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电磁学,Bioelectromagnetics
1)Bioelectromagnetics生物电磁学
1.The bioelectromagnetics.随着电磁场(波)应用的日益广泛及生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电磁场(波)对生命过程的影响的理解也在不断加深,一门新的学科——生物电磁学应运而生。
2.The dissertation retrospects the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ial development of bioelectromagnetics and studies EMF bio-effects by use of bioinformatics at molecular level.本文回顾了几十年来生物电磁学发展的理论与实验研究进展。
英文短句/例句

1.Study on GTEM Cell Suitable for Bioelectromagnetics;适于生物电磁学领域的GTEM小室研究
2.A Study on Key Technologies in Bioelectromagnetics Using Computational Electromagnetics and Parallel Computing;计算电磁学和并行算法解决生物电磁学关键技术的研究
3.A SYSTEM FOR EXPERIMENTS OF BIOELECTROMAGNETICS FORM DC TO UHF一种从直流到超高频生物电磁学实验系统
4.Study on the Quasi-Optic System for Dielectric Measurements and Related Themes about Bioelectromagnetics;电介质准光学测试系统的实现及生物电磁学中的相关研究
5.The Numerical Methods of Electromagnetic Inverse Problems in Biomedicine;生物医学电磁逆问题若干方法的研究
6.The physics of electricity and magnetism.电磁学研究电和磁的物理学
7.Master or Doctor degree on physics, electromagnetic field physics, bio-medical engineering or electronical engineering.物理,电磁场物理,生物医学工程,电子工程专业硕士以上学位。
8.The Bioelectromagnetics Dosimetry and Numerical Analysis of Electromagnetic Dose Absorbed by Human Body生物电磁剂量学及人体吸收电磁剂量的数值分析
9.nuclear physics with electromagnetic interaction电磁相互作用核物理学
10.High Field Strength EMP with Its Applied Study in Biology高场强电磁脉冲模拟器及其生物学研究
11.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wo Electromagnetic Diagnosis Methods in the Biomedical Engineering;生物医学工程中两种电磁诊断方法的数值分析
12.Obtaining Biology Information with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and Computational Electromagnetics;图像处理和计算电磁学获取生物信息研究
13.Study of the Numerical Computational Methods in Biomedical Electromagnetic Forward and Inverse Problems生物医学电磁正反问题数值计算方法研究
14.Progress in the Study of Neurobiological Effect on Electromagnetic Field and Its Mechanism电磁场的神经生物学效应及机制研究进展
15.A Novel Electrochemical Biosensor for Deoxyribonucleic Acid Detection Based on Magnetite Nanoparticles新型磁性纳米电化学DNA生物传感器的研究
16.Discussion of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medical equipment and its biological effect医学装备的电磁辐射及其生物效应的探讨
17.Electromagnetic Bionics:A New Study Field of Electromagnetic Protection电磁仿生学—电磁防护研究的新领域
18.Applications of Probabilistic and Statistical Methods in Microwave Biomedical Imaging and Evaluation of Lightning Electromagnetic Effects;概率统计方法在微波生物医学成像和雷电电磁效应评估中的应用
相关短句/例句

biology/ bioelectromagnetics生物学/生物电磁
3)bioelectromagnetic dosimetry生物电磁剂量学
4)biomagnetism[英][,bai?u'm?ɡnitiz?m][美][,ba?o'm?ɡn?,t?z?m]生物磁学
1.Development of Biomagnetism in Avian Orientation;生物磁学在鸟类定向研究中的进展
5)biomagnetics生物磁学
1.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recent advances in the area of magnetic applications,such as micromagnetic devices,power magnetics,magnetic sensor,and biomagnetics.简要介绍了磁应用中最引人注目的徽磁器件、功率磁技术、磁传感器与磁测量和生物磁学四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
6)magnetobiology[m?ɡ'ni:t?ubai'?l?d?i]磁生物学
延伸阅读

孙云铸—我国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的主要奠基人孙云铸(1895年10月1日—1979年1月6日),字铁仙。出生于江苏高邮。古生物学、地层学、地质学教育家。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0年加入九三学社。九三学社第三、四、五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孙云铸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在清末中过秀才,民国时期又攻读法律,并从事工商业,思想务实、开明,这为孙云铸从小接受新思想、新文化提供了家庭环境。1910年他来到南京上中学,并于1914年毕业后,考入天津北洋大学预科。1916年转为本科,学习采矿。1918年转入北京大学地质系,1920年为该系首届毕业生。毕业后,他留校做助教,同时兼任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古生物研究室的科研工作。1926年前往德国哈勒大学学习,并于1927年获理学博士学位后回到祖国。孙云铸从德国留学回国后,任北京大学地质系古生物学教授。1935年,他前往欧美考察,1936年回国任广州中山大学访问教授。1937年以后,他担任西南联大地质地理气象系主任。抗日战争后,任北京大学地质系主任。1950年兼任全国地质工作指导委员会委员;1952年担任地质部教育司司长;1955年兼任地质部矿产研究所副所长;1960年出任地质部地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身为我国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的开拓者之一,孙云铸在古生物和地层学方面成就卓著,特别是在三叶虫古生物学和寒武纪地层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理论、地质学史等方面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他曾享有“孙寒武”的美名。三叶虫在6亿年前的寒武纪开始出现,它历经整个古生代的漫长生物发展过程,在22亿年前的二叠纪末灭绝,是节肢动物门的一个纲。它是古生代,特别是寒武纪留下的大量对鉴定和研究地层地质年代很有价值的“标准化石”。在广泛的地质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孙云铸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部分研究空白。他在1924发表的《中国北方寒武纪动物化石》和1931年发表的《中国中部和南部奥陶纪三叶虫》以及1935年发表的《中国北部上寒武纪之三叶虫化石》这3部研究三叶虫的学术专著,再加上相关的学术论文,所有这些研究成果为中国古生物学和寒武纪地层学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其中,孙云铸所著的《中国北方寒武纪动物化石》是作为《中国古生物志》的第1号第4册出版的,它不仅是我国学者公开发表的第一部大型古生物学专著,而且在我国古生物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在他的论文和专著中,分析和研究了三叶虫化石数十个属,100多个种。孙云铸发现、描述和建立了18个新属,86个新种,其中属于晚寒武世的新属12个,新种53个,且全部是标准化石,特别是方头虫、蒿里山虫和长山虫均为上寒武凤山阶和长山阶的标准带化石。上述研究工作,使他对我国晚寒武世三叶虫化石和地层分布作了详尽而透彻的论述。在考察和研究三叶虫的同时,孙云铸还研究了寒武纪地层学,尤其是生物地层学,在发表的《关于中国寒武纪地层界线问题》的一文中,他全面论述了我国寒武纪的顶、底界及内部的界线,并第一次提出了寒武系的地层系统。1949年后,孙云铸在三叶虫古生物学和寒武纪地层学的研究领域,不断开拓创新,取得新的理论突破。50年代在《寒武纪下界问题》这篇公开发表的论文中,他指出我国寒武系与震旦系之间存在不整合问题,寒武系内产三叶虫等明显的化石,应列为古生界的第一系;中国的寒武纪海侵是由南向北推进的,因而寒武系的下界应为馒头页岩与景儿峪灰岩之间。60年代他在《中国寒武纪地层划分问题》这篇重要的论文中强调,由于寒武系含有显著的生物化石群,所以古生物界的底界应为寒武系的底界,并指出按中国实际情况将古生界分为三个系。在长达半个世纪的科学探索生涯中,他将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三叶虫和寒武纪地层的科考、分析和论证上,先后开创性地提出了寒武纪地层划分方案,建立的阶名、化石带绝大部分为地质学界所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