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蜂巢多孔结构棉的制备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67893发布日期:2019-08-17 02:50阅读:219来源:国知局
一种蜂巢多孔结构棉的制备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弹非织造布的制造设备,属于纺织机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蜂巢多孔结构棉的制备系统,具体适用于丰富铺叠方向、能形成交错式多层纺织体,且内部结构丰富。



背景技术:

蓬松材料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必需品,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隔音材料、沙发、床垫、老板椅、体育器材、服装等领域均需使用蓬松材料。按照蓬松材料的制备方法通常有海绵、经编间隔织物、三维弹性机织物三大类。但这三种材料都具有种种缺点,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为克服上述织物的缺点,必须制造出一种具备丰富内部结构的纺织体,即在纺织体的内部形成较多的交叉、编织结构,同时,还能保证纺织体具备一定的机械强度,如此,才能得到多孔结构的仿蜂巢棉,即蜂巢多孔结构棉。

公开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专利申请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铺叠方向单一、无法形成交错式多层纺织体、内部结构单一的缺陷与问题,提供一种铺叠方向丰富、能形成交错式多层纺织体、内部结构丰富的蜂巢多孔结构棉的制备系统。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蜂巢多孔结构棉的制备系统,包括铺叠部、梳理部与铺网部,所述铺叠部的出料口经梳理部与铺网部的进料口相通;

所述铺叠部为交错式铺叠系统,包括铺叠单元与传输单元,所述传输单元包括传送带与驱动辊,传送带的两端分别与驱动辊的外侧围相连接,传送带的中部的正上方设置有铺叠单元;所述铺叠单元包括沿传送带并排设置的左右铺叠装置、前后铺叠装置,所述左右铺叠装置包括左右导向部及其正下方设置的左右出棉区,所述前后铺叠装置包括前后导向部及其正下方设置的前后出棉区,所述左右导向部、前后导向部均为中空结构,左右导向部内开设的左右内腔与左右出棉区上下联通,前后导向部内开设的前后内腔与前后出棉区上下联通,左右出棉区的右侧与前后出棉区的左侧沿传送带的方向相互联通。

所述左右出棉区内设置有四个结构一致的限重出棉结构,单个限重出棉结构包括均为中空结构的横限重管、竖转动管,所述横限重管的一端的顶部开设有正出气口,横限重管的另一端的底部开设有反出气口,横限重管的正中部位与竖转动管的内端垂直连接,竖转动管的外端与转动轴承相连接,横限重管的内腔、正出气口、反出气口、竖转动管的内腔都相互联通;四个限重出棉结构的正出气口都位于左右内腔的正下方,且沿传送带方向,位于同一水平线的两个限重出棉结构的正出气口之间的水平距离小于左右内腔的底面的长度。

所述前后内腔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相互平行的前后左腔板、前后右腔板,前后左腔板、前后右腔板的内侧面分别与左限重回弹板、右限重回弹板的内端固定连接,左限重回弹板、右限重回弹板的外端均向前后内腔的中轴线的方向朝下延伸,左限重回弹板、右限重回弹板的外端分别低于各自对应的内端,左限重回弹板的外端与右限重回弹板的外端之间的距离小于前后内腔沿传送带方向的长度,左限重回弹板、前后左腔板之间以及右限重回弹板、前后右腔板之间均形成有一个板间夹角,该板间夹角为锐角。

所述梳理部为压实刺织系统,其包括主输送装置与整理装置,所述主输送装置包括相互连接的主输送带与主输送辊,且在主输送带的中部的正上方设置有整理装置;所述整理装置包括沿主输送带的输送方向依次排布的一号刺辊、二号刺辊、三号刺辊,且一号刺辊、二号刺辊、三号刺辊都位于主输送带的正上方;所述一号刺辊包括一号辊体及沿其侧围均匀设置的多根一号刺针,所述二号刺辊包括二号辊体及沿其侧围均匀设置的多根二号刺针,所述三号刺辊包括三号辊体及沿其侧围均匀设置的多根三号刺针,一号刺针与主输送带的最短间距、二号刺针与主输送带的最短间距、三号刺针与主输送带的最短间距依次减小,且三号刺针与主输送带的最短间距大于零。

所述一号辊体、二号辊体、三号辊体的端部都设置有转动驱动轴,该转动驱动轴的外侧围经转动传输带与转动驱动电机的输出端进行传输配合,转动驱动轴的正中部位通过提升绳索与提升电机的输出端相连接。

所述一号刺针、二号刺针、三号刺针的结构一致,都包括针杆与针头,所述针杆的内端与一号辊体、二号辊体或三号辊体的侧围相连接,针杆的外端与针头的内端相连接,针头的外端向外延伸,针头的外端窄于其内端,且针头的侧围为内凹弧面;所述针杆的两侧分别开设有一个滑动槽,该滑动槽的内部设置有与其进行滑动配合的空心滑块,该空心滑块的内部设置有活动球,空心滑块上位于活动球、滑动槽之间的侧面上开设有活动口,所述活动球的球面与一根活动刺的内端相连接,活动刺的外端依次穿经活动口、滑动槽后延伸至针杆的外部,且活动刺、活动口、活动球的直径依次增大。

所述铺网部为立式铺网系统,其包括往返式给棉装置、立式排棉装置与水平输送带,所述往返式给棉装置包括左往返辊、右往返辊及夹于其间的给棉通道,所述立式排棉装置包括左排棉部、右排棉部及夹于其间的排棉通道,所述给棉通道的底部出口与排棉通道的顶部进口相通,排棉通道的底部出口与位于其正下方的水平输送带的顶面相通;所述给棉通道的顶部进口与长丝引入区相通,长丝引入区内引入的前后向长丝与给棉通道内通过的纺织体相互垂直;所述左往返辊、右往返辊的结构一致,均包括往返辊体及其侧围上均匀设置的多根往返刺针,往返辊体的两端与驱动轴固定连接,驱动轴的侧围上套设有驱动皮带。

所述往返辊体的内部开设有辊内腔,辊内腔的端部与入气管的内端相连接,入气管的外端依次穿经往返辊体的端部、驱动轴后与外部气源相通;所述往返刺针包括透气针与封闭针,透气针布置在往返辊体的左侧围上,封闭针布置在往返辊体的右侧围上,透气针为中空结构,透气针的内端与辊内腔相连接,透气针的外端依次穿经辊内腔、往返辊体的左侧围后延伸至往返辊体的外部,封闭针为实心结构,封闭针的内端与往返辊体的右侧围相连接,封闭针的外端延伸至往返辊体的外部。

所述左排棉部包括由上至下依次排布的多个左刺辊,所述右排棉部包括由上至下依次排布的多个右刺辊,所述左刺辊、右刺辊的结构一致,均包括刺辊体及沿其侧围均匀设置的多根排棉刺,左刺辊上的排棉刺、右刺辊上的排棉刺之间夹成有一个排棉通道。

所述左排棉部还包括左对齐装置,所述右排棉部还包括右对齐装置;所述左对齐装置、右对齐装置的结构一致,均包括进气管、上出气管、下出气管,进气管的外端与气源相通,进气管的内端与上出气管、下出气管的内端相连接,上出气管的外端朝上外延,上出气管的外端朝下外延,上出气管、下出气管之间夹成有一个气管夹角,该气管夹角为锐角,相邻的左刺辊之间设置有一个左对齐装置,相邻的右刺辊之间设置有一个右对齐装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本发明一种蜂巢多孔结构棉的制备系统中,整体设备依次包括铺叠部、梳理部与铺网部,所述铺叠部的出料口经梳理部与铺网部的进料口相通,其中,铺叠部为交错式铺叠系统,交错式铺叠系统内的铺叠单元包括沿传送带并排设置的左右铺叠装置、前后铺叠装置,其中,左右铺叠装置在左右内腔中对纤维网进行左右方向的铺叠以获得左右铺叠体,前后铺叠装置在前后内腔中对纤维网进行前后方向的铺叠以获得前后铺叠体,再将左右铺叠体、前后铺叠体上下叠加以获得交错铺叠体,同时,左右铺叠体中相邻的左右子网层之间设置有多根并排布置的前后热熔长丝,前后铺叠体中相邻的前后子网层之间设置有多根并排布置的左右热熔长丝,该设计的优点包括:首先,兼具左右、前后两种折叠方向的纤维网,实现了纤维网之间的交错;其次,左右铺叠体、前后铺叠体中每个子网层都配有多根与子网层相垂直的热熔长丝,实现了纤维网、热熔长丝之间的交错;再次,左右铺叠体中的热熔长丝与前后铺叠体中的热熔长丝相互垂直,实现了热熔长丝之间的交错。因此,本发明能够同时实现网网间、网丝间、丝丝间的交错布置,铺叠方向丰富,能形成交错式多层纺织体、内部结构丰富。

2、本发明一种蜂巢多孔结构棉的制备系统中,在左右铺叠装置内,在左右出棉区内设置有四个结构一致的限重出棉结构,单个限重出棉结构包括均为中空结构的横限重管、竖转动管,横限重管的一端的顶部开设有正出气口,横限重管的另一端的底部开设有反出气口,使用时,正出气口向上喷气以支撑左右铺叠体,以气体的支撑力来衡量左右铺叠体的厚度,当达到预定厚度时,左右铺叠体的重量克服气体的支撑力,并与横限重管相接触,以驱动横限重管旋转,该旋转不仅便于实现达到预设厚度的左右铺叠体的自动下放,而且能便于反出气口转到正出气口的初始位置,以对正在形成的新的左右铺叠体开始支撑,并分隔已下放的左右铺叠体与新的左右铺叠体,整个过程,不仅控制精确,而且全自动进行。因此,本发明不仅能够实现左右铺叠体的自动下放,而且操作简易。

3、本发明一种蜂巢多孔结构棉的制备系统中,在前后铺叠装置内,前后左腔板、前后右腔板的内侧面分别与左限重回弹板、右限重回弹板的内端固定连接,左限重回弹板、右限重回弹板的外端均向前后内腔的中轴线的方向朝下延伸,左限重回弹板、右限重回弹板的外端分别低于各自对应的内端,使用时,左限重回弹板、右限重回弹板对前后铺叠体的底部进行支撑,当前后铺叠体达到预定厚度时,前后铺叠体克服左限重回弹板、右限重回弹板的支撑力,实现自动下放,且在下放后,左限重回弹板、右限重回弹板能自动回弹复位,以对新的前后铺叠体重新支撑,从而实现前后铺叠体的自动下放,整个过程自动进行,便于操作,尤其当左限重回弹板、右限重回弹板的下方设置有弹簧时,效果更佳,还能通过弹簧调整左限重回弹板、右限重回弹板的支撑力,以对前后铺叠体的预设厚度进行调整。因此,本发明不仅能够实现前后铺叠体的自动下放,而且操作简易、可调性较强。

4、本发明一种蜂巢多孔结构棉的制备系统中,梳理部为压实刺织系统,该压实刺织系统包括沿主输送带的输送方向依次排布的一号刺辊、二号刺辊、三号刺辊,每种刺辊都包括辊体及沿其侧围均匀设置的多根刺针,三个刺辊与主输送带的间距依次减小,其优点包括:首先,刺辊能对初始纺织体进行旋转式碾压,实现压实,尤其是高度逐渐缩小的设计,更能提高压实效果,最终获取厚度较薄的压实刺织纺织体,利于后续操作,如再次往返铺叠,竖立铺叠、水平铺叠均可;其次,转动的辊体驱使多根刺针对初始纺织体不断的进行刺入、拔出的操作,利于改变初始纺织体内纤维的形态,如相邻子层之间设置的长丝,实现长丝与其余纤维或长丝之间的编织、交叉,以便于形成蜂巢状的多孔结构,尤其当三个刺辊上刺针的分布密度、刺针的长度存在相互差异时,效果更佳。因此,本发明不仅能够对较厚、较蓬松的纺织体进行整理与压实,而且利于纺织体内纤维的编织、交叉。

5、本发明一种蜂巢多孔结构棉的制备系统中,在一号辊体、二号辊体、三号辊体的端部都设置有转动驱动轴,转动驱动轴经转动传输带与转动驱动电机进行传输配合,转动驱动轴的正中部位通过提升绳索与提升电机的输出端相连接,使用时,通过转动驱动电机改变三个刺辊的转动方向与转动速度,通过提升电机改变三个刺辊的高度,从而提供更多的压实、整理操作,进而使纺织体内的纤维形成更多形态的编织、交叉,还能适应更多不同厚度、蓬松度的纺织体,扩大应用范围。因此,本发明不仅可调性较强,能丰富纺织纤维的编织、交叉形态,而且应用范围较广,易于推广应用。

6、本发明一种蜂巢多孔结构棉的制备系统中,刺针包括针杆与针头,针头的内端经针杆与辊体相连接,针头的外端向外延伸,针头的外端窄于其内端,针头的侧围为内凹弧面,使用时,前窄后宽的锐形结构设计使得针头更利于进行刺入、拔出操作,此外,内凹弧面还能减弱空气阻力,提高刺入、拔出效率,利于形成更多的编织、交叉形态。此外,针杆的两侧分别开设有一个滑动槽,滑动槽的内部设置有与其进行滑动配合的空心滑块,空心滑块的内部设置有活动球,活动球的球面与一根活动刺的内端相连接,活动刺的外端依次穿经活动口、滑动槽后延伸至针杆的外部,活动刺、活动口、活动球的直径依次增大,使用时,当针杆刺入时,活动刺随针杆一并刺入,且由于纺织体内部纤维的阻挡,活动刺呈现为外端高于内端的形态,不仅利于针杆的进入,而且利于扩大编织、交叉的范围,当针杆拔出时,活动刺随针杆一并拔出,且由于纺织体内部纤维的阻挡,活动刺呈现为外端低于内端的形态,不会对拔出造成阻碍。因此,本发明不仅编织、交叉的范围较广,而且效率较高、易于操作。

7、本发明一种蜂巢多孔结构棉的制备系统中,铺网部为立式铺网系统,该立式铺网系统在给棉通道的顶部进口与长丝引入区相通,长丝引入区内引入的前后向长丝与给棉通道内通过的纺织体相互垂直,同时,左、右往返辊均包括往返辊体及其侧围上均匀设置的多根往返刺针,使用时,先在纺织体的表面铺设长丝,再通过往返刺针对长丝及纺织体进行刺入、拔出,以对长丝、纺织体内部纤维的形态进行改变,使得长丝之间或长丝与纺织体内部纤维之间形成交叉、编织,从而在纺织体的内部形成多孔结构。因此,本发明不仅能够改变纺织体内部结构、功能性较强,而且易形成多孔结构的纺织体。

8、本发明一种蜂巢多孔结构棉的制备系统中,往返辊体的内部开设有辊内腔,往返刺针包括透气针与封闭针,透气针、封闭针在往返辊体的侧围上对半布置,透气针与辊内腔相通,使用时,左往返辊、右往返辊上的透气针、封闭针错开正对,其优点包括:首先,与封闭针相比,透气针射出的气流穿透性更强,运行距离更远,其编织、交叉效果更强;其次,透气针的气流穿透纺织体后,面对的封闭针会将气流反挡回流,以对纺织体进行再次的刺入,提高编织、交叉的效果,更利于在纺织体的内部形成多孔结构,尤其当透气针内设置有上、下引气片时,能避免气流从外进入透气针,能保证气流喷射路径的单向性,确保气流编织、交叉效果的正常发挥。因此,本发明的编织、交叉效果较强,利于形成多孔结构的纺织体。

9、本发明一种蜂巢多孔结构棉的制备系统中,当左排棉部包括由上至下依次排布的多个左刺辊,右排棉部包括由上至下依次排布的多个右刺辊时,左刺辊、右刺辊上的排棉刺对往返折叠后的纺织体从左、右两侧进行持续的刺入、拔出操作,排棉刺长度较短,刺入深度较浅,非但不会破坏纺织体内部已经构成的编织、交叉结构,而且能增强刺辊与纺织体之间的接触强度,提高限位、下排的功能,并增加整理的效果,以得到两侧更为平齐的立式往返折叠体,更利于后续的收纳与进一步操作。因此,本发明的整理功能较强,产品的平整性较强。

10、本发明一种蜂巢多孔结构棉的制备系统中,左排棉部、右排棉部内还设置有对齐装置,对齐装置包括进气管、上出气管、下出气管,进气管的外端与气源相通,进气管的内端与上、下出气管的内端相连接,上出气管的外端朝上外延,上出气管的外端朝下外延,使用时,上、下出气管分别向上、向下喷出气流,气流穿经排棉刺之间的空隙后能与往返折叠后的纺织体的左、右两侧进行接触,该种接触不仅能够梳理、清理纺织体的侧面,而且能提供较小的上顶力、下顶力,以与左刺辊、右刺辊提供的下排力相协作,使得纺织体在轻微的振动状态下通过排棉通道,更利于均衡纺织体的内部结构,提高其内部的均匀性。因此,本发明对纺织体内外的整理作用都较强,能提高纺织体的结构均匀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交错式铺叠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前后铺叠体的右视图。

图4是图2中限重出棉结构的俯视图。

图5是图2中横限重管的俯视图。

图6是图2中横限重管的剖视图。

图7是图2中前后铺叠装置的俯视图。

图8是图1中压实刺织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中一号刺辊的左视图。

图10是图8中三个刺辊与转动驱动电机、提升电机的连接示意图。

图11是图8中刺针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1中滑动槽、空心滑块的配合示意图。

图13是图11中空心滑块的放大示意图。

图14是图13的左视图。

图15是图1中立式铺网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图15中往返式给棉装置的俯视图。

图17是图16中左往返辊的剖视图。

图18是图17中透气针的剖视图。

图19是图15中左排棉部、右排棉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20是图19中左对齐装置的放大示意图。

图中:传送带1、驱动辊11、左右铺叠装置2、左右导向部21、左右出棉区22、左右内腔23、左右左腔板24、左右右腔板25、前后铺叠装置3、前后导向部31、前后出棉区32、前后内腔33、前后左腔板34、前后右腔板35、左限重回弹板36、左前弹簧361、左后弹簧362、右限重回弹板37、右前弹簧371、右后弹簧372、板间夹角38、限重出棉结构4、横限重管41、竖转动管42、正出气口43、反出气口44、转动轴承45、左右铺叠体a、左右子网层a1、前后热熔长丝a2、一号热熔纤维网a3、前后铺叠体b、前后子网层b1、左右热熔长丝b2、二号热熔纤维网b3、交错铺叠体c、铺叠单元d、传输单元e、交错式铺叠系统f、压实刺织系统g、进棉输送带g1、出棉输送带g2、主输送装置g3、主输送带g31、主输送辊g32、整理装置g4、一号刺辊g5、一号辊体g51、一号刺针g52、二号刺辊g6、二号辊体g61、二号刺针g62、三号刺辊g7、三号辊体g71、三号刺针g72、针杆g8、滑动槽g81、空心滑块g82、活动球g83、活动口g84、活动刺g85、进气腔g86、针头g9、内凹弧面g91、透气孔g92、转动驱动轴g10、转动传输带g11、转动驱动电机g12、提升绳索g13、提升电机g14、初始纺织体g15、压实刺织纺织体g16、立式铺网系统h、水平输送带h1、往返式给棉装置h2、给棉通道h21、左往返辊h22、右往返辊h23、立式排棉装置h3、排棉通道h31、左排棉部h32、右排棉部h33、左上排棉辊h34、左下排棉辊h35、左排棉带h36、右上排棉辊h37、右下排棉辊h38、右排棉带h39、往返辊体h4、驱动轴h41、驱动皮带h42、辊内腔h43、入气管h44、往返刺针h5、透气针h51、封闭针h52、上引气片h53、下引气片h54、固定端h55、活动端h56、左刺辊h6、右刺辊h60、刺辊体h61、排棉刺h62、左对齐装置h7、右对齐装置h70、h进气管71、上出气管h72、下出气管h73、气管夹角h74、圆弧管h75、竖直管h76、纺织体ha、长丝引入区hb、前后向长丝hb1、立式往返折叠体hc。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参见图1至图20,一种蜂巢多孔结构棉的制备系统,包括铺叠部、梳理部与铺网部,所述铺叠部的出料口经梳理部与铺网部的进料口相通;

所述铺叠部为交错式铺叠系统f,包括铺叠单元d与传输单元e,所述传输单元e包括传送带1与驱动辊11,传送带1的两端分别与驱动辊11的外侧围相连接,传送带1的中部的正上方设置有铺叠单元d;所述铺叠单元d包括沿传送带1并排设置的左右铺叠装置2、前后铺叠装置3,所述左右铺叠装置2包括左右导向部21及其正下方设置的左右出棉区22,所述前后铺叠装置3包括前后导向部31及其正下方设置的前后出棉区32,所述左右导向部21、前后导向部31均为中空结构,左右导向部21内开设的左右内腔23与左右出棉区22上下联通,前后导向部31内开设的前后内腔33与前后出棉区32上下联通,左右出棉区22的右侧与前后出棉区32的左侧沿传送带1的方向相互联通。

所述左右出棉区22内设置有四个结构一致的限重出棉结构4,单个限重出棉结构4包括均为中空结构的横限重管41、竖转动管42,所述横限重管41的一端的顶部开设有正出气口43,横限重管41的另一端的底部开设有反出气口44,横限重管41的正中部位与竖转动管42的内端垂直连接,竖转动管42的外端与转动轴承45相连接,横限重管41的内腔、正出气口43、反出气口44、竖转动管42的内腔都相互联通;四个限重出棉结构4的正出气口43都位于左右内腔23的正下方,且沿传送带1方向,位于同一水平线的两个限重出棉结构4的正出气口43之间的水平距离小于左右内腔23的底面的长度。

所述前后内腔33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相互平行的前后左腔板34、前后右腔板35,前后左腔板34、前后右腔板35的内侧面分别与左限重回弹板36、右限重回弹板37的内端固定连接,左限重回弹板36、右限重回弹板37的外端均向前后内腔33的中轴线的方向朝下延伸,左限重回弹板36、右限重回弹板37的外端分别低于各自对应的内端,左限重回弹板36的外端与右限重回弹板37的外端之间的距离小于前后内腔33沿传送带1方向的长度,左限重回弹板36、前后左腔板34之间以及右限重回弹板37、前后右腔板35之间均形成有一个板间夹角38,该板间夹角38为锐角。

所述梳理部为压实刺织系统g,其包括主输送装置g3与整理装置g4,所述主输送装置g3包括相互连接的主输送带g31与主输送辊g32,且在主输送带g31的中部的正上方设置有整理装置g4;所述整理装置g4包括沿主输送带g31的输送方向依次排布的一号刺辊g5、二号刺辊g6、三号刺辊g7,且一号刺辊g5、二号刺辊g6、三号刺辊g7都位于主输送带g31的正上方;所述一号刺辊g5包括一号辊体g51及沿其侧围均匀设置的多根一号刺针g52,所述二号刺辊g6包括二号辊体g61及沿其侧围均匀设置的多根二号刺针g62,所述三号刺辊g7包括三号辊体g71及沿其侧围均匀设置的多根三号刺针g72,一号刺针g52与主输送带g31的最短间距、二号刺针g62与主输送带g31的最短间距、三号刺针g72与主输送带g31的最短间距依次减小,且三号刺针g72与主输送带g31的最短间距大于零。

所述一号辊体g51、二号辊体g61、三号辊体g71的端部都设置有转动驱动轴g10,该转动驱动轴g10的外侧围经转动传输带g11与转动驱动电机g12的输出端进行传输配合,转动驱动轴g10的正中部位通过提升绳索g13与提升电机g14的输出端相连接。

所述一号刺针g52、二号刺针g62、三号刺针g72的结构一致,都包括针杆g8与针头g9,所述针杆g8的内端与一号辊体g51、二号辊体g61或三号辊体g71的侧围相连接,针杆g8的外端与针头g9的内端相连接,针头g9的外端向外延伸,针头g9的外端窄于其内端,且针头g9的侧围为内凹弧面g91;所述针杆g8的两侧分别开设有一个滑动槽g81,该滑动槽g81的内部设置有与其进行滑动配合的空心滑块g82,该空心滑块g82的内部设置有活动球g83,空心滑块g82上位于活动球g83、滑动槽g81之间的侧面上开设有活动口g84,所述活动球g83的球面与一根活动刺g85的内端相连接,活动刺g85的外端依次穿经活动口g84、滑动槽g81后延伸至针杆g8的外部,且活动刺g85、活动口g84、活动球g83的直径依次增大。

所述铺网部为立式铺网系统h,其包括往返式给棉装置h2、立式排棉装置h3与水平输送带h1,所述往返式给棉装置h2包括左往返辊h22、右往返辊h23及夹于其间的给棉通道h21,所述立式排棉装置h3包括左排棉部h32、右排棉部h33及夹于其间的排棉通道h31,所述给棉通道h21的底部出口与排棉通道h31的顶部进口相通,排棉通道h31的底部出口与位于其正下方的水平输送带h1的顶面相通;所述给棉通道h21的顶部进口与长丝引入区hb相通,长丝引入区hb内引入的前后向长丝hb1与给棉通道h21内通过的纺织体ha相互垂直;所述左往返辊h22、右往返辊h23的结构一致,均包括往返辊体h4及其侧围上均匀设置的多根往返刺针h5,往返辊体h4的两端与驱动轴h41固定连接,驱动轴h41的侧围上套设有驱动皮带h42。

所述往返辊体h4的内部开设有辊内腔h43,辊内腔h43的端部与入气管h44的内端相连接,入气管h44的外端依次穿经往返辊体h4的端部、驱动轴h41后与外部气源相通;所述往返刺针h5包括透气针h51与封闭针h52,透气针h51布置在往返辊体h4的左侧围上,封闭针h52布置在往返辊体h4的右侧围上,透气针h51为中空结构,透气针h51的内端与辊内腔h43相连接,透气针h51的外端依次穿经辊内腔h43、往返辊体h4的左侧围后延伸至往返辊体h4的外部,封闭针h52为实心结构,封闭针h52的内端与往返辊体h4的右侧围相连接,封闭针h52的外端延伸至往返辊体h4的外部。

所述左排棉部h32包括由上至下依次排布的多个左刺辊h6,所述右排棉部h33包括由上至下依次排布的多个右刺辊h60,所述左刺辊h6、右刺辊h60的结构一致,均包括刺辊体h61及沿其侧围均匀设置的多根排棉刺h62,左刺辊h6上的排棉刺h62、右刺辊h60上的排棉刺h62之间夹成有一个排棉通道h31。

所述左排棉部h32还包括左对齐装置h7,所述右排棉部h33还包括右对齐装置h70;所述左对齐装置h7、右对齐装置h70的结构一致,均包括进气管h71、上出气管h72、下出气管h73,进气管h71的外端与气源相通,进气管h71的内端与上出气管h72、下出气管h73的内端相连接,上出气管h72的外端朝上外延,上出气管h72的外端朝下外延,上出气管h72、下出气管h73之间夹成有一个气管夹角h74,该气管夹角h74为锐角,相邻的左刺辊h6之间设置有一个左对齐装置h7,相邻的右刺辊h60之间设置有一个右对齐装置h70。

本发明的原理说明如下:

本发明依据所公开的设计依次进行操作,最终获得的多孔结构的仿蜂巢棉,即为蜂巢多孔结构棉。

本发明中的铺叠单元包括沿传送带并排设置的左右铺叠装置、前后铺叠装置,其中,左右铺叠装置实现纤维网在左右方向的往返铺叠以获得左右铺叠体,前后铺叠装置实现纤维网在前后方向的往返铺叠以获得前后铺叠体,再在左右铺叠体上叠加前后铺叠体以获得交错铺叠体,在该交错铺叠体中,不仅纤网相互垂直交错,而且纤网与热熔长丝之间,热熔长丝与热熔长丝之间都相互垂直交错,从而获得具备交错式结构的多层纺织体。此外,还设置限重出棉结构以实现左右铺叠体的自动下放,设置左限重回弹板、右限重回弹板以实现前后铺叠体的自动下放,增强整体自动性,提高铺叠效率。

本发明要压实与整理的对象为初始纺织体,其具备较高的厚度与蓬松度。初始纺织体为多层结构,其包括多个层层叠加的子层,相邻的子层之间设置有多根长丝,子层的内部构造可以一致,也可以不一致,每层长丝的布置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在经过本发明压实、整理之后,不仅整体上被压薄、整体厚度被降低,而且在压实的同时,刺针对初始纺织体内的纤维进行形态的改变与调整,以实现各种纤维的编织、交叉,其中,尤以对长丝进行编织、交叉最为常见与主要。

本发明在穿经长丝引入区的过程中,沿纺织体的左、右两侧面分别铺设多根前后向长丝,左侧面、右侧面上的前后向长丝既可以相互平齐,也可以相互错位,既可以数量相同,也可以数量不同。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