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鞍形组合生态浮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113923阅读:257来源:国知局
一种鞍形组合生态浮床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富营养化水体治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鞍形组合生态浮床。
【背景技术】
[0002]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天然水体受到严重的人为干扰,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严重,自然景观随之被破坏,生态调节作用也被削弱。生态浮床技术是近年来广泛采用的一项水体修复技术,通过种植于水面床体的水生植物根部的吸收、吸附等机理去除富营养化水体中的N、P及有机质,控制湖泊、河流富营养化趋势的同时营造一种水上景观,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但是传统的生态浮床主要依靠水生植物来去除水中的N、P及有机质,只利用了表层水体,停留时间较长,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减缓水体富营养化的效果。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生态浮床只依靠水生植物来去除水中的氮、磷及有机物,只利用了表层水体,停留时间较长等问题,提供一种能在较短时间内使水质优化的鞍形组合生态浮床。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鞍形组合生态浮床,其特征在于:浮床形状类似鞍形结构,包括浮床框架,植物浮床以及生物膜载体,鞍形结构由三个长方形组成,中间的长方形为植物浮床区,两侧的长方形为生物膜载体区,对称分布在中间长方形的两边且与水面成一定的角度,所述浮床框架能浮在水面上,材质为PVC直管以及与直管相配套的三通和两通接头;所述植物浮床置于中间长方形浮床框架上,浮床上设有水生植物种植孔,材质为HDPE;所述生物膜载体置于两侧长方形浮床框架上,材质为纤维状填料,接近水面处主要为好氧微生物,水面以下主要为厌氧微生物。
[0006]所述浮床框架由10根PVC直管,四个三通接头以及四个两通接头组成。
[0007]所述PVC直管的长度为I?4m,直径为4?8cm。
[0008]所述两侧的长方形框架与水面的角度为30?60度。
[0009]所述水生植物为美人蕉、凤眼莲、空心菜、菖蒲中的一种或几种。
[0010]所述生物膜载体为纤维状填料,通过尼龙绳分别固定于两侧长方形的四个顶点处,使纤维状填料均匀分布于长方形内。
[0011]所述鞍形组合生态浮床可通过并联或串联的方式进行连接。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鞍形组合生态浮床的有益效果在于:1、鞍形结构的生态浮床较其他形状更容易在水中保持稳定,抗风浪能力较强;2、生物膜载体区与水面成一定角度,接近水面处主要为好氧微生物,水面以下主要为厌氧微生物,这两种微生物同时作用于富营养化水体,有利于缩短生态浮床的停留时间,另外,生物膜载体可以将水中的N、P及有机质吸附在生态浮床周围,为水生植物吸附水中N、P及有机质提供了有利条件,从而加快水体的净化;3、鞍形组合生态浮床可根据水域大小以及富营养化程度进行浮床的并联或串联,具有安装简单,灵活性强等特点;4、将生态浮床技术与生物膜技术结合在一起,既解决了生态浮床水力停留时间过长又解决了生物膜N、P去除能力有限的问题,可用于景观水体的深度处理。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中:1、浮床框架;2、植物浮床区;3、生物膜载体区;4、水生植物;5、种植孔;6、纤维状填料;7、二通接头;8、两通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0016]实施例1
[0017]一种鞍形组合生态浮床,包括浮床框架、植物浮床区、生物膜载体区,其中浮床框架由10根PVC直管,四个三通接头7以及四个两通接头8组成;植物浮床区由正方形浮床单体构成,每个单体上有种植孔5,材质为HDPE,种植孔内种植水生植物;生物膜载体区由纤维状填料6组成,先将纤维状填料固定于两根尼龙绳上,再分别将尼龙绳的两端固定在三通接头7和两通接头8上。植物浮床区的长、植物浮床区(生物膜载体区)的宽、生物膜载体区的长的长度分别为4m、2m、3m,浮床框架PVC直管的直径为8cm,生物膜载体区与水面的夹角为30度,水生植物4为美人蕉。
[0018]实施例2
[0019]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所述植物浮床区的长、植物浮床区(生物膜载体区)的宽、生物膜载体区的长的长度分别为3m、I m、2m,浮床框架PVC直管的直径为6cm,生物膜载体区与水面的夹角为45度,水生植物4为凤眼莲。
[0020]实施例3
[0021]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所述植物浮床区的长、植物浮床区(生物膜载体区)的宽、生物膜载体区的长的长度分别为2m、I m、l.5m,浮床框架PVC直管的直径为4cm,生物膜载体区与水面的夹角为60度,水生植物4为菖蒲。
【主权项】
1.一种鞍形组合生态浮床,其特征在于:包括浮床框架,植物浮床以及生物膜载体,鞍形结构由三个长方形组成,中间的长方形为植物浮床区,两侧的长方形为生物膜载体区,对称分布在中间长方形的两边且与水面成一定的角度,所述浮床框架能浮在水面上,材质为PVC直管以及与直管相配套的三通和两通接头;所述植物浮床置于中间长方形浮床框架上,浮床上设有水生植物种植孔,材质为HDPE;所述生物膜载体置于两侧长方形浮床框架上,材质为纤维状填料,接近水面处主要为好氧微生物,水面以下主要为厌氧微生物。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鞍形组合生态浮床,其特征在于:所述浮床框架由10根PVC直管,四个三通接头以及四个两通接头组成。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鞍形组合生态浮床,其特征在于:所述PVC直管的长度为I?3m,直径为5?8c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鞍形组合生态浮床,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侧的长方形框架与水面的角度为30?60度。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鞍形组合生态浮床,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生植物为美人蕉、凤眼莲、空心菜、菖蒲中的一种或几种。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鞍形组合生态浮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膜载体为纤维束填料,通过尼龙绳分别固定于两侧长方形的四个顶点处,使纤维束填料均匀分布于长方形内。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鞍形组合生态浮床,其特征在于:所述鞍形组合生态浮床可通过并联或串联的方式进行连接。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鞍形组合生态浮床,其特征在于:包括浮床框架,植物浮床以及生物膜载体,鞍形结构由三个长方形组成,中间的长方形为植物浮床区,两侧的长方形为生物膜载体区,对称分布在中间长方形的两边且与水面成一定的角度所述浮床框架能浮在水面上,材质为PVC直管以及与直管相配套的三通和两通接头;所述植物浮床置于中间的长方形浮床框架上,浮床上设有水生植物种植孔,材质为HDPE;所述生物膜载体置于两侧的长方形浮床框架上,材质为纤维状填料,接近水面处主要为好氧微生物,水面以下主要为厌氧微生物。本实验新型将生态浮床技术与生物膜技术结合在一起,既解决了生态浮床水力停留时间过长又解决了生物膜N、P去除能力有限的问题,可用于景观水体的深度处理。
【IPC分类】C02F3/32, C02F3/34, C02F3/30
【公开号】CN204779050
【申请号】CN201520416689
【发明人】刘军, 戴昕, 宫建瑞, 唐美
【申请人】南京万德斯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11月18日
【申请日】2015年6月17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