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非火工品进行工程破裂、破碎的充装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11232阅读:41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非火工品破裂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非火工品进行工程破裂、破碎的充装装置。



背景技术:

在工程破裂、破碎过程中往往会涉及到爆炸极限,其极限理论为,可燃气体或蒸气与空气的混合物,并不是在任何组成下都可以燃烧或爆炸,而且燃烧(或爆炸)的速率也随组成而变。实验发现,当混合物中可燃气体浓度接近化学反应式的化学计量比时,燃烧最快、最剧烈。若浓度减小或增加,火焰蔓延速率则降低。当浓度低于或高于某个极限值,火焰便不再蔓延。可燃气体或蒸气与空气的混合物能使火焰蔓延的最低浓度,称为该气体或蒸气的爆炸下限;反之,能使火焰蔓延的最高浓度则称为爆炸上限。可燃气体或蒸气与空气的混合物,若其浓度在爆炸下限以下或爆炸上限以上,便不会着火或爆炸。

爆炸极限一般用可燃气体或蒸气在混合气体中的体积百分数表示,有时也用单位体积可燃气体的质量(kg·m—3)表示。混合气体浓度在爆炸下限以下时含有过量空气,由于空气的冷却作用,活化中心的消失数大于产生数,阻止了火焰的蔓延。若浓度在爆炸上限以上,含有过量的可燃气体,助燃气体不足,火焰也不能蔓延。但此时若补充空气,仍有火灾和爆炸的危险。所以浓度在爆炸上限以上的混合气体不能认为是安全的。

现有的工程岩石破裂、破碎过程,通常采用炸药破裂对岩石进行破碎,其具有诸多弊端和限制,尤其是安全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限制,往往在需要进行炸药破裂的时候,无法得到使用炸药的许可,即使得到使用炸药的许可,也因其容易出现诸如飞石,震动,噪音,粉尘等负面效应,使得炸药在矿山开采和废石剥离的过程中呈现出弊多利少。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针对上述问题,有必要提出一种基于非火工品进行工程破裂、破碎的充装装置,其采用爆破极限理论,利用非火工品进行破裂,避免破裂过程中造成飞石、震动和粉尘等负面效应,其噪音小,破裂效率高,能根据不同的破裂环境采用更优化的破裂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基于非火工品进行工程破裂、破碎的充装装置,包括保护套、充装管和固定在充装管外表面的激活装置,所述充装管的输出端伸入保护套,且输入端位于保护套外部;充装管的输出端和激活装置密封设置于保护套内,所述激活装置为用于装激活材料的密封容器;还包括引线,所述引线的一端暴露于保护套外,另一端位于激活装置内部;所述激活装置的材质为纸质或PVC。。

充装管用于将介质输送进保护套中,而保护套具有密封效果,抗低温、高压,在实现破裂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引线激活激活装置,从而使激活装置发生反应,引起介质从液态被激活变成气态,在变化的一瞬间体积会增加很多倍,而充装液态介质的物理空间是限制或固定的,于是体积膨胀了的介质对岩石产生膨胀,因而引起破裂或破碎,实现利用非火工品进行工程破裂或破碎;

通过引线通电,传输到激活装置,从而使激活装置内部发生化学反应,起到激活的作用;其激活方式安全、高效,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激活装置的材质为纸质或PVC,方便在发生激活反应的时候,将该反应传递到激活装置外部的介质中,使介质由液态变为气态,实现介质膨胀,最终完成破裂工作。由于纸质管或PVC管承受压力的极限值足够低,能快速的传递激活反应,实现介质膨胀;如果采用承受压力极限值高的材料,则大大提高出现激活失败的概率,从而影响工人对破裂时间的判断,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具有安全隐患,甚至造成生命危险。本实用新型能避免破裂过程中造成飞石、震动和粉尘等负面效应,且施工噪音小,破裂效率高,能根据不同的破裂环境采用更优化的破裂方式。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充装管的管径为10-20mm。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充装管的输入端处设有软管,所述软管上靠近充装管的一端设有单向阀,另一端连接有快速接头。

实现介质的快速通入,可根据需求控制通入介质的量,更加方便、快捷、安全。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激活装置内部的引线端设置有点火头。

引线通电后,通过点火头传达到激活装置内部,实现激活。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保护套为聚乙烯薄膜套。

保护套材料采用聚乙烯薄膜,先用专用胶水把聚乙烯薄膜粘接成密封套,在粘接之前将充装管和激活装置放入其中,使粘接好后的保护套,不会漏气体也不漏液体,防止进灰尘和回潮。

作为上述方案的更进一步优化,所述保护套的周长为钻孔孔径的1.20-1.30 倍。

充分利用了力学原理进行密封,使保护套内部不会在充装介质的时候受力的作用,使其既起到密封作用,又不会承受拉力作用,增加了保护套的使用寿命,保证整个破裂、破碎流程能正常进行。

作为上述方案的更进一步优化,所述充装管的输出端与保护套底部之间的距离为80-120毫米。

确保带有压力从充装管进入的介质能够将保护套均匀地分布在孔的四周,且使介质经充装管进入保护套时,有一个缓冲过程,不会因充入的介质过多而使保护套破损。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采用爆破极限理论,利用非火工品进行破裂,避免了破裂过程中造成飞石、震动和粉尘等负面效应。

2、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噪音小,破裂效率高,能根据不同的破裂环境采用更优化的破裂方式。

3、通过引线通电,使激活装置内部发生化学反应,起到激活的作用;其激活方式安全、高效,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4、采用聚乙烯薄膜作为保护套,其不会漏气体也不漏液体,防止进灰尘和回潮。

5、充分利用了力学原理进行密封,使保护套内部不会在充装介质的时候受力的作用,使其既起到密封作用,又不会承受拉力作用,增加了保护套的使用寿命,保证整个破裂、破碎流程能正常进行。

6、采用纸质管等承受压力的极限值足够低的激活装置,实现激活反应的快速传递,不会出现延时反应的情况,提高了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基于非火工品进行工程破裂、破碎的充装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保护套;20-充装管;201-软管;202-单向阀;203-快速接头;30-激活装置;301-引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

如图1所示,一种基于非火工品进行工程破裂、破碎的充装装置,包括保护套10、充装管20和固定在充装管20外表面的激活装置30,所述充装管20的输出端伸入保护套10,且输入端位于保护套10外部;充装管20的输出端和激活装置30密封设置于保护套10内,所述激活装置30为用于装激活材料的密封容器;还包括引线301,所述引线301的一端暴露于保护套10外,另一端位于激活装置30内部;所述激活装置30的材质为纸质或PVC。

充装管20用于将介质输送进保护套10中,而保护套10具有密封效果,抗低温、高压,在实现破裂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引线301激活激活装置30,从而使激活装置30发生反应,引起介质从液态被激活变成气态,在变化的一瞬间体积会增加很多倍,而充装液态介质的物理空间是限制或固定的,于是体积膨胀了的介质对岩石产生膨胀,因而引起破裂或破碎,实现利用非火工品进行工程破裂或破碎;

通过引线301通电,传输到激活装置30,从而使激活装置30内部发生化学反应,起到激活的作用;其激活方式安全、高效,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激活装置30的材质为纸质或PVC,方便在发生激活反应的时候,将该反应传递到激活装置30外部的介质中,使介质由液态变为气态,实现介质膨胀,最终完成破裂工作。由于纸质管或PVC管承受压力的极限值足够低,能快速的传递激活反应,实现介质膨胀;如果采用承受压力极限值高的材料,则大大提高出现激活失败的概率,从而影响工人对破裂时间的判断,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具有安全隐患,甚至造成生命危险。

本实用新型能避免破裂过程中造成飞石、震动和粉尘等负面效应,且施工噪音小,破裂效率高,能根据不同的破裂环境采用更优化的破裂方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充装管20的管径为10mm。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充装管20的管径为20mm。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充装管20的管径为15mm。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充装管20的输入端处设有软管201,所述软管201 上靠近充装管20的一端设有单向阀202,另一端连接有快速接头203。

实现介质的快速通入,可根据需求控制通入介质的量,更加方便、快捷、安全。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激活装置30内部的引线301端设置有点火头。

引线301通电后,通过点火头传达到激活装置30内部,实现激活。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保护套10为聚乙烯薄膜套。

保护套10材料采用聚乙烯薄膜,先用专用胶水把聚乙烯薄膜粘接成密封套,在粘接之前将充装管20和激活装置30放入其中,使粘接好后的保护套10,不会漏气体也不漏液体,防止进灰尘和回潮。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保护套10的周长为钻孔孔径的1.20倍。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保护套10的周长为钻孔孔径的1.30倍。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保护套10的周长为钻孔孔径的1.25倍。

充分利用了力学原理进行密封,使保护套10内部不会在充装介质的时候受力的作用,使其既起到密封作用,又不会承受拉力作用,增加了保护套10的使用寿命,保证整个破裂、破碎流程能正常进行。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充装管20的输出端与保护套10底部之间的距离为 80毫米。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充装管20的输出端与保护套10底部之间的距离为 120毫米。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充装管20的输出端与保护套10底部之间的距离为 100毫米。

使介质经充装管20进入保护套10时,有一个缓冲过程,不会因充入的介质过多而使保护套10破损。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

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