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压器绕线架改良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640216阅读:128来源:国知局
变压器绕线架改良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系为一种变压器绕线架改良结构,特别是关于一种变压绕线架的线圈2次侧引出线可不与I次侧引出线重叠交错的改良结构。
【背景技术】
[0002]变压器是电子产品中不可或缺的电子零件之一,而变压器的主要作用是转换电子电路中的驱动电压,如可将市电电压降低的电源变压器,又如笔记型计算机等所使用的外接式电源供应器(AC Adapter)模块中将工作电压升/降压的变压器等等,故变压器的规格种类相当繁杂,很少有固定的规格,大都因应客户的需求而订制变压器。
[0003]为了缩小变压器的体积,目前的变压器绕线架会使用一个绕线柱,其上重叠缠绕多组的线圈,如一次侧线圈会重叠缠绕在二次侧线圈的外侧,而如图1所示为传统变压器绕线架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图1的绕线架缠绕线圈后的立体示意图,而图3为图2的侧视剖面示意图,其中绕线架10的一侧板12的绕线区表面13是呈平面状的,当缠绕在内侧的线圈14引出线拉出至电接脚15时,势必会与外侧的线圈14'交错接触到,如图3所示,如此当变压器使用在高频讯号及高压状态时,内侧线圈14的引出线14"与外侧线圈14'的交错接触之处则可能产生寄生电容,造成讯号不稳或短路现象,目前的解决方式为,当内侧线圈缠绕完毕后,需先以人工方式将内侧线圈的引出线套上隔离套,才能再缠绕外侧的线圈,相当地不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
[0004]为此,本案创作人的目的是设计一款可让内侧线圈的引出线可不与外侧线圈交错接触的绕线架。
[0005]为达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变压器绕线架改良结构,包括一绕线筒柱,外侧表面可供重叠缠绕至少两组线圈,两侧板分别配置于该绕线筒柱的两侧端部,多个电接脚配置于至少其中一该侧板的外侧表面,本实用新型在至少其中一该侧板的内侧表面上设置有隆起部及至少一凹陷槽道,该凹陷槽道由绕线筒柱向该侧板的边缘延伸,使缠绕于内侧线圈的引出线可经由该凹陷槽道引出,而不会交错接触到外侧的线圈。
[0006]所述的变压器绕线架改良结构,该两组线圈分别为一次侧线圈及二次侧线圈,且一次侧线圈包覆于二次侧线圈外。
[0007]所述的变压器绕线架改良结构,该些电接脚更包括一次侧电接脚及二次侧电接。
[0008]所述的变压器绕线架改良结构,该些一次侧电接脚与二次侧电接脚是配置于其中同一该侧板的外侧表面上。
[0009]所述的变压器绕线架改良结构,该些一次侧电接脚与二次侧电接脚是分别配置于该两侧板的外侧表面或该侧板的边缘上。
[0010]所述的变压器绕线架改良结构,该隆起部与该至少一凹陷槽道的高低落差至少为0.4mm0
[0011]所述的变压器绕线架改良结构,该绕线筒柱的内侧设有一贯穿孔,贯穿该两侧板之间,可供至少一铁心的中间柱穿过该贯穿孔。
[001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直接将所有内外侧的线圈一并缠绕完成,而不需要加上隔离套,因此除了可降低工时外,更能节省隔离套的成本。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传统变压器绕线架的立体示意图。
[0014]图2为图1绕线架缠绕线圈后的立体示意图。
[0015]图3为图2的侧视剖面示意图。
[0016]图4为本实用新型变压器绕线架的立体示意图。
[0017]图5为图4绕线架缠绕线圈后的立体示意图。
[0018]图6为图5侧视剖面示意图。
[0019]其中附图标记:
[0020]10 绕线架
[0021]12 侧板
[0022]13 绕线区表面
[0023]14 内侧线圈
[0024]14'外侧线圈
[0025]14"引出线
[0026]15 电接脚
[0027]20 绕线架
[0028]21 绕线筒柱
[0029]22 侧板
[0030]23 电接脚
[0031]24 贯穿孔
[0032]25 隆起部
[0033]26 凹陷槽道
[0034]27 挂线凸柱
[0035]28 V形走线缺口
[0036]29 挡板
[0037]30 线圈
[0038]30'引出线
[0039]30"引出线
[0040]31 走线缺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41]为更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相信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与特点,当可由此得一深入且具体的了解,然而所附图式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者。
[0042]本实用新型设计一款变压器绕线架,主要解决二组线圈重叠缠绕在同一绕线柱上时,内侧线圈的引出线会与外侧线圈交错接触的缺点,因此本实用新型变压器绕线架的实施例请参照图4?图6所示,图4为本实用新型变压器绕线架的实施例立体示意图,图5为图4绕线架缠绕线圈后的实施例立体示意图,而图6为图5的侧视剖面示意图。
[0043]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变压器绕线架20包括有一绕线筒柱21、两侧板22及多个电接脚23,该两侧板分别配置于绕线筒柱21的两侧端部,在两侧板22之间的绕线筒柱21的外侧表面上可供重叠缠绕至少两组线圈30,如图5及图6所示,一次侧线圈包覆于二次侧线圈的外侧,绕线筒柱21的中心处设有一贯穿孔24贯穿两侧板22之间,可供至少一铁心(图中未示)伸入贯穿孔24中,形成一变压器。其中该些电接脚23配置于至少其中一侧板22的外侧表面,在本实施例中,该些电接脚23可包括一次侧电接脚及二次侧电接脚,且是配置于同一侧板22的两对立端,而该些线圈30的引出端则分别缠绕于该些电接脚23上。在其它实施例中,该些一次侧电接脚及二次侧电接脚是分别设置在两侧板的外侧表面或侧板边缘。
[0044]本实用新型的特征是在侧板22的内侧表面,即面对绕线筒柱21的表面,设有一隆起部25及至少一凹陷槽道26,在本实施例中,该隆起部25至少涵盖大部分的该侧板22的内侧表面,该凹陷槽道26则由绕线筒柱21的外侧表面向侧板22的边缘延伸,该隆起部25与凹陷槽道26可限制线圈30在靠近侧板22处能空出一空间,而能使内侧线圈30的引出线3(V经由该凹陷槽道26引出连接至该电接脚23上,而不会与外侧线圈30交错接触到。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该隆起部25与该凹陷槽道26之间的高低落差至少为一条线圈的高度0.4mm。
[0045]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该些一次侧及二次侧电接脚23仅在同一侧板22的外侧表面上,因此仅需在有电接脚23的侧板22内侧表面设置隆起部25及凹陷槽道26,而在其它实施例中,电接脚是分设在两侧板时,可在二次侧电接脚的侧板内侧表面设置隆起部25及凹陷槽道26,或者两侧板都设置有隆起部25及凹陷槽道26。
[0046]又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在其中一侧板22,如没有设置电接脚的侧板22的外侧表面上更设有至少一挂线凸柱27,如在图5的实施例中,该挂线凸柱27有二个,呈方柱状,而在其它实施例中的挂线凸柱可以为其它任何可缠绕挂线的形状,如圆柱状、椭圆柱状或L状…等等,且上述挂线凸柱27之间的侧板22上设有一 V形走线缺口 28。该挂线凸柱27是用以让一屏蔽线圈(图中未示)的其中一引出端经该V形走线缺口 28挂接其上,而该屏蔽线圈的另一端则挂接于一接地端(图中未示),该屏蔽线圈的作用是包覆于一次侧及二次侧线圈的外侧,让线圈产生的高频电磁波干扰可藉由屏蔽线圈阻隔。该挂线凸柱27的设计可以让屏蔽线圈减少一引出端连接至电接脚上,进而减少电接脚数量,缩小绕线架的体积,且因挂线凸柱27与电接脚之间相隔甚远,可降低屏蔽线圈与其它线圈之间的安规问题。
[0047]另外,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两侧板22背对绕线筒柱21的外侧表面各设有二条挡板29,皆是呈开口向外的V字状,且二挡板29之间恰可容置上述铁心(图中未示)安置固定。而上述的电接脚23皆是设于挡板29的外侧。在每一电接脚23之间的侧板22上各设有一走线缺口 31,可以让线圈30的引出线30"经过走线缺口 31再缠绕连接至电接脚23上。
[0048]藉由本实用新型变压器绕线架结构可让内侧线圈的引出线不会与外侧线圈交错接触到,故本实用新型确能藉上述所揭露的技术,提供一种迥然不同于现有的的设计,堪能提高整体的使用价值,又其申请前未见于刊物或公开使用,诚已符合新型专利的要件,故依法提出新型专利申请。
【主权项】
1.一种变压器绕线架改良结构,该绕线架包括: 一绕线筒柱,其外侧表面可供重叠缠绕至少两组线圈; 两侧板,分别配置于该绕线筒柱的两侧端部; 多个电接脚,配置于至少其中一该侧板的外侧表面; 其特征在于: 至少其中一该侧板的内侧表面上设有隆起部及至少一凹陷槽道,该凹陷槽道由绕线筒柱向该侧板的边缘延伸,使缠绕于内侧线圈的引出线可经由该凹陷槽道引出,而不会交错接触到外侧的线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压器绕线架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该两组线圈分别为一次侧线圈及二次侧线圈,且一次侧线圈包覆于二次侧线圈外。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压器绕线架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该些电接脚更包括一次侧电接脚及二次侧电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变压器绕线架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该些一次侧电接脚与二次侧电接脚是配置于其中同一该侧板的外侧表面上。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变压器绕线架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该些一次侧电接脚与二次侧电接脚是分别配置于该两侧板的外侧表面或该侧板的边缘上。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压器绕线架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该隆起部与该至少一凹陷槽道的高低落差至少为0.4mm。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压器绕线架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绕线筒柱的内侧设有一贯穿孔,贯穿该两侧板之间,可供至少一铁心的中间柱穿过该贯穿孔。
【专利摘要】一种变压器绕线架改良结构,包括一绕线筒柱,外侧表面可供重叠缠绕至少两组线圈,两侧板分别配置于该绕线筒柱的两侧端部,多个电接脚配置于至少其中一该侧板的外侧表面,本实用新型在至少其中一该侧板的内侧表面上设置有隆起部及至少一凹陷槽道,该凹陷槽道由绕线筒柱向该侧板的边缘延伸,使缠绕于内侧线圈的引出线可经由该凹陷槽道引出,而不会交错接触到外侧的线圈。
【IPC分类】H01F27-29, H01F27-30
【公开号】CN204348493
【申请号】CN201520025071
【发明人】李光伦, 简宽赐, 叶刘仁富
【申请人】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5月20日
【申请日】2015年1月14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