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菌织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88188阅读:608来源:国知局
一种抗菌织物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纤维纺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抗菌织物。



背景技术:

织物的应用广泛,可以用于制作衣物、毛巾、地毯或者建筑材料等等,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保健意识不断增强,不仅注意食物、食品的健康要求,也对织物提出了更高、更广泛要求。

随着织物产品的使用易吸附汗渍和细菌,并且产品使用时暴露在外,会沾染很多有害细菌,如果继续使用,就容易引起细菌的大规模繁殖,影响使用者的身体健康。此外,在织物的储存过程中,如果保存不当沾染在织物表面的细菌也会缓慢繁殖,织物也容易发生霉变,或者被侵蚀破洞,严重缩短了其使用寿命。并对使用者产生经济上的损失。

因此,上述问题亟待解决。



技术实现要素:

实用新型目的:为了克服以上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抗菌织物,该抗菌织物结构简单、合理,易于实现,使用便捷,可以有效防霉抗菌,织物使用寿命长,性价比高。

技术方案:一种抗菌织物,从上到下依次由上表层、上抗菌层、基层、下抗菌层和下表层组成。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抗菌织物结构简单、合理,易于实现,可以有效防霉抗菌,织物使用寿命长,性价比高。

进一步的,上述的抗菌织物,所述基层包括经向纤维束和纬向纤维束,所述经向纤维束和纬向纤维束依次交织成斜纹组织单元。纤维层采用斜纹组织单元,其强度高,柔软性好,舒适性佳。

进一步的,上述的抗菌织物,所述斜纹组织单元中的经向纤维束和纬向纤维束三上一下设置。斜纹组织单元的悬垂性好,且易于实现。

进一步的,上述的抗菌织物,所述经向纤维束包括羊毛纤维、棉纤维和亚麻纤维,所述羊毛纤维、棉纤维和亚麻纤维粘胶连接成一体。

进一步的,上述的抗菌织物,所述纬向纤维束包括羽绒纤维、棉纤维和腈纶纤维,所述羽绒纤维、棉纤维呈螺旋捻合结构,所述腈纶纤维穿插于所述羽绒纤维和棉纤维中。纬向纤维结构合理,束羽绒纤维和棉纤维呈螺旋捻合增加了纬向纤维束的蓬松性能,柔顺性好且结构强度高,韧性好,腈纶纤维不易被拉断,保证了纤维的强度的同时,也提高了整体的舒适性。

进一步的,上述的抗菌织物,所述纬向纤维束为S捻向。纬向纤维束生产简单,应用方便。

进一步的,上述的抗菌织物,所述上抗菌层和下抗菌层自上而下分别设有壳聚糖抗菌层、天然芦荟抗菌层和天然抗菌肽抗菌层。多层天然抗菌层,绿色环保,材料来源广,抗菌防霉效果好,不易滋生细菌,并且不会发生霉蛀现象,使用寿命长。

进一步的,上述的抗菌织物,所述上表层、上抗菌层、基层、下抗菌层和下表层一体热固成型。一体热固成型的成型性好,结构稳定性好,抗菌织物性能稳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上述的抗菌织物,所述上抗菌层和下抗菌层包括聚乙烯树脂层,所述聚乙烯树脂层中均匀混有抗菌剂,所述抗菌剂按照重量份数计,包括以下组分:

1-甲基-1,4 二氢化氮杂萘2-5份

氯化铜1-8份

磷酸二氢铵0.2-2份

壳聚糖8-15份

抗菌肽3-10份

茶树精油2-8份

异噻唑啉-3-酮0.1-0.6份

1-甲基-4-哌啶酮0.2-0.8份,

双环己酮草酰二腙2-6份。

抗菌剂组分合理,易于实现,抗菌防霉效果好,不易滋生细菌,并且不会发生霉蛀现象,使用寿命长。

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抗菌织物,结构简单、合理,易于实现,应用方便,织物的柔顺性和舒适性佳,还可以有效防霉抗菌,织物不易滋生细菌,并且不会发生霉蛀现象,使用寿命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抗菌织物的正面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抗菌织物的背面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抗菌织物的包体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上表层、2上抗菌层、3基层、31经向纤维束、311羊毛纤维、312棉纤维、313亚麻纤维、32纬向纤维束、321羽绒纤维、322棉纤维、323腈纶纤维、4下抗菌层、5下表层组成。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明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的抗菌织物,从上到下依次由上表层1、上抗菌层2、基层3、下抗菌层4和下表层5组成,且所述上表层1、上抗菌层2、基层3、下抗菌层4和下表层5一体热固成型。

此外,所述上抗菌层2和下抗菌层4自上而下分别设有壳聚糖抗菌层、天然芦荟抗菌层和天然抗菌肽抗菌层。

进一步的,上述的抗菌织物,所述基层3包括经向纤维束31和纬向纤维束32,所述经向纤维束31和纬向纤维束32依次交织成斜纹组织单元,并且所述斜纹组织单元中的经向纤维束和纬向纤维束三上一下设置。

其中,如图2所示,所述经向纤维束31包括羊毛纤维311、棉纤维312和亚麻纤维313,所述羊毛纤维311、棉纤维312和亚麻纤维313粘胶连接成一体。另,如图3所示,所述纬向纤维束32包括羽绒纤维321、棉纤维322和腈纶纤维323,所述羽绒纤维321、棉纤维322呈螺旋捻合结构,所述腈纶纤维323穿插于所述羽绒纤维321和棉纤维322中,且所述纬向纤维束32为S捻向。

实施例2

如图1所示的抗菌织物,从上到下依次由上表层1、上抗菌层2、基层3、下抗菌层4和下表层5组成,且所述上表层1、上抗菌层2、基层3、下抗菌层4和下表层5一体热固成型。

此外,所述上抗菌层2和下抗菌层4包括聚乙烯树脂层,所述聚乙烯树脂层中均匀混有抗菌剂,所述抗菌剂按照重量份数计,包括以下组分:

1-甲基-1,4 二氢化氮杂萘2份

氯化铜1份

磷酸二氢铵0.2份

壳聚糖8份

抗菌肽3份

茶树精油2份

异噻唑啉-3-酮0.1份

1-甲基-4-哌啶酮0.2份,

双环己酮草酰二腙2份。

进一步的,上述的抗菌织物,所述基层3包括经向纤维束31和纬向纤维束32,所述经向纤维束31和纬向纤维束32依次交织成斜纹组织单元,并且所述斜纹组织单元中的经向纤维束和纬向纤维束三上一下设置。

其中,如图2所示,所述经向纤维束31包括羊毛纤维311、棉纤维312和亚麻纤维313,所述羊毛纤维311、棉纤维312和亚麻纤维313粘胶连接成一体。另,如图3所示,所述纬向纤维束32包括羽绒纤维321、棉纤维322和腈纶纤维323,所述羽绒纤维321、棉纤维322呈螺旋捻合结构,所述腈纶纤维323穿插于所述羽绒纤维321和棉纤维322中,且所述纬向纤维束32为S捻向。

实施例3

如图1所示的抗菌织物,从上到下依次由上表层1、上抗菌层2、基层3、下抗菌层4和下表层5组成,且所述上表层1、上抗菌层2、基层3、下抗菌层4和下表层5一体热固成型。

此外,所述上抗菌层2和下抗菌层4包括聚乙烯树脂层,所述聚乙烯树脂层中均匀混有抗菌剂,所述抗菌剂按照重量份数计,包括以下组分:

1-甲基-1,4 二氢化氮杂萘5份

氯化铜8份

磷酸二氢铵2份

壳聚糖15份

抗菌肽10份

茶树精油8份

异噻唑啉-3-酮0.6份

1-甲基-4-哌啶酮0.8份,

双环己酮草酰二腙6份。

进一步的,上述的抗菌织物,所述基层3包括经向纤维束31和纬向纤维束32,所述经向纤维束31和纬向纤维束32依次交织成斜纹组织单元,并且所述斜纹组织单元中的经向纤维束和纬向纤维束三上一下设置。

其中,如图2所示,所述经向纤维束31包括羊毛纤维311、棉纤维312和亚麻纤维313,所述羊毛纤维311、棉纤维312和亚麻纤维313粘胶连接成一体。另,如图3所示,所述纬向纤维束32包括羽绒纤维321、棉纤维322和腈纶纤维323,所述羽绒纤维321、棉纤维322呈螺旋捻合结构,所述腈纶纤维323穿插于所述羽绒纤维321和棉纤维322中,且所述纬向纤维束32为S捻向。

实施例4

如图1所示的抗菌织物,从上到下依次由上表层1、上抗菌层2、基层3、下抗菌层4和下表层5组成,且所述上表层1、上抗菌层2、基层3、下抗菌层4和下表层5一体热固成型。

此外,所述上抗菌层2和下抗菌层4包括聚乙烯树脂层,所述聚乙烯树脂层中均匀混有抗菌剂,所述抗菌剂按照重量份数计,包括以下组分:

1-甲基-1,4 二氢化氮杂萘3份

氯化铜5份

磷酸二氢铵0.8份

壳聚糖12份

抗菌肽5份

茶树精油6份

异噻唑啉-3-酮0.3份

1-甲基-4-哌啶酮0.5份,

双环己酮草酰二腙3份。

进一步的,上述的抗菌织物,所述基层3包括经向纤维束31和纬向纤维束32,所述经向纤维束31和纬向纤维束32依次交织成斜纹组织单元,并且所述斜纹组织单元中的经向纤维束和纬向纤维束三上一下设置。

其中,如图2所示,所述经向纤维束31包括羊毛纤维311、棉纤维312和亚麻纤维313,所述羊毛纤维311、棉纤维312和亚麻纤维313粘胶连接成一体。另,如图3所示,所述纬向纤维束32包括羽绒纤维321、棉纤维322和腈纶纤维323,所述羽绒纤维321、棉纤维322呈螺旋捻合结构,所述腈纶纤维323穿插于所述羽绒纤维321和棉纤维322中,且所述纬向纤维束32为S捻向。

实施例5

如图1所示的抗菌织物,从上到下依次由上表层1、上抗菌层2、基层3、下抗菌层4和下表层5组成,且所述上表层1、上抗菌层2、基层3、下抗菌层4和下表层5一体热固成型。

此外,所述上抗菌层2和下抗菌层4包括聚乙烯树脂层,所述聚乙烯树脂层中均匀混有抗菌剂,所述抗菌剂按照重量份数计,包括以下组分:

1-甲基-1,4 二氢化氮杂萘5份

氯化铜3份

磷酸二氢铵0.5份

壳聚糖15份

抗菌肽3份

茶树精油5份

异噻唑啉-3-酮0.6份

1-甲基-4-哌啶酮0.2份,

双环己酮草酰二腙3份。

进一步的,上述的抗菌织物,所述基层3包括经向纤维束31和纬向纤维束32,所述经向纤维束31和纬向纤维束32依次交织成斜纹组织单元,并且所述斜纹组织单元中的经向纤维束和纬向纤维束三上一下设置。

其中,如图2所示,所述经向纤维束31包括羊毛纤维311、棉纤维312和亚麻纤维313,所述羊毛纤维311、棉纤维312和亚麻纤维313粘胶连接成一体。另,如图3所示,所述纬向纤维束32包括羽绒纤维321、棉纤维322和腈纶纤维323,所述羽绒纤维321、棉纤维322呈螺旋捻合结构,所述腈纶纤维323穿插于所述羽绒纤维321和棉纤维322中,且所述纬向纤维束32为S捻向。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这些改进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