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布料的补强布粘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96874阅读:16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用于布料的补强布粘贴装置,属于服装制作领域。



背景技术:

在服装制作过程中,有一道重要的工序是在布料等片材上粘贴补强布,加强片材的强度,使其耐用不易变形。传统的对片材粘贴补强布的操作,是由工人手工进行的,加工效率很低。因此,亟需一种能够用于对片材进行补强布粘贴加工的自动化的机械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适用于布料的补强布粘贴装置,该机器能够显著提供对片材进行补强布粘贴加工的工作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适用于布料的补强布粘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工作台、补强布供给单元、补强布剪裁单元、补强布转移及粘贴单元以及出料单元;所述补强布供给单元包括第一卷带轮、第二卷带轮、第一主动辊、第一从动辊、第二主动辊、第二从动辊、第一张紧辊、第二张紧辊以及双头气缸;所述第一卷带轮和第二卷带轮通过第一架体转动支撑在所述工作台的后端,在所述第一卷带轮的轮轴上固定设置第一同步带轮,在所述第二卷带轮的轮轴上固定设置第二同步带轮,所述第一同步带轮与第二同步带轮之间通过同步带连接;所述第一主动辊和第一从动辊通过第一支座转动设置在所述工作台上,所述第一主动辊与所述第一从动辊之间留有供补强布穿过的间隙;所述第二主动辊和第二从动辊通过第二支座转动设置在位于所述第一支座前方的工作台上,所述第二主动辊与所述第二从动辊之间留有供补强布穿过的间隙;在所述双头气缸的两个输出杆上分别布置有第一齿条,在所述第一主动辊的辊轴上固定设置第一齿轮,在所述第二主动辊的辊轴上固定设置第二齿轮,所述第一齿轮与其中一所述第一齿条啮合,所述第二齿轮与另一所述第一齿条啮合;所述第一张紧辊转动设置在开设于所述工作台上且上下贯通的安装槽中,所述安装槽位于所述第二支座的前方;所述第二张紧辊转动设置在所述工作台后端的下方;所述补强布转移及粘贴单元包括第二架体、第一直线运动缸、第一导轨、滑块、第二直线运动缸、连接臂、第三齿轮、连接块、第二连接块、吸附部件以及第二齿条;所述第二架体固定连接在所述工作台上;所述第一直线运动缸水平设置在所述第二架体上;所述第一导轨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二架体上且沿所述工作台的前后方向水平布置;所述滑块滑动连接在所述第一导轨上;所述第一直线运动缸的输出杆与所述滑块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直线运动缸垂直设置在所述滑块上,所述第二直线运动缸的输出杆与所述连接臂的后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三齿轮转动设置在所述连接臂的前端;所述连接块的一端与所述第三齿轮固定连接;在所述连接块上分散布置有所述吸附部件;所述第二齿条固定水平设置在所述第二架体上,所述第二齿条与所述第三齿轮满足配合关系;所述第二连接块距离可变地设置在所述连接块的自由端,在所述第二连接块上亦分散布置有所述吸附部件;所述补强布剪裁单元包括第三直线运动缸、冲压头、移动平台以及第二导轨;所述第二导轨设置在位于所述第一支座与第二支座之间的所述工作台上且沿所述工作台的前后方向布置;所述移动平台滑动连接在所述第二导轨上,所述移动平台通过第二连接臂与所述双头气缸的其中一个输出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三直线运动缸通过第三架体垂直设置在所述移动平台的上方;在所述第三直线运动缸的输出杆的端部固定设置所述冲压头;所述出料单元包括位于所述工作台前端的升降台和输送带,所述输送带用于将完成加工的片材运送出所述工作台;所述输送带包括多个呈条状且平行间隔布置的带体;所述升降台从开设在所述工作台上的通槽中穿过,所述升降台包括底板和多个间隔平行设置在所述底板上的条板;各所述带体与各所述条板平行交替排布;在所述工作台的底部设置两根立柱,两根所述立柱的底部共同连接一横梁,在所述横梁上设置第四直线运动缸,所述第四直线运动缸的输出杆固定连接所述底板的底面。

所述双头气缸通过固定块紧固连接在所述工作台上。

所述第一直线运动缸、第二直线运动缸和第三直线运动缸为电缸、气缸或液压缸。

在所述连接臂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安装块,每一安装块的顶部与一导向杆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导向杆从开设在所述滑块上的通孔中穿过。

所述第二连接块通过导向杆与所述连接块滑动连接;在所述第二连接块一侧设置有第一连杆安装座和位于第一连杆安装座后方的连杆限位块,所述第一连杆安装座与第一连杆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一连杆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杆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二连杆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杆安装座铰接,所述第二连杆安装座设置在所述连接块的一侧;在所述连接臂的前端设置一向前伸出的悬臂,在所述悬臂的前端转动连接一用于拨动所述第二连杆的叉形拨杆,所述叉形拨杆包括轴套和固定设置在所述轴套上的两个拨杆,所述轴套转动连接在位于所述悬臂前端的固定轴上,在所述轴套上设置有多个三角齿;在所述悬臂前端位于所述轴套上方的位置设置有固定架,在所述固定架的顶面设置倒置的u形架;在所述固定架上滑动设置顶块,所述顶块具有呈三角形的头部;在所述u形架上通过螺栓孔配合连接一调节螺钉,所述调节螺钉的端部与所述顶块的尾部通过弹簧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块与所述连接块之间设置有拉簧。

所述吸附部件为气流负压式吸盘。

所述连接臂包括连接板、导杆、螺纹杆和第二滑块;其中,所述连接板的后端与所述第二直线运动缸的输出杆固定连接,所述导杆固定设置在所述连接板的下方,所述第二滑块滑动连接在所述导杆上,所述第二滑块通过螺纹孔与所述螺纹杆配合连接;所述第三齿轮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二滑块上。

在所述第一主动辊的辊轴上设置第四齿轮,在所述第一从动辊的辊轴上设置第五齿轮,所述第四齿轮与所述第五齿轮啮合;在所述第二主动辊的辊轴上设置第六齿轮,在所述第二从动辊的辊轴上设置第七齿轮,所述第六齿轮与所述第七齿轮啮合。

所述底板的两侧分别设置一支臂,每一所述支臂均与一所述立柱滑动连接;在位于所述横梁与所述支臂之间的所述立柱上套设有弹簧。

本发明由于采取以上技术方案,其具有以下优点:本发明主要由工作台、补强布供给单元、补强布转移及粘贴单元、补强布剪裁单元以及出料单元构成,能够实现补强布与隔离纸分离、补强布裁切、片材转移并与裁下的补强布粘合、粘贴完补强布的片材转移走等过程,从而以自动化的方式实现对片材进行补强布粘贴的过程,具有省时高效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补强布供给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补强布转移及粘贴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补强布剪裁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连接块与第二连接块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连接块与第二连接块的连接结构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冲压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出料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出料单元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的描述。

如图1所示,本发明包括工作台10、补强布供给单元20、补强布转移及粘贴单元30、补强布剪裁单元40以及出料单元50。

如图1~3所示,补强布供给单元20包括第一卷带轮201、第二卷带轮202、第一主动辊203、第一从动辊204、第二主动辊205、第二从动辊206、第一张紧辊207、第二张紧辊208以及双头气缸209;第一卷带轮201和第二卷带轮202通过第一架体210转动支撑在工作台10的后端,在第一卷带轮201的轮轴上固定设置第一同步带轮211,在第二卷带轮202的轮轴上固定设置第二同步带轮212,第一同步带轮211与第二同步带轮212之间通过同步带213连接;第一主动辊203和第一从动辊204通过第一支座214转动设置在工作台10上,第一主动辊203与第一从动辊204之间留有供补强布穿过的间隙;第二主动辊205和第二从动辊206通过第二支座215转动设置在位于第一支座214前方的工作台10上,第二主动辊205与第二从动辊206之间留有供补强布穿过的间隙;在双头气缸209的两个输出杆上分别布置有第一齿条216,在第一主动辊203的辊轴上固定设置第一齿轮217,在第二主动辊205的辊轴上固定设置第二齿轮218,第一齿轮217与其中一第一齿条216啮合,第二齿轮218与另一第一齿条216啮合;第一张紧辊207转动设置在开设于工作台10上且上下贯通的安装槽中,安装槽位于第二支座215的前方;第二张紧辊208转动设置在工作台10后端的下方。

如图1、图4所示,补强布转移及粘贴单元30包括第二架体301、第一直线运动缸302、第一导轨303、滑块304、第二直线运动缸305、连接臂306、第三齿轮307、连接块308、吸附部件309以及第二齿条310。第二架体301固定连接在工作台10上;第一直线运动缸302水平设置在第二架体301上;第一导轨303固定设置在第二架体301上且沿工作台10的前后方向水平布置。滑块304滑动连接在第一导轨303上;第一直线运动缸302的输出杆与滑块304固定连接;第二直线运动缸305垂直设置在滑块304上,第二直线运动缸305的输出杆与连接臂306的后端固定连接;第三齿轮307转动设置在连接臂306的前端;连接块308的一端与第三齿轮307固定连接;在连接块308上分散布置有吸附部件309;第二齿条310固定水平设置在第二架体301上,第二齿条310与第三齿轮307满足配合关系。

如图2、图4和图5所示,补强布剪裁单元40包括第三直线运动缸401、冲压头402、移动平台403以及第二导轨404。第二导轨404设置在位于第一支座214与第二支座215之间的工作台10上且沿工作台10的前后方向布置。移动平台403滑动连接在第二导轨404上,移动平台403通过连接臂405与双头气缸209的其中一个输出杆固定连接。第三直线运动缸401通过第三架体406垂直设置在移动平台403的上方。在第三直线运动缸401的输出杆的端部固定设置冲压头402。

如图9、图10所示,出料单元50包括设置在工作台10前端的升降台501和输送带502。其中,输送带502用于将完成加工的片材运送出工作台10。输送带502包括多个呈条状且平行间隔布置的带体503。升降台501从开设在工作台10上的通槽中穿过,升降台501包括底板504和多个间隔平行设置在底板504上的条板505。各带体503与各条板505平行交替排布。在工作台10的底部设置两根立柱506,两根立柱506的底部共同连接一横梁507,在横梁507上设置第四直线运动缸508,第四直线运动缸508的输出杆固定连接底板504的底面。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如下:

在开始工作之前,先将成卷的补强布安装在第一卷带轮201上,然后手动拉住补强布的自由端使其穿过第一主动辊203与第一从动辊204之间的间隙,然后将穿过间隙部分的补强布的隔离纸撕开,使隔离纸绕过第一从动辊204后卷绕在第二卷带轮202上。紧接着,手动将与隔离纸分离后的补强布穿过第二主动辊205与第二从动辊206之间的间隙,再依次绕过第一张紧辊207和第二张紧辊208后,将补强布的自由端卷绕在第二卷带轮202上。完成上述工作后,补强布供给单元20即可进行补强布的供给,具体地,第一卷带轮201提供补强布,而第二卷带轮202则回收隔离纸以及剪裁后剩余部分的补强布。

补强布剪裁单元40用于从去除了隔离纸的补强布上裁下合适尺寸的补强布,以便于后续工序中其与片材粘合。具体地,控制第三直线运动缸401的输出杆伸出,其带动冲压头402下降,最终从位于第一主动辊203与第二主动辊205之间的补强布上裁下一部分补强布,裁下的补强布落在移动平台403上。然后控制双头气缸209的输出杆向前运动一定行程,此时,移动平台403向前移动一定距离,第一主动辊203和第二主动辊205也驱动补强布向前移动一定距离,补强布的移动带动第一卷带轮201和第二卷带轮202转过一定角度。

补强布转移及粘贴单元30用于拾取剪裁下的补强布并使补强布与片材粘合。具体地,补强布转移及粘贴单元30的初始状态为连接块308位于第三齿轮307的后方,并且连接块308位于剪裁下的补强布的上方,控制第二直线运动缸305的输出杆伸出,则连接臂306将带动第三齿轮307和连接块308一同下降,当安装在连接块308上的吸附部件309下降至接触到放在工作台10上的已经裁下的补强布时,控制吸附部件309吸住补强布,之后控制第二直线运动缸305的输出杆缩回,直至第三齿轮307上升至与第二齿条310处在相同的高度。之后控制第一直线运动缸302的输出杆输出,此时滑块304向前运动,在滑块304向前运动过程中,第三齿轮307在第二齿条310的配合作用下发生旋转,从而驱动连接块308转动至第三齿轮307的前方。然后控制第二直线运动缸305的输出杆伸出,直至将补强布粘贴到放置在工作台10上的片材上,从而实现片材与补强布的粘合。然后控制第二直线运动缸305的输出杆缩回至第三齿轮307与第二齿条310处在相同的高度,之后控制第一直线运动缸302的输出杆缩回,带动滑块304向后运动。在滑块304向后运动的过程中,位于连接臂306上的第三齿轮307将在第二齿条310的配合作用下发生旋转,从而驱动连接块308转动至第三齿轮307的后方,为拾取下一个剪裁下的补强布做准备。

出料单元50的作用是将完成粘贴补强带加工的片材运送出工作台10。具体地,补强布转移及粘贴单元30在升降台501的条板505上完成对片材粘贴补强布的操作,即粘贴完补强布的片材位于条板505上。此时,控制升降台501下降,使得片材落在第三输送带502的带体503上。然后利用第三输送带502即可将完成过胶以及粘贴补强带的片材运送出工作台10。

上述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双头气缸209通过固定块221紧固连接在工作台10上。

上述实施例中,第一直线运动缸302、第二直线运动缸305和第三直线运动缸401为电缸、气缸或液压缸。

上述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在连接臂306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安装块313,每一安装块313的顶部与一导向杆314的下端固定连接,导向杆314从开设在滑块304上的通孔中穿过。

上述实施例中,如图6、图7所示,补强布转移及粘贴单元30还包括第二连接块320,第二连接块320距离可变地设置在连接块308的自由端,在第二连接块320上亦分散布置有吸附部件309。进一步地,第二连接块320通过导向杆321与连接块308滑动连接。在第二连接块320的一侧设置有第一连杆安装座322和位于第一连杆安装座322后方的连杆限位块323,第一连杆安装座322与第一连杆324的一端铰接,第一连杆324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杆325的一端铰接,第二连杆325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杆安装座326铰接,第二连杆安装座326设置在连接块308的一侧。在连接臂306的前端设置一向前伸出的悬臂331,在悬臂331的前端转动连接一用于拨动第二连杆325的叉形拨杆332,叉形拨杆332包括轴套333和固定设置在轴套上的两个拨杆334,轴套333转动连接在位于悬臂331前端的固定轴上,在轴套333上设置有多个三角齿335。在悬臂331前端位于轴套333上方的位置设置有固定架337,在固定架337的顶面设置倒置的u形架338,在固定架337上滑动设置顶块339,顶块339具有呈三角形的头部。在u形架338上通过螺栓孔配合连接一调节螺钉340,调节螺钉340的端部与顶块339的尾部通过弹簧341连接。第二连接块320与连接块308之间设置有拉簧345。如图8所示,冲压头402包括支撑板411,支撑板411的顶部与第三直线运动缸401的输出杆固定连接,在支撑板411的底部沿前后方向间隔布置两个压刀412。本发明设置第二连接块320的目的在于:使补强布转移及粘贴单元30在工作一个循环内可以实现对两个片材的粘贴补强布操作,并且由于被两个压刀所裁下的两个补强布的间距小于两个片材上待粘贴的区域的间距(因为片材本身的尺寸要显著大于所裁下的补强布的尺寸),因此第二连接块320和连接块308之间具备间距自动调节功能,以使得当两片补强布转移到两个片材上方时,其间距自动增大,以适应两片材的粘贴要求。具体地,两个压刀412每次剪裁下两片补强布,然后被连接块308和第二连接块320上的吸附部件拾取并转移至前方,与两个放置在工作台10上的片材粘合。当连接块308、第二连接块320位于第三齿轮307的前方时,第二连接块320在第一连杆324、第二连杆325以及连杆限位块323的作用下,与连接块308保持一定的间距。当连接块308和第二连接块320在第三齿轮307的带动下开始向后旋转时,第一连杆324和第二连杆325被叉形拨杆332拨动,使得第二连接块320在拉簧345的拉力作用下向连接块308滑动,导致第二连接块320与连接块308之间的间距消失。连接块308和第二连接块320在第三齿轮307的带动下继续旋转,当第一连杆324和第二连杆325处于极限位置时,将对叉形拨杆332形成侧向力,在侧向力的作用下,轴套333被迫转动,当轴套333转动至拨杆334不再妨碍第一连杆324和第二连杆325时,顶块339再次进入合适的三角齿335间隙以固定住轴套333。消除间距后的第二连接块320和连接块308刚好与剪裁下的两片补强布对齐。当连接块308和第二连接块320拾取起两片补强布后,连接块308和第二连接块320带着补强布向第三齿轮307的前方旋转。在旋转过程中,第一连杆324、第二连杆325与外侧的拨杆334接触并且相互施加作用力,第一连杆324和第二连杆325在被侧向推动的时候,驱使第二连接块320向远离连接块308的方向滑动,从而使得第二连接块320与连接块308产生间距。而拨杆334在被侧向推动过程中,带动轴套333转动,从而使内侧的拨杆334再次回到第一连杆324、第二连杆325与连接块308之间。产生间距后的第二连接块320与连接块308分别将各自转移过来的补强布与对应的片材粘合。由此完成一次粘贴两个片材的操作。

上述实施例中,吸附部件309为气流负压式吸盘。

上述实施例中,连接臂306包括连接板351、导杆352、螺纹杆353和第二滑块354。其中,连接板351的后端与第二直线运动缸305的输出杆固定连接,导杆352固定设置在连接板351的下方,第二滑块354滑动连接在导杆352上,第二滑块354通过螺纹孔与螺纹杆353配合连接;第三齿轮307转动设置在第二滑块354上。

上述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在第一主动辊203的辊轴上设置第四齿轮231,在第一从动辊204的辊轴上设置第五齿轮232,第四齿轮231与第五齿轮232啮合;在第二主动辊205的辊轴上设置第六齿轮233,在第二从动辊206的辊轴上设置第七齿轮234,第六齿轮233与第七齿轮234啮合。

上述实施例中,如图9、图10所示,底板504的两侧分别设置一支臂510,每一支臂510均与一立柱506滑动连接;在位于横梁507与支臂510之间的立柱506上套设有弹簧512。

本发明仅以上述实施例进行说明,各部件的结构、设置位置及其连接都是可以有所变化的,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凡根据本发明原理对个别部件进行的改进和等同变换,均不应排除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