率时)1:1。主、副加热线圈在第I工序中被同时驱动,互相相邻的区域中的线圈的高频电流的流动一致。这是为了迅速地加热到规定温度。在第2工序中也同样地被同时驱动,使电流的流动一致。但是,若在油炸中途温度的变化少的状态继续,则使电流的方向相反,谋求加热的均匀化。预热模式(以加热的均匀性优先的烹调菜单。由第2选择部E2选择)禁止热功率设定和变更,由预先所决定了的热功率进行加热被加热物N的第I预热工序,并在第I预热工序结束后,(通过利用来自温度传感器的检测温度信号)进行将被加热物N维持在规定温度范围的保温工序。预热工序:主加热线圈1.0Kff個定)副加热线圈1.5KW (固定)保温工序:最大5分钟。在该期间内不进行(任意的)热功率设定的情况下,经过5分钟后加热动作自动结束。主加热线圈300W 100W (使用者不能设定)副加热线圈300W 100W (使用者不能设定)在保温工序期间中进行任意的热功率设定的情况下,与高速加热相同。对于任意的热功率设定,使用者能够从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的合计热功率为120W 3.0KW的范围内的以下的9个等级之中选定I个等级。120W、300W、500W、750W、1.0KffU.5KW、2.0KW、2.5KW、3.0KW。
在该情况下,主副热功率比由通电控制电路200自动地决定,使得成为规定热功率比的范围内,使用者无法任意地设定。例如主副热功率比是(大热功率时)2:3 (小热功率时)1:1。主、副加热线圈在预热工序中被同时驱动,但是此时互相相邻的区域中的高频电流的流动是完全相反方向。这是为了重视使在相邻区域中从双方的加热线圈产生的磁通干涉,使加热强度均匀化。在保温工序中也被同时驱动,但是在互相相邻的区域中的高频电流的方向是相反的。这是为了整体的温度分布均匀化。另外,在保温工序中以及在沸腾以后,基于使用者的指令,开始对流促进控制。有关该对流促进控制后述。烧水模式(是以加热速度优先的烹调菜单,由第I选择部El选择)使用者以任意的热功率开始加热被加热物N内的水,水沸腾(利用温度传感器,根据被加热物N的温度、温度上升度变化等信息,通电控制电路200判断是沸腾状态)时,利用显示部件G将其主旨通知使用者。之后,热功率被自动地设定,就此维持2分钟沸腾状态。烧水工序:主加热线圈和副加热线圈合计的热功率为120W 3.0Kff (从热功率I 热功率9的9个等级之中任意设定。默认设定值是热功率7=2.0KW)。主副热功率比由通电控制电路200自动地决定,使得为不超过使用者所选定了的上述合计热功率的限度,且成为规定热功率比的范围内,使用者无法任意地设定。例如主副热功率比是(大热功率时)2:3 (小热功率时)1:1。保温工序:最大2分钟。经过2分钟后加热动作自动结束。主加热线圈1.0Kff以下(使用者不能设定)副加热线圈1.5KW以下(使用者不能设定)在该期间中,在使用者设定了任意的热功率的情况下,与高速加热相同。热功率也可从位于120W 3.0Kff的范围的9个等级之中任意选择一个。直到沸腾为止,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l SC4被同时驱动,此时被控制成,在互相相邻的区域中的高频电流的方向一致。沸腾后电流的方向成为相反。煮饭模式(是以加热的均匀性优先的烹调菜单。由第2选择部E2选择)使用者安置装入有适当量的米饭和水的作为被加热物N的容器,并按照规定的煮饭程序(吸水工序、加热工序、沸腾工序、蒸工序等一连串的程序)加热该容器,自动地进行煮饭。吸水工序和煮饭工序主加热线圈0.6KW以下(使用者不能设定。根据工序的进行而自动地变化)副加热线圈0.7KW以下(使用者不能设定。根据工序的进行而自动地变化)蒸工序:5分钟主线圈加热零(热功率0W)保温工序:最大5分钟。主加热线圈200W以下(使用者不能设定)副加热线圈200KW以下(使用者不能设定)主、副加热线圈被同时驱动,被控制成,在其互相相邻的区域中的高频的电流的流动成为相反方向。这是为了重视使在相邻区域中从双方的加热线圈产生的磁通互相干涉,使加热强度均匀化。另外,煮饭工序结束后,在由检测电路部(被加热物载置检测部)280检测到被加热物N未被载置在主、副加热线圈之上的情况下,或在蒸工序和保温工序中的任一工序中同样地由被加热物载置检测部检测到被加热物N未被同时载置在主、副加热线圈之上的情况下,主、副加热线圈立刻中止加热动作。焯煮模式(是以加热速度优先的烹调菜单,由第I选择部El选择)加热工序:(到沸腾为止)能够通过手动设定施加于被加热物N的热功率。使用者从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的合计热功率为120评 3.01(1的范围内的9个等级之中选定I个等级。120W、300W、500W、750W、1.0KffU.5KW、2.0KW、2.5KW、3.0KW。默认值是2KW (在使用者不选择热功率的情况下,以2KW开始加热)主副热功率比由通电控制电路200自动地决定,使得成为规定热功率比的范围内,使用者无法任意地设定。例如主副热功率比是(大热功率时)2:3 (小热功率时)1:1。沸腾以后:水沸腾(利用温度传感器,根据被加热物N的温度、温度上升度变化等信息,控制部推断是沸腾状态)时,将该情况通知使用者。之后连续30分钟(可延长),以默认值(600W)自动地继续加热动作,以维持沸腾状态,但是使用者也可以任意地选择沸腾以后的热功率。直到沸腾为止的遍及整个加热工序,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l SC4被同时驱动,且被控制成,在互相相邻的区域中的高频电流的方向一致。此外沸腾以后,基于使用者的操作,开始对流促进控制。有关该对流促进控制后述。烧水+保温模式(是以加热速度和均匀性优先的烹调菜单,由第3选择部E3选择)使用者以任意的热功率开始加热被加热物N内的水,水沸腾(利用温度传感器,根据被加热物N的温度、温度上升度变化等信息,控制部推断是沸腾状态)时,利用显示部G将该情况通知使用者。之后,热功率被自动地设定,就此维持2分钟沸腾状态。烧水工序:主加热线圈和副加热线圈合计的热功率为120W 3.0Kff (从热功率I 热功率9的9个等级之中任意设定。默认设定值是热功率7=2.0KW)。主副热功率比由通电控制电路200自动地决定,使得为不超过使用者所选定了的上述合计热功率的限度,且成为规定热功率比的范围内,使用者无法任意地设定。例如主副热功率比是(大热功率时)2:3 (小热功率时)1:1。保温工序:最大10分钟。经过10分钟后加热动作自动结束。主加热线圈1.0Kff以下(使用者不能设定)副加热线圈1.5KW以下(使用者不能设定)直到沸腾为止,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相邻的区域中的高频电流的方向被控制成一致。沸腾后,电流的方向成为相反。此外沸腾以后,基于使用者的操作,开始对流促进控制。有关该对流促进控制后述。以下,一边参照图5,一边说明本发明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基本动作。首先,接通主电源,使用者通过操作部(未图示)而指示加热准备动作的情况下,通过使用上述电流检测部280,检测流过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电流量,判断是否在各自的线圈的上方载置有被加热物N,或被加热物N的底部面积是否比规定值大,并将其结果向作为控制部的通电控制电路200传达(步骤MSl)。在锅是适合的情况下,通电控制电路200使设置于操作部E或其附近的显示部件G的、例如液晶显示画面,显示催促选择所希望的烹调菜单(MS2)。在锅是不适合的变形锅(底面凹陷的锅等)、异常小的锅等的情况下,实施加热禁止处理(MS6)。在使用者利用操作部选择、输入了烹调菜单、热功率、烹调时间等的情况下,正式地开始加热动作(MS4)。作为显示部件G显示的烹调菜单,是上述的“高速加热模式”、“油炸模式”、“烧水模式”、“预热模式”、“煮饭模式”、“焯煮模式”、“烧水+保温模式”这7个。在以下的说明中,省略模式这样的记述,例如“高速加热模式”有时记载为“高速加热”。在使用者从上述7个烹调菜单之中选择了任意的一个的情况下,与这些菜单相对应的控制模式由通电控制电路200的内置程序自动地选择,设定主加热线圈MC、副加热线圈SCl SC4各自可否通电、通电量(热功率)、通电时间等。利用烹调菜单使显示部进行催促使用者设定任意的热功率、通电时间等的显示(MS5)。另外,上述第1、第2、第3选择部El、E2、E3合计是3个,相对于此,上述显示部件G所显示的烹调菜单合计是7个,而实际上例如在El之中具有能够选择“高速加热”和“烧水”、“焯煮”这3个键。同样在选择部E2之中具有“预热”和“煮饭”这2个键,此外在选择部E3之中具有“烧水+保温”和“油炸”这2个键。(对流促进控制)接着,说明作为本发明的特征的对流促进控制。对流促进控制大体上分为3类。另外,沸腾以后或即将沸腾之前,例如在温度传感器检测到被加热物N的温度上升到98°C的情况下,或在通电控制电路200判断为自开始烹调起经过时间后而接近沸腾状态时的情况下等,优选在此以后使用者任意地发出指令的时期,例如刚刚操作之后,开始对流促进控制,但是在特定的烹调菜单的情况下,也可以是只要使用者在成为沸腾状态后不禁止或不中途停止加热,就自动地转变为对流促进控制。有关该对流促进控制后述。(第I对流促进控制)该控制是在主加热线圈MC不驱动的期间中,由副加热线圈SCl SC4加热被加热物N的控制。图2的(A)表示由各变换电路SIVl SIV4同时向4个副加热线圈SCl SC4供给高频电流的状态。相同地,图2的(B)表示不向4个副加热线圈SCl SC4供给高频电流,加热动作停止,另一方面,由主变换电路MIV仅向主加热线圈MC供给高频电流,被加热驱动着的状态。图3的(A)表示由各变换电路SIVl、SIV3单独且同时对4个副加热线圈SCl SC4中的、互相相邻的2个副加热线圈SC1、SC3的组(以下也称为“群”)供给高频电流的状态。在该情况下,被加热物N的发热部成为相邻的2个副加热线圈SC1、SC3的正上方和遍及该两者之间的带状的部分。因而,以该发热部为基准,被收容于被加热物N的内部的被烹调物,例如酱汤、炖菜等由2个副加热线圈SC1、SC3的正上方和遍及该两者之间的带状的部分加热,产生上升流。因而,在继续该状态时,如在图3 (A)中由箭头标记YC所示那样,能够产生朝向距副加热线圈SC1、SC3最远的相反侧的长的对流。在相反侧成为下降流,并容易产生横向流过被烹调物的底部并再次返回副加热线圈SC1、SC3这样的回流。换句话说,能够增大通过温度上升而自然地上升的液体被烹调物通过温度再次下降而返回的一连串的路径(也称为循环路或对流环)的长度。RLl是表示上升了的被烹调物的液体朝向相反侧移动,直到变成下降流为止的长的对流路径的长度。RLl的起点是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中心点XS。此外RL2表示从一个副加热线圈SCl到作为被加热物N的锅等的相反侧的壁面为止的长度。如从图3 (A)可知那样,RLl和RL2相同(RLl = RL2)。接着如图3的(B)所示,表示由各变换电路SIV1、SIV2独立且同时对4个副加热线圈SCl SC4中的、互相相邻的2个副加热线圈SC1、SC2供给高频电流IB的状态。流过副加热线圈SC1、SC2的电流IB的方向是互相相反方向。在该情况下,被加热物N的发热部成为相邻的2个副加热线圈SC1、SC2的正上方和遍及该两者之间的带状的部分,所以产生的对流的方向成为如在图3 (B)中以箭头标记YC所示那样。同样,如图3的(C)所示,表示由各变换电路SIV2、SIV4独立且同时对4个副加热线圈SCl SC4中的、互相相邻的2个副加热线圈SC2、SC4的组供给高频电流IB的状态。在该情况下,被加热物N的发热部成为相邻的2个副加热线圈SC2、SC4的正上方和遍及该两者之间的带状的部分,所以产生的对流的方向如在图3 (C)中以箭头标记YC所示那样,成为与图3 (A)所示的状态正相反的方向。如以上的实施方式的说明那样,第I对流促进控制是利用4个副加热线圈SCl SC4中的、相邻的2个副加热线圈的组进行主要的加热的方式。换句话说,是同时驱动4个副加热线圈中的、半数以上且未满全数的副加热线圈的方式。该第I对流促进控制并不是在只有4个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情况下实现,例如在使用6个副加热线圈的情况下,只要同时驱动3个或4个副加热线圈即可。即,将3个或4个副加热线圈为一个组,以该组为单位加热驱动。根据该第I对流促进控制,能够引起促进对流的流动,使得流动遍及锅的横向宽度整体,从其一侧方向相向的相反侧,并且相反地从相反侧向其一侧方返回。此外即使不产生对流,因为锅的由副加热线圈SCl SC4加热的位置在主加热线圈MC的外周侧变化,所以特别是加热稠的粘性高的烹调液体时,也能够抑制因热仅集中在一个部位而水分蒸发,局部烤焦这样的状况。用于从图3 (A)向图3 (B)、从图3 (B)向图3 (C)依次切换的优选的时机,根据被烹调物不同而是不一样的,但是至少在被烹调物的温度沸腾了之后,或从即将沸腾之前的接近100°c的状态起开始,以后例如以10 15秒间隔进行切换。或者,在设定了 30分钟熬炖烹调的情况下,也可以遍及从烹调结束之前5分前开始到结束为止的整个5分钟实施。此外,为了使汤汁容易被蔬菜、肉类等食材吸收,例如也可以每次30秒反复进行数次。实际上即使以相同的热功率加热驱动相同的副加热线圈,因为产生的对流的强度受被烹调物的液体的粘性的影响大,所以优选根据各种烹调的实验结果选定4个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热功率、通电间隔、顺序等。根据该第I对流促进控制,通过驱动与被加热物N的周缘部相对应的(在同一圆周上以规定间隔配置的)4个副加热线圈SCl SC4 (设为接通状态),也能够实现只预热平底锅等的锅表面(锅的侧面)这样的烹调方法(加热方法)。图4是表示流过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电流的时机的说明图,将施加有加热驱动的高频电流的接通状态表示为“接通”,将未施加有加热驱动的高频电流的断开状态表示为“断开”。如在该图4中虚线所示那样,主加热线圈MC未被通电,在其非通电期间中,利用由半数以上且未满全数,在该实例中为相邻的2个副加热线圈构成的I组的副加热线圈群感应加热。如从该图4明确可知那样,在以规定的时间间隔构成的多个区间(以下仅称为“区间”)中,在该最初的区间I中,副加热线圈SC1、SC2为接通,在下一个区间II中,副加热线圈SCl为断开,SC2继续接通。SC3为接通。在下一个区间III中,副加热线圈SCl继续断开,SC2为断开。SC3继续接通,SC4重新为接通。在下一个区间IV中,SC3为断开。SC4继续接通,SCl重新为接通。该图所示的区间I IV如上述那样可以是10 15秒左右。以后,流过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电流这样地以规定的间隔被接通、断开。(副加热线圈的组的变形例)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在每一个区间(1、I1、III等)中,构成一个组的副加热线圈的结构产生了变化,但是也可以不变化而固定化。例如也可以始终分为SC1、SC2的组、和SC3、SC4的组,使2个组交替地通电,以使一个组在接通着的期间中,另一个组为断开。此夕卜,在变化的情况下,也可以如图3所示,从上述通电的区间I到IV,被加热驱动的第I组循环一周时,使通电顺序变化。例如,区间I的第I组如图3 (B)所示,是副加热线圈SC1、SC2,区间II的组合如图3 (C)所示,是SC2、SC4,区间V的组合再次如图3 (B)所示,为副加热线圈SC1、SC2的组合的情况下,被加热驱动的第I组绕顺时针依次迁移,但是也可以使其绕逆时针。在该情况下,也可以是,通电区间I IV、并且V VIII的2圈旋转如图3那样,使驱动对象副加热线圈绕顺时针变化,从自区间IX进入到第3圈的阶段起相反地绕逆时针。副加热线圈使加热部分移动的速度,即通电的切换间隔(上述的通电区间1、11、III VIII等)也可以每重复一圈而变化。这样的变化方式也能够适用于后述的第2、第3对流促进控制。(副加热线圈的变形例)也可以如图6所示那样,使4个副加热线圈SCl SC4为2个。S卩,图6所示的右侧的副加热线圈SCR是连结图1 图3所示的2个副加热线圈SC1、SC2而成的线圈,整体弯曲成沿着主加热线圈MC的右侧外周缘的大致整体。左侧的副加热线圈SCL成为整体弯曲的形状,沿着大致主加热线圈MC的左侧外周缘的整体,右侧和左侧的副加热线圈成为隔着主加热线圈MC的中心点Xl左右对称形状。右侧的副加热线圈SCR和左侧的副加热线圈SCL完全相同,仅通过改变方向地设置而共同使用。此外2个副加热线圈SCR、SCL的横向宽度是主加热线圈MC的半径的一半左右,在主加热线圈MC的直径为180 200mm左右的情况下,副加热线圈SCR、SCL的横向宽度分别为45 50mm左右。为了通过提高扁平度而形成为更细长的形状,集合线的卷绕方法等存在各种技术上的制约。
在该变形中,若分别从变换电路交替地以规定间隔(也可以不是恒定间隔)对右侧的副加热线圈SCR和左侧的副加热线圈SC施加高频电流,则被加热物N的右侧外周缘部和左侧外周缘部交替集中地被感应加热,所以在被烹调物之中从左右交替地产生对流。在该情况下,也具有如下的效果,即,使对流促进模式下的右侧的副加热线圈SCR单独加热时的热功率或左侧的副加热线圈SCL单独加热时的热功率比使右侧和左侧的副加热线圈SCR、SCL同时为接通状态而加热感应的情况下的最大热功率时的、右侧的副加热线圈SCR的热功率、左侧的副加热线圈SCL的热功率大。另外,在主加热线圈MC中以箭头标记IA所示的方向是表示驱动主加热线圈MC时流过该主加热线圈MC的高频电流IA的方向。在同时加热驱动主加热线圈MC、以及右侧的副加热线圈SCR和左侧的副加热线圈SCL中的任一方或双方的情况下,流过主加热线圈MC的高频电流IA和分别流过左右的副加热线圈SCR、SCL的高频电流IB的方向如在图6中以实线的箭头标记所示那样,从加热效率的观点出发,优选在相邻的一侧为相同的方向(在图6中表不,主加热线圈MC为绕顺时针旋转,左右的副加热线圈SCR、SCL为绕逆时针旋转的情况)。这是因为,这样在2个独立的线圈的相邻区域,在向同一方向流过电流的情况下,由该电流产生的磁通彼此互相加强,增大与被加热物N交链的磁通密度,在被加热物底面生成较多的涡电流,能够高效率地感应加热。在利用右侧的副加热线圈SCR、左侧的副加热线圈SCL和主加热线圈MC这3者同时加热一个锅的情况下的热功率是3KW,在该情况下,右侧的副加热线圈SCR是1KW、左侧的副加热线圈SCL也是1KW,主加热线圈MC也是IKW而加热的情况下,在上述的对流促进模式下,例如右侧的副加热线圈SCR是1.5KW,左侧的副加热线圈SCL也是1.5KW,且交替成为接通状态。另外,在这样地使副加热线圈仅为两个的情况下,能够减少驱动的变换电路的数量,能够期待由电路结构的减少带来的成本下降、由电路基板的面积减少带来的小型化等优点。如从图6的变形例明确可知那样,在第I对流促进控制中具有:顶板,载置放入被烹调物的锅等被加热物;圆环状的主加热线圈MC,配置在上述顶板的下方;扁平形状的第I副加热线圈SCR和第2副加热线圈SCL,接近地配置在上述主加热线圈的两侧,具有比主加热线圈的半径小的横向宽度尺寸;变换电路,分别向上述主加热线圈MC和第I副加热线圈、第2副加热线圈SCR、SCL供给感应加热电力;控制部,控制上述变换电路的输出;以及操作部,向上述控制部发出开始加热和热功率设定等的指示,上述控制部设置不向上述第I副加热线圈供给感应加热电力的期间,在该期间中,由上述变换电路向上述第2副加热线圈供给感应加热电力,之后设置停止向上述第2副加热线圈供给感应加热电力的期间,在该期间中,由上述变换电路向上述第I副加热线圈供给感应加热电力,上述控制部重复多次对第I副加热线圈、第2副加热线圈的上述通电切换动作。如以上说明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1,因为在显示加热条件的显示部件E中,上述第1、第2、第3选择部的选择用键E1、E2、E3以由使用者可选择操作的状态且以静电容量式开关的键等形式被表示,所以能够容易地选择作为目的的烹调菜单。因为根据该选择,适合的加热驱动类型由控制部自动地决定,所以能够以与重视加热时间、重视温度均匀性等的使用者的目的、希望相应的加热线圈的驱动方式执行加热烹调。通过这样地能够利用显示部操作烹调菜单的选择键,具有还能够消除使用者的误使用、减轻精神上的负担等这样的优点。
作为该变形例的应用,在使中心部的主加热线圈MC的通电与右侧的副加热线圈SCR和左侧的副加热线圈SCL的通电时期交替时,能够产生另外的对流路径。例如最初以IKff的热功率驱动右侧的副加热线圈SCR15秒,接着以IKW的热功率驱动左侧的副加热线圈SCL15秒,在反复2次上述的操作后,以IKW仅驱动主加热线圈MC15秒。这样一来,能够产生从主加热线圈MC的正上方上升,接着在锅的外周缘侧呈放射状扩展的对流。由此,与由左右的副加热线圈SCR、SCL自锅底外周部的加热所产生的路径长的对流相配合,形成2种对流,能够期待锅内部的被烹调物整体的搅拌效果和温度均匀化,抑制开锅溢出等效果。(第2对流促进控制)该控制是在不驱动主加热线圈MC的期间中,由副加热线圈SCl SC4中的、相邻的多个以上的副加热线圈的组(也称为群)加热被加热物N,但是在副加热线圈的组之间赋予驱动电力差的控制。即,其特征在于,向第2组副加热线圈群供给比向第I组副加热线圈群供给的感应加热电力大的电力,接着减小向第I组副加热线圈群供给的感应加热电力,对第2组副加热线圈群供给比该电力大的电力,重复多次这些动作。换句话说,以同时驱动由4个副加热线圈中的、半数以上且未满全数的副加热线圈构成的组的方式,在剩余的副加热线圈单体或在其组之间赋予驱动电力差,使由半数以上且未满全数的副加热线圈构成的组的热功率总和大于剩余的副加热线圈单体或其组的热功率操作。以下具体地说明。如图3的(B)所示,由各变换电路SIVl、SIV2同时向4个副加热线圈SCl SC4中的、相邻的2个副加热线圈SC1、SC2供给高频电流。在该情况下,对2个副加热线圈SC1、SC2分别设定各1.0Kff的热功率(第2热功率)。在该情况下,2个副加热线圈SC1、SC2和隔着中心点Xl位于对称的位置的2个副加热线圈SC4、SC3分别以热功率500W(第I热功率)被驱动。接着,相同地如图3的(C)所示,使上述的2个副加热线圈SC1、SC2中的、SCl的热功率减半,成为500W (第I热功率),SC2维持原来的热功率的状态下,以1.0Kff (第2热功率)驱动与SC2相邻的副加热线圈SC4。SC3保持500W (第I热功率)。接着,相同地如图3的(D)所示,使上述的2个副加热线圈SC2、SC4中的、SC2的热功率减半,成为500W,SC4维持原来的热功率的状态下,以1.0KW驱动与SC4相邻的副加热线圈SC3。SCl保持500W。如通过以上的说明明确可知那样,其特征在于,以大热功率驱动相邻的2个副加热线圈的群,以比该大热功率小的热功率驱动剩余的2个副加热线圈的群,并通过切换该大热功率群和小热功率群,使强加热的部分在位置上产生变化。根据该控制,能够实现一边加热平底锅等的中心部,一边有效地预热锅表面(锅的侧面)这样的烹调方法、加热方法。此外,因为锅的由副加热线圈SCl SC4加热的中心部位在主加热线圈MC的周围变化,所以特别是在加热稠的粘性高的烹调液体时,也能够抑制局部烤焦。这样,第2对流促进控制是利用4个副加热线圈SCl SC4中的、相邻的2个副加热线圈的组进行主要的加热的方式。换句话说,是同时驱动4个副加热线圈中的、半数以上且未满全数的副加热线圈,并在与剩余的I个或多个副加热线圈的组之间赋予驱动热功率差的方式。该第2对流促进控制并不是仅在4个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情况下实现,例如在用6个副加热线圈的情况下,同时驱动3个或4个副加热线圈即可。另外,优选第2热功率为第I热功率的2倍以上,但是也可以是1.5倍以上。此外,在将4个以上副加热线圈分为相邻的2个副加热线圈的第I组和另一组(第2组)而进行驱动的方式中,优选上述第I组副加热线圈的第2热功率总和为第I热功率总和的2倍以上,但是也可以是1.5倍以上。此外,作为副加热线圈的变形例,如图6所示那样,已上述了使4个副加热线圈SCl SC4为2个的例子,但是该变形例也能适用于该第2对流促进控制。即,具有:顶板,载置放入被烹调物的锅等被加热物;圆环状的主加热线圈MC,配置在上述顶板的下方;扁平形状的第I副加热线圈SCR和第2副加热线圈SCL,接近地配置在该主加热线圈的两侧,具有比主加热线圈的半径小的横向宽度尺寸;变换电路,分别向主加热线圈MC和第I副加热线圈、第2副加热线圈SCR、SCL供给感应加热电力;控制部,控制该变换电路的输出;以及操作部,向该控制部发出开始加热和热功率设定等的指示,上述控制部从上述变换电路向上述第2副加热线圈SCL供给比向上述第I副加热线圈SCR供给的感应加热电力大的电力,之后,减小向上述第2副加热线圈SCL供给的感应加热电力,将比该电力大的电力从上述变换电路对上述第I副加热线圈SCR供给,上述控制部能够通过重复多次对第I副加热线圈、第2副加热线圈SCR、SCL的上述通电切换动作而实现。(第3对流促进控制)该控制涉及第3技术方案。一边驱动主加热线圈MC,一边与该驱动期间同时或在驱动中止着的期间,由副加热线圈SCl SC4加热被加热物N。即,其特征在于,将配置在主加热线圈的两侧的、具有比主加热线圈的半径小的横向宽度的扁平形状的多个副加热线圈分为第I组和第2组,并将这些组分别配置在主加热线圈的两侧,在以第I热功率向上述主加热线圈连续地或断续地供给着感应加热电力的期间中,在停止向上述第I组的感应加热电力的状态下,从上述变换电路向上述第2组供给比上述第I热功率大的第2热功率,接着停止向上述第I组的感应加热电力,从上述变换电路向上述第2组供给比上述第I热功率大的第3热功率,通过重复多次这些动作,使上述被加热物内的被烹调物产生长的路径的对流。由此,即使在对流不产生的情况下,因为锅的由副加热线圈SCl SC4加热的中心部位在主加热线圈的外侧变化,所以特别是在加热稠的粘性高的烹调液体时,也能够抑制局部烤焦。图7是表示流过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电流的时机的图,将施加有加热驱动的高频电流的接通状态表示为“接通”,将未施加有加热驱动的高频电流的断开状态表示为“断开”。如在该图7中虚线所示,主加热线圈MC在最初的区间I IV连续地通电,但是接下来的4区间成为非通电期间。在该通电和非通电期间中,被半数以上且未满全数(在该例子中为2个)的副加热线圈的组感应加热。其特征在于,该感应加热时的热功率的总和为比“非对流促进控制用的驱动时”的主加热线圈的热功率(第I热功率)大的热功率。在这里,所谓“非对流促进控制用的驱动时”,是指接下来要揭示的2种情况中的每一种。但是,在进行控制的情况下,也可以在满足下述的2种情况双方的条件下不决定第I热功率,而以任一方的情况设定第I热功率。( I)同时驱动主加热线圈MC和所有的副加热线圈,进行发挥最大加热量那样的通常运转而念调时。例如同时驱动主加热线圈MC和所有的副加热线圈,最大热功率设定是3KW,该3KW加热时,被分配到主加热线圈的热功率比率是IKW的情况下,该IKW成为“非对流促进控制用的驱动时”的主加热线圈的热功率。(2)在以普通的方式使主加热线圈MC单独地加热驱动而烹调的情况下,以最大的热功率设定进行运转时。例如主加热线圈MC单体中的最大热功率为1.2KW的情况下,该
1.2KW成为“非对流促进控制用的驱动时”的主加热线圈的热功率。如通过图7明确可知那样,遍及所有的区间,半数以上且未满全数的副加热线圈的组(第I组)由副加热线圈SC1、SC2这2者构成,第2组由SC3、SC4这2者构成。在最初的区间I中,第I组为接通,第2组为断开。在下一个区间II中,第I组为断开,第2组为接通。在下一个区间III中,第I组再次为接通,第2组为断开。由该图所示的区间I IV例如可以是10 15秒左右。以后,流过第I组和第2组副加热线圈群的电流这样地以规定的间隔交替地被接通、断开。(第3对流促进控制的变形例)图8是表示流过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电流的时机的图,将施加有加热驱动的高频电流的接通状态表示为“接通”,将未施加有加热驱动的高频电流的断开状态表示为“断开”。以半数以上且未满全数的副加热线圈构成副加热线圈的组(第I组),由副加热线圈SC1、SC2这2者构成。另一方面,第2组由剩余的SC3、SC4这2者构成。该组的构成在加热烹调中不变更,第I组始终被固定为副加热线圈SC1、SC2这2者。如在该图8中虚线所示,主加热线圈MC在最初的区间I II连续地(以第一热功率)通电,但是接下来的4区间(III VI)成为非通电期间。在该最初的2区间的主线圈MC的(以第I热功率的)感应加热期间中,4个副加热线圈SCl SC4全部驱动中止。接着成为区间III时,主加热线圈MC的通电中止。取而代之,在进入该区间III时,副加热线圈的第I组被感应加热。该感应加热时的热功率的总和是比上述主加热线圈的第I热功率(例如IKff)大的(第2)热功率(例如1.5KW或2KW)。副加热线圈的第2组不被加热驱动。接着成为区间IV时,主加热线圈MC的通电保持中止,但是在该区间IV,副加热线圈的第I组被中止加热。取而代之,第2组副加热线圈SC3、SC4被加热驱动。该感应加热时的热功率的总和是比上述主加热线圈的第I热功率(IKW)大的(第3)热功率(例如1.5KW或2KW)。另外,第3热功率和第2热功率是相同的热功率,但是只要比第I热功率(1KW)大,也可以不相同。接着成为区间V时,主加热线圈MC的通电保持中止,但是在该区间V,副加热线圈的第I组再次被加热驱动。该情况下的2个副加热线圈SC1、SC2的驱动热功率的总和是比第I热功率大的上述第2热功率(例如1.5KW或2KW)。在该区间V,第2组副加热线圈SC3、SC4被中止加热。接着成为区间VI时,主加热线圈MC的通电保持中止,但是在该区间VI,副加热线圈的第I组再次加热中止,取而代之,第2组被加热驱动。该情况下的第2组的2个副加热线圈SC3、SC4的驱动热功率的总和是比第I热功率大的第3热功率。接着成为区间VII时,主加热线圈MC的通电被恢复。此时的热功率是第I热功率。此外,在该区间VII,副加热线圈的第I组再次被加热驱动,该情况下的第I组的2个副加热线圈SC1、SC2的驱动热功率的总和是比第I热功率大的第2热功率。第2组加热中止。接着成为区间VIII时,主加热线圈MC的通电由第I热功率维持,但是副加热线圈的第I组的SC1、SC2被中止加热。取而代之,副加热线圈的第2组再次被加热驱动,该情况下的热功率级别是第3热功率。如以上那样,主加热线圈MC在2个区间被加热驱动,在4个区间加热中止。以后重复上述动作。另一方面,副加热线圈的第1、第2组是在4个区间加热中止后,每隔一区间交替地被加热驱动这样的类型。另外,在图8的区间I标注(A),在区间III标注(B),在区间IV标注(C),在区间VII标注(D)这样的附图标记,该(A)、(B)、(C)、(D)的区间与图9的(A)、(B)、(C)、(D)对应,被理解为驱动时期在图9中依次切换的状态。这样一来,通电类型合计有5种。另外,通电的切换优选的时机,即各区间(I IX等)根据被烹调物不同是不一样的,然而至少在被烹调物的温度沸腾之后,或从即将沸腾之前的接近100°c的状态起开始,以后例如以10 15秒间隔进行切换。或者,在设定30分钟的熬炖烹调的情况下,也可以从烹调结束之前的5分钟前开始直到结束为止的5分钟实施。实际上即使以第1、第2热功率加热驱动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由第1、第
2、第3热功率的差、第1、2、3热功率的各绝对值产生的对流的强度也受到被烹调物的液体的粘性较大地影响,所以优选根据各种烹调的实验结果选定热功率值、通电间隔,顺序等。以下,用适用于实际的烹调菜单的情况下的具体例进行说明。说明例如以2.0KW进行“焯煮”的烹调菜单的情况。最初,在未图示的热功率设定部即使最初不输入2.0KW,如上所述默认值也是2.0KW,所以从最初起以2.0KW开始加热。在该情况下,主副热功率比也可以由通电控制电路200自动地决定,使用者不任意地设定,例如主加热线圈MC的热功率被设定为800W,4个副加热线圈中的合计热功率被设定为(比上述“第一热功率”大的)1200W。然后,以2.0Kff加热,在水沸腾(利用温度传感器,控制部根据被加热物N的温度、温度上升度变化等信息推断为沸腾状态)时,通电控制电路200发出报知信号,利用显示加热部件的动作条件的显示部件G以文字、光显示,将该情况通知使用者。此时,在不再次设定热功率的情况下,报知自动地降低热功率的情况。在使用者不进行任何操作的情况下,成为沸腾状态时,通电控制电路200向主变换电路MIV和副变换电路SIVl SIV4输出降低热功率的指令信号,例如主加热线圈MC的热功率被设定为300W,4个副加热线圈的合计热功率被设定为300W。该状态最长继续30分钟,在该期间若不进行任何操作,则所有的感应加热源自动地驱动停止。在直到该沸腾为止的工序,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l SC4被控制成,在相邻的区域的高频电流的方向一致。另一方面,在沸腾后使用者再次设定了热功率的情况下,第3对流促进控制被自动地实施。例如,在沸腾后不是默认值(600W),使用者将热功率提高到2.0Kff的情况下,通电控制电路200将主加热线圈MC的热功率(第I热功率)设定为500W (第I热功率),将互相相邻的两个副加热线圈的合计热功率设定为1.5KW,并将另一个副加热线圈的组的合计热功率(第3热功率)设定为1.5KW。在以500W连续驱动主加热线圈MC的期间中,将相邻的4个副加热线圈例如分为SC1、SC2这2个的组和SC3、SC4这2个的组,分别以合计1.5KW交替地加热驱动上述2个组各15秒(一个副加热线圈投入750W的热功率)。此外,使用者在刚刚沸腾之后,热功率不是2KW,而是提高到作为最大热功率的
3.0Kff的情况下,通电控制电路200将主加热线圈MC的热功率(第I热功率)设定为1.0Kff(第I热功率),将互相相邻的两个副加热线圈的合计热功率设定为2.0KW,并将另一个副加热线圈的组的合计热功率(第3热功率)设定为2.0KW。直到上述沸腾工序为止,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l SC4被控制成,在相邻的区域的高频电流的方向一致,输出强的热功率,但是沸腾后电流的方向被切换为相反,例如在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l的相邻区域、以及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2的相邻区域,高频电流成为相反方向地流动。另外,在上述说明中,在沸腾后使热功率为2KW的情况下,是以500W间歇地驱动主加热线圈MC的方式,然而也可以连续地驱动。无论哪一种方式,都是利用至少相邻的2个副加热线圈产生更多的对流。即,因为在尽可能靠近被加热物N的周缘部的部位,由2组的副加热线圈群交替地感应加热,所以在被烹调物的外周缘部比重变轻,在被烹调物之中产生自然地上升的流动。另外,本发明丝毫不限定于上述那样的主加热线圈MC的热功率和副加热线圈侧的合计热功率的例子。此外,为了提高对流促进效果,优选使对被加热物N的外周缘部的加热比中心部强,所以假设即使在使上述主加热线圈MC作为第I热功率为1.5KW,使副加热线圈SCl SC4之中的相邻的多个副加热线圈合计(作为第2热功率)为1.5KW的情况下,因为始终控制主加热线圈MC的通电率,例如若使沸腾以后的时间的通电率为50%时,则成为实质相当于750W的热功率,所以即使是这样的情况,也能够获得本发明的对流促进效果。图3所示那样的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有时间选择性的”通电切换控制也能够抑制进行煮、焯煮的情况下的开锅溢出。即,如上述的“烧水+保温模式”那样,在以加热速度和均匀性优先的烹调菜单中,成为沸腾后的焯煮的阶段时,只要能够进行图3所示那样的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通电切换控制,就能够避免仅锅的中央和特定的一个部位被较强地加热这样的状态,成为使感应加热部相对于锅的底部依次移动那样的方式。在通电的副加热线圈部加热锅,另一方面,在位于与其分开的部位的非通电状态的副加热线圈部分的锅底,不进行加热,但是来自加热部的热在锅中传递,成为被预热的方式,由此能够期待使热均匀地遍及锅内部的被烹调物整体的效果。在这里,“有时间选择性的”这样的意思,并不只是指一定的周期(例如每隔30秒)。也有以下的意思,即,也可以在相同烹调菜单之中使最初和下一个切换周期变化,或根据烹调菜单和被烹调物的种类而改变周期和重复次数。这样,第3对流促进控制是一边利用主加热线圈加热中心部,一边利用4个副加热线圈SCl SC4中的、相邻的2个副加热线圈的组加热周边部的方式。换句话说,是同时驱动4个副加热线圈中的、半数以上且未满全数的副加热线圈,并在与剩余的I个或多个副加热线圈的组之间赋予驱动热功率差的方式。该第2对流促进控制并不是只在4个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情况下实现,例如在使用6个副加热线圈的情况下,只要同时驱动3个或4个副加热线圈即可。(副加热线圈的组的变形例)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在所有的区间(1、I1、III等)固定构成副加热线圈的组的副加热线圈,分为SC1、SC2的组和SC3、SC4的组,但是也可以使该分组方式以规定时间间隔变化。例如如图4所示那样,也可以使该分组方式在每个区间变化。另外,作为副加热线圈的变形例,在第I对流促进控制中,表示了将4个副加热线圈SCl SC4合并为2个的例子(参照图6),该变形例也能适用于该第3对流促进控制。S卩,使用了第I副加热线圈、第2副加热线圈SCR、SCL的情况下的第3对流促进控制具有:锅等被加热物N,供被烹调物放入;顶板,载置该被加热物;圆环状的主加热线圈MC,配置在该顶板的下方;扁平形状的第I副加热线圈SCR和第2副加热线圈SCL,分别接近地配置在该主加热线圈的一侧,具有比主加热线圈的半径小的横向宽度尺寸;变换电路,分别向主加热线圈MC和上述第I副加热线圈、第2副加热线圈SCR、SCL供给感应加热电力;控制部,控制上述变换电路的输出;以及操作部,向上述控制部发出开始加热和热功率设定等的指示,上述控制部在使上述主加热线圈MC以第I热功率(例如800W)供给感应加热电力的期间中,从上述变换电路向上述第I副加热线圈SCR以比上述第I热功率大的第2热功率(例如1.2KW)供给感应加热电力,之后,停止向上述第I副加热线圈SCR的感应加热电力,从上述变换电路向上述第2副加热线圈SCL以比上述第I热功率大的第3热功率(例如1.2KW)供给感应加热电力,上述控制部能够通过重复多次对第I副加热线圈、第2副加热线圈SCR、SCL的上述通电切换动作而实现。此外,在该情况下,在主加热线圈MC、和右侧的副加热线圈SCR或左侧的副加热线圈SCL同时被加热驱动的期间内,流过主加热线圈MC的高频电流IA和分别流过左右的副加热线圈SCR、SCL的高频电流IB的方向如在图6中以实线的箭头标记所示那样,从加热效率的观点优选在相邻的一侧成为相同的方向,这一情况已上述。因而,在对流促进模式下,若控制成这样在2个独立的线圈的相邻区域向同一方向流过电流,则该电流产生的磁通彼此互相加强,增大与被加热物N交链的磁通密度,在被加热物底面较多地生成涡电流,能够高效率地感应加热,所以能够有效地进行用于产生对流的加热。实施方式2图10 3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图,图10是局部分解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内装型感应加热烹调器整体的立体图。图11是表示卸下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内装型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盖板部的状态下的本体部整体的立体图。图1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内装型感应加热烹调器的本体部整体的俯视图。图13是卸下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内装型感应加热烹调器的上下间隔板等主要的构成构件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4是图10的Dl — Dl纵剖视图。图15是图10的D2 — D2纵剖视图。图16是切断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内装型感应加热烹调器的构件外壳和冷却管道的一部分的主要部立体图。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内装型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加热线圈的整体配置的俯视图。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内装型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左侧的感应加热源的俯视图。图1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内装型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左侧的感应加热源的主加热线圈的布线说明图。图2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内装型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左侧的感应加热源的主加热线圈及其周边部分的放大俯视图。图2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内装型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左侧的感应加热源的主加热线圈用线圈支承体的俯视图。图2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内装型感应加热烹调器的控制电路整体图。图23是成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内装型感应加热烹调器的控制电路主要部的全桥方式电路图。图24是成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内装型感应加热烹调器的控制电路主要部的全桥方式电路的简略图。图25是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内装型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左侧感应加热源上方载置大径锅并加热动作的情况下的纵剖视图。图2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内装型感应加热烹调器的本体的中央前方部的纵剖视图。图2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内装型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综合显示部件的俯视图。图28是表示仅使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内装型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左IH加热源的情况下的综合显示部件的显示画面例的俯视图。图29是表示仅使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内装型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左IH加热源的情况下的综合显示部件的显示画面例的俯视图。图30是表示由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内装型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左IH加热源进行着高速烹调加热的情况下的综合显示部件的显示画面例的俯视图。图3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内装型感应加热烹调器整体的基本加热动作的控制步骤说明图。图3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内装型感应加热烹调器的控制动作的流程图1。图3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内装型感应加热烹调器的控制动作的流程图2。图3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内装型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热功率变更的情况下的控制动作的流程图3。图35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内装型感应加热烹调器中,热功率为3KW和1.5KW的情况下的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l 4的热功率值(加热电力)的值的图。图36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内装型感应加热烹调器中,热功率为500W的情况下的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l 4的热功率值(加热电力)的值的图。另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I的结构相同或相当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此外,只要没有特别指明,在实施方式I中所用的用语在本实施方式2中也以相同的意思使用。
(加热烹调器本体)该实施方式2的加热烹调器也包括:1个矩形的本体部A ;盖板部B,构成本体部A的上表面;壳体部C,构成本体部A的上表面以外的周围(外部轮廓);加热部件D,利用电能等加热锅、食品等;操作部件E,由使用者操作;控制部件F,接受来自操作部件的信号而控制加热部件;以及显示部件G,显示加热部件的动作条件。此外,作为加热部件D的一部分,如以下说明那样,包括被称为格栅库(格栅加热室)或烘烤器的电加热部件。该实施方式2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特征在于,利用以往以来的主加热线圈MC加热通常的大小的锅等、将比通常的锅的直径大得多的圆形锅、长方形的大形锅(也称为大径锅)等安置在感应加热部上的情况下,通过接近该安置的位置的(设于主加热线圈MC的周围的多个)副加热线圈SCl SC4和主加热线圈的配合而进行协同加热,为了能够确定执行那样的协同加热动作中的副加热线圈SC,仅使与该副加热线圈SC的外侧位置相对应地位于顶板的下方的个别发光部发光、点亮。此外,将以围绕大范围加热部的方式显示该大范围加热区域的边界的大范围发光部配置于顶板的下方与上述实施方式I有较大的不同,该大范围加热部能够实现主加热线圈MC与所有的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协同加热。(本体部A)本体部A如图10所示,由后述的盖板部B覆盖上表面整体,该本体部A的外形形状以覆盖设置口 Ki的大小,且与空间相匹配的规定的大小,形成为大致正方形或长方形,该设置口 Kl形成于水槽等厨房用具KT (参照图15)。图11所示的本体外壳2形成该壳体部C的外部轮廓面,由胴部2A和金属板制的前部凸缘板2B构成,该胴部2A通过利用冲压成形机械对I张平板状的金属板进行多次折弯加工而形成;该前部凸缘板2B通过焊接或铆钉、螺钉等固定部件接合在该胴部的端部,在利用固定部件使上述前部凸缘板2B和胴部2A结合的状态下,成为上表面开放的箱形。该箱形的胴部2A的背面部下部是倾斜部2S,其上方是垂直的背面壁2U。在图11所示的本体外壳2的上表面开口的后端部、右端部和左端部的三个部位,分别具有向外侧呈L字形一体折弯地形成的凸缘,后方的凸缘3B、左侧的凸缘3L、右侧的凸缘3R和前部凸缘板2B被载置于厨房用具KT的设置部(参照图15)上表面,支承加热烹调器的载荷。并且,如图15所示,在加热烹调器被完全地收容于厨房用具KT的设置口 Kl的状态下,加热烹调器的前面部从形成于厨房用具KT的前方的开口部KTK露出,能够从厨房用具KT前面侧操作加热烹调器的前面(左右)操作部60 (参照图10)。倾斜部2S连结胴部2A的背面和底面(参照图11、图13),在将加热烹调器嵌入地设置于厨房用具KT的情况下,为了防止与厨房用具KT的设置口 Kl后缘部碰撞或干涉而进行切割。即,在这种加热烹调器嵌入地设置于厨房用具KT时,加热烹调器的本体部A的近前侧倾斜朝下,在该状态下从近前侧先落入厨房用具KT的设置口 K1。之后,使后侧以画弧的方式落入设置口 Kl (这样的设置方法例如详细地记载于日本特开平11 - 121155号公报)。为了这样的设置方法,前部凸缘板2B成为如下的大小,S卩,在将加热烹调器设置于厨房用具KT时,在与厨房用具KT的设置口 Kl的设置口前缘部(参照图15)之间确保充分的空间SP。
在本体外壳2的内部包括:加热源6L、6R,用于感应加热载置于后述的顶板21的具有磁性的、例如由金属构成的锅等被加热物N (以下有时仅称为锅);电加热器,例如被称为辐射式加热器的辐射式中央电加热源7,利用辐射热进行加热;后述的控制部件F,控制该加热部件的烹调条件;后述的操作部件E,向该控制部件输入上述烹调条件;以及显示部件G,显示由该操作部件输入的加热部件的动作条件。以下,分别详细地说明。另外,在该实施方式2中,作为被加热物N的锅,假定使用直径为12cm以上的锅,作为锅(单耳锅、双耳锅等),直径为16cm、18cm、20cm、24cm,作为平底锅,直径为20cm,作为天麸罗锅,直径为22cm,作为中华炒菜锅,直径为29cm,能够使用上述锅等各种锅。壳体部C的内部如图11所示,大体上被划分形成为沿前后方向较长伸展的右侧冷却室SR、相同地沿前后方向较长伸展的左侧冷却室8L、箱形的格栅(或烘烤器)加热室9、上部构件室10、后部排气室12,但是各室并非互相完全地被隔绝。例如右侧冷却室8R和左侧冷却室8L,分别经由上部构件室10与后部排气室12连通。格栅加热室9在其前面开口 9A部被后述的门13关闭的状态下,成为大致独立的密闭空间,但是经由排气管道14,与壳体部C的外部空间、即厨房等的室内空间连通(参照图 15)。(盖板部B)盖板部B如以下所述那样,由上框架(也称为框架体)20和顶板(也称为上板、玻璃顶盖、盖板)21这2个大的构件构成。上框架20整体由非磁性不锈钢板或铝板等金属制板形成为画框状,具有堵住本体外壳2的上表面开口那样的大小(参照图12、图15)。顶板21具有无间隙地完全覆盖设于画框形状的上框架20的中央的大的开口部那样的横向宽度尺寸W (参照图17),重合地设置在本体外壳2上方。该顶板21整体由耐热强化玻璃、结晶化玻璃等透过红外线和来自LED的可见光线的透明或半透明的材料构成,与上框架20的开口部的形状相匹配地形成为长方形或正方形。另外,在透明的情况下,因为使用者从顶板21的上方看得见全部的内置构件,有时损害美观,所以有时在顶板21的表面、背面实施遮蔽用的涂装,或通过印刷等而实施细小的斑点状或格栅状不透过可见光线的部分。而且,顶板21的前后左右侧缘在与上框架20的开口部之间夹设橡胶制填料、密封件(未图示)而呈水密状态地被固定。因而,防止水滴等从顶板21的上表面通过形成于上框架20与顶板21的相向部分的间隙而进入本体部A的内部。在图10中,右通风口 20B在形成上框架20时由冲压机械同时冲切形成,成为后述的送风机30的吸气通路。中央通风口 20C相同地在形成上框架20时冲切形成,左通风口20D相同地在形成上框架20时冲切形成。另外,在图8中仅表示上框架20的后部部分,但是像图12那样从上方观察的情况下,呈画框状覆盖本体外壳2的上表面整体。顶板21在实际的烹调的阶段中,有时接受来自被在后详细地说明的右侧感应加热源(以下称为“右IH加热源”)6R、左侧感应加热源(以下称为“左IH加热源”)6L感应加热并成为高温的锅等被加热物N的热也成为300度以上。并且,在顶板21的下方设有后述的作为辐射式的电热加热器的辐射式中央电加热源7的情况下,利用来自该辐射式中央电加热源7的热,顶板21被直接加热至高温,该温度有时也达到350度以上。在顶板21的上表面,如图10和图12所示,表示后述的右IH加热源6R、左IH加热源6L、辐射式中央电加热源7的大致位置的圆形的引导标记6RM、6LM、7M分别通过印刷等的方法而表不。左右引导标记6RM、6LM的直径分别是220mm。(加热部件D)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加热部件D,包括位于本体部A的上部右侧位置的右IH加热源6R、相反地位于左侧的左IH加热源6L、在本体部A的左右中心线上位于靠近后部的辐射式中央电加热源7、和在格栅加热室9的内部烘烤器用的上下I对的辐射式电加热源22、23。这些加热源被构成为,由控制部件F互相独立地控制通电,但是详情在后一边参照附图一边说明。(右IH加热源)右IH加热源6R被设置在被划分形成于本体外壳2的内部的上述上部构件室10内部。并且,在上述顶板21的右侧的下表面侧配置有右IH加热线圈6RC。该线圈6RC的上端部与顶板21的下表面隔有微小间隙地接近,成为IH (感应)加热源。在该实施方式中,例如使用具备最大消耗电力(最大热功率)为3kW的能力的加热源。右IH加热线圈6RC通过将30根左右的0.1mm 0.3mm左右的细线呈螺旋状捆绑成线束,并一边加捻一边卷绕I根或多根该线束(以下称为集合线),如图17所示,以中心点X2作为基点而外形形状成为圆形的方式,最终成形为圆盘形。右IH加热线圈6RC的直径(最大外径尺寸)是大致180mm 200mm左右。也可以使作为被显示于顶板21的圆(在图10中以实线表示)的引导标记6RM的位置与右IH加热源6R的右IH加热线圈6RC的最外周位置完全地一致,但是对于实施本发明,完全一致不是必要的条件。因为上述左右引导标记6RM、6LM的直径是220mm,所以在右IH加热线圈6RC的直径(最大外径尺寸)是200mm的情况下,距右IH加热线圈6RC的最外周缘分别IOmm外侧的正上方成为右引导标记6RM的位置。该引导标记6RM只不过是表示适当的感应加热区域的标记。在图10中右侧的虚线的圆大体表示右IH加热线圈6RC的最外周位置。(左IH加热源)左IH加热源6L隔着本体部A的左右中心线CLl (参照图17)地设置于与右IH加热源6R大致线对称的位置(以左右中心线CL2为中心),成为与右IH加热源6R同样的结构。在该实施方式中,例如使用具备最大消耗电力(最大热功率)为3kW的能力的加热源。此外,左IH加热线圈6LC如图18所示,由以中心点Xl作为基点,半径为Rl的2个同心状配置的环状的外形形状的线圈构成,其直径(最大外径尺寸)是约180mm,但是这是不包含后述的副加热线圈SC的尺寸。此外,约180mm的尺寸是构成左IH加热线圈的后述的外侧线圈6LC1和内侧线圈6LC2中的、该外侧线圈6LC1的最大外径尺寸。在图17中相当于DA。为了表示与后述的副线圈SC的差异,以下将构成左IH加热线圈6LC的外侧线圈6LC1和内侧线圈6LC2这两者称为“主加热线圈MC”(参照图20)。也可以使作为被显示于顶板21的圆(在图10和图12中以实线表示)的引导标记6LM的位置与左IH加热线圈6LC的最外周位置完全地一致,但是对于实施本发明,完全一致不是必要的条件。引导标记是表示适当的感应加热区域的标记。图12的左侧的虚线的圆大体表示左IH加热线圈6LC的最外周位置。被显示于顶板21的圆形的引导标记EM表示包含后述的主加热线圈MC和大致等间隔地配置在其前后左右位置的所有的副加热线圈SC (合计4个)的大的圆形的区域(以下称为“协同加热区域标记”)。此外,该协同加热区域标记EM的位置与用于从上述顶板21之下放射光而表示上述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协同加热时优选的被加热物载置部位的外侧界限的、后述的“大范围发光部”的位置大体一致。与右IH加热线圈6RC同样,在左IH加热线圈6LC的内侧空间设置有红外线式的温度检测元件(以下称为红外线传感器)31L (参照图18、图22、图23)。该详情在后详细地说明。上述左IH加热源6的IH加热线圈6LC由沿半径方向被分割的2个线圈(以下将外侧的线圈称为“外侧线圈” 6LCI,将内侧的线圈称为“内侧线圈” 6LC2 )构成。该2个线圈如图19所示,是被串联连接的一连串的线圈。另外,也可以不形成为2个线圈,而整体是单
一的线圈。在左右IH加热线圈6LC、6RC的下表面(背面),如图21、图26所示,作为这些加热线圈的磁通泄漏防止材73,配置有由高透磁材料、例如铁氧体形成的截面方形的棒。例如对于左IH加热线圈6LC,从其中心点Xl放射状地配置有4根、6根或8根(未必必须是偶数根)。S卩,磁通泄漏防止材73无需覆盖左右IH加热线圈6LC、6RC的下表面整体,只要将截面例如是正方形或长方形等且成形为棒状的磁通泄漏防止材73以与右IH加热线圈6RC的线圈线交叉的方式以规定间隔设置多个即可。因而,在该实施方式2中,从左侧IH加热线圈的中心点Xl放射状地设置多个。利用这样的磁通泄漏防止材73,能够使从IH加热线圈产生的磁力线集中于顶板21上的被加热物N。上述右IH加热线圈6RC和左IH加热线圈6LC也可以被分为多个部分,使得独立地被通电。例如也可以是,在内侧呈螺旋状地卷绕IH加热线圈,在该IH加热线圈的外周侦牝在与其同心的圆上且大致同一平面上安置另外的大径的呈螺旋状卷绕的IH加热线圈,以内侧的IH加热线圈通电、外侧的IH加热线圈通电、以及内侧和外侧的IH加热线圈都通电这样的3个通电类型加热被加热物N。这样,也可以利用流过2个IH加热线圈的高频电力的输出电平、占空率、输出时间间隔中的至少一个或组合它们,高效率地加热从小型到大形(大径尺寸)的被加热物(锅)N (作为使用了这样的能够独立通电的多个加热线圈的技术文献的代表,周知有日本专利第2978069号公报)。温度检测元件3IR是被设置于设于右IH加热线圈6RC的中央部的空间内部的红外线式的温度检测元件,使位于上端部的红外线受光部朝向顶板5的下表面(参照图25)。此外,也同样地,在设于左IH加热线圈6LC的中央部的空间内部,设置有红外线式的温度检测元件31L (参照图18、图26),在后详细地说明。红外线式的温度检测元件31R、31L (以下称为红外线传感器)由能够通过检测从锅等被加热物N放射的红外线的量而测量温度的光电二极管等构成。另外,上述温度检测元件31R (由于温度检测元件31L也相同,所以以下双方共用的情况下,仅以温度检测元件31R为代表进行说明)也可以是导热式的检测元件,例如热敏电阻式温度传感器。这样地利用红外线传感器从顶板5的下方迅速地检测从被加热物发出的与该被加热物的温度对应的红外线的技术方案,例如通过日本特开2004 - 953144号公报(日本专利第3975865号公报)、日本特开2006 — 310115号公报、日本特开2007 — 18787号公报等被公众所周知。在温度检测元件31R是红外线传感器的情况下,由于通过使从被加热物N放射的红外线集中且实时(几乎没有时间差)地接收而能够根据其红外线量检测温度,所以(比热敏电阻式)优异。即使位于被加热物N的近前的耐热玻璃、陶瓷制等顶板21的温度与被加热物N的温度不相同,且不论顶板21的温度如何,该温度传感器也能够检测被加热物N的温度。即,这是因为顶板2被设计成防止从被加热物N放射的红外线被顶板21吸收或遮断的缘故。例如顶板21选择使4.Ομπι或2.5μπι以下的波长区域的红外线透过的材料,另一方面,温度传感器31R选择检测4.0 μ m或2.5 μ m以下的波长区域的红外线的传感器。另一方面,在温度检测元件31R是热敏电阻等导热式的传感器的情况下,与上述的红外线式温度传感器相比,在实时地捕捉剧烈的温度变化这方面较差,但是能够接受来自顶板21、被加热物N的辐射热,可靠地检测出位于被加热物N的底部、其正下方的顶板21的温度。而且即使是在没有被加热物N的情况下,也能够检测出顶板21的温度。另外,在温度检测元件是热敏电阻等的导热式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使其温度感知部与顶板21的下表面直接接触,或夹设导热性树脂等那样的构件,尽可能准确地把握顶板21自身的温度。这是因为,若在温度感知部与顶板21的下表面之间有空隙,则温度的传导会产生延迟。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左右共同配置的构件,对共有的内容,有时省略名称中的“左、右”和附图标记中的“L、R”的记载。(辐射式中央电加热源)辐射式中央电加热源7 (参照图10、图12)被配置在本体部A的内部、并且顶板21的左右中心线CLl上(参照图17)且靠近顶板21的后部的位置。辐射式中央电加热源7使用利用辐射而加热的类型的电加热器(例如镍铬耐热合金线、卤素加热器、辐射式加热器),透过顶板21从其下方加热锅等被加热物N。并且,例如使用具备最大消耗电力(最大热功率)为1.2kff的能力的电加热源。辐射式中央电加热源7具有整个上表面开口的圆形容器形状,构成其最外周部分的绝热材料制的容器状罩50的最大外径尺寸是约180mm,高度(厚度)为15_。作为被显示于顶板21的圆(在图10和图12中以实线表示)的引导标记7M的位置并非与辐射式中央电加热源7的最外周位置完全地一致。该引导标记7M只不过是表示适当的加热区域的标记。在图12中以虚线的圆表示的引导标记7M大体表示辐射式中央电加热源7的容器状罩50的最外周位置。(辐射式电加热源)右侧的上下间隔板24R铅垂地设置(参照图11、图13),发挥在壳体部C的内部隔绝右侧冷却室8R和格栅加热室9间的间隔壁的作用。左侧的上下间隔板24L相同地铅垂地设置(参照图11),发挥在壳体部C的内部隔绝左侧冷却室8L和格栅加热室第9间的间隔壁的作用。另外,上下间隔板24R、24L与格栅加热室9的外侧壁面保持几mm左右的间隔地
被设置。水平间隔板25 (参照图11、图14)具有将左右的上下间隔板24L、24R之间整体划分为上下2个空间的大小,该间隔板25的上方是上述上部构件室10。此外,该水平间隔板25与格栅加热室9的顶面保持几mm IOmm左右的规定的空隙116(参照图15)地被设置。缺口部24A分别形成于左右的上下间隔板24L、24R,为了防止在将后述的冷却管道42水平地设置时该冷却管道42与左右的上下间隔板24L、24R碰撞而被设置(参照图11)。形成为矩形箱状的格栅加热室9利用不锈钢、钢板等金属板形成左右、上下和背面侧的壁面,在上部顶部附近和底部附近,利用辐射式的电加热器例如鞘加热器的上下I对的辐射式电加热源22、23(参照图15)以呈大致水平扩展的方式被设置。在这里所谓“扩展”,是指鞘加热器的中途多次在水平面中弯曲,以尽可能平面地占据大范围的面积的方式蜿蜒的状态,平面形状是成为W字形的形状的代表的例子。通过对该上下两个辐射式电加热源22、23同时或个别地通电,能够进行设定焙烤烹调(例如烤鱼)、格栅烹调(例如比萨饼、奶汁烤菜)、格栅加热室9内的气氛温度而进行烹调的烤箱烹调(例如,蛋糕、烤蔬菜)。例如,格栅加热室9的上部顶部附近的辐射式电加热源22使用最大消耗电力(最大热功率)为1200W的电加热源,底部附近的辐射式电加热源23使用最大消耗电力为800W的电加热源。空隙26 (参照图15)是形成于水平间隔板25与格栅加热室9的外框架9D之间的间隙(是与上述的空隙116相同的间隙),该空隙26最终与后部排气室12连通,空隙26内的空气通过后部排气室12被引导到本体部A之外而被排出。在图11中,后部间隔板28间隔上部构件室10与后部排气室12,具有下端部到达上述水平间隔板25且上端部到达上框架20的高度尺寸。排气口 28A形成在后部间隔板28上的2个部位,用于排出进入了上部构件室10的冷却风。(冷却用送风机)在该实施方式中所说的送风机30使用离心型多翼式送风机(作为代表有多叶片风扇)(参照图11、图12),使用在驱动马达300的旋转轴32的顶端固定有翼部30F的送风机。此外送风机30分别被设置于上述右侧冷却室8R和左侧冷却室8L中,冷却左右的左侧IH加热线圈6LC、6RC用的电路基板和这些加热线圈本身,以下详细地说明。冷却单元⑶如图13、图14所示,从上方插入并固定于上述冷却室8R、8L,包括:构件外壳34,收容有构成变换电路的电路基板41 ;以及风扇外壳37,与该构件外壳34结合,在内部形成有送风机30的送风室39。上述送风机30是其驱动用马达300的旋转轴32为水平的、所谓横轴型,被收容于设置于右侧冷却室8R之中的风扇外壳37的内部。以包围该送风机30的多个翼30F的方式在风扇外壳37内部形成圆形的送风空间,形成有送风室39。在风扇外壳37的吸入筒37A的最上位形成有吸入口 37B。排气口(出口)37C形成于风扇外壳37的一端部。风扇外壳37通过组合2个塑料制外壳37D、37E,以螺钉等固定件结合而形成为一体构造物。在该结合状态下,从冷却空间8R、8L的上方插入该冷却空间8R、8L,并以适当的固定部件固定成不移动。上述构件外壳34以紧贴状态连接于上述风扇外壳37,以导入从上述风扇外壳37的空气排出用的排气口 37C排出的冷却风,整体具有横长的长方形形状,并且除了与排气口 37C连通的导入口(未图示)、后述的第I排气口 34A和第2排气口 34B仅这3个部位的部分之外的其他的部分整体被密闭。印刷布线基板(以下称为电路基板)41是安装有向上述右IH加热源6R、左IH加热源6L供给规定的高频电力的变换电路的基板,具有与构件外壳34的内部空间形状大致匹配的外形尺寸,被设置在构件外壳34之中的距格栅加热室9较远的一侧,相反地说,以近到仅几_以下的方式接近于构成本体部A的外部轮廓的本体外壳2。另外,在该电路基板41上,与变换电路的部分隔开地一起安装有上述送风机30的驱动马达300驱动用的电源和控制电路部。所谓在该电路基板41中所说的变换电路210R、210L,是指图22所示的、除了输入侧连接于商用电源的母线的整流桥电路221之外(也可以包含),具备由连接于直流侧输出端子的线圈222和平滑化电容器223构成的直流电路、共振电容器224、成为开关部件的电力控制用半导体即IGBT225、驱动电路228和飞轮二极管226的电路,不含有作为机械的构造物的IH加热线圈6RC、6LC。在上述构件外壳34的上表面部,沿着来自送风机30的冷却风流动的方向,隔开地形成2个上述第I排气口 34A和第2排气口 34B。第2排气口 34B位于构件外壳34中的冷却风流动的最下游侧位置,还具有比第I排气口 34A大数倍的开口面积。另外,在图14中,Yl Y5表示由送风机30吸入的空气和被排出的空气的流动,冷却风按照Y1、Y2、…Υ5的顺序流走。冷却管道42整体由塑料成型,通过重叠作为塑料的一体成形品的上外壳42Α和相同地作为塑料的一体成形品的平板状的盖(以下称为“下外壳”)42Β并用螺钉固定,在该两者之间的内部形成后述的3个通风空间42F、42G、42H (参照图14)。喷出孔42C沿整个上外壳42A的上表面以贯穿其壁面的方式形成多个,是用于喷出来自送风机30的冷却风的孔,各喷出孔42C的口径相同。间隔壁42D 是在上外壳42A之中通过一体成型形成为直线或曲线状的肋(凸条)形状,由此,划分形成一端连通于构件外壳34的第I排气口 34A的通风空间42F(参照图14)。间隔壁42E同样地是在上外壳42A之中一体形成的平面形状的-字状凸条形状,由此划分形成一端连通于构件外壳34的第2排气口 34B的通风空间42H (参照图14)。该通风空间42H经由形成在间隔壁42E的一侧部(在图9、图11中为靠近构件外壳34的一侧)的连通口(孔)42J (图14参照),与最大的通风空间42G连通。并且,以通风空间42H的一侧部(在图14、图16中为靠近构件外壳34的一侧)成为上述构件外壳34的第2排气口 34B的正上方的方式设置冷却管道42。由此,从构件外壳34被排出的冷却风进入冷却管道42的通风空间42H,从这里向通风空间42G展开,从各喷出孔42C喷出。通风口 42K是与上外壳42A的通风空间42H相对应地形成的四边形的通风口,且是排出冷却后述的液晶显示画面45R、45L的风的口。在图14中,铝制的散热翅片43A、43B安装有位于电路基板41之中的IGBT225等电力控制用半导体开关元件、其他发热性构件,遍及整体将多个薄的翅片有规则地排列形成,该电路基板41安装有上述右IH加热源6R、左IH加热源6L用的变换电路(在图22中详细地说明)210R、210L。该散热翅片43A、43B如图14所示,被设置在构件外壳34之中的与底部相比靠近顶部的一侧,下方确保充分的空间,冷却风Y4在该空间内流动。S卩,在送风机30的特性上,排出能力(吹出能力)遍及排出口(排气口 37C)的整个区域是不均匀的,排出能力的最高部分位于该排气口 37C的上下中心点的下方,将上述散热翅片43A、43B的位置向上方设定,使得上述散热翅片43A、43B的位置不成为该排气口 37C的上下中心点的延长线上的位置。此外,不会朝向安装于电路基板41的表面的各种小型电子构件、印刷布线图案部分吹出冷却风。左IH加热源6L用的变换电路210L由驱动主加热线圈MC的专用的变换电路MIV和单独驱动多个副加热线圈SC的专用的变换电路SIVl SIV4构成(参照图25)。格栅加热室9内置于本体部A的左右IH加热源6L、6R的下方,并且在与本体A的内侧后壁面之间形成有规定的空间SX (参照图15)。即,为了设置后述的排气管道14以及为了形成排气室12,格栅加热室9在与本体外壳2的胴部背面壁2U之间形成有IOcm以上的上述空间SX。上述2个独立的冷却单元⑶在从上方插入并固定于上述冷却室8R、8L的状态下,图14所示的风扇外壳37的一部分且横向宽度大的部分局部突出到上述空间SX (参照图15)中,此外,收容有电路基板41的构件外壳34在与格栅加热室9的左右侧壁面形成规定的空隙。另外,所谓在这里所说的空隙,是指格栅加热室9的左右的外壁面与构件外壳34之间的空隙,并非是在该实施方式中所说的左右的上下间隔板24L、24R与构件外壳34的外侧表面之间的相向间隙。这样,即使有格栅加热室9,冷却单元CU的风扇外壳37的部分也被配置于该空间SX中,在以从前方投影的方式观察的情况下,由于冷却单元CU的风扇外壳37的部分成为与格栅加热室9局部重叠的状态,能够防止增大本体部A的横向宽度尺寸。(操作部件E)该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的操作部件E由前面操作部60和上表面操作部61构成(参照图11 图12)。(前面操作部)在本体外壳2的左右两侧的前面安装有塑料制的前面操作框架62R、62L,该操作框架前面为前面操作部60。在该前面操作部60分别设有:主电源开关63的操作按钮63A(参照图11),同时接通或阻断左IH加热源6L、右IH加热源6R、辐射式中央电加热源7和格栅加热室9的辐射式电加热源22、23所有的电源;右操作度盘64R,开闭控制右IH加热源6R的通电及其通电量(热功率)的右电源开关(未图示)的电触点;以及相同地控制左IH加热源6L的通电及其通电量(热功率)的左控制开关(未图示)的左侧操作度盘64L。经由主电源开关63向图20所示的所有的电路构成构件供给电源。在前面操作部60,设有左显示灯66L和右显示灯66R,该左显示灯66L仅在由左操作度盘64L对左IH加热源6L进行通电的状态下点亮,该右显示灯66R仅在由右操作度盘64R对右IH加热源6R进行通电的状态下点亮。另外,左操作度盘64L和右操作度盘64R在不使用的状态下,如图10所示,被向内侧压入以不从前面操作部60的前方表面突出,在使用的情况下,在使用者用手指按压一次之后挪开手指时,利用内置于前面操作框架62的弹簧(未图示)的力而突出(参照图9),成为使用者抓着周围使其旋转的状态。并且,在该阶段,若向右或左旋转I个刻痕(notch),首先分别对左IH加热源6L和右IH加热源6R开始(最小设定热功率120W的)通电。因此,若进一步使突出的左操作度盘64L和右操作度盘64R中的任一个向相同的方向旋转,则上述控制部件F读取根据其转动的量由内置的旋转编码器(未图示)产生的规定的电脉冲,决定该加热源的通电量,能够进行热功率设定。另外,左操作度盘64L、右操作度盘64R均与是初始的状态还是在中途向左右旋转了的状态无关,一旦使用者用手指按压一次而压入(压回)到不从前面操作部10的前方表面突出那样的规定的位置,就能够被保持在该位置,且左IH加热源6L、右IH加热源6R均能够瞬间地停止通电(例如即使是在烹调中,也只要压入右操作度盘64R,就能够立刻使右IH加热源6R停止通电)。另外,若对上述主电源开关63 (参照图10)的操作按钮63A (参照图11)进行打开操作,则在该操作以后,右操作度盘64R和左操作度盘64L的操作同时成为无效。同样地,辐射式中央电加热源7和设置于格栅加热室9的辐射式电加热源22、23的通电也全部被阻断。此外,在前面操作框架62的前面下部,虽未图示,但是设有3个独立的定时器度盘。这些定时器度盘是用于操作定时器开关(也称为定时器计数器。未图示)的度盘,该定时器开关分别从对左IH加热源6L、右IH加热源6R、辐射式中央电加热源7通电开始起通电希望的时间(定时器设置时间),在经过了该设定时间之后,自动地切断电源。(上表面操作部)上表面操作部61如图12所示,由右热功率设定用操作部70、左热功率设定用操作部71和中央操作部72构成。S卩,在顶板21的上表面前部,隔着本体部A的左右中心线,在右侧配置有右IH加热源6R的右热功率设定用操作部70,在中央部配置有辐射式中央电加热源7和被设置于格栅加热室9的辐射式电加热源22、23的中央操作部72,在左侧配置有左IH加热源6L的左热功率设定用操作部71。在该上表面操作部设有使用不锈钢制或铁制的烹调容器(未图示)的情况下的各种键,其中设有面包专用键250。另外,也可以为以下的方式,即,不是特定的烹调(例如面包)的专用键,而设置I个用于烹调容器使用的专用的共同键,每次按压该共同键时,使在后述的综合显示装置100之中显示显示有希望的烹调名(例如面包)的能够操作的键(后述的输入键141 145等),使用者用手指触摸该键的区域而输入该希望的烹调开始指令。另夕卜,上述烹调容器从格栅加热室9的前面开口 9A被插入该格栅加热室9的内部,即使被载置在铁丝网109上也能够使用。而且,在上表面操作部61设有复合烹调键251,该复合烹调键251用于利用IH加热源和辐射式电加热源22、23两方使用上述烹调容器而烹调的情况(以下称为“复合加热烹调”或“复合烹调”)。在该实施方式I中,能够实现右IH加热源6R和格栅加热室9的辐射式电加热源22、23的复合加热,上述复合烹调键251设于后述的右热功率设定用操作部70附近(参照图10)。另外,上述复合烹调键251也可以是以下的方式,即,使在后述的综合显示部件100的显示画面(液晶画面等)之中显示希望的键,而不是固定式的键、按钮、捏手等,通过使用者用手指触摸该键的区域,能够实现复合烹调的输入。即,也可以是在综合显示部件100的显示画面中,利用软件适时地显示能够输入的键形状,对其触摸而输入操作的方法。(右热功率设定用操作部)在图12、图27中,在右热功率设定用操作部70,设有使用者只按压一次就能够简单地设定右IH加热源6R的热功率的各热功率的单触键设定用键部90。具体而言,包括弱热功率键91、中热功率键92和强热功率键93这3个单触键,弱热功率键91将右IH加热源6R的热功率设定为300W,中热功率键92设定为750W,强热功率键93设定为2.5kW。另外,在右单触键部的右端部设有强热功率键94,在想使右IH加热源6R的热功率为3kW的情况下,对该强热功率键94进行按压操作。(左热功率设定用操作部)同样,在用于左IH加热源6L的热功率设定的左热功率设定用操作部71,也设置有与右热功率设定用操作部70同样的单触键群。(中央操作部)在图12和图27,在中央操作部72,排列地设有开始对用于格栅(焙烤)烹调和烤箱烹调的格栅加热室9的辐射式电加热源22、23通电的操作开关的操作按钮95、和停止该通电的操作开关的操作按钮96。在中央操作部72,横向排成一行地设有温度调节开关的操作按钮97A、97B,该温度调节开关的操作按钮97A、97B以一度一度地加上或减去的方式设定由辐射式电加热源22,23进行的格栅烹调和由左IH加热源6L、右IH加热源6R进行的电磁烹调的控制温度。此外,在这里还设有设定开关99A、99B,该设定开关99A、99B以一个等级一个等级地加上或减去的方式设定辐射式中央电加热源7的电源接通一切断开关按钮98和热功率。另外,如图27所示,在中央操作部72设有便捷菜单键130。在操作该便捷菜单键130时,在设定油炸烹调(使用左IH加热源6L、右IH加热源6R)、油炸预热状态显示(使用左IH加热源6L、右IH加热源6R,将油加热到规定的预热温度)、定时器烹调(仅在用定时器开关设定了左IH加热源6L、右IH加热源6R、辐射式中央电加热源7、设于格栅加热室9的内部的辐射式电加热源22、23的时间中通电而烹调)时,只要按压,就使后述的综合显示部件100简单地读出希望的输入画面、状态显示画面。在面包专用键250的右侧,设有由硬质按钮构成的右IH便捷菜单按键131R,该右IH便捷菜单按键131R是用于对右IH加热源6R进行各种设定的设定按钮。对左IH加热源6L也设有同样的设定按钮。在操作操作、起动上述的定时器计数器(未图示)的起动开关时,测量了自该起动时刻起的经过时间并以数字显示于上述的液晶显示画面45R、45L。另外,液晶显示画面45R、45L的显示光透过顶板21,经过时间以“分”和“秒”为单位明确地显示于使用者。左侧的左热功率设定用操作部71也与右热功率设定用操作部70相同,设有左定时器开关(未图示)和左液晶显示部45L,上述左定时器开关和左液晶显示部45L隔着本体I的左右中心线CLl,设于左右对象的位置。(热功率显示灯)在顶板21的右前侧,在右IH加热源6R与右热功率设定用操作部70之间的位置,设有显示右IH加热源6R的热功率的大小的右热功率显示灯101R。右热功率显示灯IOlR设于顶板21的下表面附近,以使显示光经由(透过)顶板21从其下表面向上表面侧发出。同样,显示左IH加热源6L的热功率的大小的左热功率显示灯IOlL设于顶板21的左前侧的、左IH加热源6L与左热功率设定用操作部71之间的位置,左热功率显示灯IOlL设于顶板21的下表面附近,以使显示光经由(透过)顶板21从其下表面向上表面侧发出。另外,这些显示灯101RU01L在图22的电路构成图中省略表示。
(显示部件G)该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的显示部件G由综合显示部件100构成。如图10、图12和图27所示,综合显示部件100设于顶板21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的、前后方向的前侧。该综合显示部件100主要由液晶显示面板构成,设于顶板21的下表面附近,以使显示光经由(透过)顶板21从其下表面向上表面侧发出。综合显示部件100能够输入或确认左IH加热源6L、右IH加热源6R、辐射式中央电加热源7和格栅加热室9的辐射式电加热源22、23等的通电状态(热功率和时间等)。即,(I)左右IH加热源6L、6R的功能(是否是烹调动作中等)(2)辐射式中央电加热源7的功能(是否是烹调动作中等)(3)在格栅加热室9中烹调的情况下,与进行该加热烹调的情况下的操作顺序、功能(例如,当前是否进行着烘烤器、格栅、烤箱的烹调中的某一个)的3个场景对应地,由文字、图示、图解等明确地表示动作状况、热功率等的加热条件。该综合显示部件100所使用的液晶画面是众所周知的点阵型液晶画面。此外,能够实现高清晰度(相当于具备320X240像素的分辨率的QVGA或640X480点阵、能够显示16色的VGA)的画面,即使在显示文字的情况下也能够显示多个文字。液晶画面不只是I层,为了增加显示信息,也可以使用以上下2层以上显示的液晶画面。液晶画面的显示区域的大小是纵(前后方向)约4cm、横约IOcm的长方形。此外,按照加热源将显示信息的画面区域分割成多个(参照图27)。例如将画面分配到合计10个区域中,如下那样地定义。(I)左IH加热源6L的对应区域100L (热功率用100L1和时间以及烹调菜单用100L2的合计2个)。(2)辐射式中央电加热源7的对应区域100M (热功率用100M1和时间用100M2的合计2个)。(3)右IH加热源6R的对应区域100R (热功率用100R1和时间用100R2的合计2个)。(4)格栅加热室9的烹调用区域100G。(5)随时或通过使用者的操作显示各种烹调的参考信息,并且在异常运转检测时或不适当操作使用时报知使用者的引导区域(I个100GD)。(6)具有能够直接输入各种烹调条件等的功能的、显示互相独立的6个输入键141、142、143、144、145、146 的键显示区域 100F。(7) 一个任意显示区域100N。如图27和图28所示那样,在左IH加热源6L的对应区域100L、具体而言在时间以及烹调菜单用100L2,作为烹调菜单选择用,以具有高速加热用的选择键E1A、烧水用选择键E1B、焯煮选择键E1C、预热用选择键E2A、煮饭选择键E2B、油炸选择键E3A、烧水+保温的选择键E3B这7个键的场景同时(一览状态地)显示。图28是表示该状态的图。图30是表示选择了高速加热的情况的图。通过上述选择键ElA保留显示,其他的选择键全部消失,选择了 ElA所表示的“高速加热”这样的烹调菜单,显示当前是加热动作执行中。在由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280判断为被加热物N的底部直径是普通锅程度,且在主加热线圈MC的上方有该被加热物,而且在不是还跨过4个副加热线圈SCl SC4之上那样的大小的情况下,烹调菜单选择用的7个键E1A、E1B、E1C、E2A、E2B、E3A、E3B不被显示。即,在还跨过副加热线圈SCl SC4中的某一个之上那样大的被加热物N的情况下,最初能够选择烹调菜单选择用的7个键E1A、E1B、E1C、E2A、E2B、E3A、E3B。只要按压任意显示区域的键100N,就能够用文字将有助于烹调的详细的信息等显示于综合显示部件100的引导区域100⑶。此外,上述显示区域的背景颜色通常整体由统一的色彩(例如白)显示,但是显示区域100R和100G在上述的“复合烹调”的情况下,变化成相同的颜色而且是与其他的加热源的显示区域100LU00M不同的颜色(例如黄色、浅蓝色等)。在显示画面是液晶的情况下,这样的颜色变化能够通过其背光源的动作切换而实现,但是省略详细的说明。上述的合计10个的各区域(显示区域)被实现在综合显示部件100的液晶画面之上,但是并不是物理性地单独形成或划分于画面本身。即,因为是由画面显示的软件(个人计算机的程序)所确立的区域,所以利用该软件能够改变每次的面积、形状、位置,但是考虑到使用者的使用方便,与左IH加热源6L、辐射式中央电加热源7、右IH加热源6R等各加热源的左右的排列顺序相对应地,始终为相同的排列顺序。S卩,在画面上,关于左IH加热源6L的信息被显示在左侧,关于辐射式中央电加热源7的信息被显示在正中,关于右IH加热源6R的信息被显示在右侧。此外,格栅加热室9的烹调用显示区域100G—定被显示在上述左IH加热源6L的对应区域100L、辐射式中央电加热源7的对应区域100M、右IH加热源6R的对应区域100R的近前侧。而且,输入键的显示区域100F无论在什么的情况下一定被显示在最前方。此外,上述输入键141 146采用通过使用者用手指等触摸而静电容量变化的接触式键,通过使用者轻轻触摸与键表面相对应的位置的、覆盖综合显示部件100的上表面的玻璃板的上表面,产生相对于通电控制电路200的有效的输入信号。在构成上述输入键141 146的部分(区域)的上述玻璃板上,不通过印刷、刻印等表示表示键的输入功能的文字、图形、符号(包含图27的键143、145的箭头标记),但是在这些键的下方的液晶画面(键显示区域F),成为针对这些输入键的操作场景显示表示键的输入功能的文字、图形、符号的结构。并非所有的输入键141 146始终同时被显示。对于即使操作也无效的键(无需进行操作的输入键),如图27的输入键144那样,在液晶画面上不显示输入功能文字和图形,成为非有效状态。若有效状态的输入键141 146被操作,则相对于决定通电控制电路200的动作的控制程序,成为有效的操作指令信号。此外,输入键146是在想决定烹调条件的情况下和想开始烹调的情况下操作用的键。在操作一次该输入键146而烹调动作开始时,被变更为“停止”这样的显示的输入键(参照图27、图28)。有时其他的输入键141 145每次输入命令也有变化,有效的输入功能能够通过每次所显示的文字、图形、符号等容易地识别。另外,在使用多个加热源的过程中想停止特定的加热源的情况下,例如在图27的场景中按压输入键143时,显示从辐射式中央电加热源7的对应区域100M,按照左IH加热源6L的对应区域IOOUS IH加热源6R的对应区域100R的顺序,各对应区域整体颜色变化或闪烁地被选择,所以呼出(选择)其希望的对应区域之后按压停止键146即可。相反地,在按压输入键145时,能够以向相反方向旋转的方式选择,能够从辐射式中央电加热源7的对应区域100M,依次选择右IH加热源6R的对应区域100R、左IH加热源6L的对应区域100L,在呼出其希望的对应区域后,按压停止键146即可。AM是执行加热烹调动作中的横向表示加热源的名称的有效标记,在显示AM的情况下,意味着该加热源在此时刻被驱动着,通过该有效标记的显示的有无,使用者能够识别加热源的动作。(格栅加热室9)格栅加热室9的前面开口 9A如图10和图15所示,由门13开闭自如地覆盖,门13利用轨道、滚轮等支承机构(未图示)被保持于上述格栅加热室9,以使通过使用者的操作沿前后方向移动自如。此外,在门13的中央开口部13A设置有耐热玻璃制的窗板,能够从外侧看到格栅加热室9的内部。13B是用于开闭操作门13而向前方突出的把手。另外,格栅加热室9如上述那样,在与本体的内侧后壁面之间形成有规定的空间SX (参照图15),利用该空间设置后述的排气管道14,还形成有排气室12。在门13的、加热室9的左右两侧位置,前后延伸的金属制轨道的前端部被连结,在进行油多的烹调的情况下,通常在该轨道之上,载置金属制的接盘108 (参照图15)。金属制的铁丝网109被置于接盘108之上而被使用。由此,在向前方水平地拉出门的情况下,伴随着该拉出动作,接盘108 (载置着铁丝网109的情况下是该铁丝网)也一起向格栅加热室9的前方被水平地拉出。另外,由于接盘108仅是通过只将左右两端部载置在金属制轨道之上而支承,所以能够从轨道之上单独地取下接盘108。此外,对铁丝网109的形状和接盘108的位置、形状等进行研究,以使在向前方拉出接盘108时不会因碰撞到下部的加热器23而无法拉出。这样,该格栅加热室9具有若在铁丝网109之上载置着肉、鱼、其他食品而对辐射式电加热源22、23(同时或分时间段等)通电,则从上下两面加热这些食品的“两面烧烤功能”。此外,在该格栅加热室9中设有检测该室内温度的库内温度传感器242 (参照图22),也能够将库内温度维持在希望的温度而进行烹调。格栅加热室9如图15所示,由筒状的金属制内框架9C和外框架9D构成,该内框架9C在整个后方(背面)侧具有开口 9B,且在前方侧具有开口 9A ;该外框架9D保持规定的(下方)间隙113、(上方)间隙114和左右两侧方间隙(115。未图示)地覆盖该内框架的整个外侧。另外,在图15中,307是形成在格栅加热室9的外框架9D与本体外壳2的底壁面之间的空隙。外框架9D具有左右两侧壁面、上表面、底面和背面这5个面,整体由钢板等形成。这些内框架9C和外框架9D的内侧表面,形成搪瓷等清扫性好的覆层或涂敷耐热涂装膜,或者形成红外线放射被膜。在形成有红外线放射被膜的情况下,增大对于食品等被加热物N的红外线放射量,提高加热效率,此外还改善烧烤不均匀。9E是形成在外框架9D的背壁面上部的排气口。金属制排气管道14被设置成与该排气口 9E的外侧连续,该金属制排气管道14的流路截面是正方形或长方形,如图15所示,随着从中途向下游侧去而向斜上方倾斜,之后沿垂直方向弯曲,最终上端部开口 14A连通到形成于上框架20的中央通风口 20C附近。121是被设置在排气管道14的内部的、排气口 9E的下游侧位置的除臭用触媒,通过由触媒用电加热器(121H)加热而活性化,发挥从通过排气管道14的格栅加热室9内部的热的排气去除臭气成分的作用。(排气构造、吸气构造)如上所述,在上框架20的后部,分别形成横长的右通风口(成为吸气口)20B、中央通风口(成为排气口)20C、左通风口 20D。在这些3个后部通风口之上,以覆盖上方整体的方式,遍及整体形成有无数的小的连通孔的金属制平板状的盖132 (参照图10)装卸自如地被载置。盖132除了是通过冲压加工在金属板上形成有连通孔用的小孔的构件(冲孔金属板)之外,也可以是金属网、细小的格子状的构件。无论是哪一种,只要是使用者的手指、异物等不从上方进入到各通风口 20B、20C、20D那样的构件即可。上述风扇外壳37的位于吸入筒37A最上位的吸入口 37B面对上述盖132的右端部的正下方,能够通过盖132的连通孔将厨房等外部的室内空气向本体部A之中的左右冷却室8R、8L导入。如图11所示,是上述排气管道14的上端部位于上述后部排气室12之中的状态。换句话说,在排气管道14的左右两侧,确保与形成在上述格栅加热室9的周围的空隙116(参照图15)连通的后部排气室12。格栅加热室9在与上述的水平间隔板25之间具有规定的空隙116地被设置(参照图15),但是该空隙116最终与后部排气室12连通。如上述那样,上部构件室10的内部通过形成于后部间隔板28的I对排气口 28A与后部排气室12连通,所以在上部构件室10之中流动的冷却风(图14的箭头标记Y5)如图11的箭头标记Y9那样向本体I的外部被排出,但是此时,被该冷却风引导,上述空隙116内部的空气也一起被排出。(辅助冷却构造)在图13、图14中,前部构件外壳46是内部收容有安装基板56的外壳,该安装基板56安装并固定有上述上表面操作部61的各种电气-电子构件57、利用光表不感应加热烹调时的热功率的发光元件(LED)等,该前部构件外壳46由上表面开放的透明塑料制的下管道46A、和以堵住的方式对该下管道46A的上表面开口进行密闭的成为盖子的透明塑料制的上管道46B构成。在下管道46A的右端部和左端部分别开设有通风口 46R、46L (参照图13),在中央的后部还形成有允许通风的缺口 46C。在上管道46B的顶面,在中央设置有上述综合显示部件100,在左右还设置有液晶显示画面45R、45L (参照图14)。上述送风机30的冷却风,从上述构件外壳34的第2排气口 34B进入到冷却管道42的通风空间42H,从这里通过与通风空间42H相对应地形成的通风口 42K,从液晶显示画面45R、45L的下方进入到前部构件外壳46,并从缺口 46C被排出到上部构件室10。由此,液晶显示画面45R、45L、综合显示部件100分别始终由来自送风机30的冷却风冷却。特别是来自该构件外壳34的第2排气口 34B的冷却风,因为不是冷却了感应加热动作时成为高温的左右IH加热线圈6LC、6RC的风,所以其温度低,虽然冷却风的风量少,但是液晶显示画面45R、45L和综合显示部件100的温度上升均有效地被抑制。特别是,由于在冷却风的流动(图14的箭头标记Y5)中成为下游侧的左右IH加热线圈6LC、6RC的后部位置难以变冷,所以在该实施方式中,来自第I排气口 34A的低温的风向通风空间42F直接供给,利用该风冷却该部分。
(辅助排气构造)如图15所示,在排气管道14的除臭用触媒121的下游侧,形成有向下方凹陷一级的形状的筒状底部14B。通风孔14C形成在该筒状底部14B。送风机106是面对该通风孔14C的辅助排气用的轴流式送风机,106A是其旋翼,106B是使该旋翼106A旋转的驱动马达,该送风机106被支承于排气管道14。在利用格栅加热室9的烹调中,因为该格栅加热室9成为高温,所以内部气压自然上升,随之高温的气氛被排出,在排气管道14中上升,但是使该送风机106运转,如箭头标记Y7所示那样将本体部A的内部的空气吸入排气管道14,从而格栅加热室9的高温空气被该新鲜的空气引导,在温度下降的同时,从排气管道14的上端部开口 14A如箭头标记Y8所示那样被排出。辅助排气用的轴流式送风机106并非在烹调器的运转中始终运转,在利用格栅加热室9进行加热烹调的情况下运转。这是因为,在该情况下,高温的热气从格栅加热室9向排气管道14排出。此外,该图15中的Y7、Y8的空气的流动和图14中的Yl Υ5的空气的流动也可以完全不相关且是不连续的流动。(控制部件F)该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的控制部件(控制部)F由通电控制电路200构成(参照图 22)。图22是表示加热烹调器的控制电路整体的构成要素图,该控制电路由内置I个或多个微型计算机而构成的通电控制电路200形成。通电控制电路200由输入部201、输出部202、存储部203和运算控制部(CPU) 204这4个部分构成,经由恒压电路(未图示)供给直流电源,发挥控制所有的加热源和显示部件G的中心的控制部件的作用。在图22中,相对于100V或200V电压的商用电源,经由整流电路(也称为整流桥电路)221,连接右IH加热源6R用的变换电路210R。同样,与该右IH加热源6R用的变换电路210R并联,且与图22所示的右IH加热线圈6RC (感应加热线圈)的基本结构同样的左IH加热源6L用的变换电路210L,经由上述整流桥电路221,连接于上述商用电源。即,左IH加热线圈6LC (感应加热线圈)包括:整流桥电路221,输入侧连接于商用电源的母线;直流电路,由连接于该直流侧输出端子的线圈222和平滑化电容器223构成;共振电路,由I端连接于线圈222和平滑化电容器223的连接点的右IH加热线圈6RC和共振电容器224的并联电路构成;以及作为开关部件的IGBT225,集电极侧连接于该共振电路的另一端。左IH加热源6L用的变换电路2IOL和右IH加热源6R用的变换电路2IOR大的不同点是具有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因此,左IH加热源6L用的变换电路210L由对内侧线圈LC2和外侧线圈LCl这两者、即对主加热线圈MC供给电力的主加热线圈用的变换电路MIV、和对后述4个独立的副加热线圈SCl SC4分别单独地供给电力的副加热线圈用的变换电路SIVl SIV4构成。并且,4个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通电时机、通电量全部由通电控制电路200决定。由于主加热线圈用的变换电路MIV采用可变频率输出控制方式,所以通过使该频率变化,能够使变换器电力、即所获得的热功率为可变。在将变换电路MIV的驱动频率设定得高时,变换器电力降低,开关部件(IGBT) 225、共振电容器224等的电路构成电气-电子元件的损失增加,发热量也变多,是不好的,所以决定规定的上限频率,控制成使频率在该规定的上限频率以下变化。能够以上限频率连续控制时的电力成为最低电力,但是在投入未满该最低电力的电力的情况下,通过并用断续地进行通电的通电率控制,能够获得最终的小热功率。副加热线圈用的变换电路SIVl SIV4也同样地能够控制热功率。此外,变换电路MIV的驱动用的驱动频率与副加热线圈用的变换电路SIVl SIV4的驱动频率基本相同。在改变的情况下,通电控制电路200控制驱动频率的差偏离15 20kHz的范围,使得两者的驱动频率的差不成为可听频率区域。这是因为,在同时驱动2个以上的感应加热线圈的情况下,因该频率的差成为被称为敲打音或干涉音那样的、不舒服的声音的原因。另外,主变换电路MIV和副加热线圈用的变换电路SIVl SIV4无需始终同时驱动,例如也可以根据通电控制电路200指示的热功率,以短的时间间隔切换成交替地进行加热动作。在这里所谓“同时”,是指通电开始的时机和通电中止的时机完全同时的情况。加热器驱动电路211是辐射式中央电加热源7的加热器驱动电路,附图标记212是驱动格栅加热室9的库内加热用辐射式电加热源22的加热器驱动电路,附图标记213是相同地驱动格栅加热室9的库内加热用辐射式电加热源23的加热器驱动电路,附图标记214是驱动设于上述排气管道14的中途的触媒加热器121H的加热器驱动电路,附图标记215是驱动综合显示部件100的液晶画面的驱动电路。上述IGBT225的发射极连接于平滑化电容器223和整流桥电路221的共同连接点。飞轮二极管226连接于IGBT225的发射极与集电极间,使得该飞轮二极管226的阳极成为发射极侧。附图标记N表示金属锅等被加热物。电流检测传感器227检测在由右IH加热线圈6RC和共振电容器224R的并联电路构成的共振电路中流动的电流。电流检测传感器227的检测输出向后述的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280输入,通过该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280,向通电控制电路200的输入部供给是否有被加热物N这样的判定信息,进行被加热物N的存在判定。此外,在不适当的锅(被加热物N)等被用于感应加热的情况下,或由于某些故障等检测到与标准的电流值相比具有规定值以上的差的过小电流或过大电流的情况下,利用通电控制电路200通过驱动电路228而控制IGBT225,瞬时地停止感应加热线圈220的通电。同样,因为主加热线圈用的变换电路MIV和分别单独地对4个独立的副加热线圈SCl SC4供给电力的副加热线圈用的变换电路SIVl SIV4是与右IH加热源6R的变换电路210R同等的电路结构,所以省略说明,综合这些共同的电路结构,在图22中作为左IH加热源6L的变换电路2IOL而表示。在图22中,附图标记6LC是左侧IH加热线圈,附图标记224L是共振电容器。主加热线圈MC的变换电路MIV也被连接于上述的整流桥电路221、由线圈222和平滑化电容器223构成的直流电路、一端被连接于线圈222和平滑化电容器223的连接点,且由主加热线圈MC和共振电容器224的并联电路构成的共振电路、和集电极侧被连接于该共振电路的另一端的成为开关部件的IGBT225等。电流检测传感器227虽未图示,但是也同样地被设于左IH加热源6L的变换电路210L。另外,作为电流检测传感器227,有用使用电阻器测量电流的分流器、变流器构成的方法。驱动电路260是驱动上述主加热线圈用变换电路MIV的电路,发挥与上述驱动电路228同样的作用。相同地,驱动电路261 264是分别驱动上述副加热线圈用变换电路SIVl SIV4的电路。电流检测传感器266是检测在由上述主加热线圈MC和共振电容器(未图示)的并联电路构成的共振电路中流动的电流的电流传感器,相同地,电流检测传感器267A、267B、267C (未图示)、267D (未图示)是检测在由副加热线圈SC和共振电容器(未图示)的并联电路构成的共振电路中流动的电流的电流传感器。这些电流传感器266、267A、267B、267C和267D发挥与上述电流检测传感器227同样的作用。另外,如上述那样的共振电路侧的电流传感器被称为输出侧电流传感器,但是相对于此,在比后述的直流电源部80的整流电路76更靠商用电源(交流电源)75侧设置称为输入侧电流传感器的电流传感器,利用这些输入侧和输出侧双方的电流传感器监视电流值,进行共振电路的动作和异常状态监视。在如本发明那样的以感应加热方式加热被加热物N的加热烹调器中,用于使高频电力在左右的IH加热线圈6LC、6RC中流动的电力控制电路,被称为所谓的共振型变换器。该电力控制电路是如下的结构,即,在连接包含被加热物N (金属物)的左右IH加热线圈6LC、6RC的电感器与共振电容器(图22的224L、224R)的电路中,以20 40kHz左右的驱动频率接通-断开控制开关电路元件(IGBT、图20的225)。此外,共振型变换器有被称为适于200V电源的电流共振型、和被称为适于100V电源的电压共振型。在这样的共振型变换电路的结构中,根据如何用继电器电路切换左右IH加热线圈6LC、6RC和共振电容器224L、224R的连接部,分为被称为所谓的半桥电路和全桥电路方式。在使用共振型变换电路而感应加热被加热物的情况下,被加热物N是铁或磁性不锈钢等磁性材的情况下,有助于加热的电阻部分(等效电阻)大,因为电力容易投入所以容易加热,但是在被加热物N是铝等被磁性材的情况下,由于等效电阻变小,所以被被加热物N感应的涡电流难以变化成焦耳热。因此,周知进行如下的控制,即,在被加热物N的材质被判定为是磁性材时,自动地将变换电路结构改变成半桥方式,此外在磁性体被使用的被加热物N的情况下,切换成全桥方式(例如,日本特开平5 — 251172、日本特开平9 一 185986、日本特开2007 - 80751号公报)。本发明只要不特别明示,变换电路210R、210L就既可以由半桥电路也可以由全桥电路构成。图22为了使说明变得简单,使用了半桥共振型的变换电路,但是实际上为了实施本发明,优选的是如图23、图24那样的全桥电路。若参照图23、图24更具体地说明,则加热烹调器具有电源部(电源电路)74。电源部74具有直流电源部80、主变换电路MIV、4个副变换电路SIVl SIV4。另外,在图23中,只记载有主变换电路MIV和副变换电路SIVl这2个,但是与具有连接点CPl、CP2的变换器电路SIV相同结构的、3个副变换电路SIV2 SIV4如图24所示,分别并联地连接于通电控制电路200。即,与副变换电路SIVl相同地,成为其他的3个副变换电路SIV2、SIV3、SIV4的两端部的连接点CP3、CP4、CP5、CP6、CP7分别连接于连接点CP1、CP2的电路。另外,将具有与图23所示的驱动电路228A、228B同样的功能的驱动电路连接于3个副变换电路SIV2 SIV4。有关驱动电路228A、228B在后面详细地说明。如通过以上的说明可明确那样,4个副变换电路SIVl SIV4分别并联地连接于直流电源部80和通电控制电路200。
直流电源部80连接于交流电源75。交流电源75是单相或三相的商用交流电源。交流电源75连接于对从该交流电源75输出的交流电流进行全波整流的整流电路76。整流电路76连接于使由该整流电路全波整流了的直流电压平滑化的平滑电容器86。主变换电路MIV和4个副变换电路SIVl SIV4是在将交流变换成直流后,进一步将该直流变换为高频的交流的、全桥变换器。各变换电路MIV、SIVl SIV4连接于电源部74的直流电源部80。主变换电路MIV和副变换电路SIVl分别具有2组开关元件的对(也称为配对、组)77A、78A、77B、78B。如图示那样,主变换电路MC的开关元件的对77A和78A分别具有串联连接的2组开关元件79A、81A和88A、89A。副变换电路SIVl的开关元件的对77B和78B分别具有串联连接的2组开关元件102BU03B和104BU05B。虽未图示,但是在图24所示的副变换电路SIV2、SIV3、SIV4中也分别具备上述那样的2组开关元件。并且,主加热线圈MC和包含共振电容器IlOA的串联共振电路连接于开关元件79A、81A的输出点间和开关元件88A、89A的输出点间。此外,副加热线圈SCl和包含共振电容器IlOB的串联共振电路连接于开关元件102BU03B的输出点间和开关元件104BU05B的输出点间。同样地虽未图示,但是其他的3个副变换电路SIV2、SIV3、SIV4也分别同样地被连接于副加热线圈SC2 SC4和包含共振电容器(未图示)IlOA的串联共振电路。主变换电路MIV的2组开关元件的对77A、78A分别被连接于驱动电路228A、228B。副变换电路I的2组开关元件的对77B、78B被连接于驱动电路228C、228D。剩余的3个副变换电路SIV2 SIV4也分别逐个地被连接于驱动电路228E、228F、228G、228H、2281、228J(均未图示)。并且,这些所有的驱动电路228A 228J经由通电控制电路200连接于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280。通电控制电路200具有使向主变换电路MIV和所有的副变换电路SIVl SIV4输出的开关驱动信号的频率相同的功能。因为具有以上的结构,所以在使用者通过前面操作部60接通了主电源之后,通过上表面操作部61、前面操作部60对通电控制电路200指示加热驱动开始时,交流电源75的输出利用直流电源部80被变换成直流之后,基于从通电控制电路200输出的指令信号(开关驱动信号),从各驱动电路228A、228B、228C、228C (省略其他的驱动电路的动作说明)输出驱动信号。于是,开关元件79A、89A和81A、88A、开关元件102B、105B和103B、104B分别交替地接通-断开,上述直流再次被变换为高频的交流,对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l施加高频电流。由此,开始感应加热动作。另外,从通电控制电路200向主变换电路MIV和副变换电路SIVl输出的上述开关驱动信号的频率被自动地设定为相等。因为具有以上的结构,所以通电控制电路200具有以下的功能,S卩,在主加热线圈MC中流过绕顺时针方向的高频电流的情况下,控制主变换电路MIV和副变换电路SIVl SIV4,使得在互相相邻的区域(主加热线圈的外周区域),施加于4个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高频电流IB和在主线圈MC中流动的高频电流IA向同一方向(绕逆时针方向)流动。相反地,在主加热线圈MC中流过绕逆时针方向的高频电流IA的情况下,控制主变换电路MIV和所有的副变换电路SIVl SIV4,使得施加于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高频电流IB在互相的相邻区域,向同一方向(绕顺时针方向)流动。这能够抑制如上述那样地因频率之差引起的异音的产生。
如上述那样,利用左右IH加热线圈6LC、6RC的通电感应加热被加热物N时,在被加热物N由铁等磁性材料制造的情况下,在IH加热线圈6LC、6RC各自连接共振电容器(在图22中为224L、224R,在图23中为IlOA和110B)的共振电路中,以20 40kHz左右的驱动频率接通-断开控制开关电路元件(IGBT、在图22中为附图标记225。在图23中为开关元件77A、81A、88A、89A、102B、103B、104B、105B),流过20 40kHz左右的频率的电流即可。另一方面,在被加热物N由铝、铜等高导电率的材料制造的情况下,为了得到希望的加热输出,需要通过在左右IH加热线圈6LC、6RC中流过大电流而在被加热物N的底面感应大的电流。因此,在由高导电率的材料制造的被加热物N的情况下,以60 70kHz的驱动频率进行接通-断开控制。在图22中,马达驱动电路33是用于将图10的本体部A的内部空间保持为一定的温度范围的上述送风机30的驱动马达300的驱动电路,马达驱动电路231是设置于排气管道14的送风机106的驱动马达106B的驱动电路。(温度检测电路)在图22中,来自以下的各温度检测元件的温度检测信息被输入温度检测电路240。(I)设于右IH加热线圈6RC的大致中央的温度检测元件31R。(2)设于左IH加热线圈6LC的中央部的温度检测元件31L。(3)设于辐射式中央电加热源7的电加热器附近的温度检测元件241。(4)格栅加热室9的库内温度检测用的温度检测元件242。(5)设置于综合显示部件100的附近的温度检测元件243。(6)紧贴地安装于构件外壳34的内部的2个散热翅片43A、43B,个别地检测上述2个散热翅片的温度的温度检测元件244、245。另外,也可以将温度检测元件相对于温度检测对象物设置2个部位以上。例如也可以将右IH加热源6R的温度传感器3IR设于该右IH加热线圈6RC的中央部和外周部分,欲更加准确地实现温度控制。还可以由利用了不同的原理的元件来构成温度检测元件。例如也可以为右IH加热线圈6RC的中央部的温度检测元件是红外线方式,设于外周部分的温度检测元件是热敏电阻式。控制电路200根据来自温度检测电路240的温度测量状况,始终控制送风机30的驱动马达300的马达驱动电路33而使送风机30运转,从而利用风进行冷却,以防止各自的温度测量部分成为规定温度以上高温。设于上述左IH加热线圈6LC的中央部的上述温度检测元件3IL由5个温度检测元件31L1 31L5构成,但是有关该温度检测元件31L在后面详细地说明。(副加热线圈)在图18和图20中,左IH加热线圈6LC的外侧线圈6LC1是具有中心点Xl的最大外径为DA (=半径Rl的2倍)的环状的线圈,内侧线圈6LC2是隔着空间270呈环状卷绕在外侧线圈6LC1的内侧的线圈,具有相同的中心点XI。由位于这样的同心圆上的两个环状线圈构成主加热线圈MC。4个副加热线圈SCl SC4保持规定的空间271地被配置在上述主加热线圈MC的外周面,如图20所示,沿着以上述中心点Xl为中心的半径R2的同一圆周上弯曲,且互相大致等间隔地分散地配置,其外形形状是如图18、图20所示弯曲的长圆形或椭圆形。该副加热线圈SCl SC4也一边加捻一边卷绕I根或多根该集合线,且局部地由拘束件拘束,或整体由耐热性树脂等固化而形成,使得外形形状成为长圆形和椭圆形。上述4个副加热线圈SCl SC4如图20所示,在距中心点Xl半径R3的圆上,相互保持一定尺寸的空间273地被配置,该半径R3的圆周线正好与各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长度方向的中心线一致。换句话说,在构成一个闭合电路的环状的主加热线圈MC的周围,以描画距该主加热线圈MC的中心点Xl规定的半径R2的圆弧形成于内侧(与主加热线圈MC的外周面对的一侧)的方式,配置有4个副加热线圈SCl SC4,利用沿着上述圆弧的曲率半径,上述集合线一边弯曲一边延伸,构成电闭合电路。主加热线圈MC的高度尺寸(厚度)和各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高度尺寸(厚度)相同,而且主加热线圈MC和各副加热线圈SCl SC4被水平地设置并固定在后述的线圈支承体290之上,以使它们的上表面与上述顶板21下表面的相向间隔成为同一尺寸。图18所示的直线Ql是连结4个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内侧的弯曲缘、换句话说是弯曲的圆弧的一端RA (换句话说,是起点)与中心点Xl的直线。相同地,直线Q2是连结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圆弧的另一端RB (换句话说,是终点)与中心点Xl的直线。从加热效率的观点出发,该2个端RA和端RB之间(起点和终点之间)的长度、即沿着主加热线圈MC的外周面以半径R2弯曲的(副加热线圈SC的)圆弧的长度大是优选的。这是因为,如后述那样,设法使高频电流在主加热线圈MC的外周缘与副加热线圈SCl SC4之间以相同的方向流动,以降低磁干涉。可是,在现实中,由于在相邻的2个副加热线圈SCl SC4之间高频电流的方向相反,所以因此产生的影响成为问题。为了抑制该影响,分开一定距离(后述的空间273)。因此,圆弧的长度具有一定的极限。具体而言,在图18、图20所示的结构中,成为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l SC4之间的电绝缘距离的空间271假设是5mm的情况下,因为主加热线圈MC的外径是Rl的2倍=180mm,所以R2 = 180mm + 5mm + 5mm = 190mm, R2的圆周的长度为大致596.6mm (=直径R2的190mmX圆周率3.14)。因而,副加热线圈SCl SC4均等(角度各90度)地配置4个的情况下,4分之I的长度为149.15mm。由Ql和Q2构成的角度不是90度,例如是60度 75度。因此,在70度的情况下,上述149.15mm通过70度+90度的比率(大致0.778) X 149.15mm的式子成为大致116mm。即,各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最内侧的圆弧的长度是大致116mm。此外,如该实施方式2那样副加热线圈SC为4个的情况下,因为主加热线圈MC的周围360度之内,280度(=上述的70度的4倍)的范围是沿着主加热线圈MC的外周面(以曲率半径R2)弯曲的(副加热线圈SC的)圆弧,所以在约77.8% (= 280度+360度)的范围(将该比率在以下的说明中称为“匹配率”)中,可以说主加热线圈MC外周缘和副加热线圈SCl SC4内周缘的方向匹配(并行)。这意味着在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l SC4之间,能够使高频电流IA、IB向相同的方向流动的程度大,降低磁干涉而提高相对于被加热物N的磁通密度,有助于提高加热效率。图18、图20为了使说明容易理解,未以比例尺描画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l SC4等各构成部分的大小。匹配率越大,高频电流越向相同的方向流动,从加热效率的观点出发,在2个加热线圈的相邻的区域磁通密度互相提高的长度大是较为理解的,但是实际上为了确保上述空间273,是有极限的,无法成为100%。另外,在图20中,因为直径R3的大小是R2 + (2X与副加热线圈SC的主加热线圈MC相邻的一侧的集合线整体的平均的横向宽度W1) + (2X副加热线圈SC的外侧的集合线整体的平均的横向宽度W2),所以在Wl = 15mm, W2 = 15mm时,R3是250_ (= 190mm +30mm + 30mm)ο空间271不是上述的最小尺寸的5mm,例如也可以是10mm。空间是为了保证分别从不同的电源被供电的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l SC4这样的两个物体间的绝缘性而必要的绝缘空间,但是为了遮断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l SC4之间,只要将瓷器、耐热性塑料等电绝缘物例如形成为薄的板状而夹设,就能够提高空间271的电绝缘性,进一步缩小空间271的尺寸。并且,4个该副加热线圈SCl SC4如图18所示,被配置成最大外径为DB。如在图19中说明地那样,上述外侧线圈6LC1和内侧线圈6LC2被串联连接。因而,外侧线圈6LC1和内侧线圈6LC2被同时通电。由于各副加热线圈SCl SC4不是正圆形,所以为了容易制造,例如也可以上下分为2层,即一边呈螺旋状加捻I根或多根集合线,一边卷绕平面形状完全相同的2个线圈,并卷绕成长圆形或椭圆形,对上述2个线圈进行连线而串联连接,形成为在电气上单一的线圈,该集合线通过将30根左右具有0.1mm 0.3mm左右的直径的细线(线材)捆成线束而成。另外,为了与主加热线圈MC相比提高相同的单位平面面积的磁驱动力,且即使平面面积小也输出高输出,也可以使用比主线圈MC的线材更细的线材。空间(空洞)272是在形成副加热线圈SCl SC4时自然产生的。即,若将集合线向一个方向卷绕,则必然形成。该空间272被利用于对副加热线圈SCl SC4本身进行空冷的情况下,从上述送风机30供给的空冷用空气通过该空间272上升。线圈支承体290由耐热性塑料等那样的非金属材一体成形,8支臂部290B从中心点Xl呈放射状延伸,并成为连结最外周缘部290C的圆形形状。在分别保持红外线传感器31L1 31L5的情况下,将5个支承部290D1 290D5 —体或形成为不同构件地安装在臂部290B的上表面或侧面(参照图18、图21)。支承用突起部290A —体地形成于呈放射状延伸的8支臂部290B中的、与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中央部分面对的4支臂部290B,在4个部位各分散3个地设置,其中的I个置于上述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空间272之中,剩余的2个中的一个被配置在比副加热线圈SCl SC4靠中心点Xl的位置,另一个相反地被配置在外侧。支承舌部290E各2个一体地形成在与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两端部面对的4支臂部290B,在其上载置有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两端部,且在其他的2支臂部290B的上表面载置有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中央部。圆柱状固定部290F各I个一体地突出形成在所有的上述支承舌部290E的上表面,该固定部290F设置副加热线圈SCl SC4时,被定位在与该空间272的两端位置相对应的位置。利用固定部290F和上述支承用突起部290A,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中心部的空间272和内侧及外侧位置的3个部位被限位,所以不会因随着不经意的横移动和加热的膨胀的力(作为有代表性的例子,在图21中以点划线表示的箭头标记FU和FI)等而变形。另外,之所以利用支承用突起部290A和固定部290F局部地抵接于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内侧和周围而限制位置,不形成遍及该线圈的整周围绕那样的壁(也称为肋),是为了尽可能开放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内侧和周围,成为冷却用空气的通路。线圈支承体290如图21和图26所示,被载置在冷却管道42的上外壳42A的上表面,由从冷却管道42的喷出孔42C向上方喷出的冷却风冷却,且位于其上方的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l SC4被冷却,以防止因发热成为异常高温。因此,上述线圈支承体290的大致整体成为能够确保通气性的格子状(参照图21),从中心点Xl呈放射状配置的上述磁通泄漏防止材73成为局部地横截该风的通路的形状。此外,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底面除了臂部290B和支承舌部290E的相向部分这样的一部分之外,也是露出的状态,所以由于该露出部分的存在,散热效果提高。上述磁通泄漏防止材73从上述中心点Xl成为放射状地被安装在上述线圈支承体290的下表面。空间273如图20所示,是为了在相邻的副加热线圈SCl SC4彼此被同时通流时,在该相邻的副加热线圈SCl SC4中流动的高频电流IB是相同的方向的情况下,相邻的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端部彼此不磁干涉而设置的。即,在相对于环状的主加热线圈MC,例如从上表面观察向绕逆时针方向流动驱动电流时,若相对于副加热线圈SCl SC4向绕顺时针方向流动驱动电流,则流过主加热线圈MC的高频电流IA的方向与流过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接近主加热线圈MC的一侧、即相邻的一侧的电流IB的方向如图20所示那样为相同,但是由于在副加热线圈SCl SC4中的、相邻的彼此端部间,高频电流IB的方向成为互相相反,所以谋求降低由此产生的磁干涉。另外,也可以在相对于主加热线圈MC,例如从上表面观察向绕顺时针方向流动驱动电流的期间中,以规定时间间隔交替地向相反方向切换电流的方向,以使相对于副加热线圈SCl SC4向绕逆时针方向流动驱动电流,之后绕顺时针流动驱动电流。优选的是,该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端部互相间的空间273的尺寸比上述空间271大。此外,在图18中,由于不是准确地表示实际的产品尺寸的图,所以无法从附图直接读取,但是优选的是,上述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空间(空洞)272的、通过中心点Xl的直线上的横截尺寸,即图18中以箭头标记所示那样的横向宽度尺寸比上述空间271大。这是因为,流过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电流彼此为互相相反方向,所以减少由此产生的磁干涉。与其相比,由于空间271通过磁耦合而协同加热,所以间隔也可以狭窄。(个别发光部)在图18、图20、图22和图26中,个别发光部276是分散于与上述主加热线圈MC相同的同心圆地在4个部位设置的发光体。该个别发光部276由图22所示的驱动电路278驱动,包括使用电灯泡或有机EL、LED (发光二极管)等的光源(未图示)和引导从该光源入射的光的导光体。作为导光体,可以是丙烯酸树脂、聚碳酸酯、聚酰胺、聚酰亚胺等合成树脂或玻璃等透明的材料。导光体的上端面如图26所示,朝向顶板21的下表面,如图26中以点划线所示那样,来自光源的光从导光体的上端面被辐射。另外,关于这样的相对于上方向使线条发光的发光体,例如由日本专利第3941812号所提出。通过个别发光部276发光、点亮,能够获知上述副加热线圈SCl SC4是否进行着感应加热动作。(大范围发光部)再次回到图18、图20、图22和图26中,大范围发光部277是以存在于与上述个别发光部276同心圆上的方式,隔有规定的空间275地围绕个别发光部276的外侧的、最大外径尺寸是DC的环状的发光体。该大范围发光部277如图22所示由驱动电路278驱动,与上述个别发光部276相同,包括光源(未图示)和引导从该光源入射的光的导光体。该大范围发光部277的导光体上端面如图26所示,朝向顶板21的下表面,如图26中以点划线所示那样,来自光源的光从导光体的上端面被辐射,所以通过该大范围发光部277发光、点亮,能够判别上述副加热线圈SCl SC4和主加热线圈MC的群的外缘部。作为显示于顶板21的圆的引导标记6LM的位置与上述个别发光部276的位置并不一致。这是因为,引导标记6LM的位置与主加热线圈MC的外径尺寸DA大致相对应,但是个别发光部276是包围副加热线圈SCl SC4那样的大小。此外,显示于顶板21的圆形的协同加热区域标记EM的位置与大范围发光部277的位置大体一致,但是协同加热区域标记EM通常通过印刷等形成于顶板21的上表面,所以考虑其印刷和涂装的被膜(使用几乎不透过可见光线的材质),被设定成在仅几mm左右的外侧位置,大范围发光部277的上端面接近相向。另外,若确保协同加热区域标记EM的透光性,则也可以完全一致。(红外线传感器配置)如图18所示,上述红外线传感器31L由31L1 31L5这5个红外线传感器构成,其中,红外线传感器31L1被设置在上述空间270中。该温度传感器31L1检测被载置在主加热线圈MC上的锅等被加热物N的温度。在该主加热线圈MC的外侧,分别配置有各副加热线圈SCl SC4用的红外线传感器31L2 31L5,这些红外线传感器全部被设置在形成于上述线圈支承体290的突起状的支承用突起部290A之中。另外,为了发挥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280的功能,即判定是否载置有被加热物N的功能也可不使用上述红外线传感器31L2 31L5,作为代替的部件,有光检测部(光传感器)。这是因为光检测部能够判别室内的照明的光或太阳光线等自然界的光是否从顶板21的上方到达。在未载置有被加热物N的情况下,位于该被加热物N的下方的光检测部通过检测室内照明等的干涉光,能够作为未载置有锅等物体的判断信息。来自各温度传感器31R、31L、241、242、244、245的温度数据,经由温度检测电路240被送往通电控制电路200,但是关于加热线圈6RC、6LC的红外线传感器(指3ILl 31L5这5个全部)的温度检测数据被输入上述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280。金属制防磁环291 (参照图26)是设置于线圈支承体290的最外侧的环状的构件。图22所不的扬声器316由来自声音合成装置315的信号驱动。该声音合成装置315是可利用声音报知上述综合显示部件100所显示的各种信息的装置,能够报知热功率、执行加热动作中的加热源的名称(例如,左IH加热源6L)、烹调开始起的经过时间、定时器设定的剩余时间、各种的检测温度、显示于引导区域(100GD)的各种烹调的参考信息、检测到异常运转和使用者不正确的操作等信息,也包含能够以尽可能优选的状态和加热位置(包含被加热物N的位置)进行各种烹调这样的信息。还包含后述的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中的哪一方实际上执行着加热动作这样的信息。(加热烹调器的动作)接着,以图22为中心说明由上述的结构构成的加热烹调器的动作的概要。从接通电源到烹调准备开始为止的基本动作程序被存储于位于通电控制电路200的内部的存储部203 (参照图22)。
使用者首先将电源插头与200V的商用电源连接,按下主电源开关63的操作按钮63A (参照图11),接通电源。于是,经由恒压电路(未图示),规定的低的电源电压向通电控制电路200供给,通电控制电路200起动。利用通电控制电路200自身的控制程序进行自我诊断,在没有异常的情况下,用于驱动送风机30的驱动马达300的马达驱动电路33被预驱动。此外,左IH加热源6L和右IH加热源6R、综合显示部件100的液晶显示部的驱动电路215也分别预起动。图22的温度检测电路240读取由各温度检测元件(温度传感器)31R、31L (只要不特别明示,在以下说明中,是指包含31L1 31L5这5个全部的情况)、温度检测元件241、242、244、245检测到的温度数据,并向通电控制电路200输送该数据。像以上那样,因为在通电控制电路200中收集有主要的构成部分的电路电流、电压、温度等数据,所以通电控制电路200作为烹调前的异常监视控制,进行异常加热判定。例如,在综合显示部件100的液晶基板周边的温度比该液晶显示基板的耐热温度(例如70°C)高的情况下,通电控制电路200判定为异常高温。此外,图22的电流检测传感器227检测在由右IH加热线圈6RC和共振电容器224的并联电路构成的共振电路225中流动的电流,该检测输出向通电控制电路200的输入部201供给。通电控制电路200将取得了的电流检测传感器的检测电流与存储于存储部203的判定基准数据的标准的电流值相比较,在检测到过小电流或过大电流的情况下,通电控制电路200判定为因某些故障或导通不良等造成的异常。在利用以上的自我诊断步骤没有异常判定的情况下,成为“烹调开始准备完成”。但是,在进行了异常判定的情况下,进行规定的异常时处理,无法开始烹调(左IH加热线圈6LC也同样地进行异常检测)。在没有异常判定的情况下,在综合显示部件100的各加热源对应区域100L1、100L2、100M1、100M2、100R1、100R2、100G显示出能够加热动作的内容,在选择希望的加热源并感应加热的情况下,显示为将锅等被加热物N载置到被描画于顶板21的希望的加热源的引导标记6LM、6RM、7M之上(与综合显示部件100联动那样的声音合成装置315同时利用声音催促使用者进行那样的操作)。此外,同时由通电控制电路200发出指令,以使所有的个别发光部276和大范围发光部277也以规定的颜色(例如黄色。以下称为“方式I”)的光发光、点亮。接着,像上述那样,一边参照图31 —边说明异常判定完成后直到加热烹调准备完成为止的整体的主要的控制动作。首先在接通主电源之后,使用者通过操作部(未图示)指示加热动作准备的情况下,由上述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280推断在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l SC4各自的线圈的上方是否载置有被加热物N,或被加热物N的底部面积是否比规定值大,该推断结果向作为控制部的通电控制电路200传达,决定是进行适于大径锅的加热处理还是进行适于普通锅的加热处理等(步骤MS11)。在虽是适合锅但是是通常尺寸的锅或小锅、或不适合加热等的情况下,进行与大径锅不同的处理。通电控制电路200使设置于操作部E附近的综合显示部件100的液晶显示画面进行显示,催促选择希望的烹调菜单(MS12)。在使用者通过操作部选择、输入了烹调菜单、热功率、烹调时间等的情况下(MS13),开始进行正式的感应加热动作(MS14)。作为显示于显示部件G的烹调菜单,与实施方式I相同是“高速加热”、“油炸”、“烧水”、“预热”、“煮饭”、“焯煮”、“烧水+保温”这7个。在使用者选择了这7个烹调菜单之中的任一个的情况下,与这些菜单相对应的控制模式由通电控制电路200的内置程序自动地选择,设定主加热线圈MC、副加热线圈SCl SC4各自可否通电和通电量(热功率)、通电时间等。根据烹调菜单,在显示部进行催促使用者设定任意的热功率和通电时间等的显不(MS15)。通过以上操作,向以大径锅为对象的烹调工序转移的准备完成,选择烹调菜单后,迅速地开始感应加热动作。另外,“普通锅”或“小型锅”的情况也基本上与上述步骤MS12 MS15相同。在“普通锅”或“小型锅”的情况下,作为烹调菜单也在综合显示部件100中显示如图28那样的7个烹调菜单,但是在“普通锅”或“小型锅”的情况下,因为在该实施方式2中仅利用中心部的主加热线圈MC加热,所以控制内容(热功率、通电类型等)有较大不同。当然,因为无法个别地对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全部或其一部分加热驱动,所以没有利用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加热类型。即,不实施利用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对流促进控制。(烹调工序)接着,关于向烹调工序转移的情况,以用“普通锅或小型锅”使用右IH加热源6R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另外,所谓小型锅,在该实施方式2中是指直径小于IOcm的锅。使用右IH加热源6R的方法有使用前面操作部60的情况和使用上表面操作部61的情况这两种。(前面操作部的烹调开始)首先,对使用前面操作部60的情况进行说明。使用者最初将前面操作部60的右操作度盘64R向右或左转动(根据转动的量来设定热功率)。由于在前面操作部60的前面操作框架62的前面下部设有未图示的3个独立的定时器度盘,所以使用者将其中的右IH加热源6R的定时器设定为规定时间。由此,这样的操作信号被输入通电控制电路200,由通电控制电路200设定热功率等级、加热时间等烹调条件。接着,通电控制电路200驱动驱动电路228,并驱动右IH加热源电路2IOR (参照图20)。此外,因为综合显示部件100由驱动电路215驱动,所以在其显示区域显示热功率、烹调时间等烹调条件。因为驱动电路228对IGBT225的门极施加驱动电压,所以在右IH加热线圈6RC中流动闻频电流。但是,从最初起不进行闻热功率加热通电,像以下那样进行锅等被加热物N的适当与否的检测。电流检测传感器227检测在由右IH加热线圈6RC和共振电容器224的并联电路构成的共振电路中流动的电流,检测输出被供给通电控制电路200的输入部。并且,在由于某些故障、导通不良等,检测出与标准的电流值比较过小电流或过大电流的情况下,通电控制电路200判定为异常。通电控制电路200除了具有如上述那样的种类的异常判定功能之夕卜,还具有判定使用的锅(被加热物N)的大小是否适当的功能。具体而言,在共振电路225,最初的几秒间不是使用者设定的热功率(电力),而流过规定电力(例如1KW),用电流检测传感器227检测此时的输入电流值。g卩,以下的情况是已知的:在通电控制电路200利用规定的电力以相同的导通比率输出驱动信号而驱动成为开关部件的IGBT225时,若比右IH加热线圈6RC的面积小的直径的锅(被加热物N)被载置在顶板21上,则流过电流检测传感器227的部分的电流与在比加热线圈220的面积大的直径的锅(被加热物N)被载置在顶板21上的情况下流过电流检测传感器227的部分的电流相比,是小的。因而,事前根据实验结果等,将载置过小的锅(被加热物N)的情况下的流过电流检测传感器227的部分的电流的值,作为判定基准数据而准备。于是,在电流检测传感器227中检测到过小的电流时,能够由通电控制电路200判定为是异常的使用方式,所以移至异常处理的处理路径。另外,即使是使用者设定的热功率,例如通过通电控制电路200亲自变更相对于开关部件225的通电率,并将导通比率降低到容许范围而能够维持确保正常的加热状态的情况下,也自动地执行电力适应控制处理,在检测到小的电流值的情况下,并不完全一律且无条件地进行异常处理。在进行如上述那样的锅(被加热物N)的判定的情况下,在右IH加热源6R的显示区域100R2,最初显示“锅适当与否判定中”的文字。然后,在几秒后,根据上述异常电流检测监视处理的判定结果,在判定为是过小的锅(被加热物N)的情况下,在显示区域100R2显示“使用的锅过小”、“请使用更大的锅(直径IOcm以上)”那样的引起注意的文字。在输出了该锅适当与否判定结果的情况下,右IH加热源6R的显示区域100R1、100R2的面积从图27的状态扩大几倍,在该显示区域显示锅(被加热物N)是不适当的。在左IH加热源6L和辐射式中央电加热源7两方均未被使用的情况下,例如如图28所示,右IH加热源6R的显示区域100R1U00R2被扩大到包含上述左IH加热源6L和辐射式中央电加热源7的显示区域100L1、100L2、100M1、100M2那样的大小。另外,图28是右IH加热源6R和中央加热源7未被使用,只使用左IH加热源6L的情况。之后,在使用者不进行锅(被加热物N)的交换等措施的情况下,不停止通电控制电路200地从在显示区域E显示锅(被加热物N)过小起的一定时间后,暂时自动停止右IH加热源6R的加热动作。若使用者将锅(被加热物N)变更为大的锅,则只要再次进行烹调开始的操作,就能够再次重新开始烹调。在进行如以上那样的锅(被加热物N)检测动作,判定为是适合的锅(被加热物N)的情况下,通电控制电路200自动地执行适应的通电控制处理,以发挥右IH加热源6R本来的设定热功率。由此,利用来自右IH加热线圈6RC的高频磁通,锅等被加热物N成为高温,进入电磁感应加热烹调动作(烹调模式)。利用整流桥电路221和平滑化电容器223得到的直流电流被输入作为开关元件的IGBT225的集电极。通过对IGBT225的基极输入来自驱动电路228的驱动信号,进行IGBT225的接通-断开控制。通过组合IGBT225的接通-断开控制和共振电容器224,使右IH加热线圈6RC产生高频电流,利用该高频电流带来的电磁感应作用,在被载置在右IH加热线圈6RC上方的顶板21上的锅等被加热物N中产生涡电流。这样,被加热物N产生的涡电流成为焦耳热,被加热物N发热,可用于烹调。驱动电路228具有振荡电路,该振荡电路产生的驱动信号被供给IGBT225的基极,对IGBT225进行接通-断开控制。通过调整驱动电路228的振荡电路的振荡频率和振荡时机,调整右IH加热线圈6RC的导通比和导通时机、电流频率等,可实现右IH加热线圈6RC的热功率调节。另外,在主加热线圈MC的驱动电路使用了全桥电路的情况下,图23所示的各驱动电路228A、228B发挥与上述驱动电路228相同的作用。另外,在输出了右IH加热源6R的通电停止指令的情况下,右IH加热源6R的通电被停止,但是送风机30在上述通电停止后2分钟 5分钟还继续运转。由此,在来自送风机30的送风刚刚停止之后,热气仍滞留在右IH加热源6R的右IH加热线圈6RC周边,还能够预防温度剧烈地上升这样的过冲(overshoot)问题。此外,还能够防止综合显示部件100的温度变高这样的弊害。该继续运转时间与直到通电停止为止的温度上升的状况和室内气温、加热源的运转热功率大小等条件相对应,通过通电控制电路200预先决定的算式和数值表决定。但是,在检测到来自送风机30的异常电流等、判明是冷却用风扇本身的故障的情况下(例如,仅冷却散热片43A、43B的温度上升的情况下),对该送风机30的通电也同时停止。综合显示部件100的液晶显示基板由来自左右IH加热源6L、6R的加热烹调时被加热的被加热物N的底部的反射热和来自顶板21的辐射热加热。此外,在所使用的高温的天麸罗用锅(被加热物N)被载置在顶板21的中央部上的情况下,也接受来自该高温(200°C左右)的锅(被加热物N)的热。因此,在该实施方式I中,为了抑制综合显示部件100的温度上升,利用送风机30从左右两侧进行空冷。在这样地正常的运转环境下送风机30被驱动的情况下,本体I的外部空气如图12所示那样,从风扇外壳37的吸入筒37A的吸入口 37B被吸入风扇外壳37的内部。被吸入了的空气在风扇外壳37的内部被高速旋转着的翼部30F从排气口(出口)37C沿水平方向向前方排出。在排气口 37C的前方位置具有以贴紧状态连接于风扇外壳37的构件外壳34,使空气导入口以贴紧状态连通于该排气口 37C,所以空气由送风机30从排气口 37C向构件外壳34的内部送入,以使该构件外壳34的内部气压(静压)上升。该送入的冷却风的一部分从位于构件外壳34的上表面部的接近排气口 37C的一侧的第I排气口 34A排出空气。该被排出了的空气的温度,因为在中途未冷却高温的发热体、发热性电气构件等,所以与从排气口 37C刚刚排出之后的温度几乎相同,仍旧是新鲜的空气。并且,从第I排气口 34A被送到冷却管道的通风空间42F的冷却用空气,从喷出孔42C如图14、图16的箭头标记Y3所示那样向上方喷出,与位于正上方的右IH加热线圈6RC的下表面碰撞,有效地冷却该线圈。另外,在右IH加热线圈6RC的形状局部具有使如上述那样的空冷用空气贯穿的空隙的情况下,来自第I排气口 34A的冷却风也贯穿该空隙地流动而进行冷却。另一方面,由送风机30保持着压力地被送入构件外壳34的内部的冷却风不朝向电路基板41的表面且不在表面附近流动。冷却风以成为突出于电路基板41的表面(一侧面)的构造物的散热翅片43A、43B的部分为中心,通过多个热交换翅片元件间,所以主要冷却散热翅片43A、43B。另外,在被从排气口 37C推出的冷却风(图14的箭头标记Y2)中,作为速度最快的部分的主流,如以箭头标记Y4所示那样,从排气口 37C呈一条直线状向前方流过,在构件外壳34中,从位于冷却风的流动的最下游侧位置的第2排气口 34B喷出。由于该第2排气口34B具有比第I排气口 34A大几倍的开口面积,所以从排气口 37C被推入构件外壳34的冷却风的大部分从该第2排气口 34B喷出。然后,喷出了的冷却风是被引导到冷却管道42的通风空间42G、42H之中,该大部分的冷却风从形成在上外壳42A的上表面的多个喷出孔42C,如图16中以箭头标记Y4、Y5所示那样喷出,与位于其正上方的右IH加热线圈6RC的下表面碰撞,有效地冷却该线圈。在被引导到冷却管道42的通风空间42H中的冷却风的一部分,被向前部构件外壳46中引导,该前部构件外壳46收容有各种电气一电子构件56、以光表不感应加热烹调时的热功率的、右热功率显示灯IOlR和左热功率显示灯IOlL的各自的发光元件(LED)等。具体而言,上述送风机30的冷却风从上述构件外壳34的第2排气口 34B进入冷却管道42的通风空间42H,从这里通过与通风空间42H相对应地形成的冷却管道42的通风口 42K,并进入以紧贴的方式位于该通风口 42K的正上方的下管道46A的通风口 46R、46L (参照图14)。由此,利用进入了前部构件外壳46的冷却风,首先从下方冷却液晶显示画面45R、45L (图14参照),并且之后流过前部构件外壳46内,最后从缺口 46C向上部构件室10被排出的过程中,通过依次冷却内置构件等,液晶显示画面45R、45L、综合显示部件100、装载各种电气一电子构件的安装基板56和以光表示感应加热烹调时的热功率的右热功率显示灯IOlR和左热功率显示灯IOlL用的发光元件等依次被冷却风冷却。特别是,因为被引导到该前部构件外壳46中的冷却风不是冷却了在感应加热动作时成为高温的左右IH加热线圈6LC、6RC的风,所以其温度低,虽然冷却风的风量少,但是持续地冷却,以有效地抑制液晶显示画面45R、45L和综合显示部件100等的温度上升。从冷却管道42的多个喷出孔42C喷出的冷却风,如图11、图14和图15所示那样,在上部构件室10朝向后方像箭头标记Y5、Y6那样地流动。从缺口 46C被排出到上部构件室10的冷却风也与该冷却风的流动汇流,通过在本体部A向朝向外部开放的后部排气室12流动,最终从后部排气室12像箭头标记Y9那样地被排出(参照图11)。(使用上表面操作部开始烹调)接着,对使用上表面操作部61 (参照图12)的情况进行说明。因为通电控制电路200已经被起动,综合显示部件100的液晶显示部的驱动电路215 (参照图22)也被预起动,所以在综合显示部件100的液晶显示部显示有选择所有的加热源的输入键。因此,若按下选择其中的右IH加热源6R的输入键(图27所示的143 145中的某一个为该键),则液晶显示部的右IH加热源6R的对应区域100R (热功率用100R1和时间用100R2的合计2个)的面积自动地被扩大,而且在该状态下各输入键142 145根据每个场景切换输入功能地被显示,所以只要逐个地操作该被显示的输入键,就能够设定烹调的种类(也称为烹调菜单。例如,烧水、熬炖、保温等)和热功率等级、加热时间等烹调条件。
然后,在设定了希望的烹调条件的阶段,如图27所示那样,输入键146显示“决定”这样的文字,所以只要触及该输入键146,就确定烹调条件的输入。另外,图27是选择了右IH加热源6R的情况。然后,接着如上述那样,通电控制电路200实施锅适合与否判定处理,在判定为是适合的锅(被加热物N)的情况下,通电控制电路200对右IH加热源6R自动地执行适应的通电控制处理,以发挥使用者设定了的规定的设定热功率。由此,利用来自右IH加热线圈6RC的高频磁通,被加热物N的锅成为高温,进入电磁感应加热烹调动作(烹调工序)。(单触式设定烹调)在右热功率设定用操作部70,设有使用者仅通过一次按压就能够简单地设定右IH加热源6R的热功率的各热功率的单触设定用键部90,因为包括弱热功率键91、中热功率键92和强热功率键93这3个单触键,所以不经由上述综合显示部件100的由输入键操作产生的至少I个菜单画面,只要按下弱热功率键91、中热功率键92、强热功率键93或3kW用键94,就能够通过该I次操作输入热功率。另外,使用了左IH加热源6L的烹调也能够通过与以上相同的操作开始。(格栅加热室的烹调开始)接着,说明对格栅加热室9的辐射式电加热源22、23 (参照图15)通电的情况。该烹调也能够在利用右IH加热源6R和左IH加热源6L的加热烹调中进行,但是在通电控制电路200中内置有编入有互锁功能的限制程序,以不能与辐射式中央电加热源7同时进行。这是因为会超过烹调器整体的额定电力的限制。在格栅加热室9内部开始各种烹调的方法,有以下的两种方法,S卩,使用上表面操作部61中的被显示于综合显示部件100的液晶显示部的输入键的方法、和按下辐射式电加热源22、23用操作按钮95 (参照图27)的方法。即使利用这些方法中的某一种方法,也能够通过对辐射式电加热源22、23同时或个别地通电,在格栅加热室9内部进行各种烹调。通电控制电路200接受来自温度传感器242、温度控制电路240的信息,控制上述辐射式电加热源22、23的通电,以使格栅加热室9的内部气氛温度成为预先由通电控制电路200设定的目标温度,并在从开始烹调起经过了规定时间的阶段报知该情况(也有通过综合显示部件100显示和通过声音合成装置315报知),烹调结束。随着辐射式电加热源22、23的加热烹调,在格栅加热室9的内部产生高温的热气。因此,格栅加热室9的内部压力自然地升高,从后部的排气口 9E在排气管道14中自然地上升。在该过程中,利用除臭用触媒121,排气中的臭味成分被分解,该除臭用触媒121利用驱动用加热器驱动电路214被触媒用电加热器121H通电且成为高温。另一方面,由于在排气管道14的中途设有辅助排气用的轴流式送风机106,所以对于在排气管道14中上升而来的热气,通过使该送风机106运转,如以箭头标记Y7 (参照图15)所示那样将本体部A的内部的空气吹入排气管道14,格栅加热室9的高温空气被该新鲜的空气引导,温度下降的同时,从排气管道14的上端部开口 14A,如以箭头标记Y8所示那样地被排气。这样,利用来自排气管道14的上端部开口 14A (参照图15)的排气流,与该上端部开口 14A相邻的后部排气室12中的空气也被引导而向外部被排出。即,本体内部的格栅加热室9与水平间隔板25之间的空隙26的空气、上部构件室10内部的空气也一起经由后部排气室12被排出。接着,对使用左IH加热源6L进行加热烹调的情况的动作进行说明。另外,左IH加热源6L也与右IH加热源6R相同,在结束了烹调前异常监视处理之后向烹调模式转移,此夕卜,使用左IH加热源6L的方法具有使用前面操作部60 (参照图11)的情况和使用上表面操作部61 (参照图10)的情况这2种,但是在以下的说明中,在大径锅作为被加热物N而使用的情况下,从对左IH加热线圈6LC (参照图11)通电开始,烹调开始后的阶段进行说明。在使用锅底直径比主加热线圈MC的最大外径DA (图18参照)大得多的I个椭圆形或长方形的锅(被加热物N)的情况下,在本实施方式2的加热烹调器中,具有用主加热线圈MC加热该椭圆状的被加热物N的同时,能够用副加热线圈SCl SC4协同加热这样的优点。例如,假设是跨过主加热线圈MC和位于其右侧的I个副加热线圈SCl双方之上那样的椭圆状的锅(被加热物N)的情况。在载置着那样的椭圆状的锅(被加热物N)地开始加热烹调时,椭圆状的锅(被加热物N)的温度上升,但是主加热线圈MC的红外线传感器31L1 (图18参照)和副加热线圈SCl的红外线传感器31L2双方与其他的红外线传感器31L3、31L4、31L5的受光量比较,干涉光(室内照明的光、太阳光等)的输入少,显示出有温度上升倾向这样的现象,所以基于这样的信息,上述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280判定存在椭圆状的锅(被加热物N)。此外,也利用主加热线圈MC的电流传感器227和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各电流传感器267A 267D (参照图22),向上述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280 (参照图22、图25)输入判断在上方是否载置着同一被加热物N的基础信息。通过检测电流变化,上述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280检测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的阻抗的变化,驱动载置着椭圆状的锅(被加热物N)的主加热线圈MC的变换电路MIV和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各变换电路SIVl SIV4,使在4个副加热线圈SCl SC4中的、载置着椭圆状的锅(被加热物N)的副加热线圈(至少一个)中流动高频电流,对于未载置着椭圆状的锅(被加热物N)的其他的副加热线圈,上述通电控制电路200发出指令信号,以抑制或停止高频电流。例如,在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280判断为在主加热线圈MC和I个副加热线圈SCl的上方载置着同一椭圆状的锅(被加热物N)时,通电控制电路200使主加热线圈MC仅与特定的副加热线圈SCl联动地动作,根据预先决定的热功率比率,由各自的变换电路MIV、SIVl向上升两个加热线圈供给高频电力(有关该热功率配比,在后详细地说明)。在这里,所谓“热功率比率”,是指例如在使用者打算利用左IH加热源6L以3kW的热功率进行烹调的烹调开始的情况下,通电控制电路200进行分配,使主加热线圈MC为2.4kff,使副加热线圈SCl为600W的情况下,该2.4KW与600W之比。在该例子的情况是4:
I。此外,只有位于该副加热线圈SCl的外侧位置的个别发光部276 (参照图18、图26)从黄色的发光状态(方式I)向红色的发光状态(以下,称为“方式2”)变化,驱动电路278 (参照图22)驱动个别发光部276,个别发光部276所具有的规定的光源(红色灯、LED等)发光、点亮,到此为止发光、点亮着的黄色用光源熄灭。因而,仅执行中的副加热线圈SCl以红光的带被显示,以能够从顶板21的上方视觉识别。与其他的副加热线圈相对应的个别发光部276停止发光。
无法驱动该副加热线圈SCl单体而进行感应加热烹调,此外,其他的3个副加热线圈SC2、SC3、SC4的各单体以及即使组合它们也无法进行感应加热烹调。换句话说,其特征在于,只有在主加热线圈MC被驱动的情况下,位于其周边的4个副加热线圈SC1、SC2、SC3、SC4中的任I个或多个才同时被加热驱动。但是,在覆盖所有的4个副加热线圈SC1、SC2、SC3、SC4的上方那样的大的外径的被加热物N被载置的情况下,在实施对流促进的模式的情况下,如以下那样,驱动4个副加热线圈的控制类型被准备在通电控制电路200的控制程序中。在主加热线圈MC被加热驱动的情况下,副加热线圈SC1、SC2、SC3、SC4的全部或一部分以规定的顺序和热功率同时被加热驱动。在主加热线圈MC加热驱动着的期间中,副加热线圈SC1、SC2、SC3、SC4的全部或一部分以规定的顺序和热功率被加热驱动。副加热线圈SC1、SC2、SC3、SC4的全部或一部分以规定的顺序和热功率被加热驱动主加热线圈MC的加热驱动(例如烹调的最终阶段)结束之前的规定时间。此外,在进行着这样的协同加热的情况下,通电控制电路200根据预先决定的热功率比率,由上述两个加热线圈专用的变换电路MIV、SIVl仅向主加热线圈MC和特定的副加热线圈SCl供给高频电力,而执行加热动作,所以基于该信息,通电控制电路200向驱动电路278 (参照图22)发出驱动指令,此外,个别发光部276如上述那样从协同加热动作的开始时刻起发光,以能够确定执彳丁中的副加热线圈SCI。此外,作为表不协同加热的一个手段,在本实施方式2中个别发光部276通过发光、点亮而表示。即,当个别发光部276在从最初的黄色的发光状态(方式I)变化到红色的发光状态(“方式2”)的阶段,使用者能够识别已进入了协同加热状态。另外,也可以不是这样的表示方式,而是利用综合显示部件100的液晶显示画面以文字直接显示。另外,因为大范围发光部277 (参照图18、图20、图26)从使用者按下主电源开关63的操作按钮63A (参照图11)而接通电源,异常判定完成了的阶段起,由驱动电路278 (参照图22)驱动,最初以黄色发光、点亮,所以能够从将椭圆状的锅(被加热物N)载置到左IH加热源6L的上方的阶段起,向使用者引导该载置部位。在向主加热线圈MC供给加热用高频电力而开始加热动作的阶段,通电控制电路200变更大范围发光部277的发光颜色(例如将黄色变更为红色)。例如也可以停止大范围发光部277所具有的黄色光源(灯和LED等)的发光、点亮,取而代之使与该光源相邻设置的红色光源(灯和LED等)开始发光、点亮,还可以使用多色光源(3色发光LED等)并变更发光颜色。此外,即使将椭圆状的锅(被加热物N)暂时地举起或向左右移动规定的时间t (几秒 10秒左右),通电控制电路200也维持加热动作,并且不使该大范围发光部277的发光、点亮状态变化地,对使用者持续表示为了载置椭圆状的锅(被加热物N)而优选的部位。在这里,若超过上述规定的时间t地举起椭圆状的锅(被加热物N),则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280进行没有椭圆状的锅(被加热物N)这样的判定,并向通电控制电路200输出该情况。通电控制电路200基于来自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280的判别信息,再次在直到载置椭圆状的锅(被加热物N)为止的期间,暂时发出降低或停止感应加热的热功率的指令。在该情况下,维持对使用者表示为了载置椭圆状的锅(被加热物N)而优选的部位,但是也可以使大范围发光部277的发光、点亮状态(点亮颜色等)与热功率相匹配地变更。例如若在热功率下降的状态下,使其以橙色发光、点亮,一旦停止热功率,使其以黄色发光、点亮,就能够与为了载置而优选的部位的表示一并地向使用者报知热功率的状态。另外,在使椭圆状的锅(被加热物N)例如向左移动时,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280判断为在主加热线圈MC和左侧的副加热线圈SC2的上方载置着同一椭圆状的锅(被加热物N),通电控制电路200基于来自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280的判别信息,仅使主加热线圈MC和位于其左侧的特定的副加热线圈SC2这2者联动地动作,根据预先决定的热功率比率,对上述两个加热线圈由各自的变换电路MIV、SIV2供给高频电力。然后,停止向左侧的副加热线圈SC2通电,维持已经执行中的“热功率”(例如3KW)和规定的热功率配比(例如在欲利用左IH加热源6L以3KW的热功率进行烹调的烹调的情况下,因为主加热线圈MC是2.4KW,副加热线圈SCl是600W,所以是4:1)地继续原来状态的烹调。该3KW这样的热功率由综合显示装置100以数字和文字持续显示。此外,副加热线圈SCl无助于协同加热,取而代之,通过另一副加热线圈SC2参与协同加热动作,向专用的变换器SIV2供给高频电力。即,在通电控制电路200基于来自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280的判别信息,检测到从副加热线圈SCl切换到副加热线圈SC2时,向驱动电路278发出驱动指令,进行指示,使得个别发光部276能够确定执行协同加热动作中的副加热线圈SC2。S卩,通电控制电路200使驱动电路278驱动个别发光部276,以仅使位于该副加热线圈SC2的外侧(在图18中为左侧)位置的个别发光部276发光、点亮。因此,个别发光部276所具有的规定的光源(红色灯、LED等)(方式2)发光、点亮,到此为止在接近副加热线圈SC2的位置发光、点亮着红色的光源熄灭。另外,在主加热线圈MC中流动的高频电流IA和在副加热线圈SCl SC4中流动的高频电流IB的方向如图20中以实线的箭头标记表示那样,从加热效率的观点出发,在相邻的一侧成为相同的方向是优选(在图20中,表示在主加热线圈MC中绕逆时针,在4个副加热线圈SCl 4中绕顺时针,一致的情况)。这是因为,在这样地2个独立的线圈的相邻区域,在电流向相同方向流动的情况下,该电流产生的磁通互相加强,使交链被加热物N的磁通密度增大,通过在被加热物底面较多地生成涡电流而能够高效率地感应加热。在图22中以虚线表示的回路(loop),是以与图20所示的高频电流IA、IB的流动方向相反的方向流动着这些高频电流的情况下的磁通回路。利用该磁通回路,在被加热物N的底壁面,生成向与上述高频电流相反的方向流动的涡电流,产生焦耳热。在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l SC4接近地设置的情况下,若电流向互相相反方向流动,则由两者生成的交流磁场在其接近的某个区域范围互相干涉,结果,无法增大由这些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l SC4生成的涡电流(在被加热物N中流动的电流),无法增大与该涡电流的平方成正比地变大的发热量。可是,这也相反地产生另外的优点。即,在上述那样的磁通密度提高的相邻区域,为了将磁通密度抑制得较低,在平面包含主加热线圈MC和进行协同加热动作的一个或多个副加热线圈SCl SC4那样的大的区域,能够使交链被加热物N的磁通的分布平均化、即均匀化,在这样的大的加热区域进行烹调的情况下,具有能够使温度分布平均化这样的优点。因而,本发明在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l SC4相邻的区域,在特定的烹调菜单的情况下采用使电流向互相相同方向流动这样的方式,并根据不同的烹调菜单,相反地采用使电流的方向为相反方向这样的切换动作。另外,图26所示那样的磁回路,根据在加热线圈中流动的高频电流IA、IB的方向,决定生成的方向。接着,图31 图34所示的图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加热烹调动作的流程图。该流程图的控制程序被存储于位于通电控制电路200的内部的存储部203 (参照图 22)。因为之前说明了图31,所以说明图32。首先,在开始烹调的情况下,首先,按下设于图10所示的烹调器本体部A的前面操作部60的主电源开关63的操作按钮,接通电源(步骤I。以下,将步骤省略为“ST”)。于是,向通电控制电路200供给规定的电压的电源,通电控制电路200亲自执行烹调器整体的异常有无检查(ST2)。根据通电控制电路200自身的控制程序进行自我诊断,在没有异常的情况下,预驱动用于驱动送风机30的驱动马达300的马达驱动电路33 (参照图22)。此外,左IH加热源6L、综合显示部件100的液晶显示部的驱动电路215也分别预起动(ST3)。然后,根据是否有异常的判定处理(ST2)结果,在未发现异常的情况下进入ST3。另一方面,在发现了异常的情况下,进入规定的异常处理,最终通电电路200自己亲自切断电源而停止。进入ST3时,通电电路200控制驱动电路278,使所有的个别发光部276和大范围发光部277同时发光、点亮(黄色的光、方式I)。另外,也可以以使个别发光部276或大范围发光部277的任一者首先逐个发光、点亮,接着使另外的发光部发光、点亮,逐渐增加发光部的数量这样的方法,使所有的个别发光部276和大范围发光部277发光、点亮。于是,成为所有的个别发光部276和大范围发光部277 (以方式I)以这样地发光、点亮的状态,等待来自使用者的下一个指令的状态。另外,在这里所有的个别发光部276和大范围发光部277例如是连续地发出黄色的光的状态。接着,如上述那样,因为左右分别具有IH加热源6L、6R (图12参照),所以使用者通过前面操作部60或上表面操作部61选择其中的某一者(ST4)。在这里,在选择左IH加热源6L时,该选择结果被显示于综合显示部件100中的左IH加热源6L的对应区域100L1。如图29所示,对应区域100L1U00L2的面积自动地扩大,该面积被维持一定时间(在右IH加热源6R等其他的加热源未运转的情况下,该被扩大了的100L1、100L2的面积被维持直到烹调完成为止)。然后,检测在被选择了的加热线圈6LC之上是否有锅(被加热物N)。该检测由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280进行。通电控制电路200基于来自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280的检测信息,判定为载置着锅(被加热物N)时(ST5),判定该锅(被加热物N)是否适于感应加热(ST6)。该判定根据来自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280的判别信息进行。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280基于电特性判别被加热物N,是否是直径几cm等那样过小的锅(被加热物N)、和底面产生大的变形、弯曲等那样的锅(被加热物N),并将判别结果作为判别信息而输出。然后,通电控制电路200基于来自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280的判别信息,在ST6进行锅(被加热物N)是否适当的判定处理,在判定为适当的情况下,进入加热动作开始的步骤ST7。在综合显示部件100中的左IH加热源6L的对应区域100L1,显示被设定了的热功率(例如,最小热功率的“热功率I”的120W “热功率8”的2.5KW。“最大热功率”的3KW的9个等级的任一个)。例如是1KW。另外,也可以最初将热功率默认设定为规定的热功率、例如中火(例如为热功率5,1KW),即使使用者不进行热功率设定,也能够以该初始设定热功率开始烹调。此外,在不适当的情况下,因为上述的综合显示部件100那样的显示部件在该阶段已经动作,所以通电控制电路200使锅(被加热物N)不适当的情况显示于综合显示部件100,此外同时向声音合成装置315输出该情况的消息信息,并通过扬声器316以声音报知输出。在这样地选择了左右IH加热源6L、6R中的某一者的情况下,基于预先规定的热功率(如上述那样例如1KW),自动地进行烹调开始,所以也可以不重新用输入键或度盘、操作按钮等进行烹调开始指令。当然,使用者能够在感应加热开始后随时任意地变更热功率。在ST7A,用左IH加热源6L开始感应加热动作时,利用构成左IH加热源6L的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l SC4进行感应加热,然而在ST5中,因为检测着是锅(被加热物N)只位于主加热线圈MC之上,或者还是除了位于主加热线圈MC之上还位于副加热线圈SCl SC4中的哪个之上,所以在只位于主加热线圈MC之上的情况下,成为由该主加热线圈MC单独的感应加热,此外在至少I个副加热线圈SC之上也载置着相同的锅(被加热物N)的情况下,成为由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产生的协同加热。在ST8进行这样的判定处理。在协同加热的情况下,相对于参与该协同加热的副加热线圈SCl SC4和主加热线圈MC,在通电控制电路200的控制下,从变换电路MIV、SIV1 SIV4分别供给高频电流,开始协同加热(ST9)。然后,根据来自通电控制电路200的控制指令,大范围发光部277使发光方式从黄色的发光、点亮状态(方式I)变化为红色的发光、点亮状态(方式2) (STlO)0另外也可以与ST3A相同,仍旧使黄色发光、点亮,通过使发光、点亮间歇地进行,使使用者看起来像闪烁那样,或进行增加发光、点亮的亮度等变化,均成为在本发明中所说的方式的变化、切换。此外,通电控制电路200例如将是由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l产生的协同加热动作中的情况的信息与热功率信息一起向综合显示部件100输出。由此,在上述综合显示部件100的对应区域100L1和L2以文字、图形等显示是加热动作开始了的副加热线圈SCI。在图29中,表示“主线圈和左侧的副线圈同时加热中”这样的文字的表示例。另外,由于该显示部分位于对应区域LI中,所以与热功率信息“热功率:3KW”这样的显示相邻。SP,热功率显示与表示协同加热动作的信息的显示的位置相邻。在这里CM属于表示是协同加热动作的情况的信息。此外,通电控制电路200做成“相同侧的副线圈也加热”等这样的声音信息,向扬声器316输出,与上述消息显不同时从扬声器316以声音报知。另外,也可以与保持大范围发光部277的发光、点亮状态不同,例如如图20所示那样,使设于每个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个别发光部276同时发光、点亮,使得使用者能够在视觉上确定参与着协同加热的副加热线圈SCl SC4。然后,直到来自使用者的加热烹调停止指令到来为止,以几秒间隔的短的周期重复ST8 STlO的处理。即使右侧的副加热线圈SCl也参与了协同加热,由于有时使用者在烹调的中途无意识或有意识地使锅(被加热物N)向前后左右稍微移动,所以在该移动后,锅(被加热物N)的载置部位也会改变。因此,始终在协同加热的判断步骤ST8,也向声音合成装置315输出上述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280的信息。由此,利用声音合成装置315,在进行根据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280和温度传感器3ILl 31L5的信息而确定通电控制电路200应加热驱动的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处理的情况下,实时报知其结果。另一方面,在ST8判断为不是协同加热的情况(相当于图31中所说的步骤MS11)下,通电控制电路200通过控制主变换电路MIV而仅驱动主加热线圈MC。由此,相对于主加热线圈MC,从变换电路MIV供给高频电流,开始个别加热(STlI)。然后,与参与着该个别加热的主加热线圈MC相对应,使向该加热区域的外周缘部辐射光的个别发光部276的发光方式,从黄色的发光、点亮状态(方式I)变化为红色的发光、点亮状态(方式2)。另外,也可以使个别发光部276仍旧以与ST3相同的颜色发光、点亮,通过使发光、点亮间歇地进行,使使用者看起来像闪烁那样,或进行增加发光的亮度等变化,均是方式的变化、切换的一种。另外,也可以与保持个别发光部276的发光、点亮状态不同,仍旧保持大范围发光部277的发光、点亮,但是也可以熄灭。然后,进入步骤13。然后,在来自使用者的加热烹调停止指令到来的情况下,或进行定时器烹调,由通电控制电路200判定为经过了规定的设定时间(到时)的情况下,通电控制电路200控制主变换电路MIV和副变换电路SIVl SIV4,使主加热线圈MC和在此时刻被加热驱动着的所有的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通电停止。此外,通电控制电路200为了进行顶板21的温度是高温这样的提醒唤起,通过以红色使所有的大范围发光部277和个别发光部276闪烁等的方法使高温报知动作开始(ST14 )。从主加热线圈MC和所有的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通电被停止之后直到经过了预先规定的规定时间(例如20分钟)为止,或直到根据来自温度检测电路240的温度检测数据,顶板21的温度例如下降到50°C为止(由于是自然散热,所以通常需要20分钟以上),继续高温报知动作。在ST15进行这样的温度降低或时间经过的判断,在满足了高温报知条件的情况下,通电控制电路200使高温报知结束,结束加热烹调器的动作(之后,电源开关也自动地断开。即,在电源开关被接通时,由于向未图示的电源开关接通保持用的继电器的电源供给被切断,所以通过断开该继电器,电源开关也自动地断开。)。另外,通电控制电路200与高温报知动作开始ST14同步地,在上述综合显示部件100的液晶画面显示“因为顶板还是高温,所以不要用手触摸”这样的提醒语句、使人明白那样的状况的图形等。另外,也可以在综合显示部件100的周围且在其附近,另外设置利用LED在顶板21之上浮起地表示“注意高温”这样的文字那样的表示部,由此进一步进行高温报知。因为是如以上那样的结构,所以在该实施方式2中,也能够感应加热以往无法加热那样的大径的锅,而且在对加热线圈开始通电,开始实质上的感应加热动作之前,能够根据个别发光部276和大范围发光部277的发光、点亮而通知使用者所有的加热区域。而且,在使用者选择加热源而开始加热动作后,由于使用者能够视觉识别个别发光部276和大范围发光部277的发光、点亮状态,所以即使在载置锅(被加热物N)之前的准备阶段,也知道载置锅(被加热物N)的最适合的部位,对于使用者使用方便。此外,因为高温报知也利用该个别发光部276和大范围发光部277进行,所以能够提供一种不增加构件件数而安全性高的烹调器。接着,大范围发光部277将发光方式从黄色的发光、点亮状态(方式I)变化为红色的发光、点亮状态(方式2) (STlO)之后,将进行协同加热动作的副加热线圈从SCl向SC2切换的情况下的动作用图33进行说明。如上述那样,使用者使椭圆状的锅(被加热物N)在顶板21上例如向左侧移动时,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280判断为在主加热线圈MC和左侧的副加热线圈SC2的上方载置着同一椭圆状的锅(被加热物N),并向通电控制电路200输出该情况的判别信息。在图33中,通电控制电路200基于来自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280的判别信息而检测该情况时(ST10A),停止与副加热线圈SCl相对应的副变换电路SIVl的控制,控制主变换电路MIV和副变换电路SIV2,只使主加热线圈MC和位于其左侧的特定的副加热线圈SC2联动地动作。由此,根据预先规定的热功率比率,对上述两个加热线圈MC和SC2从各自的变换电路MIV、SIV2供给高频电力。然后,停止向右侧的副加热线圈SCl的通电,维持已经执行中的“热功率”(例如3KW)和规定的热功率配比(例如,在欲利用左IH加热源6L以3KW的热功率进行烹调的烹调的情况下,因为主加热线圈MC是2.4kff,副加热线圈SCl是600W,所以是4:1),继续原来的烹调。该3KW这样的热功率仍旧由综合显示装置100以数字和文字持续显示(ST10B)。另外,在上述综合显示部件100的对应区域100L1,以文字、图形等显示加热动作着的副加热线圈从SCl向SC2切换的情况。另外也可以在对应区域100L2显示。并且,在以下的步骤ST10C,只要使用者不改变热功率设定,就重复ST8 STlO的处理,直到来自使用者的加热烹调停止指令到来为止,在来自使用者的加热烹调停止指令到来的情况下,或进行定时器烹调,由通电控制电路200判定为经过了规定的设定时间(到时)的情况下,跳向图32的ST14,通电控制电路200停止主加热线圈MC和在此时刻被加热驱动着的所有的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通电,结束处理(ST14 ST16)。该加热动作结束被显示于上述综合显示部件100的对应区域100L1。此外,只要使用者不用开关(未图示)切断声音合成装置315,就与STlO相同地,也利用声音同时报知运转结束。另外,在图31 图34中,以一连串的流程图说明了控制程序,但是是否有异常的判定处理(ST2)、锅的载置有无判定处理(ST5)、锅适当判定处理(ST6)等被作为子例程而准备。并且,相对于决定加热控制动作的主例程,在适宜的时机进行子例程插队处理,在实际的感应加热烹调执行中,多次执行异常检测、锅有无检测等。另一方面,对在步骤ST10C,使用者改变了“大径锅”加热时的热功率设定的情况进行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包括:主加热线圈MC,加热被载置在顶板21上的被加热物N ;副加热线圈群SC,由在该主加热线圈的外侧分别相邻地设置的多个副加热线圈SCl SC4构成;主变换电路MIV,向主加热线圈MC供给高频电流;副变换电路组SIVl SIV4,分别向副加热线圈群的各自的副加热线圈独立地供给高频电流;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280,判断是否在主加热线圈和第I或副加热线圈上载置着相同的被加热物N ;输入部64R、64L、70、71、72、90、94、142 145,由使用者设定被操作的感应加热时的热功率;综合显示部件100,显示该输入部的设定信息;以及通电控制电路200,基于上述输入部的设定信息,独立地控制上述主变换电路MIV和副变换电路组SIVl SIV4的输出,并且控制上述综合显示部件100,通电控制电路200基于来自上述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280的信息,开始利用上述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群SC的协同加热动作的情况下,按照规定的分配控制主变换电路MIV的输出和副变换电路组SIVl SIV4的输出,以成为使用者所设定了的规定热功率,之后以增加、减少进行协同加热动作的副加热线圈SC的数量或切换为其他的副加热线圈的状态,维持变化前的输出分配,无论上述协同加热动作中的副加热线圈的数量的增加、减少或向其他的副加热线圈的切换,上述显示部件100都进行上述规定的热功率能够目视的显示。在图33的ST10C,在判断为有热功率的变更指令的情况下,进入图34的ST17。在ST17,进行该变更后的热功率比规定的热功率等级(例如501W)大或小的判断,在变更为比规定热功率大的热功率的情况下,进入ST18,通过通电控制电路200的控制,维持规定的热功率配比。即,在上述的3KW的例子中,在执行中的热功率为3KW的情况下,主加热线圈MC是2.4KW,副加热线圈SC2是600W,规定的热功率配比是4:1,所以该分配被维持。然后,利用通电控制电路200,将变更后的设定热功率如“热功率中1KW”那样地显示于综合显示部件100的对应区域100L1。另一方面,在变更为比规定的热功率等级(501W)小的热功率(有120W、300W和500W这3个)的情况下,通过步骤17的处理进入步骤19,通电控制电路200向主变换电路MIV和副变换电路组SIVl SIV4输出控制指令信号,以成为不同的热功率配比。因此,协同加热的副加热线圈SC无论是I个的情况还是2个以上的情况,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的热功率的差都被维持在恒定的比率。此外,该变更后的热功率以及变更后的设定热功率如“热功率:小500W”那样地被显示于综合显示部件100的对应区域100L1。将有代表性的热功率和主副热功率比的例子具体地表示于图35和图36。图35 (A)是最大热功率为3KW的情况下的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l 4的热功率值(W),且主加热线圈和副加热线圈整体的热功率比为4:1恒定的情况。图35(B)是表示热功率6(1.5KW)的情况下的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l 4的热功率值(W),且主加热线圈和副加热线圈整体的热功率比4:1恒定的情况。图36 (A)是表示热功率3 (500W)的情况下的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l 4的热功率值(W),且变化为主加热线圈和副加热线圈整体的热功率比为3:2的情况。另一方面,在变更为比规定的热功率等级(501W)小的热功率(120W、300W和500W这3个)的情况下,在使副加热线圈SC的最小驱动热功率为50W的情况下,热功率比是4:1,如图35 (B)所示那样,因为成为以25W和33W这样的小热功率驱动,所以存在问题。S卩,由于在现实的产品中,成为被加热物N的金属锅各自的阻抗不同,所以即使施加规定值以上的大小的高频电力,投入锅并被变换为热的比率不是恒定的,所以如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那样,利用电流检测传感器227,检测在由左IH加热线圈6LC和共振电容器224L的并联电路构成的共振电路中流动的电流,利用于是否有被加热物N这样的判定、是否是不适合于感应加热的锅(被加热物N)的判定、甚至是否未检测到与标准的电流值比较规定值以上的差的过小电流或过大电流等的判定。由此,细致地控制施加于感应加热线圈的电流,以发挥指定的热功率。因而,在减小热功率设定的情况下,流动的电流也微小,产生该检测变得不准确的问题。换句话说,这是因为,在热功率大的情况下,在共振电路中流动的电流成分的检测比较容易,而在热功率小的情况下,只要不实施提高电流传感器的灵敏度等对策,有时就无法准确地对应热功率变化,无法实行作为目的那样的准确的热功率限制动作。虽未图示,但是如上述那样,因为实际上设有也检测电源相对于变换电路MIV、SIVl SIV4的输入电流值的输入侧的电流传感器,所以也可以并用该电流值和上述的(输出侧的)电流传感器的线圈的输出侧的电流值这两者而进行适当的控制。另外,副加热线圈SC也与左IH加热线圈6LC的主加热线圈相同地,以由0.1mm
0.3_左右的细线构成的集合线呈螺旋状形成,但是因为使感应加热产生的电流流动的截面面积本身小,所以与主加热线圈MC比较,无法投入大的驱动电力,最大加热能力也相对地小。但是,如上述那样,只要使线圈单体的细线的线径进一步变细,且通过更多地卷绕而增加线圈导线的表面积,即使使变换电路SIVl SIV4的驱动频率上升,也能够减少表皮电阻,通过抑制损失,在抑制温度上升的同时,也能够连续地控制更小的热功率。图36 (B)是表示热功率3 (500W)的情况下的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l 4的热功率值(W),且主加热线圈和副加热线圈整体的热功率比为4:1恒定的情况。在此,在该实施方式2中,进行将热功率配比变更为3:2的控制。另外,因为在热功率120W或300W的情况下,即使热功率配比是3:2,也有最小驱动热功率无法维持50W以上的情况,所以在该情况下,在综合显示部件100的对应区域100L1,如“所设定的热功率过小,无法加热烹调。请将热功率设定为500W以上”那样地显示催促热功率变更,或进行仅主加热线圈MC的加热限制等的控制。实际上,因为难以假设以120W或300W加热跨过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双方那样的大的锅的场景,所以即使进行如上述那样的控制,也不会损害实际的使用便利性。在协同加热动作时,为了使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群SCl SC4的热功率t匕,即主副热功率比成为大致恒定的范围,由通电控制电路200控制向各自供给的电力量,但是因为如上述那样,在小的热功率设定的情况下难以将施加的电力量抑制得较低,所以也可以通过限制实际的电力供给时间而进行降低单位时间的电力量那样的控制。例如只要从副变换电路SIVl SIV4相对于各副加热线圈SCl SC4,通过通电率控制将电力施加时间例如减少到50%,就能够使实际上有助于加热的单位时间的电力量为50%。S卩,在难以仅通过限制施加的电力的频率而减小热功率的情况下,通过通电率控制减小供给电力的时间与不供给电力的时间的比率,能够将实质上更起作用的电力缩小到更小的值,所以也可以采用这样的控制。另外,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在协同加热时,将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群SCl SC4的热功率比维持为大致恒定,然而在协同加热中的所有的情况下,并不保证始终将热功率比维持为“规定的比”。例如,在加热驱动中始终检测在变换电路的输入侧和输出侧流动的电流之差,并进行将其结果向通电控制电路200反馈的控制,因此,在使用者改变了热功率设定的情况下,有在刚刚该变更之后过渡控制不稳定的情况,有时暂时偏离作为目标的热功率比。此外,在协同加热中使锅横向移动,或仅短时间举起锅的情况下,电流传感器227、267A 267D检测那样的动作,并需要识别是否不是错误的使用方法等,需要选择适当的控制方法的时间。也可以在直到该识别、适应控制的执行确定为止的期间,暂时偏离作为目标的热功率比。与知道瞬间的施加电流的变化等相比,只要使用者能够确认自己设定的热功率未违反意图地被变更,在烹调的过程中就不会抱有不安感。另外,即使是使用者不改变热功率设定的情况下,也有使用者选择另外的烹调的情况、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群SCl SC4的热功率比变化的情况。例如在使用外形是长方形的大型的平底锅,以其在前后方向伸长的方式,且在比中心点Xl稍微左侧位置,载置在顶板21之上煎制几个汉堡牛肉饼的情况下,利用图18所示的主加热线圈MC以及左斜前的第2副加热线圈SC2和左斜后部的第4副加热线圈SC4加热。例如热功率推荐1.5KW或2KW,以规定的热功率比,设定供给电力量相对于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2、SC4的控制目标值,使得该平底锅底面整体平均地温度上升,但是在相同的位置载置相同的平底锅,以2KW或1.5KW,这次进行使用了几个以上的鸡蛋的煎鸡蛋的情况下,因为在平底锅底面整体,烹调的食材(打破了的鸡蛋)薄地扩展,所以与平底锅的底面中央部相比,加快周边部的温度上升,有时稍微加强周边部的热功率的方法烹调的效果好。因此,在这样的烹调的情况下,使2个副加热线圈SC2、SC4整体的热功率大于主加热线圈MC的热功率。优选这样地根据实际的烹调内容,改变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群SCl SC4的热功率比(即使是相同的热功率等级)。此外,如也在实施方式I中说明那样,在重视这样的温度均匀性的烹调菜单的情况下,例如在从开始加热起规定时间的期间,通过以最终热功率驱动位于中央的主加热线圈MC,同时以比其大的热功率驱动参加协同加热的副加热线圈SCl SC4(成为接通状态),能够实现仅预热平底锅等的锅表面(锅的侧面)这样的烹调。另外,在该实施方式2中,主加热线圈MC侧被设定为发挥比副加热线圈群SCl SC4整体的热功率大的热功率,然而本发明完全不限定于此。根据主加热线圈MC侧和各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构造和大小、或副加热线圈SC的设定数量等条件,可进行各种变更,例如也可以使副加热线圈群SCl SC4整体的热功率大于主加热线圈MC的热功率,或使两者相同。但是,在考虑一般家庭使用的情况下,因为通常使用圆形的普通尺寸的锅,例如直径为20cm 24cm左右的锅的频率高,所以在使用了那样的一般锅的情况下,因为用主加热线圈MC单独感应加热,所以优选考虑能够发挥这样的烹调所需的最低热功率。在一般家庭使用的情况下,一般认为通常尺寸的锅的使用频率大,大径锅的使用频率小,若以此为前提,则认为一般家庭使用的主要是主加热线圈,将中央的加热线圈称为主加热线圈MC。此外,在协同加热时,即在某段时间内共同驱动2个以上的独立的感应加热线圈并使它们磁配合的情况下,从稳定且可靠的控制的观点出发,优选使主变换电路MIV和副变换电路SIVl SIV4的动作时机相匹配。例如,优选使利用主变换电路MIV和第I副变换电路SIVl的加热的开始时机、加热的停止时机、热功率的变更时机中的至少任一时机相匹配。作为其一个例子,考虑有从主变换电路MIV和第I副变换电路SIVI同时动作着的状态起,动作被切换为第2副变换电路SIV2时,使主变换电路MIV和第I副变换电路SIVI的动作同期地停止,之后,使主变换电路MIV和第2副变换电路SIV2这2个变换电路同时开始驱动。另外,主变换电路MIV和各副变换电路SIV也可以进行如下那样的控制,即,仅刚刚驱动之后的规定时间(例如10秒)被限制为规定的低热功率,在该规定时间内,对在实施方式I中由图32所示那样的、是否有异常的判定处理(ST2)、锅的载置有无判定处理(ST5)、锅适当判定处理(ST6)等的一部分或全部进行插队处理,若没有问题,则之后自动地增加到使用者设定的热功率而继续进行烹调。另外,在上述的例子中,以由IH加热线圈和共振电容器的并联电路构成的共振电路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使用由IH加热线圈和共振电容器的串联电路构成的共振电路。此外,在该实施方式2中,在左IH加热线圈6LC是感应加热中的情况下,在仅左侧冷却室8L的送风机30运转且右边冷却室SR的送风机30不运转这样的前提下进行了说明,但是根据加热烹调器的使用状态(是指例如直到即将同时驱动左右IH加热线圈6LC、6RC之前进行着另外的烹调、或者使用辐射式中央电加热源7或格栅加热室9的情况)、上部构件收纳室10的温度等环境,既可以使左右的冷却室8L、8R的各送风机30同时运转,此外也可以使左右各自的送风机30的运转速度(送风能力)始终不相同,使一方或双方根据烹调装置使用状态适宜变化。此外,左右的冷却单元⑶的外形尺寸也可以未必相同,送风机30、旋转的翼部30F、马达300、风扇外壳37和构件外壳34的各部尺寸也能够根据被冷却的对象物(感应加热线圈等)的发热量、大小等适宜变更,然而在左右的IH加热源6L、6R的最大热功率同等的情况下,优选尽可能使2个冷却单元CU的构成构件的尺寸和规格通用化,谋求生产成本降低和组装性提高。对在左右某一侧设置冷却单元CU等进行变更与本发明的主旨无关。另外,上下间隔板24R、24L和水平间隔板25对于实施本发明未必是必须的。例如用绝热材覆盖格栅加热室9的外壁面是当然的,在与格栅加热室9的外壁面之间能够确保充分的间隙的情况下,或者能够将该间隙的温度抑制得较低的情况下(例如使空气自然对流或强制对流),也可以省略这些间隔板24、25和绝热材。另外,也可以在冷却单元CU本身的外壁面中的、与格栅加热室9的外壁面面对的一侧安装遮热板,或形成绝热性被膜。这样一来,最终形成与格栅加热室9的外壁面的面对间隔,若与本体部A的横向宽度相同,则相应地能够增大格栅加热室9的宽度尺寸。此外,在以上的实施方式2中,综合显示部件100能够个别或同时显示多个左IH加热线圈6LC、右IH加热线圈6RC、辐射式中央电加热源(加热器)7、辐射式电加热源(加热器)22、23这4个热源的动作条件,并且通过对输入键141 145进行触摸操作,指示加热动作的开始和停止,还能够设定通电条件,但是也可以不具备对这样的通电控制电路200的输入功能,而仅限定于单一的显示功能。另外,判断在上述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上方是否载置着同一个锅(被加热物N)的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280,除了使用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红外线传感器31那样检测温度的传感器、如电流检测传感器227那样检测在加热线圈中流动的电流的传感器之外,还可以使用光学检测在传感器的上方是否有锅(被加热物N)的部件。例如,在顶板21的上方有锅(被加热物N)的情况下,厨房的天花板的照明器具或太阳光等不入射,然而在没有锅(被加热物N)的情况下,因为这些照明光、太阳光等干涉光入射,所以也可以检测这些变化。此外,作为基于在加热线圈中流动的电流和在变换电路中流动的输入电流而判定锅(被加热物N)的材质的方法以外,例如考虑有基于在加热线圈中流动的电压和在变换电路中流动的输入电流而判定锅(被加热物N )的材质的方法等、利用其他的电特性的方法。例如,在日本特开2007 - 294439号公报中介绍了那样地基于向变换电路的输入电流值和在加热线圈中流动的电流值而判别被加热体的材质和大小的技术。另外,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说明了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280 “判断”在主加热线圈MC和I个以上副加热线圈SCl SC4之上载置同一个锅(被加热物N)的情况,但是实际上未判断锅本身是I个。即,现实中不采用对载置的锅的数量进行计数的处理。在这种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因为难以假设以在一个感应加热线圈之上同时载置多个被加热物N的状态进行烹调这样的情况,所以本发明人利用上述的电流传感器227、267A 267D,检测主加热线圈MC和I个以上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阻抗的大小,将在该阻抗中没有大的差的情况看作为“载置着同一个锅(被加热物N)的情况”。换句话说,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280如图22所示那样,因为可知在主加热线圈MC和I个以上副加热线圈SCl SC4中流动的电流的大小,所以可知各自的阻抗的大小。因此,在该阻抗的值属于规定的范围的情况下,向通电控制电路200发送载置着同一个锅(被加热物N)这样的判断信号。相同地,在利用红外线传感器31检测温度的情况下,判断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280根据与多个加热线圈相对应的各红外线传感器31的检测温度是否同等这样的比较结果,也判断是否载置着同一个锅(被加热物N),在使用利用了受光量根据上述的锅的有无而变化的光传感器这样的部件的情况下,根据光的受光量的大小比较,处理在主加热线圈MC和I个以上副加热线圈SCl SC4之上载置着锅是现实的。如上述那样,在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280判断为载置着跨过主加热线圈MC的上方和位于其周边的4个副加热线圈SCl SC4之上那样的大小的被加热物N的情况下,开始感应加热前的最初的阶段(结束了异常检测处理之后)如图29所示那样,作为可选择的烹调菜单,在综合显示部件100,与实施方式I相同地显示“高速加热”、“油炸”、“烧水”、“预热”、“煮饭”、“焯煮”、“烧水+保温”这样的7个烹调菜单。因此,在触摸这些烹调菜单选择用的7个键E1A、E1B、E1C、E2A、E2B、E3A,键E3B的部分中的、例如高速加热的键部分时,如图26所示,高速加热的烹调菜单被选择,以文字显示“高速加热”被选择。在图30中,通过选择键ElA本身被持续显示,表示高速加热的执行。即使在该实施方式2中,在选定了该高速加热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手动设定施加于被加热物N的热功率,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的合计热功率与实施方式I相同,使用者能够从120W 3.0Kff的范围中任意地选定。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主副热功率比,由通电控制电路200自动地决定,使得不超过使用者选定的上述合计热功率的限度,且成为规定热功率比的范围内,使用者无法任意地设定。此外,被控制成,在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l SC4相邻的区域的高频电流的方向一致。此外,若触摸烹调菜单选择用的7个键中的、“焯煮”的选择键E1C,则能够进行“焯煮”的烹调菜单。例如即使在使用以主要煮意大利面为目的而使用的大径且深的“意大利面锅”这样的深锅的情况下,也在该实施方式2中以高速度烧开水,并能够转移到焯煮烹调。例如热功率的默认值是2.0KW,但是使用者可以从最初起将热功率设定为3.0Kff而开始加热。在该情况下,主副热功率比也可以由控制部100自动地决定,使用者不任意地设定,例如主加热线圈MC的热功率被设定为1.0KW,4个副加热线圈的合计热功率被设定为
2.0KW。在水沸腾时,通电控制电路200输出报知信号,在综合显示部件100的规定的引导区域100GD,进行催促意大利面或面条的投入的显示,同时利用声音合成装置315向使用者报知该情况。此时,在再次不设定热功率的情况下,报知自动地降低热功率。在使用者什么也不操作的情况下,如实施方式I那样,在成为沸腾状态时,通电控制电路200向主变换电路MIV和副变换电路SIVl SIV4输出降低热功率的指令信号。在使用者再次设定了热功率的情况下,或触摸在综合显示部件100的规定的显示区域100L2显示的“开始焯煮”这样的输入键时,再次以3.0Kff开始加热,然而在该情况下,将相邻的4个副加热线圈例如分为SC1、SC2这2个为I组和SC3、SC4这2个为I组,使这2个组交替地各15秒,各自的组的热功率总和分别被设定为1.5KW地加热驱动。这样,沸腾以后促进开水的对流的控制自动地进行。另外,即使使用者在刚刚沸腾之后,将热功率降低为小于3.0KW,例如2.0KW或1.0KW,在不超过该热功率量的总和的范围,也执行同样的对流促进控制的加热动作。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2中,在显示加热条件的综合显示部件100中,上述7个烹调菜单E1A、E1B、E1C、E2A、E2B、E3A、E3B选择用键,以能够由使用者选择操作的状态被显示。因此,因为根据作为目的的烹调菜单的选择,适合的加热驱动类型由控制部自动地决定,所以除了与重视加热时间、重视温度均匀性等使用者的目的、希望相应的加热线圈的驱动方式,通过该烹调菜单的选择键能够利用显示部操作,具有能够消除使用者的误使用、减轻精神上的负担等这样的优点。实施方式3图37 图4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图,图37是表示仅使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内装型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左IH加热源并进行大径锅加热的情况下的综合显示部件的显示画面例的俯视图。图38是仅使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内装型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左IH加热源并对通常径的锅加热的情况下的纵剖视图。图39是表示仅使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内装型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左IH加热源并进行大径锅加热的情况下的综合显示部件的显示画面例的俯视图。图40是表示仅使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内装型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左IH加热源并进行大径锅加热的情况下的综合显示部件的显示画面例的俯视图。图41是表示仅使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内装型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左IH加热源并加热另外的长圆形大型锅的情况下的综合显示部件的显示画面例的俯视图。图42是表示仅使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内装型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左IH加热源并加热通常径的锅的情况下的综合显示部件的显示画面例的俯视图。另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I 2的结构相同或相当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此外,只要不特别明示,在实施方式I中用的用语,在本实施方式3中也以相同的意思使用。在本实施方式3中,与上述的实施方式2同样地,具有左IH加热部6L专用的显示部100LX。即,像上述实施方式2那样,在从本体部A的左右中心位置靠左侧位置,设有左热功率设定用操作部71,在其附近且其后方位置,将使用者能够透过顶板21目视到一个或多个显示画面那样的显示部100LX配置在顶板21的前方(从使用者看为前方,在图37 图42的纸面中为下方)附近。以在显示部100LX的显示画面如图40所示那样地显示示意性的图形311、312为第I特征(在这一点与上述实施方式1、2不同),该示意性的图形311、312用于以图形向使用者显示进行着主加热线圈MC和4个副加热线圈SCl SC4中的至少I个副加热线圈的协同加热。即,在协同加热时,示意性地表示主加热线圈MC的图形311和示意性地表示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图形312被显示在左侧IH加热部6L专用的显示部IOOLX上。另外,在该实施方式3中,在显示部100LX,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组整体的最新的热功率信息也以文字等显示物337显示。在图40的例子中,当前投入最大热功率为3KW,主加热线圈MC被设定为2.4kff的热功率,左侧的副加热线圈SC被设定为0.6KW的热功率,是感应加热动作中的情况由“当前的热功率3KW”这样的文字显示而明确可知(另夕卜,在进行该显示时,也可以利用声音合成装置315同时报知)。输入键330 334、336是热功率用的输入键,在覆盖本体部A的上表面外周的框架体20的前方侧位置部分,利用按压式开关,以分别呈一列排列的方式形成有操作部。此夕卜,在显示部100LX中的右侧,形成有显示当前的热功率的液晶显示画面45L。各热功率设定用的输入键330 334、336能够选择6个等级的热功率值,以与该各热功率值相对应地随着向右侧去而成为大热功率的方式设定6个。通过I次按压操作,能够直接设定热功率。在选择特定的热功率时,其输入结果被显示于上述液晶显示画面45L。此外,与该热功率相对应,规定的热功率配比结果也由文字等显示物337向使用者显示。附图标记350是在该实施方式3中成为特征的对流促进控制的选择开关,使操作部露出在从本体部A的左右中心位置靠左侧位置的框架体20上。该开关对上述通电控制电路200赋予是否使在上述实施方式I中所述那样的对流促进控制动作的指令信号。在烹调工序的中途按下I次该开关时,被烹调物沸腾了之后,或从即将沸腾之前(例如被加热物或被烹调物的温度上升到98°C的情况)的阶段起,自动地实施在实施方式I中所述那样的对流促进控制,执行切换副加热线圈群SC的通电时机、或使其热功率变化,或者使在与主加热线圈MC相邻的区域中的电流的方向相同等的控制。通电控制电路200被控制成,只要被加热物载置检测部280不判定为载置着遍及4个副加热线圈和主加热线圈MC的上方整体那样的大径的锅,选择开关350就无法有效地发挥作用。此外,只要不是在温度检测电路240通过接受来自测量着被加热物N的温度的上述温度传感器的温度检测信息而判定为被加热物N中的液体成为沸腾温度的情况下,或判定为即将沸腾之前(例如被加热物或被烹调物的温度上升到98°C的情况)的情况下,即使操作对流促进选择开关350,任何有效的指令也无法输入通电控制电路200,或有效的指令信号无法从通电控制电路200向主变换电路MIV和副变换电路SIVl SIV4等输出。另外,也可以将该开关作为触摸式的键配置在显示部100LX的画面的表面,在该显示部中显示开关350的操作键。烹调菜单有多个,使用者能够从它们中任意地选择某一个,其选择键描画在图39中。图39表示即将协同加热大径锅之前的状态。另外,如实施方式2的图28所示那样,作为烹调菜单选择用,有高速加热用的选择键E1A、烧水用选择键E1B、焯煮选择键E1C、预热用选择键E2A、煮饭选择键E2B、油炸选择键E3A、烧水+保温的选择键E3B这7个键。图39表示“请选择烹调菜单”这样的文字MM被显示于显示画面,以使使用者选择它们中的某一个的状态。在协同加热开始动作前或加热动作中,通过使用者操作对流促进控制选择开关350,通电控制电路200对主加热线圈MC的变换电路MIV和副变换电路SIVl SIV4输出控制信号,使相对于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群SC的高频电力供给状态变化,实施在实施方式I中说明了那样的对流促进控制。即,在该实施方式3中,利用被加热物载置检测部280,检测到在主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全部的正上方载置着大径锅的情况下,能够实施协同加热,但是能够在之后的加热工序中被烹调物沸腾了之后,或从即将沸腾之前(例如被加热物或被烹调物的温度上升到98 V的情况)的阶段起自动地转移到协同加热。使用者利用选择开关350能够任意地决定在协同加热后是否进行对流促进控制。这样,使用者能够利用选择开关350任意地决定在协同加热后是否进行对流促进控制。即,不论协同加热开始前的烹调菜单如何,在烹调工序的中途使用者想进行对流促进的加热方式的情况下,只要操作对流促进控制选择开关350,就能够从该被烹调物沸腾了的阶段或即将沸腾之前的阶段起,实施自动地切换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驱动的控制。另夕卜,在选择了对流促进控制选择开关35的情况下,也可以并不只进行在实施方式I中说明了的第I对流促进控制,还进行第2或第3对流促进控制。在该实施方式3中,也设有在实施方式2中设置的个别发光部276。中央发光部(主加热线圈发光部)STC以围绕主加热线圈MC的周围的方式设置在顶板21的下方,表示与主线圈MC的加热区域大致相对应的区域的外缘位置,呈环状地设于实施方式2的图10、图12所示的引导标记6LM的正下方附近的位置。此外,在个别发光部276执行着协同加热动作的情况下和未执行协同加热动作的情况下,使辐射的光的颜色不同。在大范围发光部277点亮的情况下,如在图39、图40中以虚线所示,环状的光带二重地显示在顶板21之上。如图38所示,在该实施方式3中,在载置主加热线圈MC的耐热塑料制的圆板状的线圈支承体290X的周围,隔着规定的间隙352地配置着载置有4个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面包圈状的耐热塑料制线圈支承体290Y。上述2个线圈支承体290X、290Y被固定在送风管道353之上,该送风管道353在成为顶面的上表面整体具有多个喷出孔42C。该送风管道353是上述实施方式2中的上外壳42Α和下外壳42Β成为一体而成的管道。该送风管道353的内部空间354如以图38的箭头标记Υ4所示那样被强制地导入冷却风。透孔355以在以中心线CL2为中心的圆上合计分散4个部位的方式,按照90度间隔形成在外侧的线圈支承体290Υ的外周部分,第1、第3副加热线圈SC1、SC3设于其右侧位置,此外第4副加热线圈SC4设于其左侧,此外第2副加热线圈SC2设于其近前位置。导光孔356是与这些透孔相对应地形成在送风管道353的顶面的孔,具有圆形或椭圆形状。个别发光部276是由发光二极管等发光元件构成的点光源或使那样的光源的光扩散到规定的圆形范围而发光的构件,附图标记STC是上述的中央发光部(主加热线圈发光部)。在这些中央发光部STC点亮的情况下,如在图38中点划线的朝上的箭头标记所示那样,发出透过顶板21的可见光线的显示光。另外,作为变形例,在各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外侧附近位置,以某种程度细的间隔分散地形成有上述透孔355的情况下,从顶板21之上,显示光以点线状态能够视觉识别。如图39所示,中央发光部(主加热线圈发光部)STC是利用形成于上述线圈支承体290X与290Y之间的规定的间隙352,从该间隙向顶板21侧辐射显示的光的结构。保持板357将中央发光部STC的发光元件固定到送风管道353的内侧顶面。防磁环291以覆盖线圈支承体290Y的外周缘的方式,与其贴紧或接近地设置。另外,图38所示的上述间隙352具有与主加热线圈MC的最外侧周面和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内侧周面之间的空间271大致同一尺寸。另外,铁氧体板73为磁通泄漏防止材,以与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电流流动的方向正交或交叉的方式,在各线圈的下方位置,从各线圈的中央部分别呈辐射状地各配置4个或8个。因为是如以上那样的结构,所以与上述实施方式1、2相同地,能够利用高速加热用的选择键E1A、烧水用选择键E1B、焯煮选择键E1C、预热用选择键E2A、煮饭选择键E2B、油炸选择键E3A、烧水+保温的选择键E3B这7个键,任意地选择这些烹调菜单,所以能够选择成为与重视加热速度、重视均匀加热等使用者的希望相应的加热特性的控制动作。S卩,如图41那样,在遍及4个副加热线圈SCl SC4和主加热线圈MC这5者全部的上方那样的大小的大径锅的情况下,即利用4个副加热线圈SCl SC4进行协同加热那样的大小的大径锅的情况下,具有以下的便利性,即,能够根据通电控制电路200的指令,选择7个烹调菜单,而且使用者能够利用能够任意地操作的对流促进控制的选择开关350,选择对流促进控制的实施。由此,以高速加热模式等烹调菜单开始加热,但是在将被烹调物放入锅中开始了熬炖之后,在使用者不想实施对流促进控制的情况下,只要仅按下选择开关350,就能够从该阶段起,从如上述那样的多个对流促进控制之中实施适当的控制方法。另外,通电控制电路200不存储上述实施方式I中的第I对流促进控制 第3对流促进控制所有的控制程序,在只存储一个的情况下,当然只能够实施该一个控制。即使使用了图41所示那样的圆形的大型被加热物N的情况下,因为成为图39所示的显示部100LX的显示画面,所以在这里选择了高速加热模式的烹调菜单的情况下,显示部100LX被切换为如图41所示那样的显示画面(但是,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群SC的示意性的图形311、312的显示不同),如以下那样的控制被执行。热功率:能够通过手动设定热功率。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的合计热功率与实施方式2相同,使用者从120W
3.0Kff的范围中的9个等级选定I个等级。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主副热功率比,由通电控制电路200自动地决定,以成为规定热功率比的范围内,使用者无法任意地设定。例如主副热功率比在(大热功率时)驱动I个或2个副加热线圈的情况下为(大热功率时)1:2 (小热功率时)1:
I。因此,在该3KW时,主加热线圈被投入1.0KW,此外4个副加热线圈SCl SC4各被投入500W,热功率总和被投入2.0KW。电流的方向:被控制成在主加热线圈MC和4个副加热线圈SCl SC4相邻的区域中的高频电
流的方向一致。此外,与是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一部分或全部和主加热线圈MC进行协同加热动作、或者还是只有主加热线圈单独加热无关,使用者始终都能够从顶板21上通过观察左IH加热部6L专用的显示部100LX的规定的部分(液晶显示画面45L)而确认所被设定了的热功率如何变化(也能够利用声音合成装置315获知)。此外,无论参与协同加热着的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数量变化,或者还是其他的副加热线圈SCl SC3产生变化,在成为这些变化之后,使用者都能容易地获知热功率的信息。此外,在使用明显小型的被加热物N的情况下,因为协同加热动作被禁止,所以能够不需要从上述显示部100LX的显示画面中,显示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群SC的示意性的图形311、312,相对应地,能够使主加热线圈MC单独的热功率显示337和加热烹调菜单显示351等的信息一起显示(参照图42)。由此,能够将协同加热动作时以外的加热时的显示内容充实化。另外,在该实施方式3中,在利用主加热线圈MC单体进行加热的情况下,为了更明确地表示锅等被加热物N优选的载置部位,设有表示与主加热线圈MC的加热区域大致相对应的加热区域外缘位置的中央发光部(主加热线圈发光部)STC,所以在使用与主加热线圈MC的外径相匹配的通常尺寸的圆形锅(被加热物N)的情况下,能够容易地通过目视来把握主加热线圈MC的中心位置和优选的载置部位。此外,在该实施方式3中,中央发光部(主加热线圈发光部)STC在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协同加热动作开始之前进行发光、点亮动作,在主加热线圈和副加热线圈的协同加热动作中也继续发光、点亮,但是也可以在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协同加热动作中熄灭。另外,该实施方式3中的高速加热用的选择键E1A、烧水用选择键E1B、焯煮选择键E 1C、预热用选择键E2A、煮饭选择键E2B、油炸选择键E3A、烧水+保温的选择键E3B这7个键,作为在左IH加热部6L专用的显示部100LX的显示部表面利用了透明电极的静电容量式触摸开关以适宜时机被显示,然而也可以设为功能始终以文字显示于上框架20和顶板21的表面的按压式形态的开关。此外,如图38所示那样,因为中央发光部(主加热线圈发光部)STC和个别发光部276被配置在送风管道353的内部空间354内部,所以为了冷却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l SC4而从外部被供给的冷却风,以到达这些加热线圈前的常温的状态接触,所以发光部始终被冷却。因而,具有能够长期防止较难耐高温的发光二极管等发光元件的热劣化的效果。此外,支承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线圈支承体在感应加热时有时也成为300度以上,但是因为是被分离为内侧的线圈支承体290X和隔着规定的间隙352位于其外侧的线圈支承体290Y的构造,所以是难以将位于最频繁使用的主加热线圈MC的正下方的内侧的线圈支承体290X的温度传递到位于外侧的线圈支承体290Y的构造。另外,被供给到送风管道353的内部空间354的冷却风的一部分,通过上述间隙352和透孔355,向顶板21侧喷出,但是此时能够冷却到中央发光部STC的发光元件、个别发光部276的发光元件或呈圆形状地扩大该光的由丙烯酸树脂等透明材料构成的导光板(未图示)等构件、甚至保持板357,所以能够期待能够防止这些构件的热劣化的效果。中央发光部STC和个别发光部276,利用透明的树脂板,将来自发光二极管等发光元件的点光源的光,呈带状或环状地扩展,并从顶板21的上方光看起来呈圆形的线或虚线状的情况下,需要上述的导光板(未图示),但是若使这样的导光板贯穿在形成于上述线圈支承体290Y的透孔355中,并尽可能地延伸到顶板21的正下方附近时,则能够使更多的光辐射到顶板21上,是优选的。而且在该情况下,根据该实施方式3,因为能够使导光板不接触透孔355的孔缘地立设到线圈支承体290Y的上方,所以能够避免线圈支承体290Y的高温直接传递。在实施方式I 3中,显示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群SCl SC4的热功率的部件不必限于如上述这样的左IH加热部6L专用的显示部100LX,也可以是与其他的加热源通用的综合显示部件100 (参照实施方式2)。此外,也可以是利用多个发光元件、例如LED的发光表示投入感应加热源的电力的大小的方法。例如还可以是日本特开2008 - 171757号公报所公开的使用多个发光二极管的显示部件。此外,热功率的显示方式,既可以是利用数字或文字的热功率值(瓦)的直接显示、或符号、柱状图等图形,还可以是以相对的概念显示热功率的大小的“大热功率”、“小热功率”等的文字。此外,如图40所示那样,也可以利用发光部件明亮地或以其他的色彩显示表示热功率的输入键(在该例子中为3KW用)本身,以能够与其他的键明显地识别,从而使用者能够视觉识别该输入键所显示的热功率。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I 3中,构成副加热线圈群SCl SC4的副加热线圈的总数、和相对于上述副加热线圈供给高频电流的副变换电路SIVl SIV4的总数均为4个,数量相同,然而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像表示实施方式2的图18的例子那样,以中心点Xl为交界,在其近前侧配置第I加热线圈SCl和第2副加热线圈群SC2,在作为与该近前侧前后对称的位置的后方侧,配置第3加热线圈SC3和第4副加热线圈群SC4。S卩,这是将4个副加热线圈SCl SC4分别配置成倾斜45度的角度这样的变形例。在该变形例中,可以使第I副变换电路SIVl驱动第I加热线圈SCl和第4副加热线圈SC4,使第2副变换电路SIV2驱动第3加热线圈SC3和第2副加热线圈SC2。在该情况下,第I副变换电路SIVl并不同时驱动第I加热线圈SCl和第4副加热线圈SC4,仅驱动某一方,此外,第2副变换电路SIV2也并不同时驱动第3加热线圈SC3和第2副加热线圈SC2,仅驱动某一方,这样减少不需要的磁泄漏,在提高加热效率的观点上是优选。根据这样的结构,因为减少高价的变换电路的数量,所以具有能够降低成本,还能够减小电路基板设置容量这样的效果。实际上如图18的例子那样,在配置有4个副加热线圈SCl SC4的情况下,在使用者使用长圆形或椭圆形等非圆形锅进行烹调的情况下,若在近前横长地放置,则通过驱动以中心点Xl为交界且位于其前方侧的第I副加热线圈SCl和第2副加热线圈SC2能够对应,此外在相对于中心点Xl的左侧在前后方向上伸长地放置的情况下,通过驱动第2副加热线圈SC2和后方的第4副加热线圈SC4能够对应,在相对于中心点Xl的右侧在前后方向上伸长地放置的情况下,通过驱动第I副加热线圈SCl和第3副加热线圈SC3能够对应,所以在上述3个类型中的任一类型中,切换一个副变换电路,选择并使用I组(2个)副加热线圈中的某一个都没有任何问题。另外,在这样地用一个共同的副变换电路切换两个副加热线圈地使用的情况下,只要使一个共同的副变换电路按照时间的条件、例如短时间间隔切换与一个副加热线圈和另一个副加热线圈交替地连接,结果就能够驱动两个副加热线圈,例如,若用两个副变换电路分别各驱动2个副加热线圈,则能够将合计4个副加热线圈利用于加热烹调。因而,在设置超过4个的数量的副加热线圈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该对策将副变换电路的数量抑制为最小限度。这样,在一个共同的副变换电路中同时兼用地使用两个副加热线圈的情况下,例如在全桥电路中如图23所示那样,只要将副加热线圈SC3 (与SCl串联或并联地)连接于副加热线圈SCl和共振电容器IlOB的串联共振电路内即可。这样一来,即使SCl和SC3同时被驱动,因为驱动频率不产生实质上的差,所以不产生鸣叫声。此外,只要使一个共同的副变换电路按照时间的条件、例如短时间间隔切换与一个副加热线圈和另一个副加热线圈交替地连接,结果就能够驱动两个副加热线圈,例如,若用两个副变换电路分别各驱动2个副加热线圈,则能够将合计4个副加热线圈利用于加热烹调。因而,在设置超过4个的数量的副加热线圈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该对策将副变换电路的数量抑制为最小限度。另外,如在实施方式I中详细地说明那样,同时加热驱动相邻的两个副加热线圈这样的控制方法,即使以如上述那样用一个变换电路驱动不相邻的两个副加热线圈的方式也能够实现。即,也能够执行实施方式I所示的对流促进模式。此外,在实施依次切换对上述第I副加热线圈和第2副加热线圈的通电、或间歇地驱动这样的控制的情况下,因为使用者不知道进行怎样的感应加热,使用时也有可能抱有不安感,所以更好的做法是,利用文字、标记或动画等将上述那样的用于对流促进和抑制溢出的副加热线圈群的通电切换实时地显示于如上述那样的综合显示部件100、液晶显示画面 45R、45L 等。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I 3中设有高速加热用的选择键E1A、烧水用选择键E1B、焯煮选择键E1C、预热用选择键E2A、煮饭选择键E2B等7个烹调菜单键,假设即使选择这些烹调菜单键,也不一定在适当的时机自动地实施对流促进控制的情况。因此,最好事先准备对流促进控制所必要的烹调食谱(recipe)的选择键,供使用者选择该键。例如,对于作为烹调食谱之一的咖喱的键,由于是具有稠糊的液体,所以难以产生对流,容易在锅底烧焦。于是,以往以在充分地煮熟蔬菜之后加入咖喱的粉,并在放入咖喱粉后停止感应加热,或以最小热功率驱动感应加热线圈而进行熬炖这样的方法烹调。因此,在烹调的开始前、刚刚开始之后或中途使用者操作了“咖喱”这样的选择键的情况下,优选在放入咖喱的粉时报知使用者以实施本发明的对流促进控制。具体而言,如实施方式2的图27所示那样,考虑有如下的方法,即,利用将各种烹调中的参考信息随时向使用者报知的综合显示部件100的引导区域100⑶显示,或用声音合成装置315广播,以催促按下对流促进控制选择开关350。若对流促进控制选择开关350被选择,则对副加热线圈SC、主加热线圈MC的通电条件的变更等由通电控制电路200自动地进行,是否是沸腾后等适当的时机的判断由通电控制电路200自动地进行,在是适当的时机的情况下,继续进行对流促进的加热。产业上的可利用性本发明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组合主加热线圈和副加热线圈地进行加热驱动,在使用者进行加热烹调时,因为能够容易地选择与加热速度、均匀加热等的希望相匹配的烹调菜单,其结果也能够确认,所以能够广泛地利用于放置型和内装型的感应加热式加热源专用烹调器以及具有其他的辐射式加热源的复合型感应加热烹调器。附图标记的说明A本体部、B盖板部、C壳体部、D加热部件、E操作部件、F控制部件、G显示部件、W横向宽度尺寸、AM有效标记、CL、CL1本体部A的左右中心线、CL2左IH加热源的左右中心线、⑶冷却单元、DA 左IH加热线圈外径尺寸、DB 辅助线圈的配置外径尺寸、DC大范围显示体的最大外径尺寸、ElA高速加热用的选择键、ElB烧水用选择键、ElC焯煮选择键、E2A预热用选择键、E2B煮饭选择键、E3A油炸选择键、E3B烧水+保温的选择键、KT厨房用具、Kl设置口、KTK开口部、N被加热物(锅)、SC副加热线圈(群)、SCl SC4副加热线圈、MC主加热线圈、MIV主加热线圈用变换电路、SIVl SIV4副加热线圈用变换电路、SX空间、STC中央发光部(主加热线圈发光部)、X1中心点、X2中心点、2本体外壳、2A胴部、2B前部凸缘板、2S倾斜部、2U胴部背面壁、3B后方凸缘、3L左侧凸缘、3R右侧凸缘、6L左IH加热源、6LC左IH加热线圈、6LM引导标记、6R右IH加热源、6RC右IH加热线圈、6RM引导标记、7辐射式中央电加热源(加热器)、7M引导标记、8L左侧冷却室、8R右侧冷却室、9格栅加热室、9A前面开口、9B后方开口、9C内框架、9D外框架、9E排气口、10上部构件室、12后部排气室、13门、13A中央开口部、13B把手、14排气管道、14A上端部开口、14B筒状底部、14C通气孔、20上框架(框架体)、20B右通风口、20C中央通风口、20D左通风口、21顶板、22辐射式电加热源(加热器)、23辐射式电加热源(加热器)、24A缺口部、24L左侧上下间隔板、24R右侧上下间隔板、25水平间隔板、26空隙、28后部间隔板、28A排气口、30送风机、30F翼部、31R红外线传感器、31L、31L1 31L5红外线传感器、32旋转轴、33马达驱动电路、34构件外壳、34A第I排气口、34B第2排气口、37风扇外壳、37A吸入筒、37B吸入口、37C排气口(出口)、37D外壳、37E外壳、39送风室、41电路基板、42冷却管道、42A上外壳、42B下外壳、42C喷出孔、42D间隔壁、42E 间隔壁、42F通风空间、42G通风空间、42H通风空间、42J连通口(孔)、42K通风口、43A散热翅片、43B散热翅片、45R液晶显示画面、45L液晶显示画面、46前部构件外壳、46A下管道、46B上管道、46C缺口、50容器状罩、56安装基板、57电气一电子构件、60前面操作部、61上表面操作部、62L左侧前面操作框架、62R右侧前面操作框架、63主电源开关、63A操作按钮、64R右操作度盘、64L左操作度盘、66R右显示灯、66L 左显示灯、70 右热功率设定用操作部、71 左热功率设定用操作部、72中央操作部、73磁通泄漏防止材、75交流电源、76整流电路、77A开关元件、77B开关元件、78A开关元件、78B开关元件、79A开关元件、79B开关元件、80直流电源部、81A开关元件、82B开关元件、86平滑用电容器、88A开关元件、89A开关元件、90单触设定用键部、91弱热功率键、92中热功率键、93强热功率键、94 3kW用键、95辐射式电加热源22、23用操作按钮、96停止操作开关用的操作按钮、97A温度调节开关的操作按钮、97B温度调节开关的操作按钮、98电源接通一断开开关按钮、99A设定开关、99B设定开关、100综合显示部件、100L1左IH加热源6L的对应区域、100L2左IH加热源6L的对应区域、100M1辐射式中央电加热源7的对应区域、100M2辐射式中央电加热源7的对应区域、100R1右IH加热源6R的对应区域、100R2右IH加热源6R的对应区域、100G格栅加热室9的烹调用区域、100⑶引导区域、100F键显示区域、100N任意显示区域、100LX 显示部、IOlR 右热功率显示灯、IOlL 左热功率显示灯、102B 开关元件、103B开关元件、104B 开关元件、105B 开关元件、106 送风机、106A 旋翼、106B驱动马达、108接盘、109铁丝网、IlOA共振电容器、IlOB共振电容器、113 间隙、114 间隙、115间隙、116空隙、121除臭用触媒、121H触媒用电加热器、130便捷菜单键、131R右IH便捷菜单按键、132罩、141输入键、142输入键、143输入键、144输入键、145输入键、146 输入键、200 通电控制电路、201输入部、202 输出部、203 存储部、204运算控制部(CPU)、210R右IH加热源的变换电路、210L左IH加热源的变换电路、211辐射式中央电加热源7的加热器驱动电路、212 驱动格栅加热室9的加热用辐射式电加热源的加热器驱动电路、213 驱动格栅加热室9的库内加热用辐射式电加热源23的加热器驱动电路、214触媒加热器121H的驱动用加热器驱动电路、215综合显示部件100的液晶画面驱动电路、221整流桥电路、222线圈、223平滑化电容器、224共振电容器、225开关部件(IGBT)、226 飞轮二极管、227 电流检测传感器、228 驱动电路、228A 驱动电路、228B驱动电路、231驱动电路、240温度检测电路、241温度检测元件(温度传感器)、242温度检测元件(库内温度传感器)、243温度检测元件(温度传感器)、244温度检测元件(温度传感器)、245 温度检测元件(温度传感器)、250 面包专用键、251 复合烹调键、260 264驱动电路、267A 电流传感器、267B 电流传感器、267C 电流传感器、267D电流传感器、270 275空间、276个别发光部、277大范围发光部、278驱动电路、280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290线圈支承体、290A支承用突起部、290Y线圈支承体、291防磁环、300驱动马达、307空隙、310贯穿孔、311主加热线圈图形、312副加热线圈图形、313L左侧显示部、313M中央显示部、313R右侧显示部、314显示窗、315声音合成装置、316扬声器、317 320输入键、330 336热功率用的输入键、337热功率显示、338 高温显示、339 热功率显示标记、340 热功率显示标记、350 对流促进控制选择部(选择开关)、351加热烹调菜单显示、352间隙、353 送风管道、354送风管道的内部空间、355透孔、356导光孔、357保持板。
权利要求
1.一种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该感应加热烹调器具有: 顶板,载置供被烹调物放入的锅等被加热物; 圆环状的主加热线圈,配置在上述顶板的下方; 扁平形状的第I副加热线圈和第2副加热线圈,在上述主加热线圈的两侧接近地配置,具有比主加热线圈的半径小的横向宽度尺寸; 变换电路,分别向上述主加热线圈和第I副加热线圈、第2副加热线圈供给感应加热电力; 控制部,控制上述变换电路的输出;以及 操作部,对上述控制部指示加热的开始、热功率设定等, 上述控制部设置不向上述第I副加热线圈供给感应加热电力的期间,在该期间中,从上述变换电路向上述第2副加热线圈供给感应加热电力,之后,设置停止向上述第2副加热线圈供给感应加热电力的期间,在该期间中,从上述变换电路向上述第I副加热线圈供给感应加热电力, 上述控制部重复多次相对于第I副加热线圈、第2副加热线圈的上述通电切换动作。
2.一种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该感应加热烹调器具有: 顶板,载置供被烹调物放入的锅等被加热物; 圆环状的主加热线圈,配置在上述顶板的下方; 扁平形状的4个以上的副加热线圈,在上述主加热线圈的两侧接近地配置,具有比主加热线圈的半径小的横向宽度尺寸; 变换电路,分别向上述主加热线圈和所有的副加热线圈供给感应加热电力; 控制部,控制上述变换电路的输出;以及 操作部,对上述控制部指示加热的开始、热功率设定等, 将上述副加热线圈分为由半数以上且未满全数的相邻的副加热线圈构成的第I组、和由剩余的副加热线圈构成的第2组, 上述控制部设置不向上述第I组副加热线圈供给感应加热电力的期间,在该期间中,从上述变换电路向上述第2组副加热线圈供给感应加热电力,之后,设置停止向上述第2组副加热线圈供给感应加热电力的期间,在该期间中,从上述变换电路向上述第I组副加热线圈供给感应加热电力, 上述控制部重复多次相对于第I组副加热线圈、第2组副加热线圈的上述通电切换动作。
3.—种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该感应加热烹调器具有: 顶板,载置供被烹调物放入的锅等被加热物; 圆环状的主加热线圈,配置在上述顶板的下方; 扁平形状的第I副加热线圈和第2副加热线圈,在上述主加热线圈的两侧分别接近地配置,具有比主加热线圈的半径小的横向宽度尺寸; 变换电路,分别向上述主加热线圈和第I副加热线圈、第2副加热线圈供给感应加热电力; 控制部,控制上述变换电路的输出;以及 操作部,对上述控制部指示加热的开始、热功率设定等,上述控制部从上述变换电路向上述第2副加热线圈供给比向上述第I副加热线圈供给的感应加热电力大的电力,之后,减小向上述第2副加热线圈供给的感应加热电力,将比该电力大的电力从上述变换电路对上述第I副加热线圈供给, 上述控制部重复多次相对于第I副加热线圈、第2副加热线圈的上述通电切换动作。
4.一种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该感应加热烹调器具有: 顶板,载置供被烹调物放入的锅等被加热物; 圆环状的主加热线圈,配置在上述顶板的下方; 扁平形状的4个以上的副加热线圈,在上述主加热线圈的两侧接近地配置,具有比主加热线圈的半径小的横向宽度尺寸; 变换电路,分别向上述主加热线圈和所有的副加热线圈供给感应加热电力; 控制部,控制上述变换电路的输出;以及 操作部,对上述控制部指示加热的开始、热功率设定等, 将上述副加热线圈分为由半数以上且未满全数的相邻的副加热线圈构成的第I组、和由剩余的副加热线圈构成的第2组, 上述控制部从上述变换电路向上述第2组副加热线圈供给比向上述第I组副加热线圈供给的感应加热电力总和大的电力总和,之后,减小向上述第2组副加热线圈供给的感应加热电力总和,将比该电力总和大的电力总和从上述变换电路对上述第I组副加热线圈供给, 上述控制部重复多次相对于第I组副加热线圈、第2组副加热线圈的上述通电切换动作。
5.一种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该感应加热烹调器具有: 锅等被加热物,供被烹调物放入; 顶板,载置上述被加热物; 圆环状的主加热线圈,配置在上述顶板的下方; 扁平形状的第I副加热线圈和第2副加热线圈,在上述主加热线圈的两侧分别接近地配置,具有比主加热线圈的半径小的横向宽度; 变换电路,分别向上述主加热线圈和第I副加热线圈、第2副加热线圈供给感应加热电力; 控制部,控制上述变换电路的输出;以及 操作部,对上述控制部指示加热的开始、热功率设定等, 上述控制部相对于上述第I副加热线圈,从上述变换电路以第2热功率供给感应加热电力,与此同时,相对于第2副加热线圈,从上述变换电路以比第2热功率小的第I热功率供给感应加热电力, 在烹调加热中,在第I副加热线圈与第2副加热线圈之间交替地变更以上述第2热功率加热驱动的副加热线圈。
6.一种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该感应加热烹调器具有: 锅等被加热物,供被烹调物放入; 顶板,载置上述被加热物; 圆环状的主加热线圈,配置在上述顶板的下方;扁平形状的4个以上的副加热线圈,在上述主加热线圈的两侧接近地配置,具有比主加热线圈的半径小的横向宽度; 变换电路,分别向上述主加热线圈和所有的副加热线圈供给感应加热电力; 控制部,控制上述变换电路的输出;以及 操作部,对上述控制部指示加热的开始、热功率设定等, 将上述副加热线圈分为由半数以上且未满全数的相邻的副加热线圈构成的第I组、和由剩余的副加热线圈构成的第2组, 上述控制部相对于上述第I组副加热线圈,从上述变换电路以第2热功率总和供给感应加热电力,与此同时,相对于第2组副加热线圈,从上述变换电路以比第2热功率总和小的第I热功率总和供给感应加热电力, 在烹调加热中,变更以上述第2热功率总和加热驱动的第I组副加热线圈。
7.—种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该感应加热烹调器具有: 锅等被加热物,供被烹调物放入; 顶板,载置上述被加热物; 圆环状的主加热线圈,配置在上述顶板的下方; 扁平形状的第I副加热线圈和第2副加热线圈,在上述主加热线圈的两侧分别接近地配置,具有比主加热线圈的半径小的横向宽度; 变换电路,分别向上述主加热线圈和上述第I副加热线圈、第2副加热线圈供给感应加热电力; 控制部,控制上述变换电路的输出;以及 操作部,对上述控制部指示加热的开始、热功率设定等, 上述控制部在以第I热功率向上述主加热线圈供给感应加热电力的期间中,从上述变换电路向上述第I副加热线圈以比上述第I热功率大的第2热功率供给感应加热电力,之后停止向上述第I副加热线圈的感应加热电力供给,并从上述变换电路向上述第2副加热线圈以比上述第I热功率大的第3热功率供给感应加热电力, 上述控制部重复多次相对于第I副加热线圈、第2副加热线圈的上述通电切换动作。
8.—种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该感应加热烹调器具有: 锅等被加热物,供被烹调物放入; 顶板,载置上述被加热物; 圆环状的主加热线圈,配置在上述顶板的下方; 扁平形状的4个以上的副加热线圈,在上述主加热线圈的两侧接近地配置,具有比主加热线圈的半径小的横向宽度; 变换电路,分别向上述主加热线圈和所有的副加热线圈供给感应加热电力; 控制部,控制上述变换电路的输出;以及 操作部,对上述控制部指示加热的开始、热功率设定等, 将上述副加热线圈分为由半数以上且未满全数的相邻的副加热线圈构成的第I组、和由剩余的副加热线圈构成的第2组, 上述控制部在以第I热功率向上述主加热线圈供给感应加热电力的期间中,相对于上述第I组副加热线圈,从上述变换电路以比上述第I热功率大的第2热功率总和供给感应加热电力,之后停止向上述第I副加热线圈的感应加热电力供给,并相对于上述第2组副加热线圈,从上述变换电路以比上述第I热功率大的第3热功率总和供给感应加热电力, 上述控制部重复多次相对于第I组副加热线圈、第2组副加热线圈的上述通电切换动作。
9.一种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该感应加热烹调器具有: 锅等被加热物,供被烹调物放入; 顶板,载置上述被加热物; 圆环状的主加热线圈,配置在上述顶板的下方; 扁平形状的第I副加热线圈和第2副加热线圈,在上述主加热线圈的两侧分别接近地配置,具有比主加热线圈的半径小的横向宽度; 变换电路,分别向上述主加热线圈和上述第I副加热线圈、第2副加热线圈供给感应加热电力; 控制部,控制上述变换电路的输出;以及 操作部,对上述控制部指示加热的开始、热功率设定等, 上述控制部以第I热功率间歇地驱动上述主加热线圈,且在中止该主加热线圈的驱动的期间中,从上述变换电路向上述第I副加热线圈以比主加热线圈的加热驱动时的第I热功率大的第2热功率供给感应加热电力,之后停止向上述第I副加热线圈的感应加热电力供给,并从上述变换电路向上述第2副加热线圈以比上述第I热功率大的第3热功率供给感应加热电力,` 上述控制部在进行了相对于第I副加热线圈、第2副加热线圈的上述通电切换动作之后,以第I热功率驱动上述主加热线圈,在该驱动时,停止第I副加热线圈、第2副加热线圈的驱动。
10.一种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该感应加热烹调器具有: 锅等被加热物,供被烹调物放入; 顶板,载置上述被加热物; 圆环状的主加热线圈,配置在上述顶板的下方; 扁平形状的4个以上的副加热线圈,在上述主加热线圈的两侧接近地配置,具有比主加热线圈的半径小的横向宽度; 变换电路,分别向上述主加热线圈和所有的副加热线圈供给感应加热电力; 控制部,控制上述变换电路的输出;以及 操作部,对上述控制部指示加热的开始、热功率设定等, 将上述副加热线圈分为由半数以上且未满全数的相邻的副加热线圈构成的第I组、和由剩余的副加热线圈构成的第2组, 上述控制部以第I热功率间歇地驱动上述主加热线圈,且在中止该主加热线圈的驱动的期间中,相对于上述第I组副加热线圈,从上述变换电路以比主加热线圈的第I热功率大的第2热功率总和供给感应加热电力,之后停止向上述第I组副加热线圈的感应加热电力供给,并相对于上述第2组副加热线圈,从上述变换电路以比上述第I热功率大的第3热功率总和供给感应加热电力, 上述控制部在进行了相对于第I组副加热线圈、第2组副加热线圈的上述通电切换动作之后,以第I热功率驱动上述主加热线圈,在该驱动时,停止第I组副加热线圈、第2组副加热线圈的驱动。
11.一种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该感应加热烹调器具有: 顶板,载置供被烹调物放入的锅等被加热物; 圆环状的主加热线圈,配置在上述顶板的下方; 扁平形状的第I副加热线圈和第2副加热线圈,在上述主加热线圈的两侧接近地配置,具有比主加热线圈的半径小的横向宽度; 变换电路,分别向上述主加热线圈和多个副加热线圈供给感应加热电力; 控制部,控制上述变换电路的输出;以及 操作部,对上述控制部指示加热的开始、热功率设定等, 在上述操作部具有重视加热速度的烹调菜单的第I选择部、和重视加热的均匀性的烹调菜单的第2选择部, 上述控制部进行切换,在上述第I选择部被选择的情况下,使主加热线圈和第I副加热线圈、第2副加热线圈的相邻区域中的高频电流的方向相同,在第2选择部被选择的情况下,使该高频电流的方向相反。
12.—种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该感应加热烹调器具有: 顶板,载置供被烹调物放入的锅等被加热物; 圆环状的主加热线圈,配置在上述顶板的下方; 扁平形状的第I副加热线圈和第2副加热线圈,在上述主加热线圈的两侧接近地配置,具有比主加热线圈的半径小的横向宽度; 变换电路,分别向上述主加热线圈和多个副加热线圈供给感应加热电力; 控制部,控制上述变换电路的输出; 操作部,对上述控制部指示加热的开始、热功率设定等;以及 显示部,显示对上述控制部指示的加热条件, 在上述操作部具有使加热速度优先的烹调菜单的第I选择部、使加热的均匀性优先的烹调菜单的第2选择部、和使加热速度和保温功能优先的烹调菜单的第3选择部, 上述控制部在上述第I选择部被选择的情况下,以主加热线圈和第I副加热线圈、第2副加热线圈的相邻区域中的线圈电流的方向成为相同的方式加热驱动,在第2选择部被选择的情况下,进行切换,以使该线圈电流的方向成为相反,在第3选择部被选择的情况下,以主加热线圈和第I副加热线圈、第2副加热线圈的相邻区域中的高频电流的方向成为相同的方式加热驱动,之后使该高频电流的方向相反地进行加热驱动。
13.—种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该感应加热烹调器具有: 顶板,载置供被烹调物放入的锅等被加热物; 圆环状的主加热线圈,配置在上述顶板的下方; 扁平形状的第I副加热线圈和第2副加热线圈,在上述主加热线圈的两侧接近地配置,具有比主加热线圈的半径小的横向宽度; 变换电路,分别向上述主加热线圈和多个副加热线圈供给感应加热电力; 控制部,控制 上述变换电路的输出; 操作部,对上述控制部指示加热的开始、热功率设定等;显示部,显示对上述控制部指示的加热条件;以及 对流促进控制选择部,供使用者能够选择促进被烹调物的对流的控制方式, 上述控制部在上述选择部被选择操作的情况下,控制主加热线圈和第I副加热线圈、第2副加热线圈的相邻区域中的高频电流的方向,且使相对于上述多个副加热线圈的动作条件变化地进行加热驱动。
14.根据权利要求1 13中任一项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该感应加热烹调器还具有检测被加热物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 在上述温度传感器检测到被烹调物的沸腾状态的情况下,控制部重复多次相对于副加热线圈的通电切换动作。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该感应加热烹调器 还具有检测被加热物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 控制部在上述温度传感器检测到被烹调物或被加热物的温度是规定的温度以上的情况下,使上述对流促进控制选择部的选择操作有效。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该感应加热烹调器还具有显示使用者对控制部指示的加热条件的显示部, 在该显示部,对流促进控制选择部的选择用键被显示成能够触摸操作的状态。
17.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该感应加热烹调器还具有显示使用者对控制部指示的加热条件的显示部, 在该显示部,第I选择部、第2选择部的选择用键被显示成能够触摸操作的状态。
18.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该感应加热烹调器还具有显示使用者对控制部指示的加热条件的显示部, 在该显示部,第I选择部、第2选择部、第3选择部的选择用键被显示成能够触摸操作的状态。
19.根据权利要求1 13中任一项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该感应加热烹调器还具有显示使用者对控制部指示的加热条件的显示部, 在该显示部显示控制部重复多次相对于副加热线圈的通电切换动作。
20.根据权利要求1 13中任一项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该感应加热烹调器还包括判断在主加热线圈和副加热线圈的上方是否载置着被加热物的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 在上述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判断为在上述主加热线圈和副加热线圈的上方同时载置着被加热物的情况下,控制部使协同加热动作能够执行。
21.根据权利要求1 13中任一项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该感应加热烹调器还包括: 显示部,显示使用者对控制部指示的加热条件;以及 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判断在主加热线圈和副加热线圈的上方是否载置着被加热物,在上述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判断为在上述主加热线圈和副加热线圈的上方同时载置着被加热物的情况下,控制部使协同加热动作能够执行,且在上述显示部显示利用主加热线圈和副加热线圈进行协同加热动作。
22.根据权利要求2、4、6、8、10中任一项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4个以上的副加热线圈被配置在以主加热线圈为中心对称的位置,且与主加热线圈的周缘隔有规定的绝缘用空间地设置, 这些各副加热线圈的与主加热线圈外周缘相邻的侧缘部,是沿着主加热线圈外周缘形状的弯曲形状。
23.根据权利要求2、4、6、8、10中任一项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构成第I组和第2组的副加热线圈,在每一个时间区间,依次逐个地被变更为相邻的副线圈。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副加热线圈由4个构成,将构成第I组和第2组的每2个副加热线圈在每一个时间区间,依次逐个地变更为相同的方向的相邻的副线圈,在结束4个区间之后,在第5个区间,恢复成与最初的区间相同的副加热线圈的组合。
25.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副加热线圈的弯曲形状与主加热线圈外周缘的弯曲形状的匹配率是60%以上。
26.根据权利要求18或19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副加热线圈隔着主加热线圈,彼此相向地二个为一组,一个副变换电路连接于该一组副加热线圈,该变换电路由上述控制部切换,以使二个副加热线圈中的某个副加热线圈与主加热线圈被同时驱动,从而进行协同加热。
2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第2热功率是第I热功率的1.5倍以上。
2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第2热功率总和是第I热功率总和的1.5倍以上。
2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第2热功率和第3热功率相同。
3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第2热功率总和和第3热功率总和相同。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具有圆环状的主加热线圈(MC);与其两侧接近的扁平形状的第1和第2副加热线圈(SC1、SC2);驱动所有的加热线圈的变换电路(MIV、SIV1、SIV2)、控制变换电路的通电控制电路(200);以及操作部(E),在操作部(E)设有选择开关(350)和选择部(E1~E2),该选择开关(350)能够选择重复多次以下的驱动动作的控制,该驱动动作为,在中止第1副加热线圈(SC1)的驱动时,加热驱动第2副加热线圈(SC2),接着中止第2副加热线圈(SC2)的驱动,驱动第1副加热线圈(SC1),该选择部(E1~E2)控制在加热线圈中流动的电流的方向,并能够选择重视加热速度的烹调菜单和重视加热的均匀性的烹调菜单。
文档编号H05B6/36GK103202098SQ20118005242
公开日2013年7月10日 申请日期2011年8月31日 优先权日2010年9月3日
发明者亀冈和裕, 川田幸男, 伊藤匡薰, 平敷勇, 山内登起子, 田中一史 申请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三菱电机家用电器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