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020476阅读:25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梯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卷扬机被设置在升降道内的电梯装置。
背景技术
图8是表示例如日本实用新型公开1986年第52679号公报上所揭示的现有电梯装置的结构图,图9是图8的俯视图。在图中,机械室1与升降道2邻接配置。在机械室1内设置具有滚筒3的卷扬机4。在升降道2的天花板上设有旋转自如的回转轮5。
在滚筒3上卷装有起重吊索6的基端部。起重吊索6的中间部绕挂在回转轮5上,在起重吊索6的顶端部,悬吊有在升降道2内进行升降的轿厢7。
在这种电梯装置中,通过旋转卷扬机4的滚筒3,来放松或卷绕起重吊索6,从而使轿厢7在升降道2内进行升降。
但是,由于设有卷扬机4安放用的专用的机械室1,故电梯装置在建筑物中所占的面积增大,建筑物的空间利用率下降。另外,由于在升降道2的天花板上配置有回转轮5,故必需在升降道2的上部除了轿厢7进行升降行程外还确保回转轮5用的空间,升降道2的高度尺寸变大,由此也使建筑物的利用率下降。
另外,在日本实用新型公告1987年第11894号上揭示了一种在与升降道邻接的楼梯的下部设置机械室并在该机械室内设置卷扬机的电梯装置。但在该装置中,因为必需与升降道分开地设置机械室,故建筑物的利用率也下降。
此外,在日本发明专利公开1997年第165172号公报上揭示了一种牵引滑轮的驱动装置设置在升降道壁上的电梯装置。但是,在该电梯装置中,为了不使牵引滑轮与轿厢干涉,而要将驱动装置做得非常薄型化,从而有不能获得足够的驱动力之虞,且成本增大。另外,由于设置一般所使用类型的卷扬机,故必须增大升降道的面积,从而使建筑物的利用率下降。
发明的公开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省略机械室并可缩小装置整体的设置空间从而提高建筑物的利用率的电梯装置。
本发明的电梯装置是,包括具有升降道壁与底部的升降道;在该升降道内进行升降的轿厢;具有可旋转的滚筒、以与使轿厢向其升降方向投影后的轿厢投影区域重叠并使滚筒的一部分离开轿厢投影区域而设置在升降道的底部上的卷扬机;设置在升降道内的旋转自如的回转轮;以及由与轿厢结合的第1端部、卷装在滚筒上的第2端部、通过轿厢与升降道壁之间而绕挂在回转轮上的中间部所构成的起重吊索。
并且,本发明的另一电梯装置是,包括具有升降道壁与底部的升降道;在该升降道内交替升降的轿厢及平衡配重;具有可旋转的牵引滑轮、以与使轿厢向其升降方向投影后的轿厢投影区域重叠并使牵引滑轮离开轿厢投影区域而设置在升降道的底部上的卷扬机;设置在升降道内的旋转自如的第1及第2回转轮;以及具有绕挂在第1回转轮上而悬吊轿厢的轿厢吊部和绕挂在第2回转轮上而悬吊平衡配重的配重吊部的、轿厢吊部与配重吊部之间绕挂在牵引滑轮上的吊索。
附图的简单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1的电梯装置的侧视图;图2是表示图1装置的俯视图;图3是表示图1装置的主视图;图4是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2的电梯装置的侧视图;图5是表示图4装置的俯视图;图6是表示图4装置的主视图;图7是展开表示图4装置的吊索的路径的说明图;图8是表示现有电梯装置一例子的结构图;图9是图8的俯视图。
实施发明的最佳形态下面,就本发明较佳实施形态结合附图进行说明。
实施形态1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1的电梯装置的侧视图,图2是表示图1装置的俯视图,图3是表示图1装置的主视图。在图中,升降道11具有升降道壁12与底部(ピット)13。升降道壁12具有互相相对的第1及第2侧壁12a、12b及与这些侧壁12a、12b成直角的第3侧壁(后壁)12c。
在升降道11的底部13上设有基座10。在基座10上设有一对导轨14a、14b。在升降道11内配置有由导轨14a、14b导向而进行升降的轿厢15。在轿厢15的上部搭载有对轿厢的门(未图示)及电梯乘用门(未图示)予以开闭用的门装置16。门装置16从轿厢15的上部向上方突出。
在基座10上设置具有滚筒17的卷扬机18。卷扬机18与使轿厢15向其升降方向投影后的轿厢投影区域重叠且滚筒17的一部分即第1及第2吊索21、22的松开部设置在离开轿厢投影区域的位置。
在导轨14a、14b的上端部分别固定有回转轮安装构件19a、19b。这些回转轮安装构件19a、19b由连接构件25互相连接。连接构件25配置成当轿厢15位于最上方位置时位于门装置16的后方。
在一对回转轮安装构件19a、19b上支承有旋转自如的第1及第2回转轮20a、20b。第1回转轮20a的旋转轴与第1侧壁12a成直角地配置在轿厢投影区域与第1侧壁12a之间。第2回转轮20b的旋转轴与第2侧壁12b成直角地配置在轿厢投影区域与第2侧壁12b之间。
另外,第1及第2回转轮20a、20b配置成当轿厢15位于最上方位置时至少一部分位于升降道壁12与轿厢15之间的高度。
在滚筒17与轿厢15之间,连接有作为起重吊索的第1及第2吊索21、22。这些第1及第2吊索21、22具有系紧在轿厢15下梁15a上的第1端部21a、22a;卷装在滚筒17上的第2端部21b、22b;通过轿厢15与升降道壁12之间而绕挂在第1及第2回转轮20a、20b上的中间部21c、22c。
第1及第2回转轮20a、20b配置成第1及第2吊索21、22的轿厢15侧比滚筒17侧还靠近轿厢15的重心。这里,在前后方向的大致重心位置,轿厢15由吊索21、22悬吊。
在基座10上,设置有将第2吊索22导入在第2升降道壁12b与轿厢15之间的偏导器轮23。偏导器轮23绕与其设置面垂直的轴24为中心而呈转动自如。
下面说明动作。通过旋转卷扬机18的滚筒17,第1及第2吊索21、22同时被松开,或卷绕,从而轿厢15沿导轨14a、14b在升降道11内进行升降。此时,与第2吊索22在滚筒17上的卷绕位置的变化相对应,偏导器轮23以轴24为中心而转动。
在这种电梯装置中,由于卷扬机18设置在升降道11的底部13上,而且除了滚筒17的一部分即第1及第2吊索21、22的松开部外与轿厢投影区域重叠配置,故无需另外设置机械室,从而可将升降道11的面积设成最小限度,可提高建筑物的利用率。
另外,通过使用2个回转轮20a、20b与偏导器轮23,由于用2根吊索21、22悬吊轿厢15,故可稳定地升降轿厢15,并可降低作用在导轨14a、、14b上的负荷,可提高乘用心情。
此外,由于偏导器轮23以轴24为中心呈转动自如,故第2吊索22在偏导器轮23上的进入角度始终保持成较小,可将第2吊索22与偏导器轮23的槽的摩擦抑制得较小,并可防止轿厢15的振动。
并且,由于固定在导轨14a、14b上端部上的回转轮安装构件19a、19b间由连接构件25连接,故可稳定地保持一对回转轮20a、20b的间隔,并可防止导轨14a、14b的振动。而且,由于连接构件25错开地配置在门装置16的最上方位置的后方,故与在门装置16的最上方位置的更上方将导轨14a、14b间连接的情况相比,可降低升降道11的高度。
而第1及第2回转轮20a、20b,由于它们的旋转轴与侧壁12a、12b呈直角地配置在轿厢投影区域与侧壁12a、12b之间,故可缩小升降道11的面积。
此外,由于第1及第2回转轮20a、20b配置成当轿厢15位于最上方位置时位于升降道壁12与轿厢15之间的高度,故可缩小升降道11的上部的空间,可降低升降道11的高度。
并且,由于第1及第2回转轮20a、20b配置成第1及第2吊索21、22的轿厢15侧比滚筒17侧还靠近轿厢15的重心,故可减轻作用在导轨14a、14b上的负荷,可稳定地使轿厢15升降。
实施形态2图4是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2的电梯装置的侧视图,图5是表示图4装置的俯视图,图6是表示图4装置的主视图。在图中,升降道31具有升降道壁32与底部33。升降道壁32具有互相成直角的第1及第2侧壁32a、32b及与第1侧壁32a相对的第3侧壁32c。
在升降道31的底部33上设有基座34。在该基座34上,设有一对轿厢导轨35a、35b及一对配重导轨36a、36b。在升降道31内,配置有由轿厢导轨35a、35b导向而进行升降的轿厢37。在轿厢37的后方(图4的右方),配置有由配重导轨36a、36b导向而进行升降的平衡配重38。
在基座34上,设置具有牵引滑轮39的卷扬机40。卷扬机40配置在与使轿厢37向其升降方向投影后的轿厢投影区域重叠且牵引滑轮39离开轿厢投影区域的位置。
在轿厢导轨35a、35b及配重导轨36a、36b的上端部固定有支承框41。在该支承框41上支承有第1及第2回转轮42、43。第1回转轮42的旋转轴与第1侧壁32a成直角地配置在轿厢投影区域与第1侧壁32a之间。第2回转轮43的旋转轴与第2侧壁(后壁)32b成直角地配置在轿厢投影区域与第2侧壁12b之间。
另外,第1及第2回转轮42、43配置成当轿厢37位于最上方位置时至少一部分位于升降道壁32与轿厢37之间的高度。
在轿厢37的下部,互相留有间隔地设有第1及第2轿厢吊轮44、45。在平衡配重38的上部设有配重吊轮46。
轿厢37及平衡配重38由吊索50悬吊在升降道31内。吊索50具有绕挂在第1回转轮42上而悬吊轿厢37的轿厢吊部50a和绕挂在第2回转轮43上而悬吊平衡配重38的配重吊部50b。
吊索50的轿厢吊部50a与配重吊部50b之间绕挂在牵引滑轮39上。吊索50的轿厢吊部50a侧及配重吊部50b侧的端部50c、50d分别固定在支承框41上。另外,图7是展开表示图4装置的吊索50路径的说明图。
第1回转轮42配置成吊索50的轿厢吊部50a的轿厢37侧比牵引滑轮39侧还靠近轿厢37的重心。这里,轿厢吊轮44、45配置在轿厢37的前后方向的大致重心位置。
下面说明动作。通过旋转卷扬机40的牵引滑轮39,吊索50从轿厢吊部50a被送到配重吊部50b,或者,吊索50从配重吊部50b被送到轿厢吊部50a,由此,轿厢37及平衡配重38在升降道11内作交替升降。
在这种电梯装置中,由于卷扬机40设置在升降道31的底部33上,且除了牵引滑轮39外重叠配置在轿厢投影区域内,故不必另外设置机械室,而可将升降道31的面积设成最小限度,可提高建筑物的利用率。
另外,通过使用第1及第2吊轮44、45,由于轿厢37由其两侧悬吊,故可稳定地使轿厢37进行升降,并可降低作用在轿厢导轨35a、35b上的负荷,可提高乘用心情。
此外,由于第1及第2回转轮42、43的旋转轴与侧壁32a、32b呈直角地配置在轿厢投影区域与侧壁32a、32b之间,故可缩小升降道31的面积。
还有,由于第1及第2回转轮42、43配置成当轿厢37位于最上方位置时位于升降道壁32与轿厢37之间的高度,故可缩小升降道31的上部的空间,可降低升降道31的高度。
并且,由于第1回转轮42配置成吊索50的轿厢37侧比牵引滑轮39侧还靠近轿厢37的重心,故可减轻作用在轿厢导轨35a、35b上的负荷,可稳定地使轿厢37升降。
另外,在实施形态2的装置中,也可用连接构件将一对轿厢导轨35a、35b间连接起来。此时,连接构件也可配置在突出于轿厢37上的门装置(未图示)的最上方位置的后方。
另外,如实施形态1、2所示,在将卷扬机18、40设在升降道11、31的底部13、33处时,通过使用借助行星齿轮或滚轮方式的卷扬机,可将卷扬机小型化,可扩大维修保养用的空间。
权利要求书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1.一种电梯装置,包括具有升降道壁与底部的升降道;在该升降道内进行升降的轿厢;具有可旋转的滚筒、以与使轿厢向其升降方向投影后的轿厢投影区域重叠并使滚筒的一部分离开轿厢投影区域而设置在升降道的底部上的卷扬机;设置在升降道内的旋转自如的回转轮;以及由与轿厢结合的第1端部、卷装在滚筒上的第2端部、通过轿厢与升降道壁之间而绕挂在回转轮上的中间部所构成的起重吊索,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道壁具有互相相对的第1及第2侧壁,所述回转轮具有配置在所述轿厢投影区域与所述第1侧壁之间的第1回转轮和配置在所述轿厢投影区域与所述第2侧壁之间的第2回转轮,所述起重吊索具有分别绕挂在所述第1及第2回转轮上的第1及第2吊索,在所述升降道的底部上设有使所述第2吊索导入在所述第2升降道壁与所述轿厢之间的偏导器轮。
2.(删除)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偏导器轮以与其设置面垂直的轴为中心而转动自如地设置在所述升降道的底部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在所述升降道内的、对所述轿厢的升降进行导向的一对导轨;分别安装在这些导轨上的、对所述第1及第2回转轮予以支承的一对回转轮安装构件;搭载在所述轿厢上的、从所述轿厢的上部向上方突出的门装置;以及配置在该门装置的最上方位置的后方、并将所述一对回转轮安装构件互相连接起来的连接构件。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回转轮的旋转轴与所述升降道壁成直角地配置在所述升降道内。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回转轮配置在所述升降道内,以便当所述轿厢位于最上方位置时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升降道壁与所述轿厢之间。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回转轮配置成所述起重吊索的所述轿厢侧比所述滚筒侧还靠近所述轿厢的重心。
8.一种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具有升降道壁与底部的升降道;在该升降道内交替升降的轿厢及平衡配重;具有可旋转的牵引滑轮、以与使轿厢向其升降方向投影后的轿厢投影区域重叠并使牵引滑轮离开轿厢投影区域而设置在升降道的底部上的卷扬机;设置在升降道内的旋转自如的第1及第2回转轮;以及具有绕挂在第1回转轮上而悬吊轿厢的轿厢吊部和绕挂在第2回转轮上而悬吊平衡配重的配重吊部的、轿厢吊部与配重吊部之间绕挂在牵引滑轮上的吊索。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轿厢的下部,互相留有间隔地设有绕挂在所述轿厢吊部上的第1及第2轿厢吊轮,所述吊索的所述轿厢吊部侧的端部固定在所述升降道内。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道壁具有互相呈直角的第1及第2侧壁,所述第1回转轮的旋转轴与所述第1侧壁成直角地配置在所述牵引滑轮的上方,所述第2回转轮的旋转轴配置成与所述第2侧壁成直角。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及第2回转轮配置在所述升降道内,以便当所述轿厢位于最上方位置时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升降道壁与所述轿厢之间。
12.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回转轮配置成所述吊索的所述轿厢侧比所述卷扬机侧还靠近所述轿厢的重心。
13.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在所述升降道内的、对所述轿厢的升降进行导向的一对导轨;搭载在所述轿厢上的、从所述轿厢的上部向上方突出的门装置;以及配置在该门装置的最上方位置的后方、将所述一对导轨互相连接起来的连接构件。
权利要求
1.一种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升降道壁与底部的升降道;在该升降道内进行升降的轿厢;具有可旋转的滚筒、以与使轿厢向其升降方向投影后的轿厢投影区域重叠并使滚筒的一部分离开轿厢投影区域而设置在升降道的底部上的卷扬机;设置在升降道内的旋转自如的回转轮;以及由与轿厢结合的第1端部、卷装在滚筒上的第2端部、通过轿厢与升降道壁之间而绕挂在回转轮上的中间部所构成的起重吊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道壁具有互相相对的第1及第2侧壁,所述回转轮具有配置在所述轿厢投影区域与所述第1侧壁之间的第1回转轮和配置在所述轿厢投影区域与所述第2侧壁之间的第2回转轮,所述起重吊索具有分别绕挂在所述第1及第2回转轮上的第1及第2吊索,在所述升降道的底部上设有使所述第2吊索导入在所述第2升降道壁与所述轿厢之间的偏导器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偏导器轮以与其设置面垂直的轴为中心而转动自如地设置在所述升降道的底部上。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在所述升降道内的、对所述轿厢的升降进行导向的一对导轨;分别安装在这些导轨上的、对所述第1及第2回转轮予以支承的一对回转轮安装构件;搭载在所述轿厢上的、从所述轿厢的上部向上方突出的门装置;以及配置在该门装置的最上方位置的后方、并将所述一对回转轮安装构件互相连接起来的连接构件。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回转轮的旋转轴与所述升降道壁成直角地配置在所述升降道内。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回转轮配置在所述升降道内,以便当所述轿厢位于最上方位置时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升降道壁与所述轿厢之间。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回转轮配置成所述起重吊索的所述轿厢侧比所述滚筒侧还靠近所述轿厢的重心。
8.一种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升降道壁与底部的升降道;在该升降道内交替升降的轿厢及平衡配重;具有可旋转的牵引滑轮、以与使轿厢向其升降方向投影后的轿厢投影区域重叠并使牵引滑轮离开轿厢投影区域而设置在升降道的底部上的卷扬机;设置在升降道内的旋转自如的第1及第2回转轮;以及具有绕挂在第1回转轮上而悬吊轿厢的轿厢吊部和绕挂在第2回转轮上而悬吊平衡配重的配重吊部的、轿厢吊部与配重吊部之间绕挂在牵引滑轮上的吊索。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轿厢的下部,互相留有间隔地设有绕挂在所述轿厢吊部上的第1及第2轿厢吊轮,所述吊索的所述轿厢吊部侧的端部固定在所述升降道内。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道壁具有互相呈直角的第1及第2侧壁,所述第1回转轮的旋转轴与所述第1侧壁成直角地配置在所述牵引滑轮的上方,所述第2回转轮的旋转轴配置成与所述第2侧壁成直角。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及第2回转轮配置在所述升降道内,以便当所述轿厢位于最上方位置时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升降道壁与所述轿厢之间。
12.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回转轮配置成所述吊索的所述轿厢侧比所述卷扬机侧还靠近所述轿厢的重心。
13.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在所述升降道内的、对所述轿厢的升降进行导向的一对导轨;搭载在所述轿厢上的、从所述轿厢的上部向上方突出的门装置;以及配置在该门装置的最上方位置的后方、将所述一对导轨互相连接起来的连接构件。
全文摘要
一种电梯装置,具有滚筒的卷扬机设在升降道的底部上。卷扬机与将轿厢向其升降方向投影后的轿厢投影区域重叠,且滚筒的一部分设在离开轿厢投影区域的位置上。绕挂着起重吊索的回转轮,其旋转轴与升降道壁成直角地配置在轿厢投影区域与升降道壁之间,而回转轮配置成当轿厢位于最上方位置时至少一部分位于升降道壁与轿厢之间的高度。
文档编号B66B11/00GK1261858SQ98806839
公开日2000年8月2日 申请日期1998年6月30日 优先权日1998年6月30日
发明者本田武信 申请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