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space structure system空间结构体系
1.At the same time,it expatiate the space structure system of expedite city,and in virtue of some views of expedite city to bring forward the idiographic space model in different urban spaces.通过分析现行城市模式下的交通问题及其原因,指出“畅通城市”是解决现在交通问题的有效方法理论,同时阐述了畅通城市模型空间结构体系,并借鉴其相关观点提出了城市不同功能空间的具体模型。
英文短句/例句
1.Cable-stayed skeleton structure-a new spatial prestressed structure一种新的预应力空间结构体系—弦支骨架结构
2.Theoretical Research on Large-Span Tensile Spatial Structures Composed of Cables, Bars and Beams;大型索杆梁张拉空间结构体系的理论研究
3.Research about space structural system in tourism competitiveness around cites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珠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竞争力空间结构体系初探
4.The Systematic Structure of the Information Commons and Its Actualized Strategies;论信息共享空间体系结构与实施策略
5.A Study on the Structure of the City Size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nhui City System;安徽省城市体系规模、空间结构研究
6.Preliminary Studies on Development Model for Operationally Responsive Space Architecture in China我国空间快速响应体系结构发展模式
7.Research on Mesh-Based Architecture for Space Information Network基于Mesh的空间信息网体系结构研究
8.Reflection on the Evolu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Spatial Structure in Hunan’s Urban System湖南城市体系的空间结构演化与结构优化思考
9.Looking into the network structure of Chinese urban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ir transportation;从航空运输看中国城市体系的空间网络结构
10.Research on the Bearing Wind Load Characteristic of the Huge Space Truss System;空间立体桁架结构体系的抗风特性研究
11.Comparison of Beam-Column Element and Solid Element for Eccentric Structures偏心结构空间杆系模型与空间实体模型的对比分析研究
12.Research on Fault-Tolerante Microprocessor Architecture for Space Application;面向空间应用的容错RISC处理器体系结构研究
13.Research of Service Architecture and Algorithms for Grid Spatial Data;栅格型空间数据服务体系结构与算法研究
14.Research of Ocean Spatial Information Services Platform Architecture;海洋空间信息服务平台体系结构的研究
15.A Study on Vegetation Structure Regulation of Spatial Allocation in Protection Forest System;防护林体系空间配置中植被结构调整的研究
16.Research on Security Framework Model of Spatial Knowledge Grid;空间知识网格的安全体系结构模型研究
17.Fractal Study on Spatial Structure of Urban System in Huaihai Economic Zone;淮海经济区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分形研究
18.The Research on Guangxi City System Spatial Structure Based on Fractural Theory;基于分形理论的广西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研究
相关短句/例句
sheet space structure system板片空间结构体系
1.The approach for the numerical computational modelling of the elastoplastic frictional contact problems is applied to the analysis of the interactive problem in the sheet space structure system.分析了板片空间结构体系中板与骨架的共同工作机理 ,将接触问题计算模型应用到共同工作问题的研究中 。
2.The dynamic behaviour, earthquake response and wind effect of the tall building structure of the sheet space structure system are studied.对板片空间结构体系用于高层建筑结构情况下结构的力学性能、动力及抗震、风载反应等进行了研究,并与一般钢筋混凝土结构进行了比较。
3)spatial structure of urban system城市体系空间结构
4)space-based architecture基于空间的体系结构
5)architecture of server空间服务器体系结构
6)City space organization城镇体系空间组织结构
延伸阅读
都市空间结构理论 应用古典人文区位学观点研究都市内部空间结构的观点和学说。20 世纪 2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R.E.帕克、E.W.伯吉斯等人认为,都市是一种生态秩序,支配都市社区的基本过程是竞争和共生。如同生物体一样,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决定着都市的空间结构。伯吉斯首先提出了"同心圈理论"。随后美国学者C.H.霍伊特、C.哈里斯等人相继提出了"扇形理论"和"多核心理论"。这三种理论统称为都市空间结构理论。 同心圈理论 伯吉斯用古典人文区位学的理论和方法对芝加哥城的调查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于20世纪20年代创立了同心圈理论。他认为,都市空间的扩展是竞争的结果,都市的发展呈放射状,由中心到边缘循一环一环的同心圈扩展。他把都市划分成5个环状的区域:①第一环称中心商业区。中心商业区位于整个都市布局的中心,四通八达,扼全市之要津,土地寸土寸金,只有那些获利较多,用地节省的职能机构如银行、百货商店、剧院等在这里立足。②中心商业区的外围为第二环,称为过渡区。贫民窟、仓库、工厂、住宅、舞厅、妓院和赌场等都集中在这里,其居民往往是少数民族、新移民、流浪汉、娼妓和其他下层社会贫民。过渡区经常在变化,区内的建筑经常被拆除,让位给中心商业区。当居住在该区的移民的社会经济地位提高以后,亦随时迁出这一区域,由新来的移民替代。③第三环是工人住宅区。与过渡区相比,这里的建筑差不多都是家庭式住宅,设备条件比过渡区要好一些。居民以低收入的工人和移民子女为主。④第四环是高级住宅区。白领工人、职员和小商人多住在这里。区域内有高级公寓,有单家独户的住房。⑤最外一环即第五环超出都市边界以外,称为往返区。社会的中、上阶层居民的郊区住宅座落在这里。住在这里的人大多数使用通勤票,他们在市中心工作,上下班往返于两地。(见图) 伯吉斯通过这个"理想的模型"对芝加哥城的发展过程进行了首次分析,他在《城市发展:一项研究计划的导言》一文中指出,"不论芝加哥或是任何其他大都市,实际上都不会完全符合这一理想模式"。因为都市的发展除了经济因素外,还有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自然的或人为的障碍,以前土地利用的情况,都市规划中的政治干预,盛行的运输形式等等,这样一些变量都会引起同心圈区域的变形。 扇形理论 20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霍伊特提出了这一理论。他认为,都市的发展不是循同心圈的路线,而是由市中心沿着交通路线发展,呈放射状的扇形模式。其空间结构如下:①中心商业区;②轻工业和批发业区;③低收入的住宅区,相当于过渡区或工人住宅区;④普通住宅区,是中产阶级居住的地方;⑤高级住宅区,是富有者居住的地方。(见图) 霍伊特研究都市发展时,搜集了大量地价和房租资料,提出了一种模型:高租和低租的居住区在都市占有不同位置,但并不一定按同心圈的方式排列。最高租金的地方是第五区,此外是属于低租或较低租的区域。他据此提出了几个假设:①高租金地区多循建设完善的交通路线发展;②高租金住宅区扩张的地区通常没有地形或人为的障碍,向高地或河边发展;③高租金地区的发展通常向着精英居住的社区推进;④高租金出租公寓通常出现于商业区附近;⑤高租金地区的位置连接着中等租金地区。与同心圈理论相比,这种理论的特点是能够比较灵活地解释都市的空间结构。 多核心理论 美国社会学家哈里斯和E.L.厄尔曼将都市的空间结构概括为:①中心商业区;②轻工业和批发业区;③社会下层居民住宅区;④中层阶级住宅区;⑤上层阶级住宅区;⑥重工业区;⑦外缘商业区;⑧郊区住宅区;⑨工业郊区;⑩通勤区。他们指出,中心区往往不是一个圆圈形;不但一个都市的商业核心是多个的,而且其功能也是多个核心的。这种都市空间结构多核心的形成有 4种因素:①有些活动需要特殊的设施或资源;②同样的活动往往聚集在同一地方;③引起相互冲突的不同性质的活动不宜聚集在同一地方;④有些活动在金钱上无力与某些活动于同一地方争地盘,只能选择都市边际处进行活动。这几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促使相互协调的职能机构向不同的中心点集结,不相协调的职能机构在空间上彼此隔离,由此出现了同一都市的商业多核心、工业多核心、住宅多核心等现象。 上述三种都市空间结构理论代表了都市生态学的古典模式。这些理论都以相同的活动为基础,并得出了一个共同的结论,即住宅等区域的不同主要决定于土地的价值。这三种理论有两个共同的弱点:一是在强调经济因素对都市空间结构的影响时,忽视了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二是在讨论不同活动,尤其是对立活动的隔离性时,有绝对化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