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naive theory of biology朴素生物学理论
1.The existence of naive psychology and naive physics had been recognized generally, but whether children had the naive theory of biology was still controversial.朴素心理学和朴素物理学的存在已得到公认,但是儿童是否具有朴素生物学理论仍存在争议。
英文短句/例句
1.Preschools' Developnent And Acquirement of Na?ve Theory of Biology学前儿童朴素生物学理论及其获得机制
2.AN EXPERIMENTAL STUDY ON PRESCHOOLERS DEVELOPMENT ON NAIVE THEORY OF BIOLOGY ──AT THE DIMENSION OF GROWTH COGNITIONMTION;学前儿童“朴素生物学理论”发展的实验研究──对“生长”现象的认知发展
3.Understandings of Naive Theory of Biology for Animal Reproduction in 4-to 7-Year-Olds;4~7岁儿童关于动物繁殖的朴素生物学理论的发展
4.Folk Physics and Folk Psychology: A Evolutinary Psychological View;朴素物理观和朴素心理观——进化心理学视角
5.Children's Naive Physics and Early Childhood Science Education: Promoting the Coordination of Theory and Evidence;朴素物理理论与儿童科学教育——促进理论与证据的协调
6.Young Children's Intuitive Understanding of Genetic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ve Biology朴素生物学视角下幼儿遗传观的研究
7.On the simple material dialectical thought of the strategies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d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论春秋战国时期兵学中的朴素唯物辩证思想
8.Children s Misconception in Nave Physics and Factors Influencing Conception Change;儿童朴素物理学的错误概念及影响概念转换的因素
9.Cognitive Development of Distinctions between Plants and Nonliving Objects in Terms of Reproduction in 4-to 7-Year-Olds;4~7岁儿童依据对繁殖的朴素理解区分植物和非生物的认知发展
10.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Folk Economic Understanding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Theory of Mind儿童朴素经济学认识的发展及其与心理理论的关系
11.On Quality Education of Physics for Science Students Majoring in Non-physics;论非物理类理工科专业大学生的物理素质教育
12.The Ancient Chinese Theory of Simplicity as Beauty and its Special Meaning in the History of Aesthetics;中国古代朴素美理论的发展及在美学史上的意义
13.Advance of Investigation on Children s Nave Theories of Core Domains;儿童核心领域朴素“理论”的研究进展
14.Man and Nature: From Simple system Theory to Scientific Development View;人与自然:从朴素系统论到科学发展观
15.On the studies about the Book from Lixue to Puxue in The Early Period of Qing Dynasty.;论从理学到朴学转型期的清初《尚书》学
16.Study the Function on University Student s Scientific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of the Physics History;论物理学史对大学生科学素质教育的作用
17.The Naive Ecological and Ethical Thought of Guan Zi and Its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管子》的朴素生态伦理观及其当代意义
18.Histopathologic Observation of Cynanchum komarovii Total Alkaloid to Subacute Toxicity Test of Mice牛心朴子总生物碱对小鼠亚急性毒性试验的病理组织学观察
相关短句/例句
naive biology朴素生物理论
3)nave biology朴素生物学
4)naive theory朴素理论
1.Naive physics, naive biology and naive psychology are suggested to be the core domains of the development of kinderganden抯 naive theory.朴素物理学、朴素生物学和朴素心理学是幼儿朴素理论发展的三个核心领域,本体集合、因果原则集合和内部一致的知识体系则是朴素理论的三个重要成分。
2.As a core domain of the Naive Theory, study of children s theory of mind is a frontier subject i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作为朴素理论的一个核心领域,儿童心理理论研究是目前发展心理学研究中的前沿课题之一。
3.Recently, the naive theory approach grew from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has pointed out this problem of underestimating young children's .新近,发展心理学关于儿童朴素理论的研究,有力地批判了这种对儿童认知能力的低估倾向。
5)nave theory朴素理论
1.In the last two decades, research in this field has shifted from Piagetian to nave theory framework.近20年来,西方发展心理学家在该领域的研究逐渐从皮亚杰理论框架下的研究转变为“朴素理论”框架下的研究。
2.Two viewpoints are Vygotsky s everyday conceptions and scientific conceptions and nave theory.维果茨基的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理论与儿童“朴素理论”是儿童概念发展中的两种主要观点。
6)naive theories素朴理论
延伸阅读
孙云铸—我国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的主要奠基人孙云铸(1895年10月1日—1979年1月6日),字铁仙。出生于江苏高邮。古生物学、地层学、地质学教育家。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0年加入九三学社。九三学社第三、四、五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孙云铸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在清末中过秀才,民国时期又攻读法律,并从事工商业,思想务实、开明,这为孙云铸从小接受新思想、新文化提供了家庭环境。1910年他来到南京上中学,并于1914年毕业后,考入天津北洋大学预科。1916年转为本科,学习采矿。1918年转入北京大学地质系,1920年为该系首届毕业生。毕业后,他留校做助教,同时兼任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古生物研究室的科研工作。1926年前往德国哈勒大学学习,并于1927年获理学博士学位后回到祖国。孙云铸从德国留学回国后,任北京大学地质系古生物学教授。1935年,他前往欧美考察,1936年回国任广州中山大学访问教授。1937年以后,他担任西南联大地质地理气象系主任。抗日战争后,任北京大学地质系主任。1950年兼任全国地质工作指导委员会委员;1952年担任地质部教育司司长;1955年兼任地质部矿产研究所副所长;1960年出任地质部地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身为我国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的开拓者之一,孙云铸在古生物和地层学方面成就卓著,特别是在三叶虫古生物学和寒武纪地层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理论、地质学史等方面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他曾享有“孙寒武”的美名。三叶虫在6亿年前的寒武纪开始出现,它历经整个古生代的漫长生物发展过程,在22亿年前的二叠纪末灭绝,是节肢动物门的一个纲。它是古生代,特别是寒武纪留下的大量对鉴定和研究地层地质年代很有价值的“标准化石”。在广泛的地质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孙云铸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部分研究空白。他在1924发表的《中国北方寒武纪动物化石》和1931年发表的《中国中部和南部奥陶纪三叶虫》以及1935年发表的《中国北部上寒武纪之三叶虫化石》这3部研究三叶虫的学术专著,再加上相关的学术论文,所有这些研究成果为中国古生物学和寒武纪地层学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其中,孙云铸所著的《中国北方寒武纪动物化石》是作为《中国古生物志》的第1号第4册出版的,它不仅是我国学者公开发表的第一部大型古生物学专著,而且在我国古生物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在他的论文和专著中,分析和研究了三叶虫化石数十个属,100多个种。孙云铸发现、描述和建立了18个新属,86个新种,其中属于晚寒武世的新属12个,新种53个,且全部是标准化石,特别是方头虫、蒿里山虫和长山虫均为上寒武凤山阶和长山阶的标准带化石。上述研究工作,使他对我国晚寒武世三叶虫化石和地层分布作了详尽而透彻的论述。在考察和研究三叶虫的同时,孙云铸还研究了寒武纪地层学,尤其是生物地层学,在发表的《关于中国寒武纪地层界线问题》的一文中,他全面论述了我国寒武纪的顶、底界及内部的界线,并第一次提出了寒武系的地层系统。1949年后,孙云铸在三叶虫古生物学和寒武纪地层学的研究领域,不断开拓创新,取得新的理论突破。50年代在《寒武纪下界问题》这篇公开发表的论文中,他指出我国寒武系与震旦系之间存在不整合问题,寒武系内产三叶虫等明显的化石,应列为古生界的第一系;中国的寒武纪海侵是由南向北推进的,因而寒武系的下界应为馒头页岩与景儿峪灰岩之间。60年代他在《中国寒武纪地层划分问题》这篇重要的论文中强调,由于寒武系含有显著的生物化石群,所以古生物界的底界应为寒武系的底界,并指出按中国实际情况将古生界分为三个系。在长达半个世纪的科学探索生涯中,他将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三叶虫和寒武纪地层的科考、分析和论证上,先后开创性地提出了寒武纪地层划分方案,建立的阶名、化石带绝大部分为地质学界所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