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全向吸顶天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825174阅读:528来源:国知局
室内全向吸顶天线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室内全向吸顶天线,包括辐射体、振子、馈电杆及绝缘片,辐射体包括一平台及至少四单元臂,平台安装于馈电杆,四单元臂分别安装于平台的四边,且相对的两单元臂呈对称设置,任意两个单元臂之间形成间隙,间隙的距离范围为4至8毫米。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室内全向吸顶天线可以有效改善较较低频段(GSM900,CDMA800)和较高频段(3G,4G频段)的辐射角差距,提高较高频段30度角以外角度的电平值(如85度的电平值下降较低),在较低频段满足目标覆盖远区和覆盖边缘的情况下,较高频段覆盖区域和覆盖边缘较为同区域,有效提高了系统的利用率和效率,适合兼容2G、3G、4G系统。
【专利说明】
室内全向吸顶天线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通信天线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室内全向吸顶天线。
【背景技术】
[0002]传统的吸顶天线一般包括辐射体、馈电杆、绝缘片及振子,辐射体、绝缘片及振子均安装于馈电杆。具体地,辐射体大都为一体成型的杯状结构。由于这样的结构,如图1所示,较低频段(GSM900,CDMA800)辐射角较大(实线部分),但较高频段(3G,4G频段)辐射角度很小(虚线部分),这样高频和低频之间的辐射角差距较大。此外,较低频段在30度到90度范围内电平值远远高于较高频段,导致在设计室内覆盖的时候,在较低频段满足目标覆盖远区和覆盖边缘的情况下,较高频段会出现目标覆盖远区内信号衰减过快,导致信号不稳定等情况。
[0003]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可以改善较低频段与较高频段的辐射角差距及改善信号不稳定的情况的吸顶天线来克服上述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室内全向吸顶天线,以改善较低频段与较高频段的辐射角差距及改善信号不稳定的情况。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室内全向吸顶天线,包括辐射体、振子、馈电杆及绝缘片,辐射体及振子分别安装于馈电杆的两端,绝缘片套装于馈电杆。其中,辐射体包括一平台及至少四单元臂,平台安装于馈电杆,四单元臂分别安装于平台的四边,且相对的两单元臂呈对称设置,任意两个单元臂之间形成间隙,间隙的距离范围为4至8毫米。
[000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室内全向吸顶天线的辐射体包括一平台及至少四单元臂,平台安装于馈电杆,四单元臂分别安装于平台的四边,且相对的两单元臂呈对称设置,任意两个单元臂之间形成间隙,且间隙的距离范围为4至8毫米。使用时,调节间隙的距离便可改善该天线的辐射特性,具体地,可以有效改善较较低频段(GSM900,CDMA800)和较高频段(3G,4G频段)的辐射角差距,提高较高频段30度角以外角度的电平值(如85度的电平值下降较低),在较低频段满足目标覆盖远区和覆盖边缘的情况下,较高频段覆盖区域和覆盖边缘较为同区域,使得天线辐射的能量更能合理利用,有效提高了系统的利用率和效率,适合兼容2G、3G、4G系统。
[0007]具体地,绝缘片接触平台。
[0008]较佳地,振子呈锥形。
[0009]具体地,单元臂包括第一辐射部及第二辐射部,平台的一边向外倾斜延伸形成第一辐射部,第一辐射部的末端垂直于平台且向外延伸形成第二辐射部。
[0010]可选地,第一辐射部呈梯形,且梯形的上底连接平台。
[0011]可选地,平台呈矩形或圆形;第二辐射部呈矩形或矩形加半圆形或矩形加圆弧形或矩形加梯形。
[0012]具体地,单元臂为铝片或铜片。
[001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优选实施例中,该室内全向吸顶天线还包括介质固定卡,其安装于四单元臂的一端。
[0014]具体地,介质固定卡包括一基部及四夹持部,基部的四边向外垂直延伸形成四夹持部。
[0015]较佳地,每一夹持部具有一缝隙,每一单元臂对应地夹持于缝隙内。
[0016]通过以下的描述并结合附图,本实用新型将变得更加清晰,这些附图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现有吸顶天线辐射覆盖示意图。
[0018]图2为本实用新型室内全向吸顶天线的立体图。
[0019]图3为图2的分解图。
[0020]图4为图3所示辐射体不同形状的示意图。
[0021]图5为本实用新型室内全向吸顶天线辐射覆盖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现在参考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标号代表类似的元件。
[0023]请参考图2至图3,本实用新型的室内全向天线适用于高要求的室内覆盖分布场合,其包括辐射体10、振子12、馈电杆14、绝缘片16及介质固定卡18,辐射体10及振子12分别安装于馈电杆14的两端,绝缘片16套装于馈电杆14,介质固定卡18安装于辐射体10的一端。
[0024]具体地,如图所示,福射体10包括一平台101及至少四单元臂102,绝缘片16接触平台101,平台101安装于馈电杆14,四单元臂102分别安装于平台101的四边,且相对的两单元臂102呈对称设置,任意两个单元臂102之间形成间隙103,该间隙103的距离范围为4至8毫米。
[0025]进一步地,单元臂102包括第一辐射部1021及第二辐射部1022,平台101的一边向外倾斜延伸形成第一辐射部1021,第一辐射部1021的末端垂直于平台101且向外延伸形成第二辐射部1022。
[0026]较佳地,在本实施例中,振子12呈锥形;单元臂102为铝片或铜片或其他金属片;平台101呈矩形,在其他实施例中可呈圆形;第一辐射部1021呈梯形,且梯形的上底连接平台101;第二辐射部1022呈矩形,在其他实施例中,可呈矩形加半圆形或矩形加圆弧形或矩形加梯形,如图4所示。
[0027]进一步地,介质固定卡18包括一基部181及四夹持部182,基部181呈镂空状,且其四边向外垂直延伸形成四夹持部182,每一夹持部182具有一缝隙1821,每一单元臂102对应地夹持于缝隙1821内以实现介质固定卡18对辐射体1的固定。
[0028]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绝缘片16套装于馈电杆14,通过调节绝缘片16的高度可以改善天线的阻抗特性;且通过调节平台101的大小也可以调节辐射体10与振子12之间的电容和电感特性,从而调整整个天线的阻抗。
[0029]为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对其工作原理做如下描述:能量从振子12处进入并通过馈电杆14馈入至辐射体1,最后通过辐射体10辐射出去。由于辐射体10由平台101及四个单元臂102组成,且每两个单元臂102之间有间隙103,通过调节该间隙103的距离便可改善该天线的辐射特性。
[0030]从以上描述并结合图5(其中图5中的实线表示较低频段垂直方向剖面图,虚线表示较高频段垂直方向剖面图)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的室内全向吸顶天线可以有效改善较较低频段(GSM900,⑶MA800)和较高频段(3G,4G频段)的辐射角差距,提高较高频段30度角以外角度的电平值(如85度的电平值下降较低),在较低频段满足目标覆盖远区和覆盖边缘的情况下,较高频段覆盖区域和覆盖边缘较为同区域,使得天线辐射的能量更能合理利用,有效提高系统的利用率和效率,适合兼容2G、3G、4G系统。且该天线方向图性能优越,水平面辐射方向图元读好,结构简单,可生产性高。
[0031]以上结合最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以上揭示的实施例,而应当涵盖各种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本质进行的修改、等效组合。
【主权项】
1.一种室内全向吸顶天线,包括辐射体、振子、馈电杆及绝缘片,所述辐射体及振子分别安装于所述馈电杆的两端,所述绝缘片套装于所述馈电杆,其特征在于:所述辐射体包括一平台及至少四单元臂,所述平台安装于所述馈电杆,四所述单元臂分别安装于所述平台的四边,且相对的两所述单元臂呈对称设置,任意两个所述单元臂之间形成间隙,所述间隙的距离范围为4至8毫米。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内全向吸顶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片接触所述平台。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内全向吸顶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子呈锥形。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室内全向吸顶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元臂包括第一辐射部及第二辐射部,所述平台的一边向外倾斜延伸形成所述第一辐射部,所述第一辐射部的末端垂直于所述平台且向外延伸形成所述第二辐射部。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室内全向吸顶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辐射部呈梯形,且所述梯形的上底连接所述平台。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室内全向吸顶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平台呈矩形或圆形;所述第二辐射部呈矩形或矩形加半圆形或矩形加圆弧形或矩形加梯形。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室内全向吸顶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元臂为铝片或铜片。8.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室内全向吸顶天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介质固定卡,所述介质固定卡安装于四所述单元臂的一端。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室内全向吸顶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质固定卡包括一基部及四夹持部,所述基部的四边向外垂直延伸形成四所述夹持部。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室内全向吸顶天线,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夹持部具有一缝隙,每一所述单元臂对应地夹持于所述缝隙内。
【文档编号】H01Q1/12GK205509005SQ201620197928
【公开日】2016年8月24日
【申请日】2016年3月15日
【发明人】陈俊霖, 陈辉, 李振荣
【申请人】佛山市安捷信通讯设备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