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件供给装置及部件供给方法

文档序号:8092925阅读:259来源:国知局
部件供给装置及部件供给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部件供给装置及部件供给方法,其使载带稳定地卡合于链轮。部件供给装置(10)具有:引导载带(200)的导带部(30);进入顶带(206)与底带(204)之间的刮刀(20);在顶带剥离位置(Q2)的上游侧与载带(200)对置的第一压带部(32);对第一压带部(32)施力而使载带(200)被导带部(30)与第一压带部(32)夹持且进行载带(200)的厚度方向上的定位的第一施力部(50);将载带(200)塞入导带部(30)与第一压带部(32)之间的链轮(16);通过第二压带部(40)将载带(200)靠压于导带部(30)且抑制载带(200)撞向链轮(16)的齿的第二施力部(68)。
【专利说明】部件供给装置及部件供给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向部件安装装置的移载头的喷嘴供给部件的部件供给装置及部件供给方法。

【背景技术】
[0002]一直以来,为了向部件安装装置的移载头的喷嘴供给部件而使用有载带。载带具备:供收容部件的凹部状或凸台状的多个收容部沿着带长边方向并排形成的底带;以覆盖收容有部件的状态的多个收容部的方式粘贴于底带的顶带。以部件安装装置的移载头的喷嘴能够吸附载带的收容部内的部件的方式将顶带从底带剥离。
[0003]关于顶带从底带的剥离,例如专利文献I中公开有通过使用具备刀尖的刮刀来执行的技术方案。具体地说,在沿着带长边方向被输送的载带的带路线上配置有刮刀。刮刀的刀尖沿着带长边方向而从移动中的载带的前端侧进入底带与顶带之间,由此将顶带从底带剥离。需要说明的是,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部件供给装置构成为将顶带的带宽方向的一方侧的部分从底带剥尚。
[0004]在先技术文献
[0005]专利文献
[0006]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第7713376号公报
[0007]发明概要
[0008]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0009]然而,近年来,期望有能够使用多个种类的载带的部件供给装置。
[0010]但是,若构成能够使用多个种类的载带的部件供给装置,则在使用特定的种类的载带、例如较薄或带有卷曲的载带的情况下,可能撞上链轮的齿,其结果是,在带路线上产生载带的带输送不良。


【发明内容】

[0011]对此,本发明的课题在于,使多个种类的载带各自的输送孔、尤其是例如较薄或带有卷曲的载带的输送孔稳定地卡合于链轮的齿,抑制载带的带输送不良的产生。
[0012]解决方案
[0013]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式,提供一种部件供给装置,该部件供给装置沿着带长边方向输送载带且同时从载带剥离顶带,所述载带具备形成有部件的收容部的底带及以覆盖收容部的方式粘贴于底带的所述顶带,其中,
[0014]所述部件供给装置具有:
[0015]导带部,其与粘贴有顶带的主面的相反侧的底带的背面对置,且朝向顶带剥离位置引导载带;
[0016]刮刀,其具备在顶带剥离位置处从带输送方向的载带的前端侧进入顶带与底带之间的刀尖;
[0017]第一压带部,其相对于顶带剥离位置而在带输送方向的上游侧与导带部上的载带对置;
[0018]第一施力部,其通过与刮刀一并对第一压带部朝向导带部直接或间接地施力,由此使自载带的带路线上的、导带部与第一压带部对置的区域即对置区域的入口侧进入的载带沿着带输送方向可移动地夹持在导带部与第一压带部之间,第一施力部用于相对于与第一压带部一并被朝向导带部施力的刮刀的刀尖而进行载带的带厚度方向位置上的定位;
[0019]链轮,其通过与载带的输送孔卡合而进行旋转,由此向夹持载带的导带部与第一压带部之间沿着带输送方向塞入该载带;
[0020]第二压带部,其相对于链轮而在带输送方向的上游侧且在导带部和第一压带部的对置区域的入口侧与导带部上的底带的主面对置;
[0021]第二施力部,其通过对第二压带部朝向导带部施力而用于将载带沿着带输送方向可移动地靠压于导带部。
[0022]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式,提供第一方式所记载的部件供给装置,其中,
[0023]导带部与第一压带部的对置区域包括:导带部与第一压带部夹持载带的带夹持区域;导带部与第一压带部之间的距离随着从带夹持区域朝向带输送方向的上游侧而增加的带导入区域。
[0024]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式,提供第二方式所记载的部件供给装置,其中,
[0025]链轮的齿在导带部与第一压带部互相对置的、带路线上的对置区域中的带导入区域内开始与载带的输送孔卡合,相对于带导入区域而在带输送方向下游侧的带夹持区域内从输送孔脱离。
[0026]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式,提供第一方式所记载的部件供给装置,其中,
[0027]第二压带部中的、与载带抵接的部分的带宽方向的尺寸比载带的宽度小,
[0028]第二压带部与载带的输送孔对置而将载带朝向导带部靠压。
[0029]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式,提供第一方式所记载的部件供给装置,其中,
[0030]第二压带部是外周面与载带抵接而能够自由旋转的辊。
[0031]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式,提供第一方式所记载的部件供给装置,其中,
[0032]所述部件供给装置还具有配置在导带部的上方的板状施力部,
[0033]板状施力部具备:
[0034]带对置部,其作为与导带部上的底带的主面对置的第二压带部而发挥功能;
[0035]基底部,其作为对作为第二压带部的带对置部朝向导带部施力的第二施力部而发挥功能。
[0036]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式,提供第六方式所记载的部件供给装置,其中,
[0037]板状施力部的带对置部的一部分相对于链轮的齿至少部分地进入的状态的输送孔而与带宽方向的至少一方侧的底带的主面的部分对置。
[0038]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式,提供一种部件供给方法,该部件供给方法沿着带长边方向输送载带且同时从载带剥离顶带,所述载带具备形成有部件的收容部的底带及以覆盖收容部的方式粘贴于底带的所述顶带,其中,
[0039]通过使载带沿着与粘贴有顶带的主面的相反侧的底带的背面对置的导带部,由此朝向链轮引导载带,所述链轮用于向相对于顶带剥离位置而在带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夹持载带的第一压带部与导带部之间沿着带输送方向塞入该载带,
[0040]相对于链轮而在带输送方向的上游侧且在第一压带部与导带部对置的对置区域的入口侧,使用与导带部上的底带的主面对置的第二压带部而将载带沿着带输送方向可移动地靠压于导带部,且同时使载带的输送孔与链轮的齿卡合,
[0041]通过使齿与载带的输送孔卡合后的链轮旋转,由此向被朝向导带部直接或间接地施力的第一压带部与该导带部之间塞入载带,从而进行载带的带厚度方向位置上的定位,
[0042]在通过第一压带部与导带部的夹持而使带厚度方向位置得以定位的状态下,使刮刀的刀尖沿着带输送方向而从移动中的载带的前端侧相对地进入顶带与底带之间。
[0043]发明效果
[0044]根据本发明,能够使多个种类的载带各自的输送孔、或者较薄或带有卷曲的载带的输送孔稳定地卡合于链轮的齿,而抑制载带的卡止的产生。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45]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部件供给装置的简要结构图。
[0046]图2是沿着带厚度方向观察载带的图。
[0047]图3是包括部件供给位置及顶带剥离位置的部件供给装置的局部放大图。
[0048]图4是刚刚开始顶带的剥离之前的、顶带剥离位置周边的部件供给装置的局部放大图。
[0049]图5是表示从载带的顶带侧观察到的、刚刚开始顶带的剥离之前的刮刀的图。
[0050]图6是表示从载带的顶带侧观察到的、顶带的剥离中的刮刀的图。
[0051 ] 图7是刮刀的立体图。
[0052]图8是在导带部与压带块之间不存在载带时的、顶带剥离位置周边的部件供给装置的局部放大图。
[0053]图9是用于说明载带撞向链轮的齿的图。
[0054]图10是罩部打开后的状态的部件供给装置的局部放大图。
[0055]图11是表示锁定罩部时的锁杆部的锁定位置(双点划线)、解除罩部的锁定后的锁杆部的锁定解除位置(实线)的图。
[0056]图12是另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部件供给装置的局部放大图。
[0057]图13是又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部件供给装置的局部放大图。
[0058]图14是从载带的顶带侧观察到的、又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部件供给装置的局部放大图。
[0059]图15是沿着图14所示的B-B线剖开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60]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61]图1简要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部件供给装置的结构。
[0062]本实施方式的部件供给装置10构成为向部件安装装置的移载头100的喷嘴102供给部件。具体地说,部件供给装置10使用收纳并保持有图2所示的部件的载带200而将该部件向移载头100的喷嘴102供给。
[0063]图2示出载带200的前端面侧部分(在带的移动时成为前侧的端面侧部分)。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所示的正交坐标系u-v-w中,u轴方向与带宽方向对应,V轴方向与带长边方向对应,w轴方向与带厚度方向对应。
[0064]如图2所示,载带200具有:收容向部件安装装置的移载头100的喷嘴102供给的部件(图示为双点划线)的多个收容部202沿着带长边方向(V轴方向)并排形成的底带204 ;以覆盖收容部202的方式将带宽方向(u轴方向)的两端侧粘贴于底带204的顶带206。另外,载带200具有在其底带204沿着带长边方向并排形成且沿着带厚度方向(w轴方向)贯通的多个输送孔208。
[0065]如图2所示,顶带206通过粘合剂等而粘贴于除形成有输送孔208的部分以外的底带204的主面204a的部分。具体地说,顶带206除去带宽方向(u轴方向)的中央部分(覆盖收容部202的部分)而将两端侧部分206a、206b粘贴于底带204的主面204a。
[0066]返回图1,部件供给装置10具有:主体部12 ;形成于主体部12内的带路线P ;用于将载带200沿着带路线P而向带长边方向输送的多个链轮14?18 ;用于从底带204剥离顶带206的刮刀20。
[0067]在部件供给装置10的主体部12的带路线P的始端(带输送方向A的上游侧的端)设有用于将载带200向主体部12内投入的带投入口 12a。需要说明的是,载带200以使供顶带206粘贴的一侧即底带204的主面204a朝向上方的状态沿着带长边方向而投入带投入口 12a。
[0068]另外,部件供给装置10具备配置在带路线P的上方的部件供给口 12b,以使得部件安装装置的移载头100的喷嘴102能够从上方吸附顶带206被刮刀20剥离后的状态的载带200中的收容部202内的部件。即,部件供给口 12b设于移载头100的喷嘴102吸附部件的位置即部件供给位置Ql。
[0069]多个链轮14?18为了将载带200沿着带路线P而在作为带长边方向的带输送方向A上输送而设于带路线P。多个链轮14?18通过在使其齿14a?18a与载带200的输送孔208卡合的状态下旋转,将载带200沿着带路线P而在带输送方向A上朝向部件供给口 12b (部件供给位置Ql)输送。
[0070]刮刀20以移载头100的喷嘴102能够在部件供给位置Ql处吸附部件的方式相对于部件供给位置Ql而在带输送方向A的上游侧的顶带剥离位置Q2处将顶带206部分地从底带204剥离。关于该刮刀20,使用图3?图7而详细地说明。
[0071]图3是部件供给装置10的局部放大图,该部件供给装置10包括:保持于载带200的部件向部件安装装置的移载头100的喷嘴102供给的位置即部件供给位置Ql ;顶带被刮刀20从底带204剥离的位置即顶带剥离位置Q2。图4是刚刚开始顶带的剥离之前的顶带剥离位置Q2周边的部件供给装置10的局部放大图。图5及图6是从顶带206侧观察的顶带剥离位置Q2周边的部件供给装置10的局部放大图。需要说明的是,图5示出刚刚开始顶带206的剥离之前的刮刀20的状态,图6示出顶带206的剥离中的刮刀20的状态。图7是刮刀20的立体图。
[0072]如图3所示,刮刀20构成为,相对于部件供给位置Ql而在位于带输送方向A的上游侧的顶带剥离位置Q2处,利用其刀尖20a而将顶带206部分地从底带204剥离。具体地说,如图4所示,通过使刀尖20a沿着带输送方向A从移动中的载带200的前端210侧进入顶带206与底带204之间,由此刮刀20从底带204剥离顶带206。
[0073]另外,如图6所示,例如,刮刀20从底带204仅剥离远离输送孔208的一侧的带宽方向的端即顶带206的一方的端部分206a。此外,刮刀20构成为使从底带204剥离后的顶带206的端部分206a向输送孔208侧折回。
[0074]具体地说,如图7所示,刮刀20具有使被刀尖20a从底带204剥离的顶带206的一方的端部分206a (远离输送孔208的一侧的带宽方向端部分)向输送孔208侧折回的折回部20b。折回部20b如图6所示以使被刀尖20a剥离后的顶带206的端部分206a向输送孔208侧折回的方式对剥离后的顶带206的端部分206a进行引导。因此,折回部20b由凹状的圆锥状弯曲面构成。利用该圆锥状弯曲面的折回部20b,覆盖底带204的收容部202的顶带206向输送孔208上折回,收容部202内的部件向外部露出。
[0075]需要说明的是,如图7所示,刮刀20具备覆盖顶带206被刀尖20a部分地剥离后的底带204的主面204的部分中的收容部202的罩面20c。该罩面20c代替顶带206而覆盖收容有部件的底带204的收容部202,由此部件不会从收容部202飞出而搬运至部件供给位置Ql (部件供给口 12b)为止。
[0076]接下来,对刮刀20从载带200剥离顶带206所需要的、刮刀20周边的部件供给装置10的构成要素进行说明。
[0077]如图3及图4所示,部件供给装置10具有:用于沿着带路线P而对载带200进行引导的导带部30 ;用于将载带200靠压于导带部30的压带块(与技术方案中的“第一压带部”对应)32及辊(与“第二压带部”对应)40。另外,部件供给装置10具有:覆盖剥离顶带206的载带200且支承刮刀20及压带块32的罩部34 ;通过对罩部34进行施力而以关闭的状态进行锁定的锁杆部(与技术方案中的“第一施力部”对应)50。自此对这些导带部30、压带块32、辊40、及锁杆部50各自的详情和作用进行说明。
[0078]导带部30为了沿着图1所示的带路线P而将载带200在带输送方向A上输送而设于图3?4所示部件供给装置10的主体部12内。需要说明的是,设于主体部12内的导带部30可以与主体部12 —体构成,或者也可以与主体部12分体构成。
[0079]具体地说,导带部30具备沿着载带200的带路线P的导带面30a。导带面30a与粘贴有顶带206的主面204a的相反侧的底带200的背面204b对置。该导带面30a对底带204的背面204b进行引导,由此载带200沿着带路线P而被链轮14、16及18在带输送方向A上朝向部件供给位置Ql输送。
[0080]需要说明的是,在齿14a、16a及18a朝向支承底带204的背面204b的导带面30a上突出的状态下,收容链轮14、16及18的一部分的凹部形成于导带部30的带宽方向的端面(例如,参照图4?6的凹部30b)。由此,链轮14、16及18的齿14a、16a及18a能够与导带面30a上的载带200的输送孔208卡合。
[0081]需要说明的是,在使用具备向底带204的背面204b侧突出的凸台状的收容部的载带200的情况下,也可以在导带部30的导带面30a形成有能够供凸台状的收容部通过的槽。
[0082]如图3及图4所示,将载带200靠压于导带部30的导带面30a的压带块32以与导带部30的导带面30a对置的方式配置。需要说明的是,虽然理由后述,但如图5及图6所示,压带块32并非在带宽方向整体按压底带204的主面204a,而是避开输送孔208而按压底带204的主面204a。因此,如图4所示,压带块32具备隔着顶带206而与底带204的主面204a对置的压带面32a。
[0083]此外,压带块32在相对于刮刀20而在带厚度方向上相互定位的状态下,与刮刀20一并支承于罩部34。由此,在相对于顶带剥离位置Q2而在带输送方向A的上游侧且尽可能地在刮刀20的刀尖20a的附近配置压带块32。
[0084]相对于刮刀20而在带厚度方向上相互定位的状态的压带块32朝向导带部30而靠压载带200,由此载带200可在带输送方向A上滑动(可移动)地相对于刮刀20的刀尖20a而在带厚度方向上定位。因此,压带块32朝向导带部30施力。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虽然详细后述,但罩部34借助锁杆部50而朝向导带部30施力。其结果是,支承于罩部34的压带块32与同样支承于罩部34的刮刀20 —并朝向导带部30施力。S卩,锁杆部50作为用于对部件供给装置10中的压带块32进行施力的施力部而发挥功能。其结果是,如图4所示,压带块32的压带面32a与导带部30的导带面30a能够在其带厚度方向上夹持载带200。
[0085]压带块32的压带面32a与导带部30的导带面30a在带厚度方向上夹持载带200,由此载带200的带厚度方向位置得以定位。
[0086]具体地说,如图4所示,载带200的顶带206与压带块32的压带面32a抵接,由此相对于与压带块32 —并支承于罩部34的刮刀20的刀尖20a,底带204与顶带206之间的界面的带厚度方向位置得以定位。
[0087]若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部件供给装置10能够使用多个种类的载带200,尤其是底带204的厚度不同的多个载带200。
[0088]对此,刮刀20的刀尖20a为了从底带204的厚度不同的多个种类的载带200各自剥离顶带206,刮刀20与压带块32在相互定位了的状态下支承于罩部34。具体地说,以与顶带206抵接的压带块32的压带面32a为基准来确定刮刀20的刀尖20a的带厚度方向位置。这是基于,当载带200的种类不同时,底带204的厚度在例如0.3?1.1mm的比较宽的范围内不同,相对于此,顶带206的厚度在例如0.05?0.07mm的比较窄的范围不同。即,这是基于,即便载带200的种类不同,各自的顶带206的厚度也大致相同。
[0089]因此,不向导带部30与压带块32之间插入载带200,图8示出载带200不存在时的部件供给装置10的状态,刮刀20的刀尖20a配置在带厚度方向(即与导带部30的导带面30a正交的方向)上与压带块32的压带面32a分离相当于顶带206的厚度的距离D的位置。
[0090]如此,以压带块32的压带面32a为基准而使刮刀20的刀尖20a的带厚度方向位置得以定位,由此即便是顶带206的厚度大致相同、底带204的带厚度不同的各个种类的载带200,刮刀20的刀尖20a也能够进入底带204与顶带206之间的界面。
[0091]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通过一体制成刮刀20与压带块32,将刮刀20的刀尖20a相对于压带块32的压带面32a高精度地定位。
[0092]如上所述,罩部34借助锁杆部50而朝向导带部30施力,由此支承于罩部34的压带块32也朝向导带部30施力。因此,如图8所示,在导带部30与压带块32之间不存在载带200的情况下,导带部30的导带面30a与压带块32的压带面32a更接近。
[0093]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刮刀20的罩面20c朝向导带部30的导带面30a侧接近,由此导带部30的导带面30a与压带块32的压带面32a之间的间隔与例如顶带206的厚度D大致相等。因此,在带输送方向A上移动中的载带200的前端210为了朝向顶带剥离位置Q2而需要塞入导带部30与压带块32之间。
[0094]如图8所示,在压带块32上构成有导带面32c,以使得由链轮16输送的载带200塞入导带部30的导带面30a与压带块32的压带面32a之间。
[0095]如图8所示,导带部30与压带块32在带厚度方向上对置的带路线P上的对置区域具体地说,包括在带厚度方向上夹持载带200的带夹持区域Al、和用于向带夹持区域Al中的导带部30与压带块32之间导入载带200的带导入区域A2。在带导入区域A2中,随着从带夹持区域Al向带输送方向A的上游侧地,导带部30与压带块32之间的距离增加。
[0096]具体地说,在带导入区域A2中,形成于压带块32的导带面32c与导带部30的导带面30a对置。该压带块32的导带面32c从压带面32a朝向带输送方向A的上游侧延伸,随着朝向带输送方向A的上游侧而与导带部30分离。
[0097]需要说明的是,作为导带部30与压带块32的带路线P上的对置区域的带导入区域A2中的载带200的入口侧、即压带块32的导带面32c中的带输送方向A的上游侧端与导带部30的导带面30a之间的带厚度方向上的距离,设定为比部件供给装置10所使用的载带200的最大厚度大的距离。另外,压带块32的导带面32c可以是平面、曲面,也可以部分地包括与导带部30的导带面30a平行的面。
[0098]另一方面,如图8所示,链轮16在载带200的带路线P上的导带部30与压带块32的对置区域(带夹持区域Al及带导入区域A2)使其齿16a与载带200的输送孔208卡合。
[0099]具体地说,如图5及图6所示,压带块32避开与链轮16的齿16a卡合的载带200的输送孔208而以与顶带206对置的方式配置在导带部30的上方。S卩,压带块32构成为,将在带输送方向A上移动中的载带200的顶带206侧部分沿着其导带面32c而在带输送方向A上引导,接着借助压带面32a而朝向导带部30的导带面30a按压。相对于该压带块32,链轮16配置在带宽方向的输送孔208侧部分。因此,如图8所示,链轮16的齿16a通过压带块32的压带面32a及导带面32c的带宽方向的横侧。
[0100]更具体地说,如图4所示,链轮16的齿16a在带路线P上的导带部30与压带块32的对置区域中的带导入区域A2内开始与载带200的输送孔208卡合。另外,相对于该带导入区域A2而在带输送方向A的下游侧的带夹持区域Al内,链轮16的齿16a与输送孔208脱离。
[0101]载带200的顶带206侧部分被压带块32的导带面32c引导,另一方面,被导带部30的导带面30a引导的载带200的输送孔208侧部分被保持于链轮16,由此载带200能够容易地塞入导带构件30的导带面30a与压带块32的压带面32a之间。
[0102]此外,为了使载带200可靠地塞入带路线P上的带夹持区域Al中的导带部30的导带面30a与压带块32的压带面32a之间,尤其是为了可靠地塞入较薄或带有卷曲的载带200,如图3、4、及8所示,部件供给装置10具有辊40而作为另一压带部。
[0103]如图8所示,辊40是用于借助其外周面40a而使载带200可在带输送方向A上移动地靠压于导带部30的导带面30a的辊,且构成为以沿着带宽方向延伸的旋转中心线为中心而能够自由旋转。
[0104]另外,辊40配置为,在用于供沿着带输送方向A移动的载带200进入罩部34内的罩部34的入口侧,其外周面40a与导带部30的导带面30a对置。具体地说,在导带部30与压带块32对置的对置区域内,在与载带200的输送孔208卡合而尽可能地接近在带夹持区域Al输送该载带200的链轮16的齿16a的位置配置有辊40。
[0105]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虽然详情后述,但辊40被将压带块32与刮刀20 —并朝向导带部30可解除地施力的锁杆部50支承,并且以朝向导带部30的导带面30a接近的方式被施力。
[0106]在链轮16的带输送方向A的上游侧附近,辊40将载带200靠压于导带部30的导带面30a,由此载带200、尤其是较薄(例如,厚度为0.5mm以下)或带有卷曲的载带200能够可靠地塞入导带部30的导带面30a与压带块32的压带面32a之间。对此进行具体说明。
[0107]如图9所示,棍40不存在,尤其是在较薄或带有卷曲的载带200’的情况下,载带200’的输送孔不与链轮16的齿16a卡合,载带200’可能撞上齿16a。需要说明的是,在此所说的“卷曲”是指,为了在载带卷绕于卷盘的状态下处理,在底带的主面侧维持凸起且平缓弯曲的状态。
[0108]当撞上链轮16的齿16a的状态的载带200’沿着带输送方向A移动时,载带200’的带输送方向A的前端210’可能无法进入导带部30的导带面30a与压带块32的压带面32a之间。其结果是,在导带面30a与压带面32a之间的带夹持区域Al的入口 E处,载带200’的前端210’的进入(插入)受到阻碍,可能产生载带200’的带输送不良。
[0109]若能够产生上述的带输送不良的载带向链轮的齿的碰撞,在较薄的载带的情况下,当载带的带输送方向的前端与链轮的齿接触时,该载带部分地变形,由此因载带与导带构件的导带面分离而引起。在带有卷曲的载带的情况下,载带在部分地与导带部的导带面分离的状态下到达链轮,其前端与链轮的齿接触,由此引起载带向链轮的齿的碰撞。即,在链轮的带输送方向的上游侧且附近,载带与导带构件的导带面分离,由此产生载带向链轮的齿的碰撞。
[0110]作为其对策,例如如图4所示,辊40在导带部30与压带块32对置的对置区域内与载带200的输送孔208卡合,而且在相对于将载带200输送至带夹持区域Al的链轮16的带输送方向A的上游侧附近将载带200靠压于导带部30的导带面30a,由此抑制载带200向链轮16的齿16a的碰撞。由此,载带200能够在与导带部30的导带面30a抵接的状态下与链轮16的齿16a接触。另外,载带200即便与齿16a接触也不会与导带面30a较大地分离。其结果是,载带200的输送孔208能够顺畅地与链轮16的齿16a卡合。
[0111]利用辊40而使输送孔208与链轮16的齿16a卡合的载带200,借助链轮16的旋转而沿着带输送方向A被输送,从而能够可靠地塞入导带部30的导带面30a与压带块32的压带面32a之间。
[0112]需要说明的是,如图5所示,优选地,辊40比载带200的带宽小,以与载带200的输送孔208对置的方式配置。由此,由于能够抑制载带200向链轮16的齿16a的碰撞,能够将载带200的输送孔208侧部分更稳定地靠压于导带部30的导带面30a。
[0113]另外,如图5所示,压带块32将载带200的带宽方向的顶带206侧部分朝向导带部30的导带面30a靠压,并且辊40将载带200的输送孔208侧部分靠压于导带面30a,由此在带输送方向A上移动中的载带200的扭拧(左右摇晃)得以抑制。
[0114]自此,如图3所示,对支承(具备)刮刀20与压带块32的罩部34、和对罩部34直接或间接地施力而进行锁定的锁杆部50进行说明。
[0115]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支承刮刀20与压带块32的罩部34,如图3所示,以覆盖剥离顶带206的载带200、即顶带剥离位置Q2上的载带200的方式构成。另外,罩部34能够朝向该载带200的上方打开地设于主体部12。
[0116]具体地说,罩部34覆盖通过部件供给位置Ql与顶带剥离位置Q2的载带200的底带204的主面204a侧和带宽方向两端侧,且具备在载带200的长边方向观察下(输送方向A观察)呈大致大括弧形状的剖面。
[0117]S卩,如图3所示,罩部34具备:在沿着带输送方向A通过部件供给位置Ql与顶带剥离位置Q2的载带200(导带部30的带输送方向A的前端侧)的上方、沿着水平方向(Y轴方向)延伸的顶板部34a ;从顶板部34a的带宽方向(X轴方向)的两端向下方延伸的侧壁部34b。需要说明的是,在罩部34的顶板部34a形成有用于从罩部34内的载带200向部件安装装置的移载头100的喷嘴102供给部件的部件供给口 12b。
[0118]在该罩部34的顶板部34a的背侧(主体部12的内部侧),刮刀20借助其安装面20d而被安装(参照图5?7),并且压带块32借助其安装面32b而被安装(参照图4?6)。
[0119]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图3所示,罩部34在带输送方向A的下游侧的部分具有沿着带宽方向(X轴方向)延伸且两端固定于罩部34的侧壁部34b的支点销36。罩部34的支点销36被支承于在部件供给装置10的主体部12形成的支承孔12c。该支承孔12c贯通于带宽方向(X轴方向)且具备在Z轴方向上较长的椭圆(长孔)形状的剖面,支点销36能够旋转且能够在Z轴方向上移动地插入该支承孔12c中。
[0120]如图10所示,罩部34以支点销36为中心而回转,由此罩部34能够朝向导带部30上的载带200的上方而可开闭地打开。通过将罩部34打开,载带200向外部露出。另外,在罩部34的顶板部34a的背侧安装的刮刀20与压带块32也向外部露出。由此,刮刀20、压带块32的维护变得容易。例如,刮刀20的更换变得容易。另外,例如,附着于刮刀20的刀尖20a或罩面20c的、用于将顶带206粘贴于底带204的粘合剂的渣滓等的除去等维护变得容易。如此,刮刀20的刀尖20a、压带块32的压带面32a、导带部30的导带面30a等的、使用载带200而供给部件所需要的构件的维护、检查变得容易。
[0121]如图3及图4所示,罩部34借助锁杆部50而向下方(朝向导带部30)施力,由此以关闭的状态被锁定。由此,支承于罩34的压带块32能够将载带200靠压于导带部30。
[0122]需要说明的是,如图3所示,也可以通过利用压缩弹簧38对罩部34的支点销36向下方施力,从而对带输送方向A的罩部34的下游侧部分直接或间接地向下方施力。利用对罩部34的带输送方向A的下游侧部分进行施力的压缩弹簧38和对上游侧部分进行施力的锁杆部50,罩部34在带输送方向A整体的范围内稳定地朝向导带部30施力。其结果是,支承于罩部34的压带块32的压带面32a能够在带输送方向A整体的范围内以更为均等的力将载带200靠压于导带部30的导带面30a。S卩,压缩弹簧38作为用于对压带块32进行施力的施力部而发挥功能。
[0123]如图3、4、8及10所示,对罩部34进行施力而锁定的(即将压带块32朝向导带构件30施力的)锁杆部50设于主体部12。具体地说,锁杆部50在用于供载带200进入罩部34内的罩部34的入口侧,以沿着带宽方向延伸的摆动中心线(支点销58)为中心而可摆动地支承于主体部12。
[0124]另外,锁杆部50在如图11的双点划线及图3所示以关闭罩部34的状态对罩部34进行锁定的锁定位置、和如图11的实线及图10所示解除罩部34的锁定的锁定解除位置之间进行摆动。
[0125]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锁杆部50具有:由用户操作的杆主体部52 ;可摆动地支承于杆主体部52且与罩部34抵接而进行施力的第一臂部54 ;可摆动地支承于杆主体部52的第二臂部56。
[0126]锁杆部50的杆主体部52构成为,支承于在部件供给装置10的主体部12设置而沿着带宽方向(X轴方向)延伸的支点销58,并且以支点销58为中心而能够摆动。另外,杆主体部52在相对于支点销58而远离罩部34的一侧的自由端侧具有用于供用户操作的操作部52a。
[0127]第一臂部54构成为,支承于在杆主体部52设置而沿着带宽方向(X轴方向)延伸的支点销60,并且以支点销60为中心而能够摆动。需要说明的是,支点销60设置在相对于将锁杆部50可摆动地连结于主体部12的支点销58而远离罩部34的部分且是操作部52a与支点销58之间的杆主体部52的部分。
[0128]另外,第一臂部54从支承可摆动的第一臂部54的支点销60朝向罩部34延伸。此夕卜,第一臂部54在其自由端侧具备为了以关闭罩部34的状态进行锁定而与罩部34抵接的罩抵接部54a。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第一臂部54的罩抵接部54a与支承于罩部34的压带块32抵接。具体地说,如图4所示,为了与第一臂部54的罩抵接部54a抵接,压带块32具备向罩部34的外部关出的关出部32d。即,罩部34隔着压带块32而间接地与锁杆部50抵接。
[0129]第二臂部56构成为,由在杆主体部52设置且沿着带宽方向(X轴方向)延伸的支点销62支承,并且以支点销62为中心而能够摆动。需要说明的是,支点销62设置在相对于将锁杆部50可摆动地连结于主体部12的支点销58而靠近罩部34的一侧的杆主体部52的自由端侧。
[0130]另外,第二臂部56从支承可摆动的第二臂部56的支点销62而朝向罩部34延伸。此外,相对于顶带剥离位置Q2而在带输送方向A的上游侧且罩部34的压带块32与导带部30对置的对置区域的入口侧,第二臂部56在其自由端侧支承将载带200的输送孔208侧部分朝向导带部30施力的辊40。
[0131]锁杆部50还具有弹簧64?68作为用于对杆主体部52、第一臂54部、及第二臂部56各自施力的施力部。
[0132]如图3所示,弹簧64朝向锁杆部50以关闭罩部34的状态而进行锁定时的杆主体部52的位置(锁定位置L)而对该杆主体部52进行施力。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弹簧64为压缩弹簧。压缩弹簧64的一端与相对于将锁杆部50可摆动地连结于主体部12的支点销58而远离罩部34的一侧的杆主体部52的部分连结。另一方面,压缩弹簧64的另一端与部件供给装置10的主体部12连结。
[0133]如图3所示,当杆主体部52位于锁杆部50以关闭罩部34的状态而进行锁定时的锁定位置L时,弹簧66对第一臂部54进行施力,以使得第一臂部54的罩抵接部54a与罩部34(压带块32的突出部32d)抵接。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弹簧66为拉伸弹簧,其一端与第一臂部54连结,并且另一端与杆主体部52连结。
[0134]弹簧(与技术方案中的“第二施力部”对应)68对第二臂部56进行施力。具体地说,如图3所示,当杆主体部52位于锁杆部50以关闭罩部34的状态而进行锁定时的锁定位置L时,如图4及图8所示,通过与载带200的输送孔208卡合而进行旋转,相对于沿着带输送方向A而将载带200塞入导带部30与压带块32之间的链轮16而在带输送方向A的上游侧、且是带剥离位置Q2的带输送方向上游侧,弹簧68对第二臂部56进行施力,以使得在导带部30与压带块32对置的对置区域的入口侧,支承于第二臂部56的自由端侧的辊40的外周面40a与导带部30的导带面30a抵接(施力)。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弹簧68为压缩弹簧,其一端与第二臂部56连结,并且另一端与杆主体部52连结。
[0135]如图11所示,当用户以规定的力F从锁定位置L按下锁杆部50的杆主体部52的操作部52a时,杆主体部52以支点销58为中心而进行摆动。当杆主体部52进行摆动时,第一臂部54以支点销60为中心而进行摆动,并且第二臂部56以支点销62为中心而进行摆动。如图11中由实线示出那样,当锁杆部50进行摆动而配置在锁定解除位置UL时,第一臂部54的罩抵接部54a与罩部34 (安装于罩部34的压带块32的突出部32d)分离,且配置在不与进行开闭的罩部34接触的位置。另一方面,辊40朝向与导带部30的导带面30a (或导带面30a上的载带200)分离的方向移动。
[0136]当用户的手离开位于锁定解除位置UL的锁杆部50中的杆主体部52的操作部52a时,利用弹簧64而使杆主体部52以支点销58为中心而进行摆动,从锁定解除位置UL返回至锁定位置L。由此,第一臂部54以支点销60为中心而进行摆动,该罩抵接部54a与罩部34(安装于罩部34的压带块32的突出部32d)抵接,罩部34以关闭的状态被锁定。另外,第二臂部56以支点销62为中心而进行摆动,辊40的外周面40a与导带部30的导带面30a抵接。在载带200存在于导带面30a上的情况下,棍40与载带200抵接而将该载带200靠压于导带面30a。
[0137]利用上述的锁杆部50,部件供给装置10的维护变得容易。即,用户操作锁杆部50,由此罩部34能够相对于主体部12的导带部30开闭,并且能够使辊40与导带部30的导带面30a上的载带200分离而取出该载带200。例如,用户用一只手操作锁杆部50,用另一只手打开支承压带块32与刮刀20的罩部34。在打开罩部34之后,用另一只手将载带200从导带部30的导带面30a取出。由此,在罩部34的背侧安装的刮刀20、导带部30的导带面30a、压带块32的压带面32a等的维护变得容易。
[0138]在此,对于锁杆部50而言进行补足的话,如图11所示,在自由端侧支承辊40的第二臂部56从支承可摆动的第二臂部56的支点销62朝向罩部34地、即沿着大致带输送方向A延伸。由此,与第二臂部56沿着其他方向延伸的情况相比,载带200容易塞入O互相抵接的棍40的外周面40a与导带部30的导带面30a之间。S卩,当载带200塞入互相抵接的辊40的外周面40与导带部30的导带面30a之间时,辊40容易向与导带部30分离的方向移动。
[0139]另外,根据图11所示的锁杆部50的结构,通过调整弹簧66、68各自的弹力,能够独立地调整第一臂部54对支承压带块32及刮刀20的罩部34进行施力的力(即压带块32将载带200朝向导带构件30靠压的力)和第二臂部56对辊40进行施力的力(即辊40将载带200靠压于导带构件30的力)。
[0140]例如,在卷曲较大的载带200的情况下,在罩部34的压带块32与导带部30的对置区域的入口侧,利用辊40而将载带200靠压于导带部30所需的对该辊40进行施力的作为施力部的弹簧68具备可以克服卷曲的作用力(弹力)。由此,能够增强辊40将载带200靠压于导带部30的导带面30a的力,载带200的输送孔208能够在与导带面30a抵接的状态下到达链轮16。其结果是,能够可靠地抑制卷曲较大的载带200撞上链轮16的齿16a等而产生带输送不良。
[0141]另外,例如,在较薄的载带200的情况下,当弹簧68的作用力过强时,载带200无法沿着带输送方向A而通过辊40的外周面40a与导带部30的导带面30a之间,载带200有时在其之间卡住而产生带输送不良。在该情况下,具备能够使较薄的载带200不会产生带输送不良而顺畅地通过辊40的外周面40a与导带部30的导带面30a之间的作用力(弹力)的弹簧用作对辊40进行施力的弹簧68。
[0142]如此,为了相对于刮刀20的刀尖20a而进行载带200的带厚度方向位置的定位,对将该载带200相对地靠压于导带部30的导带面30a的压带块32施加作用力(即,锁杆部50的第一臂部54对罩部34的压带块32进行施力的作为施力部的弹簧66的弹力),能够与该作用力独立地,根据部件供给装置10使用的载带200的种类,来变更辊40将载带200靠压于导带面30a的力。由此,部件供给装置10即便使用带厚度不同的各个种类(纸材质的载带、树脂材质的凸台带等)的载带200也能够正常地输送。
[0143]以上,根据本实施方式,将多个种类的载带200各自的输送孔208、尤其是例如较薄或带有卷曲的载带200的输送孔208稳定地卡合于链轮16的齿16a,从而能够抑制载带200的带的输送不良的产生。
[0144]虽然举出上述的实施方式而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
[0145]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例如如图8所示,导带部30与压带块32互相对置的带路线上的对置区域包括:导带部30的导带面30a与压带块32的压带面32a夹持载带200的带夹持区域Al ;用于将载带200导入导带面30a与压带面32a之间的带导入区域A2。在带导入区域A2中,压带块32具备随着从压带面32a朝向带输送方向A的上游侧而与导带部30的导带面30a分离的导带面32c。通过利用棍40将载带200向导带部30侧施力,使该载带200沿着导带部30的导带面30a、进而使载带200的输送孔208与链轮16的齿16a卡合,由此当将该载带200朝向带夹持区域Al输送时,利用带导入区域A2中的压带块32的导带面32c,能够容易地将载带200塞入夹持区域Al中的导带部30的导带面30a与压带块32的压带面32a之间。
[0146]取而代之地,图12是另一实施方式的部件供给装置100的局部放大图,由具备相对于水平方向的倾斜角度分别不同且连续的导带面130a’、130a’’的导带部130也能够形成带夹持区域Al’、A2’。
[0147]如图12所示,在另一实施方式的部件供给装置100中,压带块132具备与导带部130上的载带200的面对置的平面132a。该压带块132的平面132a中的带输送方向A的下游侧部分和与该平面132a平行的导带部130的导带面130a’’为了进行载带200相对于刮刀20的刀尖20a的带厚度方向位置的定位而在其带厚度方向上夹持该载带200。
[0148]另一方面,导带部130的导带面130a’以随着朝向带输送方向A的下游侧而与压带块132的平面132a分离的方式延伸。利用该导带面130a’,载带200能够容易地塞入导带部130的导带面130a’ ’与压带块132的平面132a中的带输送方向A的下游侧部分之间。
[0149]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图3所示,为了相对于刮刀20的刀尖20a而进行载带200的带厚度方向位置的定位,压带块32将载带200靠压于导带部30的导带面30a。该压带块32与刮刀20 —并支承设置于罩部34,经由罩部34而被锁杆部50施力。取而代之地,压带块32也可以直接地被弹簧等施力构件施力。广义上来讲,优选地,压带块32在相对于刮刀20定位了的状态下与该刮刀20 —并朝向导带部30施力,将载带200靠压于导带构件30。
[0150]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图4所示,在罩部34的压带块32与导带部30的对置区域的入口侧,用于将载带200靠压于导带部30的导带面30a的辊40被支承于用于锁定罩部34的锁杆部50。取而代之地,也可以将辊40设于罩部34或主体部12而将载带200靠压于导带部30。
[0151]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图8所示,为了抑制该载带200向用于在罩部34的压带块32与导带部30的对置区域中的带夹持区域Al输送载带200的链轮16的齿16a的碰撞,用于将载带200靠压于导带部30的导带面30a的压带部为辊40,但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代替辊40而利用板状施力部340 (例如板弹簧)的带对置部340a来将载带200靠压于导带部。
[0152]图13是又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部件供给装置300的局部放大图。如图13所示,部件供给装置300中,作为用于抑制载带200向用于在罩部34的压带块32与导带部330的对置区域中的带夹持区域Al输送载带200的链轮16的齿16a的碰撞的压带部而具有板状施力部340。
[0153]板状施力部340通过对例如具有挠性的长方形的金属薄板进行弯曲加工而制成。板状施力部340还具备:与导带部330的导带面330a上的载带200中的底带204的主面204a对置的、作为压带部而发挥功能的板状的带对置部340a(与技术方案中的“第二压带部”对应);将作为压带部的带对置部340a朝向导带部330施力的、作为施力部而发挥功能的基底部340b (与技术方案中的“第二施力部”对应)。
[0154]板状施力部340的带对置部340a配置在导带部330的上方,并借助该基底部340b而固定于部件供给装置300的主体部312。
[0155]板状施力部340的带对置部340a呈一端支承于基底部340b的可位移的悬臂状,且从基底部340b朝向带输送方向A的下游侧延伸。另外,带对置部340a在导带部330的上方倾斜地延伸,以使得带对置部340a与导带部330之间的距离在带输送方向A的上游侧大而在下游侧变小。
[0156]需要说明的是,在载带200不存在于板状施力部340的带对置部340a与导带部330之间的情况下,带对置部340a不与导带部330接触而分离。但是,为了能够使板状施力部340的带对置部340a将载带200靠压于导带部330,带对置部340a与导带部330之间的最小距离设定得比通过其间的载带200的厚度小。在载带200的厚度为例如0.25?0.6mm的情况下,带对置部340a与导带部330之间的最小距离设定为例如0.15?0.5mm。
[0157]板状施力部340的带对置部340a不与导带部330接触,带对置部340a与导带部330之间的距离在带输送方向A的上游侧大而在下游侧逐渐变小,由此载带200能够顺畅地通过板状施力部340的带对置部340a与导带部330之间(同带对置部340a与导带部330接触的情况相比)。另外,利用板状施力部340,即便是在带输送方向A的前端侧带有卷曲而从导带部330的导带面330a翅起那样的载带200,也能够以与导带部330的导带面330a无间隙地接触的状态朝向链轮16稳定地输送。
[0158]此外,板状施力部340的带对置部340a延伸至压带块32与导带部330的对置区域的入口附近。
[0159]具体地说,板状施力部340的带对置部340a以覆盖链轮16的齿16a未进入的输送孔208或进入了的链轮16的齿16a未超过底带204的主面204a的状态的输送孔208的方式与载带200接触,并将该载带200靠压于导带部330。
[0160]利用上述的板状施力部340,载带200向链轮16的齿16a的碰撞得以抑制。另外,板状施力部340的带对置部340a与上述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部件供给装置10的辊40相比为简单的结构,另外,能够更接近链轮16地将载带200靠压于导带部330。
[0161]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3所示,板状施力部340安装于部件供给装置300的主体部312,但并不局限于此。如上述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部件供给装置10的辊40那样,板状施力部340也可以安装于用于以关闭罩部34的状态而进行锁定的锁杆部350。
[0162]另外,板状施力部340的带对置部340a的一部分也可以相对于链轮16的齿16a至少部分地进入的状态的输送孔208而在带厚度方向上与带宽方向的至少一方侧的载带200 (底带204的主面204a)的部分对置。
[0163]如作为从载带200的顶带206侧观察的图的图14及示出沿着该图14的B-B线的剖面的图15所示,板状施力部340的带对置部340a中,其带输送方向A的下游侧的端呈分叉状,具备用于避免与进入到载带200的输送孔208内的链轮16的齿16a之间的接触的例如“U”或“工”字形状的切口部340c。S卩,从输送孔208越过底带204的主面204a而突出的链轮16的齿16a的一部分通过板状施力部340的切口部340c内。利用上述的切口部340c,板状施力部340的带对置部340a能够相对于链轮16的齿16a的一部分从底带204的主面204突出的状态的输送孔208而将带宽方向的两侧的载带200的部分靠压于导带部330。其结果是,链轮16的齿16a更稳定地卡合于载带200的输送孔208,链轮16的相对于载带200的输送性能稳定。
[0164]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4及图15所示,板状施力部340的带对置部340a相对于链轮16的齿16a至少部分地进入的状态的输送孔208而将带宽方向的两侧的载带200的部分各自靠压于导带部330。取而代之地,板状施力部340的带对置部340a也可以相对于输送孔208而将带宽方向的一方侧的载带200的部分靠压于导带部330。在该情况下,优选地,板状施力部340的带对置部340a相对于输送孔208而将带宽方向的部件收容部202侧、SP靠近带宽方向中央的一侧靠压于导带部330。当相对于输送孔208而至少将靠近带宽方向中央的一侧的载带200的部分靠压于导带部330时,载带200能够被稳定地靠压于导带部330,该输送孔208与链轮16的齿16a卡合。
[0165]另外,如图14及图15所示,板状施力部340的带对置部340a以使载带200的向带输送方向A的带输送阻力变小的方式将输送孔208附近靠压于导带部330侧,而不在带宽方向整体的范围内将载带200靠压于导带部330。需要说明的是,在不会因载带200的带厚度(例如厚度较大等)而导致带的输送阻力成为问题的情况下,板状施力部340的带对置部340a也可以在带宽方向整体的范围内将载带200靠压于导带部330侦U。
[0166]此外,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部件供给装置的板状施力部并不局限于图13所示的板状施力部340,该板状施力部340安装于部件供给装置300的主体部312,且具备延伸至压带块32与导带部330的对置区域的入口附近的悬臂状的带对置部340a。例如,带对置部340a的一部分也可以进入压带块32与导带部330之间的对置区域的间隙部分。但是,在该情况下,需要避免带对置部340a进入夹持载带200的压带块32与导带部330之间的夹持区域Al。另外,板状施力部也可以具备在对置区域的入口附近且朝向带输送方向A的上游侧延伸的带对置部,且安装于罩部34。即,广义上来讲,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部件供给装置的板状施力部只要具备与导带部上的载带(底带的主面)对置的带对置部和将带对置部朝向导带部施力的基底部即可,可以是任意的形态。
[0167]工业实用性
[0168]本发明能够在使用载带而供给部件的部件供给装置中应用。
[0169]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0170]10部件供给装置
[0171]16 链轮
[0172]16a 齿
[0173]30导带部(导带构件)
[0174]32第一压带部(压带块)
[0175]40第二压带部(辊)
[0176]50第一施力部(锁杆部)
[0177]68第二施力部(弹簧)
[0178]200 载带
[0179]340板状施力部
[0180]340a第二压带部(带对置部)
[0181]340b第二施力部(基底部)
[0182]Q2顶带剥离位置
【权利要求】
1.一种部件供给装置,该部件供给装置沿着带长边方向输送载带且同时从载带剥离顶带,所述载带具备形成有部件的收容部的底带及以覆盖收容部的方式粘贴于底带的所述顶带,其中, 所述部件供给装置具有: 导带部,其与粘贴有顶带的主面的相反侧的底带的背面对置,且朝向顶带剥离位置引导载带; 刮刀,其具备在顶带剥离位置处从带输送方向的载带的前端侧向顶带与底带之间进入的刀尖; 第一压带部,其相对于顶带剥离位置而在带输送方向的上游侧与导带部上的载带对置; 第一施力部,其通过与刮刀一并对第一压带部朝向导带部直接或间接地施力,由此使自载带的带路线上的、导带部与第一压带部对置的区域即对置区域的入口侧进入的载带沿着带输送方向可移动地夹持在导带部与第一压带部之间,第一施力部用于相对于与第一压带部一并被朝向导带部施力的刮刀的刀尖而进行载带的带厚度方向位置上的定位; 链轮,其通过与载带的输送孔卡合而进行旋转,由此向夹持载带的导带部与第一压带部之间沿着带输送方向塞入该载带; 第二压带部,其相对于链轮而在带输送方向的上游侧且在导带部和第一压带部的对置区域的入口侧与导带部上的底带的主面对置; 第二施力部,其通过对第二压带部朝向导带部施力而用于将载带沿着带输送方向可移动地靠压于导带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部件供给装置,其中, 导带部与第一压带部的对置区域包括:导带部与第一压带部夹持载带的带夹持区域;导带部与第一压带部之间的距离随着从带夹持区域朝向带输送方向的上游侧而增加的带导入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部件供给装置,其中, 链轮的齿在导带部与第一压带部互相对置的、带路线上的对置区域中的带导入区域内开始与载带的输送孔卡合,相对于带导入区域而在带输送方向下游侧的带夹持区域内从输送孔脱离。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部件供给装置,其中, 第二压带部中的、与载带抵接的部分的带宽方向上的尺寸比载带的宽度小, 第二压带部与载带的输送孔对置而将载带朝向导带部靠压。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部件供给装置,其中, 第二压带部是外周面与载带抵接而能够自由旋转的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部件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部件供给装置还具有配置在导带部的上方的板状施力部, 板状施力部具备: 带对置部,其作为与导带部上的底带的主面对置的第二压带部而发挥功能; 基底部,其作为对作为第二压带部的带对置部朝向导带部施力的第二施力部而发挥功倉泛。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部件供给装置,其中, 板状施力部的带对置部的一部分相对于链轮的齿至少部分地进入的状态的输送孔而与带宽方向的至少一方侧的底带的主面的部分对置。
8.一种部件供给方法,该部件供给方法沿着带长边方向输送载带且同时从载带剥离顶带,所述载带具备形成有部件的收容部的底带及以覆盖收容部的方式粘贴于底带的所述顶带,其中, 通过使载带沿着与粘贴有顶带的主面的相反侧的底带的背面对置的导带部,由此朝向链轮引导载带,所述链轮用于向相对于顶带剥离位置而在带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夹持载带的第一压带部与导带部之间沿着带输送方向塞入该载带, 相对于链轮而在带输送方向的上游侧且在第一压带部与导带部对置的对置区域的入口侧,使用与导带部上的底带的主面对置的第二压带部而将载带沿着带输送方向可移动地靠压于导带部,且同时使载带的输送孔与链轮的齿卡合, 通过使齿与载带的输送孔卡合后的链轮旋转,由此向被朝向导带部直接或间接地施力的第一压带部与该导带部之间塞入载带,从而进行载带的带厚度方向位置上的定位, 在通过第一压带部与导带部的夹持而使带厚度方向位置得以定位的状态下,使刮刀的刀尖沿着带输送方向而从移动中的载带的前端侧相对地进入顶带与底带之间。
【文档编号】H05K13/02GK104244693SQ201410183642
【公开日】2014年12月24日 申请日期:2014年5月4日 优先权日:2013年6月14日
【发明者】樋口元宽, 木谷实 申请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