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智慧,educational wisdom
1)educational wisdom教育智慧
1.The educational wisdom is one quality of a teacher s good teaching behavior.教育智慧是教师良好的教学行为体现的一种品质,是教师具有的教育理念、教育意识、教学能力、教学艺术等方面的整合统一,是教师专业化的一种新境界,具有独特性、情感性、科学性、缄默性和艺术性的特征。
2.Teaching tact is ahabitual yardstick of educational wisdom in the judgment of classroom.教学机智是研究者判断课堂教学是否具有教育智慧的惯用尺度,由于教学机智从表面上并不是通过教育的科学性表现出来,因此,以教学机智来判断教育智慧容易导致对科学意义的教育智慧的遗忘,而这是有失偏颇的。
3.Therefore,it focuses on the importance of teachers educational wisdom.校本课程开发自主开放、给教师赋权增能,扩展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凸显了教师的教育智慧的作用。
英文短句/例句

1.Reflective Learning:the Significance and Conception of PE Teachers' Wisdom of Teaching反思性学习:体育教师教育智慧的意蕴
2.The Connotation, Basic Elements and Generation of a Teacher s Educational Wisdom;教师教育智慧的涵义、基本要素及生成
3.Exerting Teacher Wisdom and Cultivating the Students’Sound Personality;发挥教师教育智慧 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4.On Pedagogical Wisdom in Classroom Teaching;关于课堂教学中教育智慧的几点思考
5.Educational Wisdom:The Core Ingredient of Teacher s Professional Quality;教育智慧:教师专业素养的核心构成
6.Giving Priority to Education in Building up a Country and Governing Its People--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Educational Wisdom in Records of Education建国君民 教学为先——品读《学记》教育智慧
7.Natural Laws,Moral Principles and Moral Cultivation--Wisdom in Education Embodied in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天道·人道·修道——感悟《中庸》的教育智慧
8.Analyzing Krishnamurti s Education Wisdom;灵性人生 澄明教育——克里希那穆提教育智慧解读
9.Wisdom from Metasynthetic Theory--Preliminary Analysis on Qian Xuesen s Theory of Metasynthetic Wisdom and Thinking of Metasynthetic Wisdom Education;集大成,得智慧——试析钱学森的大成智慧学和大成智慧教育思想
10.Traceless Education;教育无痕——一种高超的教育艺术与智慧
11.The Wisdom of Teaching Wisdom--An Appreciation of An American Philosophical Lesson Plan;教育的智慧与智慧的教育:一份美国哲学教案的赏析
12.Interpretation of Teaching Wisdom--A Study from Educational Ecology Perspective;解读教学智慧——教育生态学的视角
13.Elicitation of the Taoist Moral Wisdom to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道家道德智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14.Senior Normal Education Reform and the Training of Teaching Practice Wisdom;师范生教学实践智慧培育与高师教育改革
15.From Phenomenology to Wisdom Education --On Max van Manen s Educational Thoughts;从现象学到智慧教育学——范梅南教育思想探微
16.Towards Wise Pedagogy--Deliberation on Max Van Manen s Pedagogy;迈向智慧教育学——范梅南教育学思想探微
17.Culture·Ethic·Intelligence:Spiritual Concernment of Curriculum of Teacher Education;论教师教育课程的精神关注:文化·伦理·智慧
18.A Case Study on the Practical Wisdom of a Music Teacher of Primary School小学音乐教师教育实践智慧的个案研究
相关短句/例句

education wisdom教育智慧
1.Provide the external condition,for example,Establish common wish scenery,establish school training pattern,establish lifelong study atmosphere,as well as internal condition,such as understand education wisdom s value,love student,reflection,participat creativity practice may promote the education wisdo.时代发展、新课改、教师专业发展、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呼唤教育智慧,但教育实践中教师教育智慧处于缺失状态。
2.We used to understand education Wisdom from teaching skills.对于教育智慧,以前更多地是从教育技巧的层面来理解,新课标应该会让我们有这样一个转变即从培养知识人到培养智慧人,智慧教育呼唤教育智慧
3)pedagogical wisdom教育智慧
1.The paper studies pedagogical wisdom in classroom teaching from three aspects: pedagogical wisdom,which has two levels,is a logical premise;it combines with teaching and talents cultivating;it is included in regular and traditional teaching.针对课堂教学中教育智慧的问题,从教育智慧的层次性和先在性,作为教学和成人之间途径的教育智慧、蕴含在教学常规和习俗中的教育智慧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结合教学机智初步分析了课堂教学中相关的一些问题。
2.China s education researchers increasingly prefer to use the "pedagogical wisdom" to summarize the concept of teacher s unique understanding and creative action in educational practice.我国教育研究者则越来越倾向于用教师的“教育智慧”这个概念来概括教师个人在实践中独特的认识和创造性的行动。
4)wisdom education智慧教育
1.Therefore,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drawn to wisdom education in the case of "two-course" education so as to render civic knowledge to personal knowledge, to build a favorable in-class atmosphere and to add the number of "two-course" education bases.因此,两课教学必须注重智慧教育,通过帮助学生变公众知识为个人知识、构建良好的课堂氛围、拓展高职两课教学实践基地等途径,使学生能在真实的生活中实实在在地实践两课的精神,并形成真正的生活智慧。
5)A teacher's educational wisdom教师教育智慧
6)education based on metasynthetic wisdom大成智慧教育
延伸阅读

基督教僧侣教育和教民教育  西欧中世纪早期,基督教成为封建社会的支柱,教育被教会垄断,教师由教会委任,教育内容以神学为主,异教学校被取缔,世俗文化教育几乎被一扫而光。基督教僧侣教育和教民教育成为西欧中世纪教育的主体。    基督教教会的教育机构     僧院学校 基督教教会最主要的、水平较高的教育机构是僧院学校。僧院学校是由僧院发展而来的。公元3 世纪起,罗马帝国进入奴隶社会的崩溃阶段,特权阶级穷奢极欲,民不聊生。众多基督教教徒遂隐遁山野,企图借独居隐修生活,忘却尘世疾苦。这些"修行者"大多居住在埃及的荒漠之地,过着森严的禁欲生活。由于隐居修行的人日增,后来便建立公共场所,开展集体苦修活动。公元 4世纪,在埃及出现了最初的僧院。此种修行制度渐渐遍及埃及、叙利亚、巴勒斯坦等地,并传至希腊、意大利等地,不久,便盛行于西欧各地。修行制度经基督教教父之一的哲罗姆、著名神学家圣奥古斯丁、J.卡西安等人改进,特别是本尼狄克制定教规后,西欧僧院的风尚和活动为之一新。僧侣除注意自身虔修外,还注意读经学习。修行者为了诵读,便搜集经卷,广为抄写。僧院一般都设有图书馆及阅览室,逐渐成为文化和知识的贮藏所。有些修行者也著书立说,内容涉及宗教、道德和历史等。公元 9世纪时,几乎所有僧院都附设学校,称为僧院学校。    僧院学校的学生分为两类。一类是准备充当僧侣的儿童,称为"自愿献身者"(Oblate)。另一类是学成后仍为俗人,不准备充当僧侣者,称为"外来者"(Externe)。公元10世纪时,已有两类僧院学校。为前类儿童设的学校称为内学,为后类儿童设立的学校称为外学。僧院学校学生入学年龄约在10岁左右。 学习期限约8~10年。僧院学校的教育目的是培植学生具有僧侣所必备的"服从、贞洁、安贫"三种品质。    僧院学校除传授基督教教义外,也进行简单的读、写、算的基本知识教育。这些都是为诵读圣经、抄写圣书和计算宗教节日服务的。后来逐渐把七艺纳入课程。一些学校只教授三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称为三科学校 (Trivial schools)。只有高级的学校才在三艺之后学习四艺(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中世纪的七艺经过基督教教会的加工,已贯穿了宗教的精神,而神学则是整个学科体系的"王冠"。神学加上七艺,构成了中世纪中等教育的主要内容。    僧院学校的教师多由僧侣担任。领导学校的僧侣称为校长,大的学校校长则配有助手。一般学校中设有唱歌长,负责教唱教会歌曲,也负责抄写?捅9芡际椤I枰幻Ъ啵涸鸺喽窖难孕小?教学方法是由教师口授,说明意义,学生记录讲述的内容,诵读牢记。学生入学时间不一,学习进度不等,学习时间也因人而异。教学用语为拉丁语。教学多采用问答法,实行个别教学。僧院学校对学生的管教是极为严格的,盛行严酷的不容申辩的体罚和侮辱性的惩罚。    大主教学校 早在基督教教会建立之初,教会便设立了教义学校,对洗礼入教的教民施行有关教义、教规的训练。为了传播教义,培训传教人员,基督教教会又在城市的大教堂中设立教义问答学校,由主教以带徒弟的方式传授神学。基督教传遍罗马帝国全境后,曾划分主教管区,各主教管区内设立大主教学校,直接由主教管理。后来,主教又委托专人(称为Scholastius)主管大主教学校。大主教学校以培养未来的僧侣为目的,学校的水平同僧院学校比较接近,学校设备较其为好,学科内容也更完备些。    其他教育机构 教会对教民和一般世俗群众进行教育的主要机构是教区学校。教区学校设在牧师所在的村落,学校规模很小,设备简陋,只教授一般读、写、算和基督教的初步知识。    基督教教会对女童的教育主要是在家庭和女修道院中进行的。封建贵族常把他们的女童送入女修道院中接受文化和宗教教育。学习内容除读、写外,还有音乐、纺织、女红等。    在中世纪后期,基督教教会创办了拉丁文法学校,同时产生了教徒私人捐款设立的义院学校。前者是由教会控制的中等教育性质的学校。后者由神职人员任教师,但受俗人的支持和监督。    基督教教派对教育的影响 基督教内部派系复杂,各派为扩大本教派的影响,都在传教的同时致力于教育事业。中世纪早期影响较大的是本尼狄克派,后期影响较大的是托钵修会。    ①本尼狄克派。本尼狄克生于意大利的贵族家庭。初为基督教修行主义者。公元 529年在拿波里附近山中建立僧院,对徒众进行宗教教育,并改进修行制度,制定教规。本尼狄克教规共73条。其中规定修行者每日参加体力劳动7小时,读书学习2小时。僧徒除斋戒冥思、孤身修炼、进行传教活动外,还从事耕作、慈善事业及儿童教育工作。后来,还从事土地开垦和学术研究等。因此,本尼狄克派名声大振,影响扩及英国、法国、比利时、奥地利和瑞士等国,在各地建立僧院多达250所。    ②托钵修会。托钵修会中,方济各派和多米尼克派对教育有较大的影响,有许多高级僧侣以研究经院哲学著称。方济各派是由意大利人方济各于 1209 年创立的,1212年得到教皇的明令认可。此派一面宣传基督教教义,一面致力于平民教育。1230年方济各派在巴黎建立一所僧院,加强神学教育,也注意提高文化知识教育水平。此派曾造就了许多有名的学者。多米尼克派是由西班牙僧侣多米尼克建立的,于1217年经教皇认可。此派注重对社会中上阶级进行高等教育。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都是此派的活动据点。    基督教垄断西欧教育事业达1000余年之久。至中世纪后期,新兴市民阶层兴起,几经斗争,赢得了开办世俗学校的权利,基督教独占教育的局面才告结束。但是,基督教教会仍开办相当数量的教会学校,对世俗学校的控制和影响仍是相当深远的。 (见彩图)    参考书目   Margaret Deansley , A History of the MedievalChurch,590~1500,2ed,Methuen & Co.,Ltd.,London,1938.   Lan C.Hannah, Christiɑn Monasticism , A Great Force in History,The Macmillan Company,New York,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