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层树脂捕捉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790057阅读:464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层树脂捕捉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层树脂捕捉器,包括壳体、第一滤网、第二滤网和排树脂口,所述壳体内设有所述第一滤网和第二滤网,所述第一滤网设在管状骨架的一端开口处,所述第二滤网设在所述管状骨架的另一端开口处,所述壳体顶部设有进水口,底部设有出水口,侧壁设有所述排树脂口。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双层树脂捕捉器通过设置双层滤网逐层捕捉树脂,来解决单层滤网容易出现的滤网被树脂塞住的问题,通过观察窗观察滤网使用情况,需要清洗时可以通过阀门的控制水的流向,实现反向冲洗滤网,从排树脂口排出冲洗掉落的树脂碎屑。
【专利说明】
一种双层树脂捕捉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水处理设备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双层树脂捕捉器。
【背景技术】
[0002]树脂捕捉器是一种过滤装置,用树脂进行在线水处理的时候,当树脂的质量较差(强度不够)、水压扰动大(特别是高压扰动)、树脂筒壁破损时,树脂会进入整个水系统,对该系统的其他设备的正常运行造成影响,因此需要装设树脂捕捉器。树脂捕捉器装在离子交换器出口附近的水系统管路上,安装一个孔径比树脂小很多的滤网,当树脂经过时,可以被滤网拦截捕捉。现有树脂捕捉器的滤芯容易被树脂塞住,人工剔除时又非常困难,容易损坏滤芯,造成树脂泄露。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双层树脂捕捉器,以解决树脂捕捉器滤芯易堵塞,且清洗困难的问题。
[000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0005]—种双层树脂捕捉器,包括壳体、第一滤网、第二滤网和排树脂口,所述壳体内设有所述第一滤网和第二滤网,所述第一滤网设在管状骨架的一端开口处,所述第二滤网设在所述管状骨架的另一端开口处,所述壳体顶部设有进水口,底部设有出水口,侧壁设有所述排树脂口。
[0006]进一步的,所述进水口连接离子交换器,所述出水口连接成盐罐,所述进水口和出水口在壳体外部使用管道连接,所述离子交换器、进水口和管道使用第一三通连接,所述成盐罐、出水口和管道使用第二三通连接,所述进水口和第一三通之间设有第一阀门,成盐罐和第二三通之间设有第二阀门。
[0007]进一步的,所述壳体下端设有底盖,所述管状骨架外缘突出,安装在壳体与底盖之间。
[0008]进一步的,所述排树脂口与法兰盖连接,且排树脂口与法兰盖之间设有密封垫片。
[0009]进一步的,在所述壳体上与第一滤网和第二滤网的对应位置处分别设有观察窗。
[0010]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滤网和第二滤网材料为尼龙。
[0011]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滤网在第二滤网上方,且第一滤网目数为12-25目,第二滤网目数为35-60目。
[0012]进一步的,所述密封垫片截面为V形或Y形。
[0013]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为闸阀、球阀、截止阀中的一种。
[0014]进一步的,所述法兰盖内表面覆有一层耐高温抗腐蚀橡胶衬层。
[0015]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双层树脂捕捉器具有以下优势:
[0016]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双层树脂捕捉器通过设置双层滤网逐层捕捉树脂,来解决单层滤网容易出现的滤网被树脂塞住的问题,通过观察窗观察滤网使用情况,需要清洗时可以通过阀门的控制水的流向,实现反向冲洗滤网,从排树脂口排出冲洗掉落的树脂碎肩。
【附图说明】
[0017]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18]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图1的右视图。
[0020]附图标记说明:
[0021]1-壳体,2-下盖,3-出水口,4-第二滤网,5-第二阀门,6_第二三通,7_骨架,8_第一滤网,9-第一二通,I O-第一阀丨I,11-进水口,12-排树脂口,13-法兰盖。
【具体实施方式】
[0022]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23]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002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0025]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0026]—种双层树脂捕捉器,包括壳体1、第一滤网8、第二滤网4和排树脂口 12,所述壳体I内设有所述第一滤网8和第二滤网4,所述第一滤网8设在管状骨架7的一端开口处,所述第二滤网4设在所述管状骨架7的另一端开口处,所述壳体I顶部设有进水口 11,底部设有出水口 3,侧壁设有所述排树脂口 12。所述壳体I下端设有底盖2,所述管状骨架7外缘突出,安装在壳体I与底盖2之间。
[0027]所述进水口11连接离子交换器,所述出水口 3连接成盐罐,所述进水口 11和出水口3在壳体I外部使用管道14连接,所述离子交换器、进水口 11和管道14使用第一三通9连接,所述成盐罐、出水口3和管道使用第二三通6连接,所述进水口 11和第一三通9之间设有第一阀门10,成盐罐和第二三通6之间设有第二阀门5,所述第一阀门10和第二阀门5为闸阀、球阀、截止阀中的一种。所述排树脂口 12与法兰盖13连接,且排树脂口 12与法兰盖13之间设有截面为V形或Y形的密封垫片。所述法兰盖13内表面覆有一层耐高温抗腐蚀橡胶衬层。所述壳体与第一滤网8和第二滤网4对应位置设有观察窗。所述第一滤网8和第二滤网4材料为尼龙。所述第一滤网8在第二滤网4上方,且第一滤网目8数为12-25目,第二滤网4目数为35-60目。
[0028]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双层树脂捕捉器在工作时第一阀门10和第二阀门5都为开启状态,经过离子交换器处理的氧化液从进水口 11流入,经过第一滤网8和第二滤网4两次过滤,得到不含树脂碎肩的氧化液,流入成盐罐中。观察到第二滤网4需要清洗时,可以打开法兰盖13,从排树脂口 12取出第二滤网4上的树脂碎肩。如果碎肩较多,不能处理干净,就关闭第一阀门10和第二阀门5,使氧化液从出水口 3进入,反向冲洗第二滤网4,使树脂碎肩脱离第二滤网4,并从排树脂口 12排出。
[0029]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双层树脂捕捉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I)、第一滤网(8)、第二滤网(4)和排树脂口(12),所述壳体(I)内设有所述第一滤网(8)和第二滤网(4),所述第一滤网(8)设在管状骨架(7)的一端开口处,所述第二滤网(4)设在所述管状骨架(7)的另一端开口处,所述壳体(I)顶部设有进水口( 11),底部设有出水口( 3),侧壁设有所述排树脂口( 1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层树脂捕捉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口(11)连接离子交换器,所述出水口(3)连接成盐罐,所述进水口(11)和出水口(3)在壳体(I)外部使用管道(14)连接,所述离子交换器、进水口(11)和管道(14)使用第一三通(9)连接,所述成盐罐、出水口(3)和管道使用第二三通(6)连接,所述进水口(11)和第一三通(9)之间设有第一阀门(10),成盐罐和第二三通(6)之间设有第二阀门(5)。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层树脂捕捉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I)下端设有底盖(2),所述管状骨架(7)外缘突出,安装在壳体(I)与底盖(2)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层树脂捕捉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树脂口(12)与法兰盖(13)连接,且排树脂口( 12)与法兰盖(13)之间设有密封垫片。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层树脂捕捉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上与第一滤网(8)和第二滤网(4)的对应位置处分别设有观察窗。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层树脂捕捉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滤网(8)和第二滤网(4)材料为尼龙。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层树脂捕捉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滤网(8)在第二滤网(4)上方,且第一滤网(8)目数为12-25目,第二滤网(4)目数为35-60目。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双层树脂捕捉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垫片截面为V形或Y形。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双层树脂捕捉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阀门(10)和第二阀门(5)为闸阀、球阀、截止阀中的一种。10.根据权利要求4或8所述的一种双层树脂捕捉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法兰盖(13)内表面覆有一层耐高温抗腐蚀橡胶衬层。
【文档编号】B01D29/52GK205472789SQ201620271808
【公开日】2016年8月17日
【申请日】2016年3月31日
【发明人】王培松
【申请人】天津中津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