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Chinese seal culture中国印文化
1.By a brief analysis of Chinese seal culture,the paper studies an obvious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seal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transition in modern times.本文通过对中国印文化的简要梳理,透过近代社会转型的视野,考察中国印文化在近代所经历的一次明显的转型。
2)Chinese and Indian Cultures中印文化
英文短句/例句
1.Essence Differentiate the Chinese Ideology of the "Unity Nature and Humanity" and Indian Culture "the Unity of Brahma and Me"中印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与“梵我同一”要义辨析
2.The Changing Characteristics of Stamp Impression Size in Dating of Stamp Impressions印文大小特征变化在印文盖印时间鉴定中的应用
3.A Beijing Cultural Tours Manual in multiple languages shall be published.印制兼具中外文的《北京文化旅游手册》。
4.Cultural Tactics in Product Design--Enlightenment of "China Seal";产品设计中的文化策略——"中国印"的启示
5.Brief Explanation of Artistic Cultural Origi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Painting Seals;浅释中国画钤印艺术的文化起源与文化特征
6.Study of Chinese Literature by the Indian Sinological Community--One of the Serial Studies of Chinese Culture in India;印度汉学界的中国文学研究——“中国文化在印度”研究系列之一
7.A Study on Vestiges of Agriculture in Vietnamese Food Culture and Structure越南饮食文化及其结构中的农业烙印
8.The Ec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Popular Culture IMPRESSION SANJIE LIU;《印象·刘三姐》中的大众文化生态性分析
9.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in "A Passage to India";《印度之行》中的东西方“文化交往”
10.Interpreting the Cultural Imperialism in A Passage to India;解读《印度之行》中的文化帝国主义思想
11.Mass Communication and Stereotype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跨文化交际中的刻板印象与大众传播
12.Sangye Temple, Tibet Route and Sino Indian Buddhist Exchange;桑耶寺、吐蕃道与中印佛教文化交流
13.The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ianjiahe Village in Impression·Liu Sanjie田家河村在《印象·刘三姐》中的文化转型
14.Development of Sino-Indian Relations:Reflection and Prospect of Cultural Dimensions中印关系发展:文化层面的反思与展望
15.The Research of the Aesthetic Culture Combining Seal and Painting with Chinese Literary Painting中国文人画中印画结合的审美文化研究
16.Taoism,Tantrism and Ancient Indian Eroticism;道教与密宗——兼及印度文化和文学中的艳欲主义
17.The Cultural Character of the Chinese Modern Pan-impressionistic Literary Criticism;中国现代泛印象主义文学批评的文化品格
18.Chinese Culture in the Eye of Nehru;尼赫鲁眼中的中国文化——“20世纪印度名家与中国文化”研究系列之一
相关短句/例句
Chinese and Indian Cultures中印文化
3)Chinese culture中国文化
1.Localization of Informed Consent in China:the trend of informed consent in context of Chinese culture;论知情同意的中国本土化——中国文化视野中的知情同意走向
2.The lost and return of Chinese culture in English teaching;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迷失与回归
3.Introduction of Chinese Culture i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导入
4)China culture中国文化
1.Rational Through on China Culture Immerges to Globalization;中国文化融入全球化的理性思考
2.The core of China culture is Confucianism,it has relevance with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China civilization .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思想,它与几千年中国文明发展史存在相关性,中国会计文化是中国文化对会计影响、渗透的结果,中国会计文化变异促进其文化创生。
5)the Chinese culture中国文化
1.An analysis of the historical interaction between Christianity and the Chinese culture;基督宗教与中国文化的历史互动之探析
2.Since the time of Meiji Restoration,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estern culture in the Japanese culture,some people have thought of getting rid of the Chinese culture in the Japanese language.明治维新以来,随着西学在日本的兴起,部分日本人便想丢弃中国文化。
6)cultural China文化中国
1.Humane Trend of Cultural China;“文化中国”的人文走向
2.The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basis of so-called"Chinese characteristics"can be drawn from the reflection on"cultural China",cultural tradition and cultural practice in China.“中国特色”理论的文化历史依据,可从文化中国、文化传统和文化实践的反思中得出。
3.From a comparative cultural perspective, it also discusses "the dialogue of civilizations" and cultural China, demonstrates the possibility and necessity of Confucianism innovation.从对现代化、西化、全球化概念的历史反思,提出"现代性中的传统问题"以及现代化的多元模式,从而进一步深化对"儒学是否有第三期发展前景"问题的认识;从"文明对话"、"文化中国",论证儒学创新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延伸阅读
安第斯山古代印第安人文化 16世纪西班牙人入侵南美洲以前的印第安人文化。分布于南美洲西部和西北部。中心地区在安第斯山中部今秘鲁、玻利维亚一带。主要考古学文化有查文文化、纳斯卡文化、印加文化等。 研究简史 对这一地区古代文化的研究始于19世纪初。德国学者 A.von洪堡于1814年发表的南美洲古代遗址的报告是美洲最早的科学报告。科学发掘始于19世纪末德国学者M.乌勒,他以科学方法研究陶器并确定其年代序列,对南美考古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20世纪前半,秘鲁的J.C.特略、美国的A.L.克罗伯、W.C.贝内特、G.R.威利、W.D.斯特朗相继在此进行发掘和研究。40~60年代各国学者逐渐注意对古代文化制度与社会发展方面的研究。60年代后,人们更注重农业革命和国家起源方面的探讨。今天南美考古学以秘鲁为中心,取得颇多的研究成果,主要代表有L.E.瓦卡尔塞尔、F.K.多伊格等。 分期 安第斯地区的古代文化可分为7个时期:①前陶时期(南美洲人类出现至公元前1800年)。最初的人类活动于安第斯地区的高原地带,以采集和狩猎为生。前8500~前5500年间,开始栽培豆类植物。沿海地区在前2500年前后出现了分散的定居村落,与西亚、中美洲同样,安第斯地区的植物栽培也早于制陶。②初始期(约前1800~前 900)。此期出现陶器,农业成为主要生活来源,农作物品种增多,有些地方出现原始的灌溉水渠。随着农业的发展,内地农业村落增多。③早同一期(前900~前200)。此期安第斯地区第一次出现文化上的同一性,查文文化广泛传播。此期有较高水平的金银冶炼技术,但关于当时的社会性质尚不清楚,有人推测属酋长国阶段。④早中间期(前200~公元600)。又称古典期。此期出现国家,文化上的同一性消失,各地出现一些较小的中心,其中北方以莫奇卡文化为主,南方以纳斯卡文化为主。各地的艺术、建筑、金属冶炼、纺织都达到较高水平。⑤中同一期(600~ 1000),此时安第斯地区文化出现第二次统一,主要文化是蒂亚瓦纳科文化。⑥晚中间期(1000年~15世纪中叶)。此时又出现许多小国,其中主要是奇穆帝国(见昌昌城址)。青铜的传播是这一时期的一大特征。⑦晚同一期(15世纪中至16世纪中)。此时为印加帝国统治时期,16世纪中叶为西班牙殖民者所灭(见印加文化)。 遗迹 前陶时期末已出现大型建筑,多建在土丘之上,如奇永河谷的埃尔帕拉伊索系一建在人工土丘上的石砌建筑,土丘中央有阶梯。里奥塞科的两座金字塔式建筑则是将从前的一组房屋填满砾石为基础,然后在其上砌筑土坯房屋。初始期这类大建筑分布更广,且转向内地。早同一期的建筑可以查文文化的为代表。查文·德万塔尔遗址的巨大神庙均以方形石头建造,石上常见猫科动物(美洲虎)浮雕,也有其他半神半兽的动物形象。建筑物之下有排水沟之类的设施。沿海地区的神庙多为土坯砌筑,巨大的神庙建筑在土坯台基之上,其代表是莫奇卡文化的太阳庙和月亮庙。中同一期的蒂亚瓦纳科遗址、晚中间期的昌昌城址都有雄伟的建筑,且壁面均有浮雕。蒂亚瓦纳科的建筑用石有的重达百吨以上,石块之间彼此衔接紧密。印加文化的建筑多在石墙和泥墙上开挖不规则四边形门窗,重要的建筑多集中在库斯科城。除房屋、神庙及其他建筑外,重要遗迹还有反映当时农业发展水平的梯田和渠道等。 墓葬始见于前陶时期,南方地区死者多埋于室内地下,行屈肢葬,以草席或棉布裹尸。中同一期时,此种习俗沿海岸向北传播,逐渐取代北部的直肢葬习俗。 遗物 发现的遗物主要有陶器、金银器、纺织品等。陶器多模制,最有特征的器物是马镫壶。初始期各地陶器差异颇大,查文文化多以神话图案为饰,南方的帕拉卡斯文化马镫壶的一个壶嘴往往表现人或鸟头。圜底碗普遍,器表一般呈黑色或深褐色,烧前刻划出图案轮廓,烧后绘彩。纳斯卡文化的彩陶图案多动植物和神怪形象,人物少见。属中同一期的瓦里遗址出土陶器多为多彩的深钵类,图案与蒂亚瓦纳科出土太阳门上的浮雕图案相似。晚中间期的奇穆文化的陶器基本上是磨光黑陶,器形除马镫壶外,还有双腹壶、单把手带流壶等。印加文化的陶器中以陶瓶最为常见,其他有带把手广口壶、盘等,被称为库斯科式陶的多彩陶器,装饰图案主要是松叶、三角等几何图案。 前陶时代,安第斯地区已种植棉花,早中间期已熟练地纺织棉花及羊驼、驼马的毛,并织出各种图案。查文文化的纺织品、帕拉卡斯文化的刺绣、蒂亚瓦纳科文化的织锦都极为华美精致。 查文文化和莫奇卡文化的金银制品较发达,莫奇卡文化除金银制品外,还以金、铜合金制造装饰品、武器等。晚中间期已出现青铜器,奇穆文化已有青铜武器、工具,至印加文化时,青铜器广泛使用。武器、工具、装饰品等青铜制品多有发现。 参考书目 G. R. Willey and J. A. Sabloff,A History of American Archaeology,2nd ed., W.H.Freeman and Co., San Francisco,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