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状部件及其贴附方法

文档序号:8192051阅读:35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膜状部件及其贴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贴附在具有曲面状面的部件上的膜状部件、及将膜状部件贴附在具有曲面状面的部件上的膜状部件的贴附方法。
背景技术
例如,存在着便携式终端装置内所容纳的部件、TV内所容纳的部件、及汽车的前挡玻璃和后挡玻璃等具有曲面状面的情况,另外,也存在着将膜状部件贴附在这些曲面状面上的情况。举一个例子,便携式终端装置是使用者所携带的装置,最好为小型化、薄型化、并具有良好的设计性,所以便携式终端装置的框体内使用了具有曲面状面部件。另外,还存在着在便携式终端装置框体内的具有曲面状面的部件上贴附形成有通信用天线图案的可挠基板等膜状部件的情况(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 )。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117944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5-34806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但是,在将膜状部件贴附在具有曲面状面的部件上的情况下,因为膜状部件为平面状,所以存在着贴附时会发生褶皱,导致膜状部件产生异于正常形状的变形的问题。例如,如果是形成了通信用天线图案的膜状部件的情况,则存在着贴附时会发生褶皱,天线图案会产生异于正常形状的变形的问题。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贴附至具有曲面状面的部件时难以发生褶皱的膜状部件、及将该膜状部件贴附在具有曲面状面的部件上的膜状部件的贴附方法。[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本膜状部件的贴附方法是将平面状膜状部件贴附在具有曲面状面的部件上的膜状部件的贴附方法,具有:在将所述膜状部件贴附在具有所述曲面状面的部件上的情况下,通过解析,对与所述膜状部件为平面状时相比会产生高应力的区域进行确定的第I步骤;在所述膜状部件的会产生所述高应力的区域内形成狭缝的第2步骤;及、将形成了所述狭缝的所述膜状部件贴附在具有所述曲面状面的部件上的第3步骤。本膜状部件是贴附在具有曲面状面的部件上的平面状膜状部件,在将所述膜状部件贴附在具有所述曲面状面的部件上的情况下,在与所述膜状部件为平面状时相比会产生高应力的区域内具有狭缝。[发明的效果]
根据所公开的技术,能够提供一种贴附至具有曲面状面的部件时难以发生褶皱的膜状部件、及将该膜状部件贴附在具有曲面状面的部件上的膜状部件的贴附方法。


图1对本实施方式的可挠基板进行例示的立体图。图2对夹持图1的可挠基板的上部件及下部件进行例示的立体图。图3对图1的可挠基板被上部件及下部件所夹持的状态进行例示的立体图。图4对可挠基板的高应力产生区域的解析进行说明的图(其I)。图5对可挠基板的高应力产生区域的解析进行说明的图(其2)。图6对可挠基板的高应力产生区域的解析进行说明的图(其3)。图7对可挠基板的高应力产生区域的解析进行说明的图(其4)。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形态进行说明。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各附图中,相同的构成部分被标注了相同的符号,并存在着省略了重复说明的情况。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使用了在便携式终端装置内所容纳的具有曲面状面的部件上贴附具有天线图案的可挠基板(膜状部件)的例子,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本发明也可应用于在TV内所容纳的具有曲面状面的部件、汽车的前挡玻璃和后挡玻璃等、或其它产品内所容纳的具有曲面状面的部件上贴附膜状部件的情况。[可挠基板的结构]图1是对本实施方式的可挠基板进行例示的立体图。参照图1,可挠基板10是平面状可挠基板,在平面视图中形成了 4个长方形状的狭缝10x。为了在将可挠基板10贴附至具有曲面状面的部件时使其难以发生褶皱,狭缝IOx被形成在后述的会产生高应力的区域内。可接基板10的厚度例如可为50 μ m左右。可接基板10例如具有天线图案(图中未示),并具有作为便携式终端装置的天线的功能。可挠基板10是本发明的膜状部件的一个典型例子。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中,曲面状是指具有至少I个曲面的形状,但是,不一定局限于具有相同曲率的形状,也包含三维复杂曲面形状。另外,在本申请中,平面状是指被贴附在预定部件上的面被包含在任意的一个平面内的形状(不具有曲面的形状),但是,被贴附在预定部件上的面只要从整体上来看是属于任意的一个平面就可以,表面即使形成了微量的凹凸等也没问题。图2是对夹持图1的可挠基板的上部件及下部件进行例示的立体图。参照图2,上部件11及下部件12例如是ABS树脂等的树脂成型体,并是具有相同形状的部件。上部件11及下部件12分别具有曲面状面。上部件11及下部件12所具有的曲面状面并不具有相同的曲率,而是三维复杂曲面形状。上部件11及下部件12所具有的曲面状面例如可基于便携式终端装置框体的设计面来设定,上部件11及下部件12例如可被容纳在便携式终端装置的框体内。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上部件11及下部件12的材料不限定于树脂,也可使用金属、橡胶等材料。另外,在可挠基板10具有作为天线的功能的情况下,为了提高天线特性,也可使用高电介质树脂等来取代ABS树脂。
图3是对图1的可挠基板被上部件及下部件所夹持的状态进行例示的立体图。参照图3,可挠基板10被上部件11及下部件12所夹持。在可挠基板10的两面例如配设了双面胶带(图中未示)。通过上部件11及下部件12介由双面胶带(图中未示)夹持可挠基板10,可挠基板10被贴附在上部件11和下部件12之间。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例如,也可以使用黏接剂等来取代双面胶带(图中未示)。另外,基于黏接剂和双面胶带(图中未示)的种类,在可挠基板10被上部件11及下部件12夹持后,也可对其实施加热处理和加压处理。在现有技术中,因为将平面状可挠基板贴附至具有曲面状面的部件时会发生褶皱,所以存在着天线图案产生异于正常形状的变形,导致天线特性下降等的问题。但是,尽管本实施方式的可挠基板10也是平面状可挠基板,然而由于形成了 4个狭缝10x,所以即使贴附在具有曲面状面的上部件11及下部件12上也难以发生褶皱。为了在将平面状可挠基板10贴附至具有曲面状面的上部件11及下部件12时使其难以发生褶皱,需要在可挠基板10的适当位置形成具有适当形状的狭缝10X。本发明人发现,通过对在将平面状可挠基板贴附至具有曲面状面的部件时可挠基板上所产生的高应力进行FEM (有限要素法)解析,并在由FEM解析所确定的会产生高应力的区域内形成狭缝,可防止褶皱的发生(即,褶皱难以发生)。也就是说,对在将平面状可挠基板10贴附至具有曲面状面的上部件11及下部件12时可挠基板10上会产生高应力的区域进行FEM解析,并在由FEM解析所确定的会产生高应力的区域内形成了 4个狭缝10x。据此,被贴附在上部件11及下部件12上的可挠基板10上难以发生褶皱。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中,“高应力”是指以平面状可挠基板的应力为基准,比其还高的应力。平面状可挠基板被弯折成曲面状面状,表面张力导致应力集中,进而产生“高应力”。[可挠基板产生高应力的解析]下面,对在将平面状可挠基板10贴附至具有曲面状面的上部件11及下部件12时可挠基板10上会产生高应力的区域的FEM解析方法进行说明。首先,如图4所示,制备平面状可挠基板10A、及具有曲面状面的上部件11和下部件12,如图5所示,由上部件11及下部件12对可挠基板IOA进行夹持。在图4中,本来为平面状的可挠基板IOA在图5中被上部件11及下部件12夹持,变形为与上部件11及下部件12所具有的曲面状面相对应的曲面状。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可挠基板IOA是在可挠基板10上形成狭缝IOx之前的可挠基板。接下来,在图5的状态下,对可挠基板IOA上会产生高应力的区域进行FEM解析。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因为可挠基板IOA是左右对称的,所以在FEM解析中仅使用了可挠基板IOA的一半的形状。图6是对没有形成狭缝的可挠基板上会产生高应力的区域的FEM解析结果进行例示的图。在图6所示的FEM解析结果中,根据可挠基板IOA上所产生的高应力,将可挠基板IOA划分了从区域(I)至区域(5)的5个区域,并进行了表示。区域(I)是所产生的应力为最高的区域,从区域(2)至区域(4)应力依次降低,区域(5)是所产生的应力为最低的区域。这样,通过FEM解析,如图6所示,可确认到可挠基板IOA的纸面下方存在着广生最闻应力的区域(I )。接下来,对形成狭缝的高应力产生区域进行确定。形成狭缝的高应力产生区域可仅为产生最高应力的区域(1),也可为包含区域(I)及区域(2)的区域。也就是说,形成狭缝的高应力产生区域可被任意地确定为是产生最高应力的区域(I)附近的区域,以可降低可挠基板的高应力。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区域(I)及区域(2)作为形成狭缝的高应力产生区域。接下来,在图5中,将可挠基板IOA置换为在高应力产生区域内形成了狭缝IOx的可挠基板10 (参照图1),然后进行FEM解析。图7是对高应力产生区域内形成了狭缝的可挠基板上所产生的高应力的FEM解析果进行例示的图。如图7所示,在可挠基板10上,可挠基板IOA的高应力产生区域内形成了狭缝10x,据此,图6所示的区域(I)和区域(2)那样的区域消失了。也就是说,在可挠基板10的与可挠基板IOA的高应力产生区域相对应的区域内,与可挠基板IOA的高应力产生区域相比,应力被大幅度地降低了。这样,通过对在可挠基板IOA的高应力产生区域内形成了狭缝的可挠基板10进行FEM解析,如果与可挠基板IOA的高应力产生区域相比,应力被大幅度地降低了,则可确认为,高应力产生区域的确定是恰当的。如上所述,为了将平面状可挠基板10贴附在具有曲面状面的上部件11及下部件12上,首先,通过FEM解析,对在将平面状可挠基板IOA (狭缝IOx形成前的可挠基板10)贴附在具有曲面状面的上部件11及下部件12上的情况下的高应力产生区域进行确定。其次,在可挠基板IOA的高应力产生区域内形成狭缝10x,并制作形成了狭缝IOx的可挠基板10。之后,由上部件11和下部件12夹持可挠基板10,并将其贴附至上部件11及下部件12即可。据此,在可挠基板10的与可挠基板IOA的高应力产生区域相对应的区域内,因为与可挠基板IOA的高应力产生区域相比,可大幅度的降低应力,所以可挠基板10上难以发生褶皱。另外,在可挠基板10为天线的情况下,可以避免由于褶皱的发生而导致的天线图案异于正常形状的变形,这样,就可以防止天线特性的降低。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可挠基板IOA的高应力产生区域内所形成的狭缝IOx并不限定于4个,也可为I 3个或5个以上。在高应力产生区域内形成了任意个数的任意形状的狭缝的状态下进行FEM解析,只要可挠基板10上所产生应力下降了,就没问题。另外,狭缝IOx的形状在平面视图中并不限定于长方形形状,在平面视图中也可为椭圆形形状等。另外,可将狭缝IOx的形状在平面视图中设计为长方形形状,并可将长方形的短边设计为R形状。以上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各种各样的变形和置换。例如,可挠基板不一定要通过上部件和下部件的夹持来进行贴附,也可以介由黏接剂或双面胶带贴附在具有曲面状面的一个部件上。另外,贴附至具有曲面状面的部件上的对象物并不限定于平面状可挠基板,也可为薄膜天线等平面状膜状部件。这里,平面状膜状部件是指与长度和宽度相比厚度较小,最大厚度被限定为任意值,并具有柔软性的可变形平面状部件。本国际申请主张2010年11月17日申请的日本国专利申请第2010-256933号的优先权,并在本国际申请中引用了该日本国专利申请第2010-256933号的全部内容。附图标记的说明
10、IOA可挠基板IOx狭缝(slit)11上部件12下部件 ·
权利要求
1.一种膜状部件的贴附方法,在具有曲面状面的部件上贴附平面状膜状部件,所述膜状部件的贴附方法的特征在于,具有: 第I步骤,在将所述膜状部件贴附在具有所述曲面状面的部件上的情况下,通过解析,对与所述膜状部件为平面状时相比会产生高应力的区域进行确定; 第2步骤,在所述膜状部件的会产生所述高应力的区域内形成狭缝 '及 第3步骤,将形成了所述狭缝的所述膜状部件贴附在具有所述曲面状面的部件上。
2.根据权利要求1记载的膜状部件的贴附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I步骤中,通过FEM解析,对会产生所述高应力的区域进行确定。
3.根据权利要求1记载的膜状部件的贴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3步骤包含:制备2个具有所述曲面状面的部件,并由所述2个具有所述曲面状面的部件对所述膜状部件进行夹持的步骤。
4.一种膜状部件,是被贴附在具有曲面状面的部件上的平面状膜状部件,所述膜状部件的特征在于, 在将所述膜状部件贴附在具有所述曲面状面的部件上的情况下,与所述膜状部件为平面状时相比会产生高应力的区域内具有狭缝。
5.根据权利要求4记载的膜状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膜状部件内形成有天线图案。
全文摘要
本膜状部件的贴附方法是在具有曲面状面的部件上贴附平面状膜状部件的膜状部件的贴附方法,具有在将所述膜状部件贴附在具有所述曲面状面的部件上的情况下,通过解析,对与所述膜状部件为平面状时相比会产生高应力的区域进行确定的第1步骤;在所述膜状部件的会产生所述高应力的区域内形成狭缝的第2步骤;及、将形成了所述狭缝的所述膜状部件贴附在具有所述曲面状面的部件上的第3步骤。
文档编号H05K1/02GK103210541SQ20118005498
公开日2013年7月17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16日 优先权日2010年11月17日
发明者广兼彻, 小柳幸久 申请人:三菱制钢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