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磁场环境下的隔磁熔断器及电磁加热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119137阅读:300来源:国知局
一种应用于磁场环境下的隔磁熔断器及电磁加热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了提供一种应用于磁场环境下的隔磁熔断器,它包括热熔断丝及可导热的非导磁壳体,所述热熔断丝设于非导磁壳体的内腔,所述非导磁壳体上设有用于将该隔磁熔断器固定接触在被固定物上的限位部。同时也公开了一种电磁加热器,它包括交变励磁线圈、受磁发热体及上述的隔磁熔断器,隔磁熔断器与电磁加热器的供电电路串联连接并用于控制电磁加热器工作温度过高而断电,交变励磁线圈发出的磁力线作用于受磁发热体使得受磁发热体发热。本实用新型有效防止熔断器发生移位而且保证熔断器的灵敏度不受影响。
【专利说明】一种应用于磁场环境下的隔磁熔断器及电磁加热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磁液体加热器产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过热熔断保护的电磁液体加热器。

【背景技术】
[0002]目前,常见的电磁液体加热器具中,其均在容器外设置交变励磁线圈,原理是受磁发热体在交变磁场因电磁感应而产生强大的涡流现象,电磁涡流促使受磁发热体的表面发热,进而实现对被加热体进行加热。纵观常见的电磁液体加热器具,其大多为了防止加热器具的工作温度过高,一般都设这有温控器及熔断器,当温控器出现故障失灵时,温度上升到熔断器设定温度,熔断器内部的熔体就会熔断,切断电路,避免事故的发生与蔓延,从而渠道保护用电设备,提高安全系数。
[0003]然而,上述结构的电磁加热器具,其一般都是将熔断器随意设置在交变励磁线圈与容器壁体之间,熔断器没有得到任何的固定限位,仅靠交变励磁线圈将熔断器压紧在容器外壁上。期间,因工人的绕制线圈的力度及手法均存在一定的差异,使得熔断器在交变励磁线圈与容器壁体之间的预紧力度差异较大,导致熔断器在交变励磁线圈上的位置变化不一,特别是在搬运过程中,更容易使得熔断器发生移位。加热器具在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相差二三十度的熔断温差,使得熔断器的反应灵敏度参差不齐。
[0004]另外,现有熔断器大多都是具有金属外壳,因熔断器处于交变磁场中,金属外壳是导磁体,所以,熔断丝的因此就会收到磁场的影响,进而发热,降低了熔断器的反应温度,容易产生误动作。


【发明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应用于磁场环境下的隔磁熔断器及电磁加热器,其有效防止熔断器发生移位而且保证熔断器的灵敏度不受影响。
[0006]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应用于磁场环境下的隔磁熔断器,它包括热熔断丝,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有可导热的非导磁壳体,所述热熔断丝设于非导磁壳体的内腔,所述非导磁壳体上设有用于将该隔磁熔断器固定接触在被固定物上的限位部。
[0007]期间,熔断器的限位部可包括以下几种结构形式:
[0008]1、上述限位部为栓杆结构,该栓杆结构为设置在非导磁壳体上的插销,或者为设置在非导磁壳体上且开口可变形的卡脚,也或者为设置在非导磁壳体上的外螺纹螺杆。
[0009]2、上述限位部为卡台。
[0010]3、非导磁壳体上设有连接孔,所述限位部螺纹连接部为设置在连接孔的腔壁上的内螺纹。
[0011]同时,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电磁加热器,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交变励磁线圈、受磁发热体及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隔磁熔断器,所述隔磁熔断器与电磁加热器的供电电路串联连接并用于控制电磁加热器工作温度过高而断电,交变励磁线圈发出的磁力线作用于受磁发热体使得受磁发热体发热。
[0012]进一步来说,上述的电磁加热器,所述被固定物为用于承载被加热体的非受磁容器,受磁发热体设于非受磁容器内,所述隔磁熔断器与非受磁容器固定接触。
[0013]或者,所述受磁发热体设置在交变励磁线圈的两侧,所述被固定物为受磁发热体,所述隔磁熔断器与受磁发热体固定接触。
[0014]本实用新型所述应用于磁场环境下的隔磁熔断器及电磁加热器,其有益效果在于:
[0015]1、本实用新型在热熔断丝外设有可导热的非导磁壳体,使得熔断器在磁场环境下的工作不受到磁场的影响,避免热熔断丝受磁而发热,保证熔断器工作在正常的反应温度,避免产生误动作。
[0016]2、本实用新型同时在非导磁壳体上设有用于将该隔磁熔断器固定接触在被固定物上的限位部,使得熔断器能通过限位部与被固定物形成稳定的固定接触形式,实现熔断器与非受磁容器形成相对固定,避免人为安装时因放置位置与绕线力度不一致造成熔断器的移位,杜绝了人为原因造成的灵敏度差问题,保证熔断器的灵敏度不受影响。
[0017]3、本实用新型同时公开的电磁加热器,由于其安装了上述的隔磁熔断器,故使得电磁加热器因而具有上述的有益效果:熔断器与固定物形成了稳定的接触关系,并且有效防止热熔断丝受磁而发热,保证熔断器工作在正常的反应温度,避免产生误动作。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熔断器的第一种原理结构的安装状态图。
[0019]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熔断器的第二种原理结构的安装状态图。
[0020]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熔断器的第三种原理结构的安装状态图。
[0021]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熔断器的第四种原理结构的安装状态图。
[0022]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熔断器的第五种原理结构的安装状态图。
[0023]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电磁加热器的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7为图6的熔断器安装结构放大图。
[0025]图8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电磁加热器的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9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电磁加热器的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10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电磁加热器的实施例4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1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电磁加热器的实施例5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0030]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应用于磁场环境下的隔磁熔断器,它包括热熔断丝42,及可导热的非导磁壳体41,所述热熔断丝42设于非导磁壳体41的内腔,所述非导磁壳体41上设有用于将该隔磁熔断器固定接触在被固定物上的限位部。热熔断丝设于非导磁壳体的内腔的形式包括有密封设置形式及非密封设置形式,其中,密封设置形式适用于与熔断器与液体或液体雾气等存在有接触的情况,而非密封设置形式适用于干燥的环境。
[0031]期间,熔断器的限位部可包括以下几种结构形式:
[0032]1、上述的限位部为栓杆结构,具体为:
[0033]如图1所示,栓杆结构为设置在非导磁壳体(41)上的插销(8),插销8可直接插接在被固定物的插槽内。
[0034]如图2所示所述栓杆结构为设置在非导磁壳体(41)上且开口可变形的卡脚(7),该卡脚7被内挤安装在被固定物的卡槽内,卡脚7随后恢复原状,进而可卡紧在被固定物的卡槽内。
[0035]如图3所示,所述栓杆结构为设置在非导磁壳体(41)上的外螺纹螺杆(8),通过外螺纹杆可以固定连接在被固定物上。
[0036]2、上述的限位部为卡台(9),卡台9为类似燕尾的直角结构,套装在被固定物的凹槽内,如图4所示。
[0037]3、本结构形式基于在非导磁壳体(41)上设有连接孔,所述限位部螺纹连接部为设置在连接孔的腔壁上的内螺纹(10),被固定物上的螺柱连接在该内螺纹10上,如图5所示。
[0038]同时,本实用新型将上述隔磁熔断器应用在电磁加热器,其有以下实施例:
[0039]实施例1:
[0040]如图6、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具有过热熔断保护的电磁液体加热器,它包括用于承载被加热体的非受磁容器I,非导磁壳体41为玻璃壳体或陶瓷壳体。在本实施例中,非受磁容器I外设有交变励磁线圈2,这里所限定的非受磁容器I外应该理解为非受磁容器I的横向外侧及底部外侧。非受磁容器I内设置有受磁发热体3,交变励磁线圈2发出的磁力线作用于受磁发热体3使得受磁发热体3对被加热体进行加热,其加热原理类似与电磁炉的加热原理,在此不做赘述。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熔断器4在交变励磁磁场与非受磁容器I之间没有得到限位的问题,本实施例所述的熔断器4与非受磁容器I固定接触,所述熔断器4与电磁液体加热器的供电电路串联连接,在此,所述的固定是指使得熔断器4在稳固的设置在交变励磁磁场与非受磁容器I之间,不产生任何的移位松动现象,接触是指熔断器4与非受磁容器I必须是存在有接触相碰的结构,使得熔断器4能直接感受到非受磁容器I或者被加热液体的温度。
[0041]期间,上述熔断器4包括有可导热的非导磁壳体41及密封设于非导磁壳体41内腔的热熔断丝42,如图1所示,热熔断丝42与电磁液体加热器的供电电路串联连接,当温控器出现故障失灵时,温度上升到熔断器4设定温度,熔断器4内部的热熔断丝42就会熔断,切断电路,避免事故的发生与蔓延,从而渠道保护用电设备,提高安全系数。
[0042]在本实施中,非受磁容器I的壁体上开有定位通孔5,熔断器4安装于定位通孔5内,所述熔断器4与定位通孔5为螺纹连接,所述熔断器4的壳体上设有法兰端头43,法兰端头43与非受磁容器I的壁体之间设有密封圈6,防止出现漏水现象。该熔断器4延伸到非受磁容器I的腔体内,如图2、图3所示,熔断器4可以用于感测被加热液体的水温,防止温控器故障而持续加热的现象。
[0043]与此同时,本实施例所述受磁发热体3为金属体,受磁发热体3上开有放电孔9,如图2所示,或者该受磁发热体3可以设置放电孔9与放电槽组合,放电槽在本实施例中没作显示,该设置可实现将被加热体的分子团细化为小分子团,放电槽的结构及小分子团的细化原理详细请参见本 申请人:先前提出的小分子团水的相关专利申请,在此不做赘述。
[0044]实施例2:
[0045]参见图8,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结构基本一致,稍有不同的是熔断器4在非受磁容器I的壁体上安装的方式:本实施在非受磁容器I的壁体上开有定位凹孔7,该定位凹孔7为盲孔,熔断器4镶嵌在定位凹孔7内,所述熔断器4的壳体上设有法兰端头43,法兰端头43与非受磁容器I的壁体之间设有密封圈6,该结构同样实现了熔断器4是与非受磁容器I是固定接触的技术效果,实现了熔断器4检测非受磁容器I的温度,使其避免出现过热现象。
[0046]实施例3:
[0047]参见图9,本实施例与实施例2的结构基本一致,稍有不同的是熔断器4为方柱形结构,镶嵌安装在非受磁容器I的壁体的定位凹孔7内,其功能效果与实施例2—致。期间,熔断器4的非导磁壳体41可以是圆柱形、方柱体,片形、三角形等,定位凹孔7则与该形状相配的孔。
[0048]实施例4:
[0049]参见图10,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结构基本一致,稍有不同的是熔断器4在非受磁容器I的壁体上安装的方式:本实施在还包括有底座8,所述熔断器4安装在底座8上并与非受磁容器I接触,熔断器4的结构与实施例3 —致,它实现了熔断器4与非受磁容器I的接触效果,同样实现了熔断器4检测非受磁容器I的温度,使其避免出现过热现象。
[0050]实施例5:
[0051]参见图11,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交变励磁线圈2双侧加热的电磁加热器,其所述的受磁发热体3设置在交变励磁线圈2的两侧,它通过在交变励磁线圈2的两侧均布置有受磁发热体3,交变励磁线圈2向两侧发出的磁力线均被利用以驱使受磁发热体3对被加热体进行加热,通过该技术方案,使得交变励磁线圈2两侧的磁场均可被应用于驱使受磁发热体对被加热体进行加热,有效提高了电磁线圈盘的能效利用率,该结构请参见图7所示,而其工作原理可参见中国专利申请201410096434.6所公开的技术方案,在此不再赘述。在本实施例中,隔磁熔断器4与受磁发热体3固定接触,其固定接触的方式与实施例1至实施例3的一致,均可以采取通孔安装方式或凹孔镶嵌方式。
[0052]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磁加热器,上述实施例1-5所采取的隔磁熔断器4的结构形式尽管与本实用新型所限定的隔磁熔断器结构有稍微不同,在上述实施例1-5之外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磁加热器还可采取如上述隔磁熔断器的第五种原理结构,即将附图1至附图5所示的结构安装在电磁加热器的非受磁容器I上或受磁发热体3上,具体结构不再赘述。
[0053]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所述隔磁熔断器及电磁加热器,其在热熔断丝外设有可导热的非导磁壳体41,使得熔断器在磁场环境下的工作不受到磁场的影响,避免热熔断丝42受磁而发热,保证熔断器工作在正常的反应温度,避免产生误动作,同时在非导磁壳体41上设有用于将该隔磁熔断器固定接触在被固定物上的限位部,使得熔断器能通过限位部与被固定物形成稳定的固定接触形式,实现熔断器与非受磁容器形成相对固定,避免人为安装时因放置位置与绕线力度不一致造成熔断器的移位,杜绝了人为原因造成的灵敏度差问题,保证熔断器的灵敏度不受影响。
【权利要求】
1.一种应用于磁场环境下的隔磁熔断器,它包括热熔断丝(42),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有可导热的非导磁壳体(41),所述热熔断丝(42)设于非导磁壳体(41)的内腔,所述非导磁壳体(41)上设有用于将该隔磁熔断器固定接触在被固定物上的限位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应用于磁场环境下的隔磁熔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为栓杆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应用于磁场环境下的隔磁熔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栓杆结构为设置在非导磁壳体(41)上的插销(6)。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应用于磁场环境下的隔磁熔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栓杆结构为设置在非导磁壳体(41)上且开口可变形的卡脚(7)。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应用于磁场环境下的隔磁熔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栓杆结构为设置在非导磁壳体(41)上的外螺纹螺杆(8)。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应用于磁场环境下的隔磁熔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为卡台(9)。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应用于磁场环境下的隔磁熔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非导磁壳体(41)上设有连接孔,所述限位部螺纹连接部为设置在连接孔的腔壁上的内螺纹(10)。
8.—种电磁加热器,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交变励磁线圈(2)、受磁发热体(3)及如权利要求I至7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隔磁熔断器(4),所述隔磁熔断器(4)与电磁加热器的供电电路串联连接并用于控制电磁加热器工作温度过高而断电,交变励磁线圈(2)发出的磁力线作用于受磁发热体(3)使得受磁发热体(3)发热。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电磁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被固定物为用于承载被加热体的非受磁容器(1),受磁发热体(3)设于非受磁容器(I)内,所述隔磁熔断器(4)与非受磁容器(I)固定接触。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电磁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受磁发热体(3)设置在交变励磁线圈(2 )的两侧,所述被固定物为受磁发热体(3 ),所述隔磁熔断器(4 )与受磁发热体(3 )固定接触。
【文档编号】H05B6/10GK204257511SQ201420864167
【公开日】2015年4月8日 申请日期:2014年12月31日 优先权日:2014年12月31日
【发明者】李镇南, 李镇莲 申请人:李镇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