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重机及起重机的组装方法

文档序号:8073277阅读:688来源:国知局
起重机及起重机的组装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起重机及其组装方法,该起重机包括俯仰悬臂,该俯仰悬臂具有下部悬臂和上部侧悬臂,该上部侧悬臂以能够从所述下部悬臂分离的方式连结于所述下部悬臂,所述下部悬臂在所述上部侧悬臂从该下部悬臂分离且动臂以该动臂的远端部触地的方式倒伏并且支柱以该支柱的远端部触地的方式倒伏时,在所述动臂和所述支柱之间的位置以倒伏姿势安装于所述动臂的远端部,并且该下部悬臂具有在该下部悬臂在所述动臂和所述支柱之间的所述位置采取倒伏姿势时不干涉所述支柱的长度。由此能够提高起重机的悬臂及支柱的组装性。
【专利说明】起重机及起重机的组装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起重机及起重机的组装方法。
【背景技术】
[0002]以往已知有一种起重机,其具备动臂、相对于该动臂能够起伏的俯仰悬臂(以下简称作悬臂)、以及相对于动臂能够起伏并且使悬臂起伏的支柱。这样的起重机例如在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4-75294号、日本专利第4613897号、以及日本专利公告公报特公平4-33717号等中已有公开。
[0003]悬臂安装到动臂上的安装方法有伸长式的安装方法和内抱式的安装方法。采用伸长式的安装方法时,例如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4-75294号的图1?图4中所记载那样,悬臂设置在倒伏的动臂的前方,在此状态下悬臂安装于动臂。采用内抱式的安装方法时,例如日本专利第4613897号的图9及图10中所记载那样,悬臂设置在倒伏的动臂的下方并且悬臂被吊起,在此状态下悬臂安装于动臂。伸长式的安装方法与内抱式的安装方法相比,需要更宽阔的组装空间,但悬臂的组装容易。内抱式的安装方法与伸长式的安装方法相比,悬臂安装到动臂上的安装作业困难。即,采用内抱式的安装方法时,悬臂的组装性差。但是,采用内抱式的安装方法时组装空间只要较小即可。另外,内抱式的安装方法有例如日本专利公告公报特公平4-33717号的图3?7所记载的内抱支撑方式的安装方法、以及悬臂脚设置在大幅偏离动臂中心轴的位置的悬臂脚偏置方式的安装方法。
[0004]另外,作为将支柱和悬臂安装于动臂的方法,有如下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将支柱安装到动臂之后将悬臂安装于动臂的方法1,另一种方法是将悬臂安装到动臂之后将支柱安装于动臂的方法2。在采用方法I且伸长式的安装方法的情况下,悬臂安装到动臂上的安装作业在支柱的下方进行,因此悬臂的组装性差。在采用方法I且内抱式的安装方法的情况下,在进行动臂相对于设置在地面上的悬臂的对位时(参照日本专利第4613897号的图8等),在支柱安装于动臂的状态下使动臂转动,因此该对位耗费时间。其结果,悬臂的组装性差。另外,在采用方法2且伸长式的安装方法的情况下,在将悬臂安装到动臂之后,在悬臂的上方组装支柱,因此动臂远端部处的支柱的组装作业成为高空作业,支柱的组装性差。在采用方法2且内抱式的安装方法的情况下,动臂远端部无法触地,因此支柱安装到动臂远端部的安装作业更成为高空作业,支柱的组装性差。
[0005]针对以往的起重机,将悬臂及支柱安装到动臂上的安装方法有如上所述的各种方法,但这些方法,在悬臂组装性方面或在支柱的组装性方面存在组装性差的问题。

【发明内容】

[0006]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起重机及起重机的组装方法,能够提高悬臂的组装性和支柱的组装性。
[0007]本发明一方面所涉及的起重机包括:起重机主体;动臂,以能够起伏的方式安装于所述起重机主体;俯仰悬臂,以能够起伏的方式安装于所述动臂的远端部;支柱,以能够起伏的方式安装于所述动臂的远端部,使所述俯仰悬臂起伏;其中,所述俯仰悬臂包括下部悬臂和上部侧悬臂,所述下部悬臂构成从所述俯仰悬臂的基端往远端侧延伸的特定范围的第一部分,以能够起伏的方式安装于所述动臂的远端部中在所述动臂倒伏的状态下位于比所述支柱的基端部安装在所述动臂的远端部上的安装部位更下侧的部位,所述上部侧悬臂构成位于该俯仰悬臂的远端和所述下部悬臂之间的第二部分,以能够从所述下部悬臂分离的方式连结于该下部悬臂,所述下部悬臂在所述上部侧悬臂从该下部悬臂分离且所述动臂以该动臂的远端部触地的方式倒伏并且所述支柱以该支柱的远端部触地的方式倒伏时,在所述动臂和所述支柱之间的位置以倒伏姿势安装于所述动臂的远端部,并且该下部悬臂具有在该下部悬臂在所述动臂和所述支柱之间的所述位置采取所述倒伏姿势时不干涉所述支柱的长度。
[0008]本发明另一方面所涉及的起重机的组装方法包括:准备步骤,准备所述起重机主体,并且将用于卷绕、放出绕索的绕索绞车设置于所述起重机主体;动臂安装步骤,将所述动臂安装于所述起重机主体;支柱安装步骤,将所述支柱安装于所述动臂的远端部;悬臂安装组装步骤,将所述俯仰悬臂安装于所述动臂的远端部,并且组装该俯仰悬臂;其中,所述悬臂安装组装步骤包括:下部悬臂安装步骤,将所述下部悬臂安装于所述动臂的远端部;设置步骤,以所述动臂的中心轴、所述下部悬臂的中心轴及所述上部侧悬臂的中心轴在从上方观察时排列在一直线上的方式,将所述下部悬臂和所述上部侧悬臂设置于所述动臂的下方;绳索连接步骤,从所述动臂的基端侧向远端侧,将所述绕索从所述绕索绞车拉出,并且将所拉出的绕索挂在所述动臂的远端部并折返往该动臂的基端侧,将该折返的绕索连接于所述上部侧悬臂;绳索卷绕步骤,以所述上部侧悬臂接近所述下部悬臂而所述上部侧连接器卡合于所述下部侧连接器的方式,通过所述绕索绞车来卷绕所述绕索;连接器连结步骤,在所述上部侧连接器卡合于所述下部侧连接器的状态下,将所述销插入所述下部侧连接器的所述销孔和所述上部侧连接器的所述销孔,以连结所述下部侧连接器和所述上部侧连接器;其中,所述绳索卷绕步骤中,通过所述弓I导支架将所述上部侧连接器弓丨导到所述上部侧连接器与所述下部侧连接器卡合而且所述上部侧连接器的所述销孔的位置对准所述下部侧连接器的所述销孔的位置的卡合位置。
[0009]根据本发明,能够提高悬臂的组装性和支柱的组装性。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0]图1是悬臂组装状态的起重机的从侧面观察时的整体图。
[0011]图2是图1所示的起重机(除上部侧悬臂31以外)的整体图。
[0012]图3是图2的动臂远端部IOt周边部分的放大图。
[0013]图4是表示图3所示的下部悬臂40的图。
[0014]图5是表示从图4中的V箭头方向看到的下部悬臂40的图。
[0015]图6是图5所示的滚轮部60的剖视图。
[0016]图7的(A)是表示下部悬臂40往图3所示的动臂远端部IOt安装前的状态的图。
[0017]图7的⑶是表示下部悬臂40安装到图7的㈧所示的动臂远端部IOt上后的状态的图。
[0018]图8的㈧、⑶及(C)是表示使下部悬臂40相对于图3所示的动臂远端部IOt反转的过程的图。
[0019]图9是表示上部侧悬臂31往下部悬臂40安装前的状态的图。
[0020]图10的(A)是引导支架37周边部分的放大图,表示下部悬臂40与上部侧悬臂31连结之前的状态。
[0021]图10的⑶是从图10的(A)中的Xb箭头方向看到的引导支架37周边部分的放大图。
[0022]图11的(A)是表示将下部悬臂40与上部侧悬臂31相互连结后的状态的相当于图10的(A)的放大图。
[0023]图11的⑶是从图11的(A)中的XIb箭头方向看到的引导支架37周边部分的放大图。
[0024]图12的(A)是变形例I所涉及的具备滚轮部160的下部悬臂140的从悬臂横方向观察时的图。
[0025]图12的⑶是表示从图12的(A)中的XIIb箭头方向看到的下部悬臂140的图。
[0026]图12的(C)是图12的(A)所示的滚轮部160周边部分的放大图。
[0027]图13的(A)是变形例2所涉及的下部悬臂140的相当于图12的(A)的图。
[0028]图13的⑶是变形例2所涉及的下部悬臂140的相当于图12的⑶的图。
[0029]图14是表示进行起重机的远端动臂IOc (动臂头)的分解输送时的一工序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0]参照图1?图11来说明具备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下部悬臂40的起重机
1
[0031]起重机I如图1所示,是具备动臂10等的工程机械。起重机I例如是具备格构式动臂的履带式起重机等。起重机I具备起重机主体5、安装于起重机主体5的动臂10、以及分别安装于动臂10的支柱20及悬臂30 (俯仰悬臂)。
[0032]起重机主体5具备下部主体5a和以能够回转的方式安装于下部主体5a的上部回转体5b,并且设有绕索绞车(reeving winch) 7。下部主体5a例如为行走式,即下部行走体。而且,下部主体5a可以为履带式,还可为轮式。
[0033]绕索绞车7是卷绕及放出绕索(reeving rope) R4的绞车。绕索绞车7被安装于起重机主体5。具体而言,绕索绞车7被安装于起重机主体5中的例如上部回转体5b的前端部等。另外,绕索绞车7也可安装于下部主体5a的前端部等。绕索R4是用于辅助将从动臂10或悬臂30吊卸吊载的钢绳(未图示)等绕架到动臂10等上的绳索。绕索R4比上述钢绳细,容易进行操作。
[0034]动臂10以能够起伏的方式安装于起重机主体5。动臂10例如是具备格子状结构等的棒状结构物、即格构式动臂。后述的支柱20及悬臂30与该动臂10同样是例如具备格子状结构等的棒状结构物。此处,如图2所示,将动臂10的轴方向作为动臂轴方向Xb。将动臂轴方向Xb上的动臂10的基端侧作为动臂基端侧Xbl,将该方向Xb上的动臂10的远端侧作为动臂远端侧Xb2。将动臂10伏倒的状态下的动臂10的上下方向作为动臂上下方向Yb。将动臂上下方向Yb上的倒伏的动臂10的背面侧亦即倒伏的动臂10的上侧作为动臂背面侧Ybl,将该方向Yb上的倒伏的动臂10的腹面侧亦即倒伏的动臂10的下侧作为动臂腹面侧Yb2。
[0035]动臂10为组装式,能够在动臂轴方向Xb上分解成多个部件。动臂10具备下部动臂10a、中间动臂IOb及远端动臂10c。下部动臂10a、中间动臂IOb及远端动臂IOc从动臂基端侧Xbl朝向动臂远端侧Xb2依次排列。中间动臂IOb在动臂轴方向Xb上能够分解成多个部件。另外,中间动臂IOb也可以在动臂轴方向Xb上不能分解成多个部件。而且,将动臂10的远端部作为动臂远端部10t。
[0036]动臂远端部IOt如图3所示,能够对应于悬臂30往动臂10上的安装方法之一即内抱式安装方法。内抱式的安装方法是如上述【背景技术】中说明的方法。动臂远端部IOt例如能够对应于内抱支撑方式的安装方法。而且,动臂远端部IOt也可能够对应于例如悬臂脚偏置方式的安装方法。以下,对动臂远端部IOt能够对应于内抱支撑方式的安装方法的情况进行说明。
[0037]如图7的(A)所示,动臂远端部IOt具备动臂远端框架11、支柱安装部13、动臂侧悬臂脚15f、动臂侧支撑部15s、内联杆安装支架171、外联杆安装支架17ο及动臂远端支撑部19。支柱安装部13、动臂侧悬臂脚15f、动臂侧支撑部15s、内联杆安装支架171、外联杆安装支架17ο及动臂远端支撑部19分别设在动臂远端框架11上。
[0038]支柱安装部13包含前支柱安装部13f以及设置在前支柱安装部13f的动臂背面侧Ybl的后支柱安装部13r。
[0039]动臂侧悬臂脚15f及动臂侧支撑部15s分别形成为U字状槽。动臂侧悬臂脚15f设置在支柱安装部13的动臂腹面侧Yb2。动臂侧支撑部15s设置在动臂侧悬臂脚15f的动臂腹面侧Yb2。
[0040]内联杆安装支架17i具有销孔。内联杆安装支架17i以该销孔与动臂侧悬臂脚15f同轴地设置的方式设在动臂远端框架11。外联杆安装支架17ο具有销孔。外联杆安装支架17ο以该销孔与动臂侧支撑部15s同轴地设置的方式设在动臂远端框架11上。
[0041]动臂远端支撑部19在动臂10完全伏倒时触地,即接触地面G。动臂远端支撑部19被固定于动臂远端框架11,从动臂远端框架11向动臂腹面侧Yb2(参照图2)突出。
[0042]支柱20 (参照图1)经由钢绳(未图示)使悬臂30起伏。如图3所示,支柱20以能够起伏的方式安装于动臂远端部IOt的支柱安装部13。支柱20包括:前支柱20f,具有安装于前支柱安装部13f的基端部;以及后支柱20r,具有安装于后支柱安装部13r的基端部,且设置在前支柱20f的后方。前支柱20f为组装式,在该前支柱20f的轴方向上能够分解成多个部件。而且,后支柱20r也同样能够分解。
[0043]如图1所示,前支柱20f的远端部与后支柱20r的远端部例如通过悬臂起伏绳索Rl而连结。当由绞车(未图示)卷绕或放出悬臂起伏绳索Rl时,前支柱20f相对于后支柱20r的角度发生变化。另外,前支柱20f的远端部与后支柱20r的远端部也可通过不由绞车卷绕/放出的拉索来连结。如图2所示,前支柱20f具备支柱支撑部29。该支柱支撑部29设置在前支柱20f的远端部。
[0044]支柱支撑部29在动臂10伏倒并且前支柱20f完全伏倒时触地。支柱支撑部29从作为棒状结构物的前支柱20f的主体部向前支柱20f的腹面侧(倒伏姿势下的前支柱20f的下侧)突出。[0045]作为俯仰悬臂的悬臂30 (参照图1)是经由图略的钢绳及图略的挂钩来吊起吊载的结构物。悬臂30如图1所示安装于动臂远端部10t,且相对于动臂10能够起伏。悬臂30往动臂10上的安装方法有伸长式与内抱式。伸长式的安装方法中,悬臂30在倒伏的动臂10的前方倒伏,在此状态下,悬臂30安装于动臂10。另一方面,内抱式的安装方法中,将动臂10与悬臂30设置成图1所示的状态以进行安装作业。具体而言,内抱式的安装方法中,将悬臂30设置于倒伏的动臂10的下方,在此状态下,将悬臂30安装于动臂10。此处,将悬臂30的轴方向作为悬臂轴方向Xj。将悬臂轴方向Xj上的悬臂30的基端侧作为悬臂基端侧Xjl,将该方向Xj上的悬臂30的远端侧作为悬臂远端侧Xj2。将如图1所示般以内抱姿势设置悬臂30的状态下的悬臂30的上下方向作为悬臂上下方向Yj。将悬臂上下方向Yj上的悬臂30的背面侧、即处于内抱姿势的悬臂30的下侧作为悬臂背面侧Yjl。而且,将悬臂上下方向Yj上的悬臂30的腹面侧亦即处于内抱姿势的悬臂30的上侧作为悬臂腹面侧Yj2。将悬臂30的横方向、即与悬臂轴方向Xj及悬臂上下方向Yj这两者正交的方向作为悬臂横方向Zj。
[0046]悬臂30为组装式,在悬臂轴方向Xj上能够分割成多个部件。悬臂30具备上部侧悬臂31及下部悬臂40。
[0047]上部侧悬臂31以能够与下部悬臂40分离的方式连结于该下部悬臂40的悬臂远端侧Xj2。上部侧悬臂31在悬臂轴方向Xj上能够分割。上部侧悬臂31例如具备上部悬臂31a、中间悬臂31b及中间锥形悬臂31c。上部悬臂31a、中间悬臂31b及中间锥形悬臂31c以从悬臂远端侧Xj2朝向悬臂基端侧Xjl依次排列的方式设置。如图9所示,上部侧悬臂31的中间锥形悬臂31c具备上部侧悬臂框架33、上部侧连接器35及引导支架37。上部侧连接器35及引导支架37均设在中间锥形悬臂31c相对于下部悬臂40的连结部。
[0048]上部侧悬臂框架33包含多个管。上部侧悬臂框架33具备四根主构件33a、两根基端部横构件33b及两根基端部纵构件33c。主构件33a设置在从悬臂轴方向Xj观察时的上部侧悬臂框架33的四边形剖面的四角。基端部横构件33b及基端部纵构件33c设置在上部侧悬臂框架33的悬臂基端侧Xjl的端部。基端部横构件33b沿悬臂横方向Zj延伸。基端部纵构件33c沿悬臂上下方向Yj延伸。
[0049]上部侧连接器35与下部悬臂40的下部侧连接器50 (后述)结合,由此,上部侧悬臂31的中间锥形悬臂31c与下部悬臂40相互连结。上部侧连接器35分别固定在四根主构件33a的悬臂基端侧Xjl的各端部、即四处端部。如图10的(A)及(B)所示,各上部侧连接器35具备一片板状部35a。此外,各上部侧连接器35也可具备两片板状部35a。在板状部35a上,形成有销孔35b。图10的(A)是图10的⑶的Xa箭头向视图,图10的(B)是图10的(A)的Xb箭头向视图。
[0050]引导支架37使上部侧连接器35的销孔35b与后述的下部侧连接器50的销孔50b的对位变得容易。换言之,引导支架37将下部侧连接器50与上部侧连接器35引导向这两个连接器50、35的销孔50b、35b彼此的位置对准的相对位置。如图9所示,引导支架37设置在四处上部侧连接器35中的至少一处上部侧连接器35的附近。例如,引导支架37设有两个,该两个引导支架37分别设置在四处上部侧连接器35中的悬臂腹面侧Yj2的两处上部侧连接器35的附近。引导支架37被固定在上部侧悬臂框架33的悬臂基端侧Xjl的端部、即连结下部悬臂40的一侧的端部。如图10的(A)及(B)所示,引导支架37例如被固定于基端部横构件33b。引导支架37具备横构件引导部37b及纵构件引导部37c。
[0051]横构件引导部37b是进行悬臂上下方向Yj上的销孔35b与销孔50b的对位的部分。横构件引导部37b被固定于基端部横构件33b,且从基端部横构件33b向悬臂基端侧Xjl延伸。如图1lA所示,横构件引导部37b在销孔35b的位置与销孔50b的位置对准的状态(作为状态A)时,从下方支撑后述的远端部横构件41b。图11的(A)是图11的(B)的XIa箭头向视图,图11的⑶是图11的(A)的XIb箭头向视图。横构件引导部37b具备倾斜部37d。倾斜部37d形成在横构件引导部37b的远端部的上端部。
[0052]纵构件引导部37c是进行悬臂轴方向Xj上的销孔35b与销孔50b的对位的部分。纵构件引导部37c被固定于横构件引导部37b,且从横构件引导部37b向悬臂横方向Zj的外侧延伸。另外,纵构件引导部37c也可作为从横构件引导部37b分离的独立体而设置。纵构件引导部37c在销孔35b的位置与销孔50b的位置对准的状态(上述“状态A”)时,在悬臂轴方向Xj上与后述的远端部纵构件41c接触。具体而言,纵构件引导部37c在上述“状态A”时,该纵构件引导部37c的悬臂基端侧Xjl的端部在悬臂轴方向Xj上相向地接触后述的远端部纵构件41c。纵构件引导部37c具备阶差部37e。阶差部37e以在上述“状态A”时接触后述的远端部纵构件41c的方式形成。阶差部37e以在上述“状态A”时大致顺着后述的远端部纵构件41c的方式形成。
[0053]中间悬臂31b如图1所示,连结于中间锥形悬臂31c的悬臂远端侧Xj2的端部。而且,上部悬臂31a连结于中间悬臂31b的悬臂远端侧Xj2的端部。
[0054]下部悬臂40如图1所示,是能够在悬臂轴方向Xj上分割的悬臂30的结构要素中的位于最悬臂基端侧Xjl的要素。另外,以往,将与使下部悬臂40及中间锥形悬臂31c —体化而成的部件相当的部件称作“下部悬臂”。比起此种以往的“下部悬臂”,本实施方式的下部悬臂40的悬臂轴方向Xj的长度较短。对于下部悬臂40的尺寸,在后述的支柱安装工序一项中作具体说明。下部悬臂40构成从悬臂30的基端往远端侧延伸的特定长度的范围的部分,在动臂10倒伏的状态下,在位于支柱20的基端部相对于动臂远端部IOt的安装部位的下侧的部位,以能够起伏的方式安装于动臂远端部10t。如图4所示,下部悬臂40具备下部悬臂框架41、悬臂侧悬臂脚43f、悬臂侧支撑部43s、内抱联杆机构45、下部侧连接器50及滚轮部60。悬臂侧悬臂脚43f、悬臂侧支撑部43s、内抱联杆机构45、下部侧连接器50及滚轮部60分别设在下部悬臂框架41上。
[0055]下部悬臂框架41是本发明的“框架”的一例。下部悬臂框架41是下部悬臂40的所谓的主体部,形成为大致三棱柱状。下部悬臂框架41从悬臂侧悬臂脚43f向下部悬臂40的远端侧延伸,包含管及板等。下部悬臂框架41具备四根主构件41a、两根远端部横构件41b及两根远端部纵构件41c。主构件41a设置在从悬臂轴方向Xj观察的下部悬臂框架41的四边形剖面的四角。远端部横构件41b及远端部纵构件41c设置在下部悬臂框架41的悬臂远端侧Xj2的端部、即连结中间锥形悬臂31c的一侧的下部悬臂框架41的端部。远端部横构件41b沿悬臂横方向Zj (悬臂30的宽度方向)延伸。远端部纵构件41c沿悬臂上下方向Yj (与悬臂30的宽度方向及轴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
[0056]悬臂侧悬臂脚43f (参照图3)是本发明的“悬臂脚”的一例,在起重机作业等时,相对于动臂10使悬臂30 (参照图1)旋转时成为该悬臂30的转动轴。悬臂侧悬臂脚43f成为悬臂30的转动轴,是在悬臂30相对于动臂10的悬臂角度Ψ (参照图8的(A))为指定值(例如约85° )以上时。另外,悬臂角度Ψ是动臂10的中心轴与悬臂30的中心轴所成的角度。悬臂侧悬臂脚43f能够安装于、具体而言能够嵌入动臂侧悬臂脚15f地形成。悬臂侧悬臂脚43f设在下部悬臂40的基端部、即下部悬臂框架41的悬臂基端侧Xjl的端部,被固定于下部悬臂框架41。
[0057]悬臂侧支撑部43s如图9所示,在悬臂30的内抱状态下,为了将上部侧悬臂31安装于下部悬臂40等而使悬臂30相对于动臂10旋转时,成为该悬臂30的转动轴。悬臂侧支撑部43s成为悬臂30的转动轴,是在悬臂30相对于动臂10的悬臂角度Ψ (参照图8的(B))小于上述指定值(例如约85° )时。悬臂侧支撑部43s能够安装于、具体而言能够嵌入动臂侧支撑部15s地形成。悬臂侧支撑部43s设置在悬臂侧悬臂脚43f的悬臂远端侧Xj2,被固定于下部悬臂框架41。
[0058]内抱联杆机构45是连结下部悬臂40与动臂远端部IOt的机构。如图5所示,内抱联杆机构45具备两处内联杆47及两处外联杆49。
[0059]内联杆47在悬臂横方向Zj上设置在位于下部悬臂框架41两侧部的主构件41a内侧的两处部位。如图4所示,内联杆47能够旋转地安装于下部悬臂框架41。内联杆47相对于下部悬臂框架41的旋转中心即内联杆基端部47f以与悬臂侧支撑部43s成同轴的方式设置。内联杆远端部47t能够安装于图7的(A)所示的动臂远端部IOt的内联杆安装支架17i。
[0060]外联杆49如图5所不,在悬臂横方向Zj上设置在位于下部悬臂框架41两侧部的主构件41a的外侧的两处部位。如图4所示,外联杆49能够旋转地安装于下部悬臂框架41。外联杆49相对于下部悬臂框架41的旋转中心即外联杆基端部49f以与悬臂侧悬臂脚43f成同轴的方式而设置。外联杆远端部49t能够安装于图7的(A)所示的动臂远端部IOt的外联杆安装支架17ο。
[0061]下部侧连接器50 (参照图9)与上部侧悬臂31结合,由此,下部悬臂40的下部悬臂框架41与上部侧悬臂31相互连结。下部侧连接器50设在下部悬臂40中的与动臂远端部IOt为相反侧的端部。具体而言,如图4所示,下部侧连接器50设置在下部悬臂框架41的四根主构件41a的悬臂远端侧Xj2的各端部,亦即下部侧连接器50设有四个,该四个下部侧连接器50分别固定在四根主构件41a的悬臂远端侧Xj2的四处端部。以下,对一处下部侧连接器50进行说明。如图10的(A)及(B)所示,下部侧连接器50例如具备两片板状部50a。在各板状部50a上,分别形成有销孔50b。另外,在一处上部侧连接器35具备两片板状部35a的情况下(未图示),结合于该上部侧连接器35的下部侧连接器50如图6所示,包含一片板状部50a。销孔50b及销孔35b能够择一性地让用于将上部侧悬臂31的上部侧连接器35连结于下部侧连接器50的销P与后述的滚轮轴67插入。如图11的(B)所示,通过将销P插入销孔50b与销孔35b,从而下部侧连接器50与上部侧连接器35相互连结。
[0062]滚轮部60如图4所示,是具备后述的滚轮65等的部分。如图6所示,滚轮部60具备滚轮65、滚轮轴67、轴承61及锁定螺母63。轴承61以滚轮65相对于滚轮轴67转动自如的方式,相对于滚轮轴67来支撑该滚轮65。锁定螺母63将轴承61固定于滚轮轴67。
[0063]滚轮65在上部侧悬臂31从下部悬臂40分离的状态下,相对于地面G来支承该下部悬臂40中的与动臂远端部IOt为相反侧的端部,并且相对于地面G能够滚动。该滚轮65如图7的(B)及图8的(A)所示,使下部悬臂40的反转变得容易。对于下部悬臂40的反转,在后述的下部悬臂反转工序一项中进行说明。滚轮65使下部悬臂40的与动臂远端部IOt为相反侧的端部、即下部悬臂40的悬臂远端侧Xj2的端部相对于地面G(参照图7的(B))的滑动变得容易。滚轮65的转动轴的延伸方向、即滚轮轴67的轴方向与悬臂横方向Zj 一致。滚轮65在上部侧悬臂31从下部悬臂40分离时,安装在下部悬臂框架41的悬臂远端侧Xj2的端部。滚轮65例如经由下部侧连接器50安装于主构件41a。而且,例如也可如后述的变形例2般,滚轮65安装于远端部纵构件41c或远端部横构件41b。如图6所示,滚轮65设置在下部侧连接器50的板状部50a的附近。如图5所示,滚轮65在悬臂横方向Zj上设置在板状部50a(参照图6)的外侧。另外,滚轮65也可在悬臂横方向Zj上设置在板状部50a的内侧。
[0064]滚轮轴67为滚轮65的转动轴。滚轮轴67在上部侧悬臂31从下部悬臂40分离时,如图6所示插入下部侧连接器50的销孔50b,由此安装于销孔50b。滚轮轴67被固定于板状部50a。滚轮轴67例如具备插入部67a、阶差部67b及固定销安装孔67c。插入部67a是被插入销孔50b的部分。阶差部67b是设置在插入部67a的滚轮65侧,且触碰到板状部50a的部分。在固定销安装孔67c内,插入用于将滚轮轴67固定于下部侧连接器50的固定销(未图示)。固定销安装孔67c设置在插入部67a中贯穿销孔50b且与阶差部67b侧相反的相反侧亦即设置在插入部67a中位于与滚轮65侧相反的相反侧的端部。
[0065]滚轮轴67也可兼用作连结图11的(B)所示的上部侧连接器35与下部侧连接器50的销P。当将滚轮轴67用作销P时,与滚轮轴67与销P为独立零部件的情况相比,能够削减下部悬臂40的零部件个数。
[0066](起重机的组装方法)
[0067]接下来,大致顺着工序的顺序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起重机的组装方法。另外,以下说明的各工序的顺序也可适当变更。该组装方法具备准备工序、动臂安装工序、悬臂安装组装工序及支柱安装工序。
[0068](准备工序)
[0069]该准备工序中,准备起重机主体5,并且将用于卷绕、放出绕索的绕索绞车7设置于起重机主体5。
[0070](动臂安装工序)
[0071]该动臂安装工序中,在起重机主体5的上部回转体5b上安装动臂10。
[0072](悬臂安装组装工序)
[0073]该悬臂安装组装工序中,在动臂远端部IOt上安装悬臂30,并且安装该悬臂30。本实施方式中,在该悬臂安装组装工序的中途进行支柱安装工序。悬臂安装组装工序具备下部悬臂安装工序、下部悬臂反转工序及上部侧悬臂连结工序。
[0074](下部悬臂安装工序)
[0075]下部悬臂安装工序中,如图7的(A)所示,从倒伏的动臂10的前方(后述)将下部悬臂40结合于动臂远端部10t。该工序以如下方式进行。
[0076](Ia)使动臂10伏倒,使动臂远端支撑部19触地。此处,将越过动臂远端部IOt而向动臂远端侧Xb2的方向作为倒伏的动臂10的“前方”。
[0077](Ib)借助独立于起重机I的辅助起重机来吊起下部悬臂40。[0078](Ic)将悬臂侧悬臂脚43f从倒伏的动臂10的前方嵌入动臂侧悬臂脚15f。该嵌入作业比以往的内抱式的作业、即从倒伏的动臂10的下方将悬臂侧悬臂脚43f嵌入动臂侧悬臂脚15f时的作业容易。
[0079](Id)内联杆远端部47t经由销(未图示)安装于内联杆安装支架17i。
[0080](Ie)如图7的⑶所示,使下部悬臂40向着地面G转动,滚轮65触地。
[0081](If)外联杆远端部49t经由销(未图示)安装于外联杆安装支架17ο。
[0082]如上所述,在将支柱20 (参照图2)安装于动臂远端部IOt之前,将下部悬臂40安装于动臂远端部lot。因而,进行上述(Ib)?(If)的作业时,支柱20不会造成妨碍。因此,下部悬臂40往动臂远端部IOt上的安装作业较为容易。
[0083](支柱安装工序)
[0084]支柱安装工序中,如图3所示,将支柱20安装于动臂远端部10t。该工序以如下方式进行。
[0085](2a)将前支柱20f安装于前支柱安装部13f。此时,下部悬臂40被安装在倒伏的动臂10的前方。因而,能够使动臂远端支撑部19触地。假设使下部悬臂40如图8的(C)所示般反转,则动臂远端部IOt的动臂远端支撑部19无法触地。由于动臂远端部IOt的动臂远端支撑部19触地,因此可抑制前支柱安装部13f从地面G高出的高度。
[0086](2b)如图2所示,使前支柱20f的远端部的支柱支撑部29触地。通过使下部悬臂40短于以往的下部悬臂,从而能够对前支柱20f给予该姿势。详细而言,下部悬臂40以如下的方式安装于动臂远端部10t,即:如图3所示将悬臂侧悬臂脚43f安装于动臂10的动臂远端部10t,并且将下部悬臂框架41设置于越过动臂远端部IOt的动臂远端侧Xb2,而且,以在上部侧悬臂31从该下部悬臂40分离的状态下,如图2所示以动臂远端部IOt的动臂远端支撑部19触地的方式倒伏动臂10且以前支柱20f的远端部的支柱支撑部29触地的方式倒伏前支柱20f时,在这些动臂10与前支柱20f之间的位置采取倒伏姿势。并且,下部悬臂40具有在采取该倒伏姿势时不干涉前支柱20f的长度。
[0087](2c)如图3所示,将后支柱20r安装于后支柱安装部13r。此时,与上述(2a)的前支柱20f相对于前支柱安装部13f的安装时同样,动臂远端部IOt的动臂远端支撑部19触地,因此可抑制后支柱安装部13r从地面G高出的高度。
[0088](2d)如图2所示,将悬臂起伏绳索Rl安装于前支柱20f的远端部与后支柱20r的远端部。此时,前支柱20f的远端部的支柱支撑部29触地。因而,能够抑制支柱20的远端部的组装作业位置从地面G高出的高度。
[0089](2e)如图1所示,将支柱20竖起至作业位置。
[0090](下部悬臂反转工序)
[0091]下部悬臂反转工序中,如图8的(A)?(C)所示,使下部悬臂40的远端部从动臂远端侧Xb2反转向动臂基端侧Xbl。该工序以如下方式进行。
[0092](3a)逐渐竖起图3所示的动臂10。于是,下部悬臂40 —边相对于地面G滑动一边旋转。此时,下部悬臂40的旋转中心为动臂侧悬臂脚15f。
[0093](3b)如图8的(A)所示,当下部悬臂40相对于动臂10的悬臂角度Ψ达到指定值(例如约85° )时,悬臂侧支撑部43s嵌入动臂侧支撑部15s。
[0094](3c)当进一步竖起动臂10时,下部悬臂40以动臂侧支撑部15s为中心旋转。[0095](3d)其结果,下部悬臂40如图8的⑶所示,旋转到下部悬臂40的重心40g来到动臂侧支撑部15s的正下方的位置为止。
[0096](3e)当下部悬臂40的重心40g来到动臂侧支撑部15s的正下方的位置时,下部悬臂40的中心轴与地面G(水平方向)所成的角度Θ至少小于90°,优选为60°以下、45°以下或30°以下等。
[0097](3f)当使动臂10伏倒而使下部悬臂40触地时,下部悬臂40进一步旋转。
[0098](3g)以连结绳索R3来连结动臂远端部IOt与下部悬臂40。由此,下部悬臂40相对于动臂10的旋转受到限制。其结果,将上部侧悬臂31连接于图9所示的下部悬臂40时,下部悬臂40相对于上部侧悬臂31的倾斜受到限制。其结果,后述的销孔的对位作业变得容易。
[0099](3h)如图8的(C)所示,当在上述(3f)的工序中将伏倒的动臂10提升到原始的高度等(上述(3e)时的高度等)时,下部悬臂40从地面G提升。
[0100](上部侧悬臂连结工序)
[0101]上部侧悬臂连结工序中,如图9所示,将上部侧悬臂31连结于下部悬臂40。另外,本实施方式中,采用先组装好上部侧悬臂31的状态、即预先连结好上部悬臂31a、中间悬臂31b及中间锥形悬臂31c的状态,随后,将上部侧悬臂31连结于下部悬臂40。上部侧悬臂连结工序具备设置工序、上部侧悬臂吊起工序、绳索连接工序、绳索卷绕工序及销插入工序(连接器连结工序)。设置工序、上部侧悬臂吊起工序、绳索连接工序、绳索卷绕工序、销插入工序依次顺序进行。另外,这些工序的顺序也可适当变更。
[0102]设置工序是在将上部侧悬臂31连结于下部悬臂40之前,设置上部侧悬臂31相对于动臂10的位置的工序。该设置工序中,将上部侧悬臂31载置于地面G上,随后,使上部回转体5b(参照图1)回转,使动臂10移动到上部侧悬臂31的正上方。由此,将构成悬臂30的下部悬臂40及上部侧悬臂31设置到动臂10的下方,并且以动臂10、下部悬臂40及上部侧悬臂31各自的中心轴从上方观察时排列在一直线上的方式来设置动臂10、下部悬臂40及上部侧悬臂31。
[0103]上部侧悬臂吊起工序中,如图9所示,借助辅助起重机从地面G稍许吊起上部侧悬臂31。
[0104]绳索连接工序是将绕索R4连接于上部侧悬臂31的中间锥形悬臂31c的工序。详细而言,绳索连接工序以如下的(a)?(C)的顺序进行。
[0105](a)从绕索绞车7,从动臂基端侧Xbl朝向动臂远端侧Xb2拉出绕索R4。如图1所示,从绕索绞车7拉出的绕索R4例如穿过动臂10的下方(动臂腹面侧Yb2)与动臂10的上方(动臂背面侧Ybl),如图9所示般拉出至动臂远端部10t。另外,绕索R4从动臂基端侧Xbl朝向动臂远端侧Xb2的拉出方式(布索)也可适当变更。
[0106](b)如上述(a)般拉出的绕索R4在绕索R4往中间锥形悬臂31c上的安装位置的前方(悬臂基端侧Xjl)的位置,折返向动臂基端侧xbl。具体而言,将绕索R4挂在动臂远端部IOt所设的滑轮并折返向动臂基端侧Xbl。
[0107](c)如上述(b)般折返的绕索R4的远端部连接(固定)于中间锥形悬臂31c。绕索R4的远端部连接于中间锥形悬臂31c中的例如悬臂基端侧Xjl的端部的上端部、即中间锥形悬臂31c的悬臂基端侧Xjl的端部且悬臂腹面侧Yj2的端部。[0108]绳索卷绕工序中,通过绕索绞车7(参照图1)来卷绕绕索R4。其结果,上部侧悬臂31向悬臂基端侧Xjl移动,中间锥形悬臂31c接近下部悬臂40。此时,对应的上部侧连接器35卡合于各下部侧连接器50,并且如图10的㈧及⑶与图11的㈧及⑶所示,通过引导支架37来进行上部侧连接器35的销孔35b与下部侧连接器50的销孔50b的对位。
[0109]该对位的详细情况如以下的⑷及(e)。
[0110](d)如图10的㈧及图11的㈧所示,横构件引导部37b的上端部顶住远端部横构件41b的下端部。即,横构件引导部37b的上端部从下方支撑远端部横构件41b的下端部。由此,进行销孔35b与销孔50b在悬臂上下方向Yj上的对位。换言之,上部侧连接器35被引导至销孔35b的位置与销孔50b的位置在悬臂上下方向Yj上对准的、相对于下部侧连接器50的卡合位置(相对位置)。此处,如图10的(A)所示,通过设在横构件引导部37b的远端部且上端部的倾斜部37d,抑制横构件引导部37b的远端部触碰远端部横构件41b的情况,换言之,抑制横构件引导部37b的远端部在悬臂轴方向Xj上相向地接触远端部横构件41b的情况。
[0111](e)如图10的⑶及图11的⑶所示,通过纵构件引导部37c触碰远端部纵构件41c,从而进行销孔35b与销孔50b在悬臂轴方向Xj上的对位。换言之,上部侧连接器35被引导至销孔35b的位置与销孔50b的位置在悬臂轴方向Xj上对准的、相对于下部侧连接器50的卡合位置(相对位置)。如图11的(B)所示,借助形成在纵构件引导部37c上的阶差部37e,即使在下部侧连接器50与上部侧连接器35未卡合的状态、即在下部侧连接器50的两片板状部50a之间未设有上部侧连接器35的板状部35a的状态下,也能够进行悬臂横方向Zj上的销孔35b与销孔50b的对位。
[0112]销插入工序(连接器连结工序)中,在下部侧连接器50与上部侧连接器35卡合的状态下,如图11的(B)所示,将销P插入销孔35b及销孔50b。由此,将图9所示的位于悬臂30的悬臂腹面侧Yj2的上部侧连接器35与下部侧连接器50相互连结。该销插入工序之后,通过辅助起重机进一步吊起上部侧悬臂31。并且,进行位于悬臂30的悬臂背面侧Yjl的上部侧连接器35与下部侧连接器50的对位及借助销的连结。
[0113]如上所述,在动臂10的下方组装悬臂30。由此,比起如通常的伸长式中的组装般仅在倒伏的动臂10的前方组装悬臂30的情况,能够抑制起重机I的组装空间。
[0114][效果]
[0115]接下来,对通过本实施方式的起重机I的结构获得的效果进行说明。
[0116](效果I)
[0117]起重机I具备起重机主体5、安装于起重机主体5的动臂10、安装于动臂远端部IOt的悬臂30、以及安装于动臂远端部IOt并且使悬臂30起伏的支柱20。如图3所示,下部悬臂40具备下部悬臂框架41、及设在下部悬臂框架41的悬臂基端侧Xjl的端部并且安装于动臂远端部IOt的悬臂侧悬臂脚43f。下部悬臂40以在将悬臂侧悬臂脚43f安装于动臂10的动臂远端部IOt并且将下部悬臂框架41设置于动臂远端部IOt的动臂远端侧Xb2的情况下(作为“B的埸合”),如图2所示,伏倒状态的动臂10的动臂远端部IOt能够触地,且伏倒状态的支柱20的远端部能够触地的方式而形成。
[0118]以上述方式形成的下部悬臂40的悬臂轴方向Xj的长度短于以往的下部悬臂。因而,下部悬臂40相对于动臂远端部IOt的位置调整较为容易。其结果,下部悬臂40往动臂远端部IOt上的安装较为容易。其结果,能够提高悬臂30 (参照图1)的组装性。
[0119]如图2所示,下部悬臂40以在上述B的情况下,伏倒状态的动臂10的动臂远端部IOt能够触地,且伏倒状态的前支柱20f的远端部能够触地的方式形成。因而,能够抑制在支柱20的组装时下部悬臂40造成妨碍。因此,能够提高支柱20的组装性。更详细而言,如图3所示,在使动臂远端部IOt触地的情况下,能够抑制支柱20相对于动臂远端部IOt的安装作业位置、即支柱安装部13的位置高出地面G的高度。而且,如图2所示,在使支柱20中的前支柱20f的远端部触地的情况下,能够抑制支柱20的远端部的组装作业、例如悬臂起伏绳索Rl的安装作业等作业位置高出地面G的高度。
[0120]下部悬臂40短于以往的下部悬臂。因而,能够容易地进行下部悬臂40相对于动臂远端部IOt的旋转(参照图3、图8的(A)?(C))。另外,下部悬臂40的旋转包括下部悬臂40的反转。通过容易地进行下部悬臂40相对于动臂远端部IOt的旋转,从而易以如下的(a) (b) (c)的顺序进行图1所示的悬臂30的组装。S卩,易对悬臂30的组装采用该顺序。当以该顺序组装悬臂30时,能够进一步提高悬臂30的组装性。
[0121](a)如图3所示,从倒伏的动臂10的前方将下部悬臂40安装于动臂远端部10t。此时,与以往的内抱式相比,下部悬臂40往动臂远端部IOt上的安装较为容易。
[0122](b)如图8的㈧?(C)所示,相对于动臂远端部IOt使下部悬臂40反转。
[0123](c)如图9所示,在动臂10的下方连结下部悬臂40与上部侧悬臂31。
[0124](效果2)
[0125]如图3所示,下部悬臂40具备安装在下部悬臂框架41的远端部、即悬臂远端侧Xj2的端部的滚轮65。
[0126]借助该滚轮65,下部悬臂40的远端部能够相对于地面G而容易地滑动。因而,下部悬臂40相对于动臂远端部IOt的反转变得更为容易。
[0127](效果3)
[0128]如图9所示,上部侧悬臂31连结于下部悬臂40的下部悬臂框架41的悬臂远端侧Xj2的端部。下部悬臂40具备设在下部悬臂框架41的远端部、即悬臂远端侧Xj2侧的端部并且连结下部悬臂框架41与上部侧悬臂31的下部侧连接器50。下部悬臂40如图6所示,具备滚轮65的转动轴即滚轮轴67。下部侧连接器50具备能够插入销P(参照图11的(B))的销孔50b。滚轮轴67被插入安装在销孔50b中。
[0129]该结构中,图5所示的下部悬臂40无须具备用于支撑滚轮轴67的部件(除下部侧连接器50以外)。因此,能够实现下部悬臂40 (悬臂30)的简化及轻量化。
[0130](效果4)
[0131]图9所示的引导支架37引导悬臂30的连结部。悬臂30具备下部悬臂40、及经由销P(参照图11的(B))连结于下部悬臂40的上部侧悬臂31。下部悬臂40具备构成连结于上部侧悬臂31的中间锥形悬臂31c的一侧的该下部悬臂40的端部、即构成该下部悬臂40的悬臂远端侧Xj2的端部的远端部横构件41b。如图11的(A)所示,引导支架37具备设在连结于下部悬臂40的一侧的上部侧悬臂31的端部、即设在悬臂基端侧Xjl的上部侧悬臂31的端部的横构件引导部37b。横构件引导部37b在下部悬臂40的销孔50b的位置与上部侧悬臂31的中间锥形悬臂31c的销孔35b的位置对准的状态时,从下方支撑远端部横构件41b。[0132]该结构中,只要将远端部横构件41b置于横构件引导部37b之上,便能够实现悬臂上下方向Yj上的销孔50b与销孔35b的对位。其结果,能够提高下部悬臂40与上部侧悬臂31的中间锥形悬臂31c的连结作业的作业性。
[0133](效果5)
[0134]下部悬臂40具备构成连结上部侧悬臂31的中间锥形悬臂31c的一侧的该下部悬臂40的端部、即构成该下部悬臂40的悬臂远端侧Xj2的端部的远端部纵构件41c。如图11的(B)所示,引导支架37具备纵构件引导部37c。纵构件引导部37c在下部悬臂40的销孔50b的位置与上部侧悬臂31的中间锥形悬臂31c的销孔35b的位置对准的状态时,在悬臂轴方向Xj上与远端部纵构件41c接触。
[0135]该结构中,只要使远端部纵构件41c接触(触碰)纵构件引导部37c,便能够实现悬臂轴方向Xj上的销孔50b与销孔35b的对位。其结果,能够提高下部悬臂40与上部侧悬臂31的中间锥形悬臂31c的连结作业的作业性。
[0136](效果6)
[0137]本实施方式的悬臂30的连结方法是以能够起伏的方式安装于图9所示的动臂10的远端部(动臂远端部lot)的组装式悬臂30的连结方法。悬臂30具备下部悬臂40、及连结于下部悬臂40的悬臂远端侧Xj2的上部侧悬臂31。上部侧悬臂31的中间锥形悬臂31c具备引导支架37,该引导支架37将销孔50b、35b引导至在下部悬臂40与该中间锥形悬臂31c的连结部处销孔50b与销孔35b以成为同轴的方式重叠的位置。该悬臂30的连结方法具备设置工序、绳索连接工序及绳索卷绕工序。设置工序如图1所示,是以动臂10、下部悬臂40及上部侧悬臂31各自的中心轴从上方观察排列在一直线上的方式,将下部悬臂40与上部侧悬臂31设置于动臂10下方的工序。绳索连接工序是将从动臂基端侧Xbl向动臂远端侧Xb2拉出的绕索R4如图9所示般折返向动臂基端侧Xbl,并且将折返的绕索R4安装于中间锥形悬臂31c的工序。绳索卷绕工序是通过绕索绞车7 (参照图1)来卷绕绕索R4,从而使上部侧悬臂31接近下部悬臂40,并且如图10的㈧?图11的⑶所示,使用引导支架37使下部悬臂40的销孔50b的位置与中间锥形悬臂31c的销孔35b的位置对准的工序。
[0138]该悬臂30的连结方法的绳索卷绕工序中,通过图1所示的绕索绞车7来卷绕绕索R4,从而使上部侧悬臂31接近下部悬臂40,并且如图10的(A)?图11的(B)所示,使用引导支架37来使销孔50b的位置与销孔35b的位置对准。因而,只要卷入绕索R4(参照图1),便能够实现销孔50b与销孔35b的对位。其结果,能够提高下部悬臂40与上部侧悬臂31的中间锥形悬臂31c的连结作业的作业性。
[0139](变形例I)
[0140]参照图12的⑷?图12的(C),对变形例I的下部悬臂140的滚轮部160与图4及图5所示的上述实施方式的下部悬臂40的滚轮部60的不同点进行说明。图4所示的滚轮部60中,滚轮65被安装于下部侧连接器50,滚轮轴67被固定于下部悬臂框架41。但是,图12的(A)所示的滚轮部160中,滚轮65及滚轮轴67能够在从下部悬臂框架41突出的突出位置与退避到下部悬臂框架41侧的退避位置之间移动。以下,进一步说明上述不同点。另外,图12的(A)中的下部悬臂140的图示的朝向大致对应于图9中的下部悬臂40的图示的朝向,与图4中的下部悬臂40的图示的朝向左右相反。[0141]滚轮部160如图12的(C)所示,具备滚轮65、滚轮轴67及滚轮支撑装置169。
[0142]滚轮支撑装置169以滚轮65能够在从下部悬臂框架41的远端部突出的突出位置与从该突出位置退避到下部悬臂框架41侧的退避位置之间移动的方式支撑滚轮65。滚轮支撑装置169如图10的(A)及图11的(A)所示,在使下部悬臂框架41与上部侧悬臂31相互连结或者已连结时,如图12的(C)所示,能够使滚轮65移动到滚轮65不会与其他部件干涉的退避位置。上述“其他部件”例如是图11的(B)所示的销P、引导支架37、基端部纵构件33c及基端部横构件33b等。以下,对如图12的(C)所示,用于避免滚轮65干涉销P(参照图11的(B))的滚轮支撑装置169的结构进行说明。
[0143]该滚轮支撑装置169例如具备框架侧支撑部169a及滚轮侧支撑部169b。框架侧支撑部169a被固定于下部悬臂框架41,例如被固定于远端部横构件41b。另外,框架侧支撑部169a也可被固定于远端部纵构件41c。如图12的(B)所示,框架侧支撑部169a设置在下部侧连接器50的附近,例如在悬臂横方向Zj上设置在下部侧连接器50的内侧。如图12的(C)所示,滚轮侧支撑部169b连结框架侧支撑部169a与滚轮65 (滚轮轴67)。滚轮侧支撑部169b以相对于框架侧支撑部169a能够移动例如转动的方式而安装。滚轮侧支撑部169b具备多个销孔,经由销固定于框架侧支撑部169a。另外,图12的(A)及图12的(C)中,以两点划线示出退避位置的滚轮65及滚轮侧支撑部169b。而且,图12的(C)中,以两点划线示出主构件41a、远端部横构件41b及下部侧连接器50。
[0144](效果7)
[0145]接下来,对具备滚轮支撑装置169的下部悬臂140带来的效果进行说明。下部悬臂140具备以滚轮65能够退避到下部悬臂框架41侧的方式支撑该滚轮65的滚轮支撑装置169。滚轮支撑装置169在使下部悬臂框架41与上部侧悬臂31 (参照图9)相互连结或者已连结时,能够使滚轮65移动到滚轮65不会与其他部件干涉的退避位置。
[0146]通过该滚轮支撑装置169,能够在滚轮65已安装于下部悬臂140的状态下,连结下部悬臂140与上部侧悬臂31 (参照图9)。
[0147](变形例2)
[0148]参照图13的⑷及图13的(B),对变形例2的滚轮支撑装置269及369与图12的㈧?(C)所示的滚轮支撑装置169的不同点进行说明,图13的⑶是图13的㈧的XIIIb箭头向视图。具体而言,主要对滚轮65的可移动方向及安装位置相关的不同点进行说明。
[0149]滚轮支撑装置269以滚轮65相对于下部悬臂框架41能够向悬臂轴方向Xj移动的方式来支撑滚轮65。滚轮支撑装置269被安装于远端部横构件41b。滚轮支撑装置269例如具备相对于框架侧支撑部169a能够向悬臂横方向Zj弯折的滚轮侧支撑部169b。
[0150]滚轮支撑装置369例如具备横方向下相对于框架侧支撑部169a能够在悬臂轴方向Xj上反转的滚轮侧支撑部169b。另外,如图13的(B)所示,滚轮支撑装置269、369也可被安装于远端部纵构件41c。而且,滚轮支撑装置269、369也可以滚轮65能够沿悬臂上下方向Yj移动的方式来支撑滚轮65。
[0151](其他变形例)
[0152]上述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各种变形。
[0153]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动臂远端部IOt及下部悬臂40为内抱支撑方式用的情况进行说明,但动臂远端部IOt及下部悬臂40也可构成为悬臂偏置方式用。
[0154]而且,例如动臂远端部IOt及下部悬臂40也可构成为伸长方式用。另外,伸长方式用的动臂远端部lot不具备动臂侧支撑部15s,在与内抱支撑方式用同样的位置设置动臂侧悬臂脚15f。
[0155]而且,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9所示,引导支架37设在上部侧悬臂31的中间锥形悬臂31c。但是,引导支架37也可设在下部悬臂40。
[0156]而且,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引导支架37设在下部悬臂40与中间锥形悬臂31c的连结部。但是,引导支架37也可设在以下(a)?(C)的任一部位。(a)下部悬臂40与中间锥形悬臂31c的连结部以外的、悬臂30的连结部。例如,图1所示的中间锥形悬臂31c与中间悬臂31b的连结部等。(b)动臂10的连结部。例如,远端动臂IOc与中间动臂IOb的连结部,又例如中间动臂IOb与下部动臂IOa的连结部等。(c)支柱20的连结部。例如,前支柱20f的基端侧的部件与前支柱20f的远端侧的部件的连结部等。
[0157]而且,在起重机的输送时,要分解输送动臂10,但此时,也可在远端动臂IOc (动臂头)与下部悬臂40相互连结的状态下从中间动臂IOb拆卸远端动臂10c,将该拆卸的远端动臂IOc与下部悬臂40作为一体装载到卡车上进行输送。图14表示在进行此种输送前,从中间动臂IOb拆卸远端动臂IOc的中途的工序。
[0158]当从中间动臂IOb拆卸远端动臂IOc时,中间动臂IOb与远端动臂IOc的动臂背面侧Ybl的连结部407b仍维持销结合的状态,而中间动臂IOb与远端动臂IOc的动臂腹面侧Yb2的连结部的销结合解除。并且,通过辅助起重机的吊钩425经由绳索445吊起下部悬臂40的远端侧的部分,并且利用棒状的连结部件440来连结远端动臂IOc与下部悬臂40。通过利用连结部件440来连结远端动臂IOc与下部悬臂40,从而以下部悬臂40相对于远端动臂IOc不会转动的方式固定该远端动臂IOc与下部悬臂40的相对位置。随后,进一步利用辅助起重机吊起下部悬臂40的远端侧,从而下部悬臂40与远端动臂IOc —体地相对于中间动臂IOb绕连结部407b的销转动,成为图14所示的状态。随后,进一步吊起下部悬臂40的远端侧,使下部悬臂40及远端动臂IOc转动到下部悬臂40采取沿大致铅垂方向延伸的姿势。随后,解除连结部407b的销结合,从中间动臂IOb使远端动臂IOc分离,然后用吊着下部悬臂40的辅助起重机吊起下部悬臂40及远端动臂IOc并装载到拖车上。
[0159][实施方式的概要]
[0160]所述实施方式总结如下。
[0161]所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起重机包括:起重机主体;动臂,以能够起伏的方式安装于所述起重机主体;俯仰悬臂,以能够起伏的方式安装于所述动臂的远端部;支柱,以能够起伏的方式安装于所述动臂的远端部,使所述俯仰悬臂起伏;其中,所述俯仰悬臂包括下部悬臂和上部侧悬臂,所述下部悬臂构成从所述俯仰悬臂的基端往远端侧延伸的特定范围的第一部分,以能够起伏的方式安装于所述动臂的远端部中在所述动臂倒伏的状态下位于比所述支柱的基端部安装在所述动臂的远端部上的安装部位更下侧的部位,所述上部侧悬臂构成位于该俯仰悬臂的远端和所述下部悬臂之间的第二部分,以能够从所述下部悬臂分离的方式连结于该下部悬臂,所述下部悬臂在所述上部侧悬臂从该下部悬臂分离且所述动臂以该动臂的远端部触地的方式倒伏并且所述支柱以该支柱的远端部触地的方式倒伏时,在所述动臂和所述支柱之间的位置以倒伏姿势安装于所述动臂的远端部,并且该下部悬臂具有在该下部悬臂在所述动臂和所述支柱之间的所述位置采取所述倒伏姿势时不干涉所述支柱的长度。
[0162]上述起重机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下部悬臂具有滚轮,该滚轮在所述上部侧悬臂从所述下部悬臂分离的状态下,触地而支承所述下部悬臂中与所述动臂的远端部侧相反侧的端部,并且能够在地面上滚动。
[0163]此时,较为理想的是,所述下部悬臂还具有设在该下部悬臂中与所述动臂的远端部侧相反侧的端部上的下部侧连接器、以及作为所述滚轮的转动轴的滚轮轴,所述下部侧连接器具有择一性地让用于将所述上部侧悬臂连结于该下部侧连接器的销和所述滚轮轴能够插入的销孔。
[0164]在上述下部悬臂具有滚轮的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下部悬臂还具有设在该下部悬臂的基端部上并且安装到所述动臂的远端部上的悬臂脚、从该悬臂脚向所述动臂的远端部的相反侧延伸的框架、以及设在所述框架中与所述悬臂脚侧相反侧的端部亦即框架远端部上并且以所述滚轮能够在从所述框架远端部突出的突出位置与从该突出位置退避到所述框架侧的退避位置之间移动的方式支撑所述滚轮的滚轮支撑装置。
[0165]上述起重机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下部悬臂具有设在该下部悬臂中与所述动臂的远端部侧相反侧的端部上的下部侧连接器,所述上部侧悬臂具有设在该上部侧悬臂中与所述下部悬臂连结侧的端部上并且与所述下部侧连接器连结的上部侧连接器,所述下部侧连接器和所述上部侧连接器分别具有销孔,通过将销插入这两个连接器的销孔中,从而将该两个连接器彼此连结,所述下部悬臂和所述上部侧悬臂中的一悬臂上,设有将所述下部侧连接器和所述上部侧连接器引导到这两个连接器的所述销孔的位置对准的相对位置上的引导支架。
[0166]此时,较为理想的是,所述下部悬臂和所述上部侧悬臂中的另一悬臂在该另一悬臂中的所述一悬臂侧的端部上具有沿该另一悬臂的宽度方向延伸的横构件,所述引导支架具有设在所述一悬臂中的所述另一悬臂侧的端部上并且在所述下部侧连接器的销孔的位置与所述上部侧连接器的销孔的位置对准的状态下从下方支撑所述横构件的横构件引导部。
[0167]在上述一个悬臂设有引导支架的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下部悬臂和所述上部侧悬臂中的另一悬臂在该另一悬臂中的所述一悬臂侧的端部上具有沿与该另一悬臂的宽度方向正交且与该另一悬臂的轴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纵构件,所述弓I导支架具有设在所述一悬臂中的所述另一悬臂侧的端部上并且在所述下部侧连接器的销孔的位置与所述上部侧连接器的销孔的位置对准的状态下与所述纵构件接触的纵构件引导部。
[0168]所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起重机的组装方法包括:准备步骤,准备所述起重机主体,并且将用于卷绕、放出绕索的绕索绞车设置于所述起重机主体;动臂安装步骤,将所述动臂安装于所述起重机主体;支柱安装步骤,将所述支柱安装于所述动臂的远端部;悬臂安装组装步骤,将所述俯仰悬臂安装于所述动臂的远端部,并且组装该俯仰悬臂;其中,所述悬臂安装组装步骤包括:下部悬臂安装步骤,将所述下部悬臂安装于所述动臂的远端部;设置步骤,以所述动臂的中心轴、所述下部悬臂的中心轴及所述上部侧悬臂的中心轴在从上方观察时排列在一直线上的方式,将所述下部悬臂和所述上部侧悬臂设置于所述动臂的下方;绳索连接步骤,从所述动臂的基端侧向远端侧,将所述绕索从所述绕索绞车拉出,并且将所拉出的绕索挂在所述动臂的远端部并折返往该动臂的基端侧,将该折返的绕索连接于所述上部侧悬臂;绳索卷绕步骤,以所述上部侧悬臂接近所述下部悬臂而所述上部侧连接器卡合于所述下部侧连接器的方式,通过所述绕索绞车来卷绕所述绕索;连接器连结步骤,在所述上部侧连接器卡合于所述下部侧连接器的状态下,将所述销插入所述下部侧连接器的所述销孔和所述上部侧连接器的所述销孔,以连结所述下部侧连接器和所述上部侧连接器;其中,所述绳索卷绕步骤中,通过所述弓I导支架将所述上部侧连接器引导到所述上部侧连接器与所述下部侧连接器卡合而且所述上部侧连接器的所述销孔的位置对准所述下部侧连接器的所述销孔的位置的卡合位置。
[0169]根据所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起重机及起重机的组装方法,能够提高悬臂及支柱的组装性。
【权利要求】
1.一种起重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起重机主体; 动臂,以能够起伏的方式安装于所述起重机主体; 俯仰悬臂,以能够起伏的方式安装于所述动臂的远端部; 支柱,以能够起伏的方式安装于所述动臂的远端部,使所述俯仰悬臂起伏;其中,所述俯仰悬臂包括下部悬臂和上部侧悬臂,所述下部悬臂构成从所述俯仰悬臂的基端往远端侧延伸的特定范围的第一部分,以能够起伏的方式安装于所述动臂的远端部中在所述动臂倒伏的状态下位于比所述支柱的基端部安装在所述动臂的远端部上的安装部位更下侧的部位,所述上部侧悬臂构成位于该俯仰悬臂的远端和所述下部悬臂之间的第二部分,以能够从所述下部悬臂分离的方式连结于该下部悬臂, 所述下部悬臂在所述上部侧悬臂从该下部悬臂分离且所述动臂以该动臂的远端部触地的方式倒伏并且所述支柱以该支柱的远端部触地的方式倒伏时,在所述动臂和所述支柱之间的位置以倒伏姿势安装于所述动臂的远端部,并且该 下部悬臂具有在该下部悬臂在所述动臂和所述支柱之间的所述位置采取所述倒伏姿势时不干涉所述支柱的长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起重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部悬臂具有滚轮,该滚轮在所述上部侧悬臂从所述下部悬臂分离的状态下,触地而支承所述下部悬臂中与所述动臂的远端部侧相反侧的端部,并且能够在地面上滚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起重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部悬臂还具有设在该下部悬臂中与所述动臂的远端部侧相反侧的端部上的下部侧连接器、以及作为所述滚轮的转动轴的滚轮轴, 所述下部侧连接器具有择一性地让用于将所述上部侧悬臂连结于该下部侧连接器的销和所述滚轮轴能够插入的销孔。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起重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部悬臂还具有设在该下部悬臂的基端部上并且安装到所述动臂的远端部上的悬臂脚、从该悬臂脚向所述动臂的远端部的相反侧延伸的框架、以及设在所述框架中与所述悬臂脚侧相反侧的端部亦即框架远端部上并且以所述滚轮能够在从所述框架远端部突出的突出位置与从该突出位置退避到所述框架侧的退避位置之间移动的方式支撑所述滚轮的滚轮支撑装置。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起重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部悬臂具有设在该下部悬臂中与所述动臂的远端部侧相反侧的端部上的下部侧连接器, 所述上部侧悬臂具有设在该上部侧悬臂中与所述下部悬臂连结侧的端部上并且与所述下部侧连接器连结的上部侧连接器, 所述下部侧连接器和所述上部侧连接器分别具有销孔,通过将销插入这两个连接器的销孔中,从而将该两个连接器彼此连结, 所述下部悬臂和所述上部侧悬臂中的一悬臂上,设有将所述下部侧连接器和所述上部侧连接器引导到这两个连接器的所述销孔的位置对准的相对位置上的引导支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起重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部悬臂和所述上部侧悬臂中的另一悬臂在该另一悬臂中的所述一悬臂侧的端部上具有沿该另一悬臂的宽度方向延伸的横构件, 所述引导支架具有设在所述一悬臂中的所述另一悬臂侧的端部上并且在所述下部侧连接器的销孔的位置与所述上部侧连接器的销孔的位置对准的状态下从下方支撑所述横构件的横构件引导部。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起重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部悬臂和所述上部侧悬臂中的另一悬臂在该另一悬臂中的所述一悬臂侧的端部上具有沿与该另一悬臂的宽度方向正交且与该另一悬臂的轴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纵构件, 所述引导支架具有设在所述一悬臂中的所述另一悬臂侧的端部上并且在所述下部侧连接器的销孔的位置与所述上部侧连接器的销孔的位置对准的状态下与所述纵构件接触的纵构件引导部。
8.—种起重机的组装方法,其特征是组装权利要求5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起重机的方法,其包括: 准备步骤,准备所述起重机主体,并且将用于卷绕、放出绕索的绕索绞车设置于所述起重机主体; 动臂安装步骤,将所述动臂安装于所述起重机主体; 支柱安装步骤,将所述支柱安装于所述动臂的远端部; 悬臂安装组装步骤,将所述俯仰悬臂安装于所述动臂的远端部,并且组装该俯仰悬臂;其中, 所述悬臂安装组装步骤包括: 下部悬臂安装步骤,将所述下部悬臂安装于所述动臂的远端部; 设置步骤,以所述动臂的中心轴、所述下部悬臂的中心轴及所述上部侧悬臂的中心轴在从上方观察时排列在一直线上的方式,将所述下部悬臂和所述上部侧悬臂设置于所述动臂的下方; 绳索连接步骤,从所述动臂的基端侧向远端侧,将所述绕索从所述绕索绞车拉出,并且将所拉出的绕索挂在所述动臂的远端部并折返往该动臂的基端侧,将该折返的绕索连接于所述上部侧悬臂; 绳索卷绕步骤,以所述上部侧悬臂接近所述下部悬臂而所述上部侧连接器卡合于所述下部侧连接器的方式,通过所述绕索绞车来卷绕所述绕索; 连接器连结步骤,在所述上部侧连接器卡合于所述下部侧连接器的状态下,将所述销插入所述下部侧连接器的所述销孔和所述上部侧连接器的所述销孔,以连结所述下部侧连接器和所述上部侧连接器;其中, 所述绳索卷绕步骤中,通过所述引导支架将所述上部侧连接器引导到所述上部侧连接器与所述下部侧连接器卡合而且所述上部侧连接器的所述销孔的位置对准所述下部侧连接器的所述销孔的位置的卡合位置。
【文档编号】B66C23/70GK103663197SQ201310445511
【公开日】2014年3月26日 申请日期:2013年9月26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26日
【发明者】黒津仁史, 前藤铁兵, 宫英司, 稻田景子 申请人:神钢起重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