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集澄清、膜过滤和污泥处理一体式处理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9880100阅读:162来源:国知局
一种集澄清、膜过滤和污泥处理一体式处理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集澄清、膜过滤和污泥处理一体式处理装置,属于水处理领域。
[0002]
【背景技术】
[0003]目前以去除水悬浮物为主要目的的水处理系统一般由混凝池、沉淀池、过滤池(或膜过滤池)等组成。待处理水投加混凝剂后进入混凝池,在混凝池内完成絮凝过程,使水中的悬浮物质形成大颗粒絮体;而后这些大颗粒的絮体在沉淀池中完成初步的泥水分离过程。而沉淀池的出水再进入过滤池中,进一步去除水中的悬浮物质。而沉于沉淀池底部的絮凝体则成为污泥,并通过排泥系统间歇排入污泥收集池。污泥收集池中的污泥则进一步进入污泥浓缩池,完成污泥浓缩后的污泥排出池外。而上清液一般也排出池内,使水处理系统自用水率上升,造成极大浪费。
[0004]由上述可见,目前常用的水处理系统由数个构筑物构成,组成复杂,管理难度大。而污泥浓缩后的上清液直接排放,不仅会造成受纳水体污染,还会使得水处理系统自用水率上升,造成水资源的浪费。
[0005]

【发明内容】

[0006]本发明针对上述不足提供的了集澄清、膜过滤和污泥处理一体式处理装置。
[0007]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所述的集澄清、膜过滤和污泥处理一体式处理装置,包括混凝剂投加系统,澄清膜过滤系统,污泥处理系统;所述的混凝剂投加系统用于往澄清膜过滤系统内添加混凝剂,污泥处理系统与澄清膜过滤系统相连;澄清膜过滤系统内有悬浮泥渣层。
[0008]本发明所述的集澄清、膜过滤和污泥处理一体式处理装置,所述澄清膜过滤系统为两组,两组澄清膜过滤系统之间设有污泥处理系统;污泥处理系统与澄清膜过滤系统之间设有污泥孔洞。
[0009]本发明所述的集澄清、膜过滤和污泥处理一体式处理装置,澄清膜过滤系统,污泥处理系统的上部设有膜过滤系统。
[0010]本发明所述的集澄清、膜过滤和污泥处理一体式处理装置,污泥处理系内设有斜板区。
[0011]本发明所述的集澄清、膜过滤和污泥处理一体式处理装置,所述的斜板区布置在膜过滤系统的下方且高于污泥孔洞。
[0012]本发明所述的集澄清、膜过滤和污泥处理一体式处理装置,所述的污泥处理系统的底端设有搅拌机。
[0013]本发明所述的集澄清、膜过滤和污泥处理一体式处理装置,悬浮泥渣层固体浓度为2?4g/L。
[0014]本发明所述的集澄清、膜过滤和污泥处理一体式处理装置,膜过滤系统为超滤或微滤膜。
[0015]本发明所述的集澄清、膜过滤和污泥处理一体式处理装置的处理方法,步骤如下:
I )、待处理水投加混凝剂后进入澄清系统底部,再自下而上通悬浮泥渣层;
2)、通过悬浮泥渣的接触絮凝作用和澄清区的沉淀作用将水中悬浮物质去除;
3)、经过步骤2中澄清后的水经膜过滤后成为成品水。
[0016]有益效果
本发明所述的集澄清、膜过滤和污泥处理一体式处理装置,可将需要在混凝池、沉淀池、膜过滤池、污泥收集池、污泥浓缩池等多个构筑物内完成的水处理过程在同一座构筑物内完成,大大节省了占地面积和管理难度。
[0017]本发明所述的集澄清、膜过滤和污泥处理一体式处理装置,采用膜过滤对上清液进行处理,出水水质好,从而实现了上清液的回收,大大节省了自用水的消耗,实现了节能降耗的目的。
[0018]由于利用了悬浮泥渣层的接触絮凝作用,提升的水处理效率并可节省混凝剂。
[0019]由于采用了机械浓缩,其浓缩效果好,浓缩后的污泥含水率低。
[0020]
【附图说明】
[0021]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0022]I为混凝剂投加系统;II为澄清系统;III为污泥处理系统;I为进水总管,2为进水支管,3为悬浮泥渣层,4为澄清区,5为膜过滤系统,6为出水总管,7为出水栗,8为污泥孔洞,9为搅拌机,10为斜板区,11为上清液回收用膜过滤系统,12为排泥栗,13为排泥管。
[0023]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和技术方案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集澄清、膜过滤和污泥处理一体式处理装置,具体结构如图所示。
[0025]该集澄清、膜过滤和污泥处理一体式处理装置由混凝剂投加系统1、澄清系统II和污泥处理III系统组成。
[0026]混凝剂投加系统I将混凝剂投加于进水管道I中,并保证混凝剂与进水水流的充分混合。其后进水管道分为两条进水支管2,并进入到两个澄清系统II的底部。本实施例中混凝剂采用聚合氯化铝,其投加量为12?15mg/L。
[0027]如图所示:两个澄清系统II,其底部分别与两条进水支管2相连。在澄清系统II的下部为悬浮泥渣层3,其固体浓度为2?3g/L。悬浮泥渣层3上部为深度1.5m的澄清区4,澄清区上部为膜过滤系统5。本实施例中膜系统采用超滤膜,其设计通量为20L/m2.h。两个澄清系统II对应的膜过滤系统以及上清液回收用膜过滤系统11通过出水总管6与出水栗7相连接。并且在悬浮泥渣层表面处的池壁上留有与污泥处理系统相连接的污泥孔洞8。
[0028]污泥处理系统III通过污泥孔洞8分别与两个澄清系统相连接。在污泥处理系统底部安装有排泥管13和排泥栗12。在排泥管上部0.4m处垂直安装潜水搅拌机9用以对由污泥孔洞8进入的多余污泥进行行机械浓缩。在污泥区上部安装斜板10,本实施例中斜板高
0.Sm,倾角为60度。在上清液回收区安装上清液回收用膜过滤系统11,本实施例中膜采用与膜过滤系统5相同的超滤膜。污泥处理系统III中的膜过滤系统也连接于出水总管6上。
[0029]进水经混凝剂投加系统I投加混凝剂后,通过两条进水支管2分别进入两个澄清系统II。进入澄清系统II后与悬浮泥渣层3进行充分混合,在悬浮泥渣层的接触絮凝作用下进水中的细小颗粒物形成大颗粒絮体,并向上进入澄清区4初步完成泥水分离作用。分离后的絮凝体在重力作用下进入悬浮泥渣层3,澄清水向上进入膜过滤系统5。澄清水在出水栗7的抽吸作用下经超滤膜过滤后进入出水总管6流出池外成为成品水。
[0030]两个澄清系统II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多余污泥通过污泥孔洞8进入污泥处理系统III中。在安装于污泥处理系统III下部的搅拌机的机械浓缩作用下完成污泥浓缩。浓缩后的污泥在排泥栗12的作用下通过排泥管13排出池外。浓缩过程中产生的水流向上流动,在斜板10的作用下将水中颗粒物分离。分离后的颗粒物在重力作用下回到污泥区,而产生的上清液则向上流动并经上清液回收用膜系统11过滤后进入出水总管6成为成品水,从而实现上清液的回收。
[0031]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除非另外定义,这里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发明所属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的一般理解相同的意义。还应该理解的是,诸如通用字典中定义的那些术语应该被理解为具有与现有技术的上下文中的意义一致的意义,并且除非像这里一样定义,不会用理想化或过于正式的含义来解释。
[0032]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主权项】
1.一种集澄清、膜过滤和污泥处理一体式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混凝剂投加系统,澄清膜过滤系统,污泥处理系统;所述的混凝剂投加系统用于往澄清膜过滤系统内添加混凝剂,污泥处理系统与澄清膜过滤系统相连;澄清膜过滤系统内有悬浮泥渣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澄清、膜过滤和污泥处理一体式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澄清膜过滤系统为两组,两组澄清膜过滤系统之间设有污泥处理系统;污泥处理系统与澄清膜过滤系统之间设有污泥孔洞。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澄清、膜过滤和污泥处理一体式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澄清膜过滤系统,污泥处理系统的上部设有膜过滤系统。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澄清、膜过滤和污泥处理一体式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污泥处理系内设有斜板区。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集澄清、膜过滤和污泥处理一体式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斜板区布置在膜过滤系统的下方且高于污泥孔洞。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澄清、膜过滤和污泥处理一体式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污泥处理系统的底端设有搅拌机。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澄清、膜过滤和污泥处理一体式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悬浮泥渣层固体浓度为2?4g/L。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集澄清、膜过滤和污泥处理一体式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膜过滤系统为超滤或微滤膜。9.利用上述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集澄清、膜过滤和污泥处理一体式处理装置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如下: 1)、待处理水投加混凝剂后进入澄清系统底部,再自下而上通悬浮泥渣层; 2)、通过悬浮泥渣的接触絮凝作用和澄清区的沉淀作用将水中悬浮物质去除; 3)、经过步骤2中澄清后的水经膜过滤后成为成品水。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集澄清、膜过滤和污泥处理一体式处理装置,属于水处理领域。集澄清、膜过滤和污泥处理一体式处理装置,包括混凝剂投加系统,澄清膜过滤系统,污泥处理系统;所述的混凝剂投加系统用于往澄清膜过滤系统内添加混凝剂,污泥处理系统与澄清膜过滤系统相连;澄清膜过滤系统内有悬浮泥渣层。本发明所述的集澄清、膜过滤和污泥处理一体式处理装置,可将需要在混凝池、沉淀池、膜过滤池、污泥收集池、污泥浓缩池等多个构筑物内完成的水处理过程在同一座构筑物内完成,大大节省了占地面积和管理难度。
【IPC分类】C02F9/04, C02F11/12
【公开号】CN105645640
【申请号】
【发明人】陶辉, 徐娅, 陈清
【申请人】苏州立升净水科技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6月8日
【申请日】2016年2月26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