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communication pattern传播形态
1.Makes the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communication patterns of Shanghai party newspaper and metropolitan new.本文选择上海的党报和都市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上海四份主要报纸的头版头条内容进行文本分析,运用定性与定量的研究方法,结合内容分析和话语分析,研究两类报纸在议题建构、立场视角、文本形态等方面的不同特点,对党报和都市报的传播形态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党报媒体与都市报媒体在话语特点和文本形态上所存在的差异及其原因,结合文本分析的研究结果,透视不同传播形态所代表的媒体价值取向与立场判断。
英文短句/例句
1.A Study on the Morphological Transformation of "ErRenZhuan" in Northeast China in the Context of Mass Media大众传播语境下东北“二人转”传播形态转化研究
2.The Network Germination of"Group"Communication Means--On the "Group" communication notion;“族群”(Group)式传播形态的网络萌芽——兼论“族群”传播理念
3.On the Communication Form of China's Advertising Indus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New Environment新环境视角下我国广告产业传播形态探析
4.Analysis of the Communication Modality of TV Political Advertisement--Taking American Presidential Election as an Example电视政治广告的传播形态解析——以美国大选为例
5.The Conformation, Limit and Regulation of Public Opinion Communication in BBS;BBS舆论传播的形态、限度和调控
6.The Affection that Technology Platform of Communication Makes to the Expressing of Cinema Artistic Modality;传播技术平台对电影艺术形态的影响
7.“Authenticity” that Media Spreads and Ideology Theory;媒介传播的“真实性”与意识形态理论
8.Influence of the Process of Communication on the Production of NAN Dynasty s Poetry;传播过程对南朝诗歌创作形态的影响
9.A Pragmatic Information Theory and the Linguistic Information Culture;语用信息论与语言信息传播文化形态
10.A Study on Micro-morphological Features of Diaspores from the Alpine Meadow on the Eastern Qinghai-Tibet Plateau;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传播体微形态特征研究
11.Cellphone: The New Media and Its Impact on People, Communication Order and Social Structure;手机:新媒介对传播格局与社会形态的影响
12.Performance Patterns and Dissemin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rint Advertising in Ancient China;中国古代印刷广告的表现形态与传播特色
13.Research of Ideology Theory and Medium Dissemination "Authenticity";意识形态理论与媒介传播的“真实性”研究
14.The Ideological Rheology of Health Communication in China我国大众媒介健康传播意识形态流变研究
15.Advertising Survival Patterns in the Time of Digital Technique and Network Communication数字技术与网络传播背景下的广告生存形态
16.Reconstruction of Advertising Industrial For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MC整合营销传播背景下广告产业形态的重构
17.News Media Require Rationalism and a Consciousness of Harmony;和谐传媒、传播理性与绿色传播生态
18.New Ideology and Chinese Media--A leading subject of studying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in the new century;新意识形态与中国传媒——新世纪新闻传播研究的一个前沿课题
相关短句/例句
A type of mass communication大众传播形态
3)Ideological communication意识形态传播
1.Ideological communication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propaganda work of our Party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as well a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the Party’s ideological building.意识形态传播是思想政治工作和党的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内容。
4)Communication Order and Social Structure传播格局与社会形态
1.Cellphone: The New Media and Its Impact on People, Communication Order and Social Structure;手机:新媒介对传播格局与社会形态的影响
5)joumalism新闻信息传播形态
6)Communication ecology传播生态
1.Communication format always interferes with communication ecology.传播生态的基本框架是信息技术、传播范式和社会行为。
延伸阅读
超显微形态学 研究在1~200纳米范围内的细胞组分(包括病毒)的形态结构,以及它们在正常生理活动和病理情况下变化的学科。 早期的形态学只能研究肉眼观察到的结构。人眼只能分辨相隔 0.1毫米以上的两点。光学显微镜使人们可以观察组织、细胞、甚至细胞内的某些结构。它的分辨能力约相当于光波波长的一半,分辨的最大距离是200纳米,但大多数细胞结构比这小得多,用光学显微镜无法观察。40年代以后电子显微镜问世和超薄制片技术的不断改进,才突破了这一限度。 电子显微镜用电子束代替光束作为光源。由于电子的波长特别短,分辨能力达到1~5埃,使人们可以观察到光学显微镜极限之外的直至大分子之间的结构。超显微形态学就是指在这一水平上的形态学研究。 研究超显微形态的设备,除最为重要的电子显微镜外,还有干涉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等。有的细胞结构,如高尔基器,究竟是否为一种细胞器,在只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的年代,长期争论不休;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才被肯定。又如线粒体、中心粒、染色体和核仁等,虽然在光学显微镜下也能看到,但它们的细微而复杂的结构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观察清楚。此外,在电子显微镜下还发现了以往在光学显微镜下未能看到的一些结构,如核糖体、溶酶体、质膜、核膜与核膜孔等,甚至可以观察到DNA等大分子,和DNA的转录活动等。在观察结构的基础上还可探索其活动的规律,例如对肌细胞超微结构的研究结果有助于阐明肌肉收缩的机理,对纤毛或鞭毛显微结构的研究弄清了精子尾部、原生动物及其他细胞表面的纤毛和鞭毛活动的规律。 植物超显微形态的研究虽然开始较晚,但它揭示了动植物细胞一些细胞器的共同性和各自的特异性。对植物细胞所特有的叶绿体的超微形态的观察,使人们对叶绿体的结构以及它如何在光合作用中发挥作用,有了比较完整的认识。对细菌和蓝藻的超微形态研究发现它们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和高等动植物细胞却有显著的差异,从而对了解它们的起源提供了有意义的资料。 在临床医学特别是病理学中,超微形态的观察对某些疾病的诊断以及病因的探讨有独到之处。例如观察"纤毛不活动综合征"患者的纤毛,发现纤毛的某一组成成分有缺陷或者移位,而且发现所有具纤毛的组织及细胞,如呼吸道上皮、内耳感觉上皮等的纤毛都具有同样的缺陷,这就提示,"纤毛不活动综合征"很可能是先天性的遗传缺陷。还发现患者精子尾部结构的异常和身体其他部位纤毛的缺陷是同一类型的,因此,可以通过检查精子来进行诊断。 扫描电子显微镜使人们能直接观察细胞的表面结构。冰冻蚀刻技术为研究细胞膜及其特化结构──细胞间连结──开辟了途径。应用超高压电子显微镜可以观察各种细胞器在细胞中的三维排列,使人们得到立体的概念。 电子显微镜技术结合其他技术,促使超显微形态学向纵深发展。如结合其他学科的成就,特别是应用近代细胞化学技术,包括放射自显术和免疫电镜术,研究了某些大分子在高尔基器上的定位和变化,从而对高尔基器在分泌过程中产生糖脂和糖蛋白的作用以及与细胞膜的关系有了认识。 超显微形态学未来的任务,一方面是深入研究细胞的超微结构,另一方面要揭示结构和功能的联系,以加深在细胞水平上对生命活动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