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经济学,meso-economics
1)meso-economics中观经济学
1.Finally,according to the orientation in "meso-economics",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on the application of lo-gistics theor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is discipline.文章运用比较分析方法,通过阐明流通理论与"商科"、"产业经济学"、"商业经济学"等学科范畴之间的区别与关系,对流通理论进行重新定位;从历史的角度,以渠道组织、流通费用、商业资本与产业资本关系等为研究基点,得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流通理论研究可以通过整合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等经济理论,将价值实现提高到新的战略高度;最后,对定位于"中观经济学"的流通理论在应用经济学范畴下的学科建设问题提出了若干设想。
2)medium economy中观经济
1.In this paper,we focus on research of measurement and comparison of indirect performance situation of informationization of medium economy in china\'s western ethnic regions.在此,我们着重就我国西部民族地区中观经济信息化间接绩效水平进行测评与比较研究。
3)political economics in macro-economics宏观经济学中的政治经济学
英文短句/例句

1.Political Economics in Macro-economics--From the Study Method of New Political Economics;宏观经济学中的政治经济学——以新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为视角
2.Political Macroeconomics ──A New School of Western Economics;政治宏观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个新流派
3.Changing of Macroeconomy from the View of Empirical Plutonomy Theory;经验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宏观经济变动理论
4.Analysis of political influence on micro-economical fluctuation in the view of positive political economy;实证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政治因素对宏观经济影响分析
5.The Change of Western Government Economics and the Reference to the Macroscopic Regulation and Government Interference Theory;西方政府经济学的嬗变及其对中国宏观治理的影响分析
6.A Discussion on the Application of Research Teaching in Macro-economics;宏观经济学教学中研究性教学的探讨
7.The Responsibility of American Macroeconomic Policy in the Business Cycle;美国经济周期中宏观经济政策的责任
8.A ceneral annotation of the 20th century marcoeconomics;五个瑞典人眼中的宏观经济世界——20世纪宏观经济学综述
9.Promotion Based Incentives,Macroeconomic Control and Business Cycles:a Framework of Political Economics;晋升激励、宏观调控与经济周期:一个政治经济学框架
10.Break-even point(in macroeconomics)(宏观经济学中的)收支相抵点
11.Classical theories(in macroeconomics)(宏观经济学中的)古典理论
12.The Micro Base of Macro Economics: Marx and Keynes Economics;论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马克思、凯恩斯经济学
13.Study on Macroeconomic Policies Concerning Financial Crisis and Unemployment应对金融危机和失业潮的宏观经济政策——一个依据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分析
14.Rational-expectations macroeconomics理性预期宏观经济学
15.Macro tech-economics ?宏观(理论)技术经济学
16.Macroeconomic Policies Quarterly Simultaneous Equations Model in China;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政策分析模型——对宏观经济政策效应的模拟分析
17.Macro/Micro-Economic Analysis of Overload Control;公路超限超载治理的宏微观经济学分析
18.Economic Policy,Exchange Rate and Flow of Capital;经济政策、汇率和资本流动——论芒德尔对国际宏观经济学的贡献
相关短句/例句

medium economy中观经济
1.In this paper,we focus on research of measurement and comparison of indirect performance situation of informationization of medium economy in china\'s western ethnic regions.在此,我们着重就我国西部民族地区中观经济信息化间接绩效水平进行测评与比较研究。
3)political economics in macro-economics宏观经济学中的政治经济学
4)microeconomics[英][,maikr?,i:k?'n?miks][美][,ma?kr?,ik?'nɑm?ks]微观经济学
1.Comment on the Envelope Theorem in Microeconomics;西方微观经济学中的包络定理述评
2.A Microeconomics-based Fuzzy Unicast QoS Routing Scheme in NGI;NGI中一种微观经济学模糊QoS单播路由机制
5)macroeconomics[英][,m?kr??,i:k?'n?m?ks][美]['m?kro'?k?'nɑm?ks]宏观经济学
1.Application of macroeconomics in China;宏观经济学在中国的应用
2.Application of Non-Linear Dynamics in the Field of Macroeconomics:A Survey;非线性动力学在宏观经济学领域中的运用——文献综述
3.Views on Teaching Method of Macroeconomics;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
6)Micro-economics微观经济学
1.Instead of the traditional research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apacity with the conceptual description,on the basic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dual social system this paper made a micro-economics explain and mathematical characterization respectively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apacity r with the theory of EKC.在建立二元社会系统模型的基础上,利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分别对二元社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微观经济学描述和数学表征,指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实质是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变化率,从而完成了对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经济学解释,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的基本原则。
2.As a key subject for economic management majors,micro-economics has some features,such as abstract contents,complicated structure and milti-models,and it has become a difficult point for learners.微观经济学是高等学校经济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3.That micro-economics had come into being by the end of the 19~(th) century does not necessarily mean that its contents and system are already mature.微观经济学虽然在19世纪末就已经比较成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微观经济学的内容和体系就已经完善了。
延伸阅读

情报经济学  从经济观点分析情报的产生、传播和利用的情报学分支学科。情报和信息经济学有密切关系,一般认为宏观的信息经济学分析国民经济信息部门的总投入和产出,微观的信息经济学研究个人的信息处理行为。第一个提出信息经济概念的是F.马克卢普。他把生产知识、信息产品或提供信息服务的各类企业、单位总称为知识产业,分成教育、研究与开发、通讯工具、信息机械和信息服务5大类。根据他的计算,1958年美国知识产业的产值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9%。M.U.波拉特用不同的方法,从分析信息活动着手,把信息活动归并成信息产品或服务,通过市场交易的一次信息部门以及不通过市场交易而在组织内部提供信息服务的二次信息部门。波拉特以1967年的数据估计美国信息部门的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6%。科技情报部门只是信息部门中的一小部分。情报经济学主要研究情报系统的经济问题。    国家为了分配资源,各个情报系统为了争取资源,都需要了解情报的价值,比较情报工作的收益与成本,确定情报系统能否满足用户需求、是否值得搞,还要知道怎样的情报存储、检索和传播方法最有效。因此,情报经济学研究的内容是:情报的价值,情报的成本及定价,情报工作的成本-效果和成本-收益分析以及情报市场等。    对情报收益的认识最初是从反面估算,由于没有利用情报而进行的重复研究造成的损失。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起,开始对情报服务的效益进行评价。早期的研究主要是在实验室内比较标引语言及其对检索性能的影响,其测度如查全率、查准率等。60年代后期,评价转到正式运行的系统,接着转向运行决策,重点放在系统的成本、效果和收益的权衡上。从70年代起,评价的系统类型及评价方法都有很大变化,重点更多的转向图书馆系统、网络和情报系统、网络的运行。    情报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经济价值,但其价值只有在获取或利用情报的过程中才能体现出来。对于情报的价值还没有一致的测度,情报服务的成本可以用投入的资源来衡量。但它具有非消耗性,在使用过程中并不消耗掉;它具有非排他性,对预定用户以外的人也有价值,边际成本很低甚至等于零。情报属于一种公共或半公共的产品。情报也可看作一种资源,具有资本的属性,能产生利润和收益,如何测度收益是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中国在情报经济学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情报工作从单纯依靠行政手段向借助经济杠杆管理的转变,对情报及情报工作各个方面的经济分析十分迫切。所从事的工作一方面是在理论上围绕情报的商品化问题进行探讨,另一方面是在实际工作中进行经济核算及有偿服务等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