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于电子装置的散热模块及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161711阅读:14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适用于电子装置的散热模块及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适用于电子装置的散热模块及电子装置,尤指一种可改善散热效率并同时降低噪音的散热模块及其相关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消费性电子产品内设有热管以及散热模块,热管用来将消费性电子产品内部的电子组件在运转时所产生的热量传导至散热模块的散热鳍片上,接着散热模块的风扇便可将空气吹送至上述的散热鳍片,藉以将传导至散热鳍片的热量利用热对流效应散逸至周围环境。然而,目前散热模块的热管与散热鳍片的配置往往受到外形的限制,导致热管接触散热鳍片的区域过小,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通常是将散热鳍片以斜线或是圆弧状的方式 与热管搭接,但在增加了热管与散热鳍片的传导面积后,却造成风扇扇叶与散热鳍片的间距不一,如此一来便会造成空气在流动时产生紊流,因而发出较大的噪音而影响产品质量。此外,为符合消费性电子产品的外形小型化的发展趋势,在机构设计上,常会缩减散热鳍片与风扇间的距离以节省散热模块所占据的机构空间。然而,上述的设计常因风扇靠近散热鳍片,故使得风扇将空气吹送至散热鳍片时产生较大的噪音而影响产品质量。或者是,缩减风扇扇叶的长度以节省散热模块所占据的机构空间,但会导致风扇扇叶可产生风流的有效面积缩减,以致于降低散热鳍片与空气间的热对流效应而降低散热模块的散热效率。因此,如何设计可改善散热效率并同时降低噪音的散热模块及其相关电子装置实为机构及热流人员所需面临的难题。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改善散热效率并同时降低噪音的散热模块及其相关电子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适用于电子装置的散热模块,该散热模块包括一散热风扇以及一散热鳍片部;该散热风扇包括一风扇本体、多个扇叶单元以及多个扇叶延伸部;该多个扇叶单元连接于该风扇本体;该多个扇叶延伸部分别延伸于该多个扇叶单元,各扇叶延伸部的一侧形成有一第一表面区域,且该第一表面区域沿一入风方向相距该风扇本体的轴心的距离为渐增;该散热鳍片部设置于该散热风扇的一侧且包括多个鳍片单元以及多个鳍片延伸结构;该多个鳍片延伸结构分别延伸于该多个鳍片单元,各鳍片延伸结构面对该扇叶延伸部的一侧形成有一第二表面区域,至少一部分的该第一表面区域与至少一部分的该第二表面区域的间距实质上维持恒定。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中的一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还公开该第一表面区域的端部与该第二表面区域的端部的间距实质上维持恒定。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中的一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还公开该第一表面区域上两点分别沿垂直于该入风方向的方向与该第二表面区域上两点所形成的间距的差值实质上为零。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中的一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还公开该散热模块还包含有一流道结构,其环设于靠近该散热风扇的边缘处,该流道结构用来将该散热风扇所送出的气体导引至该散热鳍片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中的一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还公开该流道结构形成一内表面区域,该内表面区域与该第一表面区域的间距实质上维持恒定。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中的一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还公开该第一表面区域为一弧面。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中的一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还公开该第一表面区域为一斜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中的一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还公开该散热风扇为一离心式风扇。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中的一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一种电子装置,该电子装置包括至少一热管以及一散热模块;该散热模块用来散逸该至少一热管所传来的热量,该散热模块包括一散热风扇以及一散热鳍片部;该散热风扇包括一风扇本体、多个扇叶单元以及多个扇叶延伸部;该多个扇叶单元连接于该风扇本体;该多个扇叶延伸部分别延伸于该多个扇叶单元,各扇叶延伸部的一侧形成有一第一表面区域,且该第一表面区域沿一入风方向相距该风扇本体的轴心的距离为渐增;该散热鳍片部设置于该散热风扇的一侧且包括多个鳍片单元以及多个鳍片延伸结构;该多个鳍片延伸结构分别延伸于该多个鳍片单元,各鳍片延伸结构面对该扇叶延伸部的一侧形成有一第二表面区域,至少一部分的该第一表面区域与至少一部分的该第二表面区域的间距实质上维持恒定。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中的一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还公开该至少一热管包含有一第一区段以及一第二区段。该第一区段承载于该散热鳍片部。该第二区段连接于该第一区段且围绕该散热风扇的部分周围。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中的一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还公开该第一区段为一直线形结构,且该第二区段为一半圆形结构。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扇叶延伸部的第一表面区域沿入风方向相距该风扇本体的轴心的距离为渐增,且搭配本实用新型散热风扇为离心式风扇的设计,进而提升散热风扇的散热效率。除此之外,藉由至少一部分的扇叶延伸部的第一表面区域与至少一部分的鳍片延伸结构的第二表面区域的间距实质上维持恒定的设计,本实用新型的散热模块便可降低散热风扇在运转时产生紊流,从而降低该紊流所产生的噪音。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散热模块不但可改善散热效率,并且同时可降低散热风扇在运转时所产生的噪音。关于本实用新型的优点与精神可以藉由以下的实用新型详述及所附附图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图I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电子装置的组件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散热模块的组件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散热模块的组件剖面示意图。[0022]图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散热模块的组件剖面示意图。主要组件符号说明30电子装置32壳体34热管36、36 ^散热模块38散热风扇40散热鳍片部41风扇本体42扇叶单元44、44'扇叶延伸部46鳍片单元48、48'鳍片延伸结构50流道结构 341第一区段343第二区段345第三区段Dl入风方向D2出风方向SI、SI'第一表面区域S2、S2'第二表面区域S3、S3'内表面区域X轴心A顶侧B底侧W1、W2宽度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图I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电子装置30的组件示意图。如图I所示,电子装置30包含有一壳体32、一热管34以及一散热模块36。壳体32用来包覆电子装置30的内部电子组件,例如主机板、硬盘机等,藉以保护电子装置30的内部电子组件免受碰撞而损伤。当使用者使用电子装置30时,热管34用来传递电子装置30的内部电子组件在运转时所产生的热量至散热模块36,以使散热模块36散逸热管34所传来的热量,藉以降低电子装置30在运转时的温度,进而防止电子装置30因高温而影响其正常运作。在此实施例中,电子装置30可包含有一个热管34,但热管34的数量可不以此实施例中所述者为限。举例而言,电子装置30亦可包含有二个或三个热管,藉以有效传递电子装置30的内部电子组件在运转时所产生的热量至散热模块36。换言之,只要是包含有一个以上的热管34的电子装置30,皆属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畴。另外,电子装置30可为一笔记本型计算机,但不受此限。举例来说,电子装置30亦可为服务器计算机或是桌上型计算机等。请参阅图I以及图2,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散热模块36的组件示意图。如图I以及图2所示,散热模块36包含有一散热风扇38以及一散热鳍片部40。在此实施例中,热管34包含有一第一区段341、一第二区段343以及一第三区段345。第一区段341承载于散热鳍片部40,第二区段343连接于第一区段341且围绕散热风扇38的部分周围,第三区段345连接于电子装置30的内部电子组件。承上所述,电子装置30的内部电子组件在运转时所产生的热量便可依序经由第三区段345、第二区段343以及第一区段341传递至散热鳍片部40。除此之外,如图2所示,第一区段341可为一直线形结构,且第二区段343可为一半圆形结构,但不受此限。换言之,第一区段341根据散热鳍片部40的排列而定,且第二区段343可为一 U字形结构,只要是可围绕散热风扇38的部分周围的结构设计,皆属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畴。[0040]进一步地,散热风扇38安装于电子装置30的壳体32内部,其用来使壳体32的内部气体产生对流,藉以散逸传递至散热模块36的热量于周围环境。散热鳍片部40设置于散热风扇38的一侧,其用来增加传递至散热模块36的热量与空气接触的表面积,藉以提升散热模块36的散热效率。在此实施例中,散热风扇38可为一离心式风扇,其可将空气自散热模块36的外部沿如图2所示的一入风方向Dl (意即,由上往下的方向)吸入,再将该吸入的空气沿垂直于入风方向Dl的一出风方向D2(意即,散热风扇38的径向方向)排放至设置于散热风扇38的一侧的散热鳍片部40。藉此,壳体32的内部空气便可产生对流,藉以散逸传递至散热鳍片部40的热量至周围环境中。请参阅图2以及图3,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散热模块36的组件剖面示意图。如图2以及图3所示,散热风扇38包含有一风扇本体41、多个扇叶单元42以及多个扇叶延伸部44。各扇叶单元42在散热风扇38运转时被带动而相对散热风扇38的轴心X转动,藉以将沿入风方向Dl吸入的空气沿出风方向D2排放至散热鳍片部40,其中入风方向Dl实质上垂直于出风方向D2。多个扇叶延伸部44分别延伸于多个扇叶单元42,其用来辅助扇叶单元42,以加强排放空气至散热鳍片部40,进一步增加散热模块36的散热效果。进一步地,各扇叶延伸部44的一侧形成有一第一表面区域SI,在此实施例中,第一表面区域SI为一弧面且各扇叶延伸部44沿入风方向Dl相距风扇本体41的轴心X的距离为渐增。换言之,扇叶延伸部44靠近风扇本体41的一侧的宽度Wl沿着入风方向Dl渐增至远离风扇本体41的另一侧的宽度W2 (如图3所示)。综上所述,各扇叶延伸部44的第一表面区域SI为一凹口向下的弧面。在实务上,由于上述用来产生对流的空气是自扇叶单元42的一顶侧A经由入风方向Dl吸入散热模块36,直到到达扇叶单元42的一底侧B后,再经由扇叶单元42扇动而沿出风方向D2排放至散热鳍片部40。因此,扇叶单元42的底侧B对于扇动该空气沿出风方向D2排放至散热鳍片部40的效率大于扇叶单元42的顶侧A。换言之,本实用新型的扇叶延伸部44的宽度,意即扇叶延伸部44对应第一表面区域SI的一侧相对其另一侧的距离,其在实务上是设计缩减扇叶延伸部44较不具扇动空气功效的靠近扇叶单元42的顶侧A的宽度,且进一步保留较具扇动空气功效的靠近扇叶单元42的底侧B的宽度,藉以维持散热风扇38的气体排放量,进而改善散热风扇38的散热效率。除此之外,散热鳍片部40分别包含有多个鳍片单元46以及多个鳍片延伸结构48。鳍片单元46用来增加传递至散热模块36的热量与空气接触的表面积,鳍片延伸结构48分别延伸于鳍片单元46且用来承载热管34。藉此,由热管34传递而来的热量便可经由各鳍片延伸结构48传递至相对应的鳍片单元46,接着各鳍片单元46再藉由散热风扇38的扇叶单元42以及扇叶延伸部44所产生的气流藉由对流效应将该热量散逸至周围环境中。值得一提的是,用来承载热管34的结构可不局限于此实施例中所述的鳍片延伸结构48,热管34亦可承载于散热鳍片部40的鳍片单元46。换言之,只要是散热鳍片部40所包含的组件,皆可用来作为承载热管34的结构。进一步地,各鳍片延伸结构48面对扇叶延伸部44的一侧形成有一第二表面区域S2,且第二表面区域S2的形状实质上对应第一表面区域SI的形状。意即,第二表面区域S2亦为凹口向下的弧面。综上所述,扇叶延伸部44的第一表面区域SI与鳍片延伸结构48的第二表面区域S2的间距便可实质上维持恒定。也就是说,扇叶延伸部44的第一表面区域SI上的各点沿出风方向D2至鳍片延伸结构48的第二表面区域S2的距离皆实质上相等。因此,当空气被扇叶单元42以及扇叶延伸部44扇动而沿出风方向D2分别由扇叶延伸部44的第一表面区域SI上的各点至鳍片延伸结构48的第二表面区域S2时,由于空气所行经的距离皆相等,故上述的设计可有效减少空气在流动时所产生的紊流,从而降低该紊流所产生的噪音。综上所述,藉由扇叶延伸部44的第一表面区域SI与鳍片延伸结构48的第二表面区域S2等间距的设计,本实用新型的散热模块36便可降低运转时所产生的噪音。在实务上,为求制造上方便,可将至少一部分的扇叶延伸部44的第一表面区域SI与至少一部分的鳍片延伸结构48的第二表面区域S2的间距实质上维持恒定。换言之,第一表面区域SI的端部与第二表面区域S2的端部的间距实质上维持恒定。综上所述,利用至少一部分的第一表面区域SI与至少一部分的第二表面区域S2的间距实质上维持恒定的做法取代全部的第一表面区域SI与全部的第二表面区域S2的间距实质上维持恒定的做法,其结构上更加精简,上述的做法不但可节省加工费用且同时亦可达到一定程度的降低噪音的功效。如上所述,由于本实用新型的扇叶单元42的底侧B排放气体的效率大于扇叶单元 42的顶侧A,故在实务上,本实用新型较佳地使第一表面区域SI对应扇叶单元42的底侧B的部分与第二表面区域S2对应扇叶单元42的底侧B的部分的间距实质上维持恒定,不但可维持散热风扇38的气体排放量且降低噪音,同时亦可大幅地降低加工费用。值得一提的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表面区域SI的部分与第二表面区域S2的部分的等距设计可不局限于上述的扇叶单元42的底侧B的位置,其亦可为第一表面区域SI对应扇叶单元42的其他部分与第二表面区域S2对应扇叶单元42的其他部分间的间距实质上维持恒定。换言之,只要是第一表面区域SI上两点分别沿垂直于入风方向Dl的方向(即出风方向D2)与第二表面区域S2所形成的间距的差值小于一特定范围的结构设计,皆属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畴。如图2所示以及图3所示,散热模块36还可包含有一流道结构50,其环设于靠近散热风扇38的边缘处,流道结构50用来将散热风扇38沿出风方向D2所送出的气体导引至散热鳍片部40。承上所述,流道结构50用来将散热风扇38所送出的气体集中排放至散热鳍片部40,藉以增进气体的对流效应,进而增加散热模块36的散热效率。除此之外,流道结构50的一内表面区域S3的形状可实质上对应扇叶延伸部44的第一表面区域SI的形状(如图3所示),且流道结构50的一内表面区域S3与扇叶延伸部44的第一表面区域SI的间距亦实质上维持恒定,藉以降低散热模块36在运转时所产生的噪音。至于其作用原理以及其较佳的节省成本的做法,其相同于第一表面区域SI与第二表面区域S2的等间距的设计,为求简洁,故在此不再赘述。请参阅图4以及图3,图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散热模块36'的组件剖面示意图。如图4以及图3所示,散热模块36'与上述的散热模块36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散热模块36'的扇叶延伸部44'的第一表面区域SI'为一斜面。如上所述,散热模块36'的鳍片延伸结构48'的第二表面区域S2'以及流道结构50的内表面区域S3'亦对应地为一斜面。此外,扇叶延伸部44'的第一表面区域SI'沿入风方向Dl相距风扇本体41的轴心X的距离为渐增,藉以改善散热模块36'的散热效率,且第一表面区域SI'与第二表面区域S2'的间距亦实质上维持恒定,藉以降低散热模块36'在运转时所产生的噪音。至于其作用原理以及其较佳的节省成本的做法,其可依上述实施例类推,而图4与图3中具有相同标号的组件,其具有相同的结构设计与功能,为求简洁在此便不再赘述。而本实用新型散热模块的扇叶延伸部的第一表面区域、鳍片延伸结构的第二表面区域以及流道结构的内表面区域的形状可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所述,只要是第一表面区域与第二表面区域或内表面区域的间距实质上维持恒定的结构设计皆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畴。相比较于先前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扇叶延伸部的宽度(扇叶延伸部对应第一表面区域的一侧相对其另一侧的距离)在设计上缩减扇叶延伸部较不具扇动空气功效的顶侧的宽度,且进一步保留较具扇动空气功效的底侧的宽度,藉以维持散热风扇的气体排放量,进而提升散热风扇的散热效率。除此之外,藉由扇叶延伸部的第一表面区域与鳍片延伸结构的第二表面区域等间距的设计,本实用新型的散热模块便可降低风扇运转时紊流的发生,从而降低该紊流所产生的噪音。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散热模块不但可改善散热效率,并且同时可降低运转时所产生的噪音。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凡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的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实用新型的涵盖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适用于电子装置的散热模块,该散热模块包括 一散热风扇,该散热风扇包括 一风扇本体;以及 多个扇叶单元,该多个扇叶单元连接于该风扇本体; 其特征在于,该散热风扇还包括 多个扇叶延伸部,该多个扇叶延伸部分别延伸于该多个扇叶单元,各扇叶延伸部的一侧形成有一第一表面区域,且该第一表面区域沿一入风方向相距该风扇本体的轴心的距离为渐增; 该散热模块还包括 一散热鳍片部,该散热鳍片部设置于该散热风扇的一侧且包括 多个鳍片单元;以及 多个鳍片延伸结构,该多个鳍片延伸结构分别延伸于该多个鳍片单元,各鳍片延伸结构面对该扇叶延伸部的一侧形成有一第二表面区域,至少一部分的该第一表面区域与至少一部分的该第二表面区域的间距实质上维持恒定。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表面区域的端部与该第二表面区域的端部的间距实质上维持恒定。
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表面区域上两点分别沿垂直于该入风方向的方向与该第二表面区域上两点所形成的间距的差值实质上为零。
4.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该散热模块还包括一流道结构,该流道结构环设于靠近该散热风扇的边缘处,该流道结构用来将该散热风扇所送出的气体导引至该散热鳍片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该流道结构形成一内表面区域,该内表面区域与该第一表面区域的间距实质上维持恒定。
6.如权利要求1、2、3、4或5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表面区域为一弧面。
7.如权利要求1、2、3、4或5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表面区域为一斜面。
8.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该散热风扇为一离心式风扇。
9.一种电子装置,该电子装置包括 至少一热管;以及 一散热模块,该散热模块用来散逸该至少一热管所传来的热量,该散热模块包括 一散热风扇,该散热风扇包括 一风扇本体;以及 多个扇叶单元,该多个扇叶单元连接于该风扇本体; 其特征在于,该散热风扇还包括 多个扇叶延伸部,该多个扇叶延伸部分别延伸于该多个扇叶单元,各扇叶延伸部的一侧形成有一第一表面区域,且该第一表面区域沿一入风方向相距该风扇本体的轴心的距离为渐增; 该散热模块还包括 一散热鳍片部,该散热鳍片部设置于该散热风扇的一侧且包括 多个鳍片单元;以及多个鳍片延伸结构,该多个鳍片延伸结构分别延伸于该多个鳍片单元,各鳍片延伸结构面对该扇叶延伸部的一侧形成有一第二表面区域,至少一部分的该第一表面区域与至少一部分的该第二表面区域的间距实质上维持恒定。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表面区域的端部与该第二表面区域的端部的间距实质上维持恒定。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表面区域上两点分别沿垂直于该入风方向的方向与该第二表面区域上两点所形成的间距的差值实质上为零。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散热模块还包括一流道结构,该流道结构环设于靠近该散热风扇的边缘处,该流道结构用来将该散热风扇所送出的气体导引至该散热鳍片部。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流道结构形成一内表面区域,该内表面区域与该第一表面区域的间距实质上维持恒定。
14.如权利要求9、10、11、12或13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表面区域为一弧面。
15.如权利要求9、10、11、12或13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表面区域为一斜面。
16.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热管包括 一第一区段,该第一区段承载于该散热鳍片部;以及 一第二区段,该第二区段连接于该第一区段且围绕该散热风扇的部分周围。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区段为一直线形结构,且该第二区段为一半圆形结构。
18.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散热风扇为一离心式风扇。
专利摘要一种适用于电子装置的散热模块及电子装置。该散热模块包括一散热风扇以及一散热鳍片部;散热风扇包括一风扇本体、多个扇叶单元以及多个扇叶延伸部;多个扇叶单元连接于风扇本体;多个扇叶延伸部分别延伸于多个扇叶单元,各扇叶延伸部的一侧形成有一第一表面区域,且第一表面区域沿一入风方向相距风扇本体的轴心的距离为渐增;散热鳍片部设置于散热风扇的一侧且包括多个鳍片单元以及多个鳍片延伸结构;多个鳍片延伸结构分别延伸于多个鳍片单元,各鳍片延伸结构面对扇叶延伸部的一侧形成有一第二表面区域,至少一部分的第一表面区域与至少一部分的第二表面区域的间距实质上维持恒定。本实用新型可改善散热效率并同时降低噪音。
文档编号H05K7/20GK202565649SQ20122014927
公开日2012年11月28日 申请日期2012年4月10日 优先权日2012年3月26日
发明者蒋孟廷, 蔡曜隆, 王维星, 郑建都 申请人:纬创资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