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一氧化碳和硫化氢气体传感器信号处理的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440840阅读:406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一氧化碳和硫化氢气体传感器信号处理的电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路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用于一氧化碳和硫化氢气体传感器信号处理的电路。
【背景技术】
[0002]—氧化碳进入人体之后会和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产生碳氧血红蛋白,进而使血红蛋白不能与氧气结合,从而引起机体组织出现缺氧,导致人体窒息死亡,其因为无色、无臭、无味的气体,故易于忽略而致中毒;硫化氢在正常情况下是一种无色、易燃的酸性气体,浓度低时带恶臭,气味如臭蛋,但是在浓度高时反而没有气味,并且他还是一种急性剧毒,吸入少量高浓度硫化氢可于短时间内致命,低浓度的硫化氢对眼、呼吸系统及中枢神经都有影响。中国实用新型CN 204945084 U公开了一种用于一氧化碳和硫化氢气体传感器信号处理的电路,这种电路结构对于参考电源的稳定性依赖较大,一旦参考电源出现波动,会出现明显的检测误差。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一氧化碳和硫化氢气体传感器信号处理的电路,能够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降低了对于参考电源的依赖性。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5]—种用于一氧化碳和硫化氢气体传感器信号处理的电路,气体传感器的参考电极通过串联的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连接至第一运放的反向输入端,气体传感器的负电极通过第一电容连接至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之间,气体传感器的负电极通过第二电容连接至第一运放的反向输入端,气体传感器的负电极连接至第一运放的输出端,气体传感器的工作电极连接至场效应管的源极,场效应管的漏极连接至气体传感器的参考电极,场效应管的栅极连接至高电平,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之间通过第三电容连接至第一三极管的基极,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第三电阻连接至第一运放的反向输入端,第一运放的正向输入端通过串联的第四电阻和第四电容接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通过串联的第一电感和第五电阻连接至第四电阻和第四电容之间,气体传感器的工作电极通过第六电阻连接至第二运放的反向输入端,气体传感器的工作电极通过串联的第五电容和第七电阻接地,气体传感器的工作电极通过串联的第六电容和第八电阻接地,第五电容和第七电阻之间与第六电容和第八电阻之间串联有第九电阻和第二电感,第二运放的正向输入端通过第十电阻连接至高电平,第二运放的正向输入端通过第十一电阻接地,第二运放的输出端通过第十二电阻连接至第二三极管的基极,第二三极管的基极通过第七电容接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连接至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通过第八电容接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第十三电阻连接至信号输出端,第二运放的反向输入端通过第十四电阻连接至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
[0006]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通过改变第一运放的输入结构,避免了参考电源(也就是高电平VCC)对于气体传感器的干扰。通过改进第二运放前端和后端的滤波电路结构,可以直接使用高电平作为参考电源,无需复杂的电路结构,并且对于输入电源的稳定性容错度高。
【附图说明】
[0007]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方式】的电路图。
[0008]图中:S、气体传感器;R1、第一电阻;R2、第二电阻;R3、第三电阻;R4、第四电阻;R5、第五电阻;R6、第六电阻;R7、第七电阻;R8、第八电阻;R9、第九电阻;R10、第十电阻;R11、第i^一电阻;R12、第十二电阻;R13、第十三电阻;R14、第十四电阻;Cl、第一电容;C2、第二电容;C3、第三电容;C4、第四电容;C5、第五电容;C6、第六电容;C7、第七电容;C8、第八电容;LI第一电感;L2、第二电感;Al、第一运放;A2、第二运放;VCC、高电平;M、场效应管;Ql、第一三极管;Q2、第二三极管;OUT、信号输出端。
【具体实施方式】
[0009]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方式】的气体传感器S的参考电极通过串联的第一电阻Rl和第二电阻R2连接至第一运放Al的反向输入端,气体传感器S的负电极通过第一电容Cl连接至第一电阻Rl和第二电阻R2之间,气体传感器S的负电极通过第二电容C2连接至第一运放Al的反向输入端,气体传感器S的负电极连接至第一运放Al的输出端,气体传感器S的工作电极连接至场效应管M的源极,场效应管M的漏极连接至气体传感器S的参考电极,场效应管M的栅极连接至高电平VCC,第一电阻Rl和第二电阻R2之间通过第三电容C3连接至第一三极管Ql的基极,第一三极管Ql的集电极通过第三电阻R3连接至第一运放Al的反向输入端,第一运放Al的正向输入端通过串联的第四电阻R4和第四电容C4接地,第一三极管Ql的发射极通过串联的第一电感LI和第五电阻R5连接至第四电阻R4和第四电容C4之间,气体传感器S的工作电极通过第六电阻R6连接至第二运放A2的反向输入端,气体传感器S的工作电极通过串联的第五电容C5和第七电阻R7接地,气体传感器S的工作电极通过串联的第六电容C6和第八电阻R8接地,第五电容C5和第七电阻R7之间与第六电容C6和第八电阻R8之间串联有第九电阻R9和第二电感L2,第二运放A2的正向输入端通过第十电阻RlO连接至高电平VCC,第二运放A2的正向输入端通过第^^一电阻Rl I接地,第二运放A2的输出端通过第十二电阻R12连接至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通过第七电容C7接地,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至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通过第八电容C8接地,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通过第十三电阻R13连接至信号输出端0UT,第二运放A2的反向输入端通过第十四电阻R14连接至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
[0010]其中,第一电阻Rl为75kQ,第二电阻R2为10kQ,第三电阻R3为320kΩ,第四电阻R4为120kQ,第五电阻R5为50kQ。第六电阻R6为80kQ,第七电阻R7为25k Ω,第八电阻R8为50k Ω,第九电阻R9为55kQ,第十电阻RlO为10k Ω,第^^一电阻Rll为75kQ,第十二电阻R12为45kQ,第十三电阻R13为60kQ,第十四电阻R14为55k Ω。第一电容Cl为115yF,第二电容C2为200yF,第三电容C3为35yF,第四电容C4为450yF,第五电容C5为120yF,第六电容C6为250yF,第七电容为55yF,第八电容C8为15yF。第一电感LI为0.45mH,第二电感L2为0.3mH。
[0011]本实用新型是在【背景技术】所引用的专利文献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气体传感器等电子器件的使用方法在【背景技术】所引用的专利文献中已经进行了充分的公开,在此不再详述。
[0012]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主权项】
1.一种用于一氧化碳和硫化氢气体传感器信号处理的电路,其特征在于:气体传感器(S)的参考电极通过串联的第一电阻(Rl)和第二电阻(R2)连接至第一运放(Al)的反向输入端,气体传感器(S)的负电极通过第一电容(Cl)连接至第一电阻(Rl)和第二电阻(R2)之间,气体传感器(S)的负电极通过第二电容(C2)连接至第一运放(Al)的反向输入端,气体传感器(S)的负电极连接至第一运放(Al)的输出端,气体传感器(S)的工作电极连接至场效应管(M)的源极,场效应管(M)的漏极连接至气体传感器(S)的参考电极,场效应管(M)的栅极连接至高电平(VCC),第一电阻(Rl)和第二电阻(R2)之间通过第三电容(C3)连接至第一三极管(Ql)的基极,第一三极管(Ql)的集电极通过第三电阻(R3)连接至第一运放(Al)的反向输入端,第一运放(Al)的正向输入端通过串联的第四电阻(R4)和第四电容(C4)接地,第一三极管(Ql)的发射极通过串联的第一电感(LI)和第五电阻(R5)连接至第四电阻(R4)和第四电容(C4)之间,气体传感器(S)的工作电极通过第六电阻(R6)连接至第二运放(A2)的反向输入端,气体传感器(S)的工作电极通过串联的第五电容(C5)和第七电阻(R7)接地,气体传感器(S)的工作电极通过串联的第六电容(C6)和第八电阻(R8)接地,第五电容(C5)和第七电阻(R7)之间与第六电容(C6)和第八电阻(R8)之间串联有第九电阻(R9)和第二电感(L2),第二运放(A2)的正向输入端通过第十电阻(RlO)连接至高电平(VCC),第二运放(A2)的正向输入端通过第十一电阻(Rll)接地,第二运放(A2)的输出端通过第十二电阻(R12)连接至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通过第七电容(C7)接地,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至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通过第八电容(C8)接地,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通过第十三电阻(R13)连接至信号输出端(OUT),第二运放(A2)的反向输入端通过第十四电阻(R14)连接至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一氧化碳和硫化氢气体传感器信号处理的电路,气体传感器的参考电极通过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连接至第一运放的反向输入端,气体传感器的负电极通过第一电容连接至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之间,气体传感器的负电极通过第二电容连接至第一运放的反向输入端,气体传感器的负电极连接至第一运放的输出端,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之间通过第三电容连接至第一三极管的基极,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第三电阻连接至第一运放的反向输入端,第一运放的正向输入端通过第四电阻和第四电容接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通过第一电感和第五电阻连接至第四电阻和第四电容之间。本实用新型能够改进现有技术的不足,降低了对于参考电源的依赖性。
【IPC分类】G01N27/416
【公开号】CN205352995
【申请号】CN201620140789
【发明人】于东民
【申请人】于东民
【公开日】2016年6月29日
【申请日】2016年2月20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