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电地暖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263564阅读:539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电地暖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复合建筑装饰材料领域,尤其涉及到一种新型电地暖结构。
【背景技术】
[0002]目前,社会能源总消耗的很大一部分用于建筑领域。从目前大量应用的建筑装饰材料如外墙板,内墙板,地板,吊顶,致热(冷)设备如空调、地暖、地源热、锅炉热水器等等,都存在着不同情况的问题。
[0003]人们利用采暖或空调的目的就是要平衡室内气温及增加室内的舒适度。而如果将相变材料用于建材,将很好的起到或者增加这种作用。蓄冷方面,在电价低、空调负荷低的时间内蓄冷,在电价高、空调负荷高时释冷,以此从时间上全部或局部转移制冷负荷。在蓄热方面利用建筑材料的蓄热能力来调整室内的热波动,热流的波动幅度被削弱,作用的时间被退后。通过恰当的设计,就可以把温度的波动控制在较舒适的范围内。
[0004]地暖是地面辐射采暖的简称,是以整个地面为散热器,通过地面辐射层中的热媒,均匀加热整个地面,利用地面自身的蓄热和热量向上辐射的规律由下至上进行传导,来达到取暖的目的。与传统的供暖方式相比,地暖更符合热传导的规律,更利于美观,更为科学,更节省能源。
[0005]从热媒介质上分为水地暖和电地暖两大类,水地暖是指把水加热到一定温度,输送到地板下的水管散热网络,通过地板发热而实现采暖目的的一种取暖方式。
[0006]电地暖是将外表面允许工作温度上限为65°C的发热电缆或电热膜埋设在地板中,作为热源加热地板,以温控器控制室温或地板温度,实现地面辐射供暖的供暖方式。能够解决供水和加热源有限制的场合供暖,但是现有的电地暖结构中,往往会出现诸多问题:例如电地暖中无蓄热层、能源浪费、局部过热等。
[0007]因此,如何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致力于研究的方向。
【实用新型内容】
[0008]针对现有技术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电地暖结构,该电地暖结构可以有效解决电地暖中无蓄热层、能源浪费、局部过热问题,并且本实用新型使得热量辐射均匀,并通过平抑温度变化幅度以及充分利用电源峰谷供应达到节能的效果。
[0009]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0010]—种新型电地暖结构,其中,所述电地暖结构包括有:
[0011]地面基础层;
[0012]龙骨,设置于所述地面基础层之上;
[0013]隔热层,设置于所述地面基础层之上,且所述隔热层之间间隔分布有所述龙骨;
[0014]无机复合蓄热面板层,设置于所述龙骨与所述隔热层之上,且所述无机复合蓄热面板层中嵌入设置有一电热膜;
[0015]地面装饰层,设置于所述无机复合蓄热面板层之上。
[0016]较佳的,上述的新型电地暖结构,其中,所述无机复合蓄热面板层包括有:
[0017]第一无机复合蓄热面板和第二无机复合蓄热面板;
[0018]所述电热膜设置于所述第一无机复合蓄热面板之上;
[0019]所述第二无机复合蓄热面板设置于所述电热膜之上;
[0020]其中,所述第一无机复合蓄热面板和所述第二无机复合蓄热面板呈错缝拼接结构。
[0021]较佳的,上述的新型电地暖结构,其中,所述新型电地暖结构中还设置有若干导线接口;
[0022]所述第一无机复合蓄热面板和所述第二无机复合蓄热面板均通过若干所述导线接口与所述电热膜连接。
[0023]较佳的,上述的新型电地暖结构,其中,所述第一无机复合蓄热面板和所述第二无机复合蓄热面板均通过若干所述导线接口与所述电热膜连接,所述连接的方式为并联连接。
[0024]较佳的,上述的新型电地暖结构,其中,所述龙骨间隔300mm均匀分布。
[0025]较佳的,上述的新型电地暖结构,其中,所述第一无机复合蓄热面板和所述第二无机复合蓄热面板的厚度为6mm?12mm。
[0026]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
[0027]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电地暖结构,该电地暖结构可以有效解决电地暖中无蓄热层、能源浪费、局部过热问题,并且本实用新型使得热量辐射均匀,并通过平抑温度变化幅度以及充分利用电源峰谷供应达到节能的效果。
【附图说明】
[0028]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及其特征、外形和优点将会变得更加明显。在全部附图中相同的标记指示相同的部分。并未可以按照比例绘制附图,重点在于示出本实用新型的主旨。
[0029]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地暖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0]图2是本实用新型电地暖结构的部分侧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但是不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0032]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电地暖结构存在无蓄热层、能源浪费、局部过热等技术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电地暖结构,该电地暖可以使得热量辐射均匀,并通过平抑温度变化幅度以及充分利用电源峰谷供应达到节能的效果。该新型电地暖结构可参阅具体附图,如图1和图2所示。其中,图2是图1所示的部分侧视结构示意图。
[0033]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电地暖结构包括:
[0034]地面基础层I;
[0035]龙骨2,设置于地面基础层I之上,作为最佳实施例优选方案,龙骨2间隔300mm均匀分布于地面基础层I之上;
[0036]隔热层3,设置在地面基础层I之上,且所述隔热层3之间间隔分布有所述龙骨2;
[0037]无机复合蓄热面板层,设置于所述龙骨2与所述隔热层之上,且所述无机复合蓄热面板层中嵌入设置有一电热膜5;
[0038]地面装饰层,设置于所述无机复合蓄热面板层之上。
[0039]在一可选但非限制性的实施例中,优选的,无机复合蓄热面板层包括有:
[0040]第一无机复合蓄热面板4和第二无机复合蓄热面板6;
[0041]其中,电热膜5设置在第一无机复合蓄热面板4之上;
[0042]第二无机复合蓄热面板6设置在该电热膜5之上;其中,第一无机复合蓄热面板和第二无机复合蓄热面板呈错缝拼接结构,如图1所示,该结构特点便于实现电地暖结构稳定,提高电地暖结构性能。
[0043]电热膜和第一无机复合蓄热面板、第二无机复合蓄热面板可以结合成蓄热模块,其中,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还包括有若干导线接口8,第一无机复合蓄热面板和第二无机复合蓄热面板均通过若干导线接口 8与电热膜连接,其优选的连接方式为并联连接。
[0044]如图1所示,优选的,于所述无机复合蓄热面板层中,1/4处各分布有一导线接口,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为,该布置方式仅为较佳的实施方案,具体可根据实际情况需要适当调整,且对本实用新型的实质性未造成影响。
[0045]优选的,第一无机复合蓄热面板和第二无机复合蓄热面板的厚度为6mm?12mm。
[0046]本实用新型非常有效的解决电地暖因无蓄热层,导致能源浪费或局部过热的问题。具体来说,如图1和图2所示,将电热膜5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无机复合蓄热面板4和第二无机复合蓄热面板6结合成蓄热模块,设置于隔热层3与地面装饰层7之间,隔热层3之间间隔分布龙骨2,其中隔热层3、龙骨2均铺设于地面基础层I之上,模块间利用导线接口 8并联连接,蓄热模块使得辐射热量均匀,并通过平抑温度变化幅度以及充分利用电源峰谷供应达到节能的效果。
[0047]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在结合现有技术以及上述实施例可以实现所述变化例,在此不做赘述。这样的变化例并不影响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内容,在此不予赘述。
[0048]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了描述。需要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特定实施方式,其中未尽详细描述的设备和结构应该理解为用本领域中的普通方式予以实施;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和技术内容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作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这并不影响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内容。因此,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内。
【主权项】
1.一种新型电地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地暖结构包括有: 地面基础层; 龙骨,设置于所述地面基础层之上; 隔热层,设置于所述地面基础层之上,且所述隔热层之间间隔分布有所述龙骨; 无机复合蓄热面板层,设置于所述龙骨与所述隔热层之上,且所述无机复合蓄热面板层中嵌入设置有一电热膜; 地面装饰层,设置于所述无机复合蓄热面板层之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电地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无机复合蓄热面板层包括有: 第一无机复合蓄热面板和第二无机复合蓄热面板; 所述电热膜设置于所述第一无机复合蓄热面板之上; 所述第二无机复合蓄热面板设置于所述电热膜之上; 其中,所述第一无机复合蓄热面板和所述第二无机复合蓄热面板呈错缝拼接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电地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新型电地暖结构中还设置有若干导线接口; 所述第一无机复合蓄热面板和所述第二无机复合蓄热面板均通过若干所述导线接口与所述电热膜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型电地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无机复合蓄热面板和所述第二无机复合蓄热面板均通过若干所述导线接口与所述电热膜连接,所述连接的方式为并联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电地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龙骨间隔300_均匀分布。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电地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无机复合蓄热面板和所述第二无机复合蓄热面板的厚度为6mm?12mm。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复合建筑装饰材料领域,尤其涉及到一种新型电地暖结构。主要包括将电热膜与第一无机复合蓄热面板和第二无机复合蓄热面板结合成蓄热模块,设置于隔热层与地面装饰层之间,隔热层之间间隔分布龙骨,其中隔热层、龙骨均铺设于地面基础层之上,蓄热模块间利用导线接口并联连接;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可以使得辐射热量均匀,并通过平抑温度变化幅度以及充分利用电源峰谷供应达到节能的效果。
【IPC分类】F24D13/02, F24D19/00
【公开号】CN205174525
【申请号】CN201520919625
【发明人】沃成昌
【申请人】上海唐盾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4月20日
【申请日】2015年11月18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