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强度高韧性新型薄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75893阅读:671来源:国知局
高强度高韧性新型薄膜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薄膜,尤指一种具有较高强度的同时又具有很好的韧性薄膜。
背景技术
:在现有薄膜的种类很多,差次不齐。聚乙烯制成的薄膜的拉伸强度较低,阻隔性差;而编织袋类的薄膜无韧性,防潮防水性差,印刷图案不美观,不具阻隔性,不具自动包装功能。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具有较高强度的同时又具有很好的韧性薄膜,以克服上述问题。技术实现要素:针对
背景技术
所面临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较高强度的同时又具有很好的韧性薄膜。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手段一种高强度高韧性新型薄膜,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聚乙烯层;网编织层,与所述第一聚乙烯层连接;第二聚乙烯层,与所述网编织层连接;铝箔层,与所述第二聚乙烯层连接;第三聚乙烯层,与所述铝箔层连接。进一步,所述高强度高韧性新型薄膜的总厚度为250MIC。进一步,所述第一聚乙烯层的厚度为37.5MIC。进一步,所述第二聚乙烯层的厚度为37.5MIC。进一步,所述第三聚乙烯层的厚度为37.5MIC。进一步,所述网编织层的厚度为75MIC。进一步,所述铝箔层的厚度为62.5MIC。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所述高强度高韧性新型薄膜由多种不同功能材质复合而成,所述第一聚乙烯层使得所述高强度高韧性新型薄膜具有一定韧性;所述网编织层使得所述高强度高韧性新型薄膜具有比较强的拉伸度;所述第二聚乙烯层用于与铝箔层及网编织层的复合,使每层之间的粘合更牢固;所述铝箔层使所述高强度高韧性新型薄膜具有保温性、防潮性、阻隔性;所述第三聚乙烯层使所述高强度高韧性新型薄膜具有韧性及食品安全级别的包装功能。附图说明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高强度高韧性新型薄膜的部分剖视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高强度高韧性新型薄膜的复合方式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第一聚乙烯层1第二聚乙烯层3第三聚乙烯层5网编织层2铝箔层4动力胶轮6加温轮7收卷8具体实施方式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如附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高强度高韧性新型薄膜,包括:第一聚乙烯层1;网编织层2,与所述第一聚乙烯层1连接;第二聚乙烯层3,与所述网编织层2连接;铝箔层4,与所述第二聚乙烯层3连接;第三聚乙烯层5,与所述铝箔层4连接,所述高强度高韧性新型薄膜由多种不同功能材质复合而成。如附图1所示,所述第一聚乙烯层1使得所述高强度高韧性新型薄膜具有一定韧性;所述第一聚乙烯层1的厚度为37.5MIC。如附图1所示,所述网编织层2使得所述高强度高韧性新型薄膜具有比较强的拉伸度;所述网编织层2的厚度为75MIC。如附图1所示,所述第二聚乙烯层3用于与铝箔层4及网编织层2的复合,使每层之间的粘合更牢固;所述第二聚乙烯层3的厚度为37.5MIC。如附图1所示,所述铝箔层4使所述高强度高韧性新型薄膜具有保温性、防潮性、阻隔性;所述铝箔层4的厚度为62.5MIC。如附图1所示,所述第三聚乙烯层5使所述高强度高韧性新型薄膜具有韧性及食品安全级别的包装功能。所述第三聚乙烯层5的厚度为37.5MIC。如附图1所示,所述高强度高韧性新型薄膜的总厚度为250MIC。所述高强度高韧性新型薄膜五层分别复合后具有薄膜的韧性的同时并具有编织袋的强度,具有很好的强度以及抗冲击能力,并具有韧性,有缓冲力,不易破损。如图所示2,由上至下分别放置第一聚乙烯层1、网编织层2、第二聚乙烯层3、铝箔层4、第三聚乙烯层5五卷薄膜筒料,在动力胶轮6的驱动力下,五卷薄膜将在此汇合被压紧,并输送至加温轮7处,上下加温轮7通过热传递方式使五层薄膜结合,最后驱动收卷8,实现五层薄膜的复合。以上详细说明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的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内。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