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救援抛绳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35015阅读:619来源:国知局
一种救援抛绳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安全设备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救援抛绳器。



背景技术:

在面临水上救援、火灾和对野外涯壁受困人士施救时,往往需要向被困人员抛救生绳索。而如果救援人员徒手抛救生绳索,限于人体力量和技能的限制,最多只能抛20多米,这在很多时候往往不能实现营救。基于此,市场上出现了一系列抛绳救生装置。例如:授权公告号为CN2819161Y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枪射抛绳器,其由绳索和抛射器组成,绳索放置在包装盒内,在锚钩的后端安装连接件构成抛射器,连接件连接绳索的一端。该枪射抛绳器的缺点是抛绳距离短,不适应长距离、多样化应用。授权公告号为CN101298281B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远距离投射的救生装置,包括弹射头,弹射头为一空腔壳体,腔体内填有充气式救生圈、高压小气瓶,高压小气瓶尾端固定一牵引绳,还包括一发射装置,发射装置连接一计算装置,计算装置包括单片机、传感装置及显示屏,传感装置接于单片机的输入端,显示屏接于单片机的输出端。在该救生装置中,如把高压气瓶弹射出去,气瓶肯定会落在救援区域,这将会给救援区域的人员带来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救援抛绳器,该救援抛绳器利用压缩气体的爆发力将带有绳索的抛射头发射出去,可解决现有技术中抛绳距离短以及抛绳后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救援抛绳器,包括底座,在所述底座上设置有筒座,在所述筒座内装有气瓶放置筒,充满压缩气体的气瓶置于所述气瓶放置筒内;所述气瓶的顶端通过阀体与活塞筒底部相接,在所述活塞筒内设有活塞,所述活塞将活塞筒与阀体所围空间分隔为上下两部分,分别为上腔和下腔,上腔即是活塞与活塞筒所围空间,下腔即是活塞与阀体所围空间,气瓶内的气体可通过所述阀体内的通孔进入上腔和下腔,上腔和下腔内未充入气体时,活塞的顶部堵住活塞筒的顶部开口;在所述阀体上开有与下腔相连通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由制动开关控制其是否与外界相连通;活塞筒的顶部开口与发射管相接,在所述发射管顶端套设有带绳索的抛射头;由气瓶先向上腔和下腔内充气,之后通过第一通孔将下腔的少量气体排出,从而在上腔和下腔之间产生压强差,该压强差促使活塞下移,进而上腔的气体自活塞筒顶部开口喷入发射管内,并将发射管顶端带绳索的抛射头发射出去。

所述阀体的顶部包括外套筒和内套筒,所述活塞筒的底部插接在所述外套筒内,所述活塞筒的外壁与所述外套筒的内壁之间螺纹连接;在所述内套筒的中心固接有导向杆,在所述导向杆外套接有弹簧;所述活塞包括顶部的活塞头、中间的活塞体以及底部的活塞座;所述活塞自其底部活塞座中心开有轴向的变径孔,所述变径孔贯穿所述活塞座和所述活塞体;所述活塞通过所述变径孔插接在所述导向杆上;所述变径孔包括下部的大口径段及上部的小口径段,所述导向杆的自由端伸入所述小口径段内,所述弹簧的底部抵在所述阀体上,所述弹簧的顶部顶在所述大口径段与所述小口径段之间的台阶处。

在所述阀体上开有与上腔相连通的第二通孔;在所述气瓶的端部设有阀门,打开所述气瓶的阀门,气瓶内的气体可自所述第一通孔充入下腔,同时气瓶内的气体可自所述第二通孔充入上腔。

在所述阀体及所述活塞筒的外侧通过两个卡件固接有保险杆,在阀体与保险杆之间的卡件上设有扳机,通过所述扳机可控制所述制动开关的开关状态,在所述保险杆的上端设置有用于控制扳机可否活动的保险键。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救援抛绳器是利用气瓶内的压缩气体(或称高压气体)作为动力源来推动抛射头运动的,具体是:使气瓶内的压缩气体通过阀体上的通孔充入阀体与活塞筒之间的空间内,活塞在活塞筒内将活塞筒与阀体之间的空间分为上下两部分(即上腔和下腔),上腔即是活塞与活塞筒所围空间,下腔即是活塞与阀体所围空间,通过气瓶充气时,上腔和下腔同时充气;充气完毕后,使下腔泄气,这样在上腔和下腔之间产生压强差,该压强差促使活塞向下运动,进而使上腔通过顶部开口与发射管相连通,上腔内的高压气体自活塞筒顶部开口进入发射管内,并将发射管顶端带绳索的抛射头发射出去。在活塞向下运动的同时,上腔的高压气体会有一个瞬间的爆发力,该爆发力即可带动抛射头运动到较远的地方,由于抛射头连接着绳索,因此可实现远距离抛绳的目的。且抛射出去的只有抛射头和绳索,没有高压气瓶,因此不会对救援区域的人员造成安全隐患。

本实用新型通过扳机来控制制动开关,进而控制下腔向外界泄气,该操作简单易操作,省时省力;通过设置保险键还可保证扳机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角度调节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的救援抛绳器去除底座、筒座、支撑板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去除气瓶放置筒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阀体、活塞筒以及两者之间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中活塞在活塞筒内的初始状态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中活塞向下运动后的状态示意图。

图中:1、底座,2、气瓶放置筒,3、阀体,4、发射管,5、扳机,6、保险键,7、抛射头,8、制动开关,9、活塞筒,10、筒座,11、支撑板,12、保险杆,13、气瓶,14、阀门,15、导向杆,16、弹簧,17、活塞,17-1、活塞头,17-2、活塞体,17-3、活塞座,18、外套筒,19、内套筒,20、上腔,21、下腔,22、支撑块,23、凹槽,24、条形板。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救援抛绳器包括底座1、筒座10、气瓶放置筒2、气瓶13(见图5)、阀体3、活塞筒9、活塞17(见图6)、发射管4、抛射头7、保险杆12、扳机5和保险键6。

在底座1上固定设置有支撑块22,支撑块22的上端与筒座10的底部铰接。气瓶放置筒2放置于筒座10内,气瓶13又放置在气瓶放置筒2内。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的救援抛绳器去除底座、筒座、支撑板(图1-3中标号11所示结构)后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在图4的基础上再去除气瓶放置筒后的结构示意图。气瓶放置筒2的侧壁开有条形孔,气瓶13顶端的阀门14通过气瓶放置筒2侧壁的条形孔伸出气瓶放置筒2外。在气瓶13内盛有压缩气体(或称高压气体),该压缩气体即为救援抛绳器的动力源。

气瓶的顶端通过阀体3与活塞筒9的底部相接。结合图6,阀体3的顶部包括外套筒18和内套筒19,外套筒18和内套筒19是同心圆结构,两者高度相同。活塞筒9是上下敞口的筒体结构,其底端插接在阀体3的外套筒18内,且活塞筒9的底部外侧壁与阀体外套筒18的内侧壁之间螺纹连接。再结合图7和图8,在阀体内套筒19的中心设置有导向杆15,导向杆15垂直于内套筒19底面,且导向杆15相对内套筒19固定不动,具体可以是:在内套筒19底部中心设置凸台,在凸台上开孔,使导向杆15的底端伸入凸台的孔内,使两者螺纹连接。在导向杆15外套接有弹簧16。活塞17在活塞筒9的内腔中,且活塞17插接在导向杆15和弹簧16上,活塞17在活塞筒9内可沿导向杆15上下移动。

活塞17包括顶部的活塞头17-1、中间的活塞体17-2以及底部的活塞座17-3,活塞座17-3为圆形板状结构,活塞座17-3与阀体内套筒19的内腔相适配。从活塞座17-3的底面中心起至活塞体17-2的上端开有沿活塞17轴向的变径孔,即:变径孔开设在活塞体17-2和活塞座17-3上。变径孔的长度大于导向杆15的长度,活塞17通过该变径孔插接在导向杆15上,且活塞座17-3插入内套筒19内。在活塞座17-3的外侧壁开有一圈凹槽,在凹槽内嵌置有密封圈,活塞座17-3通过所述密封圈与内套筒19的内侧壁之间紧密接触。沿活塞17轴向所开的变径孔包括下部的大口径段以及上部的小口径段,小口径段的内径与导向杆15的外径相匹配,活塞17插接在导向杆15上后,导向杆15的顶端(即自由端)伸入小口径段内。弹簧16的外径小于大口径段的内径,但大于小口径段的内径,因此,弹簧16只能伸入到大口径段内,具体是:弹簧16的底部抵在内套筒19底部的凸台上,弹簧16的顶部顶在大口径段与小口径段之间的台阶处。

内套筒19的高度与活塞17的长度之和大于活塞筒9内腔的高度,因此,活塞17在活塞筒9内并插接在导向杆15上后,活塞座17-3位于内套筒19内。活塞17在活塞筒9内将活塞筒9与阀体3所围空间分隔为上下两部分,分别为上腔20和下腔21,上腔20即是活塞筒9内壁、内套筒19外壁和活塞17所围空腔,下腔21即是活塞座17-3与内套筒19所围空腔,上腔20的体积远大于下腔21的体积。未向活塞筒9与阀体3之间的空腔内充入压缩气体(或称高压气体,也可简称气体)时,活塞17的顶端即活塞头17-1堵住活塞筒9的顶部开口,也就是说,大气压下,自然状态下,即使存在重力作用,活塞17仍然是处于活塞筒9内的最高位置,因此,此时的弹簧16处于被压缩状态,在弹簧16弹力的作用下活塞头17-1将活塞筒9的顶部开口堵住。

在阀体3上开有与下腔21相连通的第一通孔,同时,在阀体3上还开有与上腔20相连通的第二通孔,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均与气瓶13的开口相接通,打开气瓶13的阀门14,气瓶13内的压缩气体即可通过第一通孔进入下腔21,同时通过第二通孔进入上腔20。气体进入上腔20和下腔21后,两个腔体内的压强均增大,由于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均与气瓶的开口相接通,因此充气后两个腔体内的压强保持一致。充气后,在气体压力和弹簧16弹力的作用下,活塞头17-1紧紧顶在活塞筒9的顶部开口处。充气完毕后,关掉气瓶13上的阀门14。

在阀体3上还设置有制动开关8,制动开关8与阀体3上的第一通孔相连通,打开制动开关8,可使第一通孔与外界相连通,关闭制动开关8,第一通孔与外界相隔绝。制动开关8的断开与闭合又可由扳机5来控制。扳机5与保险杆12之间间接连接,具体是:保险杆12下部通过第一卡件固接在阀体3上,保险杆12上部通过第二卡件固接在活塞筒9上,扳机5设置在第一卡件上。在保险杆12顶端设置有用于控制扳机5可否活动的保险键6。

发射管4的底部与活塞筒9的顶部相接,活塞筒9的顶部开口与发射管4的内腔相连通。在发射管4顶端套设有带绳索的抛射头7,绳索的一端固接在抛射头7上,另一端设置在绳盒里。

具体工作时,首先打开气瓶13的阀门14,气瓶13内的压缩气体通过阀体3上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分别进入下腔21和上腔20,之后关闭气瓶13 的阀门14。接着按下保险键6,使扳机5可以活动。之后扣动扳机15,一瞬间,制动开关8闭合,下腔21内的少量气体自第一通孔排到外界,从而使得上腔20和下腔21之间形成压强差,该压强差促使活塞17克服弹簧16的弹力向下,活塞17向下运动后,即活塞头17-1脱离了活塞筒9的顶部开口,进而使得上腔20内的高压气体自活塞筒9的顶部开口处进入发射管4内,高压气体在发射管4内可瞬间将发射管4顶端的抛射头7发射到较远距离。由于抛射头7连接绳索的一端,因此实现了将绳索远距离抛射出去。

本实用新型中,筒座10、气瓶放置筒2、气瓶13、阀体3、活塞筒9、发射管4以及抛射头7这几者处于同一直线上,该直线一般情况下并非是竖直状态,换句话说,发射时一般使该直线与地面之间呈一个锐角,优选的是30°-65°。

为了实现发射的角度可调,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使筒座10的底部与底座1上支撑块22的顶部铰接,并在筒座10的侧壁与底座1之间设置支撑板11。支撑板11的顶部通过三角板与筒座10的侧壁铰接,支撑板11的底部与底座1之间活动连接。具体是:在底座1上固定设置两个平行且相对的条形板24,在条形板24上开若干与条形板24长度方向垂直的槽形通孔,两个条形板24上的槽形通孔一一对应。在支撑板11的底端开轴孔,并在轴孔内嵌置转轴,转轴的两端分别伸到支撑板11的外面,使转轴的两端分别置于两个条形板24对应的槽形通孔内,可实现对支撑板11的固定,进而实现对整个抛绳器的固定。通过调整转轴两端在两个条形板24上不同的槽形通孔内,可实现对抛绳器发射角度的调整。如图3所示,图3中,若支撑板11的底端位于条形板24上靠近右侧的槽形通孔内,则此时发射角度较小(即低角度发射);若支撑板11的底端位于条形板24上靠近左侧的槽形通孔内,则此时发射角度较大(即高角度发射)。

如图2所示,可在底座1上开凹槽23,并将两个条形板24固定设置在凹槽23内,凹槽23的宽度不小于支撑板11的宽度。当然,不设置凹槽,直接将两个条形板24固定在底座1上也是可以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