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配器和具有该适配器的led灯串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172082阅读:24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适配器和具有该适配器的led灯串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LED灯串的适配器。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具有上述类型的适配器的LED灯串。
背景技术
恒流类型的LED灯串包括多个LED芯片,例如每个灯串包括60个LED芯片。一个典型的设计时,一个灯串由多个分段构成,例如每个分段包括三个LED芯片和一个驱动器,例如,驱动器和其中的一个LED芯片构成主分段,而另外的两个LED芯片构成次分段。在实际的应用中,用户可能根据需要来截短LED灯串。当仅仅将整个分段截去时,在将剩余的灯串部分连接至电源时,灯串是可以继续工作的。然而,一个不可避免的技术问题在于,如果在分段中任意截取,那么将导致剩余的灯串部分无法工作。这是因为,如果截去主分段,那么剩余的灯串部分的灯串将在重新连接至电源时因失去驱动器无法被点亮。而如果截去次分段,那么被截取的分段中的主分段之后的部分的负载发生变化,这会导致主分段部分中的电子设备,例如驱动器过热。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现有技术中提供了一种连接器,然而该连接器仅仅适用于在次分段部分被截去的情况。这种连接器用于取代被截去的次分段部分,充当负载的作用。而这种连接器依然不能解决主分段被截去,而导致灯串无法被点亮的技术问题。另外,恒流类型的电源在其输出端通常配备具有大电容值的电容器,以降低输出的纹波电流。另一方面,这种类型的电源通常设计用于驱动恒流LED模块,由于在模块中的LED芯片的数量的不同,该恒流LED模块具有相当宽的正向电压。例如,对于通常的恒流类型电源来说,输出电容器的电容值为2X470 μ F,恒流输出电流为350mA,输出电压为2V-25V。正常的工作状态(负载连接至恒流电源,然后接通恒流电源):恒流电源开始工作,在输出电容器中的电压上升。因为负载与输出电容并联连接,因此流过负载的电流总是与输出电容器的电流相同。如果电压可以驱动负载,达到350mA,那么电流反馈回路就开始工作,并且电压将不会继续上升。如果输出电流不能达到350mA,但是电压已经达到25V (如驱动8个或者更多的白光LED),那么电压反馈电路将开始工作且电压将不会继续上升。如果负载没有连接至恒流电源,而恒流电源已经开始工作,那么此时恒流电源的输出始终为25V,然而突然将负载(例如两颗白光LED)连接至恒流电源,那么此时会有25V的电压施加到负载上,这会导致负载被损坏。为解决该技术问题,现有技术中提出,例如采用负温度系数电阻器的方案。然而该方案仅仅适合应用了低功率负载的情况,这是因为负温度系数电阻器的阻值通常为10-10K欧姆(冷电阻器为100-1M欧姆),因此难以使用负温度系数电阻器用于高功率负载的方案。此外,负温度系数电阻器也需要时间冷却,快速地断开负温度系数电阻器并且再次接通将导致该电阻器失去控制
实用新型内容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用于LED灯串的适配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适配器能够取代LED灯串中的分段的被截取的主分段或次分段,以在主分段被截去时确保被截去该主分段之后的灯串能够被正常点亮,或者在次分段被截去时替代该被截去的次分段,防止主分段中的电子设备过热。此外,在应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适配器时,用户无需进行复杂的接线即可简单地将适配器连接至LED灯串,适配器能够自动地识别出其应该作为主分段工作还是次分段工作。此外,在使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适配器来取代主分段时,该适配器还具有热插接的功能,其允许使用该适配器的LED灯串直接连接到已经接通的电源上,而不会导致LED灯串损坏。上述目的通过一种用于LED灯串的适配器由此实现,即LED灯串包括至少一个分段,每个分段包括彼此串联连接并可去除的主分段和次分段,其中,主分段包括驱动器和至少一个LED芯片,次分段包括至少一个LED芯片,其中,适配器包括驱动单元,连接单元和控制单元,其中,适配器具有驱动模式和连接模式,在驱动模式中,适配器的第一端口连接至电源,适配器的第二端口连接至去除了主分段的次分段的输入端,模式控制单元控制连接单元将驱动单元接通至第二端口,在连接模式中,第一端口连接至电源,并且第二端口连接至去除了次分段的主分段的输出端,其中,模式控制单元控制连接单元将第二端口接通至地。在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方案中,适配器被设计用于取代主分段或者次分段来工作,在利用适配器取代主分段时,也就是驱动模式时,仅需要将适配器的输入端,也就是第一端口连接至电源,将适配器的输出端连接至次分段的输入端即可。而在利用适配器取代次分段时,也就是连接模式时,仅需要将适配器的输入端,也就是第一端口连接至电源,将适配器的输出端连接至次分段的输出端即可。连接完毕的适配器能够自动地识别出其应该在那种工作模式下工作,从而自动地替代主分段提供恒流输出或者替代次分段防止主分段中的电子设备过热。此外,如前所述,在利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适配器来替代主分段时,适配器还具有另外的功能,即允许使用该适配器的LED灯串直接连接到已经接通的电源上,而不会导致LED灯串损坏。这种类型的灯串通常通过恒流电源驱动。而这种恒流电源在其输出端通常配备具有大电容值的电容器,以降低输出的纹波电流。如在背景技术中描述的那样,如果将LED灯串直接连接至接通的恒流电源上,那么LED灯串中的LED芯片就有可能损坏。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适配器允许LED灯串能够热插接至电源而不发生损坏,其为LED灯串提供了较宽电压范围内的热插接保护。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连接单元包括第一模块和第二模块,第一模块连接在模式控制单元和地之间,并且第二模块连接在驱动单元的输出端和模式控制单元之间,其中,在驱动模式中,驱动单元通过第二模块经模式控制单元接通至第二端口,在连接模式中,模式控制单元控制第一模块接通,将第二端口接通至地。连接单元在此起到引导电流流动方向的作用。在驱动模式中,连接单元允许来自驱动单元的电流经过第二模块输出至模式控制单元,从而使适配器在此工作模式中取代主分段进行工作,为次分段提供恒流输出。而在连接模式中,第二模块则阻止来自模式控制单元的电流经其流回至驱动单元,并且允许通过第一模块将模式控制单元连接至地,从而在该工作模式中替代次分段进行工作,使得主分段连接至地。在连接模式中,适配器有效地将主分段的剩余功率排导出去,从而防止了主分段中的电子设备,例如驱动器过热的危险。[0010]优选的是,模式控制单元包括第三模块和第四模块,第三模块和第四模块并联地连接在连接单元的输出端和第二端口之间,其中,在驱动模式中,第三模块控制第一模块断开与地的连接,驱动单元通过第二模块和第三模块接通至第二端口,在连接模式中,第二端口通过第四模块和第一模块连接至地。在驱动模式中,由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适配器取代主分段进行工作,适配器实质上仅仅用于提供恒流输出,以提供驱动次分段的电流。因此,连接单元和模式控制单元在驱动模式中仅仅为驱动单元提供输出恒流输出的路径即可。而在连接模式中,连接单元和模式控制单元用于提供输出主分段的剩余功率的路径。通过模式控制单元对连接单元自动控制,既可使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适配器自动地在驱动模式和连接模式中转换。 有利的是,第一模块包括第一晶体管、第一电阻器和电容器,其中,第一电阻器的一端连接至电源,另一端通过所述电容器接地,二极管的正极连接至驱动单元的输出端,第一晶体管的工作电极连接至二极管的负极,控制电极连接至第一电阻器和电容器之间的中间结点,参考电极连接至地。第二模块包括第一二极管,第一二极管的正极连接至驱动单元的输出端并且负极分别连接至模式控制单元的输入端和第一晶体管的工作电极。因为二极管是单向导通的,因此在驱动模式中,第二模块中的第一二极管允许来自驱动单元的电流流入到连接单元中,而在连接模式中则阻止连接单元中的电流回流到驱动单元中。而第一模块中的第一晶体管作为真正的切换元件,受到模式控制单元的控制,以使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适配器在驱动模式和连接模式中切换。第一模块中的第一电阻器和电容器从电源获得驱动电流,以驱动第一晶体管。进一步有利的是,第三模块包括第二电阻器和光电稱合器,光电稱合器包括发光二极管和光敏晶体管,其中,第二电阻器与发光二级管并联,并且发光二级管的正极连接至连接单元,负极连接至第二端口,光敏晶体管的工作电极连接至第一晶体管的控制电极,光敏晶体管的参考电极连接至地。此外,第三模块包括第二二极管,第二二极管与第二电阻器并联,并且第二二极管的负极连接至连接单元并且正极连接至第二端口。在驱动模式中,光电耦合器中的发光二极管被点亮,从而导致光敏晶体管接通,接通的光敏晶体管拉低了在第一晶体管的控制电极的电平,导致第一晶体管断开,从而避免了来自驱动单元的电流通过第一晶体管输送至地。在连接模式中,光电耦合器不工作,从而第一晶体管的控制电极一直处于高电平,第一晶体管被接通,从而来自模式控制单元的电流被输送至地,这有效地排导了主分段的剩余功率,防止了主分段中的电子设备,例如驱动器过热的危险。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驱动单元包括恒流输出模块和至少一个扩流模块,扩流模块的输入端连接至第一端口,并且恒流输出模块的输出端连接至扩流模块,并且扩流模块的输出端连接至驱动单元的输出端。在此,驱动单元用于提供稳定的恒流输出。优选的是,扩流模块包括至少一个第三电阻器和第二晶体管,其中,第三电阻器的一端连接至第一端口,另一端连接至第二晶体管的参考电极,第二晶体管的工作电极连接至连接单元,第二晶体管的工作电极连接至第四晶体管的控制电极和参考电极。可选的是,驱动单元具有多个扩流模块,扩流模块彼此并联连接在第一端口和驱动单元的输出端之间,各个扩流模块的第二晶体管的控制电极彼此连接。有利的是,恒流输出模块包括第三晶体管、第四晶体管和第四电阻器,其中,第三晶体管的参考电极连接至第一端口,第三晶体管的工作电极连接至第四晶体管的工作电极,第三晶体管的控制电极连接至扩流模块,第四晶体管的参考电极通过第四电阻器接地,第四晶体管的控制电极和参考电极共同连接至扩流模块。第四电阻器用于控制输出电流,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第四晶体管的参考电极也可以通过第四电阻器连接至第一二极管的正极或者负极。另外,在恒流输出模块中,第四晶体管对第三晶体管具有温度补偿作用,但是流过第四晶体管的参考电极的电流受电源变化的影响较大,因此要求电源十分稳定。而加入扩流模块则明显地降低了对电源的要求,从而确保驱动单元输出的恒流输出的稳定性。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通过一种LED灯串实现,该LED灯串包括至少一个分段,该分段包括彼此串联连接的主分段和次分段,其中,主分段或次分段可以通过上述类型的适配器来取代。应该理解的是,如果没有其它特别注明,这里描述的不同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可以彼此结合。

附图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用于帮助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这些附图图解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附图中相同的部件用相同的标号表不。图中不出: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适配器的示意性模块图;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适配器的电路图;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适配器连接至LED灯串的次分段的示意图;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适配器连接至LED灯串的主分段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适配器100的示意性模块图。根据本实用新型适配器100用于LED灯串。LED灯串通常包括多个LED芯片S,例如每个灯串可包括60个LED芯片S。一个典型的设计时,一个灯串由多个分段构成,例如每个分段包括三个LED芯片S和一个驱动器C,例如,驱动器C和其中的一个LED芯片S构成主分段A,而另外的两个LED芯片S构成次分段B。在实际的应用中,用户可能根据需要来截短LED灯串。如果截去了主分段A,则次分段B无法工作,如果截去了次分段B,则主分段A的剩余功率无法消耗,有可能导致主分段A中驱动器C过热。而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适配器则可以选择性地替代主分段A或者次分段B工作,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问题。从图中可见,适配器100包括驱动单元1,连接单元2和模式控制单元3,其中,驱动单元I通过适配器100的第一端口 Vin连接至电源PS,驱动单元I的输出端连接至连接单元2的一端,而连接单元2本身通过附加的端口连接至电源PS,连接单元2的另一端连接至模式控制单元3的一端,而模式控制单元3的另一端连接至适配器100的第二端口 Vout。适配器100具有驱动模式和连接模式,在驱动模式中,适配器100的第一端口 Vin连接至电源PS,适配器100的第二端口 Vout连接至去除了主分段A的次分段B的输入端,其中主分段A和次分段B未在图中示出(参见图3和图4),驱动单元I提供恒流输出至第二端口 Vout,在连接模式中,第一端口 Vin连接至电源PS,并且第二端口 Vout连接至去除了次分段B的主分段A的输出端,其中,模式控制单元3控制连接单元2,将第二端口 Vout接通至地。在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方案中,适配器100被设计用于取代主分段A或者次分段B来工作,在利用适配器100取代主分段A时,也就是驱动模式时,仅需要将适配器100的输入端,也就是第一端口 Vin连接至电源PS,将适配器100的输出端,也就是第二端口 Vout连接至次分段B的输入端即可。而在利用适配器100取代次分段B时,也就是连接模式时,仅需要将适配器100的输入端,也就是第一端Vin连接至电源PS,将适配器100的输出端连接至次分段B的输出端即可。连接完毕的适配器100能够自动地识别出其应该在那种工作模式下工作,从而自动地替代主分段A提供恒流输出或者替代次分段B防止主分段A中的驱动器C过热。此外,在利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适配器100来替代主分段A时,适配器100还具有另外的功能,即允许使用该适配器100的LED灯串直接连接到已经接通的电源PS上,而不会导致LED灯串损坏。这种类型的灯串通常通过恒流电源驱动。而这种恒流电源在其输出端通常配备具有大电容值的电容器,以降低输出的纹波电流。如果将LED灯串直接连接至接通的恒流电源上,那么LED灯串中的LED芯片就有可能损坏。假如LED芯片的最大允许电流为1000mA,那么通过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适配器100将用于该LED灯串的最大极限设定为1000mA。在将使用了适配器的LED灯串连接至已经接通了的恒流电源时,适配器将最大电流控制在1000mA,直到恒流电源的输出电容器完成放电和在恒流电源中的电流控制回路开始工作。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适配器100允许LED灯串能够热插接至电源而不发生损坏,其在很大程度上起到限流的作用,从而在较宽的电压范围内为LED灯串提供近乎恒定的电流,从而实现了一种所谓的热插接保护功能。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适配器的电路图,从图中可见,连接单元2包括第一模块21和第二模块22,第一模块21连接在模式控制单元3和地之间,并且第二模块22连接在驱动单元I的输出端和模式控制单元3的之间,其中,在驱动模式中,驱动单元I通过第二模块22经模式控制单元3连通至第二端口 Vout,在连接模式中,模式控制单元3控制第一模块21接通,将第二端口 Vout接通至地。模式控制单元3包括第三模块31和第四模块32,第三模块31和第四模块32并联地连接在连接单元2的输出端和第二端口 Vout之间,其中,在驱动模式中,第三模块31控制第一模块21断开与地的连接,驱动单元I通过第二模块21和第三模块31连通至第二端口 Vout,在连接模式中,第二端口 Vout通过第四模块32和第一模块21连接至地。连接单元2在此起到引导电流流动方向的作用。在驱动模式中,连接单元2允许来自驱动单元I的电流经过第二模块22输出至模式控制单元3,从而使适配器100在此工作模式中取代主分段A进行工作,为次分段B通过恒流输出。而在连接模式中,第二模块22则阻止来自模式控制单元3的电流经其流回至驱动单元1,并且允许通过第一模块21将模式控制单元3连接至地,从而在该工作模式中替代次分段B,使得主分段A连接至地。在连接模式中,适配器100有效地将主分段A的剩余功率排导出去,从而防止了主分段A中的电子设备,例如驱动器C过热的危险。此外,在驱动模式中,由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适配器100取代主分段A作为工作,适配器100实质上仅仅用于提供恒流输出,以提供驱动次分段B的电流。因此,连接单元2和模式控制单元3在驱动模式中仅仅为驱动单元I提供输出恒流输出的路径即可。而在连接模式中,连接单元2和模式控制单元3用于提供输出主分段A的剩余功率的路径。通过模式控制单元3对连接单元2自动控制,既可使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适配器100自动地在驱动模式和连接模式中转换。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一模块21包括第一晶体管Q1、第一电阻器Rl和电容器Cl,第二模块22包括第一二极管Dl,第一二极管Dl连接在驱动单元I的输出端和模式控制单元3的输入端之间,其中,第一电阻器Rl的一端连接至电源PS,另一端通过电容器Cl接地,第一二极管Dl的正极连接至驱动单元I的输出端,第一晶体管Ql的工作电极连接至二极管Dl的负极,控制电极连接至第一电阻器Rl和电容器Cl之间的中间结点,参考电极连接至地。第三模块31包括第二电阻器R2和光电耦合器OTl,光电耦合器OTl包括发光二极管D3和光敏晶体管Tl,并且第四模块32包括第二二极管D2,其中,第二二极管D2负极连接至第一二极管Dl的负极,第二电阻器R2的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二极管Dl的负极,另一端连接至第二端口 Vout,发光二极管D3的正极连接至第一二极管Dl的负极,发光二极管D3的负极连接至第二端口 Vout,光敏晶体管Tl的工作电极连接至第一电阻器Rl和电容器Cl之间的中间结点,光敏晶体管Tl的参考电极连接至地。因为二极管是单向导通的,因此在驱动模式中,第二模块22中的第一二极管Dl允许来自驱动单元I的电流流入到连接单元2中,而在连接模式中则阻止连接单元2中的电流回流到驱动单元I中。而第一模块21中的第一晶体管Ql作为真正的切换元件,受到模式控制单元3的控制,以使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适配器100在驱动模式和连接模式中切换。第一模块21中的第一电阻器Rl和电容器Cl从电源获得驱动电流,以驱动第一晶体管Q1。此外,第三模块31和第四模块32如此工作,即在驱动模式中,光电耦合器OTl中的发光二极管D3被点亮,从而导致光敏晶体管Tl接通,接通的光敏晶体管Tl拉低了在第一晶体管Ql的控制电极的电平,导致第一晶体管Ql断开,从而避免了来自驱动单元I的电流通过第一晶体管Ql输送至地。在连接模式中,光电稱合器OTl不工作,从而第一晶体管Ql的控制电极一直处于高电平,第一晶体管Ql被接通,从而来自模式控制单元3的电流被输送至地,这有效地排导了主分段A的剩余功率,防止了主分段A中的驱动器C过热的危险。此外,图2中还可看到驱动单元I的具体电路图。从图中可见,驱动单元I包括恒流输出模块11和至少一个扩流模块Al-An,扩流模块Al-An的输入端连接至第一端口 Vin,并且恒流输出模块11的输出端连接至扩流模块Al-An,并且扩流模块Al-An的输出端连接至驱动单元I的输出端。从图中可见,扩流模块Al-An包括至少一个第三电阻器R3,R3'和第二晶体管Q2,Q2',其中,第三电阻器R3,R3,的一端连接至第一端口 Vin,另一端连接至第二晶体管Q2,Q2/的参考电极,第二晶体管Q2,Q2'的工作电极连接至驱动单元I的输出端。此外,恒流输出模块11包括第三晶体管Q3、第四晶体管Q4和第四电阻器R4,其中,第三晶体管Q3的参考电极连接至第一端口 Vin,第三晶体管Q3的工作电极连接至第四晶体管Q4的工作电极,第三晶体管Q3的控制电极连接至第二晶体管Q2,Q2'的参考电极,第四晶体管Q4的参考电极通过第四电阻器R4接地,第四晶体管Q4的控制电极和参考电极共同连接至第二晶体管Q2,Q2'的控制电极。在恒流输出模块中,第四晶体管Q4对第三晶体管Q3具有温度补偿作用,但是流过第四晶体管Q4的参考电极的电流受电源变化的影响较大,因此要求电源十分稳定,而加入扩流模块Al-An则明显地降低了对电源的要求,从而确保驱动单元输出的恒流输出的稳定性。[0032]扩流模块Al-An的数量视情况而定。在本实用新型的另外的可选实施例中,驱动单元I具有多个扩流模块Al-An,扩流模块Al-An彼此并联连接在第一端口 Vin和驱动单元I的输出端之间,各个扩流模块Al-An的第二晶体管Q2的控制电极彼此连接。此外,由于在本实用新型的适配器100中所采用的驱动单元I与现有技术中的驱动器C,或者说LED灯串的主分段A中的驱动器C并无实质性差别,因此在此不再对该驱动单元I的工作原理进行阐述。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适配器100连接至LED灯串的次分段B的示意图,其中,LED灯串的主分段A,也就是包括驱动器C和至少一个LED芯片的部分被截去,而只剩下了次分段B,在图中可见两个彼此串联的LED芯片。为了驱动这两个LED芯片,适配器100被接入,以取代该被截去的主分段A。在图中可见,适配器100的第一端口 Vin此时作为电压输入端被接入电源PS,而其第二端口 Vout此时作为电压输出端连接至次分段B中的两个串联的LED芯片的正极端。这与正常的驱动器C的连接方法是相同的。而图4中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适配器100连接至LED灯串的主分段A的示意图,其中,LED灯串的次分段B,也就是仅仅包括LED芯片的部分被截去,而只剩下了主分段A,在图中可见驱动器C和一个LED芯片。为了能有效地排导驱动器C的剩余功率,适配器100被接入,以取代该被截去的次分段B。在图中可见,适配器100的第一端口 Vin此时同样接入电源PS,而其第二端口 Vout此时作为电压输入端连接至主分段A中LED芯片的负极端。这与正常的负载的连接方法也是相同的。由此可见,无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适配器100取代主分段A或者次分段B,其接入方法都是非常简单的,而无需复杂的跳线。尽管在此示出并描述了具体实施例,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该理解的是,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前提下,各种可选和/或等同的实施方式可以代替所描述和示出的具体实施例。本申请旨在覆盖本文中所讨论的具体实施例的任何修改或变形。所以,本实用新型旨在仅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参考标号I驱动单元11恒流输出模块2连接单元21第一模块22第二模块3模式控制单元31第三模块32第四模块Dl第一二极管D2第二二极管D3发光二极管Cl电容器Rl第一电阻器R2第二电阻器R3、R3' 第三电阻器[0053]R4第四电阻器Ql第一晶体管Q2、Q2'第二晶体管Q3第三晶体管Q4第四晶体管Tl光敏晶体管OTl光 电耦合器PS电源A主分段B次分段C驱动器SLED 芯片Vin第一端口Vout第二端口Al-An扩流模块100适配器
权利要求1.一种用于LED灯串的适配器(100),所述LED灯串包括至少一个分段,每个所述分段包括彼此串联连接并可去除的主分段(A)和次分段(B),其中,所述主分段(A)包括驱动器(C)和至少一个LED芯片(S),所述次分段(B)包括至少一个LED芯片(S), 其特征在于, 所述适配器(100 )包括驱动单元(I),连接单元(2 )和模式控制单元(3 ), 其中,所述适配器(100)具有驱动模式和连接模式, 在所述驱动模式中,所述适配器(100)的第一端口(Vin)连接至电源(PS),所述适配器(100)的第二端口(Vout)连接至去除了所述主分段(A)的所述次分段(B)的输入端,所述模式控制单元(3)控制所述连接单元(2)将所述驱动单元(I)接通至所述第二端口(Vout), 在所述连接模式中,所述第一端口(Vin)连接至所述电源(PS),并且所述第二端口(Vout)连接至去除了所述次分段(B)的所述主分段(A)的输出端,其中,所述模式控制单元(3)控制所述连接单元(2)将所述第二端口(Vout)接通至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配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单元(2)包括第一模块(21)和第二模块(22),所述第一模块(21)连接在所述模式控制单元(3)和地之间,并且所述第二模块(22)连接在所述驱动单元(I)的输出端和所述模式控制单元(3)之间,其中,在所述驱动模式中,所述驱动单元(I)通过所述第二模块(22)经所述模式控制单元(3)接通至所述第二端口( Vout),在所述连接模式中,所述模式控制单元(3 )控制所述第一模块(21)接通,将所述第二端口( Vout)接通至地。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适配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式控制单元(3)包括第三模块(31)和第四模块( 32),所述第三模块(31)和所述第四模块(32)并联地连接在所述连接单元(2)的输出端和所述第二端口(Vout)之间,其中,在所述驱动模式中,所述第三模块(31)控制所述第一模块(21)断开与地的连接,所述驱动单元(I)通过所述第二模块(22)和所述第三模块(31)接通至所述第二端口(Vout),在所述连接模式中,所述第二端口(Vout)通过所述第四模块(32 )和所述第一模块(21)连接至地。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适配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模块(21)包括第一晶体管(Q1)、第一电阻器(Rl)和电容器(Cl),其中,所述第一电阻器(Rl)的一端连接至所述电源(PS),另一端通过所述电容器(Cl)接地,所述第一晶体管(Ql)的工作电极连接至所述第二模块(22),控制电极连接至所述第一电阻器(Rl)和所述电容器(Cl)之间的中间结点,参考电极连接至地。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适配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模块(22)包括第一二极管(Dl ),所述第一二极管(Dl)的正极连接至所述驱动单元(I)的输出端并且负极分别连接至所述模式控制单元(3)的输入端和所述第一晶体管(Ql)的工作电极。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适配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模块(31)包括第二电阻器(R2)和光电耦合器(0T1),所述光电耦合器(OTl)包括发光二极管(D3)和光敏晶体管(Tl),所述第二电阻器(R2)与所述发光二级管(D3)并联,并且所述发光二极管(D3)的正极连接至所述连接单元(2),所述发光二极管(D3)的负极连接至所述第二端口(Vout),所述光敏晶体管(Tl)的工作电极连接至所述第一晶体管(Ql)的控制电极,所述光敏晶体管(Tl)的参考电极连接至地。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适配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模块(32)包括第二二极管(D2),其中,所述第二二极管(D2)与所述第二电阻器(R2)并联,并且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连接至所述连接单元(2)并且正极连接至所述第二端口(Vout)。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适配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单元(I)包括恒流输出模块(11)和至少一个扩流模块(Al-An),所述扩流模块(Al-An)的输入端连接至所述第一端口(Vin),并且所述恒流输出模块(11)的输出端连接至所述扩流模块(Al-An),并且所述扩流模块(Al-An)的输出端作为所述驱动单元(I)的输出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适配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恒流输出模块(11)包括第三晶体管(Q3)、第四晶体管(Q4)和第四电阻器(R4),其中,所述第三晶体管(Q3)的参考电极连接至所述第一端口(Vin),所述第三晶体管(Q3)的工作电极连接至所述第四晶体管(Q4)的工作电极,所述第三晶体管(Q3)的控制电极连接至所述扩流模块(Al-An),所述第四晶体管(Q4)的参考电极通过所述第四电阻器(R4)接地,所述第四晶体管(Q4)的控制电极和参考电极共接并连接至所述扩流模块(Al-An)。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适配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扩流模块(Al-An)包括第二晶体管(Q2,Q2')和至少一个第三电 阻器(R3,R3'),其中,所述第三电阻器(R3,R3')的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端口(Vin),另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二晶体管(Q2,Q2')的参考电极,所述第二晶体管(Q2,Q2')的工作电极连接至所述连接单元(2),所述第二晶体管(Q2,Q2/ )的工作电极连接至所述第四晶体管(Q4)的控制电极和参考电极。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适配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单元(I)具有多个所述扩流模块(Al-An),所述扩流模块(Al-An)彼此并联连接在所述第一端口(Vin)和所述驱动单元(I)的输出端之间,各个所述扩流模块(Al-An)的所述第二晶体管(Q2)的控制电极彼此连接。
12.—种LED灯串,包括至少一个分段,所述分段包括彼此串联连接的主分段(A)和次分段(B),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分段(A)或所述次分段(B)通过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适配器(100)来取代。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适配器和具有该适配器的LED灯串,其中用于LED灯串的适配器(100)的灯串包括至少一个分段,每个分段包括彼此串联连接并可去除的主分段(A)和次分段(B),主分段(A)包括驱动器(C)和至少一个LED芯片(S),次分段包括至少一个LED芯片,适配器包括驱动单元(1),连接单元(2)和模式控制单元(3),适配器具有驱动模式和连接模式,在驱动模式中,适配器的第一端口(Vin)连接至电源,适配器的第二端口(Vout)连接至去除了主分段的次分段(B)的输入端,模式控制单元控制连接单元将驱动单元接通至第二端口(Vout),在连接模式中,第一端口(Vin)连接至电源,第二端口连接至去除了次分段的主分段的输出端,模式控制单元控制连接单元将第二端口接通至地。
文档编号H05B37/02GK203057587SQ20122045735
公开日2013年7月10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7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7日
发明者林达炘, 蒋春军, 戴雪维, 刘亚平 申请人:欧司朗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