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Korean music education朝鲜族音乐教育
2)Korean nationality music朝鲜族音乐
英文短句/例句
1.Discussion about the Affection of Korean Nationality Music to Han Nationality Music in Yanbian Area;论延边地区朝鲜族音乐对汉族歌曲创作的影响
2.Korean Folk Based on Kamihira Debugging;以“上平调式”为基础的朝鲜族民歌——朝鲜族民族音乐研究之三
3.Korean Folk Music Based on "Flat Mode"--Study of Korean Folk Music II;以“平调式”为基础的朝鲜族民歌——朝鲜族民族音乐系列研究之二
4.Comparatrve Research between Music Textbooks of Korean Elementary School and Chinese Ones Newly Edited;新编朝鲜族与汉族小学校音乐教科书比较研究
5.Musical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Korean Artistic Song;试论中国朝鲜族艺术歌曲的音乐美学特征
6.Ancient Chinese Music and the Korean Peninsula and the Impact of the Exchange of Music中国古代音乐和朝鲜半岛音乐的交流与影响
7.A Case Study of Korean Chinese Students Acquisition of English Stops;朝鲜族学生习得英语塞音之实验研究
8.English Monophthongs Production by Korean Students朝鲜族大学生英语单元音实验语音分析
9.Acoustic Analysis of English Monophthongal Vowel Producetion by Ethnic Korean College Students in China;中国朝鲜族大学生英语单元音声学特征分析
10.A Primary Discussion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Ya Music And Yan music in the Sui-Tang Period of Our Country to the Japanese and Korean Music Culture;浅谈我国隋唐时期雅乐及燕乐对日本、朝鲜音乐文化的影响
11.Classical Korean Story-telling:Reflection of Korean National Cultural Awareness;朝鲜古典说话:朝鲜民族的文化意识
12.Temperament Recorded in Introduction to Music and Harmony of Poetry and Music in Joseon Dynasty朝鲜时代《乐通》和《诗乐和声》所载的乐律
13.The Influence of the Peninsula s Situation on the Sosial Development and Stabilization of the Korean Ethnic Region;朝鲜半岛局势对朝鲜族地区发展与稳定的影响
14.Korean Volunteers Army s Activities vs the History of China s Korean Ethnic Group;朝鲜义勇军的活动与中国朝鲜族历史的联系
15.The Studie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onations of the Teachers Who Teach the Korea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in Korean Chinese Elementary Schools in Yanbian Area延边朝鲜族小学朝鲜语文教师的语调特征研究
16.A Comparison of Yuefu Poems Between Gaoli Dynasty and Early Li Dynasty of Korea;朝鲜高丽王朝及李朝前期乐府诗特点比较
17.The Speech Foundation Studies on HongWuZhengYun from Korean Phone Contrast Documents;从朝鲜对音文献看《洪武正韵》语音基础
18.Exuding a fresh national flavor, these works showed the continued vivacity of musical creation in China.这些舞剧、音乐更具有崭新的鲜明的民族个性,显示着音乐创作的勃勃生机。
相关短句/例句
Korean nationality music朝鲜族音乐
3)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朝鲜族教育
1.Th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of some indexes of Chinese-Korean education in Yanbian prefecture;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朝鲜族教育指标的主成分分析
4)Korean folk song朝鲜族民间音乐
5)Korean music culture朝鲜族音乐文化
1.Korean folk is a window for the study of Korean music culture.朝鲜族民歌是朝鲜族音乐文化研究的一个窗口,透过对朝鲜族民歌的研究,可以探求朝鲜族音乐文化的一部分特征。
6)ethnic Korean teachers education朝鲜族教师教育
1.The paper reviews the history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hina s ethnic Korean teachers education.中国朝鲜族教师教育国际化在延边大学及其整个朝鲜族教育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学校要采取积极参与在亚洲教育共同体框架下的教育交流;积极参与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和实施的"大学结对计划";积极参与"三网合一"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积极争取承担我国对外教育援助的任务;注意教师教育国际化与民族化的关系等策略。
延伸阅读
朝鲜族音乐 朝鲜族是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由朝鲜半岛陆续迁入中国境内的,主要居住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以及吉林、黑龙江、辽宁各地,人口1763870人(1982年统计)。朝鲜语属阿尔泰语系,有自己的文字。中国朝鲜族的民间音乐和朝鲜半岛的民间音乐是一脉相承的。本条释文仅就中国朝鲜族的民间音乐予以概述。 朝鲜族音乐,按本民族的传统分类,可分为民谣、歌乐、舞乐、器乐、"板嗦哩"(说唱音乐)、唱剧等 6类。 民谣 按音乐的体裁形式可分为农谣、抒情谣、风俗谣、童谣、长歌等5种。 农谣 即劳动歌谣。在民谣中占有很大比重,几乎所有劳动都有相应的歌曲。如农田歌一类有《插秧歌》、《薅秧歌》、《农夫歌》、《嗡嗨呀》等;捕鱼歌一类有《船歌》、《远捕归帆》、《拉网歌》、《捞鱼歌》等;家务劳动歌一类有《织布谣》、《纺车谣》、《绩麻谣》、《摘桑谣》等。此外还有打猎时唱的《野鸡打铃》,伐木时唱的《拉木歌》,打铁时唱的《风箱打铃》等。集体劳动时唱的民谣多为分节歌,节奏鲜明,常用一领众和的形式演唱,领唱的旋律较为自由舒展,即兴编词,和腔多用衬词,情绪热烈;音乐结构短小,多见乐段和带叠歌的二部结构。家务劳动歌谣多为独唱,节奏较自由,旋律委婉抒情,音域较宽。 抒情谣 这类歌数量多,题材广泛,包括了人民生活的各个侧面。如爱情歌一类的《阿里郎》、《呃郎打令》、《银丝打令》、《姑娘和小伙子》等;生活歌一类的《苦媳妇》、《丰收歌》、《道拉基》等;讽刺歌一类的《老头打令》、《棍杯打令》;带有知识性一类的《月令歌》、《释花图》、《解字母歌》、《九九乘法解》等。抒情谣大多旋律流畅,抒情轻快,有的带有诉怨情绪,如《阿里郎》、《哀怨声》等;节奏、结构比较均衡规整,带再现的和带叠歌的二部曲式最为普遍,此外也有三部曲式或回旋曲式的。 风俗谣 指和民间娱乐活动、婚丧嫁娶等日常生活、风俗习惯相联系的歌谣。有青年人边唱边舞的轮舞歌,如《快吉那庆庆哪捏》、《敦道儿拉里》、《拉依嗦》等;有游玩时唱的《打秋千》、《拔河歌》、《象棋打令》;婚礼时唱的《结婚仪式歌》、《媳妇之歌》;送葬时唱的《丧殡嗦哩》等。 童谣 有以下几种:①游戏谣:如《摘西瓜》、《小兵出征》、《捉迷藏》、《捉蜻蜓》等;②生活谣:如《太阳、太阳》、《圆圆的月亮》、《雨呀、雨呀》、《燕子》、《想妈妈》、《小木匠》、《挖野菜》等;③讽刺谣:如《戏耍歌》、《我不知道》等。童谣音域较窄,旋律以级进为主,接近口语化,节奏明快,结构短小。 长歌 结构长大的抒情叙事歌谣。主要包括两类:①长杂歌,由专业歌手演唱。有一定故事情节,其题材一般取自说唱,如《小春香歌》、《执杖歌》、《游山歌》、《楚汉歌》、《孔明歌》等。长杂歌的音乐较为抒情,对故事情节的描述运用了朗诵旋律,歌词则采用诗歌的形式。②短歌:比普通民谣长,但比"板嗦哩"短,故称短歌。以写自然和人生的关系、赞美自然等为题材。常作为板嗦哩的序唱,以渲染气氛,亦称"虚头歌"。其曲调具有板嗦哩的特点,长于抒情叙事。曲目有《竹杖芒鞋》、《万古江山》、《湖南歌》等。 朝鲜族民谣最常见的是 慇、婰、屼、惍等拍子。在拍子相同的情况下,"长短"还可以不同。"长短"是朝鲜族音乐中表示节奏的一种概念。它包括节拍形式、节奏型、 速度、 情绪以及风格等要素形成的节奏体系,是表现朝鲜族音乐鲜明特点的重要手段。它在声乐、器乐、舞蹈音乐中,往往用杖鼓、鼓等打击乐演奏。"长短"种类很多,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在旋法上,以二度和四度音程进行作为重要支柱是最为普遍的现象,但在长歌中同音反复较多。民谣中最多见五声调式,与汉族的五声调式相同,只是称谓不同,如汉族称徵调式、羽调式,而朝鲜族叫平调、界面调等。 歌乐 原是为上层阶级和市民阶层服务的抒情歌谣,由专业艺人创作并演唱,后流入民间,逐渐群众化,有歌曲、歌辞、时调3种。 歌曲 曲调缓慢,同一曲调可配唱不同内容的多首歌词。多用联曲体形式。有独唱,也有男女混声合唱。用乐队伴奏,乐器有玄琴、大笒(朝鲜族横笛)、短箫、筚篥和杖鼓等。今传有《慢大叶》、《中大叶》、《数大叶》、《中举》、《平举》等25首。 歌辞 独唱歌曲,曲调比歌曲通俗活跃,一曲一词。多采用通谱歌形式,今传有曲目12首,如《竹枝词》、《春眠曲》、《相思别曲》等。歌辞与歌曲类似常用高腔,旋律跌宕起伏,富于装饰性,一音多字,多用假声演唱,常用杖鼓伴奏,有时也用奚琴、大笒、筚篥等乐器伴奏。 时调 曲调缓慢平稳,具有吟诵特点,一曲多词,也称"时节歌"。较之歌曲和歌辞更加通俗短小。主要有《平时调》、《中举时调》、《头举时调》、《於时调》等曲目。 舞乐 朝鲜族的民间舞蹈形式很多,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它的音乐也较为丰富。 农乐舞是朝鲜族最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其音乐称为农乐。乐器的演奏者又是舞蹈者,小金(即小锣)的演奏者是整个农乐舞的指挥。音乐由12段不同"长短"的曲调组成,称"农乐十二槌"。扇舞,常用民谣《倡夫打令》、《汉江水打令》为音乐伴奏。此外还有长鼓舞、假面舞、鼓舞以及群众性即兴舞等。 器乐 朝鲜族民间乐器种类很多,常用的吹管乐器有:短箫、大笒、筚篥、洞箫、唢呐等;弦乐器有:玄琴、伽倻琴、洋琴、奚琴、牙筝等;打击乐器有杖鼓(长鼓)、鼓、钲(锣)、小金等。朝鲜族的民间乐种有以下几种形式: 农乐 用于节日、庆丰收以及群众娱乐时演奏和伴舞的器乐曲。乐队以打击乐为主,兼用1~2支唢呐。农乐由多段音乐组成,每段采用不同"长短",反复演奏,音乐情绪极为火热、欢快,且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散调 大型民间器乐独奏曲。常见的散调为 4个段落,每个段落按长短体系,遵循由慢到快、渐趋高潮的规律排列。每个段落既有一定的独立性,又有机地联结。演奏时也可灵活地插入不同"长短"。散调的旋律往往采用重复、模进、变奏等手法即兴发展,因此结构较自由。乐曲性格内在而深沉,富于戏剧性,吸收了说唱音乐的因素,用杖鼓伴奏。传统曲目有伽倻琴散调、玄琴散调、大笒散调等。 "风流"(即"灵山会相"),是多段体的联曲性质的大型合奏曲。由"长灵山"、"中灵山"、"加乐道里"、"上弦"、"下弦"等10多个段落组成。前 3个段落速度缓慢,宽广。"打令"是优雅的舞曲,"两请"、"界面"是轻快的舞曲,"军乐"是进行曲转为舞曲。曲调即兴发展,结构较自由。根据不同的乐队编制可分为以弦乐为主的"丝风流",以管乐为主的"竹风流"等。丝风流多用于喜庆节日、春游活动,竹风流多为舞蹈伴奏。 新阿乌 以洞箫吹奏的民间器乐曲,用于节日与娱乐活动。曲调乐观而有力,常采用重复、模进的手法。旋律多见下行,往往向下属调转移。和巫俗音乐有着密切联系。 板嗦哩 一种叙事性的说唱艺术。"板"是指游戏的场所(舞台),"嗦哩"是唱的意思。"板嗦哩"的内容多为传说故事,由1人表演,1人用鼓伴奏,伴奏者时以"儿西古"等欢呼声帮腔,以鼓舞情绪、渲染气氛。传统曲目有《春香歌》、《沈清歌》、《兴甫歌》、《赤壁歌》、《水宫歌》等。 唱剧 在板嗦哩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有故事情节的,包括歌唱、 说白、 器乐、舞蹈等在内的综合艺术。传统剧目有《春香传》、《沈清传》、《兴夫传》等。 抗日战争和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朝鲜族人民中广泛流传着《游击队进行曲》、《赤旗歌》、《决战歌》、《妇女解放歌》、《少年先锋队歌》等抗日歌谣和《得到土地的喜悦》、《支前歌》、《锄头歌》、《纺织歌》等群众歌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创办了延边师范学校艺师班、延边艺术学校、延边大学艺术系,有力地推动了音乐事业的全面发展。专业团体有:延边歌舞团、延边广播电视艺术团、牡丹江朝鲜族歌舞团、延吉市朝鲜族艺术团、图门市歌舞团等。朝鲜族作曲家郑律成、董希哲、金声民、崔三明、许元植、金凤浩;指挥家金正平、俞德秀、朴佑、安国敏;音乐教育家金震;歌唱家方初善、金仁淑、金善玉等,他们的创作和演出,受到人民的喜爱。歌曲《闺女之歌》和大合唱《长白之歌》,在1957年的第 4届世界青年学生和平与友谊联欢节上获音乐作品银质奖,方初善获演唱银质奖。延边、辽宁、黑龙江等地都出版了朝鲜文字的音乐作品、民歌集、音乐论著及音乐杂志等,并经常举办群众性的音乐会演。