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成形的非织造基底的粘结层合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999252发布日期:2021-07-23 21:15阅读:74来源:国知局
包括成形的非织造基底的粘结层合体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一般涉及一种层合体,并且尤其涉及由多层由非织造物制成的成形基底制成的层合体,该非织造物在它们的成形变形粘结在一起。
背景技术
:基底诸如非织造织物和膜可用作许多不同制品(尤其是一次性消费品)中的有用材料;然而,未成形的单层基底具有某些局限性和缺点。未成形的单层基底具有很低的抗弯曲性、轻微的压缩回弹性以及对拉伸载荷的大致各向同性的响应。此外,未成形的单层基底严重依赖于它们的聚合物和添加剂的化学性质,来提供美观性(例如,不透明度)和结构特性(例如,耐刺穿性、柔软性)。此外,未成形的单层基底通常是薄且平的,这对消费者没有吸引力。技术实现要素:如本文所述,由具有变形区域的多层成形基底制成的层合体提供优于未成形的单层基底的显著改善,该变形区域包括三维变形部,这些三维变形部在变形部的远侧端部或邻近变形部的区域处粘结在一起。此类粘结成形的层合体可被设计成具有更大的抗弯强度、改善的抗压缩性,并且可被图案化以用于定向地取向的对拉伸载荷的响应。另外,由多层成形基底制成的粘结成形的层合体可使用它们的分层结构来提供更好的美观性;例如,多层基底可更完全地衍射和漫射光,从而导致不透明度增加。对于包括成形非织造基底的层合体,粘结过程可产生在经历压缩之前和之后均非常柔软且蓬松的结构。另外,由多层成形基底制成的粘结成形的层合体可使用它们的基底成形来提供改善的结构特性;例如,具有不同成形方式的基底可更有效地分配和吸收集中的力,从而得到改善的耐刺穿性。此外,此类粘结成形的层合体可被构造成具有较厚部分和设计图案,这些对消费者具备吸引力。粘结成形的层合体可由两个或更多个成形基底制成,并且可代替单个厚的未成形基底而使用,因此层合体可使用大约相同量的材料,同时仍提供上述功能性有益效果。并且,此类粘结成形的层合体可提供这些有益效果而不依赖于更昂贵的聚合物和/或高浓度的添加剂。因此,当与未成形的单层基底比较时,由多层成形基底制成的粘结成形的层合体以合理的成本提供显著的改善。当通过常规方法诸如简单的热粘结加工成层合体时,非织造材料在提供类似布料的触感、蓬松度和柔软性时会失去该柔软性和蓬松度。本文所述的层合体保持柔软性和蓬松度,同时产生三维纹理。因而,本公开涉及一种层合体,该层合体包括第一非织造成形基底,该第一非织造成形基底具有第一平面、第一上表面、第一下表面和多个三维变形部,该多个三维变形部包括第一突起部,该第一突起部在第一上表面上延伸到第一平面之外。每个第一突起部具有第一远侧端部和将第一远侧端部连接到第一上表面的第一侧壁。层合体还包括第二成形基底,该第二成形基底具有第二平面、第二上表面、第二下表面和多个三维变形部,该多个三维变形部包括第二突起部,该第二突起部在第二上表面上延伸到第二平面之外。第二突起部中的每一者具有第二远侧端部和将第二远侧端部连接到第二上表面的第二侧壁。第一非织造成形表面在多个附接区处连接到第二成形基底。附接区中的每一者直接连接到第一突起部的第一远侧端部和第二突起部的第二远侧端部。本公开还涉及一种层合体,该层合体包括第一非织造成形基底,该第一非织造成形基底具有第一平面、第一上表面、第一下表面;多个第一突起部,该多个第一突起部在第一上表面上延伸到第一平面之外;以及第一区域,该第一区域位于第一下表面上在第一平面中邻近多个第一突起部。每个第一突起部具有第一远侧端部和将第一远侧端部连接到第一平面的第一侧壁。层合体还包括第二成形基底,该第二成形基底具有第二平面、第二上表面、第二下表面、在第二上表面上延伸出第二平面的多个第二突起部以及在第二平面中的第二下表面上邻近多个第二突起部的第二区域。每个第二突起部具有第二远侧端部和将第二远侧端部连接到第二上表面的第二侧壁。第一非织造成形表面在多个附接区处连接到第二成形基底。附接区中的每一者均直接连接到邻近多个第一突起部的第一平面中的第一区域以及邻近多个第二突起部的第二平面中的第二区域。本公开涉及一种形成层合体的方法,该方法包括通过将第一非织造物基底的至少第一部分与第一对成形构件啮合以在第一部分内形成延伸出第一平面的多个第一突起部以及在第一平面内邻近多个第一突起部的第一区域,来递增地机械拉伸具有第一平面的第一非织造物。每个第一突起部具有第一远侧端部。第一对成形构件包括具有多个凸形成形元件的第一成形构件和具有多个凹部的第二成形构件。该方法还包括通过将第二基底的至少第二部分与第二对成形构件啮合以在第二部分内形成延伸出第二平面的多个第二突起部以及在第二平面中邻近多个第二突起部的第二区域,来递增地机械拉伸具有第二平面的第二基底。第二突起部中的每一者具有第二远侧端部。第二对成形构件包括具有多个凸形成形元件的第一成形构件和具有多个凹部的第二成形构件。当第一非织造基底的所述部分与来自第一对成形构件的第一成形构件凸元件啮合时,并且当第二基底的所述部分与来自第二对成形构件的第一成形构件凸元件啮合时,多个第一突起部的第一远侧端部直接连接到多个第二突起部的第二远侧端部,从而形成附接区。本公开涉及一种形成层合体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通过将第一非织造物基底的至少第一部分与第一对成形构件啮合以在第一部分内形成延伸出第一平面的多个第一突起部以及在第一平面内邻近多个第一突起部的第一区域,来递增地机械拉伸具有第一平面的第一非织造物。第一对成形构件包括:第一成形构件,该第一成形构件具有包括多个凸形成形元件的表面;以及第二成形构件,该第二成形构件具有包括第二成形构件中的多个凹部的表面。该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通过将第二基底的至少第二部分与第二对基底啮合以在第二部分内形成延伸出第二平面的多个第二突起部和在第二平面中邻近多个第二突起部的第二区域,来递增地机械拉伸具有第二平面的第二基底。第二对成形构件包括:第一成形构件,该第一成形构件具有包括多个凸形成形元件的表面;以及第二成形构件,该第二成形构件具有包括第二成形构件中的多个凹部的表面。该方法进一步包括以下步骤:通过在多个附接区处将在第一非织造基底的第一平面中邻近多个第一突起部的第一区域附接到在第二基底的第二平面中邻近多个第二突起部的第二区域,来将第一非织造基底直接连接到第二基底,以形成层合体。当第一非织造基底的所述部分与来自包括多个凹部的第一对成形构件的第二成形构件啮合时,并且当第二基底的第二部分与来自包括多个凹部的第二对成形构件的第二成形构件啮合时,形成多个附接区。附图说明图1示出了具有图案化区域的层合体的一部分的局部断裂顶视图,该图案化区域具有在纵向上取向的突起部。图2示出了具有图案化区域的层合体的一部分的局部断裂顶视图,该图案化区域具有在横向上取向的突起部。图3a示出了图案化区域的顶视图,该图案化区域具有在纵向上取向的具有总体形状类似菱形的突起部。图3b示出了图案化区域的顶视图,该图案化区域具有在横向上取向的具有总体形状类似菱形的突起部。图3c示出了图案化区域的顶视图,该图案化区域具有在纵向上取向的具有总体形状类似正方形的突起部。图3d示出了图案化区域的顶视图,该图案化区域具有在横向上取向的具有总体形状类似正方形的突起部。图3e示出了图案化区域的顶视图,该图案化区域具有在纵向上取向的具有总体形状类似圆形的突起部。图3f示出了图案化区域的顶视图,该图案化区域具有在横向上取向的具有总体形状类似圆形的突起部。图4a示出了具有由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形成的图案化区域的层合体的放大端视图,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具有变形部分和未变形部分,其中在变形部分内基底的突起部的远侧端部直接连接在窄附接区处,并且在未变形部分内,基底彼此偏置。图4b为图4a的层合体的修改型式,其中基底直接连接在宽附接区处。图5a示出了图4a的层合体的修改型式的放大端视图,其中外基底接合到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图5b示出了图4b的层合体的修改型式的放大端视图,其中外基底接合到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图6a示出了具有由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形成的图案化区域的层合体的放大端视图,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具有形成突起部的变形部分和形成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的平面中的区域的未变形部分,其中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在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的平面中的区域内的窄附接区处直接连接。图6b为图6a的层合体的修改型式,其中基底直接连接在宽的附接区处。图7a示出了图6a的层合体的修改型式的放大端视图,其中外基底接合到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图7b示出了图6b的层合体的修改型式的放大端视图,其中外基底接合到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图8示出了制备具有图案化区域的层合体的方法的流程图。图9为示出了具有四个图案化辊的机器的装配图,该图案化辊具有在纵向上取向的凸元件和凹部,用于递增地拉伸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从而在其中形成多个突起部,并且用于在突起部的远侧端部处将基底接合在一起以形成具有偏置的未变形部分的粘结成形的层合体。图10a示出了来自图9的机器的两个配合的图案化辊的放大局部剖面图,其中所述辊递增地拉伸第一基底。图10b示出了来自图9的机器的两个配合的图案化辊的放大局部剖面图,其中所述辊递增地拉伸第二基底。图11a示出了与来自图9的机器的第一图案化辊啮合的第一基底的放大局部剖面图,其中粘合剂被施加到第一基底的突起部。图11b示出了与来自图9的机器的与第二图案化辊啮合的第二基底的放大局部剖面图。图11c示出了图11a的第一基底的部分外形图。图12a示出了来自第一基底的突起部的远侧端部沿纵向的放大局部剖面图,该远侧端部粘性地连接到来自第二基底的突起部的远侧端部,而基底与来自图9的机器的图案化辊啮合,以形成图4a的粘结成形的层合体。图12b示出了来自第一基底的突起部的第一远侧端部沿横向的放大局部剖面图,第一远侧端部粘性地连接到来自第二基底的突起部的第二远侧端部,而基底与来自图9的机器的图案化辊啮合,以形成图4的粘结成形的层合体。图12c示出了图12b的视图的另一个放大部分。图13为示出了具有四个图案化辊的机器的装配图,该图案化辊具有在纵向上取向的凸元件和凹部,用于递增地拉伸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从而在其中形成多个突起部,并且用于在突起部的基部处将基底接合在一起以形成具有相邻未变形部分的粘结成形的层合体。图14a示出了来自图13的机器的两个配合的图案化辊的放大局部剖面图,其中辊递增地拉伸第一基底。图14b示出了来自图13的机器的两个配合的图案化辊的放大局部剖面图,其中辊递增地拉伸第二基底。图15a示出了与来自图13的机器的第一图案化辊啮合的第一基底的放大局部剖面图,其中粘合剂被施加到第一基底的突起部相邻的未变形部分。图15b示出了与来自图13的机器的与第二图案化辊啮合的第二基底的放大局部剖面图。图16示出了第一基底的第一下表面上的第一区域沿纵向的放大局部剖面图,第一区域在多个附接区处粘性地连接至第二基底的第二下表面上的第二区域,并且第一基底的未变形部分粘性地连接至第二基底的未变形部分,而基底与图13的机器的图案化辊啮合,以形成图6a的粘结成形的层合体。图17为层合体的一部分的放大剖视图,该层合体具有由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连同外膜形成的图案化区域,其中层合体包括设置在层合体内的位置处的有益剂。图18a为位于双层非织造材料中具有面向上的开口的突起部的透视图。图18b为两层非织造材料中的突起部的示意图。图18c示出了具有由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形成的图案化区域的层合体的放大端视图,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具有变形部分和未变形部分,其中在变形部分内基底的离散突起部的远侧端部直接连接在附接区处,并且在未变形部分内,基底彼此偏置。图18d示出了具有由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形成的图案化区域的层合体的放大端视图,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在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的平面中具有形成离散的突起部的变形部分和形成区域的未变形部分,其中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在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的平面中的区域内的附接区处直接连接。图19为用于在非织造基底中形成离散的间隔开的突起部的设备的示例的透视图。图20为示出具有四个图案化辊的机器的装配图,该图案化辊具有离散的间隔开的凸元件和凹部,用于递增地拉伸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从而在其中形成离散的间隔开的突起部,并且用于在离散的间隔开的突起部的远侧端部处将基底接合在一起以形成具有偏置的未变形部分的粘结成形的层合体。图21为示出具有四个图案化辊的机器的装配图,该图案化辊具有离散的间隔开的凸元件和凹部,用于递增地拉伸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从而在其中形成离散的间隔开的突起部,并且用于在离散的间隔开的突起部的基部处将基底接合在一起以形成具有相邻未变形部分的粘结成形的层合体。具体实施方式本公开的粘结成形的层合体可由多层成形基底诸如非织造物制成,并且可提供相对于未成形的单层基底的显著改善,包括:更大的抗弯曲性、改善的压缩回弹性、对于拉伸载荷的定向响应、更美观、增强的结构特性、更厚的部分和想要的设计图案,而不依赖于更昂贵的聚合物和/或更高浓度的添加剂;因此,当与未成形的单层基底比较时,此类粘结成形的层合体以合理的成本提供显著的改善。此外,这些粘结形成的层合体可为各种产品的组件,诸如例如吸收制品(例如,顶片、底片、采集层、液体处理层、吸收芯)、擦拭物、面巾纸、卫生纸、纸巾、过滤介质、吸声介质等。在所有附图中,纵向显示为md,并且横向显示为cd;标记箭头指示标记方向相对于图的取向,而标记的x指示标记方向正交于(即,进入)页面。并且,在所有附图中,层合体被示出成带有具有特定数量的突起部的图案化区域,然而对于本文所公开的任何图案化区域,可使用任何数量的突起部;作为示例,图案化区域可具有2个至100个突起部,或在2和100之间的任何数量的突起部,或由这些值中的任一者形成的任何范围,诸如2个至50个突起部、3个至40个突起部、4个至30个突起部、5个至20个突起部等。根据本公开的成形基底包括具有永久变形区域的材料层,其中材料的形状或密度已响应于由在材料上施加机械力的机械变形方法所施加的应力或应变而永久改变。成形基底一般通过包括使纤维网通过一组相互啮合辊的机械方法来制备。相互啮合辊包括具有设置在辊的外表面上的凸元件的一个辊以及包括外表面上的凹部的另一个辊,该凹部用于在辊相互啮合时容纳凸元件。相互啮合辊递增地拉紧纤维网,从而产生从纤维网的平面延伸的突起部。邻近突起部的区域主要是未变形的并保持在纤维网的平面内。未变形区域可较小或较大,这取决于在相互啮合辊中形成的图案。突起部包括远侧端部和侧壁,该侧壁将远侧端部连接到纤维网的平面。在递增拉紧过程中,大部分应变发生在侧壁中。图1示出了具有图案化区域的层合体100的一部分的局部断裂顶视图,该图案化区域具有在纵向上交替纵向取向的突起部。层合体100由位于层合体100顶部的第一基底110和位于底部的第二基底120(在断裂部分中示出)制成。第一基底110在由与纵向平行的直线段所示的多个附接区处直接连接到第二基底120。多个附接区形成图案化区域104,该图案化区域具有类似菱形的总体形状104-os;然而,在各种实施方案中,对于本文所公开的任何层合体,所述层合体可包括具有本文所公开的或图案化基底领域已知的任何总体形状的图案化区域。形成图案化区域104的附接区在层合体100上重复,以形成多个离散的图案化区域,每个图案化区域具有相同的构型,包括相同的总体形状;然而,在各种实施方案中,对于本文所公开的任何层合体,所述层合体可包括两个或更多个不同的图案化区域,其可在层合体上以图案形式重复或不重复。图案化区域被布置成重复的线性阵列,该重复的线性阵列形成镶嵌图案,其中图案化区域通过设置在图案化区域之间的线性路径106彼此分开,并且其中路径由基底的未变形部分形成。路径中的每个具有基本上均匀的总体宽度106-ow。对于层合体100和本文所公开的任何层合体,路径中的任一者可具有1毫米至100毫米的总体宽度,或在1毫米和100毫米之间的任何整数值,或由这些值中的任一者形成的任何范围,诸如1毫米至50毫米、1毫米至20毫米、1毫米至10毫米等。而且,设置在图案化区域之间的任何路径中的一个部分、多个部分或全部可具有可变的总体宽度,并且/或者可以为弯曲的。通道可为线性的或非线性的,并且跨越纤维网的整个宽度,如图1和图2所示。层合体100可根据本文所述的任何层合体来构造,诸如图4a的层合体400-a、图4b的层合体400-b、图6a的层合体600-a、或图6b的层合体600-b或本文所公开的或本领域已知的任何可供选择的层合体实施方案。在各种实施方案中,可通过添加第一外基底和/或第二外基底,诸如图5a的层合体500-a、图5b的层合体500-b、图7a的层合体700-a或图7b的层合体700-b来修改层合体100。层合体100可根据图8的方法800制备,或根据本文所公开的任何另选的方法实施方案制备。可使用图9的机器902、图13的机器1402或使用本文所公开的任何另选的机器实施方案制备层合体100。在各种实施方案中,可修改层合体100或本文所公开的任何层合体的一个部分、多个部分或全部,使得突起部中的一些或全部相对于纵向成1度至90度、或在1度和89度之间的任何整数值、或任何这些值形成的任何范围诸如1度至60度、1度至45度、1度至30度、30度至89度、45度至89度、60度至89度、30度至60度、40度至50度等的正角度或负角度。图2示出了具有图案化区域的层合体200的一部分的局部断裂顶视图,该图案化区域具有在横向上纵向取向的突起部。层合体200由第一基底210和第二基底220制成,具有离散的图案化区域,所述图案化区域包括具有总体形状如菱形的图案化区域204,其在层合体200上重复,通过路径206彼此分离。以与图1的层合体100相同的方式构造图2的层合体200,具有以相同方式构造的类似编号的元件,不同之处如下所述。第一基底210和第二基底220在以显示为线段的多个附接区处直接连接,所述附接区平行于横向。由于层合体200的所有附接区均在横向上取向,因此附接区为层合体200提供在横向上相对较高的抗弯刚度,并且由于路径206为平行设置的线性路径,路径206在垂直于路径截取的角度上为层合体200提供相对较低的抗弯刚度。层合体200可按可构造或修改图1的层合体100的任何方式来构造或修改。层合体200可根据图8的方法800制备,或根据本文所公开的任何另选的方法实施方案制备。层合体200可使用图9的机器902、图13的机器1402制备,或使用本文所公开的任何另选的机器实施例制备,其中设置在图案化辊上的凸元件如图所示在横向上而不是在纵向上取向。图3a至图3f示出了具有形成在各种方向上取向的突起部的附接区以及具有各种总体形状的图案化区域的示例性图案化区域顶视图。图3a示出了图案化区域304-a,该图案化区域具有在纵向上纵向取向的突起部和类似菱形的总体形状,如图所示具有图1的层合体100中的图案化区域104。图3b示出了图案化区域304-b,该图案化区域具有在横向上纵向取向的突起部和类似菱形的总体形状,如图所示具有图2的层合体200中的图案化区域204。图3c示出了图案化区域304-c,该图案化区域具有在纵向上纵向取向的突起部和类似正方形的总体形状,这些可用于本文所公开的任何层合体的任何图案化区域。图3d示出了图案化区域304-d,该图案化区域具有在横向上纵向取向的突起部和类似正方形的总体形状,这些可用于本文所公开的任何层合体的任何图案化区域。在各种实施方案中,层合体可具有总体形状类似矩形、梯形、三角形、五边形、六边形、七边形、八边形或具有任意数目的侧面的任何其他规则或不规则的多边形的图案化区域。图3e示出了图案化区域304-e,该图案化区域具有在纵向上取向的突起部和类似圆形的总体形状。图3f示出了图案化区域304-f,该图案化区域具有在横向上纵向取向的突起部和类似圆形的总体形状。在各种实施方案中,层合体可具有总体形状类似卵形、椭圆形或具有任何构型的任何其他圆形形状的图案化区域。图3a-3f的示例性图案化区域的任何总体形状或本文所公开的或该领域中已知的任何其他总体形状,可以任何切实可行的组合用于本文所公开的任何层合体中的任何图案化区域。图4a至图7b示出了至少部分地由直接连接到第二基底的图案化部分的第一非织造基底的图案化部分形成的层合体的放大端视图。这些层合体被示出为具有图案化区域,该图案化区域具有特定数量的突起部,然而对于本文所公开的层合体的任何实施方案,可使用任何数量的突起部,包括本文所公开的任何数目。这些层合体被示出为具有具有特定均匀比例的突起部,然而,对于本文所公开的层合体的任何实施方案,这些特定形状不是必需的,并且任何一个或多个突起部的一个部分、多个部分或全部的均匀度和/或比例可在任何基底中的图案化区域之间和/或任何基底之间变化。图4a至图7b的实施方案中的任一者均可用于制备粘结成形的层合体,其中突起部中的一些或全部在对于层合体便利的任何方向上取向,诸如纵向、横向或相对于纵向和/或横向的1-90度的任何正角度或负角度。图4a至图4b、图5a至图5b、图6a至图6b和图7a至图7b示出了实施方案,其中层合体至少部分地由直接连接到第二基底的图案化部分的第一非织造基底的图案化的部分形成。为了便于说明,每个基底被示出为具有特定均匀厚度的平滑连续基底,然而这些特定形状不是必需的,并且对于本文所公开的层合体的任何实施方案,基底中的任何一个或多个的一个部分、多个部分或全部的光滑度、连续性和/或厚度可在任何图案化区域内和/或在任何基底中的图案化区域之间和/或任何基底之间以本文公开的和/或该领域中已知的任何方式变化。尽管这些实施方案中的每一者描述并示出了直接连接到第二基底的第一非织造基底,但在各种实施方案中,基底之间的连接中的一些或全部可以是间接连接,该间接连接包括一种或多种中间材料(除了用于进行连接的任何粘合剂之外)。另外,本文所公开的实施方案中的任一者可被修改为包括设置在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之间的一个或多个中间基底(例如膜层)。中间层可包括:提供吸收功能的基底,诸如纤维素或泡沫;提供阻隔功能的基底,诸如膜或另一种非织造物。中间基底可为弹性的或非弹性的。该中间层可为粘结部的一部分并且有利于第一变形基底和第二变形基底的粘结,或者可将材料推出粘结部位,使得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通过中心中间层粘结在一起。图4a示出了由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420-a形成的层合体400-a的放大端视图,第一基底为具有第一平面414-a、第一上表面415-a、及第一下表面416-a的第一非织造物410-a,第二基底具有第二平面424-a、第二上表面425-a和第二下表面426-a。层合体400-a具有由路径406-a围绕的离散的图案化区域404-a。路径406-a包括第一基底410-a的第一平面414-a中的第一路径以及第二基底420-a的第二平面424-a中的第二路径。层合体400-a还具有中心变形部分401-a以及设置在变形部分401-a的任一侧上的未变形部分408-1a和408-2a。对于该实施方案,第一非织造基底410-a的第一上表面415a面向第二基底420-a的第二上表面425a,使得第一上表面415-a和第二上表面425-a指向层合体的内部。在变形部分401-a内,第一非织造基底410-a在多个长(进入页面)但相对窄(横跨页面)的附接区405-a处直接连接到第二基底420-a。变形部分401-a形成图案化区域404-a。在未变形部分408-1a和408-2a内,第一基底410-a和第二基底420-a不连接,而是彼此偏移偏移距离419-oda。基底410-a和420-a的未变形部分408-1a和408-2a形成图案化区域404-a和层合体400-a的其他图案化区域之间的路径406-a。在变形部分401-a中,第一基底410-a具有以波状图案在第一上表面415-a上延伸出第一平面414-a的多个第一突起部411-a,其中第一突起部411-a中的每一者具有第一远侧端部412-a和将第一远侧端部412-a连接到第一平面414-a中的第一上表面415-a的第一侧壁419-a。第一非织造基底410-a包括第一下表面416-a上在第一平面414-a中邻近第一突起部411-a的第一区域。第一区域包括变形区域401-a的第一突起部411-a的基部413-a和在未变形部分408-1a和408-2a中形成的路径406-a。基部413-a是邻近第一突起部411-a并且主要位于第一平面414-a中的基本上未变形的区域。在图4a的第一基底410-a中,第一突起部411-a具有相同的中心至中心间距和高度,然而,在各种实施方案中,对于本文所公开的任何层合体,第一基底可具有带有突起部的图案化区域,该突起部具有变化的中心至中心间距和高度。第一突起部411-a线性地、平行地、并列设置并且彼此整体地连接,因为它们由相同的材料(即第一非织造基底410-a)形成。然而,在各种实施方案中,对于本文所公开的任何层合体,图案化区域中的突起部中的一些或全部可不完全彼此平行,但可具有下列总体取向(端对端):彼此1度至15度不平行、或以在1度和15度之间的任何整数值不平行、或以由任何这些值形成的任何范围(诸如1度至10度、1度至5度、1度至2度等)不平行。第一突起部411-a中的每一者被递增拉伸或拉紧,使得第一区域中的第一远侧端部412-a和基部413-a是第一非织造基底410-a的分离侧壁419-a的永久性特征。侧壁419-a中的拉紧可导致纤维变薄、纤维对准改变和/或侧壁419-a中的纤维浓度降低。该应变还可导致存在于位于突起部的侧壁中的前体非织造物中的热点粘结部由于纤维被拉出粘结部位而断裂或甚至消失。当同时拉紧具有不同延展性的多个层时,可形成互穿突起部,诸如描述于(簇状层合纤维网-us7410683)中的那些。突起部411-a中的每一者都为细长的,因为这些突起部具有大于其总体宽度的总长度(进入页面)。在各种实施方案中,对于本文所公开的任何层合体的任何图案化区域,突起部中的一个、或一些、或全部可以是连续的,其总长度沿着层合体一直延长,并且/或者突起部中的一个、或一些、或全部可以是离散的,其总长度不会一直沿层合体延长。包括离散的突起部的实施方案可为隧道形的或球根形的,如本文进一步所述。下表1描述了层合体的九个实施方案,表示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的突起部长度和突起部取向的各种组合,这些组合被设想为适用于本文所述的任何层合体。在表1中,“成α角”是指细长突起部具有在纵向和横向之间以1度至90度的任何角度α取向的总体取向。表1在各种实施方案中,对于本文所公开的任何层合体的任何图案化区域,突起部中的一些或全部可具有相同的总体长度,并且/或者突起部中的一些或全部可具有不同的总体长度;可选择突起部的总长度,使得图案化区域具有特定的总体形状(当从顶视图观察时),诸如本文所公开的或本领域已知的任何总体形状。第二基底420-a具有与第一非织造基底410-a相同的构型,不同的是第二基底420-a被构造和取向为第一基底410-a的镜像型式,第二基底围绕沿第一非织造基底410-a的第一突起部411-a的第一远侧端部412-a的底部设置的假想水平线成镜像。因此,在变形部分401-a中,第二基底420-a具有多个第二突起部421-a,这些第二突起部也是整体连接的、离散的、细长的、递增拉伸的,并且以平行、并列的方式线性设置。多个第二突起部421-a在第二上表面425-a上延伸到第二平面424-a之外。第二突起部421-a中的每一者具有第二远侧端部422-a和第二侧壁429-a,该第二侧壁在第二平面424-a中将第二远侧端部422-a连接到第二上表面425-a。第二基底420-a包括在第二平面424-a中的第二下表面426-a上的邻近第二突起部424-a的第二区域。第二区域包括变形区域401-a的第二突起部421-a的基部423-a以及未变形部分408-1a和408-2a的路径406-a。基部423-a为邻近第二突起部421-a并且主要位于第二平面424-a中的基本上未变形的区域。由于镜像构型,第二突起部421-a具有与第一突起部411-a相同的中心至中心间距和高度,并且第一远侧端部412-a和第二远侧端部422-a中的所有均面向内,而第一基部413-a和第二基部423-a中的所有均面向外。第一非织造基底410-a与第二基底420-a并排且纵向地(进入页面)对齐,并且通过多个附接区405-a附接到第二基底420-a。对于图4a所示的实施方案,附接区405-a中的每一者均直接连接到第一突起部411-a的第一远侧端部412-a和第二突起部421-a的第二远侧端部422-a。由于附接区405-a将第一非织造基底410-a附接到第二基底420-a,因此突起部411-a具有与突起部421-a相同的总体长度。在各种实施方案中,对于本文所公开的任何层合体的任何图案化区域,第二基底可以不是第一基底的镜像型式,但可以本文所公开的任何方式与第一基底不同;具体地讲,第二基底的突起部可在中心至中心间距和/或高度上不同于第一基底的突起部。下表2描述了层合体的九个实施方案,表示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的突起部中心至中心间距和高度的各种组合,这些组合被设想为适用于本文所述的任何层合体。在表2中,使用“相同”、“较小”和“较大”作为相对尺寸的术语;相同是指突起部具有相等尺寸;较小是指突起部具有相对较小尺寸;较大是指突起部具有相对较大尺寸;而任一基底的突起部可具有本文所公开的或本领域已知的任何尺寸。表2多个附接区405-a将第一远侧端部412-a与第二远侧端部422-a直接连接,使得第一远侧端部412-a中的每一者直接连接到第二远侧端部422-a中的单个第二远侧端部,并且第二远侧端部422-a中的每一者直接连接到第一远侧端部412-a中的单个第二远侧端部;然而,在各种实施方案中,对于本文所公开的任何层合体的任何图案化区域,来自第一基底的突起部的多个远侧端部可直接连接到来自第二基底的突起部的单个远侧端部。在其他实施方案中,远侧端部中的一些可不连接到另一个远侧端部。本文所公开的附接区中的任一者可由一个或多个粘合剂和/或熔合部分形成,该粘合剂和/或熔合部分沿所连接的远侧端部中任一者或两者的大约全部、大致全部、基本上全部、几乎全部或全部的一个部分或多个部分连续地或不连续地延伸;可使用任何合适的用于连接非织造基底的粘合剂,诸如5100-nzp(全护理(fullcare)),得自h.b.fullerofsaintpaul,minnesota,unitedstatesofamerica;基底可通过在基底保持接触时使用超声焊接或以本领域已知的任何方式向基底施加热和/或压力而熔融在一起。在图4a的实施方案中,第一基底410-a的突起部411-a仅在多个附接区405-a处附接到第二基底420-a的突起部421-a。另外,在图4a的实施方案中,第一非织造基底410-a仅在多个附接区405-a处附接到第二基底420-a;然而,在各种实施方案中,对于本文所公开的任何层合体,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可以各种方式在层合体上的一个或多个其他位置诸如未变形部分中的位置处接合在一起。第一非制造基底410-a从变形部分401-a的突起部411-a中的波状图案变化为未变形部分408-1a和408-2a中的平坦形状;类似地,第二基底420-a从变形部分401-a的突起部421-a中的波状图案变化为未变形部分408-1a和408-2a中的平坦形状。图4b示出了由第一基底(其为第一非织造基底410-b)和第二基底420-b形成的层合体400-b的放大端视图。图4b的层合体400-b以与图4a的层合体400-a相同的方式构造,其中以相同的方式构造类似编号的元件,不同的是第一非织造基底410-b和第二基底420-b在多个附接区405-b处直接连接,该附接区比层合体400-a的附接区405-a相对更宽(横跨页面)。在另选的实施方案中,可通过可修改图4a的层合体400-a的任何方式修改层合体400-b。图5a示出了由第一基底(其为第一非织造基底510-a)、第二基底520-a、第三基底540-1a和第四基底540-2a形成的层合体500-a的放大端视图。第二基底、第三基底和第四基底可包括膜、非织造物或其它基底。图5a的层合体500-a以与图4a的层合体400-a相同的方式构造,其中以相同的方式构造类似编号的元件,不同的是层合体500-a包括第三基底540-1a,该第三基底为接合到第一基底510-a的第一下表面516-a上的基部513-a并且还接合到第一基底510-a的未变形部分508-1a和508-2a的外基底。第三基底540-1a能够以本文所述和/或本领域已知的任何方式直接或间接地接合到第一基底510-a。层合体500-a包括第四基底540-2a,该第四基底为接合到第二基底520-a的第二下表面526-a上的基部523-a并且还接合到第二基底520-a的未变形部分508-1a和508-2a的外基底。第四基底540-2a能够以本文所述和/或本领域已知的任何方式直接或间接地接合到第二基底520-a。在另选的实施方案中,可通过可修改图4a的层合体400-a的任何方式修改层合体500-a。对于本文所公开的具有外基底的任何层合体,可以从层合体中省略外基底中任一者或两者的一个部分、多个部分或全部,并且/或者可以任何可行的组合来代替外基底中任一者或两者的一个部分、多个部分或全部。在另选的实施方案中,对于本文所公开的任何层合体,可将本文所公开的或本领域已知的任何形式的一种或多种附加基底(例如,膜或非织造物)和/或结构添加到层合体中。图5b示出了由第一基底(其为第一非织造基底510-b)、第二基底520-b、第三基底540-1b和第四基底540-2b形成的层合体500-b的放大端视图。以与图4b的层合体400-b相同的方式构造图5b的层合体500-b,具有以相同方式构造的类似编号的元件,不同之处如下所述。层合体500-b包括第三基底540-1b,该第三基底为接合到第一基底510-b的第一下表面516-b上的基部513-b并且还接合到第一基底510-b的未变形部分508-1b和508-2b的外基底。第三基底540-1b能够以本文所述和/或本领域已知的任何方式直接或间接地接合到第一基底510-b。层合体500-b包括第四基底540-2b,该第四基底为接合到第二基底520-b的基部523-b并且还接合到第二基底520-b的未变形部分508-1b和508-2b的外基底。第四基底540-2b能够以本文所述和/或本领域已知的任何方式直接或间接地接合到第二基底520-b。在另选的实施方案中,可通过可修改图5a的层合体500-a的任何方式修改层合体500-a。图6a示出了由第一基底610-a和第二基底620-a形成的层合体600-a的放大端视图。图6a的层合体600-a以与图4a的层合体400-a相同的方式构造,其中以相同的方式构造类似编号的元件,不同之处如下所述。对于图6a所示的实施方案,附接区605-a中的每一者直接连接到第一非织造基底610-a的第一下表面616-a上的第一区域和第二基底620-a的第二下表面626-a上的第二区域。第一区域邻近第一非织造基底610-a的第一平面614-a中的第一突起部611-a。第一区域包括变形区域601-a中的第一突起部611-a的基部612-a以及形成于未变形部分608-1a和608-2a中的路径606-a。第二区域邻近第二非织造基底620-a的第二平面624-a中的第二突起部621-a。第二区域包括变形区域601-a中的第二突起部621-a的基部622-a和形成于未变形部分608-1a、608-2a中的路径606-a。附接区605-a中的每一者直接连接到第一平面614-a中的基部612-a,并且直接连接到第二平面624-a中的基部622-a。如上所述且如图6a所示,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包括未变形部分608-1a和608-2a的路径606-a,使得第一非织造基底610-a和第二基底620-a彼此接触,并且在未变形部分608-1a和608-2a中直接或间接地彼此接合。在本文所公开的层合体的任何实施方案中,在未变形部分中,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可以任何便利的方式接合在一起(例如,通过粘合剂在一个或多个位置处直接连接);然而,在各种实施方案中,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可彼此靠近和/或彼此不接触和/或不在未变形部分中的一个或多个位置处彼此接合。在另选的实施方案中,可通过可修改图4a的层合体400-a的任何方式修改层合体600-a。图6b示出了由第一基底610-b和第二基底620-b形成的层合体600-b的放大端视图。图6b的层合体600-b以与图6a的层合体600-a相同构造,其中以相同的方式构造类似编号的元件,不同的是第一非织造基底610-b和第二基底620-b在多个附接区605-b处直接连接,该附接区比层合体600-a的附接区605-a相对更宽(横跨页面)。在另选的实施方案中,可通过可修改图6a的层合体600-a的任何方式修改层合体600-b。图7a示出了由第一非织造基底710-a、第二基底720-a、第三基底740-1a和第四基底740-2a形成的层合体700-a的放大端视图。图7a的层合体700-a以与图6a的层合体600-a相同的方式构造,其中编号类似的元件以相同的方式构造,不同的是层合体700-a包括第三基底740-1a,该第三基底为在第一突起部711-a的第一远侧端部712-a处接合到第一非织造基底710-a的第一上表面715-a的外基底。第三基底740-1a能够以本文所述和/或本领域已知的任何方式直接或间接地接合到第一非织造基底710-a。层合体700-a包括第四基底740-2a,该第四基底是在第二突起部721-a的第二远侧端部722-a处接合至第二基底720-a的第二上表面725-a的外基底。第四基底740-2a能够以本文所述和/或本领域已知的任何方式直接或间接地接合到第二基底720-a。在另选的实施方案中,可通过可修改图6a的层合体600-a的任何方式修改层合体700-a。图7b示出了由第一非织造基底710-b、第二基底720-b、第三基底740-1b和第四基底740-2b形成的层合体700-b的放大端视图。以与图6b的层合体600-b相同的方式构造图7b的层合体700-b,具有以相同方式构造的类似编号的元件,不同之处如下所述。层合体700-b包括第三基底740-1b,该第三基底为在第一突起部711-b的第一远侧端部712-b处在第一非织造基底710-b的变形部分701-b中接合到第一非织造基底710-b的第一上表面715-b的外基底。第三基底740-1b能够以本文所述和/或本领域已知的任何方式直接或间接地接合到第一非织造基底710-b。层合体700-b包括第四基底740-2b,该第四基底为在第二突起部721-b的第二远侧端部722-b处在第二基底720-b的变形部分701-b中接合至第二基底720-b的第二上表面725-a的外基底。第四基底740-2b能够以本文所述和/或本领域已知的任何方式直接或间接间接地接合到第二基底720-b。在另选的实施方案中,可通过可修改图7a的层合体700-a的任何方式修改层合体700-a。对于本文所公开的任何层合体,突起部可具有任何便利的尺寸和比例,包括以下任一种。突起部中的任一者可具有下列中心至中心间距:0.5毫米至10毫米、或在0.5毫米和5毫米之间的增量为0.5毫米的任何数值、或由任何这些数值形成的任何范围,诸如1毫米至4毫米、1毫米至3毫米、1毫米至2毫米等。突起部中的任一者可具有下列高度:0.1毫米至10毫米、或在0.1毫米和10毫米之间的增量为0.1毫米的任何数值、或由任何这些数值形成的任何范围,诸如0.1毫米至5毫米、1毫米至4毫米、1毫米至2毫米等。突起部中的任一者可具有下列高度与间距比:0.2至10、或在0.2和10之间的增量为0.1的任何数值、或由任何这些数值形成的任何范围,诸如0.5至7.5、0.7至5、1至3等。突起部之间的附接区中的任一者可具有下列总体宽度:0.1毫米至5毫米、或在0.1毫米和5毫米之间的增量为0.1毫米的任何数值、或由任何这些数值形成的任何范围,诸如0.1毫米至3毫米、0.2毫米至1毫米、0.2毫米至0.5毫米等。突起部中的任一者可具有下列中心至中心间距与附接区总体宽度之比:1.1至100、或在1和100之间的增量为0.1的任何数值、或由任何这些数值形成的任何范围,诸如1-80、5-65、25-50等。突起部中的任一者可具有下列总体长度:1毫米至10,000毫米、或在1毫米和10,000毫米之间的任何整数值、或由任何这些数值形成的任何范围,诸如1毫米至1,000毫米、1毫米至100毫米、2毫米至60毫米、3毫米至50毫米、4毫米至40毫米、5毫米至30毫米等。本公开的非织造材料可由任何合适的非织造材料(“前体材料”)制成。非织造纤维网可由单个层或多个层(例如,两个或更多个层)制成。如果使用多个层,则其可由相同类型的非织造材料或不同类型的非织造材料组成。在一些情况下,前体材料可不含任何膜层。(一种或多种)非织造前体材料的纤维可由任何合适的材料制成,包括但不限于天然材料、合成材料以及它们的组合。合适的天然材料包括但不限于纤维素、棉绒、蔗渣、毛纤维、丝纤维等。纤维素纤维可以任何合适的形式提供,包括但不限于各个纤维、绒毛浆、干叠物、衬板等。合适的合成材料包括但不限于尼龙、人造丝和聚合物材料。合适的聚合材料包括但不限于:聚乙烯(pe)、聚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丙烯(pp)以及共聚酯。然而,在一些实施方案中,非织造前体材料可以基本上或完全不含这些材料中的一种或多种。例如,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前体材料可基本上不含纤维素,和/或排除纸材料。在一些实施方案中,一种或多种前体材料可包含最高至100%热塑性纤维。因此,在一些情况下,纤维基本上为非吸收性的。在一些实施方案中,非织造前体材料可以基本上或完全不含丝束纤维。前体非织造材料可包含任何合适类型的纤维。合适类型的纤维包括但不限于:单组分、双组分和/或双成分、非圆形(例如,成形纤维(包括但不限于具有三叶形横截面的纤维)以及毛细管道纤维)。纤维可具有任何适宜尺寸。纤维可例如具有在0.1-500微米范围内的主要横截面尺寸(例如,圆形纤维的直径)。纤维尺寸也可表示为旦尼尔,其为每纤维长度的重量的单位。组成纤维的范围可例如从约0.1旦尼尔至约100旦尼尔。非织造前体纤维网的组成纤维也可以是不同纤维类型的混合物,这些不同纤维类型在如化学(例如pe和pp)、组分(单-和双-)、形状(即毛细管和圆形)等这样特征上不相同。非织造前体纤维网可由许多方法形成,例如气流成网法、湿法成网法、熔喷法、纺粘法和梳理法。然后,纤维网中的纤维可经由水刺法、水刺法、压延粘结法、通风粘结法和树脂粘结法来粘结。此类单独的非织造纤维网中的一些可具有其中纤维粘结在一起的粘结部位46。非织造材料的基重通常以克/平方米(gsm)表示。根据材料的最终用途,单层非织造材料的基重可在约8gsm至约100gsm范围内。前体非织造纤维网可具有某些期望的特征。所述一个或多个前体非织造纤维网各自具有第一表面、第二表面和厚度。所述一个或多个前体非织造纤维网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可为大致平面的。通常期望前体非织造纤维网材料具有延展性以允许纤维拉伸和/或重新布置成突起部形式。如果非织造纤维网由两个或更多个层构成,则期望所有层尽可能可延展。期望延伸性以便在围绕突起部的周边的侧壁中保留至少一些未断裂纤维。可能期望单个前体纤维网或多层结构内的非织造布至少之一能够经历大于或等于约以下量之一的表观伸长率(在断裂力下的应变,其中断裂力等于峰值力):100%(即其未拉伸长度的双倍),110%,120%或130%多至约200%。还期望前体纤维网能够经历塑性变形以确保变形部的结构“固定”在适当位置使得非织造纤维网将不趋于恢复或返回其先前的结构。除了本文所公开的在形成成形层合体时使用的非织造基底之外,还可使用各种化学物质的其他基底(例如,膜),包括任何种类的聚合物材料(诸如聚乙烯(例如,线性低密度pe、低密度pe和高密度pe)、聚丙烯、尼龙、乙基乙酸乙烯酯和/或用于制备基底的任何其他聚合物)以及基底制备领域中已知的、以任何组合(例如,均聚物、共聚物、共混物等)和任何形式(例如,单层、层合体、分层结构、共挤出物等)由任何种类的基底制备方法制备的任何添加剂(例如,颜料/着色剂)和/或改性剂(例如,二氧化钛)。本文所公开的粘结成形的层合体中的任一者可由各种厚度的基底制成,此类基底具有下列总体厚度:5微米至250微米(0.2密耳至10密耳)、或在5微米和250微米之间的任何整数值、或由任何这些值形成的任何范围,诸如5微米至100微米(0.2密耳至3.9密耳)、10微米至50微米(0.39密耳至2密耳)、10微米至30微米(0.39密耳至1.4密耳)等。对于本文所公开的任何层合体,第一基底、第二基底(以及任一个或两个外基底,如果存在)可以相同或可以本领域已知的任何方式不同;例如,此类差异可包括颜色、不透明度、厚度、机械性能(例如,弹性、非弹性、可延展性、不可延展性、韧性或脆性,耐刺穿性等)、聚合物类型、添加剂的存在、改性剂的使用等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可以是任何切实可行的组合。在一些实施方案中,用于本文所公开的层合体中的非织造材料可为可再生的聚合物材料。如本文所定义,可再生聚合物材料是可合成或衍生自每年或在时间尺度上可比石油或天然气来源更快产生的来源的那些。此类可再生聚合物的非限制性示例为lyocell、聚乙烯醇和共聚物、聚乳酸和共聚物、聚羟基链烷酸酯和共聚物。可再生聚合物可由由生物衍生来源合成的单体组成。包含生物衍生单体的聚合物的非限制性示例为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酯、脂族聚酯和共聚酯。在一些实施方案中,用来形成粘结层合体的前体纤维网在进入递增拉紧过程之前可为开孔的。可使用不同的方法来将纤维网开孔,诸如销开孔方法或粘结和拉伸处理,如us5628097中所述。前体纤维网也可被过度粘结以产生熔融弱化的部位,使得熔融弱化的部位在递增拉紧过程期间在纤维网的拉紧区域中形成开孔。图8示出了如本文所述的制备具有图案化区域的层合体800的方法的流程图。图案化区域通过使形成层合体的基底通过相互啮合辊之间以递增地机械拉紧基底来形成。方法800包括使用第一图案化表面以递增方式机械拉伸第一基底以形成第一突起部的第一步骤801。方法800包括使用第二图案化表面以递增方式机械拉伸第二基底以形成第二突起部的第二步骤802。方法800包括在第一基底与第一图案化表面啮合并且第二基底与第二图案化表面啮合时执行的第三步骤803,其中第三步骤803包括将第一基底直接连接到第二基底以形成粘结成形的层合体。在应用图8的方法800的各种修改的实施方案中,根据本文所公开的实施方案,可将一个或多个附加中间基底(例如,非织造物)进料到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之间的接合附近范围内,使得第一基底、(一个或多个)中间基底和第二基底均可通过第一图案化辊和第二图案化辊接合在一起,其中(一个或多个)中间基底设置在中间;这一方法可用于修改图8-17中所公开的方法和设备的任何实施方案,包括任何另选的实施方案。利用相互啮合辊来递增地拉紧纤维网的不同方法包括环轧、结构化类弹性膜和嵌套结构化类弹性膜,该纤维网产生可用于制备本文所述的粘结层合体的突起部和未变形区域。这些方法中的每一者均包括辊,该辊具有从辊的表面向外延伸的凸元件和被设计成容纳凸元件的腔体/凹部。环轧描述于us5626571中,并且可产生类似于波纹的突起部,并且延伸产品的全长或变形区域的全长。术语“结构化类弹性膜”和“结构化类弹性膜成膜”是指procter&gamble技术,其中self代表结构化类弹性膜(structuralelasticlikefilm)。尽管该方法最初是开发用于使聚合物膜变形,以具有有益的结构特征,但已发现,结构化类弹性膜成膜方法可用于在其它材料(诸如非织造物)中产生有益的结构。方法、设备和经由结构化类弹性膜产生的图案举例说明和描述于美国专利5518801;5691035;5723087;5891544;5916663;6027483;和7527615b2中。一种此类self方法描述于(簇状纤维网–us7829173)中。如本文所用,术语“簇”是指非织造纤维网表面上的突起部,该突起部包括从纤维网表面伸出的多根环状纤维。簇可具有隧道状构型,其在它们的两个端部处可以为开口的。另一种self方法为嵌套self。嵌套self为描述于美国专利10045888中的方法,该方法产生位于材料的一侧上的具有球状形状的突起部和形成于材料的相对侧中的开孔或基部开口。嵌套self更详细地描述于本文中。方法800中的基底的增量拉伸和接合可使用图9的机器902、图13的机器1402、图20的机器2002、图21的机器2102或本文所公开的任何另选的机器实施方案来执行。由方法800产生的层合体可根据本文所述的任何层合体来构造,诸如图4a的层合体400-a、图4b的层合体400-b、图6a的层合体600-a、或图6b的层合体600-b、或如本文所公开的这些层合体的任何另选实施方案。在各种另选实施方案中,可通过下列附加过程步骤修改方法800:添加一个外基底或两个外基底来形成图5a的层合体500-a、图5b的层合体500-b、图7a的层合体700-a或图7b的层合体700-b。图9至图16、图20和图21示出了用于递增拉伸和接合基底以形成如本文所述的粘结成形的层合体的机器。在图9至图16、图20和图21中,基底为非织造材料和膜。图9是示出具有四个固态成形辊的机器902的装配图,该四个固态成形辊为第一图案化辊960、第二图案化辊970、第三图案化辊980和第四图案化辊990,其中机器递增拉伸第一基底910和第二基底920并将基底接合在一起以形成粘结成形的层合体900。第一图案化辊960和第三图案化辊980递增拉伸第一基底910;第二图案化辊970和第四图案化辊990递增拉伸第二基底920。当第一基底910与第一图案化辊960啮合并且第二基底920与第二图案化辊970啮合时,第一图案化辊960和第二图案化辊970将第一基底910和第二基底920接合在一起以形成层合体900。在图9中,第一基底910的总体纵向在左侧示出为指向右侧的箭头,并且第二基底920的总体纵向在右侧显示为指向左侧的箭头;然而,对于这些基底中的每个,在任何特定点处的精确纵向由基底行进穿过机器时的路径限定。第一图案化辊960为具有离散凸元件961的结构化类弹性膜成膜辊,该结构化类弹性膜成膜辊围绕在横向上取向的轴965顺时针旋转960-r。第一图案化辊960具有基部为圆柱形的辊面和作为径向突起部附接到基部的多个刚性、细长、离散的凸元件961。凸元件961为类似的齿排,并且在辊960上被线性、平行、并排地设置,相邻的齿由间隙分开。凸元件961中的每一者都是细长的,因为这些凸元件具有大于其总体宽度的总体长度。并且,凸元件961中的每一者在纵向上纵向取向,使得其总体长度与辊960的旋转平行。凸元件961中的每一者都是离散的,其总长度不会一直围绕辊960的辊面延长。另选地,凸元件可在横向上纵向取向,使得总体长度平行于辊960的轴965。凸元件961中的每一者具有形成末端的远侧端部,该末端为凸元件的距离轴965最远的部分。第二图案化辊970也是具有离散凸元件971的固态成形辊,并且以与第一图案化辊960相同的方式构造,不同的是辊970围绕在横向上取向的轴975逆时针旋转970-r。第一图案化辊960相对于第二图案化辊970定位,使得当辊旋转时,凸元件961的末端总是与凸元件971的末端不配合;即,当凸元件961和971的末端经过彼此时,凸元件961的末端从未比凸元件971的末端更靠近轴975,并且凸元件971的末端从未比凸元件961的末端更靠近轴965。因此,在辊960和970旋转时,凸元件961和971不相互啮合;因此,辊960和970相对于彼此是不配合的。第一图案化辊960也相对于第二图案化辊970定位,使得当辊旋转时,当第一基底910与第一图案化辊960啮合时并且当第二基底920与第二图案化辊970啮合时,凸元件961的末端进入凸元件971的末端的接合附近范围内;即,当凸元件961的末端经过凸元件971的末端时,与凸元件961啮合的基底可直接连接到与凸元件971啮合的基底。因此,辊960和970可基底旋转时在接合基底以形成层合体;因此,辊960和970是相对于彼此的接合辊。第一图案化辊960在纵向和横向上均与第二图案化辊970对准,以实现基底910和920的连接。在纵向上的对准包括控制辊960和970的相对角位置,使得当辊960和970旋转时,凸元件961和971的末端彼此在接合附近范围中经过,因此凸元件的相对末端可沿它们的总长度利用来自第二基底920的突起部定位来自第一基底910的突起部,以形成直接连接,如结合图12b所述和所示。在横向上的对准包括定位辊960和970的辊面,使得当辊960和970旋转时,当凸元件961的末端与凸元件971的末端处于接合附近范围中时,末端彼此相对在横向上对齐,因此相对的末端可在其宽度上利用来自第二基底920的突起部定位来自第一基底910的突起部,以形成直接连接,如结合图12a所述和所示。第三图案化辊980为围绕在横向上取向的轴985逆时针旋转980-r的环辊。第三图案化辊980具有带有圆柱形基部的辊面和作为径向突起部附接到基部的多个刚性、伸长、连续的凸元件981。凸元件981为类似的环排,并且被线性、平行、并排地设置,相邻的环由凹部982分开。环中的每一者是细长的,因为这些环具有大于其总体宽度的总体长度。并且,凸元件981中的每一者在纵向上纵向取向,使得其总体长度与辊980的旋转平行。凸元件981中的每一者都是连续的,其总长度一直围绕辊980的辊面延长。另选地,凸元件可在横向上取向,与横跨辊980的辊面宽度延长的总体长度连续。凸元件981中的每一者具有形成末端的远侧外表面,该末端为凸元件的距离轴995最远的部分。第四图案化辊990也是具有凸元件991从而在其间形成凹部992的环辊,并且以与第三图案化辊980相同的方式构造,不同的是辊990围绕在横向上取向的轴995顺时针旋转980-r。第三图案化辊980相对于第一图案化辊960定位,使得当辊旋转时,连续凸元件981的末端总是与离散凸元件961的末端配合;即,凸元件961的末端在由凸元件981形成的凹部982内通过,并且凸元件981在由凸元件961的末端形成的凹部内通过。因此,当辊960和980旋转时,凸元件961和凸元件981相互啮合;因此,辊960和980相对于彼此是配合的。第三图案化辊980在横向上与第一图案化辊960对准,以使得能够递增拉伸基底910。在横向上的对准包括定位辊960和980的辊面,使得当辊960和980旋转时,连续凸元件981的末端在横向上与离散凸元件961的末端偏置,因此末端可相互啮合以在第一基底910中形成递增拉伸的突起部,如结合图10a所述和所示。即,凸元件961的末端在由凸元件981形成的凹部982内通过,并且凸元件981在由凸元件961的末端形成的凹部962内通过。由于凸元件981是连续的,因此不需要在纵向上将第三图案化辊980与第一图案化辊960对准。第四图案化辊990为环辊,该环辊以第三图案化辊980与第一图案化辊960定位和对齐相同的方式定位和对准第二图案化辊970,使得辊990和970相对于彼此配合,并且连续凸元件991的末端与离散的凸元件971的末端相互啮合,即,凸元件971的末端在由凸元件991形成的凹部992内通过,并且凸元件991在由凸元件971的末端形成的凹部972内通过。作为辊970和990旋转时凸元件971和凸元件991相互啮合的结果;第二基底920被递增拉伸,从而在第二基底920中形成突起部,如结合图10b所述和所示。由于凸元件991是连续的,因此不需要在纵向上将第四图案化辊990与第二图案化辊970对准。机器902还包括若干附加设备。第一纤维网供应设备950-1被定位在第三图案化辊980的上游,并且以非织造纤维网的形式供应第一基底910;幅材供应设备可采取任何便利的形式,诸如退绕支架。类似地,第二纤维网供应设备950-2被定位在第四图案化辊990的上游,并且以纤维网的形式供应第二基底920。粘合剂施加设备952被定位成邻近第一图案化辊960并且将粘合剂施加到与辊960的凸元件961啮合的基底上;粘合剂施加设备可采取任何便利的形式,诸如具有梳状垫片的胶头、凹版印刷辊、喷墨印刷机等。力施加设备954包括将第三图案化辊980推动并保持成与第一图案化辊960配合关系的第一部件以及将第四图案化辊990推动并保持成与第二图案化辊970配合关系的第二部件;力施加设备可采取任何便利的形式,诸如移动辊的旋转轴的气缸。第一基底910通常从左到右移动胫骨机器902,如由其总体纵向所指示的。第一基底910从第一纤维网供应设备950-1移动910-m到第三图案化辊980上,然后移动到配合的辊960和980的相互啮合的凸元件961和981之间,然后经过粘合剂施加设备952,然后进入辊960和970的凸元件961和971之间的接合附近范围内。当第一基底910由第一纤维网供应装置950-1提供时,第一基底910具有基本上平坦的未成形的连续纤维网的形式。第一基底910从第一幅材供应装置950-1并且沿循第三图案化辊980的辊面移动910-m。当第三图案化辊980旋转时,第一基底910移入并且啮合图案化辊980和960的相互啮合的凸元件981和凸元件961,这些相互啮合的凸元件递增地机械拉伸第一基底910以形成多个突起部,如结合图10a所述和所示。当图案化辊980和960旋转时,第一基底910从相互啮合的凸元件961和凸元件981处移出并从第三图案化辊980的凸元件981脱离,但保持与第一图案化辊960的凸元件961啮合并沿循第一图案化辊960的辊面。当第一图案化辊960进一步旋转时,第一基底910继续沿循第一图案化辊960的辊面,与凸元件961保持啮合,并移动经过粘合剂施加设备952,该粘合剂施加设备将粘合剂施加到第一基底910的第一突起部的第一远侧端部,如结合图11a和11c所述和所示。粘合剂施加设备952可定位成邻近第一图案化辊960的任何便利位置处,该位置位于第一辊960和第三辊980脱离的下游并且位于第一辊960和第二辊970的接合附近范围的上游。在另选的实施方案中,另一个粘合剂施用设备(除了粘合剂施用设备952之外或代替该设备)可位于邻近第二图案化辊970的任何便利位置处,该位置位于第二辊970和第四辊990脱离的下游并且位于第一辊960和第二辊970的接合附近范围的上游。当第一图案化辊960更进一步旋转时,第一基底910继续沿循第一图案化辊960的辊面,与凸元件961保持啮合,并且在图案化辊960和970之间移动。第二基底920通常从右到左移动胫骨机器902,如由其总体纵向所指示的。第二基底920从第二纤维网供应设备950-2移动920-m到第四图案化辊990上,然后移动到配合的辊970和990的相互啮合的凸元件971和凸元件991之间,然后进入辊970和990的凸元件971和凸元件991之间的接合附近范围内。当第二基底920由第二纤维网供应装置950-2提供时,第二基底920具有基本上平坦的未成形的连续纤维网的形式。第二基底920从第二幅材供应装置950-2并且沿循第四图案化辊990的辊面移动920-m。当第四图案化辊990旋转时,第二基底920移入并且啮合图案化辊990和970的相互啮合的凸元件991和凸元件971,这些相互啮合的凸元件递增地机械拉伸第二基底920以形成多个突起部,如结合图10b所述和所示。当图案化辊990和970旋转时,第二基底920从相互啮合的凸元件991和凸元件971处移出并从第四图案化辊990的凸元件991脱离,但保持与第二图案化辊970的凸元件971啮合并沿循第二图案化辊970的辊面。当第二图案化辊970进一步旋转时,第二基底920继续沿循第二图案化辊970的辊面,与凸元件971保持啮合,如结合图11b所述和所示。当第二图案化辊970更进一步旋转时,第二基底920继续沿循第二图案化辊970的辊面,与凸元件971保持啮合,并且在图案化辊970和960之间移动。当第一图案化辊960和第二图案化辊970进一步旋转时,第一基底910与第一图案化辊960啮合,第二基底920与第二图案化辊970啮合,并且第一图案化辊960的凸元件961的末端962进入第二图案化辊970的凸元件971的末端972的接合附近范围内,使得来自第一基底910的第一突起部911的第一远侧端部912通过粘合剂连接到来自第二基底920的第二突起部921的第二远侧端部922,以形成粘结成形的层合体900,该层合体以其最终形式从辊960和970处移出900-m。图10a示出了图9的机器902的一部分1003-a的放大局部剖面图,示出了第一图案化辊960的凸元件961与第三图案化辊980的凸元件981在凹部982中相互啮合以递增拉伸第一基底910并在第一基底910中形成多个突起部911。在部分1003-a的左右两侧,其中第一图案化辊960的凸元件未与第三图案化辊980的凸元件981相互啮合,第一基底910的未变形部分位于第一基底910的第一平面914中第三图案化辊980的凸元件981的顶部上。图10b示出了图9的机器902的一部分1003-b的放大局部剖面图,示出了第二图案化辊970的凸元件971与第四图案化辊990的凸元件991在凹部992中相互啮合以递增地拉伸第二基底920并且在第二基底中形成多个突起部921。在部分1003-b的左右两侧,其中第二图案化辊970的凸元件未与第四图案化辊990的凸元件991相互啮合,第二基底920的未变形部分位于第二基底920的第二平面924中第四图案化辊990的凸元件991的顶部上。图11a示出了图9的机器902的部分1103-a在图10a的部分1003-a下游的位置处的放大局部剖面图,示出了与第一图案化辊960的凸元件961啮合的第一基底910的突起部911,其中第一突起部911的第一远侧端部912设置在第一图案化辊960的凸元件961的末端962上,并且粘合剂931被选择性地施加到第一远侧端部912上。在图11a中,第一基底910的未变形部分处于与图10a相同的位置。图11b示出了图9的机器902的部分1103-b在图10b的部分1003-b下游的位置处的放大局部剖面图,示出了与第二图案化辊970的凸元件971啮合的第二基底920的突起部921,其中突起部921的第二远侧端部922设置在第二图案化辊970的凸元件971的末端972上。在图11b中,第二基底920的未变形部分处于与图10b相同的位置。图11c示出了与第一图案化辊960(未示出)啮合的图11a的第一基底910(局部示出)的局部外部视图,示出了被设置在突起部961的末端962(显示为隐藏的)上的突起部911的第一远侧端部912和选择性地施加到第一远侧端部912的粘合剂931。图12a示出了图9的机器902的部分1203-a在图11a的部分1103-a和图11b的部分1103-b的下游位置处的放大局部剖面图(在纵向上),其中第一基底910与第一图案化辊960啮合,第二基底920与第二图案化辊970啮合,并且第一图案化辊960的凸元件961位于与第二图案化辊970的凸元件971的接合附近范围中,使得来自第一基底910的突起部911的第一远侧端部912在多个附接区930处粘性地接到来自第二基底920的突起部921的第二远侧端部922上,以形成图9的粘结成形层合体900。图12b示出了图12a的部分1203-a的放大局部剖面图(在横向上),其中第一基底910与第一图案化辊960啮合,第二基底920与第二图案化辊970啮合,第一图案化辊960的凸元件961中的一者的末端962位于与第二图案化辊970的凸元件971中的一者的末端972的接合附近范围中,使得来自第一基底910的第一突起部911的第一远侧端部912在附接区930处通过粘合剂931-1和931-2连接到来自第二基底920的第二突起部921的第二远侧端部922中的一者,以形成图9的粘结成形层合体900。粘合剂的第一部分931-1为粘合剂的上游部分,并且设置在第一基底910上但尚未与第二基底920接触。粘合剂的第二部分931-2为粘合剂的下游部分,并且与第一基底910和第二基底920两者接触。图12c示出了图12b的视图的另一个放大部分,其中第一基底910与第一图案化辊960啮合,第二基底920与第二图案化辊970啮合,并且第一图案化辊960的凸元件961中的一者的末端962位于与第二图案化辊970的凸元件971中的一者的末端972的接合附近范围900-jp中。在接合附近范围900-jp的上游,第一基底910与第二基底920分离,并且粘合剂的第一部分931-1设置在第一基底910的第一突起部911的第一远侧端部912的外侧部分上。在接合附近范围900-jp处,末端962和972彼此经过,并且粘合剂与第二基底920的第二突起部921的第二远侧端部922的外侧部分接触。在接合附近范围900-jp的下游,粘合剂的第二部分931-2将第一基底910的第一远侧端部912连接到第二基底920的第二远侧端部922,使得粘性地连接的基底910和920形成图9的粘结成形层合体900。图13是示出具有四个固态成形辊的机器1402的装配图,该四个固态成形辊为第一图案化辊1460、第二图案化辊1470、第三图案化辊1480和第四图案化辊1490,其中机器递增拉伸第一基底1410和第二基底1420并将基底接合在一起以形成粘结成形的层合体1400。第一图案化辊1460和第三图案化辊1480递增拉伸第一基底1410;第二图案化辊1470和第四图案化辊1490递增拉伸第二基底1420。当第一基底1410与第一图案化辊1460啮合并且第二基底1420与第二图案化辊1470啮合时,第一图案化辊1460和第二图案化辊1470将第一基底1410和第二基底1420接合在一起以形成层合体1400。在图13中,第一基底1410的总体纵向在左侧示出为指向右侧的箭头,并且第二基底1420的总体纵向在右侧显示为指向左侧的箭头;然而,对于这些基底中的每个,在任何特定点处的精确纵向由基底行进穿过机器时的路径限定。以与图9的机器902相同的方式构造图13的机器1402,具有以相同方式构造的类似编号的元件,不同之处如下所述。第一图案化辊1460为具有连续凸元件1461的环辊。第二图案化辊1470也为具有连续凸元件1471的环辊。辊1460和1470相对于彼此为不配合的接合辊,并且在横向上彼此对准,以实现基底1410和1420的连接。由于凸元件1461和1471是连续的,因此不需要在纵向上将第一图案化辊1460与第二图案化辊1470对准。第三图案化辊1480为具有离散凸元件1481的结构化类弹性膜成膜辊。第三图案化辊1480与第一图案化辊相互啮合,使得第三图案化辊1480与第一图案化辊1460配合,并且第三图案化辊1480在横向上被对准到第一图案化辊1460,以使得能够递增拉伸第一基底1410。由于凸元件1461是连续的,因此不需要在纵向上将第三图案化辊1480与第一图案化辊1460对准。第四图案化辊1490也为具有离散的凸元件1491的结构化类弹性膜成膜辊。第四图案化辊1490与第二图案化辊1470相互啮合,使得第四图案化辊1490与第二图案化辊1470配合,并且第四图案化辊1490在横向上被对准到第二图案化辊1470,以使得能够递增拉伸第二基底1420。由于凸元件1471是连续的,因此不需要在纵向上将第四图案化辊1490与第二图案化辊1470对准。在各种实施方案中,图13的机器1402可以任何切实可行的组合根据本文所公开的任何另选的机器实施方案来构造。图14a示出了图13的机器1402的一部分的放大局部剖面图,示出了第一图案化辊1460的凸元件1461与第三图案化辊1480的凸元件1481相互啮合以递增拉伸第一基底1410并形成多个突起部1411。在部分的左右两侧,其中第三图案化辊1480的凸元件未与第一图案化辊1460的突起部1461相互啮合,第一基底1410的未变形部分位于第一基底1410的第一平面1414中突起部1461的顶部上。图14b示出了图13的机器1402的一部分放大局部剖面图,示出了第二图案化辊1470的凸元件1471与第四图案化辊1490的凸元件1491相互啮合以递增地拉伸第二基底1420并形成多个第二突起部1421。在部分的左右两侧,其中第四图案化辊1490的凸元件未与第二图案化辊1470的凸元件1471相互啮合,第二基底1420的未变形部分位于第二基底1420的第二平面1424中凸元件1471的顶部上。图15a示出了图13的机器1402的部分在图14a的部分下游的位置处的放大局部剖面图,示出了被设置在第一图案化辊1460的凹部1463中的第一基底1410的第一突起部1411,其中第一突起部1411的基部1412被设置在凸元件1461的末端1462上,并且粘合剂1431被选择性地施加到第一基部1412上的第一基底1410的第一下表面1416。在图15a中,第一基底1410的未变形部分处于与图14a相同的位置,并且第一基底1410的未变形部分还容纳粘合剂1431,该粘合剂在与凸元件1461的末端1462相对的位置上横跨所述未变形部分的宽度上选择性地施加。图15b示出了图13的机器1402的部分在图14b的部分下游的位置处的放大局部剖面图,示出了被设置在第二图案化辊1470的凹部1473中的第二基底1420的第二突起部1421,其中第二突起部1421的基部1422被设置在凸元件1471的末端1472上。在图15b中,第二基底1420的未变形部分处于与图14b相同的位置。图16示出了图13的机器1402的部分在图15a的部分和图15b的部分的下游位置处的放大局部剖面图(在纵向上),其中第一基底1410与第一图案化辊1460啮合,第二基底1420与第二图案化辊1470啮合,并且第一图案化辊1460的凸元件1461位于与第二图案化辊1470的凸元件1471的接合附近范围中,使得第一基底1410的第一下表面1416-a上第一平面1414中的基部1412在多个附接区1430处粘性地连接到来自第二基底1420的第二下表面1426上第二平面1424中的基部1422上,并且第一基底1410的未变形部分粘性地连接到第二基底1420的未变形部分,以形成图13的粘结成形层合体1400。虽然本文所公开的机器实施方案描述并示出了作为旋转图案化辊的结构化类弹性膜成膜辊和固态成形元件,但在各种实施方案中,任何此类辊均可被一种或多种其他类型的固态成形元件诸如具有类似突起部的平面图案化表面取代,但其通过非旋转运动(例如,线性运动)移动成配合关系和/或处于接合附近范围内,如固态成形领域的技术人员将会理解的那样。图17为层合体1900的一部分的放大剖视图,该层合体具有由第一基底1910和第二基底1920连同第一外基底1940-1和第二外基底1940-2形成的图案化区域,其中该层合体包括设置在层合体1900内的位置处的有益剂。层合体1900的一部分以与图5a的层合体500-a的对应部分相同的方式构造,并且也以与图7a的层合体700-a的对应部分相同的方式进行构造,以相同的方式被构造类似编号的元件,不同之处是如下所述。来自第一基底1910的突起部1911的第一远侧端部1912通过粘合剂1931在附接区1930处连接到来自第二基底1920的突起部1921的第二远侧端部1922,并且粘合剂1931包括一种或多种有益剂,这些有益剂可为本文所公开的或本领域已知的任何有益剂;就本文所公开的任何层合体而言,连接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的突起部的远侧端部的任何粘合剂可包括有益剂,该有益剂可被混合到粘合剂中,并因此作为粘合剂施用过程的一部分设置在层合体上。来自第一基底1910的第一突起部1911的第一区域1913的内侧部分包括设置在其表面上的有益剂1909-1,并且来自第二基底1920的第二突起部1921的第二区域1923的内侧部分包括设置在其表面上的有益剂1909-2;有益剂1909-1和1909-2可以是本文所公开的或本领域已知的任何有益剂中的一种或多种,并且可以本文所公开的或本领域已知的任何便利的方式(例如,通过喷雾)直接或间接地施用到表面上。来自第一基底1910的第一突起部1911的第一区域1913的外侧部分通过粘合剂1932-1在多个位置处连接到第一外基底1940-1的内侧,并且来自第二基底1920的第二突起部1921的第二区域1923的外侧部分通过粘合剂1932-2连接到第二外基底1940-2的内侧,其中粘合剂1932-1和粘合剂1932-2各自包括一种或多种有益剂,这些有益剂可为本文所公开的或本领域已知的任何有益剂;就本文所公开的任何具有外基底的层合体而言,连接基底的突起部的所述区域和外基底的任何粘合剂可包括有益剂,该有益剂可被混合到粘合剂中,并因此作为粘合剂施用过程的一部分设置在层合体上。在各种另选的实施方案中,可忽略设置在层合体1900的一部分中的一些或全部有益剂的存在;有益剂的存在或不存在可在层合体的一个部分、多个部分或全部上重复。本文所述的至少一些实施方案的非织造材料旨在更好的保留在非织造材料中的离散的突起部的结构。下文所述的此类非织造材料和制备此类材料的方法公开于美国专利10045888中。图18a和图18b示出具有其中包括离散的突起部32的三维变形部的非织造基底30的示例。如本文所用,术语“变形部”包括在非织造材料的一个侧面上形成的突起部32和在材料的相反侧中形成的基部开口44两者。基部开口44最常不呈开孔或通孔的形式,而是可表现为凹部。基部开口44可类似于袋的开口。袋具有通常不完全穿过所述袋的开口。非织造基底30具有上表面34、下表面36以及两者间的厚度t。在图18a和图18b中的每一者中,突起部32相对于上表面36向下取向,并且基部开口44向上取向。在一些情况下,突起部32可由环状纤维(其可以为连续的)形成,将该纤维向外推动使得其在z方向上延伸到非织造纤维网的平面外。突起部32将通常包括多于一个环状纤维。在一些情况下,突起部32可由环状纤维和至少一些断裂纤维形成。此外,在一些类型的非织造材料(诸如梳理成网材料,其由较短纤维组成)的情况下,突起部32可由包括多个短纤维的毛圈形成。毛圈状纤维可以是:对齐的(即基本上以相同方向取向);未对齐的;或者,纤维可在突起部32内的一些位置对齐,并且在突起部的其它部分不对齐。突起部32可包括至少基本上围绕突起部的侧壁56的纤维。这是指存在多根纤维,这些纤维从突起部32的基部50延伸至(在z方向上)突起部的远侧端部54,并有助于形成突起部的侧壁56和远侧端部54的一部分。在一些情况下,纤维可在突起部32的侧壁56中基本上彼此对齐。图18b示出多层非织造材料30,该多层非织造材料具有在基底的上表面34上呈突起部32形式的三维变形部,该三维变形部在基底的下表面36上提供宽基部开口44。当存在多于一个非织造层时,各个层可被命名为30a、30b等。如图18b所示,突起部32形成球状形状并且包括:靠近非织造基底的上表面34的侧壁;相对的扩大远侧端部54;和内部58。突起部32的“基部”50位于围绕开口44的基底的下表面36上。突起部32具有最大内部宽度wi。如图18b所示,突起部32具有从非织造基底的下表面36到远侧端部54处的突起部内部测得的深度d。突起部32具有从非织造纤维网的下表面36到突起部32的远侧端部54处测得的高度h。如图18b所示,当从端部观察时,突起部32的各种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使得突起部32的远侧端部54的最大内部宽度wi宽于基部开口44的宽度wo。在某些实施方案中,可在多层非织造材料的每个层中(包括在其中形成突起部32的过程中与离散的凸元件相距最远的层30a中以及在所述过程中最接近凸成形元件的层30b中)形成相似形状的环状纤维。在突起部32中,一个层诸如30b的各个部分可安装在其它层诸如30a中。这些层可被称为在突起部32中形成“嵌套”结构。嵌套结构的形成可要求使用两个(或更多个)高度可延展的非织造前体纤维网。在两层材料的情况下,嵌套结构可形成两个完整的环,或者(如以下附图中的一些所示)两个不完整的纤维环。类似于图4中所示的实施方案,包括上文所述和图18a和图18b中所示的突起部32的基底可组合并形成为层合体。图18c示出了由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1820-a形成的层合体1800-a的放大端视图,该第一基底为具有第一平面1814-a、第一上表面1815-a和第一下表面1816-a的第一非织造物1810-a,该第二基底具有第二平面1824-a、第二上表面1825-a和第二下表面1826-a。层合体1800-a具有中心变形部分1801-a以及设置在变形部分1801-a的任一侧上的未变形部分1808-1a和1808-2a。对于该实施方案,第一非织造基底1810-a的第一上表面1815a面向第二基底1820-a的第二上表面1825a,使得第一上表面1815-a和第二上表面1825-a指向层合体的内部。在变形部分1801-a内,第一非织造基底1810-a在多个离散的附接区1805-a处直接连接到第二基底1820-a。在未变形部分1808-1a和1808-2a内,第一基底1810-a和第二基底1820-a不连接而是彼此偏置。在变形部分1801-a中,第一基底1810-a具有在第一上表面1815-a上延伸出第一平面1814-a的多个离散的第一突起部1811-a,其中第一突起部1811-a中的每一者具有第一远侧端部1812-a和将第一远侧端部1812-a连接至第一平面1814-a中的第一上表面1815-a的第一侧壁1819-a。第一非织造基底1810-a包括第一下表面1816-a上在第一平面1814-a中围绕第一突起部1811-a的第一区域。第一区域包括变形区域1801-a的第一突起部1811-a的基部1813-a以及未变形部分1808-1a和1808-2a。在图18c的第一基底1810-a中,第一突起部1811-a具有相同的间距和高度,然而,在各种实施方案中,对于本文所公开的任何层合体,第一基底可具有带突起部的图案化区域,该突起部具有变化的间距和高度。第二基底1820-a具有与第一非织造基底1810-a相同的构型,不同的是第二基底1820-a被构造和取向为第一基底1810-a的镜像型式,该第二基底围绕沿第一非织造基底1810-a的第一突起部1811-a的第一远侧端部1812-a的底部设置的假想水平线成镜像。因此,在变形部分1801-a中,第二基底1820-a具有同样离散的多个第二突起部1821-a。多个第二突起1821-a在第二上表面1825-a上延伸到第二平面1824-a之外。第二突起部1821-a中的每一者具有第二远侧端部1822-a和第二侧壁1829-a,该第二侧壁在第二平面1824-a中将第二远侧端部1822-a连接到第二上表面1825-a。第二基底1820-a包括第二平面1824-a中的第二下表面1826-a上的围绕第二突起部1824-a的第二区域。第二区域包括变形区域1801-a的第二突起部1821-a的基部1823-a以及未变形区域1808-1a和1808-2a。由于镜像构型,第二突起部1821-a具有与第一突起部1811-a相同的中心至中心间距和高度,并且第一远侧端部1812-a和第二远侧端部1822-a中的所有均面向内,而第一基部1813-a和第二基部1823-a中的所有均面向外。第一非织造基底1810-a与第二基底1820-a并排且纵向地对齐(进入页面),并且通过多个附接区1805-a附接到第二基底1820-a。对于图18c所示的实施方案,附接区1805-a中的每一者直接连接到第一突起部1811-a的第一远侧端部1812-a和第二突起部1821-a的第二远侧端部1822-a。由于附接区1805-a将第一非织造基底1810-a附接到第二基底1820-a,因此第一突起部1811-a具有与第二突起部1821-a相同的总体长度。图18d示出了由第一非织造基底1810-b和第二基底1820-b形成的层合体1800-b的放大端视图。图18d的层合体1800-b以与图18c的层合体1800-a相同的方式构造,其中以相同的方式构造类似编号的元件,不同之处如下所述。对于图18d所示的实施方案,附接区1805-b中的每一者直接连接到第一非织造基底1810-b的第一下表面1816-b上的第一区域和第二基底1820-b的第二下表面1826-b上的第二区域。第一区域在第一非织造基底1810-b的第一平面1814-b中围绕第一突起部1811-b。第一区域包括变形区域1801-b中的第一突起部1811-b的基部1813-b以及未变形区域1808-1a和1808-2a。第二区域在第二非织造基底1820-b的第二平面1824-b中围绕第二突起部1821-b。第二区域包括变形区域1801-b中的第二突起部1821-b的基部1823-b和未变形区域1808-1b和1808-2b。附接区1805-b中的每一者将第一非织造基底1810-b的第一平面1814-b中的基部1813-b直接连接到第二基底1820-b的第二平面1824-b中的基部1823-b。如上所述且如图18d所示,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包括未变形区域1808-1b和1808-2b,使得第一非织造基底1810-b和第二基底1820-b彼此接触并且在未变形区域1808-1b和1808-2b中直接或间接地彼此接合。具有上述离散的突起部非织造材料通过包括以下步骤的方法制备:a)提供至少一种前体非织造纤维网;b)提供包括一对成形构件的设备,所述一对成形构件包括第一成形构件(“凸”成形构件)和第二成形构件(“凹”成形构件);以及c)将前体非织造纤维网置于成形构件之间,并且使前体非织造纤维网在所述成形构件内机械变形。成型构件具有纵向(md)取向和横向(cd)取向。第一成型构件和第二成型构件可以为板、辊、带或任何其它合适类型的成型构件。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期望通过向本文所述的致动构件提供本文所述类型的成型构件来改进curro等人在题目为“methodandapparatusforincrementallystretchingaweb”的美国专利8,021,591中所述的用于递增拉伸纤维网的设备。在图19所示设备100的实施方案中,第一成形构件102和第二成形构件104呈在两者间形成辊隙106的不可变形的啮合的反转辊形式。(一个或多个)前体纤维网被进料到位于辊102和104之间的辊隙106中。虽然辊102和104之间的空间在本文中被描述为辊隙,但在一些情况下,可期望避免在可能的程度上压缩(一个或多个)前体纤维网。第一成形构件(诸如“凸辊”)102具有包括多个第一成形元件的表面,该第一成形元件包括离散的间隔开的凸成形元件112。所述公成形元件在纵向和横向上间隔开。如本文所用,术语“离散的”是指在纵向和横向上均为不连续的元件。如图19所示,第二成形构件(诸如“凹辊”)104具有表面124,该表面在其中具有多个腔体或凹部114。凹部114对齐并被构造成在其中容纳凸成形元件112。因此,凸成形元件112与凹部114配合,使得单一凸成形元件112嵌合在单一凹部114的周边内,并且沿z方向至少部分地嵌合在凹部114内。凹部114具有大于凸元件112的平面图周边的平面图周边126。因此,当辊102和104相互啮合时,凹辊上的凹部114可完全包纳离散的凸元件112。图20是示出具有四个固态成形辊的机器2002的装配图,该四个固态成形辊为第一图案化辊2060、第二图案化辊2070、第三图案化辊2080和第四图案化辊2090,其中该机器递增地拉伸第一基底2010和第二基底2020并将基底2010和2020接合在一起以形成粘结成形的层合体2000。第一图案化辊2060和第三图案化辊2080递增拉伸第一基底2010,从而在第一基底2010中形成多个突起部;第二图案化辊2070和第四图案化辊2090递增地拉伸第二基底2020,从而在第二基底2020中形成多个离散的间隔开的突起部。当第一基底2010与第一图案化辊2060啮合并且第二基底2020与第二图案化辊2070啮合时,第一图案化辊2060和第二图案化辊2070将第一基底2010和第二基底2020在突起部的远侧端部处接合在一起以形成层合体2000。在图20中,第一基底2010的总体纵向在左侧示出为指向右侧的箭头,并且第二基底2020的总体纵向在右侧显示为指向左侧的箭头;然而,对于这些基底中的每个,在任何特定点处的精确纵向由基底行进穿过机器时的路径限定。以与图9的机器902相同的方式构造图20的机器2002,具有以相同方式构造的类似编号的元件,不同之处如下所述。在第一图案化辊2060上,凸元件2061为在纵向和横向上间隔开的离散间隔开的凸元件。第二图案化辊2070包括凸元件2071,并且以与第一图案化辊2060相同的方式构造,不同的是辊2070围绕轴2075逆时针旋转2070-r,而辊2060围绕轴2065顺时针旋转2060-r。辊2060和2070相对于彼此为不配合的接合辊,并且在纵向和横向两者上彼此对准,以实现基底2010和2020的连接。第三图案化辊2080具有其中具有多个腔体或凹部2081的表面2124。凹部2081是在纵向和横向上间隔开的离散的凹部,并且对齐并被构造成在其中容纳凸成形元件2061。第三图案化辊2080与第一图案化辊2060配合,并且第三图案化辊2080在纵向和横向两者上被对准到第一图案化辊2060,以使得能够递增拉伸第一基底2010,从而在其中形成离散的间隔开的突起部。第四图案化辊2090包括凹部2091,并且以与第三图案化辊2080相同的方式构造,不同的是辊2090围绕轴2095顺时针旋转2090-r,而图案化辊2080围绕轴2085逆时针旋转。第四图案化辊2090与第二图案化辊2070配合,并且第四图案化辊2090在纵向和横向两者上被对准到第二图案化辊2070,以使得能够递增地拉伸第二基底2020,从而在其中形成离散的间隔开的突起部。在各种实施方案中,图20的机器2002可以任何切实可行的组合根据本文所公开的任何另选的机器实施方案来构造。图21是示出具有以与图20的机器2002相同的方式构造的四个固态成形辊的机器2102的装配图;然而,辊被布置成使得第一图案化辊2160和第二图案化辊2170包括腔体或凹部,而第三图案化辊2180和第四图案化辊2190包括多个离散的间隔开的突起部。第一图案化辊2160和第三图案化辊2180递增地拉伸第一基底2110,从而在第一基底2110中形成多个突起部,并且第二图案化辊2170和第四图案化辊2190递增地拉伸第二基底2120,从而在第二基底2120中形成多个离散的间隔开的突起部。当第一基底2110与第一图案化辊2160啮合并且第二基底2120与第二图案化辊2170啮合时,第一图案化辊2160和第二图案化辊2170将第一基底2110和第二基底2120在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处接合在一起,从而形成第一基底2110和第二基底2120的突起部的基部。如图21所示,第一图案化辊2160包括在纵向和横向上间隔开的离散的腔体或凹部2061。第二图案化辊2170包括凹部2071,并且以与第一图案化辊2160相同的方式构造,不同的是辊2170围绕轴2175逆时针旋转2170-r,而辊2160围绕轴2165顺时针旋转2160-r。辊2160和2170相对于彼此为不配合的接合辊,并且在纵向和横向两者上彼此对准,以实现基底2110和2120的连接。第三图案化辊2180具有在其中具有多个凸元件2181的外表面。凸元件2181为在纵向和横向上间隔开的离散凸元件,并且对齐并被构造成穿透凹部2161。第三图案化辊2180与第一图案化辊2160配合,并且第三图案化辊2180在纵向和横向两者上被对准到第一图案化辊2160,以使得能够递增拉伸第一基底2010,从而在其中形成离散的间隔开的突起部。第四图案化辊2190包括多个凸元件2191,并且以与第三图案化辊2180相同的方式构造,不同的是辊2190围绕轴2195顺时针旋转2190-r,而图案化辊2180围绕轴2185逆时针旋转。第四图案化辊2190与第二图案化辊2170配合,并且第四图案化辊2190在纵向和横向两者上被对准到第二图案化辊2170,以使得能够递增拉伸第二基底2020,从而在其中形成离散的间隔开的突起部。在各种实施方案中,图21的机器2102可以任何切实可行的组合根据本文所公开的任何另选的机器实施方案来构造。本公开的粘结的成形层合体可由多层成形基底制成,并且可提供相对于未成形的单层基底的显著改善,包括:更大的抗弯曲性、改善的压缩回弹性、对于拉伸载荷的定向响应、更美观、增强的结构特性、更厚的部分和想要的设计图案,而不依赖于更昂贵的聚合物和/或更高浓度的基底添加剂;因此,当与未成形的单层基底比较时,此类粘结成形的层合体以合理的成本提供显著的改善。测量压缩下的厚度的测试方法样品制备使用3种不同的结构化类弹性膜成膜技术制备类似基重的三种不同的结构:样本1:2层的40gsm非织造物,该非织造物单独结构化类弹性膜成膜,然后在突起部(簇)的远侧端部处粘结以形成粘结结构样本2:2层40gsm非织造物,该非织造物堆叠在彼此顶部上并且在单个步骤中结构化类弹性膜成膜在一起以形成双层嵌套结构。样本3:1层80gsm结构化类弹性膜成膜的非织造物40gsm和80gsm的非织造材料为由fitesa使用50/50同心皮芯设计制备并且热点粘结的双组分非织造材料,其中pe在外皮上并且pp在芯中。所有样品均使用60节距菱形结构化类弹性膜成膜图案以0.100"(2.54mm)啮合深度以低速(~25fpm)结构化类弹性膜成膜。使用热和压力来粘结粘结结构。结构化类弹性膜辊被设定为245℉,表面温度为225℉。dma方法为了测量样本的高度和刚度,在动态机械分析仪(dma)上执行无限制的压缩测试,该动态机械分析仪应当具有以下最小规格:·两个圆形压缩板,每个压缩板的直径为40mm(面积为0.0012566m2)并且具有平坦表面·18n的最大力·10μn的力分辨率·1μm的应变分辨率·模量精度为±1%·能够加热至40℃或更高的炉或烘箱·±0.1℃的等温稳定性例如,合适的仪器为ta仪器q800动态机械分析仪(dma)或等同仪器。对于每个样本,测试最少两个样品。用直径为40mm的锤驱动(拱形)圆形冲头切割每个样品。称量样品,精确至0.001克,因此可计算基重。安装压缩板,使得它们的平坦表面对齐并平行。根据制造商的说明校准仪器,使得测力传感器被配衡,并且当两个板接触时,仪器读取出0mm的间隙。将数据采集速率设定为10hz。将板之间的间隙设定为大于测试样品的未拉紧厚度。将制备好的样品插入到板之间(居中),并且使板朝向彼此移动,直至达到0.1256n(0.1kpa)的力。然后围绕样品关闭dma炉并开始测试。打开数据存储器。在方案的所有区段期间记录高度、温度和所施加的力对时间,并且从数据集中拉取特定数据点,如以下步骤中所指定的。环节如下:将样品以大约1℃/min的速率加热至40℃的温度,同时仍然处于0.1256n(0.1kpa)的力下。使样品在40℃和0.1kpa下再平衡2分钟。在该步骤结束时获取初始高度h1。以控制力模式将样品压缩至2.6n(2.07kpa)的静力,然后将其保持恒定10分钟。在该步骤结束时获取h2。将力减小至0.1256n(0.1kpa)并保持恒定5分钟。在该步骤结束时获取h3。以控制力模式将样品压缩至17.4n(13.8kpa)的静力,然后将其保持恒定10分钟。在该步骤结束时获取h4。将力减小至0.1256n(0.1kpa)并保持恒定5分钟。在该步骤结束时获取h5。通过将重量除以面积来计算基重,并且以g/m2为单位报告。硬度通过将施加的力除以施加力时样本经历的高度位移来计算,以n/m为单位。刚度s1是在施加2.6n的力时样本的刚度。其通过除法2.6/(h1-h2)来计算出,其中高度以米为单位。刚度s2是当施加17.4n的力时样本的刚度。其通过除法17.4/(h3-h4)来计算,其中高度以米为单位。结果下表示出了每个样品的平均高度和计算出的刚度。样品1:末端-2-末端*样品2:双层样品3:单层平均基重(g/m2)82.878.882.8平均h1(mm)2.3531.7411.793平均h2(mm)0.8970.8240.898平均h3(mm)1.6931.4681.514平均h4(mm)0.4230.3890.412平均h5(mm)1.4791.2981.279平均s1(n/m)1,7892,8352,910平均s2(n/m)13,70316,13715,859·tip-2-tip是指层合体,其中形成于第一基底层中的突起部的远侧端部粘结到形成于第二基底层中的突起部的远侧端部。讨论数据表显示,样本1(末端-2-末端)具有比样本2(双层)更高的初始高度(h1),因为所述2个层被独立地结构化类弹性膜成膜并以不允许所述层彼此嵌套的方式粘结,如在双层样本中那样。样本是非常蓬松的,但仍然是非常可压缩的,导致样本的初始刚度(s1)最低。在经历压缩和复原之后,样品1(末端-2-末端)仍然具有所有样品中的最大高度(h3-在2.1kpa之后,h5在13.8kpa之后)和最低刚度(s2-在2.1kpa之后)。这是令人惊讶的,因为刚性较大的材料通常比刚性较小的样品更好地从压缩中复原。数据显示,粘结过程可产生在压缩之前和之后均非常柔软且蓬松的结构。定义如本文所用,术语“啮合深度”(doe)为从第一辊的最外表面测量至第二辊的最外表面的两个辊的相互啮合水平的量度。如本文所用,术语“节距”为如本文所述的图案化辊上的凸成形元件的相邻行之间的距离。如本文所用,当术语“约”修饰特定值时,该术语是指等于特定值加上或减去百分之二十(+/-20%)的范围。对于本文所公开的实施方案中的任一个实施方案,在各种另选的实施方案中,特定值的任何公开也可理解为约等于该特定值的公开范围(即,+/-20%)。如本文所用,当术语“大约”修饰特定值时,该术语是指等于特定值加上或减去百分之十五(+/-15%)的范围。对于本文所公开的实施方案中的任一个实施方案,在各种另选的实施方案中,特定值的任何公开也可理解为大约等于该特定值的公开范围(即,+/-15%)。如本文所用,术语“有益剂”是指设置在材料的结构中或其上的化学物质(固体或液体形式),以便化学物质发挥一种或多种不同的功能,例如消费者可察觉的效果;有益剂的示例包括:研磨剂、吸收剂、活化剂、添加剂、抗细菌剂、抗真菌剂、抗微生物剂、抗氧化剂、诱引剂、漂白剂、增白剂、载体、催化剂、螯合剂、清洁剂、着色剂、调理剂、干燥剂、洗涤剂、稀释剂、分散剂、染料、酶、甘醇酸、肥料、芳香剂或类芳香剂、发泡剂、香精、除草剂、湿润剂、抑制剂、矿物质、改性剂、保湿剂、除霉剂、营养素、气味吸收剂、油、氧化剂、香料、杀虫剂、药物、相变材料、颜料、增塑剂、防腐剂、加工助剂、纯化剂、冲洗剂、清除剂、洗刷剂、感测剂、隐蔽剂、洗发剂、硅酮、柔软剂、溶剂、稳定剂、表面活性剂、增稠剂、处理剂、维生素、蜡和该领域中已知的任何其他种类的有益剂,以任何切实可行的方式组合。如本文所用,术语“编号类似”是指用于对应元件的相似的字母数字的标识,如下所述。编号类似的元件的标识具有相同的后两位数字;例如,具有以数字20结尾的标识的一个元件和具有以数字20结尾的标识的另一个元件为编号类似的。编号类似的元件的标识可具有一个或多个不同的前导数字,其中一个或多个前导数字与其图中的编号相匹配;例如,标记为320的图3的元件和标记为420的图4的元件为编号类似的。编号类似的元件的标识可具有相同或可能不同(例如与具体实施方案对应)的后缀(即,虚线符号后的标识部分);例如,标识为320-a的图3a中元件的第一实施方案和标识为320-b的图3b中元件的第二实施方案为编号类似的。如本文所用,当术语“几乎”修饰特定值时,该术语是指等于特定值加上或减去百分之五(+/-5%)的范围。对于本文所公开的实施方案中的任一个实施方案,在各种另选的实施方案中,特定值的任何公开也可理解为大约等于该特定值的公开范围(即,+/-5%)。如本文所用,术语“附接区的总体宽度”是指附接区相距最远的部分之间的总距离,其中总体宽度是平行于层合体的中心平面并且垂直于附接区的总体取向而线性测量的,如结合图4至图7以及图17所述和所示。对于通过粘附形成的附接区,总宽度为如图17所示的附接粘合剂的实测宽度,作为附接区1930的宽度。对于通过融合而形成的附接区,总体宽度为融合部分的测量宽度。对于其中突起部的远侧端部被附接的实施方案,附接区在图4a和图4b中被示出为405-a和405-b。对于其中突起部的基部被附接的实施方案,附接区在图6a和图6b中被指示为605-a和605-b。如本文所用,术语“固态成形”是指其中将机械力施加到处于固态的基底(例如,膜)上的方法或设备,其中力由一个或多个刚性突起施加,所述刚性突起通过增量拉伸而接触基底的部分并使该基底的部分永久变形。固态成形设备的示例包括图案化辊、图案化板和/或具有离散和/或连续刚性突起的图案化带,用于啮合一个或多个材料基底并使之变形,其中突起可以是该领域中已知的任何种类(例如,鳍、肋、环、棒、齿等),具有任何便利的大小和比例(例如,均匀高度、可变高度等)以及该领域中已知的任何总体形状(例如,锥状、立方体、筒状、棱柱状、角锥状等),并且具有任何特定的末端形状(例如,扁平的、尖的、圆形的、尖锐的等),其中突起在图案化辊/板/带的一个部分、多个部分或全部上从基部伸出。具体地讲,设想本文所公开的任何图案化辊可被图案化辊或图案化带替换,如固态成形领域中已知的那样。值得注意的是,基于膜的基底的固态成形不同于其他基底成形方法,诸如模塑(其中基底在处于半熔融或熔融状态时成形)、湿法成网方法(其中在干燥之前成形湿的纤维基底)和压花(其中通过使用图案化辊将基底压靠在平坦或可变形的辊上,制成低应力变形的图案)。如本文所述由膜制成的基底的任何实施方案均可使用本领域已知的各种固态形成方法制备,包括适用于膜的任何方法,所述方法公开于以下任何一个中,所述方法中的每个均以引用方式并入:如本文所用,当术语“基本上”修饰特定值时,该术语是指等于特定值加上或减去百分之十(+/-10%)的范围。对于本文所公开的实施方案中的任一个实施方案,在各种另选的实施方案中,特定值的任何公开也可理解为大约等于该特定值的公开范围(即,+/-10%)。本文所公开的量纲和值不应理解为严格限于所引用的精确数值。相反,除非另外指明,否则每个此类量纲旨在表示所述值以及围绕该值功能上等同的范围。例如,公开为“40mm”的量纲旨在表示“约40mm”。除非明确排除或以其他方式限制,本文中引用的每一篇文献,包括任何交叉引用或相关专利或专利申请以及本申请对其要求优先权或其有益效果的任何专利申请或专利,均据此全文以引用方式并入本文。对任何文献的引用不是对其作为与本发明的任何所公开或本文受权利要求书保护的现有技术的认可,或不是对其自身或与任何一个或多个参考文献的组合提出、建议或公开任何此类发明的认可。此外,当本发明中术语的任何含义或定义与以引用方式并入的文献中相同术语的任何含义或定义矛盾时,应当服从在本发明中赋予该术语的含义或定义。虽然已举例说明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案,但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实质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作出各种其他变化和修改。因此,本文旨在于所附权利要求中涵盖属于本发明范围内的所有此类变化和修改。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