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litical scientist政治学者
3)geopolitist地缘政治学者
4)Zhangzhe Administration长者政治
5)recluse politics隐者政治
1.Discussion on Prime Minister Han Qixian during the early years of Jin Dynasty and his recluse politics试论金初宰相韩企先与隐者政治
6)scholar of political science学术型的政治研究者
延伸阅读
政治学政治学politicsscience研究社会政治现象的科学。狭义的政治学研究国家的活动、形式和关系及其发展规律;广义的政治学研究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公共权力的活动、形式和关系及其发展规律。历史发展现代西方政治学作为一门学科它的发展可分为两个时期:①1880年以前的西方政治学,主要是以一般政治原理和政治规律为研究内容,如国家、政体、主权、公民、制度和统治等,当时政治学术中心在欧洲,政治研究中的法学和社会学观念对后来的政治学影响深远。1880年10月,在美国成立了“哥伦比亚大学政治研究院”,开始培养政治学博士和进行具有学科意义的政治学研究。一般学者都以此作为现代政治学学科独立的标志。1886年美国《政治学季刊》创刊。1903年,美国政治学会成立,不久《美国政治学评论》创刊。至此,现代意义的政治学大体上形成。随着政治学在美国的发展,它逐渐美国化。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现实主义研究方法向以历史-比较方法为代表的历史主义研究方法挑战,接着,出现了“新政治学运动”,提倡科学主义的政治研究方法,主张采用社会学、心理学和统计学的方法来改革政治研究。同期的欧洲政治研究仍基本上承袭传统的研究方法,在政治理论和政治社会学方面发展较快,但对科学主义的研究方法持不赞成态度,在学科专业设置、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上颇为保守。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行为主义政治学迅速崛起,它反对传统的制度研究方法,注重创立经验方法。70年代以后,行为主义政治学进入了一个相对萧条的时期,它过分强调技术手段,忽视价值因素的倾向受到批判。人们反省行为主义专注纯粹学术却丧失了价值方向的缺点,乃提出“政治学的新革命”,即政治学的再理论化、再意识形态化的主张。在这种情况下,当代政治学进入了后行为主义时期。西方政治学的发展趋势有三大特点:①理论和体系的多样性。现代政治学由于有充分的知识和其他相关学科研究成果的依托,因此在各方面确立了各自独立的理论和体系。在政治学这个大学科之内,不仅有许多分支学科,而且在各分支学科内还存在许多理论体系和模式。②研究重点从传统的国家、主权、制度、政治观念、政体、法规等转移到政治的社会因素方面、过程方面。如政治行为、政治文化、政治环境、政策等。另外,政治学研究自身的方法论也成为现代西方政治学的研究对象。现代西方政治学的研究重点是以探讨资本主义政治体制内在要素、运转规律和完善途径为转移的。③研究方法的微观化、动态化和纯科学化。现代西方政治学研究方法在历史发展上是沿着历史主义、现实主义、科学主义、行为主义(包括结构-功能理论等)这样一条线索进行的,这使政治学成为一门具有经验性的纯理论。注重材料的搜集整理和定量分析,注重多层次、多角度地观察政治现象。这些使当代西方政治学主要研究投票行为、预算程序以及压力集团等政治的微观领域。同时,反对政治研究中那种一成不变的形式、法则、政体制度、历史文献和道德观念,提出了传统政治研究中所没有的政治参与、政治沟通、政治社会化、政治发展、政治心理和政策制订等课题。另外,它们系统分析研究政治输出、输入和反馈,结构-功能理论研究利益表达、聚合,政策制订、实施与评估等。这一切都表明现代西方政治学放弃了政治性质的静态研究,追求政治过程的动态研究。最后,科学主义对现代西方政治学的发展一直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价值中立、政治学学术化、定量分析以及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在现代西方政治学的应用,都受到了科学主义的影响;行为主义政治学基本上是用科学主义支撑起来的。现代政治学在中国可以追溯到辛亥革命前后。以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五权宪法为核心的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成为设计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的理论依据。孙中山的政治学说对辛亥革命后国家的政治建设起了指导作用,对中国政治学说与国家政治建设实践相结合具有重要意义,也是西方政治学说中国化的一次尝试。在政治学研究方面,中国最早开设政治学课程的是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1903)。辛亥革命后,国内各大学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等都相继成立了政治学系或政治学专业,讲授政治学课程。国内学者编著的政治学教材也相继问世。众多的著述和译作,使中国政治学学科体系日臻齐备。在此基础上,1932年9月1日,中国政治学会在南京成立,会员80余人。截至1949年,全国约有40所高校设有政治学系。但多数学者对政治学的研究,无论在理论、方法或是研究对象方面,还未能脱离传统政治学的窠臼。俄国十月革命以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观点在中国传播开来,陈独秀、李大钊、瞿秋白、毛泽东、刘少奇、恽代英、张太雷等一批革命家,对政治学中诸如阶级和阶级斗争、国家、政权、革命、政党、爱国主义、共产党国家建设,以及国际主义革命的战略策略等一系列基本问题都作了深刻论述和发挥。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学理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概括出来的政治理论,成为中国政治建设的指导方针,其中一些最突出的思想,如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被吸收进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成为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建国以后,毛泽东撰写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论十大关系》等重要著作,论证了中国社会主义时期国家任务和阶级关系的变化,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中国化。但从学术研究来说,这一时期政治学研究因受“左”的思想影响而被忽视了。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取消了大学政治系,政治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也基本停止了。1964年,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三校设立政治学系(不久改为国际政治系),其主要研究方向分别为民族解放运动、西欧北美政治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并未涉及政治学学科的其他广泛内容。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政治学研究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1980年12月成立了全国性的中国政治学会。1984年,中国政治学会加入了国际政治学会,成为它的集体会员。1985年7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正式成立。1981年起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3校相继设置政治学专业,招收本科生,随后又招收研究生。自1982年起,政治学专著每年有多种出版,中国政治学研究开始出现繁荣局面。在理论方面,重新探讨了政治学基本概念,使对这些概念的理解更符合中国国情。在实践方面,政治学界密切配合中国的改革过程,研究了政治体制改革所涉及的广泛问题,如政治体制改革的含义和目标、政府职能的转换、政府工作机构的改革、党政分开、发展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社会主义政党体制、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行政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利益分化和利益协调问题、政治稳定和政治发展问题、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目标和模式、廉政建设和反腐败问题等。此外,政治学界还开展了“一国两制”政治构想的研究,提出在主权统一的前提下主权与政权可适当分离的观点,为港、澳回归祖国以及台湾与大陆的统一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研究范围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政治学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政治学原理、本国政治、比较政治和国际政治4个领域,战后则众说纷纭。当代中国学者对政治学研究范围的认识虽不完全相同,但有基本的共识,认为应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①政治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中国和外国政治思想史、当代政治学理论和政治哲学、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和范畴、社会的意识形态体系等。②中国政治。包括中国政治史、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结构、政治制度、政府体制、党的领导和建设、干部与人事、地方政府、民族问题、统一战线问题、人民与政治家问题、政治心理、政治参与、政治过程、政治文化、政治发展等。③比较政治。包括各国政治制度的模式、政治形式,一些主要国家的政治制度史和现行政府体制、政党制度、政治过程、政治文化、精英人物,其他一些国家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的政治发展、政治稳定、政治变迁及其各种模型以及地区研究和国家研究等。④公共政策。包括公共政策理论、决策科学、政策分析、决策的模型研究,以及福利政策、就业政策、教育政策、科学政策、种族政策、都市政策、外交政策、军事政策的研究等。⑤公共行政。包括行政管理、市政学、行政法学、官员体制、比较行政、组织和管理分析、组织理论和行为、人事行政等。⑥国际政治。包括国际政治理论、国际关系、国际组织、国际政治格局、国际法、世界性和地区性冲突与战争研究、国际战略研究等。⑦政治学方法论。包括政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具体方法,如调查研究、定量分析、经验设计、个案研究以及政治系统分析、结构功能分析、政治行为分析、政治沟通分析、政治精英分析、政治团体分析、政治决策分析等。研究方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政治学研究的根本方法。它要求辩证地客观地认识和分析政治现象,从一定的历史条件出发考察政治,尤其是从社会经济生活中去探究政治发展的动因,揭示政治现象的客观性和规律性。当代西方政治学研究方法多种多样。如历史-比较研究、现实主义研究、制度研究、心理分析、团体理论、要素分析、实地调查、定量分析、政策分析、权力分析、角色理论、精英分析、博弈论、政治场论、行为分析、结构-功能理论、沟通理论等。当代政治学研究已有条件采取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从各个方面和各种角度分析和考察政治现象。当代政治学同社会科学的其他许多学科和自然科学学科相交叉,产生了一系列边缘学科,如政治社会学、政治心理学、政治经济学、政治地理学、地缘政治学、生物政治学、政治人类学、计量政治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