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情节,Space circumstances
1)Space circumstances空间情节
英文短句/例句

1.Space Circumstances in Architecture Design:Thoughts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ace Circumstances in Water Temple and Films Creation建筑创作中的空间情节——水御堂空间情节与电影创作的关联性思考
2.Air-conditioning: The control of air humidity, temperature, movement and cleanliness of an ambient environment.空气调节:控制一个环境空间内的空气湿度、温度、流动和清洁情况。
3.Room air conditionersGB/T7725-1996房间空气调节器
4.in the timing, interweaving,构思时间、穿插情节、
5.Starting from the Room Air-conditioned Space to Open up a New Energy Saving从机房空调入手 开辟节能降耗新空间
6.The alternative possibility- that living cells or their precursors arrived from space- strikes many people as science fiction.还有一种可能性,则令许多人觉得宛如科幻小说情节:活细胞或其前驱物是来自外层空间。
7.The vocabulary of integral space is luxuriant, rich, enchanting and do not break abstemious, faint emerge those who moving romance is passional.整体空间的词汇华丽、丰富、妩媚而又不失节制,隐隐涌动着浪漫的情欲。
8.Between the columns were light, hollow panel walls of double brick.柱间是两砖厚的轻质空心节间墙。
9.Compensating learning control for trailing spatial trajectory of space robot's joints空间机器人关节空间轨迹跟踪的补偿学习控制
10.Research on work spaces for a 6 DOF multi-joint robot空间六自由度多关节机器人工作空间研究
11.Naihe and the Emotions in the Literature of the Six Dynasties;奈何之情与六朝文学情感空间的拓展
12.Time, Space, Emotion: Architecture Expression in Films;时间、空间、情感:电影中的建筑环境表达
13.The Research on the Elastic-Plastic of Space Cast Steel of Hollow Spherical Joints and Steel Frame Joints;空间铸钢球节点与钢框架节点的弹塑性研究
14.Blurry Feeling of Living Space--Emotional Spatial Design of Collective Housing居住空间中的模糊情感——浅谈集合住宅的情感性空间设计
15.I like to watch TV shows about space and spaceships.我喜欢看关于空间和太空船的电视节目。
16.The Study on Huge Welded Hollow Sphere Joints of Complex Spacial Steel Structure;复杂空间钢结构巨型焊接空心球节点的研究
17."Set amount of disk space to use (in bytes):""设置要使用的磁盘空间(以字节为单位):"
18.It be hard to sleep without a cooler in this room没有空气调节器,在这间屋里很难入睡
相关短句/例句

spatial plot structure空间情节结构
3)plot blank情节空白
1.“plot blank”is the main expression means of making the short story.情节空白是短篇小说创作的重要表现手段,通过舍弃与主题关系不密切的“过场戏”,不宜实写的“价值生活”,“道具式”人物的行为等,使文章精悍凝炼。
4)emotional space情感空间
1.On the emotional space and the application in detached house;浅析情感空间在独立式住宅中的运用
2.Concern about people’s psychological needs make inviting emotional space;关注人类心理需求 创造宜人情感空间
3.Ando is a master to mold emotional space, and as the gold medal winner of UIA 2005, he received such evaluation, "Since then he has been creating the original Ando style of poetic architecture and delivering it to the world with architectural talent and sensitivity regardless of the genre and s.安藤忠雄是塑造情感空间的大师,作为2005年UIA金奖的获得者,他所受到的评价是:“他一直在创造着一种安藤式的诗意建筑,并且不在意流派与项目的尺度,他把这种建筑的天赋与敏感传播到全世界……”文章就安藤的建筑在材料的选用、光影的追求、空间的塑造以及与环境和传统的融合展开论述,希望建筑创造出一些能永驻于人们心中的场所。
5)affective space有情空间
6)temperament space情趣空间
1.Also,the paper discusses the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supporting”,“detachable” units originating from the SAR theory and the principal,temperament space in Wannan vernacular buildings,which is expected to be of help for building the future villages into easier dwelling environment.文章以皖南民居为例分析其居住环境,将其聚居空间提炼为主体空间和情趣空间,此两种空间的组合创造了皖南古民居丰富多彩居住环境。
延伸阅读

都市空间结构理论  应用古典人文区位学观点研究都市内部空间结构的观点和学说。20 世纪 2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R.E.帕克、E.W.伯吉斯等人认为,都市是一种生态秩序,支配都市社区的基本过程是竞争和共生。如同生物体一样,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决定着都市的空间结构。伯吉斯首先提出了"同心圈理论"。随后美国学者C.H.霍伊特、C.哈里斯等人相继提出了"扇形理论"和"多核心理论"。这三种理论统称为都市空间结构理论。    同心圈理论  伯吉斯用古典人文区位学的理论和方法对芝加哥城的调查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于20世纪20年代创立了同心圈理论。他认为,都市空间的扩展是竞争的结果,都市的发展呈放射状,由中心到边缘循一环一环的同心圈扩展。他把都市划分成5个环状的区域:①第一环称中心商业区。中心商业区位于整个都市布局的中心,四通八达,扼全市之要津,土地寸土寸金,只有那些获利较多,用地节省的职能机构如银行、百货商店、剧院等在这里立足。②中心商业区的外围为第二环,称为过渡区。贫民窟、仓库、工厂、住宅、舞厅、妓院和赌场等都集中在这里,其居民往往是少数民族、新移民、流浪汉、娼妓和其他下层社会贫民。过渡区经常在变化,区内的建筑经常被拆除,让位给中心商业区。当居住在该区的移民的社会经济地位提高以后,亦随时迁出这一区域,由新来的移民替代。③第三环是工人住宅区。与过渡区相比,这里的建筑差不多都是家庭式住宅,设备条件比过渡区要好一些。居民以低收入的工人和移民子女为主。④第四环是高级住宅区。白领工人、职员和小商人多住在这里。区域内有高级公寓,有单家独户的住房。⑤最外一环即第五环超出都市边界以外,称为往返区。社会的中、上阶层居民的郊区住宅座落在这里。住在这里的人大多数使用通勤票,他们在市中心工作,上下班往返于两地。(见图)     伯吉斯通过这个"理想的模型"对芝加哥城的发展过程进行了首次分析,他在《城市发展:一项研究计划的导言》一文中指出,"不论芝加哥或是任何其他大都市,实际上都不会完全符合这一理想模式"。因为都市的发展除了经济因素外,还有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自然的或人为的障碍,以前土地利用的情况,都市规划中的政治干预,盛行的运输形式等等,这样一些变量都会引起同心圈区域的变形。    扇形理论  20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霍伊特提出了这一理论。他认为,都市的发展不是循同心圈的路线,而是由市中心沿着交通路线发展,呈放射状的扇形模式。其空间结构如下:①中心商业区;②轻工业和批发业区;③低收入的住宅区,相当于过渡区或工人住宅区;④普通住宅区,是中产阶级居住的地方;⑤高级住宅区,是富有者居住的地方。(见图)    霍伊特研究都市发展时,搜集了大量地价和房租资料,提出了一种模型:高租和低租的居住区在都市占有不同位置,但并不一定按同心圈的方式排列。最高租金的地方是第五区,此外是属于低租或较低租的区域。他据此提出了几个假设:①高租金地区多循建设完善的交通路线发展;②高租金住宅区扩张的地区通常没有地形或人为的障碍,向高地或河边发展;③高租金地区的发展通常向着精英居住的社区推进;④高租金出租公寓通常出现于商业区附近;⑤高租金地区的位置连接着中等租金地区。与同心圈理论相比,这种理论的特点是能够比较灵活地解释都市的空间结构。    多核心理论  美国社会学家哈里斯和E.L.厄尔曼将都市的空间结构概括为:①中心商业区;②轻工业和批发业区;③社会下层居民住宅区;④中层阶级住宅区;⑤上层阶级住宅区;⑥重工业区;⑦外缘商业区;⑧郊区住宅区;⑨工业郊区;⑩通勤区。他们指出,中心区往往不是一个圆圈形;不但一个都市的商业核心是多个的,而且其功能也是多个核心的。这种都市空间结构多核心的形成有 4种因素:①有些活动需要特殊的设施或资源;②同样的活动往往聚集在同一地方;③引起相互冲突的不同性质的活动不宜聚集在同一地方;④有些活动在金钱上无力与某些活动于同一地方争地盘,只能选择都市边际处进行活动。这几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促使相互协调的职能机构向不同的中心点集结,不相协调的职能机构在空间上彼此隔离,由此出现了同一都市的商业多核心、工业多核心、住宅多核心等现象。    上述三种都市空间结构理论代表了都市生态学的古典模式。这些理论都以相同的活动为基础,并得出了一个共同的结论,即住宅等区域的不同主要决定于土地的价值。这三种理论有两个共同的弱点:一是在强调经济因素对都市空间结构的影响时,忽视了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二是在讨论不同活动,尤其是对立活动的隔离性时,有绝对化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