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贴合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04735阅读:866来源:国知局
一种贴合机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贴合机。



背景技术:

贴合工艺是通过施加一定的机械外力,使两种材料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达到牢固结合的目的,贴合工艺在目前的各种成型工艺方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贴合工艺通常依靠贴合机来完成。目前,一些产品在利用现有的贴合机进行贴合工艺的过程中,由于贴合产品材料自身带有一些粉尘或者表面不够干净时,从而使得贴合出来的产品质量不好,又或者一些产品在贴合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温度条件下才能便于贴合(如胶带和机材的贴合),又或者产品在经过贴合后,工作人员无法及时地对产品进行检测。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及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贴合机,利用该贴合机,可方便地对产品进行加热后再进行贴合,并且还可以在贴合前对产品进行静电除尘,从而使得产品的贴合效果和质量更好。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贴合机,其包括机体,机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放料机构和收料卷料机构,放料机构和收料卷料机构之间设置有输送台,输送台上靠向收料卷料机构的一侧设置有贴合机构,输送台上位于放料机构与贴合机构之间的位置处依次设置有加热装置和静电除尘装置,所述机体上还设置有用于控制加热装置和静电除尘装置的工作状态的控制器。

进一步地,所述收料卷料机构的上方设置有CCD图像检测装置。

进一步地,所述收料卷料机构的下方设置有废料收集装置。

优选地,所述废料收集装置设置于一可拉伸机构上。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贴合机,其通过设置加热装置和静电除尘装置,从而使得产品的贴合效果和质量更好;同时通过CCD图像检测装置,可便于工作人员实时监控贴合产品;此外,还通过在收料卷料机构的下方设置废料收集装置,使得可方便地将贴合过程中的废料进行收集。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贴合机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号为:10-机体,11-输送台,20-放料机构,30-收料卷料机构,40-贴合机构,50-加热装置,60-静电除尘装置,70-控制器,80-CCD图像检测装置,81-固定架,90-废料收集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附图1所示,一种贴合机,其包括机体10,机体10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放料机构20和收料卷料机构30,放料机构20和收料卷料机构30之间设置有输送台11,输送台11上靠向收料卷料机构30的一侧设置有贴合机构40,输送台11上位于放料机构20与贴合机构40之间的位置处依次设置有加热装置50和静电除尘装置60,所述机体10上还设置有用于控制加热装置50和静电除尘装置60的工作状态的控制器70。通过所述控制器70,工作人员可根据需要控制加热装置50和静电除尘装置60的工作状态,其中,所述加热装置50和静电除尘装置60可采用现有技术中的装置,如加热装置50可包括有发热板和电热管(图中为画出),发热板的底面与发热管接触,在控制器70中可通过电热管的工作状态,从而可通过电热管使得发热管的温度升高,需要贴合的材料从发热板顶面经过,即可对材料进行加热;所述静电除尘装置60则可采用现有贴合机中采用的静电除尘装置60,本实施例中的静电除尘装置60包括有多个并排设置的静电除尘辊,其通过静电除尘辊来对需要贴合的材料上的灰尘杂物进行清除,以保证材料的洁净,从而提高产品的贴合质量。本实施例中的放料机构20、收料卷料机构30、输送台11以及贴合机构40采用现有技术中的结构即可,在此不再对其进行详述。

作为优选的实施例,所述收料卷料机构30的上方设置有CCD图像检测装置80,该CCD图像检测装置80通过一固定架81设置于收料卷料机构30的上方,该固定架81优选为可调节方向和可伸缩结构的固定架81,以便根据需要调整CCD图像检测装置80的安装位置和检测方向。所述CCD图像检测装置80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详述其结构和工作原理。

作为优选的实施例,所述收料卷料机构30的下方设置有废料收集装置90,利用该废料收集装置90可方便地将将贴合过程中的废料(如贴合失败的材料)进行收集。所述废料收集装置90优选设置于一可拉伸机构(图中未画出)上,利用该可拉伸机构可将废料收集装置90推至机体10上设置相应的空腔内。

以下简要说明本实施例提供的贴合机的工作过程:在放料机构20上放置需要贴合的材料,材料通过输送台11依次经过加热装置50和静电除尘装置60再到达贴合机构40进行贴合,最后通过收料卷料机构30将完成贴合工艺后的材料进行收料,工作人员可通过CCD图像检测装置80对贴合的产品进行检测;在贴合过程中,工作人员根据需要在控制器70上控制加热装置50和静电除尘装置60的工作状态,以根据贴合产品的实际来控制是否需要对贴合材料进行加热或去除静电和灰尘的步骤,从而有效提高贴合的效果和贴合产品的质量。

上述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现方式,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的前提下,任何显而易见的替换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