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底,undercutting
1)undercutting['?nd?'k?ti?]拉底
1.Undercutting and ore drawing are the most important and effective means for ground pressure control.地压控制是自然崩落法采矿活动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拉底与放矿工作是控制地压的最主要的手段 ,也是最有效手段。
英文短句/例句

1.Socratic method苏格拉底问答法[对话法]
2.a Socratic approach to teaching.苏格拉底式的教学方法
3.Socrates Questions the Sophists苏格拉底对智者的质疑
4.Eros and Socrates;Eros与苏格拉底——阅读《会饮》
5.Tigris-Euphrates river system底格里斯-幼发拉底河水系
6.From "The New Socrates Approach" to "The New Plato s Approach";从“新苏格拉底法”到“新柏拉图法”
7.The Simple Exploration of the Theory of Naming about Plato’s Cratylus浅析柏拉图《克拉底鲁篇》的命名理论
8.of or relating to Socrates or to his method of teaching.苏格拉底的或苏格拉底的教学方法的,或与之有关的。
9.From Parmenides,Sophists to Scrates--A brief analysis on the philosophic connotation of "know yourself";从巴门尼德、智者到苏格拉底——浅析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的哲学蕴涵
10.Socrates: Fox or Hedgehog --A Reflection on Socratic Tragedy;苏格拉底:刺猬还是狐狸?——对苏格拉底悲剧的一个再思考
11.From"the Death of Achilles"to"the Death of Socrates"--An Analysis on the Homer Background of Socrates Philosophy;从“阿喀琉斯之死”到“苏格拉底之死”——苏格拉底哲学的荷马背景分析
12.Plato(ca. 429 - 347 B. C. ) was Socrates' most brilliant disciple.柏拉图(约公元前429-347)是苏格拉底最杰出的弟子。
13.The Time Period of the Greek philosopher Socrates, teacher of Plato.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时期,柏拉图的老师。
14.Once day,Plato asked his teacher,Socrates,"What is LOVE?"有一天,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
15.Crates OF THEBES克拉特斯(底比斯的)
16.drag, usually the bottom of a body of water.通常指从水的底部拖拉。
17.emergency support车底制动拉杆安全托
18.chassis, fitted with engines, for tractors拖拉机底盘,装有发动机
相关短句/例句

Undercut[英][,?nd?'k?t][美][,?nd?'k?t]拉底
1.In mining method of block caving,undercut is the most feasible and active man-made factor used to control the caving process.拉底是自然崩落法最灵活,最具有主动性的人为控制崩落的因素,它通过直接或间接地改善岩体的可崩性,达到诱导持续崩落和降低矿岩大块率的目的。
3)artifical caving and undercut放顶拉底
4)sill cut拉底层
5)bottom cutting拉底方案
1.The rational plan of bottom cutting, the cutting area of ore starting to cave and the caving speed for natural caving method in No.运用三维 FLAC数值软件研究了金川镍矿二矿区采用自然崩落法时的合理拉底方案、初次崩落的拉底面积、崩落速度等 。
6)Partitioned bottom cutting分区拉底
延伸阅读

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前469~前399)Sokrates古希腊哲学家。生平苏格拉底出生于雅典一个普通公民的家庭。他早年继承父业,从事雕刻石像的工作,后来研究哲学。他在雅典和当时的许多智者辩论哲学问题,主要是关于伦理道德以及教育政治方面的问题。他被认为是当时最有智慧的人。作为公民,他曾三次参军作战,在战争中表现得顽强勇敢。此外,他还曾在雅典公民大会中担任过陪审官。在雅典恢复奴隶主民主制后,苏格拉底被控,以藐视传统宗教、引进新神、败坏青年和反对民主等罪名被判处死刑。他拒绝了朋友和学生要他乞求赦免和外出逃亡的建议,饮鸩而死。在欧洲文化史上,他一直被看作是为追求真理而死的圣人,几乎与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所占的地位相同。多年来他被认为是反民主的、维护反动的奴隶主贵族利益的哲学家,近来已有人对此提出了不同看法。苏格拉底本人没有写过什么著作。他的行为和学说,主要是通过他的学生柏拉图和克塞诺芬尼著作中的记载流传下来。关于苏格拉底的生平和学说,由于从古代以来就有各种不同的记载和说法,一直是学术界讨论最多的一个问题。哲学思想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心灵的转向从智者开始,古希腊哲学由注重对自然本身的研究转变到注重对社会伦理和人的研究。但他们只停留在感性的阶段,只能得出相对主义的结论。到苏格拉底才根本改变了这种状况。苏格拉底要求作“心灵的转向”,把哲学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自我,即后来人们所常说的,将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他认为对于自然的真理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感觉世界常变,因而得来的知识也是不确定的。苏格拉底要追求一种不变的、确定的、永恒的真理,这就不能求诸自然外界,而要返求于己,研究自我。从苏格拉底开始,自我和自然明显地区别开来;人不再仅仅是自然的一部分,而是和自然不同的另一种独特的实体。灵魂不灭说苏格拉底关于灵魂的学说,进一步使精神和物质的分化更加明朗起来。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早已有灵魂不灭的说法,已经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对立的萌芽。但在他以前的哲学家对于灵魂的看法还比较模糊,有的还将灵魂看成是最精细的物质,因而,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界限还不明确。到苏格拉底才明确地将灵魂看成是与物质有本质不同的精神实体。在苏格拉底看来,事物的产生与灭亡,不过是某种东西的聚合和分散。他将精神和物质这样明确对立起来,成为西方哲学史上唯心主义哲学的奠基人。苏格拉底和他的两个弟子(绘画)寻求事物的普遍定义据亚里士多德记载,苏格拉底放弃了对自然世界的研究,想在伦理问题上求得普遍真理,开始为事物寻求定义。他反对智者们的相对主义,认为“意见”可以有各种各样,“真理”却只能有一个;“意见”可以随各人以及其他条件而变化,“真理”却是永恒的,不变的。在柏拉图早期对话中,讨论的主题几乎都是如何为伦理道德下定义的问题。苏格拉底所追求的,是要求认识“美自身”、“正义自身”,这是美和正义的普遍定义,是真正的知识,也就是柏拉图所说的“美的理念”、“正义的理念”。这是西方哲学史上“理念论”的最初形式。苏格拉底还进一步指出,自然界的因果系列是无穷无尽的,如果哲学只去寻求这种因果,就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最终原因。他认为事物的最终原因是“善”,这就是事物的目的性。他以目的论代替了对事物因果关系的研究,为以后的唯心主义哲学开辟了道路。助产术和揭露矛盾的辩证法苏格拉底承认他自己本来没有知识,而他又要教授别人知识。这个矛盾,他是这样解决的:这些知识并不是由他灌输给人的,而是人们原来已经具有的;人们已在心上怀了“胎”,不过自己还不知道,苏格拉底像一个“助产婆”,帮助别人产生知识。苏格拉底的助产术,集中表现在他经常采用的“诘问式”的形式中,以提问的方式揭露对方提出的各种命题、学说中的矛盾,以动摇对方论证的基础,指明对方的无知;在诘问中,苏格拉底自己并不给予正面的、积极的回答,因为他承认自己无知。这种方式一般被称为“苏格拉底的讽刺”。苏格拉底的这种方法是由爱利亚学派的逻辑推论和爱利亚的芝诺的反证法发展而来的。在苏格拉底的讽刺的消极形式中存在着揭露矛盾的辩证思维的积极成果。苏格拉底的这种方法,在西方哲学史上,是最早的辩证法的形式。从哲学思想的发展看,苏格拉底提出精神实体和物质实体的区分,使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对立脱离了早期哲学的朴素状态,进入更加成熟的阶段;他将早期希腊哲学家们格言式的伦理思想提到了哲学的高度;他以逻辑辩论的方式启发思想、揭露矛盾,以辩证思维的方法深入到事物的本质。这一切对哲学思维的发展都有贡献。但是,他作为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开始了夸大主体和理性、夸大抽象思维,以哲学唯心主义的神话代替宗教神话的时代。伦理学说苏格拉底建立了一种知识即道德的伦理思想体系,其中心是探讨人生的目的和善德。他强调人们应该认识社会生活的普遍法则和“认识自己”,认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各种有益的或有害的目的和道德规范都是相对的,只有探求普遍的、绝对的善的概念,把握概念的真知识,才是人们最高的生活目的和至善的美德。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要有道德就必须有道德的知识,一切不道德的行为都是无知的结果。人们只有摆脱物欲的诱惑和后天经验的局限,获得概念的知识,才会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等美德。他认为道德只能凭心灵和神的安排,道德教育就是使人认识心灵和神,听从神灵的训示。这种禁欲主义和神秘主义伦理思想,后来被安提斯泰尼继承和发展,形成以强调禁欲为特征的犬儒学派;而苏格拉底伦理思想中所包含的快乐论思想,则被亚里斯提卜继承和发展,形成主张享乐的居勒尼学派。柏拉图全面继承了苏格拉底的伦理思想体系,并进一步系统化、理论化。苏格拉底强调知识的重要性,认为伦理道德要由理智来决定,这种理性主义的思想,在以后西方哲学思想的发展中,起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